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部临床应用解剖
(临床医学)头颅CT解剖
头颅CT扫描通常只需要几分钟,是一种快速和无创 的检查方法。
增强剂
扫描时可以使用造影剂来提高对血管和病变的可视 化。
辐射剂量
CT扫描使用X射线,因此可能会暴露于辐射。
常见应用
脑出血
CT扫描可以显示颅内出血,帮助确 定出血的类型和位置。
脑肿瘤
CT扫描可以检测和定位脑肿瘤,辅 助治疗决策。
脑血栓
颈动脉
椎动脉
颈动脉是供应大脑血液的主要动脉。 椎动脉从颈椎到大脑供应血液。
病理学
1
颅内出血
颅内出血是指血液在颅骨内部的异常积聚。
2
脑梗死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堵塞而导致血液供应不足的情况。
3
脑瘤
脑瘤是头颅内不正常的组织增生,可能是良性或恶性的。
头颅CT扫描技术
计算机断层扫描
头颅CT扫描使用X射线和计算机算法来生成体内器 官和组织的图像。
黑质
黑质位于大脑中央,参与调节运动 和情绪。
骨骼结构
颅骨
头骨由颅骨板和颅骨缝组成,提供对大脑的保护。
脸颅骨
脸颅骨包括上颌骨、下颌骨和眼眶骨,形成面部的 动。
颞骨
颞骨位于侧面,形成夹在中部颅骨和颅底骨之间的 区域。
血液供应
大脑供血
脑脉络系统为大脑提供氧气和营养 物质。
(临床医学)头颅CT解剖
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非侵入性诊断工具,用于识别和评估头颅的结构 和解剖。本节介绍头颅各部分的主要结构和特征。
脑组织解剖
大脑
大脑是人类思考、感知和控制的中 枢。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每个半 球由若干个叶鞘组成。
小脑
小脑负责平衡和协调身体的运动, 帮助我们保持姿势稳定。
颅脑CT、MRI解剖学
椎-基底动脉系统
❖ 基底动脉主要分支: ❖ 小脑下前动脉 ❖ 小脑上动脉 ❖ 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统
❖ 大脑后动脉主要分支: ❖ 颞下前、中、后动脉及
距状沟动脉、顶枕动脉。
脑静脉系统
❖ 脑静脉系统由脑深部的引流静 脉和脑表面的浅静脉组成。
❖ 脑深部的引流静脉: ❖ 大脑大静脉 ❖ 基底静脉 ❖ 大脑内静脉
体池、枕大池、桥前池、大 脑大静脉池等。 ❖ 脑沟:中央沟、外侧裂沟、 矩状沟、扣带沟等。
六、颅脑血管解剖
❖ 颅脑动脉由颈动脉系统和椎 -基底动脉系统供血。
❖ 颈动脉系统:颈内动脉为脑 的主要供血动脉,颈外动脉 主要为颈面部供血,为颅骨 和脑膜的供血动脉。
❖ 椎-基底动脉:供应后颅窝 结构和部分大脑。
❖ 颅底骨因部位而表现不同。 ❖ 颅缝有解剖分布,斜行线
状、边缘增白。 ❖ 颅骨区分以颅缝为参照。
❖ 颅盖骨分高密度的外板和内板、 较低密度的板障。
❖ 颅底骨因部位而表现不同。 ❖ 颅缝有解剖分布,斜行线状、
边缘增白。
❖ 颅骨区分以颅缝为参照。
颅骨的MRI解剖
❖ 致密的颅骨呈低信 号,含骨髓的板障 呈较高信号。
❖ 腱膜和肌肉呈等T1短T2信号,T2WI不 易与骨区分,T1WI容易区分,不同部位 厚薄有别,但两侧对称。
❖ 以部位命名头皮软组织。
二、颅骨的CT、MRI解剖
❖ 颅骨由颅盖骨和颅底骨构成
❖ 颅盖骨:额骨(1)、顶骨(2)、枕骨的 部分(1)、颞骨的部分(2)。
❖ 颅底骨:蝶骨(1)、筛骨(1)、枕骨的 部分(1)、颞骨的部分(2)。
❖ 考考你脑的分叶?
脑的CT、MRI解剖
❖ 2)小脑:
❖ 位于后颅窝、天幕 下,分左右两侧小 脑半球、蚓部、齿 状核、小脑扁桃体 等。
解剖颅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颅骨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
2. 掌握颅骨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医学提供基础。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器材1. 人颅骨标本2. 解剖刀3. 镊子4. 牙签5. 生理盐水6. 骨蜡7. 记号笔三、实验方法1. 观察颅骨的整体形态,注意颅骨的组成、大小、形状和骨缝等。
2. 分离颅骨的各部分,观察颅骨的内部结构。
3. 分析颅骨的解剖学特点,如骨缝、血管、神经等。
4. 通过观察颅骨标本,绘制颅骨的形态结构图。
四、实验步骤1. 观察颅骨的整体形态(1)观察颅骨的组成,包括颅盖骨和颅底骨。
(2)观察颅骨的大小、形状和骨缝,如矢状缝、冠状缝、人字缝等。
2. 分离颅骨的各部分(1)沿矢状缝将颅骨分为左右两半。
(2)沿冠状缝将颅骨分为前后两半。
(3)沿人字缝将颅骨分为上下两半。
3. 观察颅骨的内部结构(1)观察颅盖骨的骨板、骨梁、骨缝等。
(2)观察颅底骨的骨板、骨梁、骨缝等。
(3)观察颅骨的血管、神经等。
4. 分析颅骨的解剖学特点(1)分析颅骨的骨缝、血管、神经等结构。
(2)分析颅骨的生理功能和临床意义。
5. 绘制颅骨的形态结构图(1)在实验报告中绘制颅骨的整体形态图。
(2)在实验报告中绘制颅骨的内部结构图。
五、实验结果1. 颅骨由颅盖骨和颅底骨组成,颅盖骨由顶骨、颞骨、额骨、蝶骨和枕骨组成,颅底骨由筛骨、蝶骨、颞骨、枕骨和上颌骨组成。
2. 颅骨的骨缝包括矢状缝、冠状缝、人字缝等。
3. 颅骨的血管包括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等。
4. 颅骨的神经包括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等。
六、实验讨论1. 颅骨的骨缝、血管、神经等结构在颅骨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2. 颅骨的骨缝、血管、神经等结构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如颅骨骨折、脑出血、脑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3. 本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颅骨的解剖学知识,提高临床医学水平。
头皮、颅骨、脑膜解剖与临床
头皮解剖层次—额顶枕部
Page 4
头皮解剖—额顶枕部
头皮
危险区:此间隙内 的静脉,经导静脉
与及脉感径此脓延颅波痛颅颅窦染继较骨内相,发顶层扩动,头轻的的通可颅。出散明可皮。板硬,经骨张血至显迅障脑若上骨撕力或整速,静膜发述髓脱低化个蔓疼脉静生途炎,伤
或向颅内扩散, 骨膜下血肿常局限于 一块颅骨的范围。 (鉴别) Page 5
头皮、颅骨、脑膜
解剖与临床
主讲人:陈鹏宇 日期:2017.08.07
颅脑大体分层
头皮 颅骨 硬脑膜 蛛网膜 软脑膜 脑组织
Page 2
头皮的解剖
头皮是被覆在头顶穹窿部的软组织,按 位置可分为额顶枕部和颞部。
额顶枕部范围:前至眶上缘,后至枕 外粗隆和上项线,侧方至颞上线
颞部范围:上界为颞上线,下界为颧 弓上缘
硬脑膜的结构特点
硬脑膜的外层与颅盖骨结合疏松, 当颅盖骨发生骨折或此处硬脑膜 血管损伤时,在硬脑膜与颅骨之 间,极易形成硬膜外血肿。(如 右上图所示)
硬脑膜外层与颅底骨结合紧密, 若颅底骨折时,易将硬脑膜和蛛 网膜同时撕裂而发生脑脊液外露。 如颅前窝骨折,脑脊液可能流入 鼻腔,形成鼻漏。
脑的静脉血先注入硬脑膜窦内, 最终引流至颈内静脉,而窦壁 无平滑肌,不能收缩,若受到 损伤则出血难止,容易形成颅 内血肿
颅底骨:由蝶骨、筛骨(各1块)构成。分 为前、中、后三个颅窝
Page 9
颅骨正侧面
额骨
颞骨 颧骨 上颌骨 下颌骨
顶骨 颞骨 蝶骨 枕骨
额骨 翼点 颧弓
Page 10
颅骨剖剖——颅盖部
颅盖骨分为外板、板障和内 板三层。在内外骨板的表面 有骨膜被覆。
颅骨的穹窿部,内骨膜与颅 骨内板结合不紧密,颅顶骨 折时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临床医学颅骨实验报告
临床医学颅骨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和分析颅骨的结构特征,并探索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颅骨标本- 解剖刀- 骨锯- 显微镜- 实验记录表2. 实验方法:a) 取得颅骨标本:- 确保颅骨标本对临床医学研究具有代表性。
- 根据需求,选择不同年龄、性别和病理条件的颅骨标本。
b) 观察颅骨的外部特征:- 用解剖刀和骨锯分别开启颅腔顶盖和底座。
- 观察和记录颅骨的形状、大小、颅弓角、外观等特征。
c) 分析颅骨的内部结构:- 使用骨锯进行切割,观察和记录颅骨内部的骨质构造和骨髓腔等结构。
- 利用显微镜观察骨质组织的微观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d) 探索颅骨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根据不同研究目的,讨论颅骨在颅脑外科手术、创伤外科治疗、疾病诊断等方面的应用。
- 分析颅骨的特点对相关医疗操作和诊断的影响。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对颅骨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实验结果和讨论:1. 颅骨外部特征:颅骨形态多样,常呈弓形,具有较大的骨量,通常由板状骨构成。
成年人的颅骨通常较之幼年青少年的颅骨更厚更坚固。
颅弓角的大小与个体性别有关,男性较大。
2. 颅骨内部结构:颅骨中包含骨髓腔,骨髓腔内含有骨髓组织。
骨髓腔的大小和形态变化与个体年龄、病理状态有关。
使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骨质组织的细小通道、精细纤维结构以及骨小梁等微观结构。
3. 颅骨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颅脑外科手术:颅骨提供了颅脑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手术时,医生需要准确了解颅骨结构的特点和强度,以便进行开颅手术和骨修复等操作。
- 创伤外科治疗:在外伤骨折和颅骨损伤的治疗中,颅骨的修复和固定是非常重要的。
医生需要根据颅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材料。
- 疾病诊断:通过对颅骨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发现颅骨异常和疾病迹象,如骨折、肿瘤等。
颅骨X线、CT扫描等影像技术也常用于颅骨疾病的诊断。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颅骨的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了颅骨的结构特征,并探索了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脑部详细解剖图解
(二)小脑
1.小脑的位置:小脑连于脑干背侧,位于颅后窝 内,上面为大脑后部掩盖。 2.小脑的外形及功能:小脑中部狭窄,称小脑蚓, 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身体平衡;小脑两侧膨大,称 小脑半球,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 中各肌群的协同活动。半球腹面,蚓部两侧有一 对隆起,称小脑扁桃体,紧靠枕骨大孔,可因颅 内压骤增而疝入孔内,压迫延髓。 3.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表面覆盖一层灰质,称 小脑皮质。皮质深面为白质;藏于其中的几对灰 质团块,统称小脑核(如图11、12(小脑水平切 面)所示)。
2)传导浅感觉的脊髓丘脑束,沿脑干腹外侧部上 升,行于内侧丘系的外侧。 3)锥体束:传导随意运动冲动的锥体束,下行经 过脑干腹侧,一部分纤维至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另一部分纤维集中于延髓锥体,继续下行时大部 分纤维走向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下行入脊髓遂 成皮质脊髓侧束,不交叉的纤维将入脊髓称皮质 脊髓前束。
脑
脑位于颅腔内。全脑约重1400g。大脑约占颅腔容积的 3/4,覆盖间脑及小脑,并借脑干续连于脊髓。脑由神经 管前部发育而来,管腔在脑的各部形成脑室(如图所示)。
(一) 脑干
脑干为一短干,由上而下依次为中脑、脑桥、延 髓。中脑紧连间脑,延髓在枕骨大孔处续连脊髓。 脑干腹面贴于枕骨;背面与小脑相连,其间的腔 隙称第四脑室。中脑的内腔保持原始状态,称为 中脑水管。脑干表面附有10对神经根。 1. 脑干的外形 ⑴中脑:中脑腹面为一对柱状结构,称大脑脚, 两脚间的凹陷称脚间窝,第Ⅲ对脑神经沿大脑脚 出脚间窝;中脑背面为两对小丘状隆起,分别称 上丘和下丘,是视、听觉反射中枢。下丘下方有 第Ⅳ对脑神经穿出(如图6所示)。
⑵脑桥
⑵脑桥:脑桥腹面膨隆,正中有沟,容纳基底动 脉;两侧渐窄,伸向小脑;在腹外侧份有粗大的 第Ⅴ对脑神经根,脑桥腹面与延髓借延髓脑桥沟 相隔,在沟内从内侧向外侧有Ⅵ、Ⅶ、Ⅷ脑神经 根出入。脑桥背面构成菱形窝的上部(如图7沟、裂与脊 髓者相同并延续。前正中裂两侧隆起的一对锥体, 由锥体纤维(皮质脊髓束)构成,其下部可见锥 体纤维越过中线走向对侧,称为锥体交叉。前外 侧沟中有第Ⅻ对脑神经穿出,后外侧沟附有Ⅸ、 Ⅹ、Ⅺ三对脑神经根。延髓背侧,上部与脑桥共 成菱形窝;窝下由两对结节构成,后正中沟侧为 薄束结节,其外侧为楔束结节,分别延续脊髓的 薄束与楔束。
颅部局部解剖
目录
• 颅部概述 • 颅顶 • 颅底 • 脑膜和脑膜窦 • 颅部血管和神经 • 颅部局部解剖的实践应用
01
颅部概述
颅部的位置和组成
位置
颅部位于人体的头面部,是头骨和脑 组织的保护结构。
组成
颅部主要由额骨、顶骨、枕骨、颞骨 和蝶骨等骨骼组成,内部容纳脑组织。
颅部的骨性结构
01
02
03
颅骨外膜层
紧贴颅骨表面的薄膜,对颅骨 起到保护和固定作用。
硬脑膜层
位于颅骨内表面的薄膜,保护 大脑并维持颅内压力稳定。
颅顶的骨性隆起和凹陷
额结节
位于额骨前部的骨性隆起,是额骨的一部分。
颞线
位于颅顶两侧的骨性凹陷,是颞骨的一部分。
顶结节
位于顶骨后部的骨性隆起,是顶骨的一部分。
枕外隆凸
位于枕骨后部的骨性隆起,是枕骨的一部分。
05
颅部血管和神经
颅部动脉
颈内动脉
主要供应大脑的前半部分,包括额叶、 顶叶和颞叶。
椎动脉
供应大脑的后半部分和小脑。
基底动脉
主要负责供应脑干和小脑。
大脑中动脉
是颈内动脉的延续,主要供应大脑的 表层部分,包括额叶、顶叶和颞叶。
颅部静脉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收集大脑上半部分的静脉血,汇入颈内静 脉。
收集大脑下半部分的静脉血,汇入椎内静 脉。
蛛网膜
01
蛛网膜是位于硬脑膜深面的薄膜,与软脑膜之间形成蛛网膜下 腔,腔内充满脑脊液。
02
它分为脑蛛网膜和脊髓蛛网膜,脑蛛网膜与脑表面紧密结合,
而脊髓蛛网膜则与脊髓表面相对较远。
蛛网膜具有滋养脑和脊髓、缓冲震荡以及保护神经根等作用。
颅骨解剖课件
transverse
sinum横窦沟
4、The external surface of the base of skull
颅
foramen ovale 卵圆孔
底
外
Foramen
spinousum
面
棘孔
观 Styloid process茎突
Bony plate骨腭
vomer犁骨
external opening of carotid canal 颈动脉管外口
19
(3) Paranasal Sinuses 鼻旁窦 :
1)Frontal Sinus 额窦:眉弓深面,开口于中鼻道前部 2)Ethmoidal Sinuses 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3)Sphennoidal Sinus 蝶窦:蝶骨体内,向前开口于蝶筛隐窝 4)Maxillary Sinus上颌窦:上颌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
Supreaorbital notch眶上 孔或切迹
Base 底
Apex尖
Walls 壁:
superior medial
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眶上裂
inferior lateral
Inferior orbital fissure眶下裂
Infraorbital groove眶下沟
External acostic pore 外耳门
Mastoid process乳突
Foramen lacerum
破裂孔
Stylomastoid foramen茎乳孔
5、颅侧面观
Temporal fossa
颞窝 Infratemporal fossa 颞下窝
鞍区及脑桥小脑三角区显微解剖图解
功能上的联系
鞍区的垂体腺分泌多种激素,对全身多个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与脑桥小脑三角区的神经功能相互影响 。
脑桥小脑三角区是小脑与脑干之间的过渡区域,参与多种神经活动,如平衡、协调和运动控制等,与鞍 区的内分泌功能相互协调。
鞍区和脑桥小脑三角区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具有密切的联系。
临床应用上的联系
鞍区的结构组成
蝶鞍
鞍区的中心部分,呈马鞍形,由颅骨中的蝶 骨构成。
垂体窝
蝶鞍内的一个凹陷,容纳脑下垂体。
鞍膈
蝶鞍上方的一层薄膜,将鞍区与大脑的第三 脑室分隔开。
视神经管
连接眼球和大脑的通道,穿过鞍区。
鞍区的功能和作用
垂体分泌功能
脑下垂体位于垂体窝内,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 ,能够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 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对生长发育和代谢调 节具有重要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01
02
03
在鞍区肿瘤手术中,需要特别注 意保护视神经、视交叉和垂体等 重要结构,以免影响患者的视觉 和内分泌功能。
在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中,需要 谨慎处理与之毗邻的鞍区结构, 以避免损伤重要神经和血管,影 响患者的运动、感觉和平衡等功 能。
鞍区和脑桥小脑三角区在临床上 的联系表现在手术操作中的相互 影响和保护,要求医生具备高超 的显微解剖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 验。
促进医学教育和研究
解剖图解是医学研究能力。
PART 02
鞍区解剖图解
REPORTING
鞍区的定义和位置
定义
鞍区是指颅底的蝶鞍及其周围区 域,是颅骨的一个凹陷部分。
位置
鞍区位于颅底中部,大致呈圆形 或扁平状,其位置与大脑的第三 脑室和间脑相毗邻。
颅脑解剖
颅 底
内面
外面
颅 腔 分幕上区和幕下区
幕上区:端脑 间脑
幕下区:小脑 脑干
脑 brain
分为: 端脑 间脑 小脑 脑干
端脑由前脑泡两侧 高度发育形成。
端 脑
位于颅腔内,分为左、右大脑半球。
端脑的外形与分叶
大脑纵裂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 大脑横裂cerebral transverse fissure 每个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3条沟
• 中央沟 central sulcus • 外侧沟 lateral sulcus • 顶枕沟 parietooccipital sulcus
中央沟 顶枕沟
外侧沟
5个叶
• • • • • 额叶 frontal lobe 顶叶 parietal lobe 颞叶 temporal lobe 枕叶 occipital lobe 岛叶 insular lobe
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
包括:穹隆、内囊 、外囊 、最外囊
内囊 internal capsule
位置:豆状核与尾状核、背侧丘脑之间 构成:上、下行的投射纤维集中形成的髓质板构成。
内囊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内囊在横断面上呈“><”形
分部:前肢、 膝部、 后肢
前肢
膝
后肢
丘脑前辐射 尾状核头 额桥束
大脑皮质中枢
大脑皮质上具有管理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最高中枢。 不同的功能相对集中在某些特定的皮质区,从事对一定机 能的分析综合。
中枢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大脑皮质区,是执行某种功能的核
颅神经的解剖和临床下
Ⅸ--舌咽神经,Ⅹ迷走神经
• 解剖生理
后组颅神经ⅨⅩⅪⅫ
• 舌咽神经:咽部运动、咽舌后1/3味觉、腮腺分泌
¤ 运动:中央前回内囊膝部疑核(上部),出脑干 颈静脉孔咽上缩肌吞咽功能
¤ 感觉:舌后1/3、咽上部、中耳、外耳道、后颅凹、硬 脑膜岩神经节孤束核中部——内侧丘系丘脑
(Ⅲ)
(Ⅰ)
(Ⅱ)
交叉
中央后回
神经性(螺旋神经节、
耳蜗神经)
中枢性 一 侧病变无耳聋,弥散病变双侧受损皮层聋,但听反射 保存。
• 鉴别: 类别
传导性 为主 感觉性 为主
临床表现
Weber
偏患侧
偏健侧
Rinne 音调丧失
AC〈BC
低频
AC〉BC
高频
临床表现
• 前庭神经:
¤ 刺激症状:眩晕、眼震、自发肢体偏斜(自发指误、闭目 难立、星形足迹)
¤ 损毁症状:前庭反应减弱或消失 ¤ Meniere氏病:眩晕、呕吐、耳鸣、水平眼震,常常伴有
听力减退,眩晕发作随耳聋的加重而减少甚至停止。 ¤ 前庭神经元炎:感染后眩晕、呕吐、前庭功能下降、肢体
偏斜、眼震、无耳鸣、耳聋,数周后恢复,无复发。
眩晕性质
前庭周围性眩晕 旋转性或向上、下、左、右摇晃的运动感觉
¤ 味觉岩神经节孤束核味觉丘系丘脑味觉中
(Ⅲ)
(Ⅰ)
(Ⅱ)
枢
¤ 副交感:下涎核岩神经节鼓室神经鼓室丛岩 浅小神经耳神经耳神经节腮腺
后组颅神经ⅨⅩⅪⅫ
• 迷走神经:外耳道感觉、吞咽、发音、内脏运动、
内脏感觉、心血管运动 ¤ 运动:中央前回内囊膝部疑核中部,出脑干颈
静脉孔软腭咽环甲肌声带 ¤ 感觉:外耳道、鼓膜下部颈静脉神经节三叉神经
颅脑局部显微解剖PPT课件
在左、右视神经之间鞍结节隆起 的高度超过视神经管内口处视神 经的水平时,影响经额手术入路。
LIZHENHUA
12
夹角 视神经管的长轴与正中矢状面的
夹角在新生儿为460,至成人减至 390。 两侧视神经之间的夹角的大小受 视神经颅内段长度的影响,从 100~850不等,平均600。 两侧视神经的夹角越小,经额- 垂体手术的手术野越小,手术越 困难。
半开放型:间距在2~5mm 之间者,占40%。
LIZHENHUA
21
蝶鞍的形态大小 蝶鞍的长度以矢状径上鞍结节到鞍
背的距离表示 蝶鞍的宽度以鞍底的最大横径表示 蝶鞍的深度以鞍底至鞍结节—鞍背
连线的最大垂直距离表示。 蝶鞍的长度最大值为17mm,宽度为
10~15mm,深度最大为13mm。
LIZHENHUA
20
鞍底
形状不一,有明显垂体窝者占 51%,其余稍有凹陷。小儿鞍 底较厚,可达2mm,随着蝶窦 的扩大,鞍底也随之变薄,成 人一般为1mm(70%)。较薄 的鞍底有利于经蝶-垂体手术。
根据前、后床突间距的不同, 将蝶鞍分三型:
开放型:间距大于5mm,占 39%。
闭锁型:间距小于2mm,占 21%。
LIZHENHUA
17
蝶鞍区 Sellar area
LIZHENHUA
18
一、蝶鞍
蝶鞍位置 蝶鞍区位于颅中窝中部,蝶骨体上面,
是指蝶鞍及其周围的区域。 蝶鞍内容 是指蝶骨体上面呈马鞍状的部分,包 括前床突、交叉前沟、鞍结节、垂体 窝、鞍背和后床突。 蝶鞍中部凹陷,为垂体窝。垂体窝前 方两侧有蝶骨小翼后缘内侧端的结节 状突起,称为前床突。 垂体窝前方的圆形隆起,称鞍结节, 其两侧常有小骨突,称中床突。 鞍结节前方的横沟,称为交叉前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部
1.颅顶:额顶枕区 和颞区 2. 颅底: 3. 颅腔及其内容物
颅顶是颅的上面,可分为头皮和颅顶骨。
一、头皮应用解剖
头皮是颅顶的软组织,保护颅骨及颅内容 物的屏障。按区域可分为正中的额顶枕区和两
侧颞区。
1.额顶枕区软组织层次及结构特点
1) 皮肤
2)浅筋膜 3)帽状腱膜 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腱膜下层) 5)颅骨外膜
(三)头皮撕脱伤
头皮撕脱伤,是一种开放性头皮损伤。 常因长发被卷入转动的机轮,强力牵扯,而 将头皮撕脱。由于头皮皮肤、浅筋膜、帽状 腱膜被大量纤维束紧密地连在一起,不易分 离,故此三层结构作为一个整体,一并自帽 状腱膜附着处撕裂而断离。头皮撕脱边界, 可与帽状腱膜附着边缘相同,侧面多为暴露 的骨膜。
1)皮肤 2)浅筋 膜
Hale Waihona Puke 3)帽状腱膜4)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
形成:头皮和颅骨外膜之间的 疏松结缔组织,潜在的间隙。 特点:颅顶的“危险区” 此层如果感染 —— 导静 脉 —— 颅内硬脑膜窦。 此层如果出血 —— 整个颅顶。
5)颅骨外膜
即颅骨外板的骨膜是致密结缔组织,易与颅骨分离, 但在骨缝处与缝韧带紧密愈着,不易分开。颅骨外 膜下感染或发生血肿,常局限在一块颅骨的范围内。
头皮损伤根据直接暴力因子的性质、作用 方式不同而表现为各种不同的伤情,直接暴力 作用方式主要为打击、冲撞、切割、穿戳、摩 擦、牵扯、挤压与产伤等,主要损伤类型为擦 伤、挫伤、裂伤、血肿和撕脱伤等。
(一)头皮裂伤
头皮裂伤是一种开放性头皮损伤,可因锐 器刺伤、切伤或砍伤以及高速火器投射所致。 裂伤如只累及皮肤、浅筋膜,伤口由于浅筋 膜内大量致密的纤维束的原因裂开不大。同 样由于浅筋膜内血管壁被纤维束约束于皮肤 和帽状腱膜之间,血管断裂后又不能收缩, 实现不了止血机制,故出血反而比更深层裂 伤要严重,甚至出血凶猛导致出血性休克。
筛 孔: 嗅神经、 筛前血管、神经 视神经管: 视 神经、眼动脉 圆 孔: 上 颌神经 破 裂 孔: 岩 浅大神经、破 裂孔静脉 颈静脉孔: 颈内 静脉,舌咽、迷 走、副神经 枕骨大孔: 延髓、 椎动脉、副神经 的脊髓根
眶 上 裂: 眼上静 脉,动眼、滑车、 外展、眼神经等 卵 圆 孔:下颌神 经、卵圆孔静脉 棘 孔: 脑膜中 动脉 内 耳 门: 面、 前庭蜗神经 舌下神经管: 舌下神经
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走行特点及临床应用:
由下向上呈放射状走向颅顶,当颅顶软组织创伤 出血时,单一部位的压迫止血往往效果不理想,需 要包扎止血;另一方面,颅顶手术时,切口应与血 管、神经平行。 颅顶皮肤的神经分布、 来源不同,并且互有重叠, 因此应同时进行相邻的神 经干阻滞麻醉,才有良好 效果。
头皮临床应用要点
如果裂伤累及更深层的帽状腱膜,造成 帽状腱膜的横断,由于帽状腱膜前连额肌, 后连枕肌,肌肉收缩的牵拉可使伤口裂开较 大,甚至可直视深层的骨面。同样由于肌肉 收缩的牵拉,可挤压断裂的血管而达到止血 的功效,导致帽状腱膜的裂伤比皮肤浅筋膜 裂伤出血反而要轻。
(二)头皮血肿
头皮血肿是一种闭合性头皮损伤,常与 擦伤并发,也是深面颅盖骨骨折的一种间接 征象。依据血肿发生部位深浅的不同,可分 为头皮内血肿、帽状腱膜下血肿和骨膜下血 肿三种类型。
鉴别:
腱膜下血肿:整个颅顶蔓延 颅骨骨膜下血肿:局限于一块颅骨 浅筋膜的感染:局限于小隔间隙内
2. 颞区层次及结构特点
1) 皮肤
2) 浅筋膜
3) 颞筋膜
浅层(续于帽状腱膜)
深层
4) 颞肌:保护脑膜和脑
5) 颅骨外膜:薄,紧贴颞骨表面
3. 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
前组: 滑车上血管、神经, 眶上血管、神经 外侧组:耳前组:颞浅血管、耳颞神经; 耳后组:耳后血管、耳大神经 枕小神经 后组: 枕血管和枕大神经
点至 大孔
颅底各孔、裂、管内穿行的血管、神经
部 位 穿行的血管、神经
筛 孔 视神经管 眶上裂 圆 孔 卵圆孔 棘 孔 破裂孔 内耳门 颈静脉孔 枕骨大孔 舌下神经管
嗅神经、筛前血管、神经 视神经、眼动脉 眼上V,动眼、滑车、外展、眼N等 上颌神经 下颌神经、卵圆孔静脉 脑膜中动脉 岩浅大神经、破裂孔静脉 面、前庭蜗神经 颈内静脉,舌咽、迷走、副神经 延髓、椎动脉、副神经的脊髓根 舌下神经
临 床 应 用 解 剖 学
一、临床应用解剖学
在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主要内容是介绍临床诊
治中经常遇到并且需要结合人体结构知识加以说
明或处理的有关问题。为临床专业课的进一步学
习、临床诊治中遇到的难点和临床医学研究奠定
较为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安排
颅部临床应用解剖
二、颅骨损伤应用解剖
颅分面颅和脑颅两部分,颅骨分脑颅骨和 面颅骨两部分。 脑颅骨8块,围成颅腔,保护脑。脑颅分 为颅顶(盖)和颅底。
1. 颅顶骨
厚薄不一;构成穹隆状的颅盖,结构分 三层。
外板厚而坚韧,耐受张力大;内板薄而脆, 耐受张力小。 当颅盖局部受到暴力打击时,受击部分 发生局部凹陷弯曲变形,中心区向颅腔内呈 圆锥形陷入,由于作用力通过板障的传导, 在圆锥形损伤顶部的内板必然承受最大的牵 张力,而发生骨折,且范围广;而相应的外 板虽受到强力的压缩,仍可因未超过弹性限 度而弹回以保持完整。 这种只有内板骨折而外板完整的颅盖骨 骨折,若未经颅骨照片检查,常被忽略而延 误诊断。
颅盖各骨毗邻缘借致密结缔组织连结,形 成缝(缝韧带)。 翼区(翼点) 在颞窝内,颞、 蝶、顶、额四骨相 接处.
3.颅
底
1) 颅底内面结构
(1)颅前窝 (2)颅中窝
蝶鞍区
(3)颅后窝
2)颅底的特点:
①由前向后骨质逐渐增厚; ②含气骨多,重要血管、神经穿孔的孔道多。 ③从颅腔的额状面看颅顶骨弯如“弓背”,其下的 颅底骨张如“弓弦”,在颅顶骨承受冲击力时,薄 弱的颅底骨受张力的作用而易发颅底骨折,由于颅 底骨与脑膜紧密愈着,因而脑膜同时受损。 颅前窝的骨折可引起眶内淤血或鼻孔流脑脊液以及 嗅觉障碍。颅中窝骨折若伤及颞骨锥体,血液或脑 脊液则进入鼓室,进一步经咽鼓管入口腔,也可经 破裂的鼓膜,从外耳道流出。 ④颇底和颅外的一些结构紧密相接,如翼腭间隙、 咽旁间隙、眶等,这些部位病变可殃及颅内,反之 颅内的病变也可引起其中某些部位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