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蝉》原文及翻译

《蝉》原文及翻译

《蝉》原文及翻译导读:一、《蝉》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蝉》原文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三、《蝉》作者介绍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

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西阳王友。

入隋后,官秘书郎、起居舍人。

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

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

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原有诗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

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4卷,收入《四明丛书》。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蝉》原文及翻译

《蝉》原文及翻译

《蝉》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蝉》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一、《蝉》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二、《蝉》原文翻译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三、《蝉》作者介绍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南北朝至隋唐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

虞世南生性沉静寡欲,意志坚定努力学习。

在陈朝时,曾任建安王法曹参军、西阳王友。

入隋后,官秘书郎、起居舍人。

隋朝灭亡后,被窦建德任命为黄门侍郎。

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秦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为“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故世称“虞永兴、虞秘监”。

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太宗敬重。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年八十一。

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

贞观十七年(643年),绘像凌烟阁。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

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

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

原有诗文集30卷,但已散失不全。

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4卷,收入《四明丛书》。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及赏析朝代:唐代作者:虞世南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②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④疏:开阔、稀疏。

⑤藉:凭借。

1、宋]欧阳修,[宋]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2003年7月2、王兆鹏,郭红欣主编,唐宋诗词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第4页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虞世南《蝉》原文及赏析

虞世南《蝉》原文及赏析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赏析【1】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咏蝉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写蝉是为了寄托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感慨,以蝉自喻,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前半首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后半首抒写自己闻蝉以自警,他乡薄宦,四处飘零,故园荒芜,胡不归去:“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虞世南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写出了蝉的高洁,并以此自况: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的力量,自能声名远播。

体现了诗人的自信及对人内在品格的赞美。

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巧妙用典,连用比兴,写出了自己对故园、家国的忠爱之情,也写出了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和环境给自己的压力。

李商隐的这一首咏蝉的诗,则借蝉栖息高枝,来比喻自己的操守高潔;借蝉餐风饮露难以果腹,来比喻自己生活清貧,两袖清风;借蝉彻夜悲鸣,可所棲息之树依然是那样的苍翠,来比喻自己积极进取,可惜还是得不到权贵的赏识或推荐重用。

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蝉译文及注释

蝉译文及注释

蝉译文及注释
1.译文:
蝉低着头饮着清澈的露水,从高大的梧桐树上发出叫声。

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能够传的很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吹送。

2.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原文: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3.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④疏桐:高大的梧桐。

⑤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⑥藉(jiè):凭借、依赖。

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

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虞世南的蝉解释译文

虞世南的蝉解释译文

虞世南《蝉》全文及其译文和解释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作品,全文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如下: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解释如下:
这首咏物诗通过对蝉的姿态、习性、居所、鸣声的描写,赞颂了蝉的清高风雅和不同凡响的品德,暗喻自己立身品格高洁,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表达了对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托物比兴,诗人以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形象完整丰满,韵味含蓄深长,描写动静结合,细致入微。

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蝉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原文:六月三日夜闻蝉唐代:白居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蝉》译文及赏析整理

《蝉》译文及赏析整理

《蝉》译文及赏析整理《蝉》译文及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常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斗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蝉》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蝉》译文及赏析篇1: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旧青翠却无丝毫怜悯,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化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蝉》译文及赏析篇2蝉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解释: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赏析: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逆境。

《蝉》翻译、解析

《蝉》翻译、解析

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句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蝉本来就因栖息于高枝,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

“以”,因。

古人误以为蝉餐风饮露,所以说“高难饱”。

“费声”,指鸣声频频。

就真实情况而言,蝉并非是因身在高处,不肯飞下来乞食而“难饱”;它的鸣叫声中也没有什么恨意,这完全是诗人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是其身世之感的寄托。

“高”,语义双关,喻指人的品格高洁。

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虞世南《蝉》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

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

绥(音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流响:连绵的声音。

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4)这首诗给我们以什么启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答]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那些外在的凭借,像地位、权势、吹捧等,他本身自然会有很强的昭示力,能够声名远扬。

(5)作者借“蝉”的形象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①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②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③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二:5.读这首咏物诗,你的眼前呈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请描绘出来。

(2分)6.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来刻画蝉,请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答案:5.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2分)。

6.本诗通过刻画人格化的蝉,热情地赞美了那种高洁(高尚或洁身自好等)的人格(2分)。

三: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蝉的特点?指出相应诗句并简要分析。

3.通过这首诗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1.托物寓意,借助具体的对象表达丰富的含义,理趣情致跃然纸上,引人人胜。

2.“饮清露”:表达了诗人对蝉性高沽、栖高饮露品性的褒扬:“流响”:形象地写出了蝉的悦耳长鸣。

3.这首诗告诉我们:贤能之人,不需凭借权势,自然声名远扬。

虞世南最有名的诗

虞世南最有名的诗

虞世南最有名的诗原文:《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衍生注释:“垂緌”: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

“清露”:纯净的露水。

“流响”:指蝉连续不断的鸣叫声。

“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

二、赏析:这首诗托物言志,通过对蝉的形态、习性和声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自信和追求。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传得远是因为它身处高处,而不是依靠秋风的力量。

诗人借蝉喻人,暗示自己品格高尚,声名自能远扬,不需要外在的凭借。

三、作者介绍:虞世南,字伯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他性情沉静寡欲,笃志勤学,深得唐太宗器重。

其诗歌风格典雅,清新脱俗。

四、运用片段: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坐在窗前,耳畔传来阵阵蝉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诗句不正是眼前情景的最好写照吗?那蝉儿在高高的枝头,饮着清露,鸣声悠扬,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它的高洁。

我不禁想到,我们做人不也应该像这蝉儿一样,坚守自己的品质,不依赖他人,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尊重吗?原文:《咏风》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一、衍生注释:“逐舞”:随风飘舞。

“轻袖”:轻柔的衣袖。

“绕梁”:形容歌声优美,余音缭绕。

二、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风的形象。

风使得衣袖飘舞,歌声绕梁,吹动树枝,影子凌乱,吹送花香。

整首诗没有直接写风,却通过风所产生的效果,让读者感受到风的存在和力量,展现出风的活泼灵动。

三、作者介绍:虞世南历经陈、隋、唐三朝,他的诗歌往往寄情于景,富有韵味。

四、运用片段:漫步在花园中,微风拂过。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此时此景,不正是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吗?风轻轻吹起我的衣角,仿佛在与我共舞。

那风中传来的花香,不正是风送来的礼物?风啊,你如此神奇,给世界带来了无尽的美妙。

原文:《从军行二首·其一》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

蝉原文及赏析(含五篇)

蝉原文及赏析(含五篇)

蝉原文及赏析(含五篇)第一篇:蝉原文及赏析蝉原文及赏析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远传是因为蝉居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注释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藉(jiè):凭借、依赖。

作品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蝉》原文及译文

《蝉》原文及译文

《蝉》原文及译文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指古代中国人创作的诗歌作品。

广义的古诗包括诗、词、散曲,狭义的古诗仅指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蝉》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蝉》原文:李商隐〔唐代〕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可是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行踪飘忽不定,家园难返,故乡的田园也早已荒芜。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蝉》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全诗以蝉起,以蝉结,章法紧密,对蝉的刻画与诗人的情意婉转表达到了浑然交融与统一,是托物咏怀的佳作。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首联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

“高”以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的“难饱”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

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

但这样的鸣声却是徒劳,并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

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虽然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看似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因为蝉本来没有“难饱”和“恨”。

作者这样说,看似不真实了,但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

作者确实有这种感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颔联是说,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伤憔悴,显得那样冷酷无情。

古诗文《蝉》赏析

古诗文《蝉》赏析

古诗文《蝉》赏析蝉唐朝: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译文及注释【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蝉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蝉》译文及赏析

《蝉》译文及赏析

《蝉》译文及赏析《蝉》译文及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蝉》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蝉》译文及赏析篇1作者: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你虽含恨哀鸣徒然白费神劲。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大树依然苍翠却无丝毫同情,我官职卑下象桃梗漂流不定,家园早已荒芜杂草埋没脚胫。

烦劳你的鸣叫我得借以自警,我也举家操守象你高洁不佞。

赏析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胡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实属“咏物”佳绝。

《蝉》译文及赏析篇2蝉原文: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赏析: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

蝉古诗虞世南译文

蝉古诗虞世南译文

蝉古诗虞世南译文
【原文】

虞世南〔唐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的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者简介】
虞世南,字伯施,余姚(今属浙江省)人。

沈静寡欲,精思读书,文章婉缛,初见称于南朝徐陵,后仕隋,为秘书郎。

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

唐太宗时,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

他的诗仍有六朝绮错婉媚的作风。

《全唐诗》编其诗一卷。

【注释】
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
【译诗】
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
的露水,
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
并不是借了秋风。

【赏析】
这首诗借物咏怀,寄意高远。

作者以高洁的蝉自比,说只要栖桐饮露、立身高洁,则声名自远,而无须凭借外物的力量。

作者以蝉的形象,表明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