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吐血整理题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

第一节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完整性(2)绝缘性(3)双向性(4)相对不疲劳性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与纤维的直径、有无髓鞘、髓鞘的厚度以及温度有密切关系。直径大→内阻小→局部电流大→传导速度快。有髓纤维传导速度比无髓纤维快。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蛋白质在胞体合成,通过轴浆流动(axoplasmic flow),运输到神经末梢。胞体对维持轴突解剖和功能的完整性十分重要,而胞体的蛋白质合成也受逆向轴浆流动的反馈控制。

轴浆运输

顺向轴浆运输:快速:线粒体、分泌颗粒、递质囊泡、驱动蛋白;慢速:微丝、微管

逆向轴浆运输:通过入胞作用被末梢摄取,如神经生长因子、狂犬病病毒、破伤风毒素、动力蛋白等

神经对所支配组织的营养性作用:神经末梢还能经常性地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

特点:平时不易察觉,神经被切断后表现出来。如将神经缝合,则所支配的肌肉内蛋白质合成加速,肌肉逐渐恢复。

例:脊髓灰质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肌肉萎缩

神经营养因子:神经末梢经常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维持所支配的组织的正常代谢与功能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

形态结构:有突起,但无轴突和树突之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但不形成化学性突触。

作用:支持;修复与再生;免疫应答;物质代谢和营养;绝缘和屏蔽;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参与某些递质和生物活性物质代谢

重要的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电突触;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

经典的突触传递:

分类:轴突-树突式突触;轴突-胞体式突触;轴突-轴突式突触;

兴奋传至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电压门控式Ca2+通道开放→Ca2+进入突触前膜→神经递质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某些离子进入突触后膜→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突触后电位)

突触后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具有局部电位的性质。包括去极化与超极化。

EPSP: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后膜对Na+和Ca2+的通透性↑→局部膜的去极化→总和达阈电位→动作电位。

IPSP: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后膜上的Cl-通道开放→Cl-内流→超极化(抑制)

EPSP & IPS系快突触后电位,发生迅速,持续时间短。慢突触后电位特点与之相反。

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潜伏期与时程都较长,不直接引起兴奋或抑制,但影响兴奋性,影响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

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突触后膜的电位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EPSP 总和达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

轴突始段:是首先爆发动作电位的部位,并两个方向扩布,逆向扩布的动作电位将刷新神经元胞体的状态。

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

(1)影响递质释放的因素:递质释放量主要取决于进入末梢的Ca2+量。破伤风毒素、肉毒梭菌毒素作用于突触囊泡着位的有关蛋白,影响递质释放。

影响Ca2+内流量的因素:

1)细胞外高Ca2+或低Mg2+增加Ca2+内流

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易化、强直后增强、习惯化、敏感化均可改变突触前膜的Ca2+内流量。

3)某些神经递质或调质可作用于突触前受体,影响Ca2+内流。

(2)影响已释放递质消除的因素:利血平抑制交感神经末梢对去甲肾上腺素的重摄取;有机磷农药抑制胆碱酯酶,不能分解突触间隙的乙酰胆碱

(3)影响受体的因素

受体激动剂、拮抗剂

1)受体上调或下调:受体上调:递质或激素↓→受体数量↑亲和力↑

2)受体下调:递质或激素↑→受体数量↓亲和力↓

受体下调机制:内化(internalization):受体进入细胞内,数量减少。

脱敏(desensitization):受体蛋白化学修饰,亲和力降低。

突触传递的可塑性: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包括:强直后增强;习惯化和敏感化;长时程增强和长时程抑制

强直后增强:当突触前末梢接受一短串强直性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发生明显增强现象。持续60 s之久。

Ca2+在突触前神经元内积累→释放递质增多。

习惯化:当较为温和的刺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至消失。重复刺激→ Ca2+通道逐渐失活→Ca2+内流↓→释放递质↓。

敏感化:重复性刺激(尤其是有害刺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

Ca2+内流↑→释放递质↑。

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短时间内快速重复性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所产生的一种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的突触后电位增强。

少量Ca2+内流,轻度去极化

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LTD):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短时间内快速重复性刺激后,突触的传递效率长时程降低。

大量Ca2+内流,比轻度去极化大的多

非定向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主要在神经-平滑肌接头,神经-心肌接头

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递质从曲张体释放→扩散到达平滑肌膜受体→平滑肌细胞产生效应。

曲张体:位于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支上的成串珠状的膨大结构,内有大量的小而致密的突触小泡,小泡内含有去甲肾上腺素。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的特点:

1. 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

2. 不存在一对一的直接支配关系;

3. 曲张体与效应器细胞间的距离较远;

4. 传递所需时间可大于1s;

5. 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

电突触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