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合集下载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愈发明显。

为了实现全国经济的整体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旨在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参考。

1. 加强政策协调政策协调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特点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地制定政策。

中央政府应当加强对地方政府的指导和扶持,规划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来推动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同时,要加强不同地区政策的衔接,避免出现地区间政策冲突,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可持续性。

2. 优化资源配置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要充分发挥各地的特色和优势,实现资源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例如,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加强原材料的生产,而技术发达的地区则可以加强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可以提高各地区的经济效益,还能够推动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3. 建立良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产业链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

不同地区的产业链可以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通过产业链的互动,可以实现资源的流动和价值的最大化。

同时,建立良好的供应链也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不同地区可以通过供应链的合作来实现资源和产品的流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依存度。

这样的合作不仅可以提升经济效益,还可以加强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

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要加强衔接和联通,提高资源和信息的流动效率。

同时,要加大对边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5. 推动人才流动和技术创新人才流动和技术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可以促进经验和技术的传播,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高考时政热点专题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人教版

高考时政热点专题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 人教版

高考时政热点专题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案落实区域总体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

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

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

【高考考查预测】1、以中部崛起为主题,全面认识促进中部崛起的意义和新政策、新举措。

2、明确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3、结合教材有关知识,深刻理解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背景材料】2006年9月26日至28日,湖南长沙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中部贸易投资博览会。

“中部博览会”是一次大规模、高规格的区域性经贸活动,是推动中部六省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区域及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部六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科教基础扎实,文化底蕴深厚,综合优势明显。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中国新阶段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对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部地区应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改革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把各种优势和潜力发挥出来,闯出一条实现崛起的新路子。

(一)经济常识1、“中部博览会”成功举办,有利于促进中部崛起,解放和发展中部的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中部地区有独特的区位、资源、环境、文化优势,加强中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中部六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经济全球化要求。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注意哪些关键点在当今社会,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缩小地区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

然而,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并非易事,需要关注多个关键要点。

首先,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石。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

交通的便捷与否直接影响着区域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流通速度与效率。

一个完善的交通网络,如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可以大大缩短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降低运输成本,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通信设施的普及和升级,能让不同区域的人们更及时、有效地交流信息,为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能源供应的稳定和充足,则为区域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产业的合理布局与协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明确产业定位。

例如,一些地区资源丰富,适合发展资源型产业;一些地区劳动力丰富且成本较低,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些地区科技水平高、创新能力强,适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明确各自产业定位的基础上,加强区域间产业的协同合作。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互补,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同时,要注重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差距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

加大对落后地区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改善医疗条件,让人们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丰富文化活动,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通过缩小公共服务的区域差距,增强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人口的合理流动和区域的均衡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不同区域应根据自身的生态承载能力,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

加强区域间的生态合作,共同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

推动绿色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

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心得体会

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心得体会

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心得体会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统筹各方利益,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几点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

首先,需要注重政策的整合。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要注重政策的整合。

政策的整合可以通过建立政策协同机制、制定跨区域政策文件等方式实现,确保不同地区之间的政策衔接和协调,避免政策的冲突和利益的失衡。

其次,要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不同地区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交流。

可以通过举办地区间的经济合作论坛、经济交流洽谈会等形式,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跨区域的经济合作组织和平台,推动各方在经济发展、人才流动、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

再者,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有助于提升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因此,要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建设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改善地区之间的交通条件。

同时,还需加强电力、水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的生产力水平。

最后,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

人才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资源,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流动。

可以通过加强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同时,要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鼓励人才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

在实践中,要注重政策的整合、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和流动,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我认为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首先,要加强区域产业协调和优化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实现各地区产业的互补和协同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产业链的延伸和协作,推动产业的跨区域合作,提高综合竞争力。

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背景下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

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如何缩小这些差距,实现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要加强区域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完善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能够打破区域之间的地理阻隔,促进人员、物资和信息的快速流动。

比如,加大对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枢纽,提高交通运输效率;推进通信网络的覆盖和升级,让偏远地区也能享受到高速的网络服务;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降低区域间的交易成本,促进产业的合理布局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推动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关键。

各区域应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明确产业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东部地区可以依托技术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发挥资源丰富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资源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同时,要加强区域间产业的合作与转移,形成产业链的互补。

例如,东部地区的一些产业可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带动当地产业的升级和就业的增加。

在这个过程中,要建立健全产业转移的对接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确保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

再者,加强区域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不可或缺。

人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

要打破区域之间的人才流动壁垒,完善人才政策,鼓励人才在不同地区之间自由流动。

一方面,可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东部地区的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为当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可以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自身的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

同时,建立区域间的人才共享机制,通过项目合作、挂职锻炼等方式,促进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的发展水平。

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在现代经济中,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基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等因素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依靠产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思考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如何通过产业的发展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首先,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产业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没有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那么它无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也就无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如果一个地区有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那么它就可以通过不断的发展和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产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此外,产业也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通过产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形成一定的产业链,进而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产业协同,实现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互相支援。

例如,在汽车产业领域,德国的汽车制造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则在不断追赶,但受限于自身技术水平,很难攀登巅峰。

在这种情况下,中德汽车产业对接便显得尤为重要。

德国汽车技术可以为中国汽车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而中国汽车产业也可以为德国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提供市场需求,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产业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此外,产业也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可以吸引大量的人才和资本,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生态圈,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繁荣。

例如,中国的深圳,以科技和电子产业为发展方向,不断引进和培植优秀人才,形成了一个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随着深圳的产业发展越来越成熟,它的经济实力也逐渐超越了一些大城市,成为了全球经济的重要节点之一。

产业能够对区域经济产生影响最后,在当前全球化经济下,产业也可以对区域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_四大经济板块勾画区域发展的完整蓝图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_四大经济板块勾画区域发展的完整蓝图

党建!""#$"%专题策划地域广袤的中国,历来存在着区域的差别。

如何根据差异,因地制宜地发展;如何缩小差距,协调平衡地前进,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胆识。

在迈向“十一五”的新时期,中国的决策者们用四大经济板块,第一次勾画出区域发展的完整蓝图。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由此开启了崭新的篇章。

!"""年,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年,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上议事日程。

从深圳特区拉动珠三角崛起,到浦东开发带动长三角经济增长,从西部大开发,到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中国区域发展正在一步步实现从“单极突进”到“多轮驱动”的转变。

但是,不容回避的是,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依然存在。

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的人均&’(只相当于东部的%)*、+,*和-.*。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完整地阐述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

这是在中央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四大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进行了完整的表达。

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区域发展将会形成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新格局,中国经济将在寻求平衡与协调中快速前行。

.$西部大开发:不是全面开花在过去的一年,西部大开发传来了一个又一个喜讯:青藏铁路全线铺通,西气东输形成.!"亿立方米的输气能力,西电东送取得了新的进展……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成绩巨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显著加强,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在西部大开发的浩荡春风中,西部迎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

西部大开发,年来,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累计投入西部地区约+#""亿元,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累计安排,"""多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有./%以上用于西部地区,近%年来这一比例超过+"*。

人口红利时期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人口红利时期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人口红利时期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当今时代,人口红利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充足的劳动年龄人口,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时,往往能在经济发展中获得一定的优势。

然而,在人口红利时期,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地区的共同繁荣,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并非是让各个区域达到完全一致的发展水平,而是要在尊重各区域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差异的前提下,实现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以及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相对均衡。

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石。

在人口红利时期,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至关重要。

这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的建设。

比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改善偏远地区的交通状况,不仅能够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还能加强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让信息能够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为落后地区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能源基础设施的完善,则能为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保障。

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

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应根据这些特点来规划产业布局。

在人口红利丰富的地区,可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提高产业竞争力。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应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而对于资源型地区,则要加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附加值,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教育和人才培养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

在人口红利时期,要注重提高劳动力素质,将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在农村和贫困地区,改善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同时,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推动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协同发展,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促进社会进步。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从而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民幸福感。

三、加强区域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区域间的互动和交流。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合作、文化交流、科技合作,形成区域联动合作的良好格局,增强区域整体实力。

四、促进环境保护。

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发展。

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总之,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区域合作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推动区域整体实力的提升。

因此,我们要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全球化的
良性互动。

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对于实现共同富裕、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

基础设施包括交通、通信、能源等方面,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和要素流动的重要支撑。

在交通领域,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设施的投资,提高交通运输的便利性和效率。

例如,修建更多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能够缩短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人员、物资和信息的快速流通。

在通信方面,普及高速宽带网络,提升信息化水平,使各个区域能够更好地共享信息资源。

能源基础设施的完善也至关重要,确保电力、燃气等能源的稳定供应,为区域的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优化产业布局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不同区域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的差异,适合发展不同的产业。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提升产业的附加值和创新能力。

而对于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如资源加工、特色农业等。

同时,要加强区域之间的产业协作,形成产业链的合理分工,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通过产业转移和承接,将发达地区的部分产业有序转移到欠发达地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

再者,加强区域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

人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核心要素。

一方面,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本地人才。

通过改善教育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当地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培养出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

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可以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如住房补贴、税收优惠等,吸引人才到这些地区工作和创业。

同时,加强区域之间的人才培训和交流项目,促进人才的经验分享和知识传播。

东西互动、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东西互动、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东西互动、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中,特别强调了“增强发展的协调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被列入未来13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新要求的重要内容。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抓手”有二:一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措施,实现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人口、生产要素和产业的跨区域流动;前者以政府为主导,后者依靠市场机制,以企业和自然人为主体,政府引导、推动。

东中西互动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它既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部崛起,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需要,亦是进一步提升东部地区,特别是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区和排头兵的经济特区产业层次,圆满实现率先发展的需要。

只有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广大农村发展繁荣,占全国总人口一半左右的民众收入、购买力提高,巨大潜在市场需求显现化,才能为改革开放近30年来壮大起来的东部制造业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只有中西部的开发繁荣,使沉睡多年的水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优势资源纳入国民经济的周转,输送到东部城乡,才能有效支持东部“两个率先”顺利实现。

只有中西部的科学发展,遏制住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沙尘暴与洪涝、干旱等环境生态灾害,才能为地处大江大河下游与下风方向的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安澜环境。

近些年来,东部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与特大城市,随着经济总量的快691经济布局与区域经济速膨胀,土地、资源、环境等难负其重,营商成本持续攀升,诸多发展瓶颈渐显,通过对内、对外两个开放,“走出去”发展,走出去要发展的资源、要发展的新空间成为东部企业家出自肺腑的心声;对于东部优强企业,在做强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将生产基地、将价值链上的上游或下端……跨区域、跨国境的拓展布局“闯天下”,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更是理所当然、势所必然。

正是在上述产业和要素空间布局态势的基础上,在政府围绕东中西互动、区域合作的政策引导和大力推动下,“万商西进、万企西移”潮涌神州。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是指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各地区之间通过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均衡供给等目标的一种体制机制。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全国区域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目标、主要内容、实施途径三个方面对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进行详细阐述。

一、目标1.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资源优势,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率。

2.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各地区在产业结构上有差异,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可以促进各地区产业互补、互动,形成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3.实现公共服务均衡供给。

不同地区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水平存在差异,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可以推动公共服务的均衡供给,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4.促进全国区域一体化。

在国家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下,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有助于推动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主要内容1.统筹规划。

通过制定统一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明确各地区发展定位、重点产业、重大项目等,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强化产业协同。

通过建立产业联盟、合作园区等机制,促进各地区产业的互补和协同发展,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重要的支撑,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等措施,提高区域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

4.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通过建立人才交流、共享机制,推动优秀人才在不同地区间流动和合作,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和跨区域创新。

三、实施途径1.加强政府协调。

各级政府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统筹规划和政策协调,形成强大的政策支持和政府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落地实施。

2.建立市场机制。

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市场机制是重要的调节方式,要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当今时代,乡村振兴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其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乡村振兴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城市在资源获取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而乡村地区则相对匮乏。

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得以向乡村倾斜。

比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道路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为乡村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当乡村拥有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兴业,进一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缩小城乡之间的资源差距,实现区域发展的平衡。

乡村产业的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以往,乡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传统农业,附加值低。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产业发展路径。

一方面,发展特色农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例如,某些地区依托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种植高品质的水果、蔬菜等,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出口海外。

另一方面,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不仅搞种植养殖,还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

以乡村旅游为例,许多乡村凭借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民俗文化,开发了农家乐、民宿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回流,同时也促进了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有助于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动。

不同地区的乡村在自然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通过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区域之间的优势互补。

比如,有的乡村农业资源丰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优质的农产品;有的乡村旅游资源突出,可以与周边地区联合开发旅游线路,共同打造旅游品牌。

此外,乡村振兴还可以推动区域之间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建设中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中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中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关乎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战略举措。

在当今的建设进程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不同地区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产业体系较为完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而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发展上相对滞后,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人才短缺等诸多挑战。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态势不仅影响了整体经济效率,也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

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首先需要加强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是区域之间经济联系和要素流动的重要支撑。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的通达性和便利性,能够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促进区域间的贸易和产业合作。

同时,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 5G 网络覆盖、大数据中心建设等,能够打破信息壁垒,促进区域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产业协同发展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各地应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明确产业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

东部地区可以发挥技术、资金和人才优势,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西部地区可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东北地区可以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动能。

通过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区域之间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产业格局。

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一批国家级的科研平台和创新中心,能够提高这些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区域之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例如,通过产学研合作,让东部地区的科研成果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实现产业化,推动区域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什么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什么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什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十四五”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的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我国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高质量。

1.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大开发要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政策精准性,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加强青藏高原、祁连山等保护修复。

二是加大开放力度。

积极参与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优化中欧班列组织运营模式,构建包括自由贸易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在内的多层次开放平台。

三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四是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和沿边、跨境、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完善综合枢纽布局,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五是推动区域合作发展。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

六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2.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东北振兴要从“五大安全”战略高度出发,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规划方案的产业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方案的产业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

规划方案的产业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和区域竞争的加剧,各地区都面临着促进产业发展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规划方案作为一种重要的政策工具,对于推动产业发展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规划方案在产业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一、规划方案的产业发展作用规划方案对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首先,规划方案可以明确产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对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规划,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有利于各相关方面的协同合作和资源配置。

其次,规划方案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促进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活动。

再次,规划方案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通过对不同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优势的分析,可以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最后,规划方案可以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

通过规划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等专业化区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配套服务,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

二、规划方案的区域协调发展作用规划方案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规划方案可以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优势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明确各区域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补发展。

其次,规划方案可以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通过对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和供给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再次,规划方案可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对城乡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协调,可以促进城乡间的资源流动和要素流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最后,规划方案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协调发展的本质和内涵

协调发展的本质和内涵

协调发展的本质和内涵引言协调发展是指在各个方面因素之间实现平衡、协调和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领域的统一进步。

本文将探讨协调发展的本质和内涵,分析其重要意义,并提出相应的实践措施。

一、协调发展的本质协调发展的本质是平衡和谐。

在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中,各个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而协调发展的本质就是通过平衡和谐的手段,使各个领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实现全面发展。

1. 经济领域的协调发展(1) 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互补和市场协同,促进地区经济共同发展。

(2) 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和竞争关系。

协调发展强调要以合理的产业结构为基础,通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产业链协调配合等方式,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

2. 社会领域的协调发展(1) 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进步相协调。

只有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福祉等方式,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协同发展。

(2) 城乡间的协调发展城乡差距是制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城乡间的协调发展包括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旨在构建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3. 环境领域的协调发展(1)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而是要通过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这包括推进能源节约和减排、加强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

(2) 城市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城市的发展应与自然环境的保护相协调。

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等是实现城市和自然的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协调发展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标题: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一、引言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包括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促进人口流动和城市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深化区域合作与交流等方面。

二、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

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战略,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同时,应加强跨地区合作,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应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高区域间交通、物流等便利程度,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要素流动。

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产业升级和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同时,应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促进人口流动和城市化人口流动和城市化是区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应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口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同时,应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品质和宜居性,吸引更多人口聚集。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推进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提高环境质量。

同时,应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七、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

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应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覆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八、深化区域合作与交流深化区域合作与交流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加强地区间合作机制建设,推动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模式。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哪里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哪里

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在哪里区域协调发展,是关乎国家整体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举措。

在当今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

那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究竟在哪里呢?首先,政策的统筹与引导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

国家需要制定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区域发展政策,明确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例如,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政策可以侧重于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对于欠发达地区,政策应着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供税收优惠和财政支持,吸引投资和人才,促进产业转移和承接。

同时,政策要注重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打破行政壁垒,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

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要素流动。

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的建设,能够缩短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高速宽带网络的普及和通信设施的优化,可以促进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共享,为区域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便利。

此外,能源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能够保障区域能源供应的稳定和安全,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

不同区域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培育和发展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

通过产业分工与合作,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形成产业集群。

例如,一些地区可以专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创新研发的高地;一些地区可以重点发展制造业,打造先进的生产基地;还有一些地区可以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

在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区域之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人才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要打破区域之间的人才流动障碍,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业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产业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当前,如何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笔者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作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区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城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是正常的,也正是差距的存在才促进了城乡之间要素的流动,促进了城乡的共同发展。

然而,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显著,地区差距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政治变革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使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面临极为复杂的挑战;城乡社会断裂己经成为我国社会的最大结构性断裂,如果不认真加以弥合,整个社会系统最终会导致对立、混乱和冲突。

以我国四大区域人均gdp(以购买力计算)占有量为例,我国区域间收入差距到了惊人的地步。

占全国总人口5%左右的北京、上海、深圳等东部地区发达城市,人均收入达到8320美元,高于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占全国总人口20%的浙江、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山东,黑龙江的发达地区,以及其他省份的一些大中城市,人均收入达到3960美元,相当于上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占全国总人口25%的河北、海南以及中西部的发达地区,人均收入在1790美元左右,低于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占全国总人口50%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及边远地区,人均收入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城乡收入差距合理比为1.2∶l——1.5∶1,我国1997年为2.47∶l,为2.79∶1,200l年为2.9∶1,为3.1∶l,为3.21∶l(以上数据来源于市委党校吴小渝老师讲稿)。

市有专家测算渝中区与最边远的县人均收入比例达到10:1。

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是我们党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历史性决策。

(一)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搞好“五个统筹”,而城乡区域统筹是“五个统筹”的基础。

从来看,直辖以来全市经济社会虽然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城乡区域发展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

主城区的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占全市的6.6%和23%,而gdp占全市的42.2%;其它地区的面积和常住人口分别占全市的93.4%和77%,但gdp只占57.8%;因此,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任务,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至为关键。

可以说,能否保持城乡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前提。

印尼、巴西等国家由于没有处理好城乡区域关系,导致农村和部分地区长期落后,拖住了他们的后腿,巴西最近几年gdp只有1%的增速或者负增长。

从情况看,我市农村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仅14%,比的全国平均水平还落后7.6个百分点,而三峡库区经济区小康水平又低于主城区和渝西经济走廊水平。

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现代化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兄弟和更多地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城乡和谐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战略任务。

区域是经济社会的载体,区域结构失衡、发展进程和水平差距过大,将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地区差距鸿沟、城乡发展割裂的矛盾加剧,这将从根本上动摇和谐社会的基础。

因此,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四)区域协调发展是破解“三农”难题的“良方”“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我市而言,具有“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殊市情,倘若农业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占全市三分之二人口的农民的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就有可能落空。

实践证明,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性障碍和发展失衡状态,统筹谋划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加速城乡融合,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市场互动、人力互助。

从这个意义上讲,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有力抓手和一剂“良方”。

我们必须自觉以统筹城乡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深化城乡统筹发展。

二、区域发展的不协调性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就是因为长期以来城乡之间的规划统筹性差,产业互动力弱,普遍存在缺位、滞后、虚化等问题。

具体表现在:(一)重工轻农,观念束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观念起着导向及牵引作用。

如果没有认识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没有创新的思维,就很难取得成效。

比如,作为老工业城市,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一度时期,一些地方在发展思路和定位上,存在“重工轻农”、“工业优先”的思维定势,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不能反弹琵琶,缺乏统筹意识和一体化观念,在发展重心、资源汇集、人才聚合等方面“饱”了城市,却“饿瘦”了农村,虽然推进了城市的繁荣,但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了城乡工农差距。

(二)改革滞后,体制制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领域、方方面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行政改革滞后,许多地区现行的管理体制,基本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的管理体制模式,部门职能职责交叉、体制关系不顺、运行效率不高,综合部门统筹力度不大,不适应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需要,从而严重制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

(三)投入瓶颈,资金短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政府起着主导作用,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

虽然这些年各地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财政实力大大增强,总体上具备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实力。

但花钱地方多、钱不够用的问题依然很突出,特别是区县、乡镇一级应当说还非常困难,目前全市区县政府性债务高达近百亿,占到区县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多数财政只能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严重制约着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四)产业断链,效益低下在城乡统筹中,除上述三大问题外,我们认为城乡产业分割、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效益不高是核心问题。

农村地区产业处于“体内循环”的状态,仅满足于对自然资源的低水平开发,没有很好的与城市产业配套互动。

三、产业互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来自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本文将重点从经济产业发展角度加以分析论述。

(一)合理规划、优化布局实现城乡产业互动,核心是要统筹城乡产业布局。

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产业集群有利于资源集聚、分工协作、经济扩张,是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带动力的重要途径。

结合市委、市政府将划分为都市经济发达圈、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及渝东南地区三大经济板块的实际,统筹我市城乡产业布局规划,我们认为就应按照各经济区域的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形成城乡合理的产业分工集群。

都市发达经济圈应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辐射区”,重点布局信息、科技、金融、文化、旅游、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

在主城区以外的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县城、乡镇及农村,则要重点布局与大城市产业关联、配套、服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加工工业、装备制造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打造食品、冶金建材、化学化工、汽配摩配、纸业包装等规模工业基地,依靠工业力量挖掘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土地、环境容量等资源潜力和发展空间,打通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渠道,促进农村的劳动力、土地和城市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有效组合。

逐步形成主城区以商贸流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集聚区;渝西经济走廊和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工业经济区域格局。

通过合理的城乡产业布局,提高城乡工业化水平,增强对农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政府协调,整合资源就而言,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实现城乡产业互动,我们认为政府应积极协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有效的配置资源、发展产业。

1.加速“退二进三”进程。

作为重工业地区,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基本散居于大城市、主城区之中。

工业企业由于历史的包袱,技改投入的制约,发展空间的限制,环境问题的困惑,主城区已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不能承载如化工、钢铁、水泥等工业产业的发展,“退二进三”势在必行。

如新化华工厂,位于渝中区黄沙溪,占地68亩,主要产品钛白粉,由于环境容量问题、发展用地问题,去年搬迁至。

该厂搬迁过程中,由于两地的级差地租,企业多用地3倍,而换地费用减少4800万元,该经费用于新建环保设置投入和技改装备投入,实现了生产工艺的升级裂变。

新企业今年初投产,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益,解决了污染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成为了的龙头企业,带动了配套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为财政税收作出了贡献,同时还解决了近200个剩余劳动力就业。

原厂址占地用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或房地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也将成倍增加。

由此可见,对于这样一个传统老工业基地而言,面对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无疑应进一步加大主城区“退二进三”企业向渝西地区、渝东南地区梯度转移搬迁的力度。

2.严格企业准入条件。

客观地讲,一些地方为了加快经济发展,纷纷出台企业引入激励优惠政策,招商成本不断增大,政府产业布局和生产力布局难以实施,针对这种现状,为了提高比较效益,政府应加大调控力度,做好升降“门槛”这篇文章。

对哪些在主城区资源消耗较大、环境容量受限的重工业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制造业等,要严格按照产业布局,按照市场对土地、劳动力及环境资源配置的要求,提高进入城市的准入“门槛”,同时要积极引导、鼓励这些企业按照产业规划到区县发展。

区县政府要降低“门槛”积极承接。

3.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是促进产业互动的重要依托。

结合实际,当前的重点:一要构筑城乡交通骨架网络,通过建设快速区间通道,12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