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试谈威廉·布莱克两首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中的艺术特色

试谈威廉·布莱克两首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中的艺术特色

试谈威廉·布莱克两首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中的艺术特色【摘要】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是英国诗歌史上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诗人,本文主要介绍了他的两首同名短诗《扫烟囱的孩子》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纯真;深刻;简单;复杂1 引言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文学巨匠,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

本文着重介绍了分别选自这两部诗集中的同名短诗《扫烟囱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布莱克从纯真转向深刻的创作轨迹和诗歌表现手法上的独特性。

2 从纯真到深刻:诗人世界观的飞跃。

在《扫烟囱的孩子一》(天真之歌,1789)一诗中,他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扫烟囱孩子的不幸遭遇。

全诗共十六行,六个诗节,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前三个诗节组成,真实再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家孩子悲惨与凄苦的经历。

第二部分由后三节组成,充满了欢快乐观的情调和对上帝万能的信念,描述孩子们虽苦却对前景充满希望,等待慈父般上帝的救助与庇护。

此诗写了两个扫烟囱的孩子,第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是自叙。

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孩童般稚嫩地声音讲述了“我”的不幸遭遇:幼年丧母,迫于贫穷,在当时还不太喊得清“扫烟囱、扫烟囱”的年龄就被父亲所卖,小小年纪便成了“扫烟囱者”。

“我”白天为人清扫烟囱,夜晚则睡在煤屑堆里。

按照当时的习惯,扫烟囱的孩子沿街高呼“weep,weep”意即“sweep,sweep”,以便有人听到后会雇佣他去扫烟囱。

这是一个极凄惨的声音,在听觉上,又与weep(哭泣)同音,极易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在诗的第二、三节中,第二个扫烟囱的孩子是通过“我”的自叙讲述的Tom Dacre,他因为头发全被剃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所以心里很悲痛。

布莱克的伦敦诗歌鉴赏

布莱克的伦敦诗歌鉴赏

布莱克(William Blake)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艺术家,他的伦敦诗歌是他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布莱克的伦敦诗歌进行的简要鉴赏:布莱克的伦敦诗歌以揭示城市现实中人们的苦难和压抑为主题,通过诗人独特而激起共鸣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社会不公和人类困境的关注。

他运用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象和强烈的表达力,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其中最著名的伦敦诗歌包括《伦敦》和《经验之歌》。

《伦敦》描绘了城市的黑暗和不公,通过对街头、河流和教堂等场景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心灵的枷锁和社会的束缚。

《经验之歌》则通过“经验小男孩”的视角,展现了人们欲望和受压抑的内心世界。

这些诗歌中流露出对社会制度和道德观念的质疑,以及对人类灵魂自由和解放的渴望。

布莱克的伦敦诗歌还强调了个体的价值和尊严。

他谴责了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并提倡个体的自由和真实性。

通过对工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他揭示了人类的困境和不平等,并呼唤悲悯、同情和社会变革。

总体而言,布莱克的伦敦诗歌以其深邃而独特的艺术表达和对社会问题的关切而被广泛赞赏。

他通过诗歌唤起读者对人类境遇的思考,同时也以其对个体自由和人性尊严的探索,成为浪漫主义文学中的杰出代表。

william blake 的文学作品

william blake 的文学作品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年-1827年),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同时又是18世纪英国文学的特殊代表。

他在文学领域涵盖了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形式,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广泛地表达了对宗教、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兴趣和反思。

在威廉·布莱克的文学作品中,最为人熟知的是他的诗歌作品。

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著称,打破了当时诗歌创作的传统形式,开辟了新的文学风景。

以下将对威廉·布莱克的文学作品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威廉·布莱克的诗歌作品1. "The Tyger"(《老虎》)这首诗是威廉·布莱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被誉为是他的代表作。

诗中描绘了一只老虎的形象,探讨了人类对于自然、创造力和造物主的认知与思考。

通过对老虎的描绘,布莱克表达了对造物主的钦佩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蕴含着对于恶和暴力的思考。

2. "Songs of Innocence and Experience"(《无辜与经验之歌》)这是布莱克的一部诗集,包含了一系列的短诗,主题涵盖了对于童年时期的无辜与纯真的追忆,以及成年后所面临的经验和挑战。

诗集中的作品多以儿童的视角来描绘世界,通过对无辜和经验的对比,反映了布莱克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3. "The Marriage of Heaven and Hell"(《天堂与地狱的婚姻》)这首诗是布莱克的另一部代表作,通过对天堂和地狱的对立与统一的思考,表达了布莱克对于宗教、道德和人性的独特见解。

诗中融合了宗教、哲学、神秘主义等多种元素,展现了布莱克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

二、威廉·布莱克的散文作品除了诗歌作品之外,布莱克还有大量的散文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天真与经验的对照》,这部作品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天性和社会现实的关系,对于儿童、教育和社会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解读。

威廉·布莱克诗歌的创作风格

威廉·布莱克诗歌的创作风格
个 完 全 意义 上 的人 。
早在其 《 诗的素描》(o t c l S ec e ) 布莱克就毫不掩饰 自己 P e i a k th s 中, 对当时雄据诗坛、 以德 莱顿和薄朴为代表 的古典诗歌 的不满 。这种不满在 经 斯 女 神》(o t e M s s 中表 现 得 尤 为 突 出 :在 那 东 方 的殿 堂 / 缪 T h u e ) “ 古 代 的 诗韵 今 已绝 响 。 今 琴 弦无 力 , 再 感 人 /曲词 贫乏 , 缺 少 真 情 。 如 不 又 ” [] 4 在这 首 诗 歌 里 , 莱 克 大 胆 地指 出 当时 的诗 歌 内容 空 洞 , 守形 式 而缺 布 恪 少 感 情, 乏 美 与真 实 。 缺 在 《 有 一 种 自然 宗 教 》(h r i N N t r l R l go ) 《 没 T e e s o a u a e i in 和 所 有宗教同出一源》(l R 1g o s a e n) 他对牛顿 、 A 1 e i in r O e 中, 洛克 的机械 认识论展开 了批评, 出感观和理性 的局 限, 指 力图恢复想象和激情的崇高 地位 。 他 指 出 :人 不 能 仅 仅 通 过 他 的 自然 的 或 肉体 的器 官 来 理 解 事 物 ” “ []“ 性 或概 括 我 们 已经 了解 的一 切 的 能 力 并不 等 同于 我 们 获 取 更 多 知 5,理 识 的那 种 能 力 ”6 。 [] 同时 指 出 :谁 能 在 万 物 中看 出无 限, 就看 到 了上 帝 : “ 他


。 想象 是布莱克诗歌创作的源泉
Hale Waihona Puke 1布莱克的想象世界 、 “ 一沙一个世界, 一花一天堂; 掌中握无 限, 刹那成永恒 。 [] ” 1布莱克在 《 天真的预言》 A gr e o I n cn e 中的这旬诗是他 自身的一个真 (uu is f n o e c) 实写照。 从中我们可 以看到诗人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哲学素养 以及其人生 高 度 。 可谓 是“ 粒粟 中见 一 个 大 干世 界 ” 一 。 在《 一切 宗 教 皆 为一 体》(1 R l go s A e O e 中 , 说 :想象 A l e i in r n ) 他 “ 即 是 ‘ 正的 人 ”[] 而 在 《 路 撒 冷》(e u a e ) , 说 :万物 皆 存在 真 ’ ; 2 耶 Jrslm中 他 “ 于 人 的思 想 中” 3 ; 莱 克 的 想 象世 界里 , 奇 妙 的天 堂 景 象 、 []布 从 闪耀 着 光辉 的 上 帝和 天 使 、 奇瑰 丽 的 大 自然 、 真 烂 漫 的 孩 童 , 神奇 的 梦境 、 面 、 神 天 到 场 神话 世 界 等 , 奇 不有 。 无 布莱克认为, 的感知要远远 超过感官所及, 人 他要探索一种超 出感官 感知 的能力, 即想象的能力。 他全身心地投入, 用强烈的感情与愿望 去审视 世 间万 物 , 想 象 力 投 入 到 感 知 里 面 去, 把 因此 他 所 看 见 的 和 那 些 只 关 注 外 部现 象 的 人 所 看到 的有 天 壤之 别 。他 说 :想 象 是 神 赐 的灵 视 , 属 于 这 个 “ 不 世 界 , 仅 仅属 于 超 尘 脱俗 的人 。 [3 象 在他 那 里 是 强 烈 的感 情 、 动 的 而 ”4 想 生 意 象 、 富 的象 征 和 深 刻 的宗 教 内涵 。 丰 2 通 过想 象 摆 脱 理性 的桎 梏 、 布 莱 克 的 诗 行 都 在 反 复 吟 唱 一 个 主 题 : 复 人 类 的想 象 与激 情 , 一 恢 做

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浪漫主义雏形

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浪漫主义雏形

威廉·布莱克《天真与经验之歌》中的浪漫主义雏形作为英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和画家,威廉·布莱克的诗画早在18世纪就已经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

浪漫主义作品寄托自由理想于优美崇高的大自然以及反思庸俗丑恶的社會现实的特点在布莱克著名的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吟咏理想世界的天真之歌威廉·布莱克将自己的诗作分为《天真之歌》和《经验之歌》两个部分。

就整体而言,《天真之歌》描绘的是一个纯真、自然的世界。

这些诗歌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作品的艺术特点:首先,诗人运用想象、灵感、热情歌颂自然风光,描绘了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面,田园牧歌式的景象创造出一个远离世间烦恼、幸福而快乐的理想世界。

另外,在这些诗歌中,布莱克选取了一些简单而纯真的意象。

最常出现的就是儿童(婴儿)和羊羔。

儿童,特别是婴儿,他们还未受到尘世过多的影响,他们的内心是干净纯洁的,比起成年人更加简单美好。

布莱克的诗歌常描写儿童或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使诗歌更具有想象力且有一种纯真的美感。

羔羊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布莱克的诗中。

羔羊在基督教中有特殊的含义。

神派耶稣为世人所犯下的罪过赎罪,所谓“替罪羔羊”。

布莱克为笔下的羊羔赋予了无比圣洁的地位和纯洁的象征意义。

纯洁的羔羊、天真的孩子,在大自然中嬉戏。

布莱克借用些意象,加以注重灵感和想象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创造出了一个纯净美丽的理想世界。

二、控诉现实世界的经验之歌第一,《经验之歌》已经脱离了《天真之歌》简单的诗歌形式。

例如,将两部诗集的序诗进行对比:《天真之歌》序诗的韵律规则而平稳。

每小节四行,每行词数相当。

整首诗结构饱满,情感柔和,朗读起来平稳顺畅。

而《经验之歌》的序诗则显得韵律多变。

每小节五行,行与行之间词数相差很大,长短句交叉,朗读起来跌宕起伏,情感铿锵而昂扬。

诗歌个形式上的差异使得《经验之歌》更具有反抗的战斗力。

第二,《经验之歌》中仍有对自然万物和儿童的描写。

thetyger诗歌鉴赏

thetyger诗歌鉴赏

thetyger诗歌鉴赏诗歌《The Tyger》是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一首著名诗歌,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主题而闻名。

这首诗以其精湛的韵律和节奏,以及富有象征和隐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创造力和神性的深刻思考。

首先,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来看,《The Tyger》以其独特的四行格式和ABAB 的韵脚而引人注目。

这种结构不仅赋予诗歌一种稳定、和谐的节奏,也强调了诗歌的主题——火眼金睛、敢于翱翔的翅膀、敢于攫火的手掌等元素,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创造力和力量。

其次,布莱克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这首诗中的“Tyger”代表了生命中的神秘和奇妙,以及创造的无限可能。

它引发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探索。

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Tyger”的外部形态和内在创造力,暗示了人类对神性和宇宙的理解。

此外,诗歌中还出现了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如海洋、天空、火焰等。

这些形象在诗中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力量和美丽的创造物。

通过这些形象,诗人表达了对生命和创造的赞美,以及对人类内在潜力和力量的肯定。

最后,从主题和情感的角度来看,《The Tyger》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创造力和神性的独特见解。

布莱克通过这首诗,探索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类如何与宇宙建立联系。

他试图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创造力,激励他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并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总的来说,《The Tyger》是一首充满力量和美丽的诗歌。

通过其独特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布莱克表达了对生命、创造力和神性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不仅激发了人们对未知的探索和对生命的敬畏,也给予了人们追求内在潜力和力量的勇气。

william blake的诗歌

william blake的诗歌

william blake的诗歌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是18世纪英国的一位重要诗人、画家和版画家。

他的诗歌作品独特而又富有表现力,通常涉及宗教、自然和人类心灵的主题。

在他的作品中,布莱克探索了人类存在的意义、灵魂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不公。

布莱克的诗歌作品可以分为两种风格:一种是具象与清晰的,另一种是模糊与抽象的。

无论是哪种风格,他都热衷于使用象征、隐喻和对比手法,以便传递他深刻的思想和感受。

布莱克的一系列诗歌作品,如《天国之书》(The Book of Thel)、《无辜之书》(The Book of Innocence)和《经验之书》(The Book of Experience),反映了他对人类经验的深度思考。

这些作品以寓言形式呈现,探讨了人类天性、天堂、地狱和苦难等主题。

布莱克在这些诗歌中使用了自己创造的象征符号和画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举例来说,《天国之书》中的《铸光者》(The Clod and the Pebble)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

通过比较泥土和鹅卵石的态度,布莱克表达了对不同类型的爱之观念。

泥土代表了无私和牺牲的爱,而鹅卵石则代表自私和占有的爱。

这首诗歌充满了对人类情感复杂性的思考,在简洁的文字中呈现了丰富的意义。

布莱克的另一首著名诗作是《西南风》(The Tyger),它反映了人类理解上帝造物之奇妙的困扰。

诗歌以问句的形式提出一系列问题,探讨了创造者和创造物之间的关系。

布莱克使用强烈的视觉、听觉和意象,将读者引入对善恶、美丽和恐怖之间微妙辩证关系的探索。

此外,布莱克的《杀人蠕虫的咒语》(The Chimney Sweeper)系列诗歌描述了伦敦的烟囱清扫工人的悲惨生活。

这些诗歌揭示了工业时代社会不正义的一面,探讨了儿童权益和社会贫困的问题。

通过讲述一个受苦受难的孩子的悲惨故事,布莱克谴责了身体和心灵的压迫。

无论是诗歌还是他的版画作品,布莱克都常常使用黑暗和光明的对比,以表达他对人类存在的矛盾和复杂性的认识。

williamblake 春天的诗歌

williamblake 春天的诗歌

williamblake 春天的诗歌
原文:
《春之颂》
春风拂柳绿,花苞欲吐鲜。

彩蝶翩翩舞,暖阳照大千。

一、衍生注释:
“春风拂柳绿”:春风轻柔地吹拂着柳树,使之变得翠绿。

“花苞欲吐鲜”:花骨朵即将绽放,展现出鲜艳的色彩。

“彩蝶翩翩舞”:色彩斑斓的蝴蝶在空中优美地飞舞。

“暖阳照大千”: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广阔的天地。

二、赏析:
这首诗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春风、柳绿、花苞、彩蝶、暖阳,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春景图。


句的语言清新自然,让人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温暖。

三、作者介绍:
William Blake(威廉·布莱克)是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英国诗人、画家。

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想象力和神秘主义色彩,常常探讨宗教、
人性和自然等主题。

四、运用片段:
春天来了,我漫步在公园,眼前的景象不正是威廉·布莱克笔下“春
风拂柳绿,花苞欲吐鲜。

彩蝶翩翩舞,暖阳照大千”的美好吗?你看那
柳树在微风中摇曳,好似在向人们诉说着春天的故事;花朵努力地绽
放着自己的美丽,仿佛在争奇斗艳;蝴蝶在花丛中穿梭,如同快乐的
精灵;阳光温暖地洒在大地上,给万物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这样的春天,怎能不让人心生欢喜?。

试谈威廉·布莱克两首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中的艺术特色

试谈威廉·布莱克两首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中的艺术特色

试谈威廉·布莱克两首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中的艺术特色试谈威廉·布莱克两首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中的艺术特色【摘要】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是英国诗歌史上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诗人,本文主要介绍了他的两首同名短诗《扫烟囱的孩子》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纯真;深刻;简单;复杂1 引言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英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文学巨匠,作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他的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

本文着重介绍了分别选自这两部诗集中的同名短诗《扫烟囱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布莱克从纯真转向深刻的创作轨迹和诗歌表现手法上的独特性。

2 从纯真到深刻:诗人世界观的飞跃。

在《扫烟囱的孩子一》(天真之歌,1789)一诗中,他栩栩如生地刻画了扫烟囱孩子的不幸遭遇。

全诗共十六行,六个诗节,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前三个诗节组成,真实再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家孩子悲惨与凄苦的经历。

第二部分由后三节组成,充满了欢快乐观的情调和对上帝万能的信念,描述孩子们虽苦却对前景充满希望,等待慈父般上帝的救助与庇护。

此诗写了两个扫烟囱的孩子,第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是自叙。

在诗的第一节中,诗人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孩童般稚嫩地声音讲述了“我”的不幸遭遇:幼年丧母,迫于贫穷,在当时还不太喊得清“扫烟囱、扫烟囱”的年龄就被父亲所卖,小小年纪便成了“扫烟囱者”。

“我”白天为人清扫烟囱,夜晚则睡在煤屑堆里。

按照当时的习惯,扫烟囱的孩子沿街高呼“weep,weep”意即“sweep,sweep”,以便有人听到后会雇佣他去扫烟囱。

这是一个极凄惨的声音,在听觉上,又与weep(哭泣)同音,极易与读者的心灵产生共鸣。

在诗的第二、三节中,第二个扫烟囱的孩子是通过“我”的自叙讲述的Tom Dacre,他因为头发全被剃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所以心里很悲痛。

失乐园的语言特点

失乐园的语言特点

失乐园的语言特点
《失乐园》是英国著名诗人及画家威廉·布莱克的一部诗歌长篇,反映了当时社会所面临的众多问题。

在其语言上,有许多特点令人印
象深刻。

首先,威廉·布莱克独具匠心的创造性对这部作品的语言具有很
大影响。

他采用了大量富有创意和象征意义的单词和短语,例如“辞
藻盎然的园地”,“滋润幸福的泉水”,“思想的迷宫”等等。

这些
语言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有诗意和感染力。

其次,威廉·布莱克对语调的运用也是独具匠心的。

他采用了许
多反复、叠加的措辞和多音节的单词,使得整部作品的语言节奏感极强,极富韵律感。

例如,“昨天一天,傍晚的天空呈现出一种神秘的
紫色,天空上似乎有磨损的银子般的云朵和金黄的晚霞”。

此外,威廉·布莱克在语言的运用上,也非常注重形象的呈现。

他的语言往往能够勾起读者的感官, 感受到人物和场景的元素。

在描
述角色时,布莱克常常使用自然元素, 例如把巨人和羊群做比较, 描述
山峦和地势, 井水和花园,创造出一种充满美感和美好的氛围。

总之,威廉·布莱克以其富有创造力的语言、独特的语调和生动
的形象呈现,奠定了《失乐园》语言上的独特地位。

这也为我们奉上
了一份关于如何运用语言创造更具生动感和诗意的启示。

布莱克诗歌的表现手法

布莱克诗歌的表现手法

布莱克诗歌的表现手法布莱克(William Blake)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而闻名于世。

布莱克的诗歌创作不仅与他对宗教、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紧密相关,而且涉及到他对幻想、想象力和超自然力量的探索。

他运用了多种手法,包括象征主义、对比、反讽等,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

本文将探讨布莱克诗歌的表现手法,展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学成就。

首先,布莱克经常运用象征主义来传达他的思想。

他的诗歌中常使用各种象征,如天使、虎、孩童等。

比如在他的长诗《天使》中,他通过描述天使的形象来表达对社会和政治不公的批判。

天使象征着革命与反抗,他们在诗中代表了被束缚的人民的力量和希望。

布莱克的象征主义不仅体现在形象上,还体现在语言和音乐上。

他的诗歌通常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这使得读者可以通过声音和韵律来感受他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布莱克常常使用对比来强调他的观点。

他将对立的概念放在一起,通过对比来加强他的诗歌表达。

这种对比不仅体现在形式上,比如黑暗与光明、生与死的对比,还体现在意义上,比如善与恶、自由与束缚的对比。

例如,在他的诗集《无辜之歌》中,他将天使和虎放在一起,通过对比来表达对人性的理解。

他用无辜的孩童和可怕的虎来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种对比的手法让读者在反思中感受到了布莱克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此外,布莱克的诗歌中常常运用反讽来表现他的观点。

他通过戏剧性地反转现实的情境和语境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例如,在他的诗集《经验之书》中,他使用了反讽来批评教育和宗教的腐败。

他以讽刺的语调和夸张的形象来嘲笑社会制度和权威。

通过反讽,布莱克揭示了虚伪和不公的本质,让读者思考现实世界中的种种荒谬和荒唐。

总的来说,布莱克的诗歌表现手法多样,丰富而独特。

他的象征主义、对比和反讽等手法使得他的作品鲜活、富有想象力,并能够引发读者对于社会、宗教和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布莱克的诗歌表达方式独特而深刻,他的作品对于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粒沙子诗歌解析

一粒沙子诗歌解析

一粒沙子诗歌解析威廉·布莱克。

从一粒沙子看世界,从一朵野花见天堂,把无限握于你的手掌,把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一、整体意境与主旨。

这首诗虽然简短,但是意境超级宏大。

就像用一个小小的放大镜,透过一粒沙子这么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东西,去窥探整个世界。

这就好比你从一个针眼儿大小的洞眼儿,看到了后面一整片超级大的风景一样神奇。

诗人想说的是,哪怕是最微小、最不起眼的东西,像这粒沙子,里面其实都蕴含着整个世界的奥秘呢。

野花也是一样,一朵小小的野花,你看着它,就好像能看到天堂那种美好又宏大的东西。

这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小瞧身边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它们可都藏着大乾坤。

而且后面两句,把无限握在手掌,永恒在刹那间收藏,就更酷了。

就像是说,咱们人虽然很渺小,但是咱们有能力在自己有限的感知里,去体会无限的宇宙和永恒的时间。

这就像是你手里捧着的虽然只是一小把沙子,但你感觉就像握住了整个世界一样。

二、语言特色。

1. 简洁却深刻。

诗里没什么复杂的词儿,简单得就像小朋友都能看懂。

可是它表达的东西又特别深刻,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一招一式看着简单,但是威力巨大。

像“从一粒沙子看世界”,就这么几个字,直接就把那种微观与宏观的联系给点出来了,没有任何废话。

2. 意象的选择。

沙子和野花这两个意象选得特别妙。

沙子到处都是,谁会在意一粒沙子呢?野花也是,在路边可能都没人正眼瞧。

但就是这么平凡的东西,被诗人拿来说事儿,一下子就把那种“平凡中见伟大”的感觉给带出来了。

而且这两个意象都是咱们日常生活里很容易接触到的,让人特别有代入感。

三、艺术手法。

1. 对比与象征。

这里面有小和大的对比。

沙子小,世界大;野花小,天堂大。

通过这种对比,把那种渺小与宏大的关系凸显出来。

同时呢,沙子象征着微观世界,野花象征着美好而宏大的天堂之类的东西。

这种象征手法让诗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2. 夸张与想象。

“把无限握于你的手掌,把永恒在刹那间收藏”这两句充满了夸张和想象。

人的手掌怎么能真的握住无限呢?刹那间怎么能收藏永恒呢?但是这种夸张和想象又特别合理,因为它是在表达一种对微观与宏观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这种想象,把那种难以言说的哲理给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william blake london解析

william blake london解析

William Blake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诗人、画家和创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认为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London》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当时伦敦城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城市中贫穷和不公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本文将对《London》进行解析,探讨其背后隐藏的意义和价值。

一、背景介绍1.1 William Blake简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和美术的先驱者,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不公、人性冲突和信仰的探讨。

他的绘画作品和诗歌作品均受到了后世的广泛赞誉。

1.2《London》简介《London》是William Blake的一首诗歌作品,最早出现于《Songs of Experience》(经验之歌)集中。

诗中描绘了18世纪末期伦敦城的贫困、污秽和不公,展现了一幅鲜明的社会画卷。

这首诗被视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抨击,同时也是对人性、存在和信仰的反思。

二、诗歌解析2.1 诗歌整体风格和结构《London》是一首由四个四行组成的简短诗歌,每一句都节奏明快、语言简洁,却又富有深刻的内涵。

整体的韵律和情感流露都表现出诗人对当时伦敦社会的悲愤和不满。

2.2 伦敦城的描绘诗中通过描述伦敦城的风景和景象,展现了当时城市中的贫困、污秽和不公。

诗句中的“街头的每个脸上都写满了悲伤之情”,以及“每个宫殿的每条街道都有苍白的双脸”的表述,都展现了对城市中贫穷和不公的深刻关注和批判。

2.3 社会现实的批判诗歌中通过对城市景象的描绘,隐含着对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批判。

诗中提到的“酒馆的每个发抖的人”和“每个宫殿烟囱中的哀叹”,都充满了对当时社会贫困与不公的愤慨。

诗歌语言间的悲愤和不满,呈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关注和批评。

2.4 人性、存在和信仰的反思除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外,诗中还展现了对人性、存在和信仰的深刻反思。

诗句“黑色的教堂与黑色的城市融为一体”,表现了对当时宗教虚假与道德堕落的质疑。

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

威廉·布莱克《病玫瑰》赏析魏宁燕⼀、赏析诗歌的创作背景对于威廉·布莱克的诗来说是很重要的⼀点,因为他正是处于英国第⼀次⼯业⾰命时期的诗⼈,他写的诗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他对于这种境况下的宗教,⼈性,道德的思考。

也可以提提他同时代创作的其他诗歌,⽐如《扫烟囱的孩⼦》《⽼虎》等,都是对社会⿊暗⼀⾯的斥责。

⼆、诗歌主题《病玫瑰》这⾸诗运⽤了寓⾔式的象征⼿法,描写了玫瑰与病玫瑰这两个对⽴⾯。

玫瑰⼤多是⼈们所喜爱的,能够表达爱情的象征物,⽽此时的玫瑰却恰恰得了“病”,不再是往⽇娇艳欲滴的样⼦,变得⼈们都不愿直视。

导致玫瑰得病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可以引出“蛀⾍”这⼀意象。

将不被世⼈所认同的床第之欢这⼀主题烘托出来。

往⼤的⽅⾯看,这也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扭曲和⼈格沦陷。

三、简析“玫瑰”和“蛀⾍”这两个意象,融合⼊诗“玫瑰”被众多诗⼈所提及,多⽤于象征纯洁、天真、善良,象征爱情、激情及⼥性的美丽和天性。

⽽布莱克在“玫瑰”前加了⼀个“病”字,体现了病玫瑰在作者笔下特殊的象征意义,隐含着诗⼈深邃的思想,⽆疑给⼈⼀种悲伤的感觉,暗⽰了病的破坏性和永久性。

在后⾯所出现的“看不见的蛀⾍”⼀开始就会给⼈⼀种坏坏的感觉,是个⼗⾜的破坏分⼦,它的存在会侵蚀社会,摧残⼈民。

正是有了它的存在,才使得那原本圣洁、浪漫的玫瑰略显病态,甚⾄是凋零。

蛀⾍吞噬了不幸的玫瑰,所以蛀⾍⼜象征着死亡、腐朽和神秘的⼒量。

四、诗歌的表现⼿法和特⾊,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内涵布莱克巧妙运⽤象征⼿法, 简洁的语⾔和质朴的⽂字赋予诗歌深奥的含义和新奇的寓意, 使诗歌具备了超越时空的⽆限永恒的艺术魅⼒。

参考⽂献:[1] 许颖红英诗《病玫瑰》赏析. [J] 茂名学院学报 2010年4⽉15⽇[2] 曹敏布莱克《病玫瑰》赏析. [J] 安徽⽂学(下半⽉) 20102年6⽉25⽇[3] 威廉·布莱克《布莱克选集》[4]《病玫瑰》:三重意蕴的⼆元对⽴张锐洛阳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

威廉布莱克咏秋赏析

威廉布莱克咏秋赏析

威廉·布莱克咏秋赏析威廉·布莱克是十八世纪杰出的浪漫派诗人和版画家,其诗歌以清新的民歌体和热情奔放的无韵体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本文旨在对其咏秋诗歌进行赏析。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威廉·布莱克咏秋赏析》,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威廉·布莱克咏秋赏析》篇1威廉·布莱克是十八世纪杰出的浪漫派诗人和版画家。

他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全凭执着的自学精神通读了莎士比亚、弥尔顿、荷马和但丁的作品。

他十二岁开始写诗,十四岁当了一名铜版雕刻艺徒。

后来靠为各种诗集雕刻铜板插画为生,并显示出艺术天才和独特风格。

在十八世纪所有的浪漫派诗人中,布莱克是最富独创性,最别具一格的诗人。

他的诗耽于幻想,曲折隐晦,渗透了宗教的神秘主义,因而在文学史上有神秘主义诗人之称。

他向往人的精神的绝对自由,但时时又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主宰着人的命运。

布莱克的诗歌以清新的民歌体和热情奔放的无韵体成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秋天这个季节,布莱克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

《秋天的景象》是布莱克的一首著名诗歌,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

诗中写道:“秋天的景象/灿烂如金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和人们告别”。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树叶的颜色和动态,表达了秋天的来临和人们应该珍惜当下的情感。

此外,布莱克的《秋天的颂歌》也是一首经典的诗歌。

诗中写道:“秋天,你是大自然的杰作/你的美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你的气息如同清新的泉水/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滋养”。

诗人通过赞美秋天的美丽和力量,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布莱克的咏秋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更表达了秋天的内在力量和生命的价值。

《威廉·布莱克咏秋赏析》篇2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独特的想象力、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著称。

威廉·布莱克《伦敦》的意象赏析

威廉·布莱克《伦敦》的意象赏析

威廉·布莱克《伦敦》的意象赏析威廉·布莱克(WilliamClaire, 1757— 1827)是十八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最初的诗歌都充满了反抗社会不公的激情,但这种反抗很快就被枯燥、空虚、焦虑所代替,他渴望建立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给人带来美好幸福的生活,而这一切必须与现实斗争,因此他开始转向对死亡的思考,一直到去世时为止。

《伦敦》的首段“ Where are my darlings?”即明显体现出布莱克向传统挑战的决心,他认为过去那些吟咏爱情和青春的诗句早已陈旧,大自然才是值得赞颂的“新兴力量”,诗歌应该用新的手法进行创作,开辟新的道路。

《伦敦》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把现实与梦幻交织在一起,使诗篇既真切动人又富有理想色彩。

“马车驶过日落的平原,披着玫瑰色的朝霞,打开那座宁静的门……故乡!我的故乡,你走向何方?”此刻的伦敦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怎样一幅美丽景象啊!仿佛正是因为这美景,诗人才萌发回归故乡的思想。

马车奔驰在广阔无垠的田野上,天边飘浮着朵朵白云;夕阳映照下的伦敦城更加绚烂多姿,如同仙境般令人神往。

《London》一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伦敦市区的风光,展示了它迷人的夜晚;第二部分描绘了伦敦郊外的优美景致,突出其清晨的勃勃生机;第三部分则通过描述伦敦居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伦敦》表达了诗人内心对家乡故土的思念,抒发了对亲朋好友的怀念,流露出对未来的憧憬。

诗人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客观事物中,让读者从具体形象中领悟到深邃的哲理。

诗人把热爱大自然和憎恨残酷社会生活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感揉合在一起,并且运用得恰到好处,让人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透过景物看到诗人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

《伦敦》作为一首诗集结出版,前后共收录了8首诗,而这组诗作于1783年。

它的篇幅虽短,但蕴涵了作者在世时对政治的关心,对黑暗社会的抨击,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向往。

诗人喜欢旅游,他游览过意大利、瑞士、荷兰等国家。

布莱克的伦敦诗歌鉴赏

布莱克的伦敦诗歌鉴赏

布莱克的伦敦诗歌鉴赏
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伦敦》是他著名的诗歌作品之一,以下是对《伦敦》这首诗进行的鉴赏:
《伦敦》展示了布莱克对18世纪伦敦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忧虑。

他通过描绘城市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况,传达了对社会不公、贫困和人们心灵束缚的关切。

诗中开篇的“伦敦“一词直接指代伦敦这座城市,但也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整个社会体系。

布莱克用强烈的形象描绘了伦敦的街道、河流和教堂,却将它们都暗示为压迫和控制的象征。

他以黑暗、狭窄、哀叹等形容词揭示了城市中无尽的苦难和压抑。

诗中提到的“每个面容“、“每个婴孩的哭泣“和“每个守夜人的心“等描绘了城市中的普遍困扰,表达了人们受到的身体和精神的压迫。

通过这些形象,布莱克呼吁人们认识到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并鼓励他们为改变现状而奋斗。

诗中的语言简洁明快,使用了重复和象征手法,增强了表达的力度和冲击力。

布莱克的语言中透露出强烈的愤怒和悲伤,使读者更容易感受到他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和不满。

总体而言,《伦敦》是一首饱含批判意义的诗歌,通过布莱克对城市景象的生动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呈现出对人性压迫和社会困境的强烈关切。

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并促使他们反思和追求更美好、更公正的社会。

试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

试论威廉·布莱克的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

论文关键词:诗歌浪漫主义论文摘要: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是英国诗歌史上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诗人,本文着重介绍了他的主要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于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小商人家庭,是英国18-19世纪最富有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布莱克从小就与众不同,他个性极强,想象力丰富他一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却精通刻字、雕版、绘画及写诗,以诗、画、小说等形式揭露和讽刺虚伪傲慢的上流社会二他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革命交接的历史时刻,对于法国革命的意义,他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深刻了解:一方面,他歌颂革命在摧毁旧制度时所表现出来的猛烈力量,把革命志士看成是天国派来的使者加以欢迎;另一方面,他对于替这场革命铺平了道路的崇理性、重智慧的哲学思想又深感厌恶;他称实验科学的哲学家培根的话为“魔鬼的劝合,,,并且把卢梭和伏尔泰这两位启蒙主义者看成是嘲笑真理的人,把他们所宣扬的理性主义看成是迷住人们眼睛的沙子二布莱克是个需要用辩证法来加以研究的诗人,因为在他的诗作中他就用了“羔羊”(lamb)同“老虎”( tiger)对照,“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对照,甚至还用同一题目如《耶稣升天节》(Holy Thursday),((扫烟囱的孩种(The ChimneySweeper)等,写两首内容完全不同的诗,描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面,也象征了人身上本能与理性,纯真与世故,想象力与现实感等一系列的矛盾。

用布莱克自己的话说,就是“表现人的灵魂的两种相反状态”布莱克自己也倾向于辩证地看问题:他早就看出人生里充满矛盾,但又认识到矛盾不是坏事,“没有相反就没有进程”他擅长用异常朴素的语言以最形象的方式说明最深刻的道理。

布莱克的诗句里没有中古时代的“诗意词藻”(PoeticDiction)。

布莱克的羔羊诗歌鉴赏

布莱克的羔羊诗歌鉴赏

《羔羊》诗歌的鉴赏
1.形式与结构:
《羔羊》是一首扬抑格形式的诗歌,这种形式在英语诗歌中很常见,往往与严肃、庄重的主题相关。

在《羔羊》中,这种形式成功地衬托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此外,诗歌的简洁明快,以及通过“小羔羊”这一形象展示出的天真和纯洁,都为诗歌增色不少。

2.语言与意象:
布莱克在《羔羊》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隐喻。

例如,“小羔羊”这一形象,既代表了纯洁和无辜,也象征着对上帝的敬畏和信仰。

而“他”则可以理解为上帝或者造物主,是羔羊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这些象征和隐喻的运用,使诗歌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3.情感与主题:
《羔羊》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敬畏与赞美。

作者通过羔羊这一形象,表达了对纯洁、无私、无邪和爱的赞美。

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应该向羔羊学习,保持纯洁和无私,敬畏上帝并珍视爱的价值。

4.创作背景与技巧:
布莱克的诗歌深受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

在《羔羊》这首诗中,他成功地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技巧,将深刻的哲理融入到了生动的意象
— 1 —
之中。

总的来说,《羔羊》是一首充满哲理和诗意的诗歌,它表达了作者对纯洁、无私、无邪和爱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应该向羔羊学习,保持纯洁和无私,敬畏上帝并珍视爱的价值。

— 2 —。

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特点是什么

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特点是什么

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特点是什么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特点是什么威廉布莱特打小就喜欢绘画和诗歌。

十岁的时候进入绘画学校,展现了非凡的天分。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特点介绍,希望能帮到大家!威廉布莱克的作品特点布莱克不仅有着浓厚的艺术天分,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

因此威廉布莱克作品特点有哲理性、艺术性等。

布莱克前期的诗作以短诗为主,题材以自己的所见为主。

而他后期的作品不仅篇幅大大增长,连他的内容也晦涩难懂起来。

布莱克最被人们的诗歌都是纯真的。

布莱克以一种亲喃的语言向诸神交谈。

尽管布莱克的才华没有得到普遍承认,但是他依旧带着极大的天真和力投入到世俗反讽运动中。

布莱克在和自己的人相处后,知晓了平民的童话。

布莱克参照了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童话寓言,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力,最终留下了名篇纯真与经验之歌。

布莱克让理想和现实交相辉映,时刻提醒众人们如何才是洁净,如何才是肃穆。

宗教性也是威廉布莱克作品特点之一。

布莱克是一位虔诚的教徒,在幼年就表示出了宗教意识。

布莱克一直认为宗教能够拯救人类,他希望能够借助宗教构建美好社会。

在布莱克的眼中,上帝是一位充满人性的仗着。

人与上帝之间是平等的关系。

随着布莱克对宗教的深入认识,他对教会的态度改变了。

本来布莱克很尊敬教会,可是后来他经常批判教会。

布莱克在自己的诗句中展示了教会的虚伪,暗示教会已经变得不堪。

布莱克的精神有着高度的纯洁,他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教会的邪恶。

威廉布莱克的评价今日,威廉布莱克的评价不凡。

很多评论家将威廉布莱克与莎士比亚放在一起,被列为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因为威廉布莱克的画作开启了全新的创作思路,他也被誉为英国艺术方面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王佐良教授认为威廉布莱克是挖掘不尽的。

布莱克生前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赏识。

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眼中,威廉布莱克只是一个远离中心的偏执狂。

他的作品并没有得到任何权威人士的看中。

直到十九世纪末期,一些诗人重编了他的作品。

人们这才注意到威廉布莱克的伟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诗歌浪漫主义论文摘要: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是英国诗歌史上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诗人,本文着重介绍了他的主要诗歌风格及艺术特色。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于1757年11月28日出生于伦敦一个小商人家庭,是英国18-19世纪最富有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

布莱克从小就与众不同,他个性极强,想象力丰富他一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却精通刻字、雕版、绘画及写诗,以诗、画、小说等形式揭露和讽刺虚伪傲慢的上流社会二他生活在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革命交接的历史时刻,对于法国革命的意义,他有着正反两方面的深刻了解:一方面,他歌颂革命在摧毁旧制度时所表现出来的猛烈力量,把革命志士看成是天国派来的使者加以欢迎;另一方面,他对于替这场革命铺平了道路的崇理性、重智慧的哲学思想又深感厌恶;他称实验科学的哲学家培根的话为“魔鬼的劝合,,,并且把卢梭和伏尔泰这两位启蒙主义者看成是嘲笑真理的人,把他们所宣扬的理性主义看成是迷住人们眼睛的沙子二布莱克是个需要用辩证法来加以研究的诗人,因为在他的诗作中他就用了“羔羊”(lamb)同“老虎”( tiger)对照,“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对照,甚至还用同一题目如《耶稣升天节》(Holy Thursday),((扫烟囱的孩种(The ChimneySweeper)等,写两首内容完全不同的诗,描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两面,也象征了人身上本能与理性,纯真与世故,想象力与现实感等一系列的矛盾。

用布莱克自己的话说,就是“表现人的灵魂的两种相反状态”布莱克自己也倾向于辩证地看问题:他早就看出人生里充满矛盾,但又认识到矛盾不是坏事,“没有相反就没有进程”他擅长用异常朴素的语言以最形象的方式说明最深刻的道理。

布莱克的诗句里没有中古时代的“诗意词藻”(PoeticDiction)。

他的诗一点儿也不复杂,相反,是惊人的简单:文字简单,全是基本词汇;形式简单,不是儿歌,便是歌谣;音乐性极强,多是迭句和重唱,朗朗上口,富于乐感;就连形象多数也是简单的,或明亮如金阳,或沉郁如黑夜,但都是来自大自然的所谓原始性根本性形象: 他还擅长运用形象来营造特别的艺术氛围。

如在《伦敦》一诗中,他刻画的每个形象都是阴暗的,这正准确而人神地描绘了当时伦敦的凄惨夜景和泰晤士河畔夜行人的沉重心情。

而在《弥尔顿》序中,诗人又运用了鲜明而闪亮的形象来描写喜悦的心情以及诗人自己向邪恶势力的斗争二不仅如此,在形象的对比和叠嵌上,布莱克甚至比后世的现代主义诗人还要大胆。

在意境及诗风方面,布莱克的诗是发展着的,变化着的。

早期作品中明快的特点已为后期的神秘和沉闷所取代。

怪验之歌》远比早几年的袄真之黝深刻沉重,书中讲述的主题不再是天真而是邪恶。

袄真之黝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博爱、仁慈、怜悯和快乐的世界。

诗人用孩子般的“天真眼光”来看世界,用空想欢乐主义来理解社会:鲜明有力的诗句中处处渗透出诗人对生活与自然的孩子般的率直而欣悦的感受,以及对宇宙和谐的领悟:这里充满着欢快乐观的情调和对神圣爱情的信念。

而在(}_验之黝创作与刻印期间,诗人的思想受到法国革命的巨大冲击,他对革命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那时的英国由于连年对法国用兵,民穷财尽,诗人清楚地理解了英国人民的苦难,他不再“天真”,己对社会有了深刻的“经验,’:在这本诗集中,诗人引导读者进入恐怖而阴暗的伦敦街巷、教堂与学校,目睹政府与教会毒害与摧残青少年的情景。

人民的贫困生活,不幸遭遇与愁苦心绪在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描叙。

这里到处充满着阴郁悲观的情调以及对邪恶势力的忧虑。

[!--empirenews.page--][1][2]下一页不仅如此,到了后期,诗人的诗风亦大变,在形式上,他放弃了惯用的格律而采用无韵的自由诗体内容上,他以歌颂人性的解放与精神的自由,歌颂革命,反对传统的理性主义及英国封建专制以及追求崇高而神圣的理想为主。

他不再写儿歌似的短诗了,而开始写几百行,上千行的长诗。

诗行本身也突然伸长,过去是七八个音节一行,后来则是十四五个音节一行,形成大江洪流般的气势.汹涌向前,而韵律也已经自由得像后世的自由诗((free verse)了。

一种壮阔雄伟的新风格出现了。

对于18世纪的浪漫主义诗人来说,布莱克的作品最具独创性和原创性。

纵观布莱克的一生,我们会发现,他是一位非常具有激情和灵性的诗人。

他特
立独行,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没有步历史上任何人的后尘。

他的作品歌唱自然环境中生活的欢乐,人类的仁慈和社会的博爱,同时还抨击封建专制,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的遭遇,颂扬革命运动:诗中的人道主义与民主主义精神赋予诗歌极大的生命力他强调本能、感情,想象力丰富,根据自己的灵魂深处的神秘感受,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文学天地,给诗坛带来的一股清新、奇特的诗风。

对以后的浪漫主义的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