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简介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1.时代背景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

1955年升任副教授。

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

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

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

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2.文题诠释《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主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者具有多角度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小结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 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 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 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 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 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给下列字体不同的字词注音。
• • • • • • • 趋势: qū 膨胀: pé ng zhà ng 携带: xié 二氧化硅:guī 追溯: Sù 麦克霍恩:huò 衍射: Yǎn
知道它们各是 什么意思吗
• • • • • • 学术: • 比较专门而系统的学问。 趋势: • 情势向某个方面发展、进行。 膨胀: • 物体的体积或长度增大。 携带: • 带 二氧化硅: • 硅,一种非金属元素,符号Si 追溯: • 追求根源或回想。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 布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 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 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 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仍免不了被冻 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 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 • • •
(二)品味语言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2、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 3、到6500万年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 已完全分开。
一. 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二. 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 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 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 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三. 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四. 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 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五. 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 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六. 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 强。 七. 趣味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 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部编本)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部编本)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1)时代背景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

1955年升任副教授。

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

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

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

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2)文题诠释《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主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推荐下载】初二语文上册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推荐下载】初二语文上册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键入文字]
初二语文上册第18 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 年1 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 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1。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火山说: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 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 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证 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
斯石英有怎样的性质?
A.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成普通沙 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十分缓慢, 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很 高的温度下,又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
( 打比)方
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 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2.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3.板块构列造数理字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
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


举例子
品味语言
1.作者在行文多处运用括号里的语言来补 充说明,充分体现说明语言的逻辑性强。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 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的多么 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 惊人的吻合,说明它们原来就在一起。补 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 的证据。
品味语言
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中心 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觉到非常亲切, 就如面对面交流。
词语解释
致密:细致精密。 劫难:灾难、灾祸。 遗骸: 遗体;尸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恐龙无处不在
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 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不是
本文要说明的内容是什?
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 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最后一段得出结论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
(1)板块上有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 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运动。
(原句: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
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 运动。)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 形象。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 又开始破裂了。
(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 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 起)
逻辑顺序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恐龙不会迁徙
说 成
大陆漂移

(总结)
(分 说)
自读课文,概括本文内容: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 种科学假说?
什么是“撞击说”和 “火山说”;
阿西莫夫(1920 —1992)
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 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 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 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 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 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 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 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 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 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 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 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 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 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 “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 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 是生物史上最引入注目的已绝灭的
爬行动物。它们在晚三叠世(或中三叠世) 由假鳄类进化而来,至晚白垩世绝灭, 在地球上生活了 1 . 6 亿年。在中生代恐 龙成为最繁盛的动物之一,故此,中生 代被称为“恐龙时代”。中国是世界上 少有的几个恐龙化石丰富的国家,到目 前为止,世界上发现了约350个恐龙蛋, 中国就有80个左右,约占总数的23%。
阿西莫夫
资料链接
儿童时代离开故土俄罗斯去了美国。青年 时代攻读生物化学,此后他投身写作,并成为 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 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 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 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字词解释
1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2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 形 成弯曲。 3 劫难:灾难。 4 致密:细致精密。 5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 索事物的由来。 6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 针线制作,没有缝儿,比喻事物没有一定破 绽。
恐龙无处不在
探寻背景
六大板块示意图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 “泛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5、分析“大陆漂移学说”的推论思路。
① 南 极 发 现 恐 龙 化 石 ② 恐 龙 并 不 适 应 南 极 气 候 ③ 大 陆 在 迁 移 而 不 是 恐 龙 在 迁 移 环有④ 境陆“ 中地泛 ,都大 适处陆 合在” 恐热形 龙带成 生和时 活温, 带所
段落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 第一部分(1—4),提出“撞击说”和 “火山说”这两种观点:提出恐龙灭绝的 问题——举例提出“撞击说”——举例提 出“火山说” 。 • 第二部分(5—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 的沙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 灭绝,支持“撞击说”。

初二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

初二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

初二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堂笔记整理课文知识点恐龙无处不有一、故事背景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

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说说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

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82张)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82张)
奖项。
作品概述
科幻小说
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以科学为依 据,想象丰富,情节曲折。代表 作包括《基地》系列、《机器人 》系列等。
科普作品
阿西莫夫也致力于科普写作,其 作品通俗易懂,将高深的科学原 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深受读者 喜爱。
文学地位及影响
文学地位
阿西莫夫被公认为20世纪最杰出的 文学家之一,其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 远影响。
未来世界的探索
阿西莫夫短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 无限可能性的未来世界,包括星际旅 行、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普及等。这 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望。
未来面临的挑战
尽管未来充满希望,但阿西莫夫也提 醒我们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如资源 枯竭、环境恶化等。这促使我们思考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创造一个更美好 的未来。
阿西莫夫认为心理史学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理解和规划未来,减少历史的重复和错 误。
心理史学需要大量的数据和复杂的数学模型来进行分析和预测,因此需要高度的科 学和技术支持。
基地概念
基地是人类在银河系中建立的殖 民地,目的是保存和传播人类的 文化和技术,以防止人类在未来
的灾难中灭绝。
基地建立在尽可能远离人类文明 的地方,以避免与外界的接触和
冲突。
基地的居民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培 养的,他们拥有高度的智力和技 术水平,以保持基地的独立和繁
荣。
05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艺术手法
叙事技巧
01
02
03
倒叙手法
文章开头即设置悬念,引 发读者好奇心,然后逐步 揭示谜底。
多线叙事
文章同时展开多个故事线 ,最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使情节更加丰富和复杂 。
伏笔与照应
作者精心设置伏笔,使故 事情节发展更加合理,同 时前后照应,增强文章的 整体性。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详细解析

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详细解析
地球其他大陆也都发现恐龙化石恐龙遍布于世界各地恐龙板块理论生物学地质学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不同科学领域找出答案得出结论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 、科幻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 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中以 《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 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曾获代表科幻界 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是公认的当 今美国科幻小说界的泰斗。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 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他 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被称为“现代机器人学的基
“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完全肯定,这样 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③“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 巨大撞击引起的。”能否把这句话中“所有”删去? 为什么?
不能删。删去后就不能强调只是一部分科学 家持这种观点,就不能突出作者在下文的说明内 容,不符合实际情况。
④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 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 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确实”一词充分肯定了科学家们的检测结 果,语言严谨。
比较阅读
➢ 阅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
角度不同,试比较。
第一篇《恐龙无处不在》依据在南极发现恐 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
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 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语言简明、严谨、风趣。
作者的语言简明又不失生动。如在《恐龙无处不在》 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仅用短短的两句议论就把科学领 域之间的相互关系表达出来了。作者也很讲究语言的趣 味性。如在《被压扁的沙子》中“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 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 这样做呢”,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在我们对于恐龙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化石。

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5亿年,但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

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这表明它们曾经广泛分布。

那么,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如此广泛地分布呢?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恐龙因为体型巨大,需要在洞中筑巢,持续不断的降雨可以淹没洞穴,杀死恐龙。

但是,这种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恐龙在南极也有发现。

难道恐龙能够穿越冰雪覆盖的大陆,抵达南极吗?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大陆漂移导致了恐龙的广泛分布。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只有一块巨大的陆地,称为“泛大陆”。

后来,这块大陆分裂开来,漂移到了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大陆。

恐龙在泛大陆上广泛分布,随后因为大陆漂移,它们的化石也出现在了各个大陆。

被压扁的沙子如果你在沙滩上行走,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被压扁的沙子。

这些沙子曾经是圆润的,但现在被压得扁平。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其实是沉积岩的一种。

当沙子被沉积在海底或湖底时,上面的沉积物不断堆积,对下面的沙子产生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把沙子压扁,使其失去原有的形状。

这些被压扁的沙子,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历史的重要信息。

通过对这些沙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赏析: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恐龙和沙子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话题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恐龙为何无处不在,以及沙子为何会被压扁,更可以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所在。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恐龙广泛分布的原因。

他运用了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使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是需要不断提出假设并验证的过程。

第十八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十八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探究一:《恐龙无处不在》一文的首尾两段是怎样呼应的?
【点拨】 文章的首段是概括提出要说明的问题;结尾是通过具体说 明后得出结论,证明首段提出问题的正确性。 探究二:“被压扁的沙子”这一文题好在什么地方? 【点拨】 这一题目形象地说明二氧化硅在巨大的压力下变成斯石英 的结果,生动准确,使读者产生疑问,引起人们的兴趣。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生 字 新 词
sì 相似 近似 似 shì 似的
jiě 解决 解 jiè 押解 xiè 浑身解数
yā 压力 压 yà 压根儿
jì同舟共济

jǐ 济南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品析】 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 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 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 “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生态气 候一样,因为它们属同一家族。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生 字 新 词
领域: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遗骸: 动物死后留下的骨骼。 平流层: 也称“平流圈”,对流层以上到离地面约50千米 的大气层,大气多平流运动。 核磁共振:原子核受射频场的激励,发生磁能级间共振 迁跃的现象。 天衣无缝:比喻事件没有一点破绽。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这两篇短文都是选自阿西莫夫的著作《新疆域》。阿 西莫夫在本书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 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 与评价”。阿西莫夫认为,“科学是极具活力的领域,而 且它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活力”,我们每个人都应
- 新世纪教育网版 权所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简介
导读: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和亚洲,南部是由现在的南美和非洲构成,最南部是现在的南极洲和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印度向北移动,并且大约在5000万年前与亚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

南极和澳大利亚也已相互分离。

当大陆相互分离时,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到6500万年以前,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大陆也已完全分开。

现在的每一个大陆都有自己的恐龙化石。

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

然而,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大约经历了一亿年,气候逐渐变冷,植物慢慢越来越稀少,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大量减少。

气候变得越来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为冰天雪地。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那里的冰有数英里厚,覆盖着丰富的化石。

如果南极的冰雪层再薄一些的话,我们就可以找到它们。

因此,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
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因此,目前存在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为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原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
“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

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

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

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斯石英可以在实验室里制造,但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吗?回答是肯定的。

然而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陨石的撞击。

撞击所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了斯石英。

另外,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

在这种情况下,它可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事实上,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

那么,你可能会说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亚里桑那大学的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他们在1989年3月
1日宣布,利用测试固体物质中的原子排列的现代技术,即核磁共振和X光衍射,他们确实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这种情况显示,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

这些斯石英在沉降之前曾被溅到了平流层中。

那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