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全等开放性与动态问题专题研讨课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课例研讨
四、“头脑风暴”法教学设计。
五、现场模拟教学场景实践。
六、根据模拟情况再次修改教学设计。
活动效果
一、教研方式的转变:
聚焦问题,集思广益,模拟场景预演练。
二、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思路:
基于标准的学案设计----目标、结构、活动;
基于模拟场景的互动----问答、示范、指导;
基于思维的问题引领----平台、手段、策略;
基于合作的潜能开发----意识、方法、生成。
研究反思
一、需要进一步提高小组合作的“参与度”。
二、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三、如何把课例研修落实到实际授课当中。
附件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说课稿
沈丘县基础教育立项课题()
活动记录表
课题名称、立项编号
活动主题
典型课例研讨
活动时间
地点
活பைடு நூலகம்形式
参与人员
签名
人数
主持人
记录人
活动
内容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课例研讨
活动
目标
课例为载体/群体合作平台:理论学习、教学设计。
活动过程记录
一、主持人宣布本次课例研讨内容,带领小组展开课例研讨。
二、商讨课程核心内容,理解教材原义。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课例研究 主题
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的课例研究主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小组活动的有效性。
背景:三角形全等,是初中几何重要的一部分,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重要根据。
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探索、操作、归纳的能力,并且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的思想。
案例描述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
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
罗杰斯说过:“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通过巧妙的诱导,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学师:“在前面,我们曾经一起研究过三角形的组成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现在让我们每人画一个漂亮的三角形。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三角形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很快有学生回答:“三个角和三条边。
”师:“你能再画一个和它全等的三角形吗?”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进入了思考。
师:“:如果在△ABC和△DEF中,AB=DE,BC=EF,AC=DF, ∠A=∠D, ∠B=∠E, ∠C=∠F,则△ABC和△DEF全等吗? ”生:“肯定全等!”师:“但是,用六个条件画全等三角形,是不是太麻烦了?能不能再简单点呀?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条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请同学们考虑,给出方案。
”问题是思考的对象,是思维发展的产物,没有问题就无法开展思维活动。
全等三角形中的开放探究型问题
全等三角形中的开放探究型问题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2、通过对不同开放性题型的探究,让学生熟练掌握利用全等三角形解题的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重点: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的灵活运用。
一、导入:探究型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它的最大特征是条件或结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类题目既考查了“双基”水平,以及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创新能力.与全等三角形有关的探究题型没有明确的结论或条件,需要通过观察、联想、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猜想等来发现解题条件或结论.二、阅读《中考总动员》P36知识点,P37例3.三、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1、条件开放型例1、如图所示,AD=BC,请你添加一个条件:,使OC=OD.例2、如图所示,AB//CD.(1)用尺规作图法作∠ACD的平分线CP,CP交AB于点E(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在(1)中作出的线段CE上取一点F,连接AF.要使△ACF ≌△AEF,还需要添加一个什么条件?请你写出这个条件.2、方法开放型例3、已知,如图所示,AB与CD相交于点O,∠CAD=∠BDA,AO=BO.求证:(1)∠C=∠B;(2)△AOC≌△DOB.3、结论开放型例4、如图所示,在△AFD和△BEC中,点A、E、F、C在同一直线上,有下面四个论断:①AD=BC;②AE=CF;③∠B=∠D;④AD∥BC.请用其中三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编一道数学题,并写出解答过程.四、综合提升:4、探究规律型例5、如图,△ABC的边BC在直线l上,AC⊥BC,且AC=BC;△EFP的边FP也在直线l上,边EF与边AC重合,且EF=FP.(1)在图(1)中,请你通过观察、测量、猜想并写出AB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2)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2)的位置时,EP交AC于点Q,连接AP、BQ,猜想并写出BQ与AP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请你证明你的猜想;(3)将△EFP沿直线l向左平移到图(3)的位置时,EP的延长线交AC的延长线于点Q,连接AP、BQ.你认为(2)中所猜想的BQ与AP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还成立吗?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练习:1.如图,已知:AB=AD,∠BAE=∠DAC,要使△ABC≌△ADE,可补充的条件是(写出一个即可).2.如图,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若使△AOP≌△BOP,则需要添加的一个条件是.(只写一个即可,不添加辅助线)3.如图,已知AB=AD,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BC≌△ADC的是()A.CB=CD B.∠BAC=∠DAC C.∠BCA=∠DCA D.∠B=∠D=90°4.如图,∠C=∠D=90°,若要依据“HL”证明△ABC≌△BAD,应添加条件,若要依据“AAS”证明△ABC≌△BAD,应添加条件.5.如图,在△ABC中,E、F分别是AB、AC上的点,①AD平分∠BAC;②DE⊥AB,DF ⊥AC;③AD⊥EF,以其中的两个为条件,另一个为结论,可构成三个命题,即:①②→③;①③→②;②③→①.(1)试判断上述三个命题是否正确(直接作答);(2)请证明你认为正确的命题.6.CD是经过∠BCA顶点C的一条直线,CA=CB.E、F分别是直线CD上两点,且∠BEC=∠CF A=α.如图所示.(1)若直线CD经过∠BCA的内部,且E、F在射线CD上,请解决下面两个问题:(ⅰ)如图①所示,若∠BCA=90°,α=90°,则BE CF;EF |BE-AF|(填“>”“<”或“=”);(ⅱ)如图②所示,若0°<∠BCA<180°,请添加一个关于α与∠BCA关系的条件,使(ⅰ)中的两个结论仍然成立,并证明这两个结论成立;(2)如图③所示,若直线CD经过∠BCA的外部,α=∠BCA,请提出EF、BE、AF三条线段数量关系的合理猜想(不要求证明).。
全等三角形及动点问题分析
FED CBA举一反三:【变式】已知:如图所示,CE、CB分别是△ABC与△ADC的中线,且∠ACB=∠ABC.求证:CD=2CE.(2).作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翻折变换构造全等三角形例2、如图,已知∠BAC=90°,AD⊥BC于点D,∠1=∠2,EF∥BC交AC于点F.试说明AE=CF.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H,G分别在AC,AB上,且HD=BD.(1)求证:∠B与∠AHD互补;(2)若∠B+2∠DGA=180°,请探究线段AG与线段AH、HD之间满足的等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利用截长(或补短)法作构造全等三角形例3、如图,△ABC中,AB=AC,点P是三角形右外一点,且∠APB=∠ABC.(1)如图1,若∠BAC=60°,点P恰巧在∠ABC的平分线上,PA=2,求PB的长;(2)如图2,若∠BAC=60°,探究PA,PB,PC的数量关系,并证明;(3)如图3,若∠BAC=120°,请直接写出PA,PB,PC的数量关系.举一反三:【变式】如图,AD是△ABC的角平分线,AB>AC,求证:AB-AC>BD-DC(4).在角的平分线上取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例4、如图,已知∠BAC=90°,AD⊥BC于点D,∠1=∠2,EF∥BC交AC于点F.试说明AE=CF.例5、如图所示,在△ABC中,AC=BC,∠ACB=90°,D是AC上一点,且AE垂直BD的延长线于E,12AE BD,求证:BD是∠ABC的平分线.类型二、全等三角形动态型问题例6、在△ABC中,∠ACB=90°,AC=BC,直线l经过顶点C,过A,B两点分别作l的垂线AE,BF,垂足分别为E,F.(1)如图1当直线l不与底边AB相交时,求证:EF=AE+BF.(2)将直线l绕点C顺时针旋转,使l与底边AB相交于点D,请你探究直线l在如下位置时,EF、AE、BF之间的关系,①AD>BD;②AD=BD;③AD<BD.举一反三:【变式】【问题情境】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是线段BG上的动点,AE⊥EF,EF交正方形外角∠DCG的平分线CF于点F.【探究展示】(1)如图1,若点E是BC的中点,证明:∠BAE+∠EFC=∠DCF.(2)如图2,若点E是BC的上的任意一点(B、C除外),∠BAE+∠EFC=∠DCF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予以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拓展延伸】(3)如图3,若点E是BC延长线(C除外)上的任意一点,求证:AE=EF.知识梳理三角形全等中的动点问题分析思路:审题:要明白动点问题的关键是什么,一是点的运动路径,也就是点往哪里运动?有多少个点运动?点的运动速度是多少?运动到何时停止?运动情景分析:点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线段长的变化和线段长的表示.经过转折点后,图形会发生什么变化?线段长的表示是否发生变化,能否用代数式表示出来等;建立等量关系解答:动点问题到最后都是等量关系建立起来解答,如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讨论时,建立的就是线段长方程。
专题05 难点探究专题:全等三角形中的动态问题(解析版)
专题05 难点探究专题:全等三角形中的动态问题考点一 利用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求时间问题(利用分类讨论思想)考点二 利用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求线段长问题考点三 利用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求线段长最小值问题考点四 利用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综合问题考点一 利用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求时间问题(利用分类讨论思想)例题:(2021·山东临沂·八年级期中)如图,CA AB ⊥,垂足为点A ,射线BM AB ⊥,垂足为点B ,12cm AB =,6cm AC =.动点E 从A 点出发以3cm /s 的速度沿射线AN 运动,动点D 在射线BM 上,随着 E 点运动而运动,始终保持ED CB =.若点E 的运动时间为(0)t t >,则当 t =________ 个秒时,DEB 与BCA 全等.【答案】2或6或8【解析】【分析】分两种情况:①当E 在线段AB 上时,②当E 在BN 上,再分别分成两种情况AC =BE ,AB =BE 进行计算即可.【详解】解:①当E 在线段AB 上,AC =BE 时,ACB BED ≅AC =6,∴ BE =6,∴ AE =12-6=6,∴ 点 E 的运动时间为632÷= (秒).②当E 在BN 上,AC =BE 时,ACB BED ≅AC =6,∴ BE =6,∴ AE =12+6=18.∴ 点 E 的运动时间为6318=÷ (秒).③当E 在BN 上,AB =BE 时,ACB BDE ≅∴ AE =12+12=24.∴点E 的运动时间为8324=÷ (秒)④当E 在线段AB 上,AB =BE 时,ACB BDE ≅这时E 在A 点未动,因此时间为0秒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2或6或8.【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 、SAS 、ASA 、AAS 、HL .注意:AAA 、SSA 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变式训练】1.(2021·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已知: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6,10AB AD ==延长BC 到点E ,使4CE =,连接DE ,动点F 从点B 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BC CD DA --向终点A 运动,设点F 的运动时间为t 秒,当t 的值为_______时,ABF 和DCE 全等.【答案】2或11【解析】【分析】分两种情况讨论,根据题意得出BF =2t =4和AF =26-2t =4即可求得答案.【详解】解:∵DCE 为直角三角形,且AB =DC ,∵当ABF ∵DCE 时,有BF =2t =CE =4,解得:t =2;当BAF △∵DCE 时,有AF =CE =4,此时2=10610-2t=26-2t AF BC CD DA t =++-++=4,解得:11t =,故答案为:2或11.【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注意到DCE为直角三角形,且AB=DC,故只有BF=2t=4和AF=26-2t=4两种情况.2.(2019·江苏·镇江实验学校八年级阶段练习)已知正方形ABCD中,AB=BC=CD=DA=8cm,∵A=∵B=∵C=∵D=90°.动点P以每秒2cm的速度从点B出发沿线段BC方向运动,动点Q同时以每秒8cm的速度从B点出发沿正方形的边BA-AD-DC-CB方向顺时针作折线运动,当点P与点Q相遇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连接P A,当t的值为___________________秒时,P AB和QAD全等.【答案】0.8秒或83.【解析】【分析】分点Q在AB,AD,DC,BC边上这几种情况进行讨论,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进而列出方程求得t的值.【详解】解:①当点Q在边AB上时,如图1,∵AB=AD,∵ABP=∵DAQ=90°,要使P AB和QAD全等,只能是P AB∵QDA,∵BP=AQ,∵AQ=8-8t,BP=2t,∵8-8t=2t,∵t=0.8,②当点Q在边AD时,不能构成QAD,③当点Q在边CD上时,如图2,同①的方法得,要使P AB和QAD全等,只能是P AB∵QAD,∵BP=DQ,∵2t=8t-16,∵t=83,④当点Q在边BC时,QAD不是直角三角形,而P AB是直角三角形,所以,不能全等;即:当P AB和QAD全等时,t的值为0.8或83,故答案为:0.8或83.【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分类讨论,用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考点二利用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求线段长问题例题:(2019·江苏·宜兴市周铁中学八年级阶段练习)已知:如图,∵B=90°AB∵DF,AB=3cm,BD=8cm,点C 是线段BD上一动点,点E是直线DF上一动点,且始终保持AC∵CE,若AC=CE ,则DE的长为______.【答案】5【解析】【分析】根据全等得出对应边相等,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B=90°,AB∵DF,∵∵D=∵B=90°,∵AC∵CE,∵∵ACE=90°,∵∵ECD +∵CED =90°,∵ACB +∵ECD =90°,∵∵ACB =∵CED ;∴在∵ABC 和∵CDE 中ACB CED B DAC CE ∠∠∠∠⎧⎪⎨⎪⎩=== ∵∵ABC ∵∵CDE (AAS ),∵AB =CD =3cm ,∵DE =BC =8cm -3cm =5cm故答案为5.【点睛】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变式训练】1.(2020·江苏·泰州中学附属初中八年级阶段练习)如图,△ABC 中,点D 在边BC 上,DE ∵AB 于E ,DH ∵AC 于H ,且满足DE =DH ,F 为AE 的中点,G 为直线AC 上一动点,满足DG =DF ,若AE =4cm ,则AG = _____cm .【答案】2或6.【解析】【详解】∵DE ∵AB ,DH ∵AC ,∵∵AED =∵AHE =90°.在△ADE 和△ADH 中,∵AD =AD ,DE =DH , ∵∵ADE ∵∵ADH (HL ),∵AH =AE =4cm .∵F 为AE 的中点,∵AF =EF =2cm .在△FDE 和△GDH 中,∵DF =DG ,DE =DH , ∵∵FDE ∵∵GDH (HL ),∵GH =EF =2cm .当点G 在线段AH 上时,AG =AH -GH =4-2=2cm ;当点G 在线段HC 上时,AG =AH +GH =4+2=6cm ;故AG 的长为2或6.2.(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如图,AO∵OM,OA=7,点B为射线OM上的一个动点,分别以OB,AB 为直角边,B为直角顶点,在OM两侧作等腰Rt△OBF、等腰Rt△ABE,连接EF交OM于P点,当点B在射线OM上移动时,则PB的长度____________.【答案】7 2【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过点E作EN∵BM,垂足为点N,首先证明∵ABO∵∵BEN,得到BO=ME;进而证明∵BPF∵∵MPE并分析即可得出答案.【详解】解:如图,过点E作EN∵BM,垂足为点N,∵∵AOB=∵ABE=∵BNE=90°,∵∵ABO+∵BAO=∵ABO+∵NBE=90°,∵∵BAO=∵NBE,∵∵ABE、∵BFO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BE,BF=BO;在∵ABO与∵BEN中,BAO NBE AOB BNE AB BE ∠⎪∠⎧⎩∠⎪∠⎨===,∵∵ABO ∵∵BEN (AAS ),∵BO =NE ,BN =AO ;∵BO =BF ,∵BF =NE ,在∵BPF 与∵NPE 中,FBP ENP FPB EPN BF NE ∠⎪∠⎧⎩∠⎪∠⎨===,∵∵BPF ∵∵NPE (AAS ),∵BP =NP =12BN ,BN =AO , ∵BP = 12AO = 12×7=72. 故答案为:72.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并灵活运用有关定理进行分析.考点三 利用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求线段长最小值问题例题:(2021·重庆八中八年级开学考试)如图,在Rt ∵ABC 中,∵ACB =90°,AC =6,BC =8,AB =10,AD 平分∵CAB 交BC 于D 点,E ,F 分别是AD ,AC 上的动点,则CE +EF 的最小值为________.【答案】245【解析】【分析】 在AB 上取点F ′,使AF ′=AF ,过点C 作CH ∵AB ,垂足为H .因为EF +CE =EF ′+EC ,推出当C 、E 、F ′共线,且点F ′与H 重合时,FE +EC 的值最小.【详解】解:如图所示:在AB 上取点F ′,使AF ′=AF ,过点C 作CH ∵AB ,垂足为H .∵AD 平分∵CAB ,∵∵CAD =∵BAD ,又AE =AE ,∵∵AEF ∵∵AE F ′(SAS ),∵FE =E F ′,∵S △ABC =12AB •CH =12AC •BC , ∵CH =•245AC BC AB =, ∵EF +CE =EF ′+EC ,∵当C 、E 、F ′共线,且点F ′与H 重合时,FE +EC 的值最小,最小值为245, 故答案为:245.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勾股定理的应用、垂线段最短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明确当C 、E 、F ′共线,且点F ′与点H 重合时,CE +EF 的值最小.【变式训练】1.(2021·全国·八年级专题练习)如图,在线段AB 两侧作ABC 和ABD △,使AC AB =,ABC ABD ∠=∠,E 为BC 边上一点,满足2EAD BAC ∠=∠,P 为直线AE 上的动点,连接BP 、DP .已知3AB =, 2.6AD =,BDE 的周长为3.6,则BP DP +的最小值为______.【答案】2.8【解析】 【分析】在BC上取CD′=BD,连接AD′,证明∵ACD′∵∵ABD,得到AD′=AD,∵CAD′=∵BAD,从而证明∵AED′∵∵AED,得到D′E=DE,∵AED′=∵AED,过A作AF∵BC,AF与BC交于点F,从而推断出BP+DP=BP+D′P最小值为P 点与E点重合时,BP与D′P共线,BP+D′P=BD′,利用勾股定理求出BD′的长度即可.【详解】解:在BC上取CD′=BD,连接AD′,∵AC=AB,∵∵C=∵ABC,∵∵ABC=∵ABD,∵∵C=∵ABD,又CD′=BD,AC=AB,∵∵ACD′∵∵ABD(SAS),∵AD′=AD,∵CAD′=∵BAD,∵∵DAD′=∵BAC,∵2∵EAD=∵BAC=∵DAD′,∵∵D′AE=∵DAE,又AD′=AD,AE=AE,∵∵AED′∵∵AED(SAS),∵D′E=DE,∵AED′=∵AED,∵D′在直线BD上,过A作AF∵BC,AF与BC交于点F,∵CD′=BD,D′E=DE,∵CD′+D′E+EB=BC=BD+DE+BE=3.6,∵P为AE上的动点,故BP+DP=BP+D′P最小值为P点与E点重合时,BP与D′P共线,BP+D′P=BD′,∵∵ABC中,AB=AC=3,BC=3.6,AF∵BC,AD′=AD=2.6,∵F为BC中点,即CF=BF=12BC=12×3.6=1.8,∵AF 2.4==,∵D′F1,∵BD′=BF+D′F=1.8+1=2.8,∵BP+DP的最小值为2.8,故答案为:2.8.【点睛】本题考查了最短路径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勾股定理,解题的关键正确作出辅助线,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相等线段.2.(2019·湖北·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八年级阶段练习)∵ABC是边长为2的等边三角形,点P为直线BC 上的动点,把线段AP绕A点逆时针旋转60°至AE,O为AB边上一动点,则OE的最小值为____.【解析】【分析】根据题意连接EC,作CH∵AB于H,首先证明CE∵AB,再求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即可解决问题.【详解】解:如图,连接EC,作CH∵AB于H.∵∵ABC是等边三角形,∵∵BAC=∵ABC=∵ACB=60°,AB=AC,∵∵P AE=∵BAC=60°,∵∵P AB=∵EAC,∵P A=EQ,BA=CA,∵∵P AB∵∵EAC(SAS),∵∵ABP=∵ACE,∵∵ABP=180°﹣60°=120°,∵∵ACE=120°,∵∵BCE=120°﹣60°=60°,∵∵ABC=∵BCE,∵CE ∵AB ,∵点E 的运动轨迹是直线CE (CE ∵AB ),∵CB =CA =AB =2,CH ∵AB ,∵BH =AH =1,∵CH=根据垂线段最短,可知OE 的最小值=CH =【点睛】本题考查旋转变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和垂线段最短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用转化的思想思考问题.考点四 利用全等三角形中的动点综合问题例题:(2022·辽宁葫芦岛·八年级期末)如图,在ABC 中,90,BAC AB AC ∠=︒=.点D 是直线BC 上一动点(点D 不与点B ,C 重合),90,DAE AD AE ∠=︒=,连接CE .(1)如图1,当点D 在线段BC 上时,直接写出,BC CD 与CE 之间的数量关系;(2)如图2,当点D 在边BC 的延长线上时,请探究线段,BC CD 与CE 之间存在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3)如图3,若点D 在边CB 的延长线上,且点A ,E 分别在直线的两侧,其他条件不变,若10,6CD BC ==,直接写出CE 的长度.【答案】(1)CE +CD =BC ,证明见解析(2)CE =BC +CD ,证明见解析(3)CE =4【解析】【分析】(1)根据条件AB =AC ,∵BAC =90°,AD =AE ,∵DAE =90°,判定∵ABD ∵∵ACE (SAS ),即可得出BD 和CE 之间的关系,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CE +CD =BC ;(2)根据已知条件,判定∵ABD ∵∵ACE (SAS ),得出BD =CE ,再根据BD =BC +CD ,即可得到CE =BC +CD ;(3)根据条件判定∵ABD ∵∵ACE (SAS ),得出BD =CE ,即可解决问题.(1)解:如图1,∵∵BAC =∵DAE =90°,∵∵BAD =∵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ABD ∵∵ACE (SAS ),∵BD =CE ,∵BC =BD +CD =CE +CD ,(2)线段BC ,CD 与CE 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为BC =CE -CD .理由:如图2中,由(1)同理可得,∵∵BAC =∵DAE =90°,∵∵BAC +∵CAD =∵DAE +∵CAD , 即∵BAD =∵CAE ,∵在∵ABD 和∵ACE 中,AB AC BAD CAE AD AE =∠=∠=⎧⎪⎨⎪⎩,∵∵ABD ∵∵ACE (SAS ),∵BD =CE ,∵BD =BC +CD ,即CE =BC +CD .(3)如图3,由(1)同理可得, ∵∵BAC =∵DAE =90°,∵∵BAC -∵BAE =∵DAE -∵BAE , 即∵BAD =∵EAC ,同理,∵ABD ∵∵ACE (SAS ),∵BD =CE ,∵CD =10,BC =6,∵DB =DC -BC =4,∵CE =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解题时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变式训练】1.(2021·河南商丘·八年级期中)如图1,ABC 中,50A ∠=︒,AB AC =,点D 、E 别在边AB 、AC 上,且DE //BC .(1)求证:BD CE =;(2)围绕A 点旋转ADE ,使其一边AD 落在线段AC 上(如图2所示),连接CE 、BD 并延长相交于M 点.试求BMC ∠的度数.【答案】(1)证明见解析部分.(2)50°.【解析】【分析】(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以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ADE =∵AED ,推出AD =AE 即可解决问题.(2)证明△BAD∵∵CAE(SAS),推出∵ABD=∵ACE,可得∵BAD=∵CMD=50°.(1)证明:如图1中,∵AB=AC,∵∵B=∵C,∵DE∵BC,∵∵ADE=∵B,∵AED=∵C,∵∵ADE=∵AED,∵AD=AE,∵AB﹣AD=AC﹣AE,即BD=EC.(2)解:如图2中,∵AB=AC,∵BAD=∵CAE,AD=AE,∵∵BAD∵∵CAE(SAS),∵∵ABD=∵ACE,∵∵ADB=∵CDM,∵∵BMC=∵BAD=50°.【点睛】本题属于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2022·辽宁葫芦岛·八年级期末)如图①,点C在线段AB上(点C不与A,B重合),分别以AC,BC 为边在AB同侧作等边∵ACD和等边∵BCE,连接AE,BD交于点P.(1)观察猜想:1.AE与BD的数量关系为______;2.∵APD的度数为______;(2)数学思考:如图②,当点C在线段AB外时,(1)中的结论①,②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你写出正确结论再给予证明.【答案】(1)①AE=BD;②60°(2)上述结论成立.∵APD=60°,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根据已知条件只要证明∵DCB∵∵ACE,即可证明出AE于BD的数量关系,以及∵APD的角度;(2)根据∵ACD,∵BCE均为等边三角形,可知=AC,BC=EC,∵DCA=∵BCE=60°,进而可知∵DCA+∵ACB =∵ACB+∵BCE,即∵DCB=∵ACE,从而可证∵DCB∵∵ACE(SAS),则DB=AE,∵CDB=∵CAE,根据∵DCA =∵DP A=60°可证∵APD=60°.(1)解:∵∵ACD和∵CBE都是等边三角形,∵AC=DC,CE=CB,∵ACD=∵ECB=60°,∵∵ACE=∵ACD+∵DCE,∵DCB=∵DCE+∵ECB,∵∵DCB=∵ACE,∵∵DCB∵∵ACE,∵AE=BD,∵BDC=∵CAE,又∵∵DOP=∵COA,∵∵APD=∵ACD=60°,故答案是:AE=BD,60°;(2)上述结论成立,∵∵ACD,∵BCE均为等边三角形,∵DC=AC,BC=EC,∵DCA=∵BCE=60°,∵∵DCA+∵ACB=∵ACB+∵BCE,即∵DCB=∵ACE,在∵DCB和∵ACE中,DC ACDCB ACE CB CE=⎧⎪∠=∠⎨⎪=⎩,∵∵DCB∵∵ACE(SAS),∵DB=AE,∵CDB=∵CAE,如图,设BD与AC交于点O,易知∵DOC=∵AOP(对顶角相等),∵∵CDB+∵DCA=∵CAE+∵DP A,∵∵DCA=∵DP A=60°,即∵APD=60°.【点睛】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能够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解决本题的关键.一、选择题1.(2020·广西百色·八年级期末)如图,在长方形ABCD中,4AB=,6AD=,延长BC到点E,使2CE=.动点P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BC CD DA--方向向终点A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秒,当ABP△和DCE全等时,t的值是()A.1B.1或3C.1或7D.3或7【答案】C【分析】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根据题意得出22BP t==和1622AP t=-=即可求得.【详解】解:因为AB CD=,若90ABP DCE∠=∠=︒,2BP CE==,根据SAS证得ABP DCE∆≅∆,由题意得:22BP t ==,所以1t =,因为AB CD =,若90BAP DCE ∠=∠=︒,2AP CE ==,根据SAS 证得BAP DCE ∆≅∆,由题意得:1622AP t =-=,解得7t =.所以,当t 的值为1或7秒时.ABP ∆和DCE ∆全等.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判定方法有:ASA ,SAS ,AAS ,SSS ,HL .2.(2022·全国·八年级课时练习)如图,在锐角∵ABC 中,∵BAC =45°,点B 到AC 的距离为2,∵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M 、N 分别是AD 和AB 上的动点,则BM +MN 的最小值是( )A .1B .1.5C .2D .3【答案】C【分析】在AC 上截取AE =AN ,连接BE ,由AD 平分∵CAB ,可得∵EAM =∵NAM ,然后根据SAS 可证∵AEM ∵∵ANM ,可得MN =ME ,然后根据BM +MN =BM +ME ≥BE ,可得当BE ∵AC ,即BE 是点B 到AC 的距离时,BM +MN 的值最小,从而求得答案.【详解】解:如图,在AC 上截取AE =AN ,连接BE ,∵AD 平分∵CAB ,∵∵EAM =∵NAM ,在∵AEM 和∵ANM 中, ∵AE AN EAM NAM AM AM =⎧⎪∠=∠⎨⎪=⎩∵∵AEM ∵∵ANM (SAS ),∵MN =ME ,∵BM +MN =BM +ME ≥BE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通过构造全等【答案】261⊥AD BC∴BG A//∴∠=GBAAB BG=∴∆≅∆ABF∴=GE BFBF CE CE CG∴+,∴当G、三点共线时,AB AC=BC=12在Rt BCG∆故答案为:【点睛】本题考查轴对称求最短距离,熟练掌握轴对称求最短距离的方法,通过构造三角形全等,将所求【答案】2.5或1在Rt∵ABC中,AB=10,AC=6,∵O是AB 的中点,∵OA=OB,在∵OAP和∵OBQ中,A OBQOA OBAOP BOQ∠=∠⎧⎪=⎨⎪∠=∠⎩,∵∵OAP∵∵OBQ(ASA),∵P A=BQ=6﹣1=5,OQ=OP,∵OM∵PQ,∵MQ=MP,∵52+x2=12+(8﹣x)2,解得x=2.5.当点P在AC的延长线上时,同法可得72+x2=12+(8﹣x)2,解得x=1,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BM的值为2.5或1.故答案为:2.5或1.【点睛】本题考查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利用参数构建方程解决问题,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思考问题.5.(2022·江苏·八年级单元测试)如图, 在ABC中, 90,8cm,10cmACB AC BC∠===.点C在直线l 上, 动点P从A点出发沿A C→的路径向终点C运动; 动点Q从B点出发沿B C A→→路径向终点A运动.点P和点Q分别以每秒1cm和2cm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 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 分别过点P和Q作PM⊥直线l于,M QN⊥直线l于N.当点P运动时间为___________秒时, PMC与QNC全等.【答案】2或6##6或2【分析】对点P和点Q是否重合进行分类讨论,通过证明全等即可得到结果;【详解】解:如图1所示:PMC ∆与QNC ∆全等,PC QC ,8102t t ∴-=-,解得∵2t =;如图2所示:点P 与点Q 重合,PMC 与QNC ∆全等,8210t t ∴-=-,解得∵6t =;故答案为∵1或6.【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准确分析计算是解题的关键.三、解答题6.(2022·江西吉安·七年级期末)如图,在长方形ABCD 中,6cm,8cm AB BC ==,动点P 从点B 出发,沿BC 方向以2cm /s 的速度向点C 匀速运动:同时动点Q 从点C 出发,沿CD 方向以2cm /s 的速度向点D 匀速运动,当一个点停止运动时,另一个点也停止运动.设运动时()()0t s t <<3.解答下列问题:(1)当点C 在线段PQ 的垂直平分线上时,求t 的值;(2)是否存在某一时刻t ,使AP PQ ⊥?若存在,求出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2(2)存在某一时刻t ,使AP PQ ⊥,t =1.【分析】(1)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PC CQ =,列出方程可求解;(2)证出ABP PCQ ASA ≌(),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 PC =,列出方程可求t 的值.(1)解:由题意得,2BP CQ t ==,∵82PC BC BP t =-=-,若点C 在线段PQ 的垂直平分线上,∵PC CQ =,即822t t -=,∵2t =;(2)解:存在某一时刻t ,使AP PQ ⊥.∵AP PQ ⊥,90B C ∠=∠=︒,∵90PQC QPC ∠+∠=︒,∵90∠+∠=︒APB QPC ,∵APB PQC ∠=∠.又∵BP CQ =,∵ABP PCQ ASA ≌(),∵AB CP =,∵826t -=,∵1t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灵活运用这些性质解决问题是解题的关键.7.(2021·江苏南通·八年级期中)如图,在∵ABC 中,AB =AC ,∵BAC =90°,点D 是边BC 上的动点,连接AD ,点C 关于直线AD 的对称点为点E ,射线BE 与射线AD 交于点F .(1)在图中,依题意补全图形,并求证:∵ABF =∵AEB ;(2)记∵DAC =α(α<45°),求∵AFB 的大小;(3)若AB =BD ,猜想BE 和AD 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答案】(1)补全图见解析,证明见解析;(2)∵AFB=45°;(3)AD=BE,证明见解析【分析】(1)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求解即可;(2)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即可;(3)连接DE,CE,AE,根据题意求得∵CAF=22.5°,再证明∵BED∵∵ADC(ASA),即可得解;【详解】解:(1)补完图并小结如图所示;连接CE,AE,由题意可知,∵点C关于直线AD的对称点为点E,AF垂直平分CE,∵AC=AE,∵AB=AC,∵AB=AE,∵∵ABF=∵AEB;(2)如图,由题意可知,∵EAF=∵CAD=α,∵∵BAE=90°﹣2α,在∵ABE中,∵BAE+∵ABF+∵AEB=180°,∵∵ABF=∵AEB=45°+α,∵∵AEB=∵EAF+∵AFB,∵EAF=α,∵∵AFB=45°;(3)结论:AD=BE;证明:如备用图,连接DE,CE,AE,在∵ABC中,AB=AC,∵ACB=∵ABC=45°,在∵ABD中,AB=BD,∵BAD=∵BDA=67.5°,∵∵CAF=22.5°,由(2)可知,∵ABE=∵ABC+∵CBF=45°+α,∵ABC=45°,∵∵CBF=α=22.5°,∵∵CAF=∵CBF,∵点C关于直线AD的对称点为点E,∵ED=DC,【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几何综合变换,结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是解题的(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当t=1时,∵ACP∵BPQ是否全等?PC与PQ是否垂直?请分Rt ABC C 中,出发,沿折线CA -(1)点P 在CA 上运动的过程中,当CP =______时,CPD △与CBD 的面积相等;(直接写出答案)是等腰三角形,求∠CD 所在直线上存在另一动点______.(直接写出答案)与CBD 的面积相等时,证∵PCD 45°,分两种情况:=∵PCD =45∵CPD =∵与CBD 的面积相等,理由如下:45=︒, 在PCD 和△CP CB PCD CD CD =∠=∠=与CBD 的面积相等.)得:PCD ∠分两种情况:AC 上,如图若PC PD =,则45PDC PCD ∠=∠=︒,存在DP DC =,'∥,则MP AC八年级)如图,在ABC中,(1)求线段AO的长;∵AD是高,∵CQ=OP,∵CQ=OP,。
全等三角形 动态问题
全等三角形动态问题全等三角形动态问题一:什么是全等三角形?•解释:全等三角形是指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和对应角度都相等的情况下,它们是全等的。
问题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解释:全等三角形具有以下性质:1.对应边长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边长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的。
2.对应角度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度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的。
3.对边角的对应关系: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对对应边和夹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的。
4.SSA 判定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对对应边和一对夹角相等,那么它们可能全等或无解。
5.SSS 判定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对对应边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的。
问题三: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解释: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SSS 判定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对对应边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的。
2.SAS 判定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对对应边和夹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的。
3.ASA 判定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对对应角度和一对对应边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的。
4.AAS 判定条件: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对对应角度和一对对边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的。
5.RHS 判定条件: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个锐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的。
问题四: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有哪些?•解释:全等三角形具有以下应用:1.几何证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以用于几何证明中,帮助推导出其他几何定理和性质。
2.三角测量:通过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可以进行相关角度和边长的测量,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相似三角形的推导: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也可以用于推导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
以上是关于全等三角形动态的一些问题及解释。
全等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重要概念,掌握其性质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几何学知识。
问题五:如何构造一个全等三角形?•解释:构造一个全等三角形可以使用以下方法:1.SSS 构造法:根据给定的三个边长,可以使用直尺和量角器来构造一个全等的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态问题
全等三角形中的动态问题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时候,大家总是皱眉头,眼神恍惚,好像在解一道超级难的题。
三角形这个东西,真没那么复杂。
想象一下,三个小三角形在操场上聚会,嬉戏打闹,大家都挺亲密,根本不分你我。
全等三角形就像是这些小伙伴,它们的边长和角度一模一样,简直就是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呢?你要知道,这个可不是说说而已,真正的乐趣在于如何运用它们。
想想,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全等三角形。
比如说,拼图游戏。
拼图就是把不同形状的块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图案。
你那块拼图,不管怎么换,最终都会和那些相同的块契合。
全等三角形就是这样的存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能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像魔法一样。
我们在设计房屋时,也会用到这些小三角形。
像屋顶的结构,有时候全等三角形的存在,能让我们的设计更加稳固。
这就像是搭积木,底部要稳,才能往上堆得高高的,三角形就给了我们这种力量。
说到三角形,就不得不提到那条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的家伙。
它说的是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有点像调皮的孩子,时不时就跑出来捣蛋。
不过,等你搞懂了,就会发现这玩意儿在全等三角形中简直是个无价之宝。
比如,你在设计一座桥的时候,桥的稳定性就是靠三角形的特性来保证的。
就像高空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必须得有坚固的基础,才能一步一步走得稳稳当当。
全等三角形还常常出现在各种比赛中,像篮球赛、足球赛之类的,队员们都是通过精准的配合来获得胜利。
三角形的特性让他们能找到最佳的位置和角度,简直就像是在打游戏,得找准时机出手。
想象一下,一个队员在三角形的顶点,他的传球角度和距离就能让队友更容易得分。
哎呀,这样一想,数学和运动还真是个完美的组合呢。
再说说建筑设计,很多建筑师就是喜欢用全等三角形来增加美感和稳定性。
有时候你会发现,建筑物的外观就像一个个拼在一起的三角形,给人一种和谐又稳定的感觉。
这个设计就像是为建筑加了一层保护壳,让它不轻易倒下。
想象一下,那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若没有三角形的帮忙,恐怕早就摇摇欲坠了。
初中数学以“全等三角形”为载体的动态型问题的探究 知识精讲
初中数学以“全等三角形”为载体的动态型问题的探究知识精讲王锋在运动变化的几何图形中,探究几何图形性质的“变”与“不变”,是中考中富有活力的一类试题。
此类问题常常先设置一个让学生探索的问题情景,在获得有关的结论之后,然后再创设一个题设或图形变化的问题情景,进一步探究新情景对结论的影响。
解决此类问题,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几何图形,透过现象看本质,以“静”制“动”。
只要抓住了运动过程中的不变因素,拾级而上,就不难获得问题的答案。
一、线段相等的问题例1. (2006年·鄂州市)如图1,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 点,BF⊥AC于F点。
若AB=CD,AF=CE,BD交AC于M点。
(1)求证:MB=MD,ME=MF。
(2)当E、F两点移动至如图2所示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解析:(1)如图1,欲证MB=MD,ME=MF,只需证Rt△BFM≌Rt△DEM。
而由已知可得∠BFM=∠DEM=90°,∠BMF=∠DME,故只需再有一对对应边相等即可。
结合条件可证BF=DE:在Rt△AFB与Rt△CED中,由AB=CD,AF=CE,根据HL容易得出Rt△AFB≌Rt△CED,所以BF=DE。
从而结论获证。
(2)当E、F两点移动至图2所示的位置时,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仍成立。
这是因为Rt△AFB≌Rt△CED、Rt△BFM≌Rt△DEM的关系没有发生变化,因而结论MB=MD,ME=MF仍成立。
变式:若将题设条件中的“AF=CE”换成“AE=CF”,其余的条件不变,有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二、三角形全等的问题例2. (2006年·遂宁市)如图3,Rt△ABC中,∠C=90°,AC=16,BC=8。
一条线段MN=AB,点M、N分别在AC和过A点且垂直于AC的射线AP上运动。
问:M点运动到什么位置时,才能使△ABC和△AMN全等?解析:题目中没有告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关系,由点的运动的不确定性,可知解答本题需分类讨论。
三角形全等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数学教师对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以“三角形全等”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邀请了数学教研组长、各年级数学教师以及相关学科教研员参加。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2. 增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三角形全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理论学习: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及证明过程;2. 案例分析:分析三角形全等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探讨教学方法;3. 教学设计:针对三角形全等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研讨;4. 互动交流:教师之间就三角形全等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5. 总结反思: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四、活动过程1. 理论学习活动伊始,教研组长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及证明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教师们认真聆听,对三角形全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案例分析随后,教研组长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三角形全等应用案例,组织教师进行讨论。
教师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案例中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3. 教学设计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教师们针对三角形全等知识点进行了教学设计研讨。
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就设计方案进行交流和改进。
4. 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环节,教师们就三角形全等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如: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如何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如何将三角形全等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5. 总结反思最后,教研组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
他指出,本次活动达到了预期目标,教师们在三角形全等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同时,他还对本次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五、活动成果1. 教师对三角形全等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2. 教师在三角形全等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3. 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为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
全等三角形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全等三角形是初中数学几何中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还对后续学习有重要影响。
为了提高全等三角形的课堂教学质量,我校数学组于2021年10月20日开展了全等三角形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交流研讨等形式,促进教师对全等三角形教学策略的深入探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活动时间2021年10月20日三、活动地点我校数学教研活动室四、参与人员数学组全体教师五、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全体数学教师对全等三角形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集体备课。
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共同分析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讨论,明确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学观摩为提高教师对全等三角形课堂教学的把握,本次活动安排了两位教师进行教学观摩。
第一位教师以“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为主题,通过实例讲解、演示、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第二位教师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为主题,结合几何画板,展示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交流研讨观摩结束后,全体教师针对全等三角形的课堂教学进行了交流研讨。
主要内容包括:(1)教学设计:教师们对两位观摩课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改进意见。
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增加实际操作环节,让学生亲自感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时,可以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2)教学方法:教师们分享了各自在全等三角形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如: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3)教学评价:教师们就如何进行全等三角形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了讨论。
全等专题教学专题研讨心得体会
全等专题教学专题研讨心得体会
全等专题是初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在学习几何基础知识之后的一个重要拓展,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对于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向量等高级数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
在学习全等专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全等三角形是指具有相同三角形的三边和三角形对应角度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在学习全等专题时,我们需要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如边角边、角边角等。
2.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几何意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几何意义有利于我们理解和应用相关数学知识。
全等三角形可以用于解决角度相等和长度相等的问题,也可以用于构造相似三角形等。
3.掌握全等三角形的相关定理:掌握勾股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相关定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
在学习全等专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练习和应用。
通过反复练习和应用,可以更好地掌握全等专题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三角形全等专题研讨备课
三角形全等专题研讨(1)一.备课标:(一)内容标准:1.掌握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探索图形、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
2.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数学研究问题的方法,领会数学思想,有条理进行简单推理。
(二)核心概念: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十大核心概念在本节课中突出培养的是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二、备重点、难点:(一)教材分析:达到进一步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目的,能够运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推理意识,由此体验数学概念由具体现象抽象出来的过程,体验数学术语表达的精练、简洁。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 根据题目所要证明的结论,从题目已知条件找出证明三角形全等的3个条件,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
体会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根据所归纳的方法指导做题。
难点:根据题目已知的直接或间接条件,选择合适的判定方法证明三角形全等。
三.备学情:(一)学习条件和起点能力分析:1.学习条件分析:(1)必要条件: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七年级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比较欠缺。
(2)支持性条件: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简单探索活动,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具有了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及归纳演绎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2.起点能力分析: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简单探索活动,并进行了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全等三角形判别条件的探索活动,具有了一定的问题分析能力及归纳演绎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全等三角形动态问题
全等三角形动态问题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全等三角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而其中的动态问题更是让许多同学感到头疼。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探讨一下全等三角形的动态问题,争取把这个难题给攻克了。
首先,咱们得明白啥是全等三角形的动态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几何图形中,三角形的某些顶点或者边在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然后让我们去研究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三角形全等的情况。
比如说,有一个三角形 ABC,其中点 A 沿着一条直线匀速移动,然后问在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某个时刻,使得三角形 ABC 和另一个给定的三角形 A'B'C'全等。
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抓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咱们都知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有“SSS”(三边对应相等)、“SAS”(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ASA”(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AAS”(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和“HL”(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那在动态问题中,怎么运用这些判定条件呢?这就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图形的运动过程,找出那些不变的量和变化的量。
举个例子,假设在一个矩形 ABCD 中,E 是 AD 边上的一个动点,以 BE 为斜边作一个直角三角形 BEF,其中∠F = 90°,BF = EF。
当点 E 从 A 点运动到 D 点时,问三角形 BEF 和哪个三角形全等。
咱们来分析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 BF = EF,所以这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而矩形的对边是相等的,所以 AB = DC。
如果我们连接 CE,那么就会发现三角形 BAE 和三角形 DCE 有可能全等。
当点 E 运动到使得 BE = CE 时,因为 AB = DC,AE = DE(矩形对边相等,E 是 AD 中点),根据“SSS”判定条件,就可以得出三角形 BAE ≌三角形 DCE。
再来看一个例子,在三角形 ABC 中,∠C = 90°,AC = BC,D 是AB 边上的一点,E 是 BC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 DE,将三角形 BDE沿着 DE 翻折,得到三角形 B'DE。
图形全等的性及其证明——课题组研讨课教案
图形全等的性及其证明——课题组研讨课教案引言图形全等是初中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概念,也是初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将讨论图形全等及其性质的相关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二、图形全等的定义图形全等是指两个或多个图形在大小、形状、角度和边长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旋转、翻转或平移后它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那么这两个图形就是全等的。
三、图形全等的性质图形全等有以下性质:1.对于两个图形,如果它们是全等的,则它们的边、角度和面积都相等。
2.图形全等满足三个条件:对应的两个角相等,对应的两条边的比例相等,对应的第一条边与第二条边的夹角等于对应的第三条边与第四条边的夹角。
3.如果两个三角形分别相等于另外两个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就是全等的。
4.如果两个四边形的相邻两对边分别相等,而且夹角也相等,那么它们是全等的。
以上的性质可以通过证明来得到全部结果。
接下来,我们将对几个比较重要的性质进行证明。
四、图形全等的证明1.证明对应角相等假设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是全等的,同时有∠A=∠D,那么我们现在来证明∠B=∠E和∠C=∠F。
我们通过旋转和翻转使得∠D与∠A重合。
然后将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放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B和E,C和F将会相遇。
由于∠D 与∠A重合,所以B和E与ABC是完全重合的,这意味着∠B=∠E。
同样的,C和F也将与DEF完全重合,因此∠C=∠F。
因此,证明了对应角相等的结论。
2.证明对应边相等假设三角形ABC与三角形DEF是全等的,同时有AB=DE,那么我们现在来证明BC=EF和AC=DF。
我们可以通过平移来使得顶点A和D重合,并保持AB与DE相互平行。
我们对BC和EF分别加箭头,表示它们所在的线段方向。
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旋转几次,使BC与EF相互重合。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保证BC所在的线段方向与EF所在的线段方向相同。
通过更多的旋转,我们可以证明AC与DF相等。
三角形全等开放性与动态问题专题研讨课
初中部数学学科展示课研学案教学背景:本节课的设计,其背景源于四方面:1、源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德育·能力·创新·减负——解读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关于突出能力培养方面,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
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
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
2、源于“实验与论证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同时受物理、化学这两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影响,开展数学“探究问题”活动,也可以先走实验这一步,只不过数学实验的工具可用我们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度量工具量角器,还有就是数学学科工具----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
从而我的一个构想就是将具有代表性的“动态数学问题”开发改编变成“动态问题实验探究的教学内容”。
3、源于对番禺区“研学后教”理念的解读,尤其是受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的影响,其中编写“研学案”的基本原则之二:关注学生原则中提及关注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刻度。
4、源于我校数学教研组在“研学后教”课改方面的探索历程与实践做法。
基于对研学后教目标任务的解读,结合数学学科特点,经过近一学期的实践,构想适合我校的“研学后教”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我们的做法是编制好三种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和展示课)的研学稿、每节课抓好自学、展示和反馈三个环节、自学过程落实好独学、对学与群学三种形式;经历一个阶段数学内容的循环学习(新知学习、练习巩固、展示提升);达到六方面的目标:落实“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突出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角形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三角形作为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不仅在数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对三角形教学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于近期开展了以“三角形”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对三角形教学的深入研究。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三角形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教学目标。
2. 深化教师对三角形教学法的理解和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教学水平。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 主题:三角形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时间:一周- 参与人员: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 内容:- 分析三角形教学的重难点。
- 研究三角形教学的有效方法。
- 设计三角形教学案例,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
- 分享和讨论备课过程中的经验和困惑。
2. 课堂教学观摩- 主题:三角形教学公开课- 时间:一天- 参与人员:全校数学教师- 内容:- 邀请优秀教师进行三角形教学公开课展示。
- 观摩教师们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定理。
- 分析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不足。
3. 教学反思- 主题:三角形教学反思与改进- 时间:一周- 参与人员: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 内容:- 教师们针对观摩课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
- 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分析三角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共同探讨提高三角形教学效果的方法。
4. 专题讲座- 主题:三角形教学研究与实践- 时间:半天- 参与人员: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 内容:- 邀请专家进行三角形教学专题讲座。
- 介绍三角形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
- 分享国内外三角形教学的成功案例。
四、活动成果1. 教学设计水平提升: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三角形的教学设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方法。
图形全等课题组研讨课教案
图形全等课题组研讨课教案1. 课程概述本节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图形全等的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实践活动,学生将了解图形全等的定义、判定条件和性质,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目标•理解图形全等的定义;•掌握图形全等的判定条件;•运用图形全等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1.图形全等的定义;2.图形全等的判定条件;3.图形全等的性质;4.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4.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知•引入学生对图形全等的认识,通过举例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全等的含义和相关概念。
第二步:图形全等的定义•讲解图形全等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全等的概念,如何判断两个图形是否全等。
第三步:图形全等的判定条件•介绍图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包括SSS、SAS、ASA和RHS等几种判定条件,并通过具体案例演示如何使用这些条件进行全等判定。
第四步:图形全等的性质•讲解图形全等的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等,并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性质的证明。
第五步: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应用所学的图形全等知识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思考和解答问题。
第六步: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图形全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讲解图形全等的定义、判定条件和性质,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活动: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教学资源•教材:提供相关理论知识和问题;•实物:提供几何工具箱和实例图形。
7. 评价方式•课堂表现:学生的课堂参与、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能力;•作业:布置相应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图形全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实践任务:评估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部数学学科展示课研学案教学背景:本节课的设计,其背景源于四方面:1、源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德育·能力·创新·减负——解读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关于突出能力培养方面,我国基础教育有重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
为此,此次课程标准修订特别强调能力培养,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
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如针对教师反映对“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
2、源于“实验与论证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同时受物理、化学这两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影响,开展数学“探究问题”活动,也可以先走实验这一步,只不过数学实验的工具可用我们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度量工具量角器,还有就是数学学科工具----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
从而我的一个构想就是将具有代表性的“动态数学问题”开发改编变成“动态问题实验探究的教学内容”。
3、源于对番禺区“研学后教”理念的解读,尤其是受番禺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意见的影响,其中编写“研学案”的基本原则之二:关注学生原则中提及关注学生课堂思维的深刻度。
4、源于我校数学教研组在“研学后教”课改方面的探索历程与实践做法。
基于对研学后教目标任务的解读,结合数学学科特点,经过近一学期的实践,构想适合我校的“研学后教”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我们的做法是编制好三种课型(新授课、习题课和展示课)的研学稿、每节课抓好自学、展示和反馈三个环节、自学过程落实好独学、对学与群学三种形式;经历一个阶段数学内容的循环学习(新知学习、练习巩固、展示提升);达到六方面的目标:落实“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突出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们这样做的想法:其一,要让我们的孩子能象杜郞口中学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那种大方、自信;结合我们学生的实际,得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逐步做到四说:敢说、能说、会说、愿说;最终实现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达到大方得体地表现、表达和表演。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让学生有一个阶段性知识、方法、技能的积累、形成和内化的过程。
因此我们把一周或两周学习内容分为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通过若干课时的新授课与习题课的学习,沉淀了一定的知识和解题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解题技能;并整合一个阶段学习内容再开设既巩固双基,又提升能力的展示课。
其二,学生在经历阶段内三种课型的学习后,形成一个阶段数学内容的循环学习体系(知识点的循环出现集中于习题课和展示课),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链;使知识的巩固、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及能力的培养成螺旋上升趋势。
其实今天大家听的这一节研讨课,属于展示课类型。
教学课题:三角形全等开放性与动态问题专题研讨课教师版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回顾,加深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的了解,同时突出应用中常见的两处易错点:“AAA与SSA”;2、通过两道常规问题,训练学生几何语言运用表达与推理能力;3、通过添(去)条件,巩固所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同时强化学生思维训练;4、通过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观察、猜想与论证”相结合的动态问题解决方法。
学习重点:1、学生几何语言表达、推理能力和数学思维的训练;2、借助动态问题探究活动,向学生渗透此类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难点:数学动态问题一般性与特殊性的探究。
学情预见:1、对较复杂几何图形,如何分离出简单的基本图形是学生的一大难点;2、如何抓住动态数学问题中的不变性与特殊性。
教材分析: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以及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数学证明,是整个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为线段及角的相等证明提供了一个证明思想,同时为后续四边形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根据观察、实验的结果,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得出猜想,然后证明。
从而培养学生几何探究能力,养成严谨的科学素养。
2、“研学后教”突出了数学学科特点。
选择这样一个专题研讨课,尤其是环节四的选材,正是我校数学教研组将要开展的一个研究课题“实验与论证相结合的动态数学问题”校本教材的开发。
这一课题的背景是:走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的“研学后教”课改之路。
《几何画板》是一种适合数学教师和学生进行数学教与学的工具性软件。
它功能强大却又操作简单,在规定了一些数学条件之后所显示出来的数学结论是客观存在的,它提供了一个十分理想的让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的“做数学”的环境,学生可以利用它来做“数学实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数学结论。
它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数学概念的深层理解,拓宽数学能力的培养途径。
同时,在“研学后教”理念下,我们想构建几何课堂(展示课)特色,构想中的要素包括:几何语言表达训练(包括口述与书面表达)、思维训练(正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注重逻辑推能力和动态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对数学动态问题既要让学生掌握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实验、观察、猜想、论证),又要渗透数学动态问题中一般性规律(共性)与特殊性规律(个性)的探究。
教学方法:倡导“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大方展示”的“研学后教”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
(请结合图形,完成下面的问题.)1、△ABC≌△A’B’C’,(1)如图1(2)观察下列图形,分别谈你想到了什么?尝试用你的语言概括出来。
图2(1)想到了:AD,A`D`分别是高图2(1)BE,B`E`分别是角平分线图2(2)CF,C`F`分别是中线图2(3)图2(2)想到了: 图2(3)想到了: 2、请回顾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结合图3(1)、图3(2),请思考它想 告诉我们什么?图3(1)告诉我们: 图3(2)告诉我们: 环节一的设计意图:1、复习巩固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第1问题的第(2)小题的设计,一是向学生拓展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上的高、对应角的角平分线、对应边上的中线分别相等);二是培养学生如何进行有效审题(抓两个条件:三角形全等、对应边(角)上的高或中线或角平分线);三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与归纳总结能力。
3、第2问题的设计,一是突出学生应用中常见的两处易错点:“AAA 与SSA ”;二是借助几何图形的直观性,将抽象的“AAA 与SSA ”符号形象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三是通过几何画板拖动图3(1)中的点C ,引导学生“SSA ”在特定的情况下(如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可以用来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
问题1:如图4,AC=AE ,∠C=∠E ,∠1=∠2; 求证:△ABC ≌△ADE.问题2:如图5,已知AB ⊥CF ,DE ⊥CF , 垂足分别为点B ,E;CE=FB ,AC=DF.求证:AC//DF.环节二的设计意图:1、通过两道常规而又典型(存在角、线段的和差)的问题,训练学生几何语言运用表达与推理能力;2、课堂上,问题2要求学生用“分析法”写出推理过程,然后通过老师的手语动作指挥全体学生一起口述解答过程,这样做的目标是一是向学生渗透“分析法”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二是让学生整体口述过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图4CB图3(2)图3(1)DE//BC B环节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应用(学生思维训练): 问题3:如图6, △ABC 的高BE 、CD 交于点O.运用所学知识, 试添加一个条件,使得BE=CD.并简述你的理由。
问题4:如图7,在Rt △ABC 和Rt △DEF 中,AB=DE,BC=EF, ∠B=∠E.欲使 Rt △ABC ≌Rt △DEF ,运用所学知识,你认为题目条件是否有多余,如果有,请 你去掉一个条件,并简述你的理由.环节三的设计意图:1、从问题3与问题4字面上的添加、去掉一个条件来看,就已经隐含着对学生正逆向思维训练的渗透;其次从这两道问题实质是数学的开放性问题,它隐含着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问题3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借助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功能,将这一较复杂的图形分离成三组最简单的三角形,再让学生去分析每组三角形中已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还需添加什么条件?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是告诉学生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二是向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3、问题4的设计,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熟练掌握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从而更加突出了运用“HL ”判定两个Rt △全等的条件。
环节四、探究活动:小明说:“如果将一大一小两个等边三角形放在一起,使它们有一个公共顶点,如下图.记作△ABC 和△ADE ;当△ADE 绕点A 旋转时,能与△ABC 构成不同的图形.在各组图形中分别连结BD 和CE,都能找到全等三角形.”1、请你结合图(1)、(2)、(3)分别找出全等三角形,选其中一个简述理由;2、小明又说:“根据第(1)问,可以说,不论△ADE 绕点A 旋转到任何位置,连结BD 和CE 后一定能找到全等三角形.”你认为小明这个结论对吗?如果不对,请你画出相应的图形。
图6C图7A(2)(1)E E3、请思考:不论△ADE绕点A旋转到任何位置,连结BD和CE;BD与C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你能谈谈你的证明思路吗?该探究活动的设计意图:此问题源于八上《数学学习与评价》第13页问题探究第1题。
因为这类数学探究问题非常有“研学”价值,故我把它选出来,并增设了第3问。
有了前2问的铺垫,第3问的结论很容易得出,但我加了谈谈你的证明思路,旨再向学生渗透两点:一是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二是为下面一般性的探讨做证明方法相似的铺垫。
观察与发现问题:1.(特殊情况)等边△ABC和△ADE,当B、A、E三点在一条线上时,随着点A在BE上运动时,BD交AC于M,CE交AD于N.观察下列几组数据,你发现了AM与AN的数量关系吗?如将你的发现与小组同伴一起交流,并说说你是如何证明的。
2.(一般性探讨)将原题中“等边三角形”这一条件改成“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将它们的顶点A重合,随着△ADE绕点A旋转,观察下图中的几组数据,你发现BD和CE 的数量关系了吗?你能证明吗?将你的发现与小组同伴一起交流,并说说你的理由。
环节四两个“观察与发现”的设计意图:1、从两个“观察与发现”的数据呈现方式来看,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同时,从众多的数据中,如何去发现或提取有用的、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供我们研究。
2、这两个“观察与发现”在课堂实施时,我借助几何画板参数设置与度量功能,通过角或边的参数变化,引导学生去观察一些线段的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