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孟子人性善恶的深刻阐述
![孟子人性善恶的深刻阐述](https://img.taocdn.com/s3/m/169b4c60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5.png)
孟子人性善恶的深刻阐述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对人性善恶的论述中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人性本善,同时也承认在具体行为中人也会犯错。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孟子在人性善恶方面的看法。
一、人性本善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他人性观的基本立场。
他相信,每个人都具备天生的道德良知和善心,可以要求和追求最高的道德行为。
他认为,善是人类的本质,正是由于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善良品质,才能够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互相关心、互助、互爱的情感,进而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孟子还提出了“四端”、“四悔”的理论,即:仁爱(仁)、礼节(义)、智慧(智)、勇气(勇)是人类应该具备的“四端”,而鄙短、慝恶、非礼、妄诞是人类应该避免的“四悔”。
这都是建立在“人性本善”观点中的义理伦常思想。
二、善恶二分孟子在人性论述中也承认人性有善恶之分。
他认为人性具有“天道合一”的特性,在优化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也会理解并遵守社会文化的规范和法律法规等外在因素。
换言之,这种“天道合一”的特性成就了人性的善良和恶劣之间善恶二分的关系。
孟子进一步提出了“外因”和“内因”相结合的说法。
从外面看,人性的恶是因为社会的不良环境和不当教育等外在因素所造成的。
而从里面看,人性的恶也有内在的因素,比如人类本身的贪得无厌和冷酷无情。
三、教化的重要性孟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化育成为善良美好的人。
在他看来教化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驾驭自己的内心,并树立起人的善良本质。
孟子的教化思想是与儒家的教育思想息息相关的,他强调,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教育人民成为有道德、自信、知识的公民,并以大家的专业素养为中心,推动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孟子人性善恶的论述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人性观既有天生的道德良知和善心之说,同时也承认了在具体行为中,人会犯错。
此外,他对教育和教化有着十分明确的看法,通过教育及教化,能够将人的本善本质充分发挥,从而创造出和谐的社会和令人满意的自己。
荀子哲学原文与解析
![荀子哲学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e9c8520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67.png)
荀子哲学原文与解析荀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荀子哲学原文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荀子的思想。
一、荀子哲学原文荀子的哲学思想总结为以“性恶论”、“性善论”和“性无善恶论”三大主要观点。
下面将以这三个观点为线索,对荀子的哲学原文进行解析。
1. “性恶论”“曲成器而成谓之性,人之性也,品物与也。
”(荀子《性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
他认为,人类是没有道德标准的,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改变自己的恶性。
他将人类的本性比作一块未被打磨的玉石,只有通过加工,才能使其变得珍贵。
这个观点表达了荀子对人性本恶的看法,以及人类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塑造自己的观点。
2. “性善论”“性之善恶,犹白黑也。
”(荀子《劝学》)荀子同时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其实是善的。
他比喻人的本性就像黑白两种颜色一样,虽然都属于本性,但人是可以通过学习和修养,将其发展成善的一面。
他强调,人类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超越动物的本能,达到善的境界。
3. “性无善恶论”“君子之性,其去私也。
”(荀子《正名》)荀子还提出了“性无善恶论”,他认为人性本身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没有善恶之分的。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的教化,才能使人性趋向善,远离恶。
他强调了人类通过正名教化来树立正确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二、荀子哲学解析荀子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他对修养人性、教育和治理国家等方面的观点有着独特的见解。
1. 人的道德修养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只有通过学习和修养,才能使人性向善。
他提出了“人虽有恶,可以改之”的观点。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的力量,人类才能拥有道德和品性。
2. 君主的治理原则荀子的思想中,对君主的治理原则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强调君主的责任是以身作则,通过德行和道德教化,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和平。
他提倡以仁义为主导的统治方式,认为君主应该成为人民的榜样,通过正名教化的手段来让国家达到和谐的境界。
人性善恶论
![人性善恶论](https://img.taocdn.com/s3/m/575274385a8102d276a22f3a.png)
人性善恶论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孟子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在初生伊始,体内就存有种种善的因素,仁、义、礼、智的“四端”是天生的,只要经过适当的引导,充分发挥这“四端”,每个人都能成为圣人。
但是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是没有教养过的东西,都不会是善的。
在这儿,他的意思就是人在出生时,本质上就是恶的,和孟子的观点正好相反。
西方的很多哲学家也都认为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人性本恶,如阿奎那、但丁、马基雅维利、马丁﹒路德、加尔文、斯宾诺莎等,基本上,大多数西方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这是由于他们宗教文化的影响。
我认为人生来是无所谓善恶的,每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是没有意识的,一切活动都靠的是求生的本能,这个时候的人都是一样的,在根本上并没有善恶之分。
就像两只花猫,你能说这只猫是好猫,那只猫是坏猫吗? 对于一个自己不能思考的东西,他根本就不了解我们所谓的善恶,我们怎么能说他是善或者恶呢?更何况我们对于善恶的划分标准又是什么呢?一切概念都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人为定义的,没有任何先天的成分,是社会的产物,不属于社会的动物和人是没有办法具有这些东西的。
而且善恶的划分标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内都是不同的,每个人心中的善恶尺度也是有所差异的。
人们用不同的价值尺度衡量同样的事物,得出来的结论当然也是不同的。
人的意识来源于现实世界,人所有的情感,观念都来源于我们所处的人类社会,离开了社会,没有后天的教育,人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狼孩,狼孩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完全和狼一样,不同于人类,就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是狼的环境,他并没有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人类的意识,具有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除了身体长得像人,他再也没有和人相似的地方了。
所以说,影响一个人品质的形成不在于他先天的因素,而在于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先天基因影响的只是人的性格,而不是人的品质,一个人善良与否,在于他所接触的环境和受到的教育是否良好,根本没有所谓人性本善或者本恶之分。
古代文学中的人性善恶辨析
![古代文学中的人性善恶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e67b146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c9.png)
古代文学中的人性善恶辨析人性善恶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它在古代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探讨和辨析。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展示人物行为和思想,深入剖析了人性中的善恶之辩。
古代文学中的人性善恶辨析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通过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观察到人性的善恶之间的对立和交织。
例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是一个善良而纯真的人,他关心家人、朋友,对待他人充满了爱和关怀;而王熙凤则是一个阴险狡诈的人,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行为也是人性善恶辨析的重要方面。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一个善良正直的人,他为了保护弱者,不惜与妖魔鬼怪战斗;而牛魔王则是一个凶残暴虐的人,他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人类进行掠夺和伤害。
通过这些人物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也是人性善恶辨析的重要方面。
在《水浒传》中,宋江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他对抗不义,为民众争取利益;而梁山泊中的一些人则是一些无赖之徒,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他人。
通过这些人物的思想表达,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的善恶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古代文学中的人性善恶辨析不仅仅是对人性的描述,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人性善恶的辨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通过对人性善恶的辨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富多样的人性世界。
然而,人性善恶的辨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人性是复杂多变的,人的行为和思想受到社会环境、个人经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人性善恶的辨析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能简单地将人性划分为善恶两个极端。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善恶辨析正是通过对人性的多维度描绘和辨析,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复杂的人性世界。
古文文学中的人性善恶探讨
![古文文学中的人性善恶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193427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0d.png)
古文文学中的人性善恶探讨古文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人性善恶的不同方面。
在古文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善恶的辩证关系,这种探讨让人对人性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古文文学作品中人性善恶的主题,并分析这种探讨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善恶之辩——《孟子》中的人性论述《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文学著作,其中对于人性的善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但也容易被外在环境的诱导与影响而偏离正道。
他通过叙述“性善论”与“性恶论”的辩论来展现出人性善恶的矛盾关系。
这种辩论不仅表现了作者对人性善恶的细腻触摸,也给了当今社会对人性探究的借鉴。
二、率性而为——《红楼梦》中的善恶展示《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塑造各类人物形象来探讨人性的善恶。
其中,贾宝玉作为主要人物之一,具有鲜明的善恶两面性。
他善良、聪明、才华横溢,但也是一个情感丰富、矛盾复杂的人物。
通过对贾宝玉的描绘,作者刻画出了人性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在当代社会同样存在,让我们重新思考人性的本质。
三、人性的利己本性——《论语》中的道德教诲《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对人性善恶的讨论。
孔子强调了人性的善良之处,但也指出人性中存在着自私的本能。
他通过对人性的教育改造来强调人性的内在修养,体现了对人性善恶的深层次思考。
这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自身的自私本性,追求道德修养。
四、人性的复杂性——《水浒传》中的善恶角色《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人物形象既有善良正直的人物,也有邪恶狡诈的人物。
通过对这些善恶角色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使得人性无法简单地被定义为善或恶,而是由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而变化。
这种描写对于当代社会来说,提醒我们要审视当下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塑造作用,更加关注人性的本质。
综上所述,古文文学中的人性善恶探讨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性恶论和性善论
![性恶论和性善论](https://img.taocdn.com/s3/m/ad3d73e74028915f804dc228.png)
西方性恶论的发展简介
在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的“原罪性恶论”得 到大多数人文主义者的否定。 宗教改革时期马丁· 路德和加尔文对性恶论进 行恢复和发展,以适应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
近现代西方出现了新的性恶论观点,近代英 国哲学家霍布斯抛开“原罪”,提出自己的 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人与 人是平等的,平等的人为了自我保存就会彼 此侵犯。 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也坚持性 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被压抑在内心深 层的无意识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本能欲望。
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性恶的观点,是中 国思想史中,最早出现 的人性论。其观 点主 要出现于其《性恶篇》、 《正名篇》。荀子对善 恶的定义是以后果界定 善恶(治或乱),而非 以人的动机界定,即他 的性恶论是后果论,由实际经验观察到的结 果决定是性恶还是性善。
在《性恶篇》中,荀子认为 “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 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 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 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 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 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 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 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 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可见,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 义、礼、智。同时他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 即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 有序,朋友有信。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就 是——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 本善 。
性恶论和性善论之关系
人性论的核心是问题是:人的本性是什么? 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分别给出了善和恶这两个 截然不同、相互对立的答案。 “性善论”者认为人的本性善良,应在人生 中加以完善,并以人性向善来注重道德修养 的自觉性;而“性恶论”者则认为人性有恶, 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二者既相对立,又 相辅相成,对后世人性学说产生了重大影响。
孟子人性的善恶之辩
![孟子人性的善恶之辩](https://img.taocdn.com/s3/m/05db157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30.png)
孟子人性的善恶之辩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于人性的善恶之辩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人性本善,但也存在恶的一面,只有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才能实现善的发展与克制恶的倾向。
本文将围绕孟子对人性的善恶之辩展开讨论。
一、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认为,人天生具备善良之心。
人性本善基于他对儿童天性的观察,他认为孩子天性纯真善良,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变坏。
他通过许多例子证明了人类天生具有同情心、善良心和良知等优点。
他的观点在当时的儒家学派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二、恶的产生与修养然而,孟子也坦承人性中存在恶的一面。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由于外界诱惑和自身欲望的滋生而产生的。
当人们追求自身利益,无视他人的需要和利益时,就会展现出恶的一面。
孟子强调,人应该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去克服自己内心的恶,并追求善的境界。
三、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孟子看来,人性的善恶之辩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实践来实现善的发展与修正。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激发人们内心的善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孟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的德性,即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并通过修养自己的爱心和善良来实现道德的完善。
四、善与恶的辩证统一孟子认为,人性的善恶并不是完全相互对立的,而是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应该以善为主导,但不能完全否定恶的存在。
善与恶的辩证统一促使人们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不断完善自身的品德和道德素养。
孟子强调,人应该努力发扬善的一面,逐渐减弱和克服恶的倾向。
五、教育改善社会对于孟子而言,他坚信通过教育可以引导人们修炼德行,改善社会,实现人性的善良。
他提倡“以天地之理,就养五常”,强调培养人们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德,使人们具备高尚的品格和行为准则,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综上所述,孟子在人性的善恶之辩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坚信人性本善,但也坦承存在恶的一面,因此强调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实现善的发展与克制恶的倾向。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df5ff55602d276a201292e46.png)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作者:汪锐来源:《金田》2015年第02期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1.性善论。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
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种道德心理,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肯定四德之善是四端之心的扩充和发展。
后儒的人性论,虽各具形式,但大多肯定人性中具有为善的心理根据,并赋予无不善的价值规定,以为人性之根本。
孟子都以为只有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人性。
这就将人性与人性的一部分(亦即人的特性、人性的高级部分)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错误的。
2.性恶论。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
战国荀子首先提出。
荀子认为,论性必先明/性伪之分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等不待事而后生的感性欲望就是人之所生而有的自然本性。
礼义道德则是后天的人为。
强调:如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认为孟子视人性为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否定善的先验论,而赋予人的自然属性以恶的价值评价,或以自然属性为后天行为恶的根源。
据此论证了礼义的起源和礼法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同时又为/化性起伪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以后,由于正统儒家一般都尊德性而贬情欲,性恶论的影响不及性善论大。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
二者看似相反,实则错误相同。
这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
儒家的善恶观
![儒家的善恶观](https://img.taocdn.com/s3/m/85fd57e0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14.png)
儒家的善恶观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善恶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
在儒家看来,人性本善,但也存在着恶的一面。
因此,儒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善恶的观点和理论。
首先,儒家认为人性本善。
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具有良知和道德感,能够区分善恶,知道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同时,儒家也认为人性具有完善的本质,只有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会受到污染。
因此,儒家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提高人性的善良程度,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儒家认为善恶是可以转化的。
在儒家看来,人性本善,但也存在着恶的一面。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不良的环境中,或者受到不良的教育和影响,就会逐渐失去良知和道德感,变得越来越恶劣。
但是,只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可以让这个人重新回到善的道路上来。
再次,儒家认为善恶是相对的。
在儒家看来,善恶并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的。
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善良,要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公德、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
因此,在儒家看来,个人行为必须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出发点,符合伦理准则和社会规范。
最后,儒家主张“仁爱”之道。
在儒家看来,“仁爱”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和价值观念。
它体现了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同情,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儒家看来,一个人应该始终坚持“仁爱”之道,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和贡献社会。
总之,儒家的善恶观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哲学体系。
它强调了人性本善、善恶相对、善恶可转化等重要观点,并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提高人性的善良程度。
同时,儒家也强调了“仁爱”之道的重要性,并认为只有通过“仁爱”之道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
荀子论人性之善恶
![荀子论人性之善恶](https://img.taocdn.com/s3/m/e3bf799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9.png)
荀子论人性之善恶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人性的探讨非常深入而独特。
在他的著作《荀子》中,他详细地阐述了人性善恶两方面的本质,并通过自然界的观察和人类行为的分析,揭示了人性善恶之间的纠缠和平衡。
本文将从荀子的观点出发,深入探讨人性之善恶的根源及其影响。
人性中的善是指具备良好品德和道德行为的本性,而恶则是指人性中蕴藏的邪恶、负面的一面。
荀子认为,人性的善恶源于天性,即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而是受到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善恶倾向。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倾向于恶,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纠正恶的本能,发展善的一面。
在荀子看来,人性中的善和恶是同时并存的,人们倾向于追求个体的私利,而淡忘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本性在缺乏教育和自我反省的情况下,会日益发展并导致社会的腐化和混乱。
然而,荀子并不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改变的,他强调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和修身养性来控制和克服恶的本能。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道德准则来引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培养出内在的善良和正直。
他提出了“性即理”和“性即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本质上是可以依循道德规范的,通过学习和修养,人们可以逐渐达到理想的善性状态。
荀子还强调了礼仪之道对于培养人性善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循社会规范和礼仪习俗,人们可以克制自己恶的一面,逐渐培养出善良的品格。
礼仪之道涵盖了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从小至大,从家庭到社会,都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荀子相信,只有通过恪守礼仪,尊重他人和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性中的善。
然而,荀子也承认人性中的恶并非完全可以消除,只能通过外部的约束和教育来控制。
他认为政府应该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和社会规范,对人性中的恶行进行规范和制约,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只有在良好的法制和道德约束下,人们才能通过教化和教育,修养自身的善性,达到个体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目标。
综上所述,荀子论人性之善恶提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
孟子中的人性善恶论
![孟子中的人性善恶论](https://img.taocdn.com/s3/m/b4c6fe7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f.png)
孟子中的人性善恶论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对人性的看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人性善恶论,即人性本善的观点。
本文将对孟子的人性善恶论进行探讨,探究其思想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人性本善的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是人作为人的本来属性。
他相信人类在天性上具备了追求善良的内在倾向。
他认为,所有人的出发点都是善良的,即使一个人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恶行,也只是被外在因素所迫,而其内在的善性并未改变。
人性的善良表现在对于他人的关心、慈爱、善行等。
孟子以“父爱之于子,子之爱于父;兄也爱诸兄弟,仁也爱诸仁”为例,强调了人性中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关爱之情。
他认为,每个人都天生具备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这是人性中最根本的特征。
二、人性善良的发展尽管人性本善,但孟子认为人性中的善需要在正确的环境下进行培养和发展。
他提出了“四端”的概念,即仁、义、礼、智。
这些品德的培养可以帮助个人实现自己内在的善性。
首先是仁,孟子认为仁是最基本的品德,包括慈爱、善良、关爱他人等。
他认为,只有通过仁的实践,人们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善性。
其次是义,义强调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只有按照义的原则去行事,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再次是礼,礼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规范和仪式。
通过遵循社会的礼仪规范,人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最后是智,智是指人们的智慧和理性,通过智慧的运用,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仁、义、礼等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从而指导个人的行为。
三、影响后世的意义孟子的人性善恶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孟子的人性善恶论为后世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正确的培养和教育,每个人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
这一观点对于教育机构和个人的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https://img.taocdn.com/s3/m/01fa117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d0.png)
孟子与荀子的辩论性善还是性恶孟子与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们对待人性的看法存在一定的争议。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本文将分别从孟子和荀子的观点出发,阐述他们关于人性的辩论。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人性的看法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基本本性。
孟子认为人们内心都有一种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人们去追求道德和公德,使得人们能够与周围社会和谐相处。
孟子强调人的本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加以发展和提升的,通过自我修养的努力,人们可以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良好品质。
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最初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人性本恶是因为人具有一种固有的自私和贪婪的本性。
荀子认为,如果没有外界的制约和教导,人们会沉溺于自己的欲望中,不择手段地追求自身的利益,无视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孟子与荀子对于人性的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实际上,他们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相悖的。
孟子承认人性本善,但也承认人的善性是需要后天教育和自我修炼的过程中进行不断培养和提升的。
孟子强调“人之初,性本善”,但同时他也指出“善恶之分,出于后天的修养。
”荀子对人性的悲观看法,并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对人性中的贪婪、自私等负面品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反思。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之一是“仁”,即善良和仁爱的品质。
孟子与荀子对于“仁”的定义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差异。
孟子认为“仁”是人的本性,是一种积极向善的力量,是以仁心为出发点的行为。
而荀子认为“仁”是一种通过外在教导和后天修养来达到的境界,是一种对道德和公共利益的追求。
两位先秦儒家思想家在解释“仁”的内涵时都有各自的观点,但都认为“仁”是可以通过人的努力去培养和达到的。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中,孟子和荀子的观点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实践。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注重培养和提升个体的道德素养和修养,倡导“仁爱”和“仁义”的实践。
善恶一体论
![善恶一体论](https://img.taocdn.com/s3/m/56f3138c69dc5022aaea0040.png)
善恶一体论关于人性的善与恶,在中国古代争论的最多的时性善论和性恶论。
代表人物分别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直接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是通过实验方法,得出的性恶论。
鉴于孟子比较牛掰,所以性善论一直占据着上风,权威而不讲道理;荀子胜在有理有据,一直也没有办法被驳倒。
今时今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待这个问题,依旧充满着争论;以两千年的智慧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只是因为善恶本身就是一体的。
有一句话,谁说原创的不重要,很多名人也说过,这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这句话大部分人是非常认可的: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可见,仁慈也就是善,与残忍及时恶,本身就是一体的。
只不过,对象不同罢了。
为善本身就是作恶,作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就是为善。
森林中有只小白兔受伤了,救之则生,不救则死;你发了慈悲,救了小白兔是善,那对于即将被小白兔吃的草而言,那又是不是在作恶呢?那将人类毁灭了,将人类全部杀掉,那对于人类是作恶,对于被人类日益破坏的自然而言,是不是在为善呢?善恶论,抛开客体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那么,作为先秦时代的贤者,二位大能为什么会抛出两个相反的结论呢?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我觉得孟子的性善论在极力强调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做理智,而荀子在极力强调另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叫做欲望。
二者共同的地方在于,都极力推崇用理智去克服欲望。
孟子的说法是“苟不教,性乃迁”,不用教化之道,理智会慢慢丧失,人会被欲望所支配;荀子则直接的说,人本身就充满了各种欲望,不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就会走向毁灭。
这也是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精髓,都回到了出发点:用理智克服自己的欲望。
所以,孟子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谁都有生的欲望,谁都不想死,然而理智告诉我,义比生命更重要,所以舍生取义,这是理智控制欲望最大的体现(试问,有什么样的欲望是高于求生欲的);而庄子的鼓盆而歌则更是二者的楷模。
庄子的爱妻去世,庄子不仅不哭丧,而是拿一个盆子,边敲边唱歌。
别人问题为啥这样,他说了一大堆道理。
道德经中老子对人性善恶的原文与解析
![道德经中老子对人性善恶的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a2d3bba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31.png)
道德经中老子对人性善恶的原文与解析在古代中国哲学经典《道德经》中,老子对于人性的善恶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老子认为人性本源于道,而道是善良、无私和谦逊的根本。
本文将探讨《道德经》中相关的原文,并对其中的观点进行解析。
一、人性本善的论断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中,老子写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吾将无欲无求,不為王道。
”这段文字中,老子表达了人性本善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该遵循道的原则,处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
只有侯王能够守住这一态度,万物才能够自然而然地变化;人们应该保持朴素的品性,不为名利所动,不追求权力和地位。
二、人性本恶的观点与人性本善的观点相对应,老子也提到了人性本恶的论断。
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中,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 这段文字中,老子指出了学习与道的相对关系。
他认为,随着人们越来越努力地追求知识和技能,他们与道的连接日益疏远。
只有放弃追求和欲望,达到无为的境界,人们才能够从恶的本性中解脱出来,达到一种超越自我的状态。
三、人性的两面性总结《道德经》中关于人性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老子认为人性具有善与恶的两个方面。
在第二十八章中,他写道:“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 这段话意味着一个人如果能够具备善的品质,就不会忍受战争和暴力。
同时,老子也多次提到了无为的概念,认为人们应该超越欲望、追求和功利心,达到一种没有名利和权力欲望的状态。
四、解析与启示老子对于人性善恶的观点不同寻常,他强调了人性本善,但也提到了人性本恶的一面。
他指出,在社会中,人们容易受到物质欲望的诱惑,从而导致道与自我的分离。
但只有超越欲望,追求无为,才能够达到一种解脱的境界。
老子的这些观点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
我们应该从老子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坚守道义,保持内心的善良和谦逊。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和自在。
人性本“私”的善恶论
![人性本“私”的善恶论](https://img.taocdn.com/s3/m/0f6209bef524ccbff1218497.png)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也,伪也。
”而人又为何要有道德?因为人们要生活的好一些,有必要相互合作,所以荀子说:“百技所成,所以养一人也。
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离居不相待则穷。
”人必须联合起来才能统治自然界,而有了社会组织那么就一定要有一定的规则,这规则就是人们几千年来约定俗成的“道德”,所以荀子认为:因为人有“智”,所以人能向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著名的论证就是“恻隐之心”,这个论点以前在李宗吾的《厚黑学》也有所提及,所以孟子说:“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耻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生来而有的,那么人又如何向“善”?孟子认为既然人性本善,那么只要充分发展这“四端”,人就能成为真正的“人”,也就是有“善”才为人,无“善”与禽兽无异。
我觉得将人性原本的东西说成善恶本身就是太过绝对的理论,因为这里的“善恶”是以人类社会约定的是非观的基础上来判定的,而如果要从本质上去探讨人性那么理应抛开社会组织的“善恶论”。
关于人性的本质向来是中国哲学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早在先秦时期便有五种学说:一是孟子认为的人性本善,二是荀子认为的人性本恶,三是告子认为的人性无善无恶,四是汉朝的杨雄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五是人性既可善,也可恶。
最后一个观点我只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里看到,所以不知道其思想的代表人物。
先前也说若单纯的以“善恶”似乎过于绝对,不过若真是要用这种是非观来讨论人性的本质,我认为人性应当是有善有恶,也就是说人性内含有善恶两种成分。
用一个字来说的话,应该是人性本“私”吧,而这里的“私”虽说有自私的意思,却也并非是贬义词,当然更不是褒义,而是一个客观的形容词来描述人性的本质。
你不能完全反驳其中任何一家的观点,因为不管是荀子还是孟子所阐述的道理都有他正确的一面。
这里我只能用另一种思维尝试去诠释它。
而可能比较可笑更甚滑天下之大稽的是,我的观点来自于与哲学似乎没有一丁点关系的某个数学定律,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定律的内容大致为:任意两个质点通过连心线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我只举出前面的话,因为后面关于引力大小的论述与此无关。
孟子荀子善恶观
![孟子荀子善恶观](https://img.taocdn.com/s3/m/ed2f4617f18583d04964591a.png)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已经二千余年,初由孟子特别提出的“性善”说,稍后又有荀子的“性恶”说,与性善的观念恰恰相反,于是便成为思想界争辩的论据。
孟子提出“性善”论据的重点,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便是人性本自良善的有力证明。
而且肯定地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他所指出人性中本自具有“恻隐、善恶、恭敬、是非”之心,做为证明,是有相当的理由。
恻隐和羞恶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以此是带有普遍性的。
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天然所固有的。
无一人能够例外,非个人能力所及,于是就成为一种绝对,一种极致。
所以孟子说性善“人皆有之”,又说“我固有之”。
孟子认为,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
孟子性善论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人均有向善之心,即良知。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无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可见,人性善就如流水就下一样自然,是人们求善的前提。
又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公孙丑》)肯定了人性善实指人人生而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这“四心”。
再此基础上,又论述,这“四心”就是人的四个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四端,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
并宣称“仁义礼智”这四端,不是外在因素强加于人本身,而是人本来就有的成份。
由此叙述线索可知,这向善的“四心”和“四端”是人先天具有的,这是孟子性善论内涵的前提。
第二、人人均有为善之能,即良能。
孟子在论述人人皆有“为善之心”后,又论证了人们同时还具有“为善之能”,为“善心”向“善行”的转化提供了可能。
他以为“仁、义、礼、智”这四德构成了人的道德能力即“才”。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ce6c605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9.png)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1、性本善: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之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现,人之不为善,是违背其本性的。
2、性本恶:荀子所论及的人性,其本质恰是无所谓善恶的“本始材朴”的自然之性,它既有转化为恶的可能,也有发展为善的机会。
荀子的性恶论的思想在先秦百家关于人性的论断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后世今天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3、人性无善无恶论
人性无善无恶代表人物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告子。
告子的理论是人性没有什么善和恶之分,犹如水一样无分于东西。
告子的人性观直视人之生性,这种放弃道德判断的世界观,遂形成无善无不善之人性学说。
告子所言之性,实乃生命意义,而非道德意义,告子人性无善无恶论的立说基点,尽在生命肉体之满足,无涉道德评判之高下。
4、人性有善有恶论
人性有善有恶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汉朝的董仲舒、杨雄、王充,唐朝的韩愈等。
王充在《论衡》一书中记载: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则恶长。
杨雄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潜夫论明暗原文及译文
![潜夫论明暗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6bbeca9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4.png)
看着月亮伤感心情句子月亮没了太阳会黯淡,太阳没了月亮会孤独,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看着月亮伤感心情句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月亮的伤感句子看着月亮伤感心情句子1.今晚早点睡,不抱希望不抱月亮。
2.仰望天空,没有星星的陪伴只有月亮的惨白,没有你的我,留下了冰冷的泪,嘴里念着你的名字,想你微笑的样子。
3.星星,是月亮挥洒的泪滴。
4.真可惜没能和你在同一个月亮下,看同样的月亮。
5.今晚的星星和月亮都像你,遥不可及地好看。
6.我是月亮的话,你就是太阳,没有你,我将光芒尽失。
7.到底是床前明月光还是你心口朱砂痣,终是不能得你。
8.月亮没了太阳会黯淡,太阳没了月亮会孤独。
9.我的月亮只有你一个,可惜,你的星星却有很多颗。
10.我在你身上耗尽了我一生中所有的夜,可是直到天亮了我也不知道,你究竟有没有爱过月亮。
心寒的句子大全对人彻底心寒的句子1.你怎么不早说我们没有结果。
2.不要说,离开以后还会想念;不要说,分手以后还是朋友。
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错过一个人,那人便与你无关。
3.总有些人在失去你以后才会懂得你的好!4.你没有遇到过那种人?他说不吃饭不好,常熬夜不好,他说太阴暗不好,太消极不好,他说你这样过人生不好,他说来,我带你走出来,一起看太阳,一起看星星月亮,你居然信了,屁颠屁颠的跑出来,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5.我会让自己忙起来,我不想再碰爱情这个东西了。
6.傻孩子,捂不热的心就放弃吧!何必强求!何必去伤害自己!捂不热的心并不是因为TA太冷血,而是能捂热心得另一半不是你!7.一瞬间的喜欢,撑到了现在。
8.章鱼有三颗心脏,心疼的时候是不是要疼上三倍,骆驼有长长的睫毛,想哭的时候能不能说眼睛进了沙,蛇没有宽厚的肩膀,他累的时候给不了能依靠的温暖,小强没有两个大脑,孤单的时候会不会一直想着谁,我心里住着一个你,你是不是仗着这点把我往死里伤。
9.我是一个迟钝的人,作业做完才觉得繁重,夜路走完才开始惶恐,奶茶喝完好久才感觉撑,伤口渗出鲜血才发觉痛,别人说话第二遍才听清,听悲伤的故事无动于衷,你走后我才明白什么叫情有独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作者:汪锐
来源:《金田》2015年第02期
人性善恶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可归结为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
1.性善论。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善的理论。
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他认为,人性即/人所以异于禽兽的本质属性,具体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四种道德心理,它们是仁、义、礼、智四德的根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肯定四德之善是四端之心的扩充和发展。
后儒的人性论,虽各具形式,但大多肯定人性中具有为善的心理根据,并赋予无不善的价值规定,以为人性之根本。
孟子都以为只有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人性。
这就将人性与人性的一部分(亦即人的特性、人性的高级部分)等同起来,因而是片面的、错误的。
2.性恶论。
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本恶的理论。
战国荀子首先提出。
荀子认为,论性必先明/性伪之分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等不待事而后生的感性欲望就是人之所生而有的自然本性。
礼义道德则是后天的人为。
强调:如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认为孟子视人性为善,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否定善的先验论,而赋予人的自然属性以恶的价值评价,或以自然属性为后天行为恶的根源。
据此论证了礼义的起源和礼法兼治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同时又为/化性起伪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以后,由于正统儒家一般都尊德性而贬情欲,性恶论的影响不及性善论大。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荀子是性恶论的代表。
二者看似相反,实则错误相同。
这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人性本来是多元的: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
可是,孟荀对于人性的界定却都同样是片面的;孟子以为人性仅仅是同情利他;荀子则以为人性仅仅是自爱利己。
另一方面,道德之真正目的、道德终极标准本来是增进社会和每个人利益。
可是,孟荀却都是道义论者,都误以为道德目的在于完善每个人的品德,因而便把品德的完善境界无私利他亦即所谓的仁奉为评价行为善恶的终极标准。
荀子用它来衡量他所谓的人性,自然要说人性是恶的,因为自爱利己不是品德的完善境界,不符合他所理解的道德目的和道德终极标准;反之,孟子同样用它来衡量他所谓的人性,自然要说人性是善的,因为同情利他是品德的完善境界,符合他所理解的道德目的和道德终极标准。
3.性无善恶论。
战国告子的人性论观点。
语见孟子告子上。
从生之谓性立论,认为人的自然属性本不具道德意义,善恶的产生乃后天习俗所致。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还以杞柳为喻:性犹杞柳也,义犹
木否木卷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木否木卷。
看到性和仁义道德的联系与区别,对以后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北宋王安石认为性生于情,有情然后善恶形为,情当于理,则善;不当于理,则恶。
而性不可以善恶言也。
明清之际王夫子提出/性日生则日成,习成而性与成,认为纯疵,善恶并不决定于初生顷命之性,而主要由后天习成,体现于现实人性即成性之中。
近代康有为曾肯定告子之说:凡论性之说,皆告子是而孟子非。
认为:性者,生之质也,未有善恶。
万木草堂口说而人之为善或为恶则决定于后天的学,否定了善恶天赋的道德先验论。
性无善恶的错误,就在于把人性这种人生而固有的自然本性当做自然界之事物,因而由自然物不可言善恶而得出结论说:人性无所谓善恶。
4.性亦善亦恶论。
此观点始于战国时的儒家世硕,发展于汉儒董仲舒,至杨雄则提出/性善恶混的著名论断:人之性也,善恶混。
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为恶人。
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并具善、恶两种因素,两者混杂。
而善人、恶人之分则决定于后天的修养;发扬善的因素则为善人,发扬恶的因素则为恶人。
而人的气质,就是向善或向恶的凭借。
其说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折中。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性既固有同情心而能利他,又固有自爱心而必利己,是比较全面的,避免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片面性。
但是,对于另一个前提,即善恶标准,它却与性善论、性恶论犯了同样的错误:片面地把仁、无私利他奉为评价行为是否道德的惟一准则。
这样,它便与性善论和性恶论一样,认为自爱利己是恶,而同情利他是善,只不过它把二者均看做人性罢了。
中国近代人性善恶的观点
关于人性善恶问题,是中国哲学的重大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围绕它一直争论不休,这些观点,大体说来可以归结为四种:性善论、性恶论、性亦善亦恶论、性无善恶论。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基本上形成两种对立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善与恶,人是善与恶的统一体。
另一种观点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恶之分。
杨寿堪、路淑英认为:从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理解人性,人应是善与恶的结合体,即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人性的善与恶潜在人的自然属性之中,而人是作为社会人而存在的,当具备一定社会环境与条件时,善与恶才会显露出来。
人性的主要弱点在于权欲、物欲与情欲中表现出来的恶行。
人们可以通过法律、道德与宗教的形式抑恶扬善,这是克服人性弱点的主要途径。
戴茂堂从人性的结构分析出人性中存在着恶,并从人的道德的出现得出恶可以为善而存在。
他指出人性包含有人的精神性和肉体性,因而人的灵魂深处总是存在善与恶的斗争。
在人性中潜伏着恶的种子,恶虽然是不道德的,但却是产生道德的理由,道德的出现就是为了清除这个世界的恶。
恶是一种善的匮乏或剥夺,恶没有单独存在的权利,必须予以暴露并阻止。
它是一种否定的力量,没有正面的价值,仅仅通过它的对立面——善而获得某种力量和现实性。
善是为了自身的缘故而存在于历史和生活中,但是恶可以为善而存在,恶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使善能够实现自身。
孔宪铎结合基因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知识对人性的善恶作了新的认识与阐释,认为人性具有善恶两面。
他指出基因可以说是主宰人性的原动力,其特性具有本性(自私和复制)以及习性(与环境的合作交流)两个层面。
这些特性也表现在人类身上:人类的本性即动物性是由天赋决定,通过遗传代代相继;习性即文化性则可随环境改变,为个体后天学习得来。
人性中的动物性(人的本性)是基因本性的表达或延伸,旨在没完没了地复制自己,以不断繁衍种族。
人性中的文化性(人的习性)也是一幕一幕地由基因的习性所编导,不断地继承与创新。
俞吾金在提出人性与人的本质严格区别前提下,即人性只指称人的自然属性,得出了人性无善无恶、人的本质有善有恶的理论。
他认为这一理论有其积极意义:第一,避免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的逻辑结果。
性善论必然会导致贤人政治及对利益、法律、权利、权力制衡的忽视;性恶论必然导致对人及救渡人的上帝的否定。
如果肯定人性无善无恶,既不会陷入性善论者的盲目乐观主义,也不会陷入性恶论者的悲观主义,而会以理性惯有的平常态度去看待人性。
第二,将注意的重点移向后天的东西,即人的本质问题。
而人的本质又与人所创造的文化或文明所内含的人的行为规范紧密联系在一起。
深入地反思并改进这些行为规范,确立与人性的发展相协调的“善”与“恶”的度,将使人类的文明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