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孟子全文及译文
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三章(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孟子》三章(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逐句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字音字形米粟.(sù)亲戚畔.(pàn)之域.(yù)民重点实词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寡助之至: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顺之:顺,归顺,服从。
通假字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孟子《人和》素材
公孙丑问孟子:老师,如果让您来做齐国的相,推行 您的主张,由此而称霸称王也没有奇怪的,您会动心 吗?孟子说,不动心,并且说,做到不动心并不难,告 子就比我早做到了不动心。由此说到不动心的方法有 高下之分。公孙丑再问:老师您的不动心与告子的不 动心有什么不同吗?孟子因而才说出了告子的局限。告 子认为,没有从语言上弄明白勇敢的理由和依据,就 可以不要再从内心念头和心志上去寻找勇敢的凭借依 靠了,只管在外面强硬地勇敢就行了。孟子就是针对 告子的这个观点来说的,“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 也”。不动心,可以用勇敢来表现,勇敢是需要气来 支撑的,气最重要的依据是心志。
《孟子》第五课《人和》
第二则
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 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
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对这种例 外,君子要怎么做呢?
自反——反省自己
孟子所谓的“忠”具体 指什么?
“教人以善谓之忠”——《孟 子·滕文公上》 “忠者,尽己之谓”——朱熹释上 “忠者,尽已也。尽已者,仁礼无 一毫不尽。”——黎靖德《朱子语 类》
联系实际谈谈人和的重要性
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 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语汇中, “和乐”“和美”“和洽”“家和万事兴”等,都 显示出“和”是大家崇尚的目标。“和”意味着团 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我们的确需 要个性,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团结。人和才 能兴邦安国,人和才能家庭美满,人和才能生意兴 隆,也只有人和,我们才能共渡难关,取得抗震救 灾的全面胜利!一个集体也只有上下一心,团结一 致才能取得胜利。(例如球赛)
•
第一则
孟子是如何阐述“人和”的重要性的?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推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如何做 到“人和”)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 之
何为“得道”,何为“失 道”?
孔子曰: “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 矣。” (《孟子·离娄上》)
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 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 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 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 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 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 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 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 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 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Zxx`````k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三章孟子〔先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及注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孟子三章》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内容包括了孟子对于人性、仁义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
下面将为大家呈现《孟子三章》的全文及译文,并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孟子三章》全文。
第一章。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斯益矣,达斯益矣。
”。
第二章。
孟子曰,“其为人也,若让于天地,若让于鬼神,如何其不善?故曰,‘无不善也。
’”。
第三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善之心,人皆有不善之心。
夫能去人之不善,自当为善人矣。
”。
《孟子三章》译文。
第一章。
孟子说,“在穷困的时候,要专心致志地修身养性;在达到成功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地造福天下。
在穷困的时候,是可以得到益处的;在达到成功的时候,也是可以得到益处的。
”。
第二章。
孟子说,“人类生来就应该尊重天地,尊重鬼神,怎么会不善呢?所以说‘人人都是善的’。
”。
第三章。
孟子说,“人都有不善的心,人都有不善的心。
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
解读与分析。
《孟子三章》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孟子对于人性和善恶的看法。
在第一章中,孟子指出了在穷困和达到成功的时候,应该如何去行善,以及行善的益处。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理解,认为人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应该去做善事,这样才能得到益处。
在第二章中,孟子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天地和鬼神,这是因为人类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
这种观点与儒家思想中的“人性本善”相符合,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的乐观看法。
而在第三章中,孟子再次提到了人都有不善的心,但是能够摒弃自己的不善,就可以成为善良的人。
这表明了孟子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认为人应该努力去除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总的来说,《孟子三章》体现了孟子对于人性、善恶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强调了人应该在不同的境遇下都去行善,尊重天地和鬼神,摒弃自己的不善之心,从而成为善良的人。
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古代以及后世的道德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可以从《孟子三章》中汲取到宝贵的道德教诲。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主题思想【部编版八上】
《孟子三章》注释、翻译、主题思想【2020部编版八年级上22课】目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课下注释】①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本课所选的三章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③【环】围。
④【池】护城河。
⑤【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⑥【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⑧【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⑨【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⑩【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⑪【至】极点。
⑫【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⑬【畔】同“叛”,背叛。
⑭【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语文上册孟子三章翻译
孟子三章》出自孟子,分别称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
分别出自于《孟子·告子下》《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滕文公下》《孟子·告子上》。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原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
《孟子》原文及翻译完整版中(收藏)尽心下(共三十八章)(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
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
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
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
”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
’大罪也。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
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
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三章原⽂及翻译孟⼦三章原⽂及翻译 《孟⼦》⼀书,属语录体散⽂集,是孟⼦的⾔论汇编,由孟⼦及其弟⼦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下⾯和⼩编⼀起来看孟⼦三章原⽂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 孟⼦三章原⽂ ⽣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孙叔敖举于海,百⾥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任于是⼈也,必先苦其⼼志,劳其筋⾻,饿其体肤,空乏其⾝,⾏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然后能改,困于⼼衡于虑⽽后作;征于⾊发于声⽽后喻。
⼊则⽆法家拂⼠,出则⽆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
三⾥之城,七⾥之郭,环⽽攻之⽽不胜。
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不⾼也,池⾮不深也,兵⾰⾮不坚利也,⽶粟⾮不多也,委⽽去之,是地利不如⼈和也。
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亲戚畔之。
多助之⾄,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得兼,舍鱼⽽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者不可得兼,舍⽣⽽取义者也。
⽣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之所欲莫甚于⽣,则凡可以得⽣者何不⽤也。
使⼈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有不⽤也;由是则可以避患⽽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独贤者有是⼼也,⼈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箪⾷,⼀⾖羹,得之则⽣,弗得则死。
呼尔⽽与之,⾏道之⼈弗受;蹴尔⽽与之,乞⼈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死⽽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死⽽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死⽽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是什么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是什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小学资料、初中资料、高中资料、大学资料、文言文、中考资料、高考资料、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imary school materials, ju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senior high school materials, university materials, classical Chinese, senior high school examination materials,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aterials, synonyms, antonym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是什么《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中,本店铺整理了这两篇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资料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和翻译孟子三章指的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刺蕊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尼永县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感染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叙伊佩县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会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一十三名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殆?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两章》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两章》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孟子两章》是《孟子》中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两篇文章。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古文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品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品注释:(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2)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4)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5)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6)必:一定。
(7)然而:这样却。
(8)是:这。
(9)城:城墙。
池:护城河。
(10)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不是不坚硬锐利。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硬,锐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1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固:巩固(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威:震慑。
兵革之利:武器装备的锐利,这里意思延伸为武力。
(15)寡助之至:得到的帮助少到了极点(16)亲戚:身边的人。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孟子三章
八年级上册语文书孟子三章八上语文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如下:原文: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
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1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7.坚利:坚固精良。
利:精良。
18.米粟(sù):粮食。
19.多:充足。
20.委:抛弃。
21.而:然后22.去:离开。
23.之:代词,代“城”。
24.是:代词,这25.故:所以。
26.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2、【原文】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①,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③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自反而忠矣,其横道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
如此,则与禽兽奚择④哉?于禽兽又河难⑤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
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
舜为法(6)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
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
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
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注释】①横逆:蛮横无礼。
②此物:指上文所说“横逆”的态度。
奚宜:怎么应当。
③由:通“犹”。
下文“我由未免为乡人也”中的“由”也通“犹”。
④择:区别。
⑤难:责难。
(6)法:楷模。
【译文】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
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
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假定这里有个人,他对我蛮横无礼,那君子必定反躬自问:我一定不仁,一定无礼吧,不然的话,他怎么会对我这样呢?如果反躬自问是仁的,是有礼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问: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问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蛮横无礼,君子就会说:‘这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
“这样的人和禽兽有什么区别呢?而对禽兽又有什么可责难的呢?’所以君子有终身的忧虑,但没有一朝一夕的祸患。
比如说这样的忧虑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声传于后世,可我却不过是一个普通人而已。
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
忧虑又怎么办呢?像舜那样做罢了。
至于君子别的什么忧患就没有了。
不是仁爱的事不于,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祸患来到,君子也不会感到尤患了。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1)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注释】(1)反其仁:朱熹《集注》云:“我爱人而人不亲我,则反求诸己,恐我之仁未至也。
”以下“反其智”、“反其敬”与此类似。
【译文】孟子说:“爱抚他人却得不到亲近,反问自己是否仁;治理民众却得不到治绩,反问自己是否智;礼待他人却得不到回应,反问自己是否敬。
凡是所做的得不到应有的效果都返回来从自身寻求原因,自身端正了,天下就会归服。
《诗》说:‘行事一直与天命相符,靠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
’”【段意】此章是说,遇到问题应首先检讨自身的行为是否遵循了正道。
自身端正了,做事才会取得成效。
4、【原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
天下可运于掌⑿。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译文】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诗经》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
’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原文】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译文】现在大王若能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入仕的人都愿在大王的朝廷中任职,耕田的人都愿在大王的土地上耕种,商贩都愿到大王的集市上交易,旅客都愿到大王的道路上行走,天下对自己的君主感到不满意的人都愿来投奔大王。
要是如此的话,什么力量能遏止呢?”【原文】王曰:“吾惛①,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②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
若③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④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⑤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⑥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⑦。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⑧,奚暇⑨礼仪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惛:同“昏”,昏乱,糊涂。
②恒产:可以赖以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
如土地、田园、林木、牧畜等。
③若:转折连词,至于。
④放:放荡。
辟:同“僻”与“邪”的意思相近,均指歪门邪道;侈:放纵挥霍。
放辟邪侈指放纵邪欲违法乱纪。
⑤罔:同“网”,有“陷害”的意思。
⑥制:订立制度、政策。
⑦轻:轻松,容易。
⑧赡:足够,充足。
⑨奚暇:怎麽顾得上。
奚,疑问词,怎麽,哪有。
暇,余暇,空闲。
【译文】齐宣王说:“我头脑昏乱,对您的说法不能作进一步的领会。
希望先生开导我的心志,更明确的教我。
我虽然不聪明,也不妨试它一试。
”孟子说:“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却有固定的道德观念,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一般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产业收入,也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
一旦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那就会胡作非为,什麽事都做得出来。
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才去加以处罚,这等于是陷害他们。
哪里有仁慈的人在位执政却去陷害百姓的呢?所以,贤明的国君制定产业政策,一定要让他们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丰衣足食,坏年成也不致饿死。
然后督促他们走善良的道路,老百姓也就很容易听从了。
“现在各国的国君制定老百姓的产业政策,上不足以赡养父母,下不足以抚养妻子儿女;好年成尚且艰难困苦,坏年成更是性命难保。
到了这个地步,老百姓连保命都恐怕来不及哩,哪里还有什麽工夫来修养礼仪呢?“大王如果想施行仁政,为什麽不从根本上着手呢?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上桑树,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了。
鸡狗猪等家禽家畜好好养起来,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有肉吃了。
百亩的耕地,不要去防碍他们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教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
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