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高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高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在长期的教学发展中,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干扰,致使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兴趣培养”这一模块忽略掉,并且对学生每一个主体间的个体差异性缺乏考虑,进而导致历史教学固步自封,观念落后。

为了实现高中历史课堂的多元化、开放化教育,优化学生学习效率,我校推出了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路径。

这种开放式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从而使学生热心参与课堂及课外活动,最终实现自身交往能力、自学能力的提升。

以自主、合作及探究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具备如下几点特征。

第一,开放性。

主要指在课堂中,学生的心态比较平和、轻松,无压抑感,课堂比较开放。

另外,指的是课堂中涉及到的问题属于开放型,学生可以在探究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第二,参与性。

主要指在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内,学生都是以“演员”的角色全程参与其中,属于主体,并非“观众”。

第三,主体性。

重视“学”为主体,学生是历史教学课堂中的主体。

第四,探究性。

主要指历史教学并非传统的死板灌输知识,而是一个探索知识、分析知识、自主研究及学习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旨在使学生通过集体探究或者小组探究以及个人探究的活动形式,解难释疑,使实际问题通过所学知识得到解决。

第五,互动性。

在开放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是交互影响,并非单一讲授与被动接受的一个过程,历史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属于一种引导者与指导者的角色,这种角色定位是现代教学的要求,旨在使学生具备“会学习”的能力。

此种教学理念的寓意为“教”不再是教师的主要职责,教师的主要职责为引导学生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学会”,而是让学生具备“会学”课本中的知识点的能力。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实施导学教育,做一个优秀的“导学者”,使学生可以发挥自身思维能力,善于学习,积极参与其中,进而使自身的“问题意识”、“求知欲望”、“思维品质”、“质疑意识”得到培养与提升。

浅议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浅议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第2 4卷 第 4 期
2O O 8年 1 2月
V0 . 4 No 4 12 . .
D e . 2O 8 c O
浅议高 中历史课堂 的探究 式教学
郭 弘
( 大连 教 育 学 院 高 中教 师教 育 中心 ,辽 宁 大 连 l6 2 ) 1O 1
摘 要 : 究 式 教学 是 新 课 程 提 倡 的一 种 新 的 教 与学 的方 式 。 探究 式 课 堂 教 学 一 般 分 为 问题 式 探 究 和 研 究 式 探 究 。 在探 究 探
形式。


二 、 究 式 课 堂 教 学 的 实 施 和 教 师 的 作 用 探
实 施 新课 程 后 , 照普 通 高 中《 史 课 程 标 准 按 历 ( 实验 ) 中“ 》 培养探 究历 史问题 的能力和 实事求 是 的 科 学态 度” 的要求 , 新教 材对研 究式探究 的要求 更加 明确 , 每个模 块 都专 门设 置 了综合 探 究 课 。这 类 课 般提前 1 个月 布置 需 要 探究 的具 体 问 题 , 生经 学 过 认真 准备后 , 再用 1 时 的集 中授课 来 展示 探究 课 成 果 。这 种方式要 求教 师要备 好知识—— 设计 出精 当的研究 问题 , 出研 究 的 具 体 要 素 , 导 学 生 查 指 引 阅、 收集 资料 的方 向、 式 , 出研 究成 果 体 现 的载 方 提 体 和方法 ; 更要 备 好 学生 —— 了解 学生 研 究 问题 的 能力 水准 , 据学 生 的情况合理 划分探 究小组 , 依 掌握 学 生研究 的进程状 况 加 以 调度 , 不 同层 次 的研 究 使
在 新课 程之前 , 已被广大 师生所 接受 , 就 在新 课程实
施 的进 程 中 , 成为 常用 的一种课 堂 教学方式 。 更

高中历史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探讨

高中历史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探讨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

开展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历史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课程的重要内容。

一、解读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教育部出版的《历史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学习。

人教版的高中必修三册教材中每个单元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一课导入框又设置“探究的主要问题”作为同学们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课后学习延伸中又为有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同学设计的课外探究学习活动可以自由选择,……处处洋溢的探究气氛足见其突出地位和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坚决贯彻。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在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的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道德,促成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从而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学习。

它不是培养“小科学家”,也不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所有中学生都能经历的一种学习活动。

正因为探究性学习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能力,显然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通过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实现。

教师如何承受这“改变”之重,不仅是对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更是对教师学科教研能力的鞭策。

二、探索新课堂教学,实施探究性学习历史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增进对历史学的情感,高中历史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探讨◆孙亚青理解历史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

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初探
一对 相 关 问题提 出一定 的见 解 , 而 学 生要 想 达 到这 个要 求 , 就必 须 做好 课前 的预 习活动 。通过 预 习活 动 , 学 生 能掌 握本 节 课 的一些 基本 知 识点 。 了解大 致 内容 , 最 好 能够 围 绕 教材 内容 , 再 搜集 整 理一 些相 关 的课 外材 料 , 这样 有 利 于 丰富 学 生 的知识 , 激 活学 生 的思 维 。为 了保 证预 习 活动 的 有效 性 , 教 师 要注 意对 学 生 的预 习活动 进 行适 当引导 , 例如, 给学 生 布置 一 些 预 习作业 , 或 者设 计 一些 问题 对 预 习活动 进 行指 导 等 , 这样 才 能 避免 学生 流于形 式 的预 习活 动 , 增 强预 习活 动的 实效性 。 三、 创 设 新 颖 的 问题 情境 探 究式 教学 的有 效开 展 往 往 是 围绕 一 定 的 问题 开 展 起 来 的 。在 课 堂 上 , 由教 师 或 者 学 生 提 出 一 些课 题 或 者 问 题 , 在问 题 的启 发 下 . 学 生 围绕 相 关 问 题 进 行 思 考 和 探 究 , 并 在 此 过 程 中获 得 知 识 、 深化理解 、 形成能力。 在 提 出 问题 的时 候 , 教 师 一 定 要 注 意 问 题情 境 的新 颖 性 。 要知道 , 高 中 阶段 的 学 生 在认 知 和 情 感 方 面 都有 了较 大发 展 . 相 较 于 初 中生 而 言 , 高 中 生 的思 维 独 立 性 和 批 判 性更 强 .如 果 教 师 在创 设 问 题情 境 的 时 候 过 于守 旧。 总是 停 留在 一 些 老 生 常 谈 的 问题 上 , 这 势 必难 以 激 发 学 生 的 探 究 兴趣 。 因 此 ,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 一 定要 注 意 以奇 激 趣 , 这 样 才 能 有 效 调 动 学 生 探 究 的 积 极 性 。例 如 , 笔 者 在 给学 生讲 “ 戊戌 变法” 时。 为 了 引导 学 生 对 “ 戊戌变法 ” 的 性 质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 笔 者 跳 出教 材 中观 点 的 束 缚 , 给 学生 创 设 了这 样 一 个 问 题 情 境 : “ 有 些 人认 为戊 戌 变 法是 一 次失 败 的 资 产 阶级 革 命 , 这 个 看 法 是 否 具有 一 定 的科 学性 ? ” 听多 了“ 戊 戌 变 法 是 一 次 自上 而 下 的 资 产 阶 级 改 良运 动 ” 的性 质 表 述 , 这 里 把“ 戊戌变法 ” 同资 产 阶级 革命 直 接 联 系 在 一 起 , 这 种 新 颖 的 观点 立 刻 引 起 了学 生 的 探究 兴 趣 . 接下来 , 围 绕 着 戊 戌 变 法 是 否是 资 产 阶 级 革命 .发 生 了 一 系 列 的 辩论 。 在辩 论 的 过 程 中. 很 多 学 生甚 至 把 国外 的一 些 资 产 阶级 革 命 内容 引 了进 来 , 探 究 的 内容 和 范 围有 了 明显 的 拓 展 。 就这样 , 一 个 新 颖 的 问 题 情 境有 效 引 发 了 学 生 的探 究 积 极 性 。 四、 组 织 有效 的小 组 讨 论 在 实 施 探 究 式 教 学 活 动 的 过 程 中 ,小 组 讨 论 是 其 中的 一 个 重要 环 节 .教 师 按 照 一 定 的 标 准 将 学 生 分 成 不 同的 学 习 小 组, 让 学 生 在 小 组 讨 论 中 自 由发 言 . 阐 述 各 自不 同 的 观 点 , 嗣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

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摘要】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前提。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质疑──思疑──解疑”旨在通过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并增加了探究学习课程,倡导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掌握基本的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我想,如果一个老师自己都不会教学研究,怎么能指导学生的探究学习。

因此探究性学习将促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一、探究学习的含义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从广义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在各科、各类学习活动中。

从狭义解释,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而从广义来说,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从目前情况看,在学校教学中普遍实施还有困难。

探究学习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它是近几年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良药和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的“催化剂”。

虽然它不可能最终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但是实际教学效果有着其他教学方法不可比肩的优点。

在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它强调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探究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开展学习,是一种带有探究性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

从所属的学科层面来看:历史学是人文社会学科;历史教学是历史学科的教育学;而探究学习则是现行各个学科的教学“方法论”;历史学科探究学习则是历史学科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论”。

二、探究学习的探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对有关的历史问题和现象存在不同的看法与不同的观点,这个时候,学生的不同的看法与不同的观点其实就是有关学术观点的问题。

高中历史式教学模式论文

高中历史式教学模式论文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探讨摘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要改变过去在课程实施中的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实际出发,探讨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4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学科教育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这是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的方式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将学习知识与身边实际相比较,为学生提供质疑、讨论、自由表达的机会,同时,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体活动等方式解答疑难,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一、实施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一)探究内容的选择要适合新课程标准下,探究式教学是值得倡导的一种方法,但是不能滥用,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探究方式。

选择探究方式的前提是教学内容要具备探究的空间,选择多层面、多角度,易于拓宽学生视野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提升能力。

(二)课堂探究要注重实质,避免流于形式在课堂探究中使用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等形式,容易步入表面热闹而内容空洞的误区。

有的探究活动讨论时,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很快会说停止,各组选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指出正确答案。

整个过程迅速接过,转入另外一个教学环节。

这样的探究流于形式,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地参与进去,表面上看来讨论得热火朝天,实际上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三)课堂探究中要注意丰富手段探究式教学提倡探究过程的开放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学资源的丰富,探究空间的开放性也越来越开放,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可以突破课本、课堂的局限,利用网络、图书馆、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广范围地搜集资料,再筛选有用信息。

因为网络比较方便快捷,所以很多学生在搜集资料时,偏向于选择网络,而忽视其他的探究方式,造成探究手段的单一,不利于学生全面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教 育 部 制 订 的 《 通 高 中历 史 课 程 标 准 ( 验 稿 ) ( 下 普 实 》以 简 称 《 程 标 准 》 中 规 定 :普 通 高 中 历 史 课 程 … … 培 养 ( 课 ) “ 学 生 ) 究 历 史 问题 的 能力 和 实 事 求 是 的 科 学 态 度 。 高 创 新 意 探 提 识和实践能力。” 通 过 探 究 学 习 , 高 学 生 发 现 问 题 和 解 决 问题 的能 力 , 提 提 高 学 生 的 历 史认 识 水 平 , 活 学 生 的 知 识 储 备 , 成 综 合 运 用 激 形 各 种 知 识 的 能 力 , 养 学 生探 究 学 习 的 意 识 和 兴 趣 , 步 形 成 培 逐 质 疑 、 究 、 知 、 学 的学 习 品 质 , 而 形 成 科 学 的 治 学 态 度 探 求 乐 从

型 的 、 主 的 、 等 的 朋 友 关 系 , 正 做 到 把 时 间 和 课 堂 还 给 民 平 真
学 生 , 挥 他 们 的 积极 性 和 主 动性 。 发 2 正 确 处 理 好 学 生 掌 握 基 础 知 识 与 探 究 历 史 问 题 、 化原 则 。 .
和 严谨 的 学 风 。 2 自主性 原 则 。 . 新 中国 成立 以来 , 于受 前 苏 联 的 影 响 , 凯 洛夫 的 五 段 由 以 教 学模 式 ( 激发 动 机一 复 习 旧课一 讲 授 新 课 一 运 用 巩 固一 检
查 效果 ) 典 型代表 的传统教 学模 式 . 期 以来一直 是我 国 为 长 学 校 的 主要 教 学 模 式 。该 模 式 以 教 师 为 中 心 , 师 通 过 讲 授 教 把 教 学 内容 传 递 给 学 生 或 者 灌 输 给 学 生 , 师 是 整 个 教 学 过 教 程 的主宰 , 生则处于被动接受 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 , 学 老 师是 主 动 的施 教 者 .学 生 是 被 动 的外 部 刺 激 接 受 者 即 灌 输 对 象 。 就 不 可 能 培 养 出 创 造 型 人 才 , 是 传 统 教 学 模 式 的 最 这 这 大 弊病 。 《 程标准》 课 明确 指 出 :倡 导 学 生 主 动 学 习 … …充 分 发 挥 “ 学 生的主体性 。” 探 究式教学模 式 中 . 生 是学 习的主体 , 在 学 教 师 尽 量 将 时 间 和 空 间 留 给 学 生 , 学 生 自主 思 考 ,学 起 于 让 “ 思 , 源于 疑” 思 。通 过 探 究 讨 论 , 出学 生 的 自主 感 悟 能 力 , 突 培 养 学 生 的多 向思 维 。 教 师 是 主 导 , 据 教 学 内容 和 学 生 的 探 根 究 能力 , 宏 观 上 拓 宽 学 生 探 究 的 广度 和 深 度 。 很 多 时 候 , 在 教 师 在探 究 活 动 中既 是 引 导 者 又 是 合 作 者 ,教 师 的作 用 就是 设 坚 定 的理 想 和 信 念 , 信 正 义 事业 必然 胜利 的精 神 。 坚 诗如 画, 如镜。 言道 : 诗 常 文史 不 分 家 。 诗 言 史 , 含 诗 ” “ 史 , 文 史 结 合 历 来 是 中 国学 术 的传 统 。 诗 词 不 仅 反 映 了 当 时 的 生 产 实 践 和 社 会 生 活 . 且 比较 真 实 地 记 录 了 当 时 的 历 史 . 的 而 有 诗 词 甚 至 概 括 了历 史 现 象 的本 质 , 结 了历 史 规 律 。 因 此 , 总 现 今 保 存 下 来 的许 多 诗 词 对 学 习 和 研 究 历 史 有 重 要 的 参 考 价 值 ,这 类 作 品 作 为 重 要 的文 献 资料 在历 史 教 学 中 占有 重 要 地 位 。 这 个 角 度 看 。 词作 品 可 以作 为说 明历 史 问题 的补 充 材 从 诗 料 。把 诗 歌 引 入 历 史 课 堂 , 于 激 发 学 生 学 习兴 趣 , 宽 知 识 对 拓 面, 活跃 课 堂气 氛非 常有 益 . 也有 利 于 学 生 站 在 历 史 的高 度 思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问题探究式教学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问题探究式教学探索
三、 尽量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 中华人 民共 和国宪法》 对公民的合 法权利
做 了怎样 的规定?(94 中华人 民共和 15 年《
所提问题 要 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 系相 罔宪 法 》 定 公 民 合 法 权 利受 到 宪法 的 规
东欧社会丰 义国家是如何建 泣起来 的?中 矛盾 , 成他们认知 失讽 , 造 以唤起他们强烈 保护 。 ) 让学 生看 图“ 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
国加入 , 生何影 响?⑤欧业 国家的社会主 的求知欲 望, 激发他f 的学习兴趣 ; 发人 再 渎课本 ( 『 J 要 学思之窗 ) 材料 , 再问 : 16 ~ 在 96
义改革 主要采取 了哪些措施?⑥苏联 等圉 深省 , 以引起学 生强烈 的反应和 积极 的思 17 9 6年十年“ 文革” 期间 , 民的合 法权利 公

根据教学 目标 , 把不同层次 问题 结 认 知水平 相适应 , 问题切合 学生 的爱 好和 三个 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 , 教学任务是不 同 兴趣 , 问题 与学生 同答 问题 的心 理准备和 的 ,凶而所 提问题也应与特定 阶段 的教学
合 起 来 进行 提 问
表 教学 中提什 么样 的 问题 不是 机械 的 , 愿望相适 应。适应 性的问题 是学生感到有 任 务 相 适 应 , 现 出差 异 。教学 开始 重 点 提
因为什么推行“ 战” 策?② 美国 的“ 冷 政 冷 君 、 贤君 , 也不撤换 林 则徐 , 当时的情势 引起学 生 注意 , 在 展示 材料 后提 问 :9 4年 15 战” 政策 具体 有何 表现 ?③ 如何认识 “ 马歇 下中因能取得战争 的胜利吗? 尔计划 ” 札 鲁门主义 ” 与“ 的相互关 系 及其 实质?④社会 主义阵营中主要有哪些 国家?

高中历史“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高中历史“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2 建 构 主 义 理 论 .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
表 征 ,它 只 是 一 种 解 释 , 一种 假 设 ,也 不 是 问题 的最 终 答案 。相 反 ,它 会 随着人 类 的进步 而 不 断 的 被 “ 命 ” 掉 ,并 随 之 出 现新 的 假 革
设。知识也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在具 笔者在 日 常教学中就 勺 建这一模式进行了 体 问题 中 ,并不是拿 来就 用 ,一用就灵 ,而 粗浅 的思考 与尝 试 ,现从理论基础 、教学 目 是需要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另外 ,建构主
标 、实施步骤 、应用建 议 、模式 课例等方面 做一简单介绍 , 请行家批评指正 。


理 论 基 础
1 布 鲁 纳 的发 现 学 习 法 .
布鲁 纳认 为 ,“ 现 是 教 育 儿 童 的主 要 手 发 段” 发现不只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 ,“ 的行为 , 确切地说 , 它包括用 自己的头脑亲 自获 得 知识 的 一切 形式 。 生所 获得 的 知识 , ”学 尽管 都是人类已知晓的事物 ,但如果这些知识是依 靠 学生 自 己的力 量 引发 出来 的 ,那么对 学生 来 说就 是 一种 “ 发现 ” 。因此 ,“ 我们教 一 门科 目, 并不是 希望 学生 成为该 科 目的一 门小型 图书馆 , 而是 要他 们 参 与获 得 知识 的 过程 ” 成为 知识 的 , 发现 者 。 这 一过 程 中 , 生在 教师 的 帮助下 , 在 学 亲自 发现事物 的结构和规律 ,像数学家那样思 “ 考数学 , 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历史” 为此 , 。 布 鲁纳提 出了有效进行发现教学的几个要点 :鼓 励 学 生积 极探 究 加 强新 旧知 识 间的联 系; 发展 学 生 的直觉 思维 。 ] [p 1 ’ 【

论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论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论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论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究式教学
战 争 还 会 不会 发 生 呢 ? 这个 问题 一 提 出 , 生 就议 论纷 纷 , 学
生生之间课堂 上的合作探究 活动 , 即课堂讨论。这种探究形 式一般 的程序是先创设情境 , 生疑难 ; 产 再确定 问题 , 启发
学生思考 ; 着搜集材料 , 接 引证 推 理 ; 次 开 展 讨论 , 同 寻 再 共 求答案 ; 最后评价总结 。这样的交流活动可 以同桌之间或者
实际 。
1探 究式 课堂教 学韵 操 作形 式
1个 体 自主 探 究 。 这 种 探 究 活 动 是 学 生 个 人 独 立 完 成 ) 的, 由教 师 提 出 教 学 任 务 , 定 探 究 的 范 围 , 生 就 可 以 通 确 学 过 网络 搜 索 、 书籍 等 途 径 来 获 取 相 关 的历 史 资料 , 根 据 自 再 己 的经 验 进行 大胆 假 设 , 调 逻 辑 推理 , 练 思维 品质 。 强 训 2 问 题 式 探 究 。这 种探 究 形 式 也 就 是 我 们 平 时 所 说 的 )
就不 希 望 中 国强 大 呢? 学 生 : 禧 是 统 治 者 , 受 到 侵 略 者 慈 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究问题 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那么 如何 在高中历史教学 中贯彻这一理念 呢?本文从高中历史 教 学 实 际 出发 , 探讨 高 中 历 史探 究 式 教 学 策 略 , 指 出 其 存 并

探 究 式 教 学 活 动 中 ,学 生 自主学 习 和合 作 讨论 的 方 式
占据 主导地位 , 学生将学 习知识 与身边 实际相 比较 , 为学生 提供质 疑 、 论 、 讨 自由 表 达 的 机 会 , 时 , 生 通 过 小 组 讨 同 学 论、 集体活动等方式解答疑难 , 并将 自己所学 的知识运用 于

谈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谈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谈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作为历史学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核心。

而以问题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中历史教育的主流。

这一模式的实施是为了让学生在历史的真实故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演绎和推论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挑战和应对措施。

一、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1.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历史知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从被动接收走向自主学习,让他们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背景、事件的过程和结果,以更全面的视角完成知识的积累和认知的拓展。

教师通过让学生探究和解答问题,自然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

2.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思辨能力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学科,它要求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评价。

采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需要学生进行类比、对比、推理、演绎、想象等多种思维方式,并将这些思维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培养了系统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合作,在团队中完成任务,必须通过探究、讨论、协商和合作,才能团结完成任务。

学生们因此更容易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意义,从而自然地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二、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挑战1.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改变采用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后,教学方式需要从单纯的课堂讲解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模式,教师要更多扮演引导员的角色,而非老师的角色,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生的阅读和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提高对于学生而言,此类教学方法不光要求学生有较高的阅读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建立这种能力,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初探

中 历



式教学初探 仇 爱 彬
( 东 台市 时 堰 中 学 , 江 苏 东 台 2 2 4 2 1 1 ) 摘 要: 探 究式教 学是一种 以学 生为主体 、 以探 究 活 动 为 学 习 形 式 的新 型 学 习方 式 与 传 统 的 重 结 果 、 轻 过 程 的教 学 方式相比 . 探 究式 教 学更 加 重 视 学 习过 程 。 有 效提 高 学 生 多 方 面的 能 力 和 素 质 。 这 与 素质 教 育理 念 相 契 合 , 因此探 究 式教 学 广 受教 师 关 注 。 作 者 结 合 历 史 学科 教 学 实践 , 简单 分 析 了在 历 史教 学 中 实施探 究 式教 学 法需 要 注 意 的 问题 。 关键词 : 高 中历 史教 学 探 究 式教 学 学生 主 体 学 习过 程 是 一 个 不 断 积 累 、 不 断 主 动 内 化 的过 程 , 然而, 在 应 试 教 育 思想 的影 响下 ,学 生 获得 知识 的途 径 更 多 的是 教 师直接给予 , 学 生 自身 的 探 索 过程 则 被 忽 略 了 。 这 种 重 灌输 轻 探 究 的 学 习方 式 导 致 的 直 接 后 果 就 是 学 生 自主 学 习 能 力 下 降 ,学 生 在 这种 灌输 式 的 教 学 模式 中 学 到 的 都是 一些 机 械 化 的表 层 知 识 。 尤 其 是 像 历史 这样 的学 科 , 灌 输 教 学 现 象 更加 严 重。 为 了改 变 现 状 , 很 多 教 师 开 始 主 动探 索一 些 更 高 效 的学 习 方式 , 其 巾. 探 究 式 教 学 就 是 众 多 新 的 教 学模 式 中 广受 关 注 的 种模式 。 在探究式教学中 , 往 往 更 加强 调 学 生 的主 动 探究 过 程. 学 生 在探 究 的过 程 中能 够 主 动 获 取 知 识 , 进 而 形 成 各种 能 力 这 种 探 究 式 教 学 更 加 符 合 新 课 程 关 于 素 质 教 育 目标 的 要 求 。在 高 中 历 史 教 学 活 动 中 , 要想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 , 教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建立 民主 平等 的 师 生 关 系 在 传 统 的课 堂 教 学 中 , 师生关 系往往处 于“ 师高 生低” 的 不平等状态 中. 在 知 识 和 经 验 方 面 占优 势 的 教 师 在 学 生 面 前 始 终保 持 高 高 在 上 的 姿 态 , 在这种情况下 , 教 师 和 学 生 之 间 很 难 进行 平 等 的交 流 ,而 教 师 的 强 势 地 位 使 得 学 生 的 部 分 话 语

新课改背景下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对高中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学习与分析,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开始了“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探索。

在教学过程中,我认识到:在新课改背景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转换角色,变灌输式教学为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在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中进行自主探究,将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舞台,从而也能较好地体现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一、创设情景切入疑点,激发学生兴趣探究式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创设出有利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得以在课堂上充分体验、表现和创造,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体和核心。

而有利的教学情景往往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的。

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有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参与度就会大大提高。

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才能真正提高。

所以,提出问题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

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

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并通过质疑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而诸如此类的探讨正是探究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突出体现。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在教师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怎样发现并提出问题,体验到质疑探究的乐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习惯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围绕问题,营造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是创造的土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的责任不仅是答疑解难,更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

情境 探疑 创新--高中历史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

情境 探疑 创新--高中历史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
义是什么?
3.多向交流, 深化提高 学生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之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其根 据所学知识提出问题。问题的形式可以是请教他人的, 也可 以是考核他人的, 题目的来源可以是书本上的, 也可以是 自 己编拟的。 对于这些问题可逐个地在同学之间、 师生之间互 问互答, 互相评价, 互相矫正, 评判、 交流、 使所学知识在 提高, 头脑中得以强化。教师既是组织、 评判、 调控者, 同时又是一
题 的欲望 。
2. 自 学讨论 , 总结规律 对师生共同设置的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 采用由学生 自学讨论的方法总结出规律, 形成知识表象。此环节中教师
应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包括文字材料、 图片等)、 指导学习 方法(阅 读思考等)、 个别咨询指导、 点拨等。 然后再由 学生依
题教学法同时又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是沟通师生认知的桥 梁, 它将教师的意图传达给学生, 又将学生学习的情况反馈 给教师。 它不仅是操作性的技巧 法的问题, 而且涉及教育 思想观, 也就是“ 提问” 的内容、 形式、 时机、 难易度、 发散性、 创造性 、 艺术性等等, 都应体现新课改理念。
与实践联系过程 中提高认识能力 。所 以必须让学生在学习
培养他们的自 学能力;另一方面又要加以指导, 逐步使学生 克服对教师的依赖性并向着独立性的方面发展。 5.“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的师生观。学生是课堂教 学活动的主体, 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指导者 、 参与 者。 课堂上要把大多数的空间交给学生。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 提出学习目 安排学习计划, 标, 指导学习方法, 及时点拨, 适时 引导, 调控课堂结构等。 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必须有机结合, 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实现, 而学生 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师的组织 、 指导下才能得以体现。 6.“ 学会学习” 的学习观。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知 识更新进程加快, 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内教给学生受用 终身的知识。授人以鱼, “ 不如授人以渔” , 教会学生学习, 比单

高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模式探微

高中历史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性”模式探微
第二 , 自主 学 习让 学 生 自 己发 现 、 出 问题 。 教 学 过 程 提
些 基 本 的 史 论 。学 生 以小 组 为 单 位 , 行 课 堂 讨 论 或 设 正 进 己提 出问 题 进 行 讨 论 ,或 预 习时 留 下 的 疑 难 问题 进 行 讨 论
历 史课 程 教 学 必须 着 眼 于人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 引导 学 生 自主
以下 是《 大 的 抗 日战 争 》 伟 自主合 作 探 究性 教 学 案 例 。
首 先 播 放 多 媒 体 课 件 创 设 情 境 , 面 为 九一 八 事 件 、 画 东 北 三 省 沦 陷 、 中 国军 民 的抗 战 等 片 段 , 背 景 音 乐 是 雄 壮 的
唤起 学 生 学 习 知 识 、 用 知 识 的兴 趣 。 在 课 堂 中 , 师 要 舍 应 教
注 意 : 样 才 能 激 发 学 生 的求 知 欲 。 历 史 内容 的 丰 富 性 、 怎 生
动性 决 定 了历 史 课 堂 教学 应 当 创 设 有 效 的 教 学 情 景 ,只 有
得 “ 位 ” 把 课 堂 教 学 阵 地 更 多 的 给予 学 生 , 手 让 学 生 们 让 , 放
WE I A A G N L 0 H N D
经 验 交流
模式探微
【 摘要 】 随着新课程 改革的 不断深入 , 如何将 新课程 理
念 落到 实 处 已成 为 关键 ,历 史课 程 标 准》 出 “ 史课 程 改 《 指 历
革 应 有 利 于 学 生 学 习 方 式 的 转 变 ,倡 导 学 生 积 极 主 动 地 学 第 四 , 果 展 示 。 感 受 积 极 学 习 的 价 值 , 放 式 学 习 习 成 开

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性和探究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问题、情境、案例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主学习、自我评价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法可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增强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精神。

一、开放性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过程首先要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和问题。

历史学科是以时间、空间和人类行为为重点的学科,其中的问题涉及广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确定问题的范围和难度。

通过“课前提问题、课中引导探究、课后归纳总结”三个步骤,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问和探究来获取知识。

二、批判性思维探究式教学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并在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思考,从不同角度探讨事件的原因、结果以及背后的历史脉络,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方式。

三、资源的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性和参与性,通过教师提供资源材料和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并学习新知识。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利用优秀藏书,图书馆和互联网等多样化的信息资源,让学生自主阅读和探究,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从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四、学生参与探究式教学法强调的是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而不是过多的灌输和记忆式教学。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导,引导学生活跃思维、发现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法。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疑问和思考,这时候教师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帮助,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探究,使学生在达到自己能力范围的情况下逐步掌握历史知识。

五、评价的反馈在探究式教学法中,评价与反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积累总结来获得知识,同时也需要教师作出指导和反馈。

在历史教学中,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判,还应该从过程中反思探究方式、方法、问题和结果,促进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逐渐养成自主学习、自评与互评的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法实质上是将科学研究领域的探究方法引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开放、生动、动态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本质,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法要求在教师的诱导启发下,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发现→质疑→探索,由学生主动去发现概念、规律。

在这种形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体现了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本文就探究性学习如何在高中历史学科中的有效展开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1.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敢于自主探究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自主探究学习的沃土。

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堂历史课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取决于课堂的教学气氛。

教师态度和蔼、亲切、不粗暴专横,热爱学生,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与积极性。

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彻底放下“师道尊严”,重视教学相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把微笑和激励带进课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尊重他们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采取开放、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融为一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充分地得到调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充满民主的教学氛围中不再胆怯,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去获得历史知识。

2.要少告知,多设疑,使学生乐于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这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有的老师唯恐学生不明白,课堂上总是不厌其烦、反复强调。

其实,老师把知识嚼得很烂喂给学生,效果并不见得就好。

这就好像一位汽车教练把开车的要领向学员讲得非常透彻,并亲自做“示范”,但就是不让学员上车实践。

高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性问题设计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性问题设计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性问题设计研究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历史教学逐渐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问题设计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文旨在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性问题设计的原则和措施,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性问题;设计引言高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公民素质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性问题设计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环节,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所以,高中历史教师需要认清其重要性,然后结合学生实际合理落实,为学生的学习进步提供助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性问题设计原则(一)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是探究性问题设计的首要原则。

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其基本特点就是求真务实【1】。

因此,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必须确保问题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真实性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问题内容要真实,即问题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必须真实存在,不能凭空捏造;二是问题情境要真实,即问题背景、问题环境等要尽量还原历史真实情况,不能偏离史实。

(二)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探究性问题设计的基石。

科学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和逻辑。

具体而言,一是问题设计要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不能凭空想象;二是问题设计要符合历史学科的基本规律,如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等;三是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不能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三)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探究性问题设计的核心。

启发性原则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具体而言,一是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即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多种解释和观点;二是问题设计要具有探究性,即问题需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史料、运用所学知识等方式进行探究,而不是直接可以找到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
新课程改革秉承“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及“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尝试把传统的教案教学重建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案导学,具体阐述了学案设计的原则、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及实践后的体会。

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新课程三维目标重视过程与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我从2006年9月开始进行课题《“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的研究与实践。

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较大进展。

尤其在学案的编写及通过学案解决如何使“教授化”的教学策略转变为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学习化”教学策略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摸索出了设计学案的一些原则。

下面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例,阐述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学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上述教学策略的改变。

以及实施学案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学案设计原则
学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编写的讲义,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其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探究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增强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导学学案就是使学生在自行的探究过程中,•在积极的思维中,进入思考和创造的王国。

•因此,探究性原则应当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提出独到的见解。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以问题形式设计成题组)、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导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解决新情况、新问题。

5.层次化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
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探究学习”情境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1.依案自学,以案导学
教师在课前将“导学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的预习,完成检测。

同时教师要对学习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如要控制自己的预习时间,以提高效率;划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带着学案上的问题看书,并在学案的“疑问区”记下尚存的疑问,或在教师博客上发布日志;等等。

总之,教师就是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课前自学是“学案导学”模式教学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

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以下自学内容:
【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掌握基本史实;(2)按照教师布置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准备,自主搜集资料,与本组员共同探究问题,由“课题组长”指挥,准备课堂上交流。

【课前自学】
为了让学生了解教材,圈划重点、难点,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阅读,寻找答案。

如:(1)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2)概括新中国初期外交总原则。

概括新中国初期外交的基本方针(3点)。

(3)列举新中国初期外交的主要成就(四项)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的,有何意义?在新的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何现实意义?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理解教材,寻找答案,培养了学生阅读能力,也很容易把握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2.信息反馈,课堂探究
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案“疑问区”、博客等各方面学生反馈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一定要在“导”字上下功夫,从而理解教材。

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如复习导入、媒体导入等,把学生引入问题中来。

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中,笔者一开始准备5组材料,依次播放:
图片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图片2: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图片3: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情景;
材料4:1946年蒋介石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材料5: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建交原则的文字或音像材料。

看完后,请学生思考新中国外交与旧中国外交有什么本质区别,思考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给你什么启示?使学生进入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课堂上活跃的气氛久久不能平息,产生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欲望。

导议: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可以教师向学生提问,也可以学生问教师。

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小组讨论。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图表及其它声像材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及时加以点拨、归纳。

如在学习万隆会议时,我播放一段周恩来总理在会议上的讲话材料,让同学们在感性的材料的基础上思考与讨论:周恩来总理在亚非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和“异”各指什么呢?该方针的提出有何意义?从而解决了本课的一个难点。

导思:教师在讨论中提出点拨、诱导性问题,这些问题要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设疑要科学、严密、有趣,要结合不同学生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的实际,有层次性和梯度性,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

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中,针对本课的一个难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笔者在学案上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①新中国三大外交政策中,哪一个最能反映时代特征?②【情景扮演】: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出问题: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
提示:国际环境、中国社会性质
○3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
○4“一边倒”利大还是弊多?
这样的设计,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围绕不同层次的问题有目的地开展探究,教师可参与其中加以调控,适时点拨,在这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了本课的难点。

3.归纳整理,形成网络
在了解和理解新课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独立自主的提炼归纳知识要点,理清知识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看似凌乱的知识点串连起来,把握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点框架,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该课的一根红线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围绕着它,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制定该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该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坚持原则性的基础上,展开灵活的外交,长袖善舞,取得了哪些成就。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该课的知识网络形成,图表也有利于记忆。

4.设计形成性练习
学习是为了运用,形成性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

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

先设计3—5个紧扣基础知识的题目让学生解答,检测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再设计3—5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最好是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学生做后,老师讲解与点评,巩固基础。

练习要体现出层次性,要关注学生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

5.探究、反馈和讨论
从创造力开发的角度看,提出新问题比解决旧问题更具深远意义。

在学案的最后预留一部分空间,作为学生自学中探究、反馈和讨论的记录。

一方面,学生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提出各种不同的思考;另一方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启导学生探究:①提出掌握某一部分知识的新技巧;②探索知识的综合联系,设计问题并解答;③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社会问题;④发现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甚至老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疑;⑤提出推理或假设,引发辩论;⑥提出相关研究性学习课题,并设想初步研究方案等等。

学生可以把自己发现或设想的新问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在课前或课堂上提出,供师生在教学中交流、讨论。

例如在这一课的学案中有些学生把一些课外探究题记录在“学案”上面,如可让学生收集资料,或向居委会、或者向自己身边的老人等多种渠道了解周恩来总理的外交艺术;或者同学们联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相关的图片、资料、邮票等,制作一个展览馆,展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学生可把把自己研究的成果发到老师的博客上,或全班共享。

总之,“探究式”教学使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

同时,也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热情参与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了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