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虞世南《蝉》教案
初中语文《蝉》教案

初中语文《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蝉的生活习性,理解蝉的外形、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的描述,掌握一些昆虫学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对生命的尊重,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蝉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
2. 教学难点:蝉的外形特征和发育过程的描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提取关键信息。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蝉的外形特征、发育过程和生存方式,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蝉的生活习性中,体会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顽强。
6. 总结拓展:总结蝉的生活习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昆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蝉的生活习性的掌握程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蝉》2. 蝉的图片:展示蝉的不同发育阶段和外形特征。
3. 昆虫学知识资料:辅助学生了解昆虫的基本知识。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享精神。
4. 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蝉》是一篇富有知识和趣味性的课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蝉的生活习性,还能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年级语文《蝉》教案

七年级语文《蝉》教案七年级语文《蝉》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蝉》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蝉》教案1学习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颤动()聒聒()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二、理解探究1、《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2、《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三、合作释疑3、《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4、《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5、《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6、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四、课内精读1.作者从蝉。
贝壳这些细小的事物中感悟出了怎样深刻的道理?又作了怎样的追问与思索?2.文中,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请问“这样”指什么?结合你的体验,你觉得它还有什么深刻含义?3.蝉.文中有了一些比如“却、竟、就、只、才”这样的字,请结合全文举例说说这些字在文中的作用。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一、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作者虞世南及其作品的背景;2.理解《蝉》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通过分析文本语言和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写作其他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教学前导:介绍虞世南及其作品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核心:解读《蝉》的主题和情感,让学生体验其中所蕴含的美和哀愁;3.教学拓展:分析《蝉》的语言和结构特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4.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蝉》为素材,写一篇自己的文学作品。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教学前导(10分钟)1.通过展示虞世南的照片和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和成就;2.引导学生思考:虞世南为什么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文化名人?第二步:教学核心(30分钟)1.班级分小组,四人一组。
每个小组一人读《蝉》。
3.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蝉》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步:教学拓展(40分钟)1.分析《蝉》的语言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对其中隐含的意义进行推测。
2.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让学生认识到虞世南的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
3.学生自主分组讨论,找出《蝉》中使用的具体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解释其在文本中的作用。
第四步:课后作业(20分钟)1.要求学生以《蝉》为素材,写一篇自己的文学作品,字数不少于600字。
2.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尽量体现出自己的独特写作风格。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对《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以上是《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的一份示范,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虞世南的作品,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文学作品,提升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
《蝉》教案优秀9篇

《蝉》教案优秀9篇《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
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
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
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
诵读欣赏(一)蝉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三、诵读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
诵读欣赏(二)灯蛾咏蛾物性自有僻,附炎岂我情。
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
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1、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
2、疏通诗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诗意的牵引与扩展1、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6篇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6篇《蝉》虞世南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零落断续收敛宽恕。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习的阅读能力。
2、结合本文学习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体会生命的真谛:虽然生命短暂弱小,但可以通过奋斗使她的意义和价值得以体现。
教学重点:通过蝉的一生体会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欲扬先抑,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具准备:录音机,朗读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蝉。
二、作者:小思,原名卢玮銮,香港作家。
三、朗读:1、跟录音朗读一遍课文。
2、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板书:聒噪四、理解:1、问:这篇文章可以分哪几个部分?答: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2、问:第二部分先讲对蝉声的厌烦,再讲对蝉的理解,这样可分哪几部分?答:二部分,第二段为一部分,后面为一个部分。
3、问:这样课文可以分四个部分,各是什么意思?(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答:第一部分(1):蝉鸣;第二部分(2):厌烦;第三部分(3—6):生命;第四部分(7):宽恕。
五、思路:点题——承接——转换——总结六、鉴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再做讨论总结)1、思路清晰:起——承——转——合2、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3、欲扬先抑:第一二部分厌烦,第三四部分赞扬,前后对比,立意更加鲜明突出。
4、托物言志:蝉——生命感悟七、主题:本文赞扬了生命脆而短暂的蝉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求,启发人们应该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创造生命。
八、练习:讨论有关练习《蝉》虞世南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8个字、词,认读三个字。
能力目标:朗读课文,按要求积累词语。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蝉的,是怎样来说明的。
情感目标:体会把事物人格化的好处,选择感兴趣的句子抄写。
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产生对事物仔细认真观察的兴趣和愿望。
《蝉》教案

《蝉》教案《蝉》教案15篇《蝉》教案1教学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从关键词入手有条理的复述课文的方法。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
★通过课文具体语段的品读,感受蝉蜕变过程的痛苦与煎熬,感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述。
★读懂故事内容,深入思考文章揭示的道理,并联系生活实际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课文具体语段的品读,感受蝉蜕变过程的痛苦与煎熬,感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述。
教学难点:读懂故事内容,深入思考文章揭示的道理,并联系生活实际独立表达自己的感悟。
教学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制作蝉蜕变过程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瘸蝉》这一课,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学得很认真,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出示课件:填词)回忆课文内容,谁来填写课中词( )地爬行 ( )的过程( )地战栗 ( )的一幕( )的翅膀 ( )的动作(笨拙痛苦美丽)凭自己的力量成为真正的蝉(神秘惊心动魄极其轻柔)经他人的帮助成为真正的蝉2、出示正确答案,指导学生读词,要读出词语。
3、你能来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吗?看谁说得有条理。
二、理解课文内容,走进文本,体会情感。
1、通过对本文的初步学习,你一定有些疑问?(生两三个)2、(1)过渡:请同学们带着你的问题童老师一起再次走进课文《瘸蝉》。
(板书:《瘸蝉》)根据阅读提示,画出令你感触很深的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你的理解和感受。
(2)汇报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朗读,感悟。
(此处为重点教学)重点在七、八两个段落。
找到后说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然后读一读,一人读后,其他人评价,好的再读,其他人齐读,不好的改进后,这个人也要再读,一定要把读落到实处。
(1)虫儿痛苦的战栗着,背部弓起,就像一个驼子。
这驼的背越弓越高,虫儿的战栗也越来越剧烈。
抓住“战栗”,“越来越剧烈”等词体会蝉蜕变的痛苦。
师适时点拨:蝉的幼虫非常稚嫩,就像婴儿的皮肤,这么娇嫩的身体要从角质的铠甲中钻出来,那要经受多大的痛苦。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蝉》这篇古文,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用古文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重点:1.了解《蝉》这篇古文的背景和主题。
3.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通过讲解古文的背景和主题,指导学生理解文章作者的用意。
2.分组讨论:划分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写作指导:通过讲解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指导学生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古文的了解和兴趣。
2.引入话题:通过回忆学生平时在夏天有没有听到过蝉鸣的声音,激发学生对夏天的印象和感触。
二、教学主体(30分钟)1.讲解古文背景和主题(10分钟):a.介绍虞世南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b.简要解读《蝉》这篇古文的主题和意境。
2.分组讨论(15分钟):a.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参与讨论。
3.整合讨论(5分钟):a.邀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三、拓展阅读(15分钟)1.布置课外阅读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其他与夏天或蝉相关的古文作品。
2.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在下一节课前将自己阅读过的古文作品进行分享。
四、写作训练(25分钟)1.分析修辞手法:讲解《蝉》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仗等。
2.引导写作:让学生在理解古文的基础上,写一篇关于夏天蝉鸣的短文。
a.提醒学生运用学过的修辞手法和意境,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b.鼓励学生多尝试使用古文的语言风格,提高写作的鲜活性和表达力。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10分钟)1.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向全班分享自己写的短文。
2.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和经验,强调古文的价值和重要性。
3.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古文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满足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需求,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024年《蝉》七年级语文教案

2024年《蝉》七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理解《蝉》一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文章所传达的深刻寓意。
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文章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积累相关的文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阅读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来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保的情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脆弱。
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文章的主旨理解:通过分析文中蝉的形象,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生字新词的掌握:重点教授和练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教学难点文章深层寓意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蝉的寓意,感受作者的深层情感。
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具体的课文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蝉鸣的音频或展示蝉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蝉的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蝉吗?你们知道蝉的生命历程是怎样的吗?”引导学生分享对蝉的了解。
课文朗读教师首先进行课文的范读,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情感的表达。
学生跟读,注意模仿教师的语调和情感表达,体会文章的美感。
分组朗读,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朗读水平。
文章分析分析蝉的形象: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蝉的句子,分析其形象特点,理解蝉的象征意义。
探讨文章主题: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分享各自的看法。
深入理解寓意: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蝉的寓意,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生字新词教学教师介绍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讲解其含义和用法。
学生跟读、记忆,并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词汇。
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补充和拓展。
课堂小结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强调文章的主旨和寓意。
回顾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词汇。
古诗蝉教案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古诗的特点。
2.掌握欣赏古诗的基本方法。
3.学会细心观察,感悟自然。
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
2.体味作者寄寓诗中志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读古诗和领悟作者寄寓诗中的情感的能力。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自然导入(一)由十八课《夏天的昆虫》导入。
(二)含有“蝉”的成语举例噤若寒蝉噤:闭口不作声。
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
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
比喻目光短浅,只想到算计别人,没想到别人在算计他。
寒蝉凄切寒蝉:冷天里的知了。
天冷时,知了发出凄惨而低沉的声音。
文艺作品中多用以烘托悲凉的气氛和情调。
今蝉蜕壳[ jīn chán tuìk é] 今,通“金”。
指使用计谋而逃脱。
金蝉脱壳[ jīn chán tuōqiào ]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
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二、作者、背景简介(一)作者简介:虞世南(558-638),唐初书法家、文学家。
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令。
人称“虞永兴”。
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僧智永传授,继承了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
(二)写作背景:受太宗知遇之恩而作。
三、一读诗歌(一)注意读音、节奏五言诗节拍划分(二判断类型(从体例或形式上看)古诗:古体诗和近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本诗:五言绝句四、二读诗歌解读诗句内容第一句: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着清澈的露水。
第二句:悦耳的叫声从稀疏的梧桐之间传出。
第三句: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
第四句: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传送。
五、三读诗歌赏析诗歌 1.一、二句从哪些方面写了蝉的特点?有什么作用?从蝉的形状、食性和声音写了蝉的特点。
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身份高贵和品格高洁。
虞世南 蝉教案

虞世南蝉教案教案标题:虞世南《蝉》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和理解虞世南《蝉》这篇古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对文章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提升其文学鉴赏水平。
教案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蝉的联想与猜想。
2. 引发学生对于古文《蝉》的猜测,让学生探讨蝉在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二、理解阅读(15分钟)1. 学生个人阅读《蝉》古文,了解文中表达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三、课堂探究(20分钟)1. 教师导入并讲解虞世南《蝉》的背景和作者简介,引发学生对作者创作动机的思考。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夸张、比喻等,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3.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并讲解所选取的文中修辞手法,及其对文章的贡献。
四、情感鉴赏(15分钟)1. 带领学生品味《蝉》中的经典句子和段落,并引导学生表达对其中细节描写的感受和想象。
2. 学生分角色朗读文中部分句子或段落,尝试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 邀请学生从个人经历或身边的事物出发,写一篇类似《蝉》的作文,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2. 学生相互交流、互评,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帮助彼此进步。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课堂学习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收获。
2. 学生表达对课堂的感受和自我评价。
教学资源:1. 虞世南《蝉》古文文本2. 相关图片、视频素材3. 修辞手法分析表格4. 学生作文展示模板教学评估:1. 学生个人或小组展示和讲解修辞手法,评价其对文章理解和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
2. 学生对文中经典句子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3. 学生作文的思想内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情况。
教学反思:1.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反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2.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发现力,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欣赏能力。
《蝉》教案

《蝉》教案教案-《蝉》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蝉》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2. 学习并掌握一些和《蝉》有关的汉字、词语。
教学重点:1. 理解《蝉》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2. 学习并掌握一些和《蝉》有关的词汇。
教学准备:1. 《蝉》这首诗歌的课文。
2. 课堂教具:黑板、讲义。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教师提问: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蝉》这首诗歌?对于这里的“蝉”这个词有什么了解?2. 学生回答。
步骤二:感知1. 教师朗读《蝉》这首诗歌,并引导学生一起朗读。
2. 询问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三:理解1. 分析诗歌中的语言。
2. 分析诗歌中蕴含的意义和主题。
3.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步骤四:学习词汇1. 教师将《蝉》这首诗歌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池塘”、“四十度”的“碎啼声”)写在黑板上,并讲解其意思。
2. 引导学生朗读这些词汇。
步骤五:练习1. 设计一些与《蝉》有关的练习题,如填空、选择等,巩固学生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步骤六:拓展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讨论由蝉引发的自然现象的知识,扩展对《蝉》这首诗歌的理解。
步骤七:总结1. 教师对学生对《蝉》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词汇的掌握进行总结和评价。
拓展延伸:1. 分组讨论并表演诗歌中描述的场景和情节。
2. 查找并分享其他和蝉有关的诗歌,进行对比和分析。
3. 为学生设计创作一首与蝉相关的诗歌。
4. 观察实地采集蝉的样本,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评估与反思:1.通过学生的表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蝉》这首诗歌的理解程度。
2. 整理并挑选其他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蝉的教案

教案:《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词,了解蝉的生活习性,掌握蝉的发育过程;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生词的认识和理解;2. 蝉的发育过程和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1. 蝉的发育过程的的理解;2.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的激发。
教学准备:1. 课文《蝉》的PPT或黑板;2. 相关蝉的图片或视频;3. 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询问学生对蝉的了解;2. 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蝉》。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回答;3.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
三、学习生词(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记忆;2. 教师挑选几个重点生词,解释并让学生造句;3. 学生互相交流,巩固记忆。
四、了解蝉的发育过程(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蝉的发育过程,展示相关图片;2.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蝉的发育特点;3.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3. 教师布置作业,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自然生物。
六、课后作业(回家作业)1. 抄写本节课的生词;2. 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蝉的生活习性;3. 观察身边的自然生物,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蝉》,让学生了解蝉的生活习性和发育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知识。
《蝉》教学设计

《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课文《蝉》,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欣赏和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于生命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的理解和认同。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描写能力,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4. 发展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1. 教学内容:《蝉》一课文阅读和理解。
2. 教学重点:学生对于课文中蝉的形象、神态和行为的描写和理解。
三、教学流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蝉的形象,引起学生对于蝉的好奇心和兴趣。
随后,提问学生对于蝉的认识和了解程度。
2. 导读(10分钟)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猜测关于蝉的一些特点和行为。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象进行回答,并在回答过程中启发学生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 阅读与理解(30分钟)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蝉》一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讨论,回答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把握。
4.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就蝉的形象、神态和行为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5. 写作练习(20分钟)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和描写能力,写一篇关于蝉的短文。
鼓励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蝉的外貌、鸣叫和行动,培养学生对于细节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6. 朗读和分享(10分钟)邀请学生朗读自己的短文,并让他们相互分享各自写的内容。
通过朗读和分享,促进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发展。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关注和欣赏大自然的美好。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辨能力。
3. 写作练习: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写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写作成果来进行评价和反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虞世南《蝉》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虞世南《蝉》教案桂姗姗地区:北京市 - 北京市 - 延庆县学校:延庆县十一学校共1课时蝉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1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蝉朗诵虞世南的《蝉》,师生齐读名言,引入新课活动2【讲授】蝉品读欣赏,知文明理。
1.初读美文,明细内容。
①知知不休的叫声②特殊的生命历程③宽恕烦人的聒聒2. 精读细品,悟情悟理。
共有蝉鸣特点,烦从何来。
拾蝉听闻,深思顿悟。
烦人依旧,恕有千斤。
知行合一,移情仿写。
1.回忆:一帧照片,拨动心弦。
2.下水:模仿经典,文中有道。
3.实践:心有笔有,理解尊重。
自由选择,完成作业。
1.背诵《蝉》(虞世南)《在狱咏蝉》(骆宾王)《蝉》(李商隐)2.背诵《蝉》(小思)3.把自己的作品做成有文,有图,有朗诵的ppt,同学家长间欣赏。
4.全班同学的作品合成一本电子书,打印成册同学家长间传阅。
活动3【讲授】蝉一、背景分析:1.对课标的理解: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这一课标要求在初读美文,明晰内容的教学环节中得到落实。
学生齐读课文,概括出知知不休的叫声、特殊的生命历程、宽恕烦人的聒聒三部分内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些课标要求在精读细品,悟情悟理的教学环节中得到落实。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修改过的课文句子、叠词、重要词语,欲扬先抑、对比的手法,问句、感叹句的作用进行阅读理解,赏析交流,突破教学重难点。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一课标要求在知行合一、移情仿写的教学环节中得到落实,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倾听教师下水文的泛读,拓展写作思路,练笔实践。
2.本课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1)指导思想:在自然阅读的状态下,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从学生的学习重难点出发,品味语言,分析文本内容间的内在联系,搭设台阶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梳理各个内容间的内在关联,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6篇)

《蝉》虞世南教学设计(优秀6篇)《蝉》虞世南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由虞世南的《蝉》“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写蝉伺机出穴)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
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
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
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
虞世南《蝉》教案

虞世南《蝉》教案《蝉》学案设计第一课时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1.自学内容《蝉》2.自学目标(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1、重点: 联想。
2、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三、自学提纲1、解决生字生词零落断续收敛宽恕卑微一丝不苟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3、朗读课文,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抑在何处?扬在哪里?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
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5、作者是怎样由蝉的生命短暂联想到人的?四、自学测评1、抄写生字生词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1)夕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2)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3、《同步测练考》7页1至4题。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互动学案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初中课文蝉优质教案

教案:初中语文《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蝉》的主要内容,掌握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特点。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
教学重点:1. 课文《蝉》的主要内容和学习重点句子。
2. 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特点的理解和表达。
教学准备:1. 课文《蝉》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特点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蝉的外貌和生活环境。
2. 引导学生思考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特点。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蝉》,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了解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特点。
三、合作学习(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共同总结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特点。
四、探究学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思考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特点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演讲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蝉》的主要内容和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特点。
2. 教师强调蝉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特点的短文。
2. 学生选择一张蝉的图片,用彩色笔将其描绘出来。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蝉》的主要内容,掌握蝉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特点。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学生能够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写作技巧和创造力。
初中古诗蝉教案

初中古诗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蝉》这首古诗。
(2)理解《蝉》的诗意,把握诗中的意象和形象。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蝉》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诗意的理解和意象的把握。
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2. 诗句内涵的深入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蝉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生物。
(2)简介蝉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引发学生对蝉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蝉》这首古诗,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的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句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流金”、“暮雪”等。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诗人的情感。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蝉的寓意,如生命的短暂、努力奋斗等。
(2)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蝉的寓意来激励自己,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蝉》的主题和情感。
8. 布置作业:(1)背诵《蝉》这首古诗。
(2)写一篇关于《蝉》的作文,可以是抒发情感,也可以是描绘画面。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蝉》这首古诗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形象,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蝉(虞世南) 优秀教案

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虞世南其人,识记诗歌内容。
2.能力目标:品位关键词语,体悟诗中描绘的形象,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特点。
3.德育目标:学习虞世南正直高贵的人格品质。
【教学重难点】1.学会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特点。
2.抓住关键词语品位诗歌内涵,理解“诗言志,诗缘情”的诗歌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了,可我们总忘不了那烦躁的蝉鸣(可模拟蝉声,引起联想)。
大家可知道,我们对蝉声有一种说法,说它叫的是“胡子胡子挂起”,什么意思呢?玉米成熟前要长一些胡须一样的东西,俗称“挂胡子”,它寄托着农民伯伯想要玉米大丰收的愿望。
其实,寄意于蝉的做法在古代文人的创作中也极具声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蝉》。
(板书诗题及作者)二、作者简介虞世南,字伯施。
南朝陈武帝二年(公元558年)——唐太宗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终年81岁。
越州余姚(今浙江)人。
他在陈、隋二代都做过官,入唐时已上年纪,唐太宗让他当了“参军”。
贞观七年封为永兴县子,又一年进封为县公,故后人也称虞永兴。
虞世南幼年学书于王羲之七世孙,著名书法家僧智永,受其亲传,妙得“二王”及智永笔法。
虞世南为人沉静寡欲,志性刚烈,议论正直,深得唐太宗器重。
他的书法,笔势圆融遒劲,外柔而内刚。
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号称初唐四大书家。
其诗文也多有佳作,《蝉》最为著名,诗人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寄托了自己的人生志趣,该诗与骆宾王的《咏蝉》、李商隐的《蝉》并称唐代“咏蝉”诗的三绝。
三、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难认字、节奏点拨,教师范读,学生正音。
(2)学生自读三分钟,教师巡查指导。
(3)学生齐读,教师指出不足之处。
2、感受形象,理解诗意。
“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这里代指蝉,同时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七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虞世南《蝉》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蝉》学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自学内容及自学目标
1.自学内容《蝉》
2.自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联想。
2、难点: 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三、自学提纲
1、解决生字生词
零落断续收敛宽恕卑微一丝不苟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
祖籍广东番禺。
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
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
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
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
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3、朗读课文,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抑在何处?扬在哪里?
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
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
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5、作者是怎样由蝉的生命短暂联想到人的?
四、自学测评
1、抄写生字生词
2、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
(1)夕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煩人的聒聒。
(2)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
3、《同步测练考》7页1至4题。
五、你认为的疑点、难点是什么?
互动学案
一、教师预设疑、难、拓展点及解决办法。
疑点:
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解决办法:反复朗读课文。
难点:
怎样由蝉的生命短暂联想到人的?
解决办法:
多朗读课文来解决这个问题。
拓展点:
《蝉》这篇课文开头就用和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讨厌。
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解决办法
教师提醒学生从写作方法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
二、教师记录新生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今后我们写作文要学会这种含蓄的写法。
课堂测评
“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