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基本原理机试多选题
多选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
真理具有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马克思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学说论证了与一种商品的价格相关的因素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货币的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货币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下列各项属于党的思想路线内容的有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它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在数量上相当于平均利润的剥削收入有“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因为下列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有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
党的群众路线是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它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社会存在包括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主要是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阶级社会中的三大差别通常指的是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是(A)历史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先验唯心主义(E)绝对唯心主义答案:B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在下列几种价值形式中,没有本质区别的两种形式是(A)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扩大的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D)货币形式(E)总和的价值形式答案:CD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E)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答案:ABC量变的形式可以表现为(A)数量的增减(B)空间排列的变化(C)爆发式飞跃(D)非爆发式飞跃(E)场所的变更答案:ABE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C)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D)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E)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答案:ABC能动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A)世界的可知性(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C)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D)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E)实践是认识的产物答案:B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B)利润率的提高(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E)预付资本量的减少答案:AC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A)"一分为二"(B)"和二为一"(C)"万物莫不有对"(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E)过犹不及答案:ABCD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A)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B)产品的分配形式(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D)生产工具的发展程度(E)具有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答案:ABC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可以对联系做出不同划分.以下对联系的分类正确的有(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E)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答案:ABDE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说明(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E)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答案:BC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本质"原型"(E)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答案:AD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判断,下列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纸上谈兵(B)实事求是(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D)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答案:BD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A)个别劳动(B)社会劳动(C)具体劳动(D)抽象劳动(E)生产劳动答案:CD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由(A)社会再生产的规律决定的(B)社会再生产的形式决定的(C)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D)竞争规律决定的(E)供求关系决定的答案:CD下属现象中属于共产主义社会特征的有(A)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劳分配(C)社会财富极大丰富,消费品按需分配(D)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E)社会的完善状态将永恒持续下去答案:ACD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B)—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C)世界是—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答案:ABCD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 "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 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A)要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B)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C)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D)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E)坚持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答案:ABCDE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公元前353年,魏国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国慌忙向齐国求救....(A)"围魏救赵"是辩证法在军事上的灵活运用(B)在战争中,作战双方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各种复杂因素(C)用矛盾斗争的对抗形式抹杀了矛盾斗争性的普遍性(D)战争指导者如能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便可转被动为主动,最后克敌制胜(E)是对矛盾斗争性简要明确的表述答案:ABD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E)空想社会主义答案:BCD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E)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答案:CDE"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B)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E)这两种观点都是唯心史观答案:BCD规律的客观性是指(A)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规律不能认识(C)规律不能改变(D)规律不能创造(E)规律不能消灭答案:ACDE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纺织厂的资本家购买的用于生产的棉花属于(A)不变资本(B)固定资本(C)可变资本(D)流动资本(E)预付资本答案:ADE在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采取以下手段压榨工人血汗(A)延长劳动时间(B)增大劳动强度(C)降低工人工资(D)廉价雇佣女工和童工等(E)限制工人人身自由答案:ABCD实践的基本特点是(A)客观性(C)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答案:ACD下列现象中属于因果关系的是(A)白天过去,黑夜到来(B)水涨船高(C)善有善报,恶有恶报(D)勤学出智慧,实践出真知(E)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答案:BDE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E)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答案:ADE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的基本特点是(A)稳定性(B)普遍性(C)主观性(D)重复性(E)客观性答案:ABDE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的基本特点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指(A)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发展(B)人的需要的全面丰富和充分满足(C)个人潜力和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D)人的各种要求都能得到满足(E)全体社会成员都发展,而不是只有一部分人的发展答案:ABCE下列选项中属于共产主义含义的有(A)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理论(B)共产主义是一种现实运动(C)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D)共产主义是一种社会理想(E)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的终结答案:ABCD"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代替那些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A)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社会.(B)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C)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D)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E)国家消亡,社会关系和谐,世界和平.(F)实现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答案:ABCDEF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A)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物质是可以认识的(C)物质是属于共性的范畴(D)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E)物质是主观的产物答案:ABC"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C)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D)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E)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答案:ABCDE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生产剩余价值生产的共同点A都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B都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C都增加了剩余价值量D都提高了剩余价值率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B科学性E革命性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为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个观点表明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列宁指出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这句话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货币对本质通过它的职能体现出来,货币有多种职能,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二战以来,国际性协调经济组织主要有下列选项属于人类解放含义的有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投资地位的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马原(辩证法)单选
【李海洋201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随堂练习——马原(辩证法)单选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是()A物质和运动的观点B实践和认识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对立和统一的观点【答案】C【解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以C选项正确。
选项A、B不符合题意,选项D不全面。
2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道:“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这句话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A客观性B普遍性C多样性D条件性【答案】D【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征: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其三,联系具有条件性。
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条件是指与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题干中的地点和时间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条件和时间条件。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中国古人说“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D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答案】A【解析】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本题由缺少一个钉子引起了国家的灭亡,正是体现了普遍联系观点。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4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及其特点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
要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综合地、系统地把握事物,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事物,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随便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联系起来。
第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马哲复习——精选推荐
一.基本常识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和三大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哲学的定义、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定义:哲学史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基本派别:⑴根据①,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⑵根据②,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和不可知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P29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
4.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P31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还总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去确定反映什么、不反映什么、怎样反映,表现出主体的选择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没有的理想世界。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成客观现实。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P415.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五对范畴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是: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现象和本质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 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
例如,谁都可能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但要揭示这个现象的本质(万有引力定律)则需要理性分析和思考。
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例如,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着本质,假相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着本质);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
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内容和形式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
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 1.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2.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
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
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考研政治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在马原部分,有不少考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唯物辩证法
[马哲]考研高频考点突破——唯物辩证法(一)日期:2009-07-01 来源:万学教育海文考研【字体:大中小】【打印】【阅读:1416次】1.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与系统[分析]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联系又是普遍的,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环节并通过它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还是多种多样的。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物质世界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
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主要特征:一是它的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二是它的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此外,系统还有层次性和开放性。
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事物的联系,科学的突破往往表现在把人们通常看来似乎没有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
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人们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联系,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必备观点,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方法论基础之一。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分析]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发展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68个热点问题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
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对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方向。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决定意识,它是第一性的;意识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它是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所以唯物主义既是一元论的,又是可知论的。
它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2)唯心主义主张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
它是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种歪曲反映。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从而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崭新的哲学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阶级性,公开声明它是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二是它的实践性,认为以往的哲学都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改造世界的哲学。
还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点,是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5.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心主义(亦称唯心史观)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
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认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
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原概念
第一章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定义: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是事务的本质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本和本质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事物的普遍联系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具有普遍性、联系具有多样性。
联系的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联系的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具有三层含义。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的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的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乐偶然联系等。
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当代中国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中,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和国家工作的总体布局,放在重要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现象和本质: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原因和结果: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把握规律知识点的“规律”--新祥旭
在考研政治的马原版块中,规律这个概念是经常出现和考察的,也是同学们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版块的一条重要线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整理一下规律的相关概念在大纲中出现的次数以及考研政治真题对这个知识点如何考察的。
首先,同学们需要把握的是规律的概念,同学们要把这个概念放到整个辩证法的体系中加以理解,“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换句话说,规律首先是一种联系,但不是一般的联系,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第一,本质,规律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属性,要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任何规律都是实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联系。
第二,就是必然的,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第三,规律是稳定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接下来的,同学们一定要清楚,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唯物主义,所以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所以在考研政治的真题中经常是利用人与规律的关系给同学们制造做题的障碍。
首先,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藐视、创造、消灭改变,”这几个词只要和规律搭配,同学们一定要清楚,就一定不能选择。
可以和规律搭配的是“认识、发现、利用、遵守”,但是人们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同时,理论思维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理论思维能使人们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错误的思维会走向真理的反面。
规律的种类有哪些呢,规律可以分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的一道真题就是根据这个知识点来命制的,我们一起来看下,2014.2 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绝不会有人去组织一个“月食党”以促进或阻止月食的到来,但要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组织革命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答: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实体性要素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智能性要素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教育水平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现性、片面性。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这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理是一致的;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
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可认识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本大题满分共20分)1、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答: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④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原核心考点:规律及其客观性
马原核心考点:规律及其客观性规律及其客观性是考研政治马原部分的重要原理和考察要点,大家要辩证的区分和认识这一知识点,下面凯程考研老师详细为大家分析讲解这一原理详细内容及考察要点。
规律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第一,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联系。
第二,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第三,规律是稳定的联系。
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规律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又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或发现规律,并利用这种合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世界、为人类谋利的目的。
人们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事物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因此,既要反对藐视规律的主观随意性和经验主义,又要反对在规律面前无所作为的思想。
在这里,理论思维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理论思维能使人们增强驾驭规律的能力,错误的思维会走向真理的反面。
【知识点讲解】1.基本概念或原理分析规律的稳定性也就它的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2.案例或记忆方法社会规律稳定性的表现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如任何社会形态都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价值规律是一切商品生产所共有的规律,只要是商品生产,商品的价值就必然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三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五大范畴:是对事物最普遍的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必须通过形式表现,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存在于统一体中,不可分割。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内部联系和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
现象是外在的、个别的、具体的、片面的、丰富的、生动的,而本质则是内在的、一般的、深沉的、单纯的。
但是二者又是统一的,没有脱离本质的现象也没有脱离现象的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露和表现,现象背后隐藏着事物的本质,二者不可分割。
对立表现在:在特定的界限和范围内,原因和结果具有确定的界限和先后次序,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既不能混淆也不能颠倒。
它们的统一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马哲部分多项选择题答案及解析
2013年哈尔滨新东方政治试卷1. 恩格斯在晚年告诫人们不要生搬硬套马克思和他的话,“而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像马克思那样去思考问题。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者’这个词才有存在的理由。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答案】ABCD【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
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坚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2. 唯物辩证法认为,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
解决矛盾的形式也不尽相同。
矛盾解决的基本形式有A.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双方所代替C.矛盾双方的调合,达到绝对同一D.矛盾双方通过斗争达到对立面的融合【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不同矛盾不同解决方式的理解和确认。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9)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10)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
(1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
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知识点1.唯物论物质: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时绝对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是相对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物质的运动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
意识:意识的起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社会劳动;意识起源的基本环节有三个:第一,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由刺激感应的反映形式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第三,由一般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具有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反映世界是自觉的有目的反映,意识不仅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主体拥有意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拥有人脑,而是必须参与到人类社会实践中去。
规律: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向。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固有的联系。
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不能被改变、创造、消除的。
人只能认识规律、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朴素唯物主义;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辩证法两个特征:联系观: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即系统观)发展观: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或称斗争性与同一性(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内在规律和要求
内在规律和要求
内在规律和要求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本质联系的反映,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它们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准则。
首先,内在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它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联系。
内在规律不是外部强加给事物的,而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例如,生命的本质规律是新陈代谢,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等。
其次,内在要求是指基于内在规律的认识,对事物发展提出的本质要求。
它是基于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把握和理解,所提出的引导和规范事物发展的准则。
内在要求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和价值取向,是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的重要依据。
例如,在经济发展中,内在要求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等目标。
在实践中,我们要遵循内在规律和内在要求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首先,要深入研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
其次,要明确事物的内在要求,提出符合内在规律的行动准则和发展目标。
最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遵循内在规律和内在要求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总之,内在规律和要求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准则,只有深入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要求,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推动事物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物的联系和运动构成规律。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本质的联系
规律同本质是同等程度的范畴,规律是本质的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2)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规律性与必然性也是同等程度的范畴,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也就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在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
(3)规律又是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会重复出现。
自然规律的重复性是显而易见的,社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是2004年新增加的知识点。
考生一定要注意掌握这一知识点要真正理解世界是做为过程而存在,并要注意它的方法论意义。
此知识点可能以分析题或辨析题的形式存在。
规律是事物内部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因此,“规律就是关系”,即“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列宁)本质的关系指的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
注意正确理解规律的重复性问题,特别是社会规律的重复性不等于历史事件可以重复。
不要把规律与真理划等号。
会规律的重复性尽管复杂,但同样存在。
规律的重复性不能理解为绝对的重复,绝对的重复不仅在社会领域中不存在,就是在自然领域也不存在。
莱布尼兹说过,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不能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4)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则要受规律的支配。
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也是客观的。
社会规律是人们实践活动的规律,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有意识、有目的、有动机的。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而是指它不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动机和意识。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表现为许许多多人活动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历史合力”,它不以任何的意志为转移;社会规律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形成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但它一旦形成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反过来制约人的活动,决定社会发展的大概趋势。
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充分表明,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
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和惩罚;违背社会规律,就不能实现人的活动所应有的价值,最终使人的活动归于失败。
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
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
唯心主义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一种伪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主张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同时也反对机械决定论,主张辩证决定论。
它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遵循着某种必然规律,而这种必然规律要通过各种偶然形态表现出来。
这些偶然形态并不违背必然规律,但包含有必然规律所不能预先决定的内容。
这种以决定性为基础,同时也包含非决定性因素的决定论,就是辩证决定论。
现代科学中的统计规律,是辩证决定论的规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