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礼俗

合集下载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

闽南文化习俗礼仪闽南文化习俗礼仪知识目录闽南饮食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物质生活的第一需要。

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

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是以说明茶和米在人们生活中同样重要,正如王安石所说的“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

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

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

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

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闽南戏曲文化梨园戏梨园戏,戏曲剧种。

孕育于福建省泉州,流行于晋江、龙溪地区及厦门、台湾省闽南方言区域。

东南亚各国华侨聚居地,也有演出活动。

梨园戏历史比较悠久,至今尚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和音乐。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已有“潮泉二部”的《荔镜记》刊本,可见当时梨园戏已经流行。

梨园戏有大梨园和小梨园之分,大梨园又分“上路”、“下南”两支,三种流派都有各自的“十八棚头”(保留剧目)和专用唱腔曲牌。

南管戏南管戏早期由大陆传到台湾属于闽南语系的戏剧。

包括有“七子戏”、“高甲戏” 、“白字戏”三种。

七子戏:台湾的“七子戏”源自于福建泉州的“小梨园”(童伶)和“大梨园”(成人),一般狭义的“南管戏”即指“七子戏”(小梨园)。

“梨园戏”为闽南语戏中最古老的剧种,约于康熙三十六年以前传入台湾。

打城戏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

闽南招待礼仪

闽南招待礼仪

闽南招待礼仪
答:闽南招待礼仪是:
闽南有句谚语叫“好歹亲情,礼数照行”,意思是亲戚即使再疏远,遇到红白喜事礼数还是得照来。

在闽南人看来,礼数是不能随便的。

“无茶不成礼”,这是闽南人最基本的待客之道,茶是闽南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茶具。

在闽南,一有客人或亲戚朋友来访,主人便会泡一壶茶招待客人,而在喝茶的过程中也有许多礼节要注意。

例如,给客人倒茶的时候不能倒满,通常只倒七分满,然后双手奉茶。

闽南还有一个很特殊的礼数就是请吃“点心”,待客的“点心”主要是面线、煮熟的鸡蛋,还会加一些瘦肉、香菇、虾仁等,“点心”一般是用来招待远房亲戚或者稀客贵客。

在人际称谓上,闽南人也很注重礼节,一般见到年长的人都会称为“某某先”,路遇陌生的老人一般也会尊称为“老阿伯”、“阿婆”。

闽南人还将老师和医生尊称为“先生”或“先生娘”。

去探望生病的亲戚朋友时闽南人经常会有所“带手”,“带手”在闽南方言里就是带礼物的意思。

在参加宴席的时候也要注意“坐法”,方桌一般坐八人,左上位为上座,下右位为主位,所以要注意礼让。

随意乱坐,就有可能被人看成“没大没小”。

闽南人还讲究礼数中的“数”,在庆贺喜事的礼金中,一般习惯用双数,表示成双成对,寓意吉祥。

订婚、孩子满月、周岁送鸡蛋一般也是八个。

在数字上,一般双数用于“红事”,单数用于“白事”。

日常生活中尚且有这么多礼节,逢年过节、婚娶丧葬等特殊的日子礼数就更多了。

闽南婚俗古礼

闽南婚俗古礼

闽南婚俗古礼民间嫁娶较侧重于物质形式,礼俗极繁复,而且地区差别很大。

(一)议婚议婚相当于古代的“纳采”和“问名”。

旧时,漳州的婚姻极重媒妁,“虽世契,非媒妁不相缔结”。

媒人是议婚阶段的关键人物。

1.探家风又称“摆家风”、“踏家风”。

在正式求亲之前,男女双方都要设法了解对方的家庭情况,尤其是女方对此更加慎重,事先要请自家的亲戚上男家去探家风,了解对方家庭成员的为人,并摸清其经济状况。

2.求庚男方备名帖礼物,让媒人到女家问婚。

女方同意提亲就会收下礼品,并将待嫁闺女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客家用白纸)上,一般写“坤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生”,作为庚帖交媒人转给男方。

3.合婚男方收到女方的庚帖后置于神明、祖先案上卜卦,然后将女方的庚帖在供桌的香炉下放置三天。

在此期间如人畜平安,无吵架、生病或摔破碗碟之类情事,就可以说是“三日圆”或“三日好”。

三天后请算命先生“合婚”,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测断两人是否适于结婚。

旧时,女儿出生后,如果生辰不是十全十美,父母就请算命先生伪造一个旺夫、旺家、财库十足的好“八字”,故俗谚云:“男命无假,女命无真”。

合婚一事纯粹是自欺欺人。

若双方命理配合,男方就把自己的庚帖并备礼饼、红包送给女方。

送庚帖者一般是男方的叔伯,挑着装礼饼和红包钱的红漆竹篮,到女家后从大门直上厅堂,将红篮摆到供桌上,告知女方祖宗有人向其待字的后代求婚。

女方父母祭拜祖宗后拆帖,亦请算命先生合婚。

4.相亲合婚之后,双方各备礼品,先后由媒人陪长辈前往对方家中相亲。

待字姑娘必须亲自接待男方的客人,奉茶敬客。

双方彼此满意即可定亲,由双方家长商定聘金、聘礼以及妆奁的厚薄,并大概确定完婚的日期。

结婚日期喜欢定在龙年,不喜欢定在虎年。

农历七月为鬼月,婚期也不会定在这个月。

男女双方年龄加起来正好50岁则暂不成亲。

客家人在农历三、六两个月份忌提亲、不嫁娶,有“田水白,不吉利”之说。

双方达成协议之后,由女方开出礼单。

(二)定婚定婚相当于古代的“纳吉”、“纳征”和“请期”,算作办喜事的开始。

关于闽南礼仪(2)

关于闽南礼仪(2)

关于闽南礼仪(2)
闽南饮食礼仪
一、七分茶,八分酒
七分茶:斟茶过满会被认为欺客或有可能烫伤茶客的手。

八分酒:常言道:“酒满欺客”。

其实这里还有提倡喝酒不可贪杯过量的意思。

别看闽南人平时为人海派,其实还是很注意小节的,而且注重待客的礼节。

既有北方人豪放的特点,又有南方人细腻的一面。

二、餐桌上的礼仪
上菜不能只上六碗(道),避讳“活祭”之嫌。

上菜也不能上九碗(道),因为闽南语“9”与“狗”同音,上九碗可能有自嘲或待客无礼的嫌疑。

避免用三个手指头端碗,此所谓“乞丐相”。

如果在沿海一带,还有忌讳碗、瓢不能覆盖,吃鱼不得直接反翻过来,可以先把鱼的一面吃完,然后将鱼骨挑出,继续吃鱼的另一面,这些是忌讳“翻船”之意。

三、做客就餐的饭桌礼仪
千万不要把筷子竖立插在饭碗中,风俗中的“辞生”之礼就是把筷子竖立插在饭碗中的,这个动作将直接导致主人的不快和厌恶。

进食时,
忌将食物挟住又放下,俗称“半路筷”;
忌挑精拣肥乱翻菜肴,谓之“乱筷”;
忌手持筷子目光久盯菜肴,称之“窥筷”;
忌用嘴咬住筷子,戏称“咬筷”;
忌夹菜时动作太大,导致汤汁滴落桌面过多,此为“泪筷”。

遇到筷子掉在地上,不要捡起来继续用,可以向主人重要一双。

如果是碗、汤匙或酒杯落地,最好说些“岁岁(碎碎)平安”等讨口彩的吉利语。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地区【尾牙】习俗(腊月十六) 尾牙源自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做“牙”(用供品“打牙祭”)的习俗,到农历年末腊月十六就称为“尾牙”。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台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

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

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

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

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1)闽俗把做“尾牙”之後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到二十二日作为赶工结帐时间。

所以,也称二十二日为“尾期”。

“尾期”前可以向各处收凑新旧账,延後则就要等到明年新年以後才收帐了。

所以“尾牙”的饭吃完後,就有几天好忙。

过了“尾期”,即使是身为债主的硬去收账,也可能会被对方痛骂一场,说不定还会被揍,也不能有分毫怨言。

2)商人和农人在“尾牙”这一天,除了供奉神明,也要招待自家的雇工与仆婢,对於来年是否继续雇用一个人,也要在本日作最後的决定。

所以,这算是慰劳日,又是礼貌相送。

3)薄饼原本是“尾牙”的必备食物闽南民俗:正月初九“敬天公”农历正月初九,闽南传统节日“天公生”。

很多老闽南人对这一天的重视,可能更甚于春节,主妇们从初八这一天早晨就要开始准备了。

不论是三牲五牲还是五果六斋,圆圆满满的一桌都是希望隆重为天公祖“庆生”,好为新的一年祈求平安幸福。

闽南经典古早话婚俗

闽南经典古早话婚俗

闽南经典古早话婚俗(一)女儿拜别父母:吉日良时来娶亲,拜别父母养育恩,今日过门从孝顺,双竹透尾发万金。

(二)盖头纱:纱巾掀过来,添丁大发财,纱巾遮头前,子孙代代出人前。

(三)新娘上轿:新娘坐乎正,入门才会得人疼。

(四)花轿起程(新娘扇巾丢下、丈母娘泼水):轿内坐椅要端正,阿母吩咐著爱听。

向望入门翁姑疼,勤俭富裕有名声。

期待翁婿有官名,水泼落地轿起行。

(五)撒缘粉:(1)新娘未到,缘先到。

(2)缘粉澎澎涌,钱银满厝间。

(六)新娘出轿(新郎扇打轿顶,脚踢轿门):今日轿门两边开,金银财宝一直来。

新郎新娘入房内,生子生孙做秀才。

(七)新娘过火(踏破瓦—瓦破人不破;跨火炉—置生炭表示会生,且能去除不祥)(1)新娘过火不通惊,脚步慢慢到大厅。

天成福禄富贵命,拜堂完婚乾坤定。

(2)入门踏瓦全家拢勇健,入门踏火才会有家伙。

(八)新娘入门槛(不可踏到门槛)(1)户碇跨乎过,新娘吃甲百二岁。

(2)脚踏落地,金银春甲无地夏。

(九)提子孙桶(吉祥之人提子孙桶)子孙桶举高高,生子生孙中状元。

子孙桶举低低,乎您两年生三个。

子孙桶过户碇,夫妻和合万年兴。

(十)新娘入厅堂(1)新娘带入门,金银财宝满满床。

新娘带入厅,新郎好名声。

(2)新娘牵入房,子婿代代出贤人。

(十一)拜堂完婚一拜天地成夫妻,二人结发子孙济。

男女姻缘天来配,感情永远无问题。

二拜高堂敬祖先,男女做阵是天缘。

夫妻和合永不变,妻贤夫贵万万年。

夫妻对拜企正正,向望入门翁姑疼。

良时吉日来合婚,一夜夫妻百世恩。

(十二)送入洞房(1)送入洞房入房内,男女做阵天安排。

今夜花烛千日爱,生育贵子大发财。

(2)送入洞房入房内,永浴爱河相意爱。

洞房花烛雷当开,生育贵子发大财。

(十三)吃婚酒桌(福寿之人念喜句)(1)「食鱿鱼,生子好摇饲」(2)「吃鱼尾叉,紧作大家」(十四)闹洞房(1)新娘真古意,闹久会生气。

大家赶紧走,新人著欢喜。

(2)大家卡紧行,互姻去输赢。

著爱卡打拼,连边做阿娘。

闽南招待礼仪

闽南招待礼仪

闽南招待礼仪闽南地区是中国南方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这里,招待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和礼貌。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闽南招待礼仪。

一、开场白在闽南地区,开场白是招待客人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体现主人热情的重要环节。

主人要用亲切、客气、礼貌的语言,向客人表示欢迎。

开场白通常包括问候、介绍自己、询问客人近况等内容。

在闽南的传统文化中,主人要尽可能地让客人感到舒适和放松,因此开场白的语气要温和、和善。

二、茶道在闽南地区,茶道是招待客人的重要方式之一。

茶道不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在茶道中,主人要准备好茶具、茶叶和热水,并且要掌握好泡茶的技巧。

在泡茶的过程中,主人要细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以展现出自己的礼仪和修养。

在闽南地区,茶道是一种非常受人欢迎的文化,也是人们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

三、用餐礼仪在闽南地区,用餐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就餐前,主人要为客人准备好一切必要的餐具,并且要确保餐具的干净和卫生。

在用餐的过程中,主人要注意客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尽量满足客人的需求。

同时,主人还要热情地为客人介绍当地的特色美食和菜品,让客人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四、送行礼仪在客人离开时,主人还要进行送行礼仪。

送行礼仪通常包括送别、道别等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主人要表达出自己的感激和祝福,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和友好。

在送行礼仪的过程中,主人还要为客人准备好礼物,以表达自己的谢意和诚意。

礼物的种类和价值要根据客人的身份和地位进行选择,不能过于张扬和夸张。

五、总结闽南招待礼仪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它代表了闽南人民的热情和礼貌。

在闽南地区,主人要用亲切、客气、礼貌的语言,向客人表示欢迎。

茶道、用餐礼仪和送行礼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主人要表达出自己的感激和祝福,让客人感受到主人的热情和友好。

同时,主人还要热情地为客人介绍当地的特色文化和传统,让客人对这个地方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地区是指中国福建省的南部地区,其过年习俗与其他地区相似,也有一些独特的
传统。

以下是一些闽南过年的习俗:
1. 除夕年夜饭:闽南人重视家庭团圆,年夜饭是一家人共同享受团聚的时刻。

这顿饭
一般会有很多丰盛的菜肴,如鱼、烧肉、虾、粽子等。

人们相信吃鱼有“年年有余”
的寓意,因此餐桌上必定少不了鱼。

2. 贴年画、贴对联:人们会在除夕之夜贴年画和春联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画一般会
有各种祥瑞的图案,如蝴蝶、鱼、花等,春联则是写有吉祥的对联,如“一帆风顺、
万事如意”等。

3. 敬神祭祖:过年期间,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前祭祖,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同时,
闽南地区还有许多拜神的活动,如拜岳父、祭拜地主、祭拜门神等,以祈求神灵的保佑。

4. 赏花灯:在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闽南地区也会举办赏花灯的活动。

各种各
样的灯笼会在街道上挂起,形成美丽的夜景。

此外,还有猜灯谜等传统游戏。

5. 打炮放鞭炮:过年期间,人们还会燃放鞭炮和放鞭炮来驱逐邪气,庆祝新年的到来。

这是一种释放和庆祝的方式,同时也有驱邪避灾的意义。

这些是闽南地区过年的一些传统习俗,代表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简述闽南民俗的基本特征。

普渡、嫁妆、尾牙、车鼓弄、博饼(跋饼)、舞龙等。

1、普渡:普渡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普渡”日。

镇上村民过这个节日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

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再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

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在闽南及台湾盛行。

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台湾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称为“做牙”。

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4、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民俗娱乐形式。

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传统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

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

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5、博饼(跋饼):是起源于厦门的中秋传统活动随之传播至闽南地区,始于清初,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

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6、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

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闽南礼俗

闽南礼俗

闽南礼俗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和宗族得以延续下去的保证,向来为人们所重视。

婚后产前就母亲而言,与诞生仪礼有关的习俗自婚嫁之日即已开始。

当新娘坐上花轿离开娘家时,轿前要有一人提着烘炉火炭,上覆贴有红纸双喜字样的瓦片两丸以寓日后子孙繁衍之意。

未怀孕前,则有生殖崇拜及岁时节日中的求子习俗,如泉俗元宵节,娘家要为新婚女儿送上红、白成对的莲花灯和“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灯,寄以“早生贵子”的祝愿。

新妇怀孕,俗称“病子”或“有身”,期间凡事需小心在意,有诸多禁忌。

孕妇要注意营养,多从鸡鸭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

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线面、鸡等物品到男家,俗称“催生”,祈望外孙降生顺遂,顷注着外家深厚的戚族情谊。

诞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出生后,要派人向产妇娘家“报生”,娘家要再次送来鸡蛋、线面、鸡等礼品,以示庆贺,并让产妇补养身体。

当古代中国进入宗法社会后,人们就特别重视传宗接代。

《诗.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故后人称生男为“弄璋”。

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功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

生女为“弄瓦”。

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

孔子更是大肆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得男尊女卑的偏见越来越重。

泉俗旧时生男,要马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以示向祖先报喜。

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一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胆略。

生女则缺乏热烈气氛,且所送礼品也有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线面,以免有连续生女之嫌。

有的地方在清代甚至还有溺女婴之陋习。

如今传统观念改变,生女的也放鞭炮、送线面。

在婴儿出生的一个月内,三旦后,还有七旦、十四旦等,各旦均要敬祀“床母”、“七娘妈”等妇幼保护神,并宴请亲戚、邻居。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

闽南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 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其内涵十分广 泛,其中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 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 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 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 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 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 “搏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1.普渡与祭祖闽南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

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

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铺” 一语的初始。

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 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 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

人 东西打架。

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 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 祭祀祖先。

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 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

而现在的泉州,在 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 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 —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三十六 老人们的 为集中、 们常为买 由抽签决 依旧家家 分乡村都 整个旧七 渡,但任 要祭祖先 三部曲一缘”。

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

最终仪式 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有个渔村,旧历 七“普祀?普渡”。

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 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

摆好祭品后要卜问, 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 闽南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 都是在天井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

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 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 金、放鞭炮。

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 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

闽南结婚流程

闽南结婚流程

闽南结婚流程闽南地区是中国南部一个独具特色的地域,其文化传统深厚,结婚礼仪更是别具一格。

闽南结婚流程包括订婚、过大礼、迎亲、婚礼、敬茶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程序。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闽南地区的结婚流程。

首先是订婚环节。

在闽南地区,订婚是一种十分隆重的仪式。

男方家长会派代表前往女方家中送上聘礼,表示对女方的诚意和尊重。

女方家长则会接受聘礼,并答应将女儿嫁给男方。

这个环节通常会在农历的某个吉日进行,以示吉利和祥和。

接下来是过大礼。

过大礼是闽南结婚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这一天,男方家长会携带着丰富的礼品前往女方家中,包括金银首饰、布匹、酒水等。

在严谨的仪式下,男方家长会将礼品一一呈上,表示对女方家庭的尊重和感激。

女方家庭也会准备礼物回赠,双方家庭通过这一仪式正式确认了婚事。

然后是迎亲环节。

在闽南地区,迎亲通常是在婚礼当天进行。

男方家人会在早上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回到男方家中举行婚礼。

在这一过程中,新娘会穿上一身华丽的嫁衣,戴上喜庆的头饰,由亲友陪同前往,场面十分热闹喜庆。

接着是婚礼环节。

闽南地区的婚礼通常在晚上举行,仪式庄重而隆重。

在婚礼现场,新人会进行交杯酒、敬茶等仪式,以示对长辈和亲友的尊重和感激。

同时,婚礼上还会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如歌舞、戏曲等,为婚礼增添喜庆气氛。

最后是敬茶环节。

敬茶是闽南地区结婚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婚礼进行中,新人会分别向双方父母敬茶,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孝顺之情。

同时,新人还会向长辈亲友敬茶,以示对长辈和亲友的尊重和祝福。

总的来说,闽南地区的结婚流程十分丰富多彩,仪式庄重而隆重。

每个环节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家庭情感,是闽南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闽南地区的结婚礼仪,体验其中的独特魅力。

福建闽南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的家乡风俗
福建闽南的家乡风俗如下;
1、筅尘日
即年终大扫除。

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

“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

2、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

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

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

而且,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

“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敬天公
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

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4、煎堆补天
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常常阴雨绵绵,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蜗氏炼石补天的做法,于是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

民谣“雨仔微微,舀油来煎堆”正是这种民俗的生动反映。

闽南葬礼习俗

闽南葬礼习俗

闽南葬礼习俗泉俗凡己50岁或做“公(爷爷)妈(奶奶)辈”者,在病危临终之际,均要“上厅边”,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送终。

死者即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动作要快,如迟至断气后,有“死者得不到”之嫌。

死者寿终正寝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亲眷围尸恸哭,治丧即告开始。

孝男出门,自池旁、埂边或大路口取回泥土一块,用瓦片取回,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并置米饭一碗,上插竹筷一双,称“脚尾饭”,或叫“辞生饭”。

亲眷要不断地续香,焚烧冥纸(说是阴间使用的纸币),为死者前往阴间准备足够的“盘缠”。

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尚须点白烛一支或油灯一盏,要注意不使熄灭,称“点脚尾烛”。

如再加上早在死者生前为备“百年”之后启用所“竖”之“生寿”(俗称“起大厝”),以及寿终之后“做功德”时所焚烧的纸糊大厝(内有纸糊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甚至有佣人、汽车等),可谓是对死者的衣、食、住、行诸方面都考虑到了,而且类似的做法,在整个丧葬仪礼过程中,还会不断地出现。

治丧之家要在大门上挂上一块白布,或于原贴红联处覆盖白纸,让周围的人们都知道,并向堂亲姻戚报丧,给在外地或海外亲人发讯,子女闻讯奔丧。

其中向姻戚报丧,尤要慎重。

我国古代多流行族外婚,同姓不婚,因此联婚就成为加强部落、氏族、家族、各姓氏之间关系的极其重要的感情纽带。

故《礼记.昏义》在记述婚姻的功能时,首先强调的就是“合二姓之好”。

但联婚的成果,常因一方的不幸去世而产生波折。

在泉州,有的外家因怀疑女儿在夫家受虐待而死于非命(有的也确为事实),就纠集人马前往亲家“吃人命”的事时有所闻。

因此民间在为女性长辈举办丧事时,十分注意姻亲关系,并形成了一些相应的习俗,这在新编的《安溪县志. 风俗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收殓前,孝男年长者要手提小桶,领全家孝眷到附近公用井乞水,回到家门口,取水一碗进屋洗尸,余水倾倒门外,然后为死者举行“辞生祭”,即可入殓。

闽南民间丧事习俗

闽南民间丧事习俗

闽南民间丧事习俗闽南民间丧事习俗一、铭旌,是代表死者的名义,分为高寿、低寿。

女婿、孙婿和死者的名份。

皇帝有九尺长,宦官八尺,宰相及以下七尺,庶民六尺。

书写铭旌与区域划分有关:同安(晋江、南安、惠安、同安)以四字即兴、旺、衰、微。

漳州(龙溪、长泰、漳浦、海澄)以五字即生、老、平、死、苦。

头字显页字表示五十岁以上,头字故字表示不满五十岁,若上五代头字则是祖考或祖妣,考表示男,妣表示女铭旌由女婿或孙女婿出资,以报答丈人丈母的恩情,铭旌一般控制在二十二字,男称公、府,女称门,如“显页考蔡府四代大父讠韋××享受(有)八十五岁芳苑之铭旌”。

站桌头为招待亲家门方、外家。

孝男、女婿属半子,拜时不得用毛毯,即落地拜,要拜二十四拜,丈人丈母死后的第二天,女婿要来掀头盖,表示看最后一面,还要大哭。

还有死爸扛去埋,死母外家来,无外家来,不得下棺材之说。

外家来到时,必须到路上去接,必须扌举椅供亻因坐,亲家门方属平起平坐,是因婚姻关系而拜,要设陪拜,以示还礼之意。

大鼓吹要有显页字才能用,有显页字才能绞龙和关罩,并用八人扛。

故字不能用绞龙和关罩,只能四人抬来着走,三人打叮口当醒之声。

拨龙须的条件比较高,要有孙、孙媳妇、曾孙媳妇玄孙都齐全,做祖以上的人。

送上山头只有孝男,人影不得留入葬穴,不能说话,每个孝男掀三下土(即头、中、尾)落棺材(棺材上覆盖灵旌并雾酒),风水先生将死者的大儿子叫到葬穴,影不入内跪下,背手拿着死者神主,风水先生手拿毛笔指向太阳,然后蘸红珠酒点主念“点天天清,点地地灵,点耳耳聪,点目目明,点子孙兴旺”,扔毛笔后完毕。

孝男每人都着二支孝汤上山头放在墓前,甲烘炉放在墓中央,换两块瓦片爽着已燃粗纸回家后放在各人床底下叫做看烟火兴旺。

风水先生分给各人的麻、早谷、黄豆代表子孙不断,铁丁代表有男丁。

闽南结婚的婚礼礼仪

闽南结婚的婚礼礼仪

闽南结婚的婚礼礼仪在闽南,比结婚更重要的是订婚,不管你有没有办结婚证,只要你订了婚这婚事便算是成了一大半。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供大家参考。

礼节一、闽南结婚习俗之初识阶段——相亲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

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

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

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

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二、闽南结婚习俗之发展阶段——探家风(坊)如果“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坊)”了。

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婶组成的的“亲友团”就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况。

回到家后相互听取意见,有的不放心的还托朋友或是亲戚询问其背景以及年轻人的情况。

三、闽南结婚习俗之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如果“探家风(坊)”后女方觉得不错的话,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谈聘金和衫裤钱。

这时事情已经是差不多了,这一阶段比较好说,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过分,一般男方是会接受的,当然也有个别讨价还价的(怎么有点像是在做买卖?)。

聘金一般在3888元左右,衫裤钱(当然这其中有包括给女孩子买金器的钱。

)则一般在10000元左右,意取吉祥,聘金和衫裤钱谈拢了,当然,随着物价的上涨,出来聘金不变外,其他礼金都有一定上涨,但涨幅不大。

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衣带”。

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衣服。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节日风俗

闽南节日风俗闽南地区是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地域,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这篇文章将介绍闽南地区的节日风俗,包括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和元宵节等重要节日。

通过了解这些风俗习俗,可以更好地了解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闽南地区最盛大的节日之一。

在闽南地区,人们会在除夕夜祭拜祖先,摆放祭品和燃放烟花爆竹。

除夕夜的晚餐是全家团聚的时刻,人们会吃团圆饭,同时也吃一些象征吉祥的食物,如年糕、鱼和饺子。

除夕夜过后,人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并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舞狮和舞龙表演。

清明节是闽南地区传统的祭祖节日。

人们会前往祖坟上香、烧纸、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祭祖习俗叫做“逐山”。

逐山是指以担架抬着祖先牌位走进大山中,以向祖先表示敬意和缅怀。

逐山活动不仅体现了闽南地区民众对祖先的敬仰,也体现了他们对家族血脉的传承和承载。

中秋节是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也是闽南地区最具特色的节日之一。

人们会在中秋节这天吃月饼、赏月,并举行一系列庆祝活动。

闽南地区有一种独特的庆祝方式,叫做“乞巧”。

乞巧是指小女孩在中秋节这天向嫦娥仙子乞求智慧和技艺的仪式。

此外,还有一种叫做“千层渔火”的习俗,是指人们点燃一排油灯,象征着对海神的祈福和感恩。

元宵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也是闽南地区的传统节日。

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元宵灯会,燃放烟花爆竹,共庆佳节。

在元宵节这天,民众会点亮彩灯、放放烟花、赏花灯,并品尝元宵汤圆等传统美食。

同时,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叫做“抬花灯”。

抬花灯是指一群人将一座高大的花灯举行,游行于闽南地区的市镇中,展示各种各样的灯饰和艺术表演。

除了以上的节日风俗,闽南地区还有很多其他的节日和习俗,如端午节、七夕节和农历年的“打渔节”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都是闽南地区独特的文化体现,代代相传,富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总之,闽南地区的节日风俗丰富多样,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通过了解和体验这些传统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闽南的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加强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闽南文化与风俗介绍

闽南文化与风俗介绍

闽南文化与风俗介绍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漳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

其内涵广义中含农耕文化、海商文化,更值得一提的是狭义中所含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间艺术、宗族文化及方言等。

今天媒儿就向大家介绍几个特色鲜明的闽南文化吧。

风俗闽南风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文艺风俗、娱乐风俗、社会组织风俗等等,而这些风俗中除与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中大同小异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艺风俗中民间文学(民谣、童谣);娱乐风俗中的民间舞蹈(“拍胸舞”)、“骑竹马”、舞龙、舞狮、“车鼓弄”、“赛龙舟”(端午节)、“博饼”(中秋节)在节庆日中尤为活跃。

建筑闽南建筑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其中最富特色的是“古厝”(闽南方言里,“厝”是房子的意思)。

其特点是红砖白石双坡曲, 出砖入石燕尾脊, 雕梁画栋皇宫式。

方言闽南语,发源于福建泉州。

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主要分布地在闽南二十四县、台湾及广东的潮汕地区、雷州半岛、海南省及浙江南部。

大多数人提起闽南语,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可能就是《爱拼才会赢》这首经典歌曲吧?在学术上以泉州话作为标准腔,即使在闽南语口音不同的地方,高甲戏、梨园戏、南音也仍以古代泉州府城腔进行演唱,如今的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它还被录制在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2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到广漠无垠的星河中寻觅外太空知音。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指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

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间除信仰中华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诸神(如土地公等)外,还信奉实有其人被尊为神灵的保生大帝(吴夲)、妈祖(林默)、广泽尊王(俗称“圣王公”,原名郭忠福)、惠泽尊王、清水祖师(陈普足)、开漳圣王(陈元光),其中尤以妈祖信仰为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礼俗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和宗族得以延续下去的保证,向来为人们所重视。

婚后产前就母亲而言,与诞生仪礼有关的习俗自婚嫁之日即已开始。

当新娘坐上花轿离开娘家时,轿前要有一人提着烘炉火炭,上覆贴有红纸双喜字样的瓦片两丸以寓日后子孙繁衍之意。

未怀孕前,则有生殖崇拜及岁时节日中的求子习俗,如泉俗元宵节,娘家要为新婚女儿送上红、白成对的莲花灯和“仙女送子”的皇都市灯,寄以“早生贵子”的祝愿。

新妇怀孕,俗称“病子”或“有身”,期间凡事需小心在意,有诸多禁忌。

孕妇要注意营养,多从鸡鸭鱼肉、猪肝猪肾等补养身体,促使胎儿健壮。

娘家于孕妇临产前,通常要送鸡蛋、线面、鸡等物品到男家,俗称“催生”,祈望外孙降生顺遂,顷注着外家深厚的戚族情谊。

诞生“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出生后,要派人向产妇娘家“报生”,娘家要再次送来鸡蛋、线面、鸡等礼品,以示庆贺,并让产妇补养身体。

当古代中国进入宗法社会后,人们就特别重视传宗接代。

《诗.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故后人称生男为“弄璋”。

璋即圭璋,是一种宝玉,为春秋时功臣朝见王侯时所执,使男婴弄璋,是希望他长大后做官。

生女为“弄瓦”。

瓦是古代妇女纺织时用的纺锤,让女婴弄瓦,有从小就培养她勤于纺织的寓意。

孔子更是大肆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得男尊女卑的偏见越来越重。

泉俗旧时生男,要马上到祖祠去燃放鞭炮,有的甚至鸣火铳,以示向祖先报喜。

在家门口或庭院则摔“土结”(一种建筑用的泥土坯块),意在祈求日后幼儿好养育,长大有胆略。

生女则缺乏热烈气氛,且所送礼品也有别,亲友一般仅送鸡蛋,不送线面,以免有连续生女之嫌。

有的地方在清代甚至还有溺女婴之陋习。

如今传统观念改变,生女的也放鞭炮、送线面。

在婴儿出生的一个月内,三旦后,还有七旦、十四旦等,各旦均要敬祀“床母”、“七娘妈”等妇幼保护神,并宴请亲戚、邻居。

同时还要在各旦中选一个时间,备上米、鸡、酒、油、肉、菜等物,送到婴儿外婆家“报酒”,供献外祖。

“公妈”、外婆要回赠外孙婴儿衣服、帽、裙子以及活鸭一只。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或第五天),要为婴儿洗澡(澡汤用茅草、蕨叶、竹叶等煮沸,待稍冷后用),称“洗三旦”(或“洗五旦”)。

一般认为“洗三旦”原为满族风俗,后来才逐渐流行到汉族地区。

殊不知早在五代时,泉州即有“浴儿”之俗。

如五代.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三十四岁始得子,感慨万千,作有《丁未年(九四七年)浴儿诗》(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筹建理事会辑录:重建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暨詹敦仁学术研讨资料汇编.詹敦仁诗文选》)。

这一个月也是产妇的调养期,俗称“做月内”,要在房内卧床静养,多吃富有营养的食品以恢复体力,并保证婴儿奶水充足。

是月产妇房间,外人一般都不能进入。

满月这是婴儿出生后满一个月时所行的仪礼。

届时产妇外家要送婴孩衣服、被仔、背中(襁褓)等,另有银项圈、天官牌、八卦图、脚环、手镯等避邪金银饰品,意在锁住小孩,不让受灾受难,永保长命。

德化习俗,还要送大米约○.五公斤,陶器一个,内装带骨的猪肉一块,以祝愿婴儿根基壮固。

“剃满月头”:是日祀神宴客,宴毕,请一位高龄剃发匠给婴儿剃胎发。

其时要旁置一盆洗头的温水,水中有银币或铜钱,枚数各地不一,惠安要十六枚(十六文),安溪则要与一年中的月数对应,若逢闰月要置十三枚,铜钱一面铸有汉字“某某通宝”的谓之“字”,反之为“万”。

在惠安,有的地方还在盆边放几株葱,一面镜,葱主聪,镜主明,合谓聪明。

剃发毕,洗头水泼弃,认真察看钱币翻多少“字”,如果翻八个铜币有字,就说婴儿“好八字”。

内地县的习俗,要再由一个婶姆,用背巾把婴孩背上,遮着一把裂缝的雨伞,绕自家的房屋走一圈,并边用手中一根裂尾的竹梢杖儿,不停地敲着地板,边喊:“拉叶呼!”(“拉叶”为老鹰的闽南语,德化称“叶婆”)认为经过这个仪式,婴孩以后胆量就大,可临事不恐。

为进一步增长婴孩的胆量,以使日后不畏风险,还要于婴孩睡时,在其胸前压上一个轻巧的小秤锤,叫做“压胆”。

有的家长还把刚剃过“满月头”的婴孩,第一次抱出家门到村中或街上一游,让婴孩见世面,增见识。

这天在赠送亲友邻居的:“龟餜粽”中,有一种叫“满月圆”的米餜,其状有如乳头,上面点红,是母乳饱满、婴孩健康的象征。

满月这一天,婴孩就可以离开母亲的身边,开始睡摇篮,在母亲《摇篮歌》中渐入梦乡:“捂捂摇,捂捂困,婴仔乖乖困,一瞑大一寸。

摇啊摇,婴仔摇,狗仔乖么么,一瞑大一尺。

”旧时,婴孩满月时,泉州还有认贫困多子女的亲朋邻里,甚至是乞丐(需品行端正并有家属者)为“契爸”、“契母”(干爹、干娘)的习俗,希望分享他们的福根,使婴孩顺利成长。

这大概是人们认为婴孩有如花草,娇贵者难养。

“臭贱”者易活。

一般干爹娘要于满月时送给干儿子木饭碗、木匙(可能是瓷质易摔碎)、长命锁以及衣、帽等生活用品。

如干爹娘是乞丐,所送礼物则主要是一个草编的微型“加志”(行丐的标志,用来装纳碗筷、钱物的草袋),给婴孩挂上,就可以像干爹娘那样“贱命少病”,耐拖磨,顺顺大。

有的婴孩是于第一个“七夕”,拜“七娘妈”为“契母”。

命名命名也是诞生仪礼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在婴儿诞生后三个月,即由父母为其命名,多以父亲的意见为主。

也有请爷爷或村中长者和族中有威望者为之命名。

但实际上,无论古今对于命名的时间都没有十分严格的规定。

东汉.著名学者许慎的《说文解字》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

夕者,冥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命。

”名的实质是代表一个人并区别于他人的符号,因此命名首先就是一种个人行为,体现出个人的审美感受。

春秋时期,申繻根据当时命名习俗归纳出五种命名方法:“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

”这是根据春秋时期社会上的命名习俗加以归纳的,对后人的命名思路影响很大。

如明代有名的政治家和理学家张岳,对命名表字是很讲究的,他曾根据与儿子张宓出生有关的情况,为之取乳名“癸郎”。

“癸”即癸山,位于当时张岳游宦之地广西桂林,是字又与桂林之“桂”声相似。

后更名“宓”,是因为宓的字义很好。

这两种命名方法,用申繻的话讲,就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

纵观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命名习俗,各有时代的特点,但也存在着其共性,如从命名所取文字的本义看,主要集中在自然景观(如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和人文现象(如道德修养、经典用语、生活用品等)两个方面。

以泉州明、清时期的历史名人为例,较为典例的如:骆日升、张岳、吴桂生、黄凤翔、王忠孝、吴鲁、陈琛等。

其中吴桂生,名增,桂生为其字。

名是一个人的本来名字,字是在名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另外的名字,一般在成年礼后命取。

动物类中的龟,是古代文人歌咏的灵物,故不少人以之命名,南宋.淳佑四年(一二四四年)登科的十一名晋江籍进士中,即有魏国龟、黄龟助等入。

清.乾隆《德化县志.人物志》为六位宋代文学名人立传,第一位为苏总龟,第二位为黄龟朋。

但后来“龟”字常被用来骂人,故如今似乎没听说有人再用“龟”字来命名,这反映了古人和今人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异。

而以“元”字命名,无论古今使用频率都很高,如南宋.绍定二年(一二二九年)登科的十三位晋江籍进士中,即有胡元衮、庄元成、杨元龙、王元震等人,今天四、五十岁以上名字中有“元”字的人仍很多,这说明传统文化在民族心理的积淀根深蒂固。

《周易.干卦》说:“《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

这当是人们长期以来喜爱“元”字的根本原因。

近代,取“元”命名的人呈大幅度减少趋势,可能与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有所淡化有关。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则多以具有浓烈政治色彩的文字命名,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由于个人是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此个人在命名时,就不能不受到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在我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作为宗法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是贯彻其始终的,因此与宗法社会观念相吻合的命名方法也于汉代应运而生,并较快地在社会上得到推广,影响至今。

例如“范字”,是在命名之前就早已确定必须使用的偏旁或文字,前者称局部“范字”,后者称完全“范字”。

如张岳为儿子取“宓”为名,除了与其字义好有关外,还因“小侄辈名皆从‘宀’”,更命之曰“宓”。

可见“宓”为局部“范字”。

这种“范字”以后较少人使用。

泉州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南宋.晋江人梁克家,兄弟六人分别名为:克笃、克家、克明、克绍、克俊、克和。

这个“克”字即为完全“范字”。

“范字”就其使用范围而言,又有家族“范字”和家庭“范字”之分。

一般是儿子们用家族“范字”,它具有显示其家族辈分的意义,日后要登录于族谱,故又称之谱名。

而女儿们则用家庭“范字”。

如今命名使用“范字”的习俗已大为淡化。

乳名是人们小时候的非正式名字,其取名时间,或早于正式名字,或同时取定。

乳名可取狗、憨等鄙俗轻贱的文字,为昵称。

年长后即不用,只让家里人或亲戚呼唤,外人及晚辈均不称呼,以示尊重。

命名时,受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所制约,还有一个忌讳问题。

对此,早在五代.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诗作中就有涉及,并持否定态度。

如《复留侯问南汉刘君俨改名龙天字音义》云:“古者不嫌名,周人始称讳。

始讳犹未酷,后习转多忌。

或援他代易,或变文回避。

滥觞久滋蔓,伤心日益炽……因诵鄙所闻,敢布诸下吏。

”(安溪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筹建理事会辑录:重建开先县令詹敦仁纪念馆暨詹敦仁学术研讨资料汇编.詹敦仁诗文选》)“四月日”满月过后三个月,即婴儿出生四个月,要做“四月日”。

其仪俗与满月大同小异。

晋江等地做“四月日”时要第二次剃发,但这一次连眉毛也要剃光,说是才不会“遮眼光”,长大后也就不会贪心。

有的地方,还要取红头绳或红绒线在婴儿的四肢腕部,各系一圈,说是可使其长大后不偷不盗。

婴儿出生四个月,各方面都大有长进,消化能力也大大提高,故这一次又得多增加一个“开荤”仪式。

拿一丁点熟虾肉或肉和蛋,在婴孩的嘴唇上拭擦一下,表示开始食用荤菜;有的还要用香菇再擦一下,意为香嘴。

周岁俗称“度晬”,是自婴儿出生后最为隆重的一个喜庆日子。

是日要敬神祀祖,设筵请客,还要特别印制以糯米或面粉为原料的“度晬龟”或“四脚龟”馈送亲友,祈望婴儿能像龟那样善爬、长寿。

外婆家于外孙周岁时所送的礼品甚为丰厚,有衣帽鞋袜、披风、童被、布料,以及八卦项链、长命锁链、手镯、脚环等金银饰品,其中缀绣的“度晬裘”(披风)和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仔鞋,颇有特色,寓有避邪,吉庆、长寿之意。

是日还常有“抓周”仪俗,又称“抓龟”。

婴孩沐浴后,穿上外婆家送来的新衣服鞋袜,抱到厅堂八仙桌上去“抓周”。

这时,八仙桌上早已摆满了书、笔、算盘、秤、尺、剪刀、玩具等,令婴孩双脚踏在“度晬龟”上,任其自由抓取桌上的东西,以他所抓着的东西,来预测他未来的一生和前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