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

合集下载

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五则

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五则

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五则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到了“九.九重阳节”,这是我们孝敬老人的节日。

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们带来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五则,欢迎阅读。

古代名人尽孝心的故事五则行佣供母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戏彩娱亲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刻木事亲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

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

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怀橘遗亲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

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

古代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8例

古代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8例

古代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8例古代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8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各地人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关于孝顺的故事8例,欢迎阅读,谢谢!1.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4.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古代孝敬老人的故事

古代孝敬老人的故事

1、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

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

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

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

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

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

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2、子路负米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

非常孝敬父母。

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

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

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

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

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

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

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

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

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关于古人尊敬长辈的故事

关于古人尊敬长辈的故事

关于古人尊敬长辈的故事
古代中国文化中,尊敬长辈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以下是其中一些故事:
1. 曹操孝敬长辈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曹操曾在家中请客,客人多而桌子少,年幼的曹植便将父亲曹操的桌子搬了来,却被曹操责骂。

曹操后来意识到他的过错,为此向曹植道歉,并让他坐在更高的位置上,以示尊敬。

2. 刘备孝敬母亲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另一位著名人物,他非常尊重和孝敬他的母亲。

一次,他的母亲请求他移居到南方躲避战乱,但刘备不愿离开他所拥有的领地。

他于是策马横跨长江,将他的母亲和其他亲属带到了巴蜀。

此举不但让他的母亲得到了安宁,也让他树立了孝敬长辈的榜样。

3. 秦朝武士尊敬长辈
在秦朝之初,有一位年轻的武士被派遣前往射猎。

他遇到一位年长的猎人,猎人看起来很虚弱,年轻的武士没有将他当作长辈,而是抢先射击了一只鹿。

后来,这位武士因此被罚站,向猎人认错,才终于得到了宽恕。

他从此开始认真尊敬长辈,并实现了自己的武士之路。

这些故事表明,尊敬长辈是中华文化非常重视的价值观,可以让我们不仅向前辈致以敬意,还能够增强我们的成长、自律和道德观。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一直都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因为父母养育我们,伴随我们一生,不断为我们付出。

以下是几个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故事一:孝顺的杨宁唐朝时,有一位叫杨宁的孝子,他父亲徐元忠因年老多病,需要有人照顾,所以杨宁便回家照料父亲。

杨宁的哥哥叫做杨茂,却因赌博欠债而亡命天涯。

在这种情况下,杨宁除了关心父亲的健康状况,还要帮助父亲还清哥哥的债务,保证家庭的经济状况稳定。

杨宁尽职尽责地照顾着父亲,他的父亲徐元忠也因为儿子的孝顺而欣慰不已。

在一次意外中,杨宁失去了左眼,但是他依旧坚定不移地照顾父亲,杨宁的坚毅和孝顺感动了很多人。

故事二:矢志不渝的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重视孝顺父母这个问题。

因为他的父母已经去世,所以他不断强调自己的确实缺少孝敬父母的机会,并决定拜访诸葛亮,听取他的真知灼见。

诸葛亮指出,我们可以孝敬我们的长辈和周围的人,因为这是一种弥补早逝父母的方法。

于是颜回便开始行动起来,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士兵,成为了一名儿孙们崇敬的父亲,他的孝心感动了很多人。

故事三:坚定不移的崔文博崔文博是唐朝时的一位孝子,他和父亲一起经营着一家钱庄,这家钱庄在当时非常有名。

然而,父亲生病后,崔文博放弃了钱庄的生意,将所有的资产用于治疗父亲的病痛,即使他们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困难,崔文博也没有放弃。

他非常坚定地相信父亲一定能康复,直到父亲真正好起来,他才松了一口气,崔文博的孝顺精神感动了很多人。

由此可见,孝顺是中华民族持久不衰的品德,它体现了对先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这些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而我们现在也要铭记这些故事,时刻保持孝顺之心,与父母一起幸福地生活。

古代有孝心的故事

古代有孝心的故事

古代有很多关于孝心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传达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以下是一些古代有孝心的故事:
1. 江革负母:江革是东汉时齐国临淄人,他少年时丧父,对待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他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

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2. 黄庭坚涤亲溺器:黄庭坚是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他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

每天晚上,他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3. 蔡顺拾葚异器:蔡顺是汉代汝南人,他少年丧父,事母甚孝。

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

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这些故事都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孝道的重视和践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故事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是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启示和教育,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父母的需要,尽自己所能去孝敬他们。

历史上孝亲敬老的故事

历史上孝亲敬老的故事
历史上孝亲敬老的故事
孝”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躬养亲人,是为人子女的分内之事。可现在 的人渐渐失去这项传统,把奉养父母当成了负担。高三网小编整理了五则孝敬长辈的小故事 ,希望您会喜欢!
(1)孝敬长辈的历史故事之《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勇敢、孝顺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 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 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 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我们要学习子路孝敬父母的好品质。
历史上孝亲敬老的故事
(3)孝敬长辈的历史故事之《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 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 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 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 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历史上孝亲敬老的故事
(2)孝敬长辈的历史故事之《黄香温席》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 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 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 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 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开心早日康复。黄香真是我们学习的

古代历史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历史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历史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历史中有很多关于孝敬父母的故事,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例子:
1. 闵子骞:古代著名医学家。

闵子骞幼年丧父,母亲丧失双目。

他放弃了荣华富贵的机会,以照顾母亲为己任,探索医学以治愈母亲的眼疾。

最终,他成功地为母亲恢复了视力。

2. 孔子:古代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年幼时父亲去世,但他一直孝敬母亲。

据传,孔子为了不给母亲带来负担,曾经在家中破碗修理漏水,并将金饭碗换成瓦碗。

他在母亲去世后,还替母亲守孝三年。

3. 文天祥:南宋末年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文天祥在家中排行第七,父母早逝,他负责照顾兄弟姐妹。

尽管贫穷困苦,文天祥还是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和其他家人。

4. 周瑜:三国时期著名将领。

周瑜在很年轻的时候父亲去世,他负责照顾年迈的母亲。

他常常陪伴母亲,并以她的需求为重。

在他历尽艰辛的军事生涯中,他也时刻牵挂着母亲的健康和安全。

这些故事都展示了古代历史名人对父母的孝敬和敬爱之情。

在古代社会,孝敬父母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和人生责任,这些名人以自己的行动成为了孝子的楷模。

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六篇】

关于孝敬父母的经典故事【六篇】

【导语】孝敬⽗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今往来的名⼈贤⼠,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物。

下⾯是⽆忧考分享的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六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 铁⾯包公孝⼦⼼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亲包仪,曾任朝散⼤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当时28岁。

先任⼤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母年⽼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母。

他的孝⼼受到了官吏们的叫⼝称颂。

⼏年后,⽗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母只有⼀个⼉⼦,那么这个⼉⼦不能扔下⽗母不管,只顾⾃⼰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般情况下,⽗母为了⼉⼦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和本家族的其他⼈规劝。

⽗母不愿意随⼉⼦去做官的地⽅养⽼,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母有病,⽆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

对⽗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些素质底下的⼈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私,把包公孝敬⽗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篇⼆】关于孝敬⽗母的经典故事 ⼀只⽊碗 从前有个⽼⼈,跟他的⼉⼦、⼉熄和孙⼦住在⼀起。

⽼⼈⽼得连路都⾛不动了,他眼睛花,⽿朵也背,双⼿还经常不停地发抖。

⽼⼈⽆法照料⾃⼰,每当他坐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汤匙也握不稳,常常会把菜汤撒在桌布或地上。

⼉⼦和媳妇都嫌弃他。

有⼀回,⽼⼈吃饭时,⼜把汤撒了⼀地,碗也摔碎了。

媳妇⼤为⽣⽓,指着⽼⼈的⿐⼦⼤声嚷道:“你怎么吃的饭!天天把汤和别的东西撒⼀地,还把碗都给摔碎了!尽给我添乱。

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各地人民。

1.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2. 啮指痛心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3. 百里负米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4. 闻雷泣墓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5. 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古代敬老故事

古代敬老故事

古代敬老故事历史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很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敬老故事。

古代敬老故事1:望云思亲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好学,后来做了丞相.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有诗颂曰: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古代敬老故事2:上书救父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愿意替父受刑.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有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 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古代敬老故事3:哭竹生笋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从小就丧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长大后,母亲年纪老迈,体弱多病.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古代敬老故事4:打虎救父晋朝时,有一位叫杨香的孝子,十四岁的时候就经常跟着父亲去田里收割庄稼. 有一天,突然一只老虎把他的父亲衔去.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须去救自己的父亲,于是不顾自身的危险,立即爬上虎背,紧紧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终于松口逃走.他的父亲也就脱离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诗颂曰: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虎口中.古代敬老故事5:鹿乳奉亲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年老的时候,双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办法.于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这样去取得鹿乳供奉双亲,没想到被打猎的人发现. 正当猎人举起了弓箭要射杀他时,他急忙喊道:”我为了取得鹿乳,给患有眼疾的双亲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采取鹿乳.”猎人知道原来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没有射他,并且对他这种孝敬父母的行为赞叹不已.有诗赞曰:亲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字

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字

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字古代中国,孝敬父母是非常重要的美德。

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人们日常的行为举止之中,还能反映在一些感人的故事之中。

以下是几个关于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

故事一:管仲割肉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臣,他的父亲久病不愈,医治无效,最终箭痛难忍。

管仲深感父母养育之恩,不忍看到父亲这样痛苦,决定采取极端措施救治他。

他为了治疗父亲,割下股肉煮成药汤,喂给父亲食用。

最终,经过管仲的舍己为人,他的父亲病情好转,活了下来。

管仲这种孝心让人为之感动,也被后人广为传颂。

故事二:孟母三迁孟母是孟子的母亲,在孟子还是孩子的时候,她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三次迁家,终于在齐国郊外定居。

孟母相信,只要让孩子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就会成为一名有用之才。

在孟母的精心教育下,孟子成为了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学术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母这种对子女的付出和关爱也成为后人心中的标杆。

故事三:张良三顾茅庐汉代张良是一位贤臣,但他曾经是一名无家可归的浪荡子。

在他靠路边卖酒糟为生的时候,他遇到了茅庐主人萧何。

萧何看到张良的好品质和才华,决定帮助他。

但张良因为对父母的孝心而不愿离家出走,萧何便去了三次,终于感动了张良的父母和张良。

最终,张良离家赴京进入政坛。

他的孝心和理念,以及与萧何的感人故事,成为了古代中国的一个著名传说。

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孝敬父母的故事充满了感人的细节和情感。

这些故事不仅令人感动,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它鼓舞着每一个人去尊重父母、关爱家人,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孝敬父母这个美德。

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孝敬父母被视为传统美德的核心,历史上流传着许多感人至深、教化后人的孝子故事。

以下将为您讲述几个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这些故事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孝道。

一、汉文帝刘恒亲尝汤药西汉时期,汉文帝刘恒以仁孝著称。

他的母亲薄太后卧病在床,文帝衣不解带,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

每次为母亲熬制药汤,他都会亲自尝过,以确保药效和温度适宜。

这样的孝行感动了天下人,成为后世子孙学习的典范。

二、子路负米孔子的弟子子路,家境贫寒,但他在孝敬父母方面却非常尽力。

为了让父母吃到米饭,他每次都要背着米袋走很远的路去交换。

尽管生活艰辛,但子路从未放弃孝敬父母的责任。

孔子对子路的孝行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孝子。

三、黄香温席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黄香的少年,他深知家境贫寒,为了让父母能够在寒冷的冬天睡得温暖,每天晚上都会先为父母暖床。

他用自己的体温温暖被褥,让父母能够舒适地入睡。

黄香的孝行在当时传为佳话,也成为后世孝敬父母的楷模。

四、孟宗哭竹孟宗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孝子。

他的母亲患有眼疾,需要用竹笋做药引。

然而当时正值严冬,无法找到竹笋。

孟宗深感忧虑,于是独自一人跑到竹林中,对着竹子哭泣,祈求竹笋出现。

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奇迹般地长出了竹笋,母亲的眼疾也因此痊愈。

五、王祥卧冰求鲤王祥是西晋时期的一位孝子。

他的继母生病,想吃鲤鱼。

当时正值寒冬,河水结冰,无法捕鱼。

王祥为了满足继母的愿望,卧在冰上,用自己的体温融化冰层,终于捕到了鲤鱼。

王祥的孝行传遍了乡里,成为孝敬父母的典范。

总结:这些中国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孝道精神。

这些孝子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爱老敬老的古代故事

爱老敬老的古代故事

爱老敬老的古代故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一直流传至今。

古人以孝道为先,尊敬老人、孝顺父母被视为一个人品德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几则古代爱老敬老的故事,以传承这一美德。

一、子路负米子路,字仲由,是孔子门生。

在他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却十分孝顺。

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他不得不背负大米翻山越岭,换取生活所需。

尽管生活艰辛,子路从未抱怨,而是以更加努力的态度去尽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每个人的本分,不应该因为生活的困难而放弃。

二、黄香扇枕温衾黄香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孝子。

他的父母年老体弱,黄香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

夏季炎热,他亲自为父母扇凉;冬季寒冷,他提前为父母温暖被褥。

黄香的孝顺感动了天地,他的事迹传为佳话。

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关心老人的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

三、陆绩周贫陆绩,字文山,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贤士。

他乐善好施,尤其关心老人。

他定期访贫问苦,为贫困老人提供食物和衣物。

陆绩周贫的故事传颂一时,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关爱老人不应局限于家庭,而是要拓展到社会,让更多的老人享受到晚年的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爱老敬老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中,孝顺子女能促进家庭和睦,为社会培养良好风气;社会上,关爱老年人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国家繁荣昌盛。

为了更好地传承爱老敬老的美德,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子女对父母要充满敬意,关心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意愿。

2.社会要关注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让他们安享晚年。

3.国家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老年人的权益,让他们在生活、医疗、养老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

总之,爱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传承这一文化,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代人物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黄香温席: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人,九岁时已懂得了孝敬
父母的道理。

每当夏季炎热时,他就先用扇子扇凉枕席,然后才让父亲躺下。

冬天则先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热被窝,再让父亲就寝。

2.鹿乳奉亲:周朝时,有个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他的父母
年老后,眼睛都患上了疾病,想吃鹿乳。

郯子就装扮成鹿,在鹿群中奔跑,挤取鹿乳来供养双亲。

猎人看到郯子,以为是真鹿,就想射杀他。

郯子连忙解释,并将挤取的鹿乳献给猎人,猎人受感动,将鹿乳送给他。

3.卧冰求鲤: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母亲去世后,父亲再
娶朱氏为妻。

朱氏并不贤惠,常在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

因此王祥失爱于父,起先王父叫他去捕鱼,久不拿鱼回来。

王父叫儿子去找他,见到他光着身子躺在冰上。

王父感动了,把船中的鲜鱼拿给他吃。

4.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
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这些故事都表现了古代人物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对现代人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古代中国,孝敬父母是一种传统美德,被视为人们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

在古代,有许多关于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人对父母的孝心,也教育着后人要懂得孝顺父母,传承这一美德。

下面,我们就来讲述一些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

故事一,孟子送终。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孝心故事被后人传颂不衰。

据传,孟子的母亲在他年幼时去世,孟子非常孝顺母亲,深感对母亲的亏欠。

后来,孟子的父亲也去世了,孟子便亲自扶灵车送父亲最后一程。

有人劝他说,“您是一位大儒家,您的学生和门徒数以千计,为什么亲自送终呢?”孟子回答说,“我所以亲自送终,是因为我要以身作则,教育我的学生们,让他们知道孝顺父母是何等重要。

”。

故事二,孝顺的张仲景。

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孝心故事也广为流传。

据说,张仲景年轻时家境贫寒,为了治病救母,他不惜放弃了学业,四处奔波求医。

最终,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名医,治好了母亲的病。

母亲病愈后,张仲景决心要学医救人,以报答名医的恩情。

他后来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为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故事三,孝顺的董永。

董永是南宋时期的一个孝顺儿子,他的孝心故事也被后人传颂不衰。

据说,董永的母亲年老多病,他每天都要亲自照料母亲,不离不弃。

有一天,董永听说有一位仙人可以治病,于是他决定去求仙人为母亲治病。

他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找到了那位仙人,仙人告诉他,“你的孝心已经感动了上天,你母亲的病会自愈。

”董永回到家后,果然发现母亲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这些古人孝敬父母的故事,无一不展现了他们对父母的孝心和敬重。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养育之恩,无以为报,唯有孝顺”这一古训。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尊重和遵循的行为准则。

愿我们能够铭记这些感人的故事,传承孝道,让孝敬父母的美德代代相传。

孝亲敬老的古代故事

孝亲敬老的古代故事

孝亲敬老的古代故事古代中国一直强调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尊重长辈,关爱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这种传统文化经久不衰,一直延续至今。

古代也有很多关于孝亲敬老的传奇故事,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穆氏,为了让儿子好好学习,不惜搬家三次才找到一个能够给孟子好的学习环境的地方。

在这三次迁居中,她将孟子排斥在外,让孟子感受到故乡失去亲人的痛苦,思考到了人生价值,也培养了孟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律自觉意识。

2. 《贾平凹的母亲》贾平凹是中国著名作家,他的母亲曾经因病而卧床不起,他和他的妻子持之以恒地照顾她,直到她去世。

这个故事展示了贾平凹的孝心,他对母亲的照顾亲情甚至超越了夫妻之爱。

3. 《三字经: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这是孩子们小时候最早接触到的教育经典之一。

这首诗旨在让孩子们懂得要对父母尊重顺从,遵从他们的教导,为自己今后的成长打下基础。

4. 《北京遗孤》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关于一个90岁的老人孤苦无依,由一名中年男子带回了家,对其进行照顾。

这名男子曾经与这个老人无从知晓的疏远,但在这个老人的不断提醒下,他懂得了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并带回了老人来照顾他。

5. 《南京弘扬孝文化场馆》这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场馆,是致力于弘扬孝道文化的一个场所。

其中有许多孝义故事的展览,以及示范孝亲敬老行为的活动。

这个场馆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也能够引导更多的人去努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这些故事或活动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尊敬长辈,爱老人的传统美德。

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孝亲敬老传统不断丰满和升华,也需不断更新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并尝试将这种传统美德融入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

父母养育我们的恩情深厚,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支持。

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回报他们,照顾他们的身心健康,为父母的晚年生活创造美好的居住环境。

最后,期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多关注老年人,践行孝敬父母的美德,为传承中华文化继续做出自己的努力。

古代孝顺父母故事

古代孝顺父母故事

古代孝顺父母故事历史故事具有生动的情节和丰富的内容,很容易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象,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古代孝顺父母故事。

古代孝顺父母故事1: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古代孝顺父母故事2: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

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古代孝顺父母故事3: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古代孝顺父母故事4:尝粪忧心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

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

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

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古代孝顺父母故事5: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

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 篇一: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 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各地人民。

1.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 180)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 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 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 24 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 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 “文景之治”。

2.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 “曾子”,以孝著称。

少年时家 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 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 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 他为“宗圣”。

3.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 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 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 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4. 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

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 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

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

每 当风雨天气, 听到雷声, 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

” 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5.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

父 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 行融化,跃出 两条鲤鱼。

继母食后,果然病愈。

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 太尉。

[6.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 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 叮咬父亲。

7. 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

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 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

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 8.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 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 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 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 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9. 包公即包拯(公元 999-1062 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 曾任朝散大夫, 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 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 即公元 1027 年中了进士,当时 28 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 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 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 父母相继辞世, 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 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 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 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 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 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 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 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 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10.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 尚的品质。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 星夜上路, 昼夜兼程, 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 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 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 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11.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 13 岁少年的题为《妈 妈, 我就是你的眼睛》 的发言, 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 26 位成员潸然泪下。

这位同学 9 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 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 6 个小时!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 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 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长歌行》 16、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岳飞 17、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 禅 19、 立志宜思真品格, 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 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普希金 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 托尔斯泰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 中的灯塔——惠普尔 6、 一个爱书的人, 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 一个良好的老师, 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雨果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 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 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 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8、读书是易事,思索 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 沫若 2、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3、饭 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4、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 里淘金”——赵树理 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 于积累——华罗庚 7、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8、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徐特立 9、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0、 与肝胆人共事, 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1、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余秋雨 12、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13、时间就像海绵里 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1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 造之人——陶行之 1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之 16、伟大的成绩 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 出来——鲁迅 17、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篇二:我国古代尊敬老人的故事我国古代尊敬老人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句话, 叫做“百善孝为先”。

意思就是说: 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不知道如何去孝敬父母, 去尊敬老人, 就很难想象他 (她) 如何去爱国家和爱别人! 在祖国绵绵 5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先后出现过许多尊老爱幼的名人或普通人,他们用 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这些芸芸众生作出了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希望我们都能够从中汲取营养,去爱我们的亲人吧!去爱我们的国家吧! 子路借粮 子路,春秋末期鲁国人,至圣先师孔子的得意门生。

子路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以政事著名,更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的家庭在子路幼年的时候 却是很贫穷的,常年只能依靠吃粗粮、野菜等糊口度日。

曾经有那么一次,年老的父母想起了吃一顿米饭,但是家里实在是一点米也没有了。

怎 么办?! 子路马上想到的是:可以翻越几道山,到自己的一个亲戚家里借一点米来满足父母的愿 望。

(可以想象,如果子路不是孝子,怎么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呢?也许他会说:我自己都饿的 不能走路了!你们怎么还想吃米饭!) 于是,小小的子路(我也不知道子路这一年到底有几岁?估计应该不会超过 10 岁吧!有 知情者请千万告诉我一声!谢谢了,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