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原文及赏析
《蝉》译文及注释赏析
《蝉》译文及注释赏析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及注释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1、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383-3842、齐豫生,夏于全.唐诗鉴赏大典(第十一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183-1853、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8-709创作背景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整体古人有云:昔篇什,为情而造文。
这首咏蝉诗,就是抓住蝉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地描摹了蝉的鸣声。
从恨费声里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体现了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首联和额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寓意十分明显,写蝉即是写诗人自己的身世。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蝉栖高难饱,费声鸣叫无人理会,纯属徒劳,这正是诗人清高自处,也是世情冷淡,无人相知的写照。
齐天乐·蝉原文、注释及赏析
齐天乐·蝉原文、注释及赏析齐天乐·蝉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齐天乐·蝉宋代:王沂孙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
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译文: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宫妃满怀离恨,忿然魂断,化作一只衰蝉,年年都在庭院的绿荫丛中哀呜。
它刚刚还在枝头上呜咽,不一会儿又飞到幽暗的密叶丛中呜叫,一遍又一遍地将生死离别的愁绪向人深深倾诉。
西窗外秋雨初歇,蝉儿惊动的声音如玉佩在空中作响,又如玉筝调柱般美妙动听。
昔日的明镜已经昏暗,容貌已经憔悴,可为何蝉翼还像从前那样娇美?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
甚独抱清商,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金铜仙人铅泪如洗,去国辞乡,只可叹她携盘远去,不能再贮藏清露以供哀蝉了。
秋蝉病弱的双翼惊恐清秋的到来,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沧桑历尽,还能承担起多少次斜阳的折磨?凄咽欲断的啼叫更让人觉得悲苦,可为什么她还欲独自将哀怨的曲调吟唱,让自己顿时承受这无尽的'哀伤?而当此之时,她只能徒然追忆当年自己欢笑在薰风中,柳丝万缕飘飞的美景。
注释:一襟(jīn)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zhà)咽凉柯(kē),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yáo)佩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bìn)尚如许。
“一襟”句:一襟:满腔。
宫魂断:用齐后化蝉典。
宫魂,即齐后之魂。
凉柯:秋天的树枝。
暗叶:浓暗的树叶。
瑶佩:以玉声喻蝉鸣声美妙,下“玉筝”同。
调:调整弦柱。
“镜暗妆残”二句:谓不修饰妆扮,为何还那么娇美。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8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蝉》原文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篇1蝉唐代: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
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蝉》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商隐《蝉》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创作背景本诗的具体创作不详。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最终未能得志,处境每况愈下。
该诗就是表达了他虽仕途不顺,却坚守清高之志。
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蝉》原文译文鉴赏
《蝉》原文译文鉴赏《蝉》原文译文鉴赏1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白费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怜惜。
五更今后疏落之声几近隔绝,可是满树碧绿固不自封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贱,行迹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土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一贫如洗,举家贫苦。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低微。
高难饱:古人以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红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少,挨近隔绝。
碧:绿。
薄宦:官职低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方流浪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号,故土。
芜已平:荒草现已平齐没胫,掩盖地步。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示。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狷介。
创造布景本诗的详细创造不详。
李商隐平生曾两度入官秘书省,但终究未能实现志愿,境况日薄西山。
该诗便是表达了他虽宦途不顺,却据守狷介之志。
赏析此诗先是描绘蝉的境遇,后边直接跳到本身的遭受上来,直抒胸臆,爱情激烈,终究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接。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规矩严密,对蝉的描写与诗人的心意悠扬表达到了浑然融合与一致,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白费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日子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狷介;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触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白费,并不能使它脱节难饱的窘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狷介,所以日子清贫,尽管向有力者陈情,期望得到他们的协助,终究却是白费的。
虞世南《蝉》的意思及赏析
虞世南《蝉》的意思及赏析之杨若古兰创作
虞世南《蝉》的意思及赏析蝉虞世南垂绥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②秋风.
①绥(suí):古人结鄙人巴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外形与其类似. ②借:依附,依附. 须形如帽子系带的蝉一年四季以清澈的露珠为生,鸣叫之一声从茂密的梧桐树上传出.由于它停的地位高,所以声音传得远,并不是凭借秋风. 【独立之美】虞世南的这首《蝉》是唐代最早出现的咏蝉诗,其中塑造了一个独立、清廉的蝉.“饮清露”说明它廉洁、朴素,仅仅靠清露生活;“疏桐”是蝉的生活环境,也是清幽静邃的.“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这一句概括了蝉的个一性一:不凭借秋风这类外物来添加声势,而是靠本人站得高、有能力.这一句被后世用来描述那些立身高洁、博得成就的人. 【赏析】荀子在《劝学》
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是在歌颂那些善于凭借外物、掌控机遇的人,但是虞世南一反常论,歌颂蝉不凭借秋风,依附本人的实力来“声名远播”.这类写作方法的方法在于,从人们熟悉的典故和常识入手,反其道而行. 【启示】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虞世南在这里同样强调的是人格的美和力量.虞世南本人就是一个具有“蝉品”的人,唐太宗曾屡次称赏他的“五绝”:德行、奸佞、博学、文辞、书翰.虞世南也是一个“居高声自远”的君子,他的人格魅力让后人敬佩、效仿.学一首古诗可以添加学问,学古诗面前的一精一神,可以完美人格.。
《蝉》译文及赏析整理
《蝉》译文及赏析整理《蝉》译文及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常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斗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蝉》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蝉》译文及赏析篇1: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旧青翠却无丝毫怜悯,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化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蝉》译文及赏析篇2蝉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解释: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赏析: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逆境。
《蝉》翻译、解析
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蝉》的全诗及赏析
《蝉》的全诗及赏析《蝉》的全诗及赏析《蝉》的全诗及赏析1【诗句】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出处】唐·李商隐《蝉》。
【意思1】蝉栖托在树上,抱枝通夜哀鸣,到天晓力竭声疏,而树却“无情” 自“碧”。
作者以蝉自比,以树比作他所期望的援助者。
【意思2】蝉声的“疏欲断”与“一树”的“碧无情”本无关系,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的,但就借蝉寄慨的诗人说,责怪权贵的无情却是有理的。
传神空际,无理得妙。
俞陛云《诗境浅说》甲编:“三四言长夜孤吟,而举世无人相识,若蝉之五更声断,而无情碧树,仍若漠漠无知。
悲辛之意,托以俊逸之词,耐人吟讽。
”【全诗】《蝉》[唐].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鉴赏】此诗与初唐虞世南之《蝉》、骆宾王之《在狱咏蝉》并称为唐诗中咏蝉的三篇名作。
三作同为咏蝉,虞世南身处高位,借蝉居高而声名自播,喻己之名动四方;骆宾王则身为阶下之囚,以蝉自表予心之高洁;而义山则处二者之间,借蝉以寄寓自己志行高洁而不遇于时的处境和悲愤无告的心情。
同为咏蝉,身份处境不同而喻义、境界亦相殊相异。
在艺术手法上,不似虞诗有“垂緌饮清露”的形象,骆诗“露重飞难进”一类的描写,义山则只围绕蝉之高洁难饱,徒劳费声处用意虚写。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为诗人才不见用之写照。
至冷至幻,非有切身遭际者难喻其妙。
《蝉》的全诗及赏析2“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的诗意: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
这两句是说,山间早秋傍晚时分,蟋蟀在草间不住鸣叫,秋天已经到了,蝉在树上悲鸣,更增添了早秋的气氛。
诗句写山居情趣,隐喻着诗人因愤慨而退隐的心绪,耐人寻味。
出自王维《早秋山中作》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释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虞世南《蝉》的意思及赏析
虞世北《蝉》的意义及赏析之阳早格格创做
虞世北《蝉》的意义及赏析蝉虞世北垂绥①饮浑露,流响出疏桐. 居下声自近,非是借②春风.
①绥(suí):昔人结正在下巴下的帽戴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取其相似. ②借:依好,依好. 须形如帽子系戴的蝉一年四季以浑澈的露珠为死,鸣喊之一声从茂稀的梧桐树上传出.果为它停的位子下,所以声音传得近,并没有是依据春风. 【独力之好】虞世北的那尾《蝉》是唐代最早出现的咏蝉诗,其中塑制了一个独力、浑廉的蝉.“饮浑露”证明它廉净、朴素,只是靠浑露死计;“疏桐”是蝉的死计环境,也是浑幽深邃的.“居下声自近,非是借春风”那一句综合了蝉的个一性一:没有依据春风那种中物去减少声势,而是靠自己站得下、有本发.那一句被后世用去形容那些坐身下净、赢得成便的人. 【赏析】荀子正在《劝教》
中道:“登下而招,臂非加少也,而睹者近;逆风而呼,声非加徐也,而闻者彰.”那是正在赞好那些擅于依据中物、掌控机逢的人,然而是虞世北一反常论,赞好蝉没有依据春风,依好自己的势力去“声名近播”.那种写做要发的办法正在于,从人们认识的典故战知识进脚,反其讲而止. 【开示】曹丕正在《典论·论文》中道:“没有假良史之辞,没有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虞世北正在那里共样强调的是人格的好战力量.虞世北自己便是一个拥有“蝉品”的人,唐太宗曾频频称赏他的“五绝”:品止、忠曲、专教、文辞、书籍翰.虞世北也是一个“居下声自近”的君子,他的人格魅力让后裔敬佩、效仿.教一尾古诗不妨减少教识,教古诗里前的一粗一神,不妨完备人格.。
《蝉》诗词鉴赏
《蝉》诗词鉴赏《蝉》诗词鉴赏《蝉》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译文翻译宫妃满怀离恨,忿然魂断,化作一只衰蝉,年年都在庭院的绿荫丛中哀呜。
它刚刚还在枝头上呜咽,不一会儿又飞到幽暗的密叶丛中呜叫,一遍又一遍地将生死离别的愁绪向人深深倾诉。
西窗外秋雨初歇,蝉儿惊动的声音如玉佩在空中作响,又如玉筝调柱般美妙动听。
昔日的明镜已经昏暗,容貌已经憔悴,可为何蝉翼还像从前那样娇美?金铜仙人铅泪如洗,去国辞乡,只可叹她携盘远去,不能再贮藏清露以供哀蝉了。
秋蝉病弱的双翼惊恐清秋的到来,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沧桑历尽,还能承担起多少次斜阳的折磨?凄咽欲断的啼叫更让人觉得悲苦,可为什么她还欲独自将哀怨的曲调吟唱,让自己顿时承受这无尽的哀伤?而当此之时,她只能徒然追忆当年自己欢笑在薰风中,柳丝万缕飘飞的美景。
注释解释“一襟”句:一襟:满腔。
宫魂断:用齐后化蝉典。
宫魂,即齐后之魂。
凉柯:秋天的树枝。
暗叶:浓暗的树叶。
瑶佩:以玉声喻蝉鸣声美妙,下“玉筝”同。
调:调整弦柱。
“镜暗妆残”二句:谓不修饰妆扮,为何还那么娇美。
魏文帝宫女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
娇鬓:美鬓,借喻蝉翼的美丽。
铜仙:用汉武帝金铜仙人典。
枯形:指蝉蜕。
消得:经受的住甚:正。
清商:清商曲,古乐府之一种,曲调凄楚。
漫想:空想。
熏风:南风,此指夏天。
创作背景王沂孙生活于宋末元初,切身地经历南宋国之变,在他个人思想上留下一丝极深的抹不去的痛。
他正当报国年华之时,目击国家的败亡,黯然伤神,又流落异族之手,情何以堪。
该词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以寒蝉的哀吟写亡国之恨。
诗文赏析“一襟余恨宫魂断”。
起笔不凡,用“宫魂”二字点出题目。
据马缟《中华古今注》:“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注释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藉(jiè):凭借、依赖。
作品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古诗文《蝉》赏析
古诗文《蝉》赏析蝉唐朝: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译文及注释【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蝉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齐天乐·蝉原文,翻译,赏析3篇
齐天乐·蝉原文,翻译,赏析3篇齐天乐·蝉原文,翻译,赏析1齐天乐·蝉朝代:宋朝:王沂孙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珮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
余音更苦。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
谩想薰风,柳丝千万缕。
译文及解释:译文宫人忿然魂断,满腔余恨无消处。
化作哀苦的鸣蝉,年年栖息在翠阴庭树。
你刚在乍凉的秋枝上幽咽,一会儿又移到密叶深处,再把那离愁向人们倾诉。
西窗外下过了一阵疏雨,我惊奇,为何你的叫声不再凄苦,反而好像玉佩在空中流响,又像佳人抚弄着筝柱。
明镜已变得暗淡无光,你也无心装扮装束,而今又是为了谁,你却鬓发尚如此娇美?金铜仙人离开了国度告辞了家乡,流下的铅泪如洗,可叹她携盘远行,再也不能为你贮存清露,你残弱的双翼可怕秋天,枯槁的形骸阅尽人间的荣枯,还能经受得几次黄昏日暮?凄咽的残鸣尤为凄楚,为何单独把哀愁的曲调反复悲吟,一时间变得如此清苦。
你只有徙自追忆那逝去的春风,吹拂着柔弱的嫩柳千丝万缕。
解释①“一襟〞句:喻蝉是饮恨而亡的宫女怨魂所化。
②凉柯:秋天的树枝。
③瑶佩:以玉声喻蝉鸣声奇妙,下“玉筝〞同。
④“镜暗妆残〞二句:谓不修饰妆扮,为何还那么娇美。
魏文帝宫女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
⑤枯形:指蝉蜕。
⑥消得:经受得住。
赏析:这首词借咏秋蝉托物寄意,表达国破家亡、末路穷途的无限哀思。
开始由蝉的形象联想到宫女形象,由宫妇含恨而死,尸体化为蝉常年攀树悲鸣的传奇,为全章覆盖悲剧气氛。
“病翼〞、“枯形〞,是形容饱尝苦难的遗民形象。
最终以寒蝉“漫想〞二字,一笔将期望抹去,酸楚之至,有含蓄不尽之势。
全词以寒蝉的哀吟写亡国之恨,词人哀吟,宛如寒蝉悲鸣,既贴物写形、写声,又超物写意,不失为一首咏物佳作。
齐天乐·蝉原文,翻译,赏析2齐天乐·蝉夕阳门巷荒城曲,清间早鸣秋树。
蝉 小学五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
蝉小学五年级诗词释义及赏析[唐]虞世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能文辞,文辞典丽;工书法。
编有《北堂书钞》。
字词释义:①缕:指蝉腹下的针喙。
②饮清露: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
③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得很远。
④藉: 凭借, 依靠。
诗词赏析:这首诗借物咏怀,立意高远。
诗人句句写蝉的形象、习性和声音,实则句句暗示自己高洁的品行。
诗的首向意为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吮吸着纯净甘甜的露水。
“垂缕”两个字表面写烊的形象,实则暗示其显贵的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饮清露”表面写蝉的习性,(古人不知道蝉靠吸食树汁存活,以为它风餐露宿,)实则暗示要杜绝腐败、追求清廉。
诗的次句意为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这句诗写蝉的鸣声。
“流响”形容蝉鸣不已、悦耳动听。
“出”字把蝉声的传送形象化了,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诗的第三、四句意为蝉声远播是因为居于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在前两句诗的基础上引出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了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具匠心,强调是由于“居高”才能致远。
品格高尚的人,自能声名远扬。
诗人以高洁的蝉自比,表明了其瘫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知识链接: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这首诗歌咏蝉的高洁品行,诗人以蝉喻己,抒发了自身品行高洁却身陷困境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其渴望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原文及赏析
蝉原文及赏析
原文:
蝉
[唐代]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
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
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唿,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赏析:
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颔联是说,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
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
这看似毫无道理,但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来说,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而却“无情”,是有理的。
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有理了。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颈联是说,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颈联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扩大了诗的内容。
作者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
“薄宦”。
经常在各地流转,好像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者思归就更加迫切。
这两句好像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
“薄宦”同“高难饱”、“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
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就更明白了。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
“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唿应开头,首尾圆合。
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油然自绿是对“碧”字的很好说明)。
树无情而人(‘我’)有情,遂起同感。
蝉栖树上,却恝置(犹淡忘)之;蝉鸣非为‘我’发,‘我’却谓其‘相警’,是蝉于我亦‘无情’,而我与之为有情也。
错综细腻。
”钱先生指出不仅树无情而蝉亦无情,进一步说明咏蝉与抒情的错综关系。
咏物诗,贵在“体物为妙,功在密附”。
这首咏蝉诗,“传神空际,超超玄着”,被朱彝尊誉为“咏物最上乘”。
诗人借蝉栖高饮露的个性来表现自己高洁的品格,可谓借物咏怀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