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类型表现

合集下载

小学生情绪障碍的类型及应对策略

小学生情绪障碍的类型及应对策略

小学生情绪障碍的类型及应对策略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情绪障碍是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问题。

情绪障碍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

了解小学生情绪障碍的类型,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情绪障碍的类型1、焦虑障碍焦虑是小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

表现为过度的担心、紧张、不安,对日常活动如上学、考试、社交等感到恐惧。

例如,有的孩子在考试前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心跳加速等生理反应,害怕自己考不好会受到批评或惩罚。

2、抑郁障碍抑郁在小学生中也时有发生,可能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我否定、容易疲劳等。

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对以前喜欢的活动不再感兴趣,经常感到无助和无望。

3、愤怒管理问题一些小学生难以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容易发脾气、暴躁、攻击他人或破坏物品。

这种情绪障碍可能源于家庭环境、学校压力或者自身性格特点。

4、分离焦虑当孩子与亲近的人分开,如父母、家人时,会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和不安。

他们可能会哭闹、拒绝上学、难以适应新环境。

5、社交恐惧在与他人交往中,有的小学生会感到极度的紧张和害怕,不敢主动与人交流,害怕被拒绝或嘲笑,从而避免参加社交活动。

二、小学生情绪障碍的成因1、家庭环境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过度严厉或溺爱、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等,都可能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压力,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2、学校因素学习压力过大、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矛盾等,都可能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

3、自身因素孩子的性格特点、遗传因素、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也容易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出现情绪问题。

三、应对策略1、家庭方面(1)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温暖。

(2)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3)父母要以身作则,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为孩子树立榜样。

关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

关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

关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语文学习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影响着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很多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长发展。

因此,关注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小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问题的表现1.缺乏兴趣很多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认为语文学习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

他们对于阅读、写作等语文学习内容感到厌烦,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2.缺乏自信一些小学生由于学习成绩较差,或者在语文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对于语文学习产生畏惧和焦虑的心理。

3.学习习惯不良一些小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形成正确的阅读、思考和表达方式,导致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感到困难重重。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问题的成因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的影响。

当前的教育体制和评价机制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很多小学生为了追求高分而忽视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体验。

其次,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

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枯燥,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导致小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最后,家庭教育的影响。

一些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导致孩子在语文学习中缺乏自信和动力。

三、关注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对策1.激发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游戏、故事、多媒体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要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要注重课外拓展,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阅读、写作、演讲等,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爱好。

2.培养自信心教师要关注每个小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增强自信心。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1、一般心理与行为问题⑴固执。

思想固执,行动偏激,不接受意见,自我评价过高,一意孤行。

⑵暴躁。

易被激怒,沉不住气,听到一些不顺耳的话,往往就火冒三丈,甚至唇枪舌剑,拳脚相加,缺乏自我克制的能力。

⑶孤僻。

孤独,胆怯,冷漠,不合群,总是喜欢独来独往,脾气古怪,敏感多疑。

⑷自卑。

常对自己的智力、能力等作出过低的评价,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易生烦恼,悲观失望,缺乏自我表现的勇气,脆弱,依赖,缺乏自信心,不善交往。

⑸嫉妒。

把他人在才能、地位、境遇或相貌等方面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忧虑、愤怒和怨恨。

有时甚至采用贬低、打击他人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虚荣心,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

⑹行为问题。

指反复而持久的反社会性、攻击性或对立性品行。

但发展到极端时,这种行为可严重违反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较之儿童普通的调皮捣蛋或少年的逆反行为更严重。

如过分好斗或霸道;残忍地对待动物或他人;严重破坏财物;纵火;偷窃;反复说谎;逃学或离家出走;过分频繁地发雷霆;对抗性挑衅行为;长期的严重违拗。

⑺人际关系问题。

与老师、同学不能友好相处,不能共同协作完成任务,对别人指责多,不能容忍别人的行为等。

⑻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下降。

很难持续集中注意力一段时间。

特别表现在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困难。

⑼依赖。

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关心和爱护下,因此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首先表现为对环境的依赖,如天气的变化不能适应,不知道增减衣服,需要老师或家长的提醒才行,否则很容易感冒。

⑽意志薄弱。

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

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容易上当受骗,爱说谎话,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正常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行动放任自流,意志力非常薄弱。

当他们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无所适从,甚至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

2、心理障碍⑴焦虑。

焦虑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者是对当前或预计可能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景,具有一种担忧的反应倾向。

主要有三种表现。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__________孟洪英厌学:厌学是目前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虽然目前都在谈“减负”,可学习任务仍旧繁重,孩子们每天都忙于完成一大堆作业,学习兴趣日渐消减,但竞争依然激烈,父母的期望值始终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学习差的同学,由于难达到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造成孩子心理困惑甚至愤恨,从而产生了厌学心理。

表现为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

近年来,因厌学而发生的学生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报道屡见报端。

厌学,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焦虑:很多学生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之所以形成学习焦虑,一般是大脑高度紧张,尤其是学习上的失败,会引起学生高度焦虑。

他们总埋怨自己笨、学不好,每当考试来临,心情更加紧张,担心考不好。

长期以往,它将束缚学生的认识活动,导致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低,爱生气,常发脾气,看不惯别人的事。

天津教科院的心理工作者曾经做过调查,事实表明中小学生的学习焦虑已经渗透到其他活动领域,表现出多种不安的倾向。

逆反:逆反心理是儿童成长历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常发生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之中,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观能动性也随之增强,表现欲望强烈,喜欢搞“独立”,愿意自作主张,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常采用吵闹、公开顶撞、离家出走的方式来表示抗议。

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其后果是严重的,甚至有的还走上犯罪的道路。

偏激: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很多家长只要孩子的成绩好,什么都依着他们,特别是从小成绩较好的孩子,更是如此。

因此,很多学生一直被纵容着,导致孩子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无理地要求所有的人都要围着他转,如果碰到不顺他意的事,或者被老师、家长批评几句,就容易出现过度的行为举止。

性格和情绪上的偏激,是做人处世的一个不可小觑的缺陷。

自卑: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活动,自卑心理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

有关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类型及表现

有关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类型及表现

分析出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八种类型及其主要表现一、缺乏同理心二、不能正向选择和关注三、缺乏尊重和温情四、缺乏具体性五、逃避即刻性六.充满对立性七.缺乏一致性、真实性与可靠性八.宾格被控1、闭锁心理此类心理表现为从不轻易向人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独来独往,更不愿意向教师说出心里话。

即使努力改善其情境,仍然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活动经常受阻,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孤僻,沉默寡言,人际关系一般较差,也无知己。

闭锁心理表现为对外界评价过于敏感,回避失败的意识较强,封闭内心世界,压抑情绪体验,孤独感强,行为表现为胆怯、退缩。

如有的学生上课不敢发言,偶尔被教师叫起来便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另外,在升学竞争压力下同学之间互相戒备,学习情况彼此保密。

闭锁心理阻断了学生和他人的交流,从而妨碍了学生智力和潜能的发展,还可能导致变态人格。

2、自卑心理自卑心理表现为在学习上缺乏自信,遇到困难时感到无能为力,对成功不抱希望,伴随有沮丧、悲观、不安等消极情绪体验,自卑心理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表现较明显。

这类学生自身成绩不太好,或者说能力不强,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怕与老师、同学说话,即使说话时也很勉强,显得局促不安,要么抓耳挠腮,要么满脸通红,要么手足无措。

以至于遇事不能果断决定,对是非、正误不能及时抉择,常常犹豫再三也不能下定决心、采取行动。

当然,这在一部分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身上同样也存在。

3、依赖心理这类学生表现为依赖性强,习惯于求助他人,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甚至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一旦离开教师的辅助或别人的帮助,便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消极情绪。

在家里,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自愿当孩子的家庭“助教”,许多应该由孩子独立完成的内容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了,多年“保姆式”的教育使孩子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结果出现了教育的负效应。

4、懒散心理这类学生精神松懈,行动散漫。

有的课堂上无精打采,或歪头,或趴在桌子上,不动脑筋,作业拖拉;有的学习缺乏热情和主动精神,推一推,动一动,应付差事;有的千方百计摆脱纪律的约束,借种种理由逃避集体活动,对老师撒谎,编造不完成作业的理由;有的在老师面前积极勤快,老师一走,他便自由散漫,外勤内懒。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核心考点——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1.多动症多动症也称“童多动综合症”,是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综合症,多在7岁时就有异常表现。

多动症儿童行为主要特征有:(1)活动过多。

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

(2)注意力不集中。

不能专注于一种活动,不能坐定看一会儿电视。

做作业做了一会儿又去干别的,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

(3)冲动行为。

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比如在做集体游戏时,难以耐心等待。

又如有时突然喊叫,袭击别人。

多动症可能有先天体质上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安环境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的结果。

(4)学习困难。

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

多动症患儿智力是正常或基本正常的,学习困难的原因与注意力不集中、多动有关。

出现学习困难的时间,决定于智力水平及多动症的轻重程度。

智力水平中下的严重多动症患儿在学龄早期就可出现学习困难。

智力水平较高、多动症状较轻的,可在初中阶段才出现学习困难。

2.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

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学生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是学校的统考以及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力,使学生缺乏内在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学生个人过分地争强好胜,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等。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

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3.学习困难综合症学习困难综合症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

有一组调查资料表明,)9%男童和3%的女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诵读困难(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一种表现。

的症状。

学习困难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缺少某种学习技能,包括诵读困难、计算困难、绘画困难、交往困难。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1.心理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表现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问题症状。

一般而言,低龄段较多表现为行为问题,如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智力问题。

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

智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其中,多动症为影响学生智力障碍的首位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能集中,总是忙碌不停,静不下来;注意力分散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与持久,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大中小学校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不愿学、不好学,学业成绩差,学习适应困难而产生“恐书症”、“恐校症”,因而出现厌学与逃学现象,不得不转学、退学或肄业。

此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太严,或任意责备,或受嘲笑、歧视而引起他们紧张心理,最终表现为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考试焦虑等症状。

(2)情绪问题。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

理想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

情绪出现问题就会喜怒无常,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急噪、爱与人争执,幻想等。

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

另一常见的情绪问题是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不能控制,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老师和家长们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学生变得不听话了,你要他向东,他却偏要向西,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逆反心理”。

(3)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论文

国开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目录引言 (2)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定义与分类 (2)1. 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

(3)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方法 (3)三、小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 (4)1. 焦虑 (4)2. 抑郁 (5)3. 自卑 (5)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策略 (6)1. 焦虑的干预策略 (6)2. 抑郁的干预策略 (6)3. 自卑的干预策略 (7)五、综合干预策略 (8)1. 心理健康教育 (8)2. 家校合作 (8)3. 环境优化 (9)4. 早期筛查和干预 (9)六、结论 (10)七、展望 (10)参考文献 (11)引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健康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未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小学生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日益增多,导致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因此,识别和干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并提出有效的识别方法和干预措施,以期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定义与分类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达到和谐统一,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积极的情绪体验。

在儿童阶段,心理健康的界定应考虑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全面评估其身心健康状况。

按照症状表现,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情绪障碍: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

2. 行为问题:包括攻击性行为、退缩行为、多动症等。

3. 学习困难: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学习成绩下降等。

4. 适应不良:对新环境或新任务适应能力差,难以融入集体生活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方法识别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早期干预的关键。

有效的识别方法可以帮助教师、家长和专业人员及时发现并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识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评估: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主要表现1、不同年级均存有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

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2、对人多疑恐惧。

表现为心里老是为某些事情焦虑,极度胆小害怕,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不安,似乎总面临什么危险和侵害。

遇事很少相信别人,总怕对自己不利,喜欢独处。

向往幻想世界,异想天开。

3、对他人冷漠敌视。

表现为常把内心的烦恼、愤恨向他人发泄。

殴打、谩骂同学,损坏公物,甚至轻生。

4、逆反心理严重。

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水平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综合起来,造成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需要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考虑。

首先,整个社会文化氛围上,心理学健康教育知识未全面普及,社会、学校、家庭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不够,很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棍棒底下出成绩”当学生出现问题时,绝大部分家长采用的是打骂的方式,而不会采用沟通、理解的方式。

其次,学校里面部分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忽视情感的交流与引导,教育方式、方法单调、刻板。

例如,一位学生因为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有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这位老师为纠正该生的毛病,竟然每次上课都让他站在课桌旁听课,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不但没有摘掉“后进生”的帽子,连原有的手工制作特长也丢弃了。

第三,家长缺乏准确合理的教育方法。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

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

”这也充分说明当今的家长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家长来解决,而是寻找能协助他们的老师。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哪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领域,涉及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简要描述:一、学习障碍学习障碍通常指的是智力正常的小学生在阅读、书写、计算等方面存在的一种或多种特殊性学习困难。

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对学习不感兴趣、厌恶学习,甚至学习成绩差。

这些问题可能是由认知功能缺陷或不利的教育环境导致的。

二、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涉及小学生情绪状态的异常变化。

包括分离性焦虑(如不愿意上学、担心家长外出等)、情绪急躁易怒、抑郁等。

导致这样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学习压力、社交困难等原因。

三、社会适应障碍社会适应障碍指的是小学生在与同龄人交往、适应学校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表现为长时间不与他人接触、入学不适应、与同龄人沟通交流困难等。

这个心理问题可能与小学生的性格特质、家庭环境、学校氛围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品德缺陷品德缺陷是指小学生在道德行为、价值观念等方面出现的偏差或不足。

表现为叛逆、不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教诲、缺乏责任感等。

这个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家庭因素、社会环境等都可能对小学生的品德发展产生影响。

五、其他常见问题焦虑:小学生可能因学习压力、家庭期望、社交关系等因素而产生焦虑情绪。

孤独感:在社交圈中感到孤立无援,缺乏亲密关系和归属感。

自责倾向:当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容易将责任归咎于自己,产生自责心理。

羞怯:在公共场合或与他人交往时表现出害羞、胆怯等情绪。

六、应对措施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课堂教育、心理辅导等方式,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建立支持系统: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共同为小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形成关爱小学生的良好氛围。

提供个性化辅导: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心理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干预措施。

加强家校合作:家长和学校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总之,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应对措施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应对措施心理健康是指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发育正常的智力,稳定而欢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环境具有高效、欢乐的适应状况。

心理健康的人应坚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

让我为你的心灵插上一双放飞的翅膀。

1、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1)学习焦虑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

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

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我不好,对自我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构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

当别人比自我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见不得别人比自我好,觉得自我才是的。

(5)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期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

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

异常是自我表现好却得不到教师的夸奖,便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6)自卑胆小、不敢表现自我、对自我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1.心理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表现处于不同年龄段的中小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问题症状。

一般而言,低龄段较多表现为行为问题,如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智力问题。

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学习)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

智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其中,多动症为影响学生智力障碍的首位问题,其主要表现是注意力不能集中,总是忙碌不停,静不下来;注意力分散主要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与持久,这一点在小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大中小学校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不愿学、不好学,学业成绩差,学习适应困难而产生“恐书症”、“恐校症”,因而出现厌学与逃学现象,不得不转学、退学或肄业。

此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太严,或任意责备,或受嘲笑、歧视而引起他们紧张心理,最终表现为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考试焦虑等症状。

(2)情绪问题。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有情绪不稳定问题的学生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

理想的心理状态应该是情感表现乐观而稳定,既不为琐事耿耿于怀,也不冲动莽撞。

情绪出现问题就会喜怒无常,易冲动,自我失控,过度焦虑紧张、急噪、爱与人争执,幻想等。

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

另一常见的情绪问题是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不能控制,其表现是心情时好时坏,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老师和家长们发现,不知从何时起,学生变得不听话了,你要他向东,他却偏要向西,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逆反心理”。

(3)意志问题。

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表现及成因分析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表现及成因分析

五、关于问题少年的心理分析
问题少年是指在道德品质上有不良倾向,在行为表 现上有明显偏离的学生。其矛盾的心理主要表现在: (一)强烈的独立自主的需要与成人严加管教的矛盾。 (二)对尊重的需要与在群体中地位低下的矛盾。 (三)渴望友谊与不受欢迎的矛盾。
对 策:
1、通过活动增加他们与集体中多数成员交往的机会。 2、改变他们在群体中的地位,改变其自我的负性评价及 别人对他们的负性评价。 3、保护其自尊心不受到伤害。 4、使集体生活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5、及时与家长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 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
学习问题:学习困难、考试失利、厌学症等。 人际关系问题:家庭关系、师生关系问题,同学交往问题等。 挫折适应问题:情绪低落,自卑,心理承受力差等。 青春期心理问题:异性同学交往问题,早恋,上网成瘾等。
表现:
自私、任性、依赖、享乐、畏缩、胆小、 对抗、逆反、逃避、恐慌等不良心理。
3、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三)辅导内容:
耐挫折心理辅导、环境适应心理辅导、考试心理辅
导、人际关系心理辅导、青春期问题的心理辅导。

(四)辅导的基本方式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3、个别心理辅导 4、团体辅导(专题报告、讲座)
四、中小学心理问题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理论学习、投身工作实践。 (二)积极争取支持、主动创造条件。 (三)把握操作原则、掌握辅导技术。
六、关于农村留守学生心理 问题的分析
问题: 1、个性心理异常。
2、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完整产生的负面心理。 3、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偏离。
对策: 1、加强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中小学生学习碍障简介

中小学生学习碍障简介

中小学生学习碍障简介(Learning Disability,简称LD)是中小学生最常见的发展性障碍,大约5%~10%的学生有程度不同的学习障碍。

一、学习障碍的概念和内涵学习障碍一词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由美国特殊教育学家柯克提出。

美国“国家学障联合委员会”给学习障碍下的定义是:学习障碍是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运算及社会技能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困难的一组异质障碍。

这些障碍对个体来说是固有的,可能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的,并且可能持续终身。

个体在自我调节行为和对社会的认识方面容易发生障碍,但这些并不是学习障碍的主要问题。

学习障碍也可由于其他的障碍(例如视觉障碍、听觉障碍、精神迟滞、重度的情绪障碍)或由于其他的影响(文化的差异、不充分乃至不确切的指导)而产生,但并不是这些条件和影响的直接结果。

我国学术界对学习障碍做了如下的界定:学习障碍是指在听、说、读、写、推理、数学等方面的获得和运用上出现明显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异常者。

这种异常是由于个人因素引起的,一般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所致;学习障碍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

有些人可能在自律行为、社会知觉、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问题,而且这些问题与学习障碍同时出现,但是这些问题本身并不能单独构成学习障碍。

学习障碍也可能与其他障碍同时出现,例如文化差异、教学不当等造成的障碍,但这些障碍或外在因素并不是导致学习异常的原因。

美国学者黑模收集了具有权威性的有关学习障碍的11个主要定义,总结出其中的9个内涵:1.低成就与个人能力表现有显著困难(孩子无法发挥通常由标准智力测验所测出的潜力);2.病因为中枢神经功能紊乱;3.表现的困难与心理历程有关(学习障碍者在心理加工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即他们的理解和解释刺激的能力不健全,如视觉、听觉、触觉等认知技巧的缺陷导致学习成绩的低下);4.发现的时间可能出现在任何年龄阶段(学习障碍不但见于学龄儿童期,也见于学龄前期和成人期);5.在口语上表现特殊的困难,如听或说;6.在学业上表现特殊的困难,如阅读、书写或数学;7.在知觉上表现特殊的困难,如推理、思考;8.在其他方面表现特殊的困难,如空间关系、沟通技巧或动作协调等;9.允许其他障碍与学习障碍共存。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智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方面,。

学生的智力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利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

此外,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太严,或任意责备,或受嘲笑,歧视而引起他们紧张心理,最终表现为记忆力效果下降,思维迟缓,考试焦虑等症状。

2、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行为等。

A、羞怯。

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记事说话也慢声细语。

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感大声回答问题。

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事。

抑郁、冷漠、缄默、易于幻想或者情绪波动较大,容易被激怒、神经质式的敏感、多虑、多疑、害怕、烦躁不安、过分依赖父母等。

B、焦虑:a、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远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

b、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

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

C、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的处理问题。

遇事易冲动,任性。

在困难民间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

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怒气冲天,满腹牢骚。

D、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长队别人挑剔和贬低。

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

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

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

3、意志问题:主要变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特别是禁不住强烈诱因的引诱,容易上当受骗。

还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优柔寡断,胆小怕事,易受暗示和容易动摇,缺乏行动的自主性和一致性,不能正确面对挫折,竞争,行动放任自流。

4、人格问题: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和自我调控系统等。

小学生常见的20条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小学生常见的20条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小学生常见的20条心理问题及其应对措施1. 分离焦虑•表现:不愿意离开父母,上学时哭闹,害怕独处,经常感到不安。

•原因: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对父母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

•后果:影响学习和社交,可能导致情绪问题和自信心下降。

•教育及应对:o逐步适应:提前带孩子参观学校,熟悉校园环境。

o正面鼓励:表扬孩子在学校取得的进步,增强自信心。

o建立信任:与孩子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让孩子知道父母会按时接他们回家。

•预防:o培养独立性:鼓励孩子自己完成一些简单任务,如整理书包、穿衣等。

o提前准备:在开学前与孩子讨论学校的日常生活,减轻恐惧感。

2. 学习压力•表现:对学习失去兴趣,成绩下滑,情绪波动大,容易发脾气。

•原因:作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家长期望过高。

•后果:可能导致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教育及应对:o合理安排:帮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避免过度压力。

o情感支持:倾听孩子的感受,给予鼓励和支持,减轻心理负担。

o兴趣引导: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预防:o家校合作:与老师保持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共同解决问题。

o减压活动: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和户外游戏,释放压力。

3. 人际关系问题•表现:不合群,经常被同学排斥或欺负,情绪低落。

•原因:性格内向,社交技能不足,同伴关系紧张。

•后果:可能导致孤独感、自卑感,影响心理健康。

•教育及应对:o社交技能:教孩子如何与人交往,如分享、合作、表达感受等。

o情感支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提供帮助和安慰。

o积极干预:发现欺凌行为时,及时与学校沟通,寻求解决办法。

•预防:o团队活动:组织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

o情感教育:开展情感教育课程,帮助孩子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4. 自卑感•表现:对自己评价过低,不敢尝试新事物,害怕失败。

•原因:家庭环境不支持,同伴比较,学习成绩不佳。

•后果:可能导致自信心下降,影响学业和社交。

•教育及应对:o正面肯定:多表扬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增强自信心。

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瓜州县南岔镇六工小学黄仟灵一、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1、畏难。

从本人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中体会到,有近一半学生感到数学难学。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恐惧心理,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信。

2、反复波动。

小学生情感的波动明显,有些学生听懂了一点,或某次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就会产生自满情绪,一旦考试失败又容易灰心丧气,一蹶不振。

3、消极厌倦。

长时间或高强度的学习活动,会导致学习能力降低,学习效率不高,尤其在解数学习题中,错误率更高,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产生消极厌倦的心理。

4、自卑嫉妒。

某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考试屡考屡败,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从而产生颓废、畏惧、嫉妒和自卑等情绪。

5、懒惰。

有些学生长期形成松散、懒惰的坏习惯,怕动脑筋,怕吃苦,造成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他们遇到难题,就会退缩不前,丧失信心。

6、感情对立。

学生对老师的要求高,不愿看到老师出错,倘若老师出错,就会怀疑老师的教学能力,往往老师会在他们的心目中丧失威信,进而与老师感情对立。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1、家庭对学生的影响。

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不高兴,使孩子对父母望而生畏,同时家长和孩子之间缺乏平等的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挫折得不到疏导或鼓励,再加其它不当影响,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2、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水平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教法单一、死板,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视学习为苦差事;忽视学生心理特点,使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后进生被老师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这些都直接促成学生的心理障碍。

3、数学学科本身难学是形成学习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

(1)、数学概念具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如不能区分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就会形成错误概念,再加上概念相互干扰,这些都易造成学习上的畏难的心理障碍。

(2)、数学知识应用有很大的灵活性,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没有掌握灵活多变的手法,不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变通,受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甄别与干预

小学生心理障碍的甄别与干预



二、交流障碍
(一) 语言发展迟缓 大多数的孩子会在他们出生后的几个月说出第一个词 ,到他们18 至24个月时,就可以把2 到3个词放在一起, 说出句子。有些孩子会出现几个月的延迟,这很少是有问 题的征兆,但过长时间的延期就值得担心了。它可能是一 种器质性障碍的早期征兆,如:耳聋、自闭症或精神发育 迟滞,或是源于环境因素。



有学习障碍小学生在学校表现得不好,常常被他们的老师、家长和同 伴看作是失败者。因此,他们到9岁时常常有较低的自我评价和较低 的动机。根据DSM-IV,有学习障碍的小学生的退学率是40% 。他们 成人后也常常有就业问题。
有学习障碍的小学生,特别是女孩,通常比其他的孩子更不受同伴的 欢迎;另一方面,挫败感和焦虑可能会使这些孩子以疏远他人的方式 来行事。而且,阻碍他们学业成功的认知问题可能也会逐渐损坏他们 的社交成功。一个记不住游戏规则的孩子常常会被排除在游戏之外。 男孩比女孩更可能有学习障碍,但是男、女孩阅读障碍的发生率是相 同的。贫困、社会经济地位低是孩子患学习障碍的高风险因素。
参考文献




① 陶国泰. 儿童少年精神医学.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 月 ② Lauren B. Alloy, John H. Riskind, Margaret J. Manos. 异常心 理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年7月 ③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IV (精神障 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1994 ④ 张亚林. 高级精神病学.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⑤岳晓东,祝新华. 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 北京: 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 ⑥Jongsma,A.E. 小学生心理治疗指导计划(第三版). 北京: 中国 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心理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中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小学生作为成长中最为脆弱的群体,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正确地识别和及时干预小学生心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以期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一、心理问题的常见表现1.学习困难:小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是常见的,但当这种困难长期存在且无法得到改善时,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

比如,小学生出现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动力低等情况。

2.情绪异常:小学生情绪异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焦虑、抑郁、暴躁等。

他们可能会表现出过度害怕、易怒、情绪低落等情况,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3.社交障碍:一些小学生可能存在社交障碍,表现为羞怯、退缩、不善于与他人交流等。

他们可能会拒绝参与集体活动,与同学或老师的关系紧张。

4.行为问题: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包括攻击性行为、自伤行为、逃避行为等。

他们可能会出现频繁的发脾气、偷窃、患有强迫症等。

二、心理问题的识别方法1.观察行为变化:作为老师或家长,要经常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变化,包括注意力、情绪、人际关系等方面。

如果发现明显的异常,应及时关注并采取措施。

2.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与小学生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识别心理问题的前提。

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关心他们的内心感受,帮助他们排解困惑。

3.及时与专业人员合作:如果观察到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迹象,及时与专业的心理健康工作者合作,寻求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三、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1.提供支持与关心:尊重小学生的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情绪。

提供温暖、理解与支持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困难。

2.建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氛围:在学校和家庭中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的情绪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个体化的干预计划:每个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独特的,需要制定个体化的干预计划。

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系列的干预措施,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出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八种类型及其主要表现一、缺乏同理心二、不能正向选择和关注三、缺乏尊重和温情四、缺乏具体性五、逃避即刻性六.充满对立性七.缺乏一致性、真实性与可靠性八.宾格被控1、闭锁心理此类心理表现为从不轻易向人表露自己的内心世界,独来独往,更不愿意向教师说出心里话。

即使努力改善其情境,仍然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活动经常受阻,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孤僻,沉默寡言,人际关系一般较差,也无知己。

闭锁心理表现为对外界评价过于敏感,回避失败的意识较强,封闭内心世界,压抑情绪体验,孤独感强,行为表现为胆怯、退缩。

如有的学生上课不敢发言,偶尔被教师叫起来便面红耳赤,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另外,在升学竞争压力下同学之间互相戒备,学习情况彼此保密。

闭锁心理阻断了学生和他人的交流,从而妨碍了学生智力和潜能的发展,还可能导致变态人格。

2、自卑心理自卑心理表现为在学习上缺乏自信,遇到困难时感到无能为力,对成功不抱希望,伴随有沮丧、悲观、不安等消极情绪体验,自卑心理在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中表现较明显。

这类学生自身成绩不太好,或者说能力不强,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怕与老师、同学说话,即使说话时也很勉强,显得局促不安,要么抓耳挠腮,要么满脸通红,要么手足无措。

以至于遇事不能果断决定,对是非、正误不能及时抉择,常常犹豫再三也不能下定决心、采取行动。

当然,这在一部分各方面都不错的学生身上同样也存在。

3、依赖心理这类学生表现为依赖性强,习惯于求助他人,不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甚至抄袭作业,考试作弊,一旦离开教师的辅助或别人的帮助,便会产生无所适从的消极情绪。

在家里,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自愿当孩子的家庭“助教”,许多应该由孩子独立完成的内容都由家长包办代替了,多年“保姆式”的教育使孩子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结果出现了教育的负效应。

4、懒散心理这类学生精神松懈,行动散漫。

有的课堂上无精打采,或歪头,或趴在桌子上,不动脑筋,作业拖拉;有的学习缺乏热情和主动精神,推一推,动一动,应付差事;有的千方百计摆脱纪律的约束,借种种理由逃避集体活动,对老师撒谎,编造不完成作业的理由;有的在老师面前积极勤快,老师一走,他便自由散漫,外勤内懒。

5、逆反心理逆反心理表现为对教学要求怀有对立和排斥情绪,以抵抗外界压力来满足自尊,导致抗拒的行为倾向。

如有的学生受到教师的批评,便产生“你越让我学我越不学”的抵触情绪。

学生学习上产生的逆反心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教学态度、教育方法的不适当,思想方法的片面则是主要原因。

如果教师没有相应的教育对策,会无意之中强化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上课时对于老师的教育就会明听暗顶,对知识毫无兴趣,似听非听,从而降低教学质量。

6、嫉妒心理嫉妒心理表现为对成绩或学习能力高于自己的同学产生不满、憎恨情绪,极力排除他人的优越之外,以贬低和诽谤的手段寻求心理上的快慰。

如有的学生在考试前将同学的复习材料藏起来。

嫉妒心理不仅有损他人,而且也给自身带来烦恼和痛苦。

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不良心理。

患有这种心理的学生把强于自己的人看作是对自己的威胁,是自己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因而对别人总是千方百计地鄙视、诽谤、诋毁,自己不但没有进取的愿望和行为,而且对别人取得的成功总不舒服,导致自己始终处于压抑状态。

7、焦虑心理这类学生焦躁不安,不能静下心来学习或做事。

有的容易被情绪左右,情绪差时,厌恶学习;有的下课时与大家嘻嘻哈哈,上课时便焦躁不安;有的做作业马马虎虎,只求速度,不求质量;有的平时学习基础比较差,一到考试,便手忙脚乱,考试成绩不佳。

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为一点小事都会过度着急、坐立不安,有时还会有心慌、头痛、气促、出汗、呕吐等症状,常会发生在敏感、内向、紧张、多疑的儿童身上。

如不及时疏导,会产生做恶梦等睡眠障碍,尤以考试期间表现明显,以致于平时成绩很好,但考试成绩却很糟。

8、厌学心理厌学学生的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

他们对数学、外语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动脑筋,注意力极易分散,微小的外部动因就会使他们出现明显的分心状态,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习复习无恒心、心不在焉。

他们有的记得快、忘得也快,有的记得慢、忘得快;想象模糊,缺乏现实性和可靠性。

由于心智活动差,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不少知识脱落,即使当时学懂的知识也不能巩固,更不能形成技能、技巧,学而不会,这是厌学学生的突出特点。

从兴趣、动机、情感、意志等动力系统看,厌学学生在学习目的上有随意性和多变性的特点。

他们兴趣分散,志向不定,缺乏长远动机,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和顽强性。

由于学而不会,不愿学,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呈现恶性循环。

由于成绩差,他们的自尊心很少受到别人的关注和重视,开始表现为惭愧、内疚,继而发展为不在乎自己,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寻找别的途径来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不守纪律,爱出风头,与老师对着干,混学、闹学,直至弃学。

以上八类“学习心理障碍”是常见的,当然还有自安、从众、自傲、文饰、自私等非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

就上述常见的表现,也是这一类学生的心理或行为特征,而不是某一个学生的全部行为;就其数量而言,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因此被列为个案的对象全校仅12人,平均每班2人左右。

至于其他一些学生中的“学习心理障碍”多半则处于“朦胧期”、“苗头期”或“偶发期”,对他们应强化面上的教育,但不列为个案研究的对象。

(二)分析小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1、生理因素又称生物学基础,主要是指遗传、体质、生理等对心理障碍产生与发展起作用的因素。

近期研究发现,当人脑右半球受到损伤人就表现出情绪高涨、多话、兴奋多于抑制;相反,如果大脑左半球受到伤害,就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自责自罪等不正常心理现象。

现代科学技术证明,心理异常,心理障碍表现有许多与人的生物因素有关。

2、环境因素。

影响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障碍的客观因素(又称环境因素)是极其复杂而又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①社会环境。

小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有限,其社会性正处于形成阶段。

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媒体宣传、周围一些人群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的感染,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人生观极易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目前存在的依赖、懒散、自控能力差、焦虑、厌学等心理障碍来看,其原因与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有直接关系。

②家庭环境。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起着巨大的作用。

从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存在心理障碍的孩子,父母的教育方法、态度普遍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此外,家庭成员的不良行为对小学生具有直接唆使或间接暗示的影响。

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离婚、丧偶等),小学生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娇惯,容易造成他们的懒惰、意志力薄弱、自控能力差等;父母对孩子过分严厉或打骂,容易形成他们焦虑、逆反或说谎等心理障碍,甚至患恐惧症。

学生的心理异常有时是由于父母的心理病态引起的。

人们发现,父母情绪低沉、抑郁,往往会造成孩子终生情绪抑郁;父母胆小怕事,忧虑重重或对子女不切实际的要求,易造成学生焦虑、害怕现实、精神负担过重或癔病。

例如,被测试五年级学生王鹏斌,其爸爸在外面跑长途,妈妈患病在床,生活缺少照顾。

他和五岁的小弟弟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再加上他自己平时比较懒散,家庭作业有时就不愿意做,也没有人督促。

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自私,孤僻、不合群。

③学校教育。

学校的校风、班风、教学内容、课外教育活动等,特别是老师本人的性格和作风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也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

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总是“理想”、“可爱”的人物,他们不仅会听从他的教导,甚至会处处模仿他的举止和风格。

如果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对学生要求失度,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学生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接受正面的教育,必然造成心理上的许多矛盾冲突,引起许多不良的情绪体验,如:怀疑、失望、悲伤、恐惧、愤怒甚至绝望等,这些状况持续下去,就必然导致心理异常的出现。

3、主体因素意志力薄弱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由于自身对客观事物是非分辨能力有限,有时虽然有一定的认识,但在行动中因无法控制自己而使预定目标的实现受到干扰和阻碍,于是就产生了相反的行为结果,使他们感到失望、悲观,心理受到挫伤。

情感的反常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客观环境的各种因素,只有通过反常的情绪体验,才能损伤人的心理。

因此,冲突和失败等情绪体验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主体因素。

冲突是动机被阻止或需要之间相互排斥所产生的一种矛盾心理。

例如,小学生渴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赞许、表扬,但因自控力差,经常犯错误,又实现不了这个强烈的愿望,于是产生了失望、悲伤、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心理。

如:被测试的四年级学生张阳阳,是一个相对比较聪明的学生,他是插班到这个班级的,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和老师,使他对一切外围的因素比较感兴趣,而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思想总开“小差”,作业潦草。

做什么都打不起精神,还经常在班里惹是生非。

班内实行的是积分制,每月的考评他总是最后,也因此叫过几次家长,但收效不大。

失败是指小学生在正确动机指导下的愿望、理想得不到应有的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失望心理。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失败,失败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安慰或鼓励,不能很好地自我调控,就有可能陷入颓丧与自卑中。

经常处于强烈的失望中,常常是小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三)小学生常见(八类)“学习心理障碍”疏导的基本对策1.疏导闭锁心理的基本对策(1).给孩子以真爱老师是孩子除父母之外接触最多的人。

师生关系也是最常见的人际关系之一,通过与老师的交往,学生希望在老师那里得到父母般的温暖和朋友般的关爱,使精神更加愉快,生活更加充实,希望从老师这本无字的书中,学习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从而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素养。

教师应多与孩子亲近,让他感到一种亲近感,从而放松戒备心。

课下和他一起做游戏,谈家常;上课多关注他,多鼓励他,多提问他;多与他有一些肢体上的接触,可以拥抱他,抚摸他,亲吻他,使他真正感到老师像妈妈一样,这样他就会打开心结,愿意和你接触,有什么心里话愿意找老师说。

(2)融入班级体教师不仅多和他接触,同时引导其他学生和他一起玩,帮助他尽快适应、关心和热爱班集体,团结同学,与大家建立真诚的友谊。

温暖的班集体是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健康成长愉快生活的好园地。

(3)敢于表达告诉他自己有什么想法要大胆地说出来,只有说出来你的想法才能实现,不要让周围的人猜你的心思。

告诉学生每当烦恼、苦闷时,要坦诚地向老师倾吐,求得理解和帮助;遇到表扬或批评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要自控,要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