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荀子》与《圣经》看中西人性善恶观异同

合集下载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人性论的比较研究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在人性论方面以儒家孟子“性善”观点,荀子首创韩非子传承的“性恶”为主。

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论,伦理道德思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

西方文化中的原罪论是基督教思想精华之一,也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西方各个民族的思想、道德、心理以及文化色彩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圣经》是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础,西方文明的价值理念、政治、经济、文学以及法律等各个方面都带有《圣经》的明显烙印。

标签:性善,性恶,原罪,中西文化。

引言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化不断地碰撞融合,体现在东西方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

究其根源是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的差异,探究这些异同则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研究人性。

中国哲学史上,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对人性概念作出了各自的论述,存在着既对立又互补的内在逻辑关系,并且对后世儒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的人性观对人性的起源、结构、价值观、及发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研究,多是从性善、性恶等易于为当时的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角度出来分析的。

西方之于人性论的探索在古希腊时期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对西方文化影响最为深远和广泛的当属基督教的《圣经》中著名的“原罪说”——人生来有罪,罪恶。

真正确立了“性恶论”在西方哲学,文学,政治学等方面不可摇撼的地位。

本文就中西方主流人性論观点进行比较,以及不同的人性观对中西方人文科学造成的影响进行简要研究。

一、中国古今人性观(一)孟子的“性本善”论。

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揭示了关于人性的新的观念。

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他认为人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性”,即“仁、义、礼、智”,“四性”经过外界环境影响和个人的主观改变即成为“善性”。

《荀子》读后感人性的善恶道德的思考

《荀子》读后感人性的善恶道德的思考

《荀子》读后感人性的善恶道德的思考
在读完《荀子》后,我深深地对人性中的善恶道德问题产生了思考。

一开始,荀子所强调的“性恶论”让我感到疑惑,为什么人的本性如
此的邪恶呢?但是随着阅读进展,我逐渐理解了荀子的思想。

他相信
人性有着固有的恶,一切美好的道德行为都是通过教育与习惯养成的,并非本性自然所具备的。

荀子的思想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而我
个人则更加认同荀子的观点。

毕竟当代现实中,人类恶劣的行径太过
频繁,诸如谋杀、骗局、性侵等恶行不断增加,难以想象这些疯狂的
行为是来自于“善良”的人性本源。

虽然荀子把人性的基础设定在“恶”上,但他并不是主张大家就此沉
沦于邪恶之中。

相反,他提出了“性恶必戒,无恶必为”这一思想。


人性本恶,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时刻警觉自己的邪恶思想,及时
遏制内心恶念,自觉地去遵守和执行道德准则。

如果我们不断努力地
用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善的习惯,最终便能磨平心中的
棱角,追求人生的至善之境。

在荀子的著作中,对待人性善恶的观点贯穿始终。

他不断表达对年
轻一代的期望,要求他们学会辨别是非善恶,在行为上处处考虑到公
共利益。

这与今天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教育应该让人们掌握道德
常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总之,读完《荀子》这本书,我对人性的善恶道德问题有了更深的
认识。

虽然人性善恶仍是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但我相信,不管人性
如何,凭借自觉性的监督和道德规范这样的工具,人类有足够的力量
去遵从道德规范,用正确的方式去做事,去行善,为理想的人性社会而奋斗。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现代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现代借鉴意义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现代借鉴意义内容摘要:中国古代人性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其精彩纷呈的人性学理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关于义利观、“天人合一”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性思想的优秀成分,古代人性思想关于人性的认识及实现途径对现代的人的价值引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性义利观天人合一人性塑造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人性的学说可谓是各有特色,对人性的剖析可谓是入木三分。

他们围绕人性的善恶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局面时常出现,但他们异中有同,形成了中国人性理论的总体特征。

其中虽然有很多思想与我们现在的思想不相协调,也不乏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思想。

一、中国古代对人性的界定及其局限性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性论之所以能一脉相承,相互借鉴,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人性的界定有着一致的看法,尽管有一些思想家存有异议,并不影响主流的看法。

自孔子开始,各家开始研究关于人性的问题,对其中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然而对人性的界定是他们争论的焦点。

孔子曾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阳货》开始了关于人性的论述,由于他论述过于零散,也无加以深入探究,才留给后人广阔的空间,这也是孔子的高明之处,无人对他的人性论加以批判。

告子是继孔子之后开始论述人性的第一人,可是他留后人的作品很少,关于他的思想只有在《孟子》一书中有所涉及,关于人性他是这样论述的:“生之谓性”《孟子·告子》第一次把人性归结为先天的,人天生就具有一种本性,即人性,不仅告子这样论述,孟子也认为人具有先天的禀赋、道德素质,是其后天德行的基础。

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持性恶论的荀子也认为“生之谓性”,荀子也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正名篇》同时在性恶论中这样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性恶篇》汉代的董仲舒也认为“生之谓性”,他说道:“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

荀子观后感人性之善恶道德的思考

荀子观后感人性之善恶道德的思考

荀子观后感人性之善恶道德的思考荀子观后感-人性之善恶道德的思考荀子,中国古代的伟大哲学家与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荀子的一些著作,并深感其中关于人性之善恶与道德价值观的思考令人深思。

荀子的人性观认为,人的本性并不具备善恶之分,而是天性本善,乃是后天环境的塑造和影响,使其产生各种善恶行为。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心本善”观相似,但又有所不同。

荀子认为,人性的本善需要通过道德的教育和修养来加以培养和发展,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善行。

在荀子的著作中,他提到了“性恶论”,即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天生具有贪婪、懒惰和嫉妒等恶劣的倾向,如果没有正义的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人们就会放纵自己的欲望,无法达到道德的高度。

然而,荀子并不认为人性的恶是天生的,而是指出人的本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出现恶的行为。

对于人性之善恶,荀子的思考并不止于此。

他进一步讨论了人性的改造和培养,以实现道德的提升。

荀子提倡以教育来培养人性中的善,通过学习和修养,使人的本性转化为真正的道德行为。

他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经过教育和学习,人们才能培养出高尚的品德和崇高的精神。

这也反映了荀子对于道德的重视和培养的追求。

在荀子的著作中,他还对人性的善恶作出了深入的解释。

他认为,人性的恶是由于人的私欲和自私自利的行为所导致的。

人们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忽略了他人的需要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而人性的善则是指人们具有同情心、仁爱心和奉献精神等美好的品质。

荀子强调了道德操守和公正原则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遵循道德规范和公正原则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快乐。

荀子对于人性之善恶和道德的思考,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道德价值观的缺失和人性的恶劣行为屡见不鲜。

荀子的思想提醒着我们,要重视道德的教育和价值观的传承,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操守。

只有坚持公正和正义,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比较中西方“人性恶”理论产生背景的差异——以荀子(战国时期)

比较中西方“人性恶”理论产生背景的差异——以荀子(战国时期)

比较中西方“人性恶”理论产生背景的差异——以荀子(战国时期)与霍布斯(十七世纪的英国)为例发表时间:2018-07-30T11:23:52.38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下作者:刘璐莹[导读] “人性”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古代先贤学者们大多对此有自己的判断。

其中荀子作为中国坚持“性恶论”的代表,几千年来饱受赞扬或者非议。

(陕西省委党校,710000)摘要:“人性”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关心的话题,古代先贤学者们大多对此有自己的判断。

其中荀子作为中国坚持“性恶论”的代表,几千年来饱受赞扬或者非议。

这一点上西方学者霍布斯与中国的荀子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二者也存在着些许不同。

任何一种思想都根植于产生它的学者生活的社会背景中,研究荀子和霍布斯人性论的产生背景的同与异可以帮助我们发掘他们关于人性的假说异同的原因,并且教会我们如何利用社会历史背景研究政治思想。

关键词:人性恶;霍布斯;荀子;产生背景一、荀子和他的时代(一)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 1、各国诸侯混战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优秀思想家,战国时期是历史上变化最快的时期之一。

在短短的几百年之间,它几乎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古代社会。

这个时代有一个鲜明标志,频繁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各个国家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各个诸侯国为了提升自己的国力以便于吞并其他国家,展开各种变法、变革。

其中最为出名商鞅变法,使秦国快速崛起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国家。

2、诸子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由于传统的学术机构和社会体制逐渐土崩瓦解,为当时的思想文化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

因此在当时的中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门派,被后世称为“诸子百家”。

各个统治者为了谋求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强大,会听取各个学派的思想,或者聚集一大批各个门派的学者让他们互相辩论,然后从中找的一种自己想要的学说付诸实施。

当时,最为著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和阴阳家。

3、政治行政变革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因为频繁的战争和政治经济来往,使得各个诸侯国开始寻求效率的方法。

中西宗教对人性的认识

中西宗教对人性的认识

人性的认识, 并比较了它们之间的异同。 【 关键词】 人性论 【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0$-#")"$#. $1 234*#")5
!"#
’,#)*.8 9"33()*.8
一、 儒家: 仁义本性 人性论一直是儒家思想史上重点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中国古代思想家中, 第一个提出人性理论的是孔子。 他说: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 ( 《论语 ・ 阳 货》 ) 这里的性, 一般认为就是指人性。意思是说, 人的先天本性是相似的, 但后天所受影响不同、 习 得不同, 故在行为上有善恶之别。 孔子并没有对人性展开进一步论证, 他所说的人性是什么, 后代多有争议。但孔子奠定了儒家 人性论的基础, 这就是: 第一, 人性是相近的, 没有圣人凡人的区别; 第二, 注重后天的“习”的重要 性, 通过自身努力, 人人都可成为圣人。 《中庸》 试图将天命和人性结合起来, 提出: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 意思是, 上天赋予人的就是性, 遵循本性的自然发展就是道, 将道德修明并广布天下就是教化。 孟子是儒家中第一个系统论述人性问题的人。首先, 他认为人性是人所特有的。当时有一位思 想家名叫告子, 他认为“生之谓性” 、 “食色之谓性” , 即人性就是自然的情欲。孟子反驳说, 自然情 欲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 虽然人与动物一样有获取食物和满足性欲的需要, 但不能说人性就与禽兽 之性相同。
第! 期 的自然本质。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

浅谈中西方人性观一、中国文化中的人性观人性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代表人物有孔子,他把仁作为人之根本属性,且其政治主张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整部《论语》更充满了圣人、君子、仁义。

另一个代表是孟子,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人性善的思想。

如,他说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人之初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说明一个人是否会是恶人还是好人,关键在你是否能“尽心”、“知性”,挖掘、培养这些善的萌芽。

因为认为的是人性善,所以中国古代强调“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

这种思想认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恶习只是后来感染的,所以治理社会就应该从道德教育入手,劝人们放弃恶习,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会就会安宁了。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就是说,光靠政令与刑法来约束民众,那么即使大众不敢违法乱纪,也会虚应故事,没有真正地建立廉耻之心。

所以,儒家轻法制,重道德。

儒家认为,如果以道德和礼制来教导百姓,将使得他们自爱自重,心悦诚服。

从“性善论”出发,还很容易导致这样的结论:人性都是善的,那么,被神化为天子的君主、皇帝,他的人性本善,就更不必说了。

因此,人性本善论成了皇帝君临天下的“合法”根据。

君王专权在手,本来就很容易干坏事,本该受到比常人更严格的监督,但山于他的人性本善,全国人民都深信他一定会大公无私,绝不会担忧他会干什么坏事了。

皇帝只须监督下属,用不着谁来监督他。

这就理所当然地导致等级森严的人治社会。

“人性善”给专制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且给专制者披上了伪善的合法外衣,钳制了中国人的思想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别的关于人性的理念。

人性本善辩论材料

人性本善辩论材料

人性本善辩论材料谢」之类的话。

因为如果做出感谢等表示,很容易改变研究的初衷,使婴儿在帮助人的同时期望回报。

所以整个研究中,婴儿完全展现了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助人而不图回报。

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证明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3月2日,负责该项研究的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进化研究所的研究员沃内克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人类利他主义天性的研究成果。

沃内克说,这项研究通过观察人脑复杂的发育过程,揭示出人类「利他主义和合作精神」是如何产生。

沃内克提出,婴儿表现出利他主义的心理至少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婴儿大脑发育出足够的认知能力,可以判断别人的真实意图。

第二,婴儿发展出「亲社会倾向」,渴望融入社会。

一般来说,婴儿到18个月大甚至更早就会具备这两个条件,拥有了助人为乐的品质。

不过沃内克补充道,婴儿助人为乐是有条件的。

婴儿们会判断人们是否真的需要帮助。

在实验中,如果研究员故意把书碰倒,把夹子丢到地上,婴儿们通常不会伸出援手。

在人类社会中,研究者处处可以找到人性本善的证据。

人们为慈善机构捐款,尽力保护环境,在地铁上为老人让座。

这些行为除了获得自我满足感,通常不会有任何实质回报。

可见助人为乐是人的天性使然。

令科学家不解的是,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为的动物科学家得出人类行为的结论后,又把目光转向其他动物。

结果发现,人类是动物界惟一具有利他行为的动物。

虽然自然界的很多动物也会互相协作,但往往带有实质的目的。

有些动物会成群结队觅食,共同抵抗捕猎者。

灵长类动物如大猩猩甚至拥有更多人性化的一面。

曾有报道,一个3岁的男孩掉进大猩猩笼子里,大猩猩亲自把男孩递出来。

科学家试图找到大猩猩这种利他主义的动机。

他们曾仔细研究了与人类最相近的动物大猩猩的行为和心理。

在三四岁大猩猩身上做同样的捡东西实验。

结果发现,大猩猩也会捡东西,但缺少主动性。

大猩猩的助人动作只限于捡起来,不像婴儿那么急切。

而且如果援助动作比较复杂,大猩猩就会无动于衷。

中西方善恶观的比较

中西方善恶观的比较
中西方善恶观的比较中西方善恶观的比较目录一中西方善恶观的差异二中国儒家的人性观三西方基督教的人性观四中国性善论的影响五西方性恶论的影响性善论性恶论vs苏格拉底柏拉图孟子亚里斯多德奥古斯丁荀子孟子柏拉图孟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孟子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孟子荀子荀子奥古斯丁荀子中西方善恶观的差异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儒家的人性论中同时具有人性善和人性恶的论说但主流是人性善的思想儒家思想中明确主张性善论的是孟子对于人性本善孟子有着大量的论述
西方人对“人性”的看法
苏格拉底 (前469—前399): “智慧是唯一的善, 无知是唯一的恶” “应该认识你自己”
柏拉图(前427—前347) “凡进入存在者必定要腐败”
亚里士多德 (前384—322): “人更近野兽而远 离神灵,多数人生来愚昧、贪 婪残忍”
马丁· 路德 (1483—1546): “我们所有的人生 来就是有罪的,在罪恶 中被怀孕和被产生出来; 罪恶把我们由头到尾地 浸渍了……”
朱 熹:天命之性是理,理则无有不善。 明代心学 王阳明 :“心之本体,性也,性无不 善”。
基督教的人性观
• 儒家思想以人性善为主流,而基督教的 主流思想则主张人性恶
• 众所周知“原罪”是基督教的核心问题。 基督教的人性理论是与原罪说联系在一 起的
根据圣经旧约“创世纪”的叙述, 耶和华在创造 了世界后, 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了亚当, 把他安置在 伊甸园中, 并吩咐他不可吃“知善恶树”上的果子。 上帝又从亚当的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 使 她成为亚当的配偶。在化身为蛇的魔鬼的引诱下, 夏娃和亚当偷吃了“知善恶树”上的禁果,“他们两 人的眼睛就明亮了, 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 便拿 无花果树的叶子, 为自己编作裙子。”耶和华知道 他们偷吃了禁果, 变得和自己一样能分辨善恶, 便 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 任凭他们在大地上繁衍。后 来, 他又发现,“人在地上罪恶很大, 终日所思想的 尽都是恶”, 甚至“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于 是, 耶和华后悔了, 决定用洪水把人类消灭掉, 只 把挪亚及其后代保留下来。

从基督教的观点看荀子之士、君、圣人三品教育

从基督教的观点看荀子之士、君、圣人三品教育

从基督教的观点看荀子之士、君、圣人三品教育儒家荀子乃先秦诸子中弃孟子之人性善论取人性恶论,堪称为先秦思想集大成者之一。

荀子乃战国末赵人,曾殷切寄望齐国能调动友邻诸侯以制秦楚,故跻身事齐,承齐王授予“列大夫”之尊。

无奈齐王黩武、庸碌,又有奸臣谗言中伤,被迫离齐以适楚,事春申君,受封兰陵令。

蓬居楚间,又因小人毁谤而辞返乡里。

后虽有赵成王赏识封为上卿,毕竟因赵弱而无以发挥。

再后,随反儒者惯例而入秦,未受重用而忧死兰陵。

荀子一生甚不得志,留《荀子》一书乃政学大全,成后人教育指南,贡献远倪。

荀子教育方针,大略专致力于育儒者风格之士,兼治国才俊,乃成众望所归圣人。

目的是为国家、社稷、官场提供治国精英,却影响了国人教育方针和制度。

本文就其士、君、圣人之三层进阶的理想论说,鉴于基督教的立场作些浅评,供同道思考。

“士”依荀子论为最基层之人才标准。

“士”“好法而行者”1。

为士者,“上能尊君,下能爱民”,乃基层官吏本有才德。

荀子论“士”之说有异于庄子之取自然以寓道,而重视自然理则以悟理。

是故,荀子特别注重假物治学,兼陈去蔽。

其天论篇强调观天而悟道,依理而行,故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下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下不能祸。

观天之法,是为士之最起码知识。

若能好法则可解蔽,免得思维被事物之片面所限而盖全明理。

如此方能正道好法而行,善用各项物质,登高而见远;顺风而声疾;假马而致千里,舟楫而绝江河。

2为进学之基本条件。

备有这些基本条件则可尊君而爱民,乃仕途之起步。

好法而行之士,须进而争取作才德兼备的君子。

对荀子而言,君子应能"笃志而体"。

他在《天论篇》详述天职、天功、天情时,特指人之应尽之责曰:“知其所为,知其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

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夫是,谓知天。

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

所志於天者已其见象之可以期者矣;所志於治地者,已其见宜之可以息者矣;1荀子之士乃指知礼之儒。

荀子论人性之善恶

荀子论人性之善恶

荀子论人性之善恶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对人性的探讨非常深入而独特。

在他的著作《荀子》中,他详细地阐述了人性善恶两方面的本质,并通过自然界的观察和人类行为的分析,揭示了人性善恶之间的纠缠和平衡。

本文将从荀子的观点出发,深入探讨人性之善恶的根源及其影响。

人性中的善是指具备良好品德和道德行为的本性,而恶则是指人性中蕴藏的邪恶、负面的一面。

荀子认为,人性的善恶源于天性,即人与生俱来的本性。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的,而是受到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善恶倾向。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倾向于恶,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纠正恶的本能,发展善的一面。

在荀子看来,人性中的善和恶是同时并存的,人们倾向于追求个体的私利,而淡忘了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本性在缺乏教育和自我反省的情况下,会日益发展并导致社会的腐化和混乱。

然而,荀子并不认为人性的恶是不可改变的,他强调个体可以通过学习和修身养性来控制和克服恶的本能。

他主张人们应该以道德准则来引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培养出内在的善良和正直。

他提出了“性即理”和“性即善”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本质上是可以依循道德规范的,通过学习和修养,人们可以逐渐达到理想的善性状态。

荀子还强调了礼仪之道对于培养人性善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遵循社会规范和礼仪习俗,人们可以克制自己恶的一面,逐渐培养出善良的品格。

礼仪之道涵盖了各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从小至大,从家庭到社会,都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

荀子相信,只有通过恪守礼仪,尊重他人和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性中的善。

然而,荀子也承认人性中的恶并非完全可以消除,只能通过外部的约束和教育来控制。

他认为政府应该建立严格的法律制度和社会规范,对人性中的恶行进行规范和制约,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只有在良好的法制和道德约束下,人们才能通过教化和教育,修养自身的善性,达到个体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目标。

综上所述,荀子论人性之善恶提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可塑性。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中西方人性论比较 Revised by Jack on December 14,2020中西方人性论比较摘要:中国和西方人性论存在许多差异,其中最能够反映出两种不同文化中人性论分野的是整体和谐论与二元对立论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把人以及人性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相信“人皆可成尧舜”,认为人的灵与肉是和谐统一的,人能够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从而直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等级主义、专制人治、清官情结、明君情结。

西方认为人本身具有两极对立性,人自身具有灵与肉、理性与感性、天使的一面与野兽的一面,两者常常冲突,人并不必然趋善,人性有其局限性、脆弱性、需要外在的他律性,从而直接导致西方文化的自然主义,并成为西方平等、民主、法治思想的基础。

关键词:人性论整体和谐二元对立法国18世纪着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曾指出的,“适合于人的道德学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给自己提出的目的,以及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

而对你的目的,这就是全部道德学的撮要。

”因此,人性问题对于伦理学的特殊意义就在于人性理论是任何道德学说的理论前提。

一、中国人性论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的理论主要表现在人性善恶上,其观点繁纷复杂,张岱年先生把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善恶的理论划分为六种:“( 1)性善论———孟子,后来的宋明理学以及王夫之、颜元、戴震都主性善论。

(2)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后来王安石亦主性无善恶。

( 3)性恶论———荀子。

( 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

后来董仲舒、扬雄亦主此说。

(5)性三品论———王充、韩愈。

(6)性二元论———张载讲天地与气质之性,程颢、程颐讲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朱熹讲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朱门弟子讲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

”把这些观点归纳一下,实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和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

后来关于人性善恶的思想都是对这三种观点的发挥或综合。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书读后感

荀子书读后感

荀子书读后感《荀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书中包含了荀子的思想和观点,对于人生、政治、道德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探讨和阐述。

通过阅读《荀子》,我深受启发,对于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荀子在书中提出了“人性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人们都是出于自私自利的本能行事,而不是出于仁爱和善良。

这一观点与孟子的“人性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对比两者的观点,我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人性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这也使我更加理解了人性的本质,对于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荀子在书中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辩证关系。

他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恶的,但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使人们的恶性得到克制和改变,从而实现道德的完善。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人的成长和修养对于道德的形成和完善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养,才能使自己的恶性得到克制和改变,实现道德的提升和完善。

这也使我更加重视自身的修养和学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努力改善自己的恶性,实现道德的提升和完善。

此外,荀子在书中还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阐述。

他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制度”,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政治制度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荀子还提出了“仁政”和“法治”的观点,认为政治应该以仁爱为本,同时也需要依靠法律来进行管理和约束。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政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政治需要既有仁爱之心,又需要有法律的约束和管理,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通过阅读《荀子》,我对于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荀子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启发了我对于人性和道德的理解,也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能够更好地应用荀子的思想和观点,实现自身的提升和完善。

性善与性恶——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比较

性善与性恶——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比较

性善与性恶——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比较"人性论是中西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西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哲学基础。

中外哲人的政治思想大都建立于人性论这一哲学基础之上。

因此,既然对中西政治思想进行比较,就有必要深入比较这两者的哲学基础。

本章主要选择孔、孟、荀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老庄道家与犬儒学派,韩非与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为代表进行比较阐述。

限于篇幅,其他重要思想家的人性论就只好割爱了。

本章不是纯粹探讨人性论,而是着重从人性论作为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这一角度去阐述。

第一节中国人性论人性问题可以说是先秦哲学的核心内容。

先秦诸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本节主要阐述儒家、道家和法家人性论。

一、儒家人性论“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告子上》)“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上》)从这两段话可见,告子认为人性是自然的,不分什么善恶;而孟子也没有说人性就是善的。

他至多只是说明人性可能为善。

所谓“顺杞柳之性而以为”和“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前一个“之”作动词,意为趋向),只是表明一种可能、一种趋向。

而“可能”、“趋向”并不等于现实。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从圣经看人性善恶

从圣经看人性善恶

从圣经看人性善恶在人类的思想长河中,对于人性善恶的探讨从未停止。

而《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著作,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和阐述。

《圣经》开篇的创世纪中,描述了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并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

园中有各样的树,其中有两棵特别的树,一棵是生命树,一棵是分别善恶的树。

上帝吩咐亚当和夏娃不可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然而他们却受蛇的引诱违背了上帝的命令,偷吃了禁果。

这一行为被视为人类的原罪,从此,人类陷入了罪恶和苦难之中。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性中存在着软弱和容易受到诱惑的一面。

亚当和夏娃原本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伊甸园中,拥有上帝的关爱和一切美好的事物,但他们却因为禁不住诱惑而违背了上帝的禁令。

这暗示着人性并非完全的善良和坚定,在面对诱惑时,往往会偏离正道。

然而,《圣经》也并非一味地强调人性的恶。

在许多的章节中,我们也能看到人性中善良和美好的一面。

比如,约伯在遭受巨大的苦难和损失时,仍然坚守对上帝的信仰,没有抱怨和咒骂,展现出了坚韧和善良的品质。

同时,《圣经》中的许多先知和圣徒,他们以自己的言行彰显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义。

他们关爱他人、怜悯穷人、为正义发声,这些都是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这让我们明白,尽管人性有其弱点和缺陷,但也具备着追求善良和美好的内在动力。

人性的善恶在《圣经》中的表述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复杂的交织。

就如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那样,一个人可能在某些时刻表现出善良和无私,而在另一些时候又可能陷入自私和邪恶的行为中。

《圣经》中还提到了“爱”的重要性。

耶稣教导人们要“爱人如己”,这种爱是无私的、包容的、不求回报的。

当我们心中充满爱时,就能够抑制恶的冲动,展现出善良的行为。

反之,如果心中缺乏爱,就容易被恶所驱使。

从人性的善恶角度来看,《圣经》中的救赎观念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由于人类的原罪,我们生来就带有恶的倾向,但上帝通过耶稣基督的牺牲为人类提供了救赎的道路。

这意味着,即使我们曾经犯错,曾经陷入恶的泥沼,只要我们愿意悔改,接受耶稣的救赎,就能够重新获得善良和正义的力量。

【最新精选】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比较

【最新精选】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比较

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之比较侯庆双摘要:与孔孟儒学不同,被斥为异端的荀子性恶论却在西方流行。

荀子在“人之性恶”的立论上,将“礼之教人”和“法之治人”有机地统一起来。

西方哲学对人性的根本判断建立在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原罪说之上,其制度设计总强调监督,体现对性本恶的肯定。

比较而言,由于阶级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诸方面差异,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皆有所见亦有所蔽。

因而,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扬弃荀子性恶论中的礼义和法治精神与基督教原罪说所衍生的法治精神,对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参照意义。

关键词:人性论荀子性恶论基督教原罪说比较正视人性弱点,尊重人性,提升人性,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永恒主题。

“人性”一词,可理解为人的本性、本质、天性等。

若按善恶标准来划分人性,大致可有三种观点: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兼有善恶。

中西方都概莫能外。

人性善恶论是伦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

儒释道主张人性是善的,除少数人(如荀子)、个别宗派(如佛教天台宗“独家法门”)认为人类的邪恶来自本性中的恶以外,大多数人都认为邪恶是后天所习得。

因此,传统中国的政治游戏规则崇尚教化,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西方文化中的性恶论作为一种系统理论出现,可以溯源至基督教。

代表人物有: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弗利、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等。

可以说,对西方人的人性观点真正起到普遍而深远影响的是基督教教义。

藉此,西方人对于制度的设计总强调监督,体现对“性本恶”的肯定。

中西在此泾渭分明。

正如学者周国平先生所言,专制国家把病人当罪人,民主国家把罪人当病人。

有感于此,本文试对荀子性恶论与基督教原罪说作比较分析。

一、荀子: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战国后期,无数高贵与卑微的生命在粼粼战车声、凛凛金戈声中黯然倒下。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代大儒荀子屡遭排挤而四处游说,为大道不显而困惑,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而愤懑,为维系儒家统系的责任感却痴心不改。

《庄子》与《圣经》比较研究

《庄子》与《圣经》比较研究

《庄子》与《圣经》比较研究论文:《庄子》与《圣经》比较研究引言《庄子》与《圣经》是两部重要的古代文化遗产,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思想。

虽然两者的思想体系、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它们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探讨《庄子》与《圣经》的异同,并试图为读者展示两者的背后思想内核。

一、人性观在《庄子》中,人性是受自然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塑造的,它是多元和复杂的。

庄子认为,人类天然具备自我意识和自主性,这种自我意识使人们难以满足于现状,而自主性则为人们提供了改变现状的力量。

同时,庄子也认为,人类的本质是无知和虚妄的,人们需要通过自我认知和自我反省来逐渐摆脱迷失和误解。

而在《圣经》中,人性则是原罪的。

《圣经》认为,人类在亚当和夏娃犯罪之后,上帝就教育人类了解自己的罪性和无力,并给予人类赦免的机会。

在圣经中,人类是上帝创造的对象,他们的一切都是从上帝而来,也被上帝所支配。

二、人生观在《庄子》的世界中,人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循环,人们应该充分欣赏这个过程,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在庄子看来,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人与世界应该相互融合。

庄子强调,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自在,而真正的自由和自在来自于心灵上的解放。

对于《圣经》中的人生观而言,它是依据上帝的旨意而安排的。

人们应该遵从雕刻在上帝心灵中为人类规定的道路,信仰上帝,努力追求他的真理,在此过程中要接受生命和死亡的安排和调整。

三、社会观《庄子》和《圣经》中的社会观主要是基于不同文化的背景而产生的。

在《庄子》的中国文化中,人们主张的是“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就是让一切随其自然发展,强调“柔”的力量。

这种模式要求人们要有智慧和观察力,但同时又需要与外界协调并建立和谐的关系。

在《庄子》中的人们,通常认为社会秩序是由个人内心的深层意识所决定的,因此人们应该通过道德修养和个人改变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古代中西方人性善恶论比较

古代中西方人性善恶论比较

古代中西方人性善恶论比较冒云辉;罗美珍;何鹏举【摘要】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呈现出优劣.正是有了社会,人性才有善恶之分.人性善恶论是伦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要正视人性弱点,善待人性,给予人性正常自然的发展空间,使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地发展.【期刊名称】《东莞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05(012)002【总页数】4页(P22-24,33)【关键词】人性;人性善;人性恶;比较【作者】冒云辉;罗美珍;何鹏举【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培训中心,广东东莞,523106;东莞理工学院医务所,广东东莞,523106;东莞理工学院培训中心,广东东莞,5231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基础科学古代中西方人性善恶论比较冒云辉‘ 罗美珍 2 何鹏举 1(1 .东莞理工学院培训中心,广东东莞 523 1 0 6 :2 .东莞理工学院医务所,广东东莞 5 23 1 0 6)摘要: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呈现出优劣。

正是有了社会,人性才有善恶之分。

人性善恶论是伦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

要正视人性弱点,善待人性,给予人性正常自然的发展空间,使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地发展.关键词:人性;人性善:人性恶;比较中图分类号: B 8 2 - 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9- 0 3 1 2 ( 2 0 0 5 ) 0 2 - 0 0 2 2 - 0 3作为一个问题,人性究竟是本善还是本恶,在现代人看来,这似乎是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我们不必要也不可能在这样简单对立的“ 正反” 选择中做出轻率的回答——事实上,世界的多变性与现实的复杂性使这一界限越来越模棱两可。

可是,正是在这个似乎没有多大意义的问题上,古代中国人和西方人做出了截然相反的刚答,中国人有人性本善的思想渊源和传统,西方人有人性本恶的思想渊源和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荀子》与《圣经》看中西人性善恶观异同
龙爱仁
【期刊名称】《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人性"问题是人类社会最根本的问题之一.《荀子》与《圣经》对此都做出了深刻的探讨.不同于儒家孟子的"性善论",荀子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化性起伪"以积善成德,最终达成个人道德与社会秩序的完满.《圣经》是犹太教与基督教最重要的圣典.在这两个宗教中,上帝是造物主,也是道德的最终原则.基督教中,人类有"原罪",人性是恶的,需要用神性代替人性,最终获得救赎.犹太教中没有"原罪"的观念,世界中的恶是神的惩罚,选民需遵循耶和华的律法以期获得福报.中西方对"人性"问题的不同解释与解决方法既与其不同的社会产生环境有关,又影响了各自社会思想和文明秩序,并将在人类今后的发展中继续产生作用.
【总页数】8页(P61-67,73)
【作者】龙爱仁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22.6;B971
【相关文献】
1.从“道生”与“神说”看中西经典诠释思想之异同∗--以《道德经》和《圣经》为例 [J], 王骏
2.老子与荀子天道观的异同 [J], 刘学伦;
3.老子与荀子天道观的异同 [J], 刘学伦
4.从《荀子》与《圣经》看中西人性善恶观异同 [J], Aaron Kalman(龙爱仁);
5.荀子和老子生态保护观异同浅析 [J], 张昊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