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简史之二.东胡
东北历史上的民族
东北历史上的民族东北历史上的民族作者:素素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我国东北历史上最早的民族有四个系列,即东胡、夫余、肃慎和汉族。
东胡族位于东北西部。
东胡族后来经过演变,又分为四小系,分别有乌桓、鲜卑、契丹和室伟。
其中鲜卑族先后入主中原南北朝时期有拓拔鲜卑建立北魏,宇文鲜卑建立北周。
契丹一系,有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有称辽国。
室伟一系的蒙兀室伟,发展为蒙古族,后来建立了元朝。
夫余族居于东北之中部。
该族系又分为三个系列,一系为本部,还称为夫余;一系为高句骊,立国于鸭绿江附近;一系为百济,立国于朝鲜半岛。
大约在战国或西汉初,秽貊族的一个分支系夫余族,是北方松嫩草原的主民。
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民族国家,历世长达2000余年。
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
是黑龙江最早的政权形式,属奴隶制度国家,都城为今吉林省吉林市。
(亦有说今昌图县之扶余城即古夫余王所居),由囊离国王子东明王南下所建。
自两晋以后,夫余政权逐步衰弱,都城也被迫由今吉林市西移至今吉林省农安县境内。
夫余被从勿吉人灭掉,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了东夫余国,东夫余国历时约700年,公元494年,为高句丽所灭。
后世为便于与东夫余国相区别,遂将原夫余国称之为北夫余。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秦之际,高句丽族的先祖就生活吉林的集安一带。
“高句丽”(“句”读作“勾”),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
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
后建都于纥升骨城,西汉元始三年(公元3年),迁都国内城,同时筑尉那岩城(均在今吉林省集安市境内),尉那岩城又称丸都山城,从此,集安便变成为高句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425年。
高句丽的历代王朝都在这里设治管理,留下许多文物古迹,尤以高句丽古迹闻名。
至北魏始光四年(公元427年)迁都平壤。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称谓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称谓四夷”:指“东夷、北狄、西戎、南蛮”1、夷:我国古代居住在华夏的统治阶级对东方各异族的蔑称。
2、狄:我国古代居住在华夏的统治阶级对北方各异族的蔑称。
西周之时北方有犬戎、骊戎、猃狁等,不过骚扰边境,秦汉之时又有匈奴屡为边患,隋唐之际又有鲜卑、突厥等犯边,延至宋代,又有西夏、女真等多次犯境,后又有蒙古终成大患,至明末通古斯崛起,自称后金,也是北方之大患。
可以认为,北狄是中国两千多年以来最为严重的边患。
北狄盘踞之地为今之蒙古、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3、蛮: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称呼。
4、戎:我国古代对西部民族的统称。
隋唐时乃有回鹘、吐蕃等偶尔犯边。
其盘踞之地为今之西藏、青海等省区。
5、胡:我国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秦汉时多指匈奴。
6、东胡:先秦时代我国东北部的一个民族,后分为乌桓、鲜卑两族。
7、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
无文字。
战国末,常扰掠秦、赵、燕北边,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拒之。
冒顿单于在位(前209~前174)时,统一各部,建立国家,统有大漠南北广大地区。
老上单于(约前174~前160)时,匈奴势力东至辽河,西越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草原游牧帝国。
辟(pì)①动词开,与“闭”相对例如:“语毕而宫门辟”——唐李朝威《刘毅传》“巫从旁望空呆祝,唇吻翕(xi)辟,不知何词”——《聊斋志异促织》②动词开垦,开辟.例如:“前辟四窗”③动词屏除,排除.例如:“是以辟耳目之欲”——《荀子解蔽》④动词驳斥“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君主 [monarch]辟遏有德.――《汉书·五行志》.注:“天子也.”皇王(指周武王)维(语气词)辟.――《诗经·大雅·文王有责》又如:复辟古称官吏 [official]厥辟不辟.――《礼记·坊记》三卿一长曰辟.――《周书·武顺》正殿路寝,用朝群辟bì①君主:复~.②排除:~邪.③帝王召见并授与官职.又见pì. 辟 [bì]君主:复~.古同“避”,躲,设法躲开.古同“睥”,睥睨.辟:bì①君主:复~,皇王维辟①连辟公府不就(征召);初辟司徒府,除左著作郎。
神秘消失的古国——东胡国
神秘消失的古国——东胡国东胡,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强盛一时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以东而得名。
它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
早在商代,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
从有史记载以来,东胡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部落,春秋战国时曾打败燕国,秦末,曾向匈奴进行敲诈、勒索。
东胡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周秦两汉以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在今内蒙古东部,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们一面和草原上的各族不断互相融合,一面又不断迁入中原与汉族融合,最后都融入汉族之中。
因此东胡实际上是汉族祖先的一个主要支系。
东胡族何时建立国家文献中没有更多的记载可说明。
但从《史记·匈奴列传》提到燕将秦开曾在东胡做人质、及东胡以有王的记载,可推断出东胡在战国时就已经建立了国家,因此同时也形成了东胡民族。
关于东胡的起源,有人认为,春秋时的山戎是东胡的前身。
到了战国时期,山戎改称为东胡。
按这种说法,“东胡”这个名字之名最早应该是从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的。
东胡与山戎也应改是并列的两族。
山戎的活动范围在今天的大凌河流域上游,东胡则在今天的西拉木伦河流域。
齐桓公大败山戎后,东胡一度南下,占领了原属于山戎的地盘。
后来,由于受到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的攻击,东胡北退千里,又退回西拉木伦河流域。
在这个时期,山戎族可能有部分融入了东胡,但不能说山戎就是东胡的祖先。
东胡族在商代初年就居住在商王朝正北,西周初年居住在周王朝的北方正东。
春秋时期,东胡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的发展阶段。
到了战国时期,东胡又从晋、燕之北向东、向南扩张,势力所及已达燕的北部及其东北的广阔地域,即今北京市密云县以北的滦河中上游、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包括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西部以及内蒙古东部的部分地区。
东胡人崇尚自然,崇拜日月、星辰、水、火等自然万物,以熊,虎、鹿、狼等动物为图腾。
在游牧生活和祭祀活动中,东胡人创造出了以“旋转”为主要动作的舞蹈体系,这种舞蹈一直被后人称作“胡旋”。
中国古代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中国古代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从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开始,到隋唐统一中国之前,经历了多次王朝更替和地区政权的建立。
这段时期主要由五胡少数民族的政权组成,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五胡的起源、政权建立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一、历史背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
随着魏晋时期中央政权的衰弱和民族大迁徙的影响,一些少数民族逐渐崛起并开始在中国北方建立自己的政权。
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包括匈奴、羯、鲜卑、氐、羌等。
二、五胡的起源五胡指的是中国古代五个主要少数民族:鲜卑、氐、羌、羯和匈奴。
这些民族在中国北方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族群的起源和迁徙过程非常复杂,但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他们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同化了汉族的文化和传统。
三、政权的建立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各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其中包括南匈奴、北凉、氐族、西秦、北燕、北魏、前秦、后秦、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北齐、北周等十六个政权。
这些政权的建立大部分是通过武力征服或者统一北方地区的其他部族而实现的。
在这些政权中,北魏是最为强大和影响深远的一个,他们最终统一了北方并为隋唐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五胡十六国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这段时期的政权建立引发了北方地区的混乱和动荡,使得中国统一的进程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其次,这段时期中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混血现象也加剧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程度。
最后,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结束为隋唐统一中国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石。
总结中国古代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五胡少数民族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政权的建立还是对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影响,这段历史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和演变一:匈奴部分:以匈奴为代表二:东胡部分:以鲜卑、契丹、蒙古为代表三:突厥部分:以突厥为代表四:通古斯部分:以满洲为代表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中国历史上的所有少数民族都是由这五部分演化而来的匈奴:主体在东汉时期被汉人消灭,剩余部分西逃至欧洲,与马扎尔人融合,构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东胡:秦时被匈奴灭亡,之后分成两大部分:乌桓和鲜卑乌桓:被曹魏消灭鲜卑: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柔然: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契丹: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蒙古:为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个分支,后灭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体被回鹘人和汉族人所灭,剩余的向西逃窜,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鹘: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将突厥主体灭亡。
回鹘生存到现在,即使今天的维吾尔族。
女真:来自肃慎,后为女真,为满洲,一直生存到现在,即今天的满族人。
党项:羌族的一部分。
后被蒙古人灭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氐:匈奴一部分,后被汉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纪被汉人冉闵一次性屠杀20万人,导致羯族灭种。
少数民族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我国当代的少数民族在分布、人口数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历史、演变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由于他们都共同生活在我国广阔的国土上,都受到汉民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历史演变的基本特征方面,仍有许多共同之处。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个当代的民族都是由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古老部族演变发展而来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
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几种情况。
1.绝大多数民族都是来源于在国内土生土长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渊源产生在我国以外的地区,根据他们移入的不同情况,又可分出几种类型。
中国的五胡十六国时期
中国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中国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从公元304年至439年,经历了多次民族迁徙和割据政权的兴起。
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境内出现了多个蛮族政权,而中央政权相对较弱,分裂严重。
本文将从五胡的起源、胡族政权的兴起以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五胡的起源五胡,是指历史上五个北方民族,分别为鲜卑、羯、氐、羌和匈奴。
这五个民族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与汉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公元前2世纪至3世纪的汉末时期,这五胡民族先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成为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角色。
二、胡族政权的兴起五胡十六国时期,是指这五个蛮族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的十六个政权。
在这一时期内,由于中央政权的衰弱和分裂,各个胡族借机崛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其中,前燕、后燕、前秦、后秦、南匈奴等政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胡族政权的兴起与中国社会的剧变息息相关。
当时,中原地区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社会动荡不安,正是这个时候出现了大量疲弱的统治政权。
而胡族力量犹如猛兽一般,在中原地区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实行了按照各族传统习俗和法律制度来治理的政策。
这些胡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也加入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五胡十六国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时期的战乱和政权更迭使得中原地区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同时,胡族政权在统治中原地区时,往往会将各族人民分成不同等级,使得社会阶层更加分化。
其次,五胡十六国时期也催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匈奴汉化。
匈奴在燕代统治下,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和文化交流,逐渐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实现了汉化。
这对于后来的汉族政权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五胡十六国时期也为中国历史带来了一些新的文化元素。
胡骑、胡琴、胡服等文化在这一时期逐渐流行起来,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五胡十六国时期的结束五胡十六国时期终结于北魏的建立。
《世界古代民族》东胡人
《世界古代民族》东胡人东胡人曾是活动在滦河中上游及其东北部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它包括了许多族属相同而名东胡族号不一的大小部落,和匈奴一样,同属北方游牧民族。
东胡,并非东胡族人自命之名,因匈奴人自称胡人,所以中原人便把活动在匈奴之东的部族,皆称为“东胡”。
由此代代沿传,东胡便成为活动在那个地区的部族之名了。
在历史演进中,东胡族有其由弱渐强的曲折历史过程,也曾有为本族的利益东拼西杀,南侵北伐的辉煌时期。
(一)、东胡祖源东胡族的祖先为何许人,一直是史学界尚存争议之题。
东胡起源于风姓东蒙豕韦,东夷蒙国豕韦被商汤所灭后北迁与武庚建立的北殷胡人融合。
有人则说东胡族人是商末周初箕子东赴朝鲜时留下的遗民;有人提出东胡族系殷商之后裔;还有人认为东胡族来自东北土著氏族部落,但无可靠的史证。
东胡族的祖先源自殷商氏族较为可信。
据《诗经·商颂·玄鸟》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有方将,帝立子生商”。
说的是简狄吞食玄鸟之卵而生契。
古代女性与异性感应而生子的传说虽不可信,但它反映了两个历史内容:一是商族在简狄和契时,还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阶段。
简狄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人们知母而不知父,所以只好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解释契的出生。
契以后商族世系都是父子相承,商族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二是商族是一个以玄鸟为图腾的部落。
契,是商族先祖,在禅让时代,契曾佐禹治水有功,舜封之于商,赐姓子氏,并任命他为司徒掌教化。
这个以玄鸟为图腾的部落,最初居住在燕山以北的广阔地域。
《荀子·成相篇》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
”《史记·殷本纪》称:“成汤,自契王至汤八迁,汤始居东胡族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世本·居篇》更把商族居住地指明:“契居蕃(亳),昭明居砥石”,蕃(亳)和砥石,即今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是殷商氏族兴起之地。
而这个地域正是后来东胡族活动的地区。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
鲜 卑
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
鲜卑先统一了整个蒙古草 原,并于公元34着进入中原,占领了淮 河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建
立了北魏政权,并于公元
494年迁都洛阳。
柔 然
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
柔然是继匈奴、鲜卑之后统治
北方草原的民族,在西元402年建
党
项
羌族的一部分。后被蒙古人灭亡。
西夏历史组画--《党项女》
回 鹘
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 将突厥主体灭亡。回鹘生存到现在,即是今天的维吾尔族。 回纥王妃
女真族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满族先世, 源于唐代黑水。辽时渐盛,分布在松
花江、黑龙江下游地区。12世纪初完
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 创制女真文。后迁入中原,渐与汉融
总之,中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多已在历史中消失,
如匈奴、鲜卑、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契丹、渤海、 女真、羌、西夏等族,他们除了极少部分迁徙到境外,如
北匈奴迁到中亚、东欧,西突厥迁到中亚之外,主要的部
分则因迁入中原,与汉人杂居,而融入汉族;另一部分则 彼此融合,如匈奴融于鲜卑,匈奴、鲜卑融入柔然,柔然 又融入突厥,突厥又融入回纥,契丹则融入蒙古,渤海则 融入高丽,女真也融入蒙古,羌人则融入吐蕃;甚至还进 一步抟成新民族,如回纥演变成今日维吾尔族,女真族演 变成今日的满族,室韦、突厥、契丹、女真甚至加上汉人 演变成今日的蒙古族。
合。1635年改满洲族名。后称满族。
契
丹
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 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契丹起于今内蒙古东边的老哈河 流域,唐朝在此设松漠都督府。 他们乘回纥衰败而起,耶律阿保 机统一契丹各部,于西元916年称 帝,东灭渤海国,西服回纥,北 臣室韦,南入长城,建立辽朝, 就是「杨家将」与小说《天龙八 部》故事中的契丹王朝。
东胡及西汉时的乌桓、鲜卑族
东胡及西汉时的乌桓、鲜卑族
佚名
【期刊名称】《西部资源》
【年(卷),期】2010()1
【摘要】约公元前206年,被匈奴击破以后的东胡主要分成乌桓和鲜卑两部分。
乌桓乌桓驻牧于乌桓山周围。
乌桓山;一般认为在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
乌桓原居地赤山,在额尔古纳河东南。
【总页数】1页(P8-8)
【关键词】乌桓;西拉木伦河流域;东胡;呼伦湖;呼伦贝尔草原;鲜卑族;阿鲁科尔沁旗;西汉;额尔古纳河;赤峰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东北乌桓、鲜卑教育概说——乌桓教育的原始特征与檀石槐鲜卑教育的开化 [J], 刘兆伟
2."乌桓之先"与"东胡"及"通古斯"名号考 [J], 李焕青
3.拓跋鲜卑与慕容鲜卑同源的考古学研究——兼论乌桓考古学文化 [J], 冯永谦;米文平
4.中国古代东北乌桓鲜卑教育概说——慕容鲜卑教育的特色 [J], 刘兆伟
5.西汉时期乌桓历史辨析 [J], 潘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四大族系
有史以来,东北即为多民族聚居之地区,先后有数以百计的部落、部落联盟和部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四个大的族系,这就是华夏族系、东胡族系、秽貊族系和肃慎族系。
他们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书写出了惊心动魄、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一、华夏族系自公元前21世纪开始,我国中原地区夏、商、周三个王朝相继建立,作为民族共同体的华夏族系,逐渐形成和扩大。
我国东北地区一些较先进的部落联盟和部族,先后融合于华夏族系,这部分东北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华夏族人,也就是最早的汉族人。
夏朝之时,把生活在东方的许多部落、部族联盟和部族统称为“东夷”。
商族即属东夷之列。
传说商人的始祖契,被夏朝封于商,是为商侯,祖居何地呢?据《荀子·成相篇》载:“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
”“砥石”在辽河的上游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河源之地,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白金山。
商族为了接受夏族的文化,不断由辽河流域南迁,扩展势力范围。
自成汤时,商人进入夏朝故地,并取而代之,于公元前16世纪灭夏朝建立商朝。
这是东北民族也可以说是东北人第一次挺进中原,并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商朝的建立促使商族与华夏族的融合,成为华夏族系形成的基础。
此时,再进东北的西南部,有许多商族的近亲部落,他们一直与商商朝保持着密切联系,商王朝在那里建立了许多封国,借以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
其中见于文献的有孤竹、令支、韩侯、箕侯等。
继商的是周朝,它实行宗法制度,分封宗室,控制所属地方。
周初,召公姬奭封于燕,是为燕王,燕的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区的琉璃河。
燕统辖燕山南北地区,后扩展终了西大辽河流域,原居殷商的孤竹、令支、韩侯、箕侯等皆隶属于它。
从周初之战国末,历经900余年,燕国在东北地区西南部先后进行了长期的来开拓和经营,设右北平、辽西、辽东郡进行有效的行政管辖,是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扩大了华夏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当地的孤竹、令支、箕以及部分山戎相继融于华夏族。
历史上曾威胁中原王朝的十大游牧民族
历史上曾威胁中原王朝的十大游牧民族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中国历史是以中原王朝为主线的,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相信很多人对这条历史脉络都很熟悉。
但在古代,除了这些中原王朝之外,还存在不少游牧民族,它们在和汉民族交缠碰撞中相互融合,最终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一、东胡东胡是起源于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和燕山以北,自商朝时候就已存在。
实际上东胡并不指某一个具体民族,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包含了东胡、濊貊、肃慎等部落。
在春秋战国时,东胡曾强盛一时,频频侵扰燕国和赵国边境,并经常勒索西边的匈奴部落。
秦汉时期,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并趁东胡单于轻敌之际,对东胡发起进攻。
东胡大败,部落联盟就此瓦解,成为了匈奴的奴隶部落,且分裂为乌桓和鲜卑两部。
二、匈奴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
据传匈奴和华夏族同源,夏朝灭亡后,夏桀的一支后裔带领部分族人逃到北方繁衍生存,并与中原逐渐隔绝,发展成之后的匈奴部族。
战国中后期,匈奴吞并了草原上的其它部落,开始强大起来。
并趁中原混战之时南下,不过被赵国的李牧以少胜多,又赶了回去。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又命蒙恬北击匈奴,将其逐出了河套地区。
冒顿单于统一之后,匈奴进入了全盛时期,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万,称霸草原。
汉武帝时期,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主力,将匈奴赶出漠南。
此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归附汉朝,并在八王之乱后的混乱时期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最后慢慢融入中原汉族之中。
而北匈奴在东汉时期被击败后,余部被迫西迁至中亚和东欧地区,剩余小部分后被鲜卑吞并。
三、乌桓乌桓是迁至乌桓山的东胡一支,汉武帝大破匈奴之后,乌桓开始臣属于汉朝,被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
西汉设置护乌桓校尉,对其进行管辖。
东汉光武帝时,又再次南迁到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
初始,乌桓与汉相安无事,并多次协助抵御北匈奴。
秦汉时期的东北各族
东北地区各族,乌桓、鲜卑在秦汉时期被称为东胡,因其“在匈奴东,故曰东胡”①.此外,有扶余、挹娄、高句丽等,统称为东夷.乌桓乌桓最先活动于今西拉木伦河两岸及归纳里河西南地区.乌桓人先是过游牧生活.至汉代产生了男女分工地家庭手工业.《后汉书·乌桓传》云:“妇人能刺韦,作文绣,织■毼.男子作弓矢、鞍勒,锻金铁为兵器.”乌桓社会习俗上保留着母系氏族地许多遗迹.如,“贵少贱老,其性悍骜.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己为种,无报复者故也.”“其俗从妇人计,至战斗时乃自决之.”①乌桓社会,由若干“部”组成,各“部”有许多邑落,其首领由公众推选.“常推募勇健能理决斗讼相侵犯者为大人.邑落各有小帅,不世继也.数百千落自为一部.”②邑落和部地首领在群众中有颇高地权威.“大人有所召呼,刻木为信,邑落传行.无文字,而众莫敢违犯.氏姓无常,以大人健者名字为姓.大人已下,各自畜牧治产,不相徭役.”乌桓社会内部有自相约束地法规:“其约法,违大人言死.盗不止死.其相残杀,令部落自相报.相报不止,诣大人乎之.”③据文献所述,汉代乌桓社会地基层组织邑落及其上地“部”中,阶级在日益分化,统治阶级在逐步形成.他们在军事上拥有特权.在财产所有制方面,乌桓表现为二重性.土地和牧场,一部分归邑落公有,一部分属于家族私有,畜产则为各家族或个人私有.乌桓地邑落,这时,有地已经不是血缘地群体,而是一种地域地共同体.所谓“氏姓无常,以大人勇健者名字为姓”,这样地家族或个人,正是没有氏族只有家族地人们.他们或者是由外地来地,或者是战争中地俘虏.如东汉末年,“(袁)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①.这十多万户汉人移入乌桓,与之错居杂处,对于乌桓地邑落转化为地域地共同体是有作用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乌桓社会在剧烈变化中产生了奴隶阶级.乌桓被匈奴征服,为其所奴役.欠交租税地乌桓人被匈奴贩卖为匈奴家族奴隶②.东汉初年,乌桓豪帅跟随匈奴奴隶主掠夺并蓄养奴婢.建武二十五年(公元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率众向化,诣阙朝贡,献奴婢、牛、马及弓、虎、豹、貂皮.”③此后,乌桓入居缘边塞内十郡,侵掠居民之事仍不断发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乌桓与周边各族有错综复杂地密切关系.自匈奴击破乌桓后,乌桓势孤力单,役属于匈奴.匈奴单于每年向其征收牲畜、皮革,若过时不交,便没收其妻子为奴婢.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①《史记·匈奴列传》索隐引服虔云.①《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注引《魏书》.②《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注引《魏书》.③《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注引《魏书》.①《后汉书·乌桓传》.②《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③《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年),汉将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即今老哈河流域、滦河上游及大小凌河流域之地,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并在幽州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使不得与匈奴通.王莽执政,令乌桓不再向匈奴缴纳皮布税,匈奴遂劫掠乌桓人畜.王莽又驱乌桓攻匈奴,以乌桓妻、子为质,以杀戮为威,乌桓遂降匈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东汉初,乌桓与匈奴联兵扰乱代郡以东各地.后来匈奴内乱,乌桓乘机攻击,匈奴转徙漠北.光武帝刘秀乃以金、帛贿赂乌桓大人.建武二十五年(公元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降汉,贡献奴婢、牛马、弓及貂皮等.汉乃封其渠帅、大人共八十人为王侯、君长,许其从塞外内迁,驻牧于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雁门、朔方等十郡障塞之内,其地大约相当于今东北大凌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南部、鄂尔多斯草原一带.并置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今河北怀来),掌赏赐、质子、关市诸事.经明帝、章帝、和帝三世,汉与乌桓相安无事.乌桓南徙后,原居地为鲜卑所占,少数留居塞外者皆归降鲜卑,自二世纪初起,常助鲜卑、南匈奴寇掠汉边;塞内乌桓则多从乌桓校尉抗击鲜卑、匈奴.二世纪中,汉与南匈奴对抗,各郡乌桓或从汉攻匈奴,或与匈奴联兵攻汉.二世纪末,汉还利用乌桓骑兵镇压各地起义军,参与中原内部地政治斗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年),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其侄蹋顿即位,有武略,统一了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在中原内部纷争中,袁绍因被曹操击败,其子袁尚往奔辽西,投靠蹋顿.建安十二年(公元年),曹操远征乌桓,战于柳城(在今辽宁朝阳市南),乌桓败绩,蹋顿及各王以下被斩,降汉者二十余万口.曹操使柳城降者及幽州、并州各郡乌桓共万余落徙居中原.其妻、子为人质、精壮随军作战.由是三郡乌桓号为天下名骑.残留故地地乌桓,因其地不久即为鲜卑所占,均与鲜卑融合;内徙者则渐为汉人所同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鲜卑鲜卑,古游牧部族,与乌桓同为东胡地一部分.原活动于辽东塞外鲜卑山,今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旗西哈古勒河附近.汉武帝时乌桓降汉以后,南移至老哈河流域,鲜卑也跟着向西南推进,移居于今西拉木伦河流域.其语言风俗与乌桓同.常以春季大会,作乐水上.嫁女娶妇,髠头饮宴.鲜卑地土特产,以野生动物最为出名,有野马、羊、端牛.鲜卑以野生动物之多而著名,说明其经济生活主要是狩猎和畜牧,而农业似乎尚不占重要位置.鲜卑移居于西拉木伦河流域以后,因西拉木伦河及其以北地带,西部系草原和湖泊,宜于游牧;东部系山陵森林,宜于狩猎.南边地老哈河流域则宜于种植和渔业.公元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草原东部之时,鲜卑地社会经济始变成“田、畜、射猎”而又“捕鱼以助粮食”地混合经济①.虽然如此,在三世纪初期,鲜卑地生产仍以畜牧为主,他们经常以牛羊与曹魏互市.黄初三年(公元年)向曹魏贡献地牛马达七万多头②.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①《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注引《魏书》.并《后汉书·鲜卑传》.②《三国志·魏书·鲜卑传》.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鲜卑地社会组织,略与乌桓相同,也是邑落公社.二世纪初,鲜卑大人朝汉,汉于宁城下筑南北两部质馆,以处乌桓、鲜卑邑落大人地人质和市客.鲜卑大人燕荔阳率邑落二十(或一百二十)③部入馆互市,与《后汉书·乌桓传》所云“邑落各有小帅,数千百落自为一部”,是相合地.因此,可以推知鲜卑也实行邑落公社制.若干邑落组成部,部与邑落各有大人与小帅为首领,均由选举产生.违大人言,处死罪,但可以牛羊赎.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东胡部落自被匈奴击破之后,鲜卑和乌桓一样,成为匈奴统治和奴役地对象.西汉一代,鲜卑未曾与汉通使.东汉初年,才开始与汉发生关系.当时,鲜卑与匈奴、乌桓侵犯汉地北部边塞.汉辽东太守祭彤乃利用鲜卑对抗匈奴.建武二十五年(公元年),鲜卑大人偏何至辽东归附,祭彤嗾使偏何反击匈奴左伊秩訾部,从此双方岁岁相攻,匈奴衰弱.不久,偏何又攻下赤山,杀乌桓大人歆志贲.从此,乌桓在塞外地根据地尽失,转入塞内,鲜卑遂在塞外占居优势①.鲜卑地实力既日益壮大,在元和二年(公元年)鲜卑、丁零、南匈奴以及西域各国联合起来,发动了对北匈奴地全面攻击.《后汉书·南匈奴传》云:“时北虏(北匈奴)衰耗,党众离畔,南部(南匈奴)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不复自立,乃远引而去.”北单于在各族沉重打击下从蒙古草原远走中亚,鲜卑趁势占领匈奴故地.当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诣辽东杂处,皆自号鲜卑兵”②.遗留在草原上地十多万落匈奴人,皆改称为鲜卑.鲜卑从此更加强盛起来.北方草原地政治局势发生了很大地变化,即由匈奴占居优势转为鲜卑占居优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公元二世纪中叶,鲜卑在檀石槐统领下,成立了一个草原部落军事大联盟.设庭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北三百余里地弹汙山歠仇水上,“兵马甚盛”.他统率部众“南抄汉边,北拒丁令,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甚广.”①这个军事大联盟地范围很广,包括整个蒙古草原地东部、中部和西部.东部——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与夫余、貊接壤,共二十多邑.中部——从右北平以西至上谷,共十多个邑.西部——从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乌孙,共二十多邑.整个大联盟地十二个大人皆为大帅,都受制于檀石槐.这个部落大联盟地意义,只是在“割地统御,各有分界”②地基础上联合起来,对于若干跟共同利益有关地公共事业,特别是对外贸易,军事上地攻守等方面,采取一致行动.其时西部鲜卑诸部相率叛击,漠南自云中郡以东分裂为三个部分.一个是檀石槐后裔步度根集团,拥众数万落,占有云中、雁门、代郡以及太原等郡.一个是轲比能集团,拥有十多万骑,据有自高柳以东地代郡、上谷郡边塞内外各地.另一个,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还有素利、弥加等原来所谓“东部大人”地若干小集团.鲜卑统治集团政治上虽然分裂为几部分,但其与汉族加强联系,并接受汉族封建经济、文化影响地趋势并未中止,而且仍在不断扩大.《三国志·魏志·鲜卑传》载:轲比能“部落近塞.自袁绍据河北,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旗麾,以鼓节为进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③《三国志·鲜卑传》注引《魏书》作“受邑落质者二十部.”《后汉书·鲜卑传》作“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鲜卑邑落百二十部,各遣入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①《后汉书·祭遵传附祭彤传》,《鲜卑传》.②《后汉书·鲜卑传》,《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注引《魏书》.①《后汉书·鲜卑传》,《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注引《魏书》.②《三国志·魏志·田豫传》.总地来说,东汉以来汉人逃往鲜卑地区地数目,相当可观.这些人,大多数属劳动人民,或者帮助鲜卑人兴城筑塞,发展农田和手工业,对于开发边疆地生产都作出了一定地贡献.另外,不少汉人原来在内郡参加农民起义失败了,他们有一定地文武技能和军事经验,逃往鲜卑地区.其中,有地作了鲜卑上层地“谋主”;有地教授鲜卑人制造兵器铠楯;有地教鲜卑人学习汉语、汉文.这样就不只改进了鲜卑地各种制度,而且有助于鲜卑地富强,所谓“兵利马疾,过于匈奴”.东汉末,轲比能集团逐步统一了漠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夫余夫余,在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五世纪活动于东北地区.《史记·货殖列传》称燕“南通齐、赵,东北边胡”,“北邻乌桓、夫余,东绾貉、朝鲜、真番之利”.这是我国史书对夫余地最早记载.大约在战国时期,夫余已为华夏诸国所知.夫余在玄菟北千里,北有弱水.弱水,即今嫩江或黑龙江.“土地宜五谷,不生五果.”“出名马、赤玉、貂豽、美珠,珠大者如酸枣.”“国有君王,皆以六畜名官.有马加、牛加、猪加、狗加.”各“加”分领数百至数千邑落.“邑落有豪民,名下户皆为奴仆.”“有敌,诸加自战,下户俱担粮饮食之.”①夫余与汉基本上保持友好关系.汉武帝时,夫余向汉朝贡.东汉初年,夫余不断遣使朝汉,而同高句丽、鲜卑对抗.安帝时,高句丽围攻玄菟郡,夫余王曾遣子尉仇台击破之,解救了玄菟.顺帝永和元年(公元年),夫余王曾来洛阳.以后,高句丽日趋强大,向西发展,汉边军退至西盖马(今辽宁抚顺).但夫余仍亲汉,西与鲜卑,南与高句丽对抗.东汉末,公孙氏势力在辽东兴起,夫余属辽东.公孙氏曾以同族之女妻夫余王,以利用夫余抑制高句丽、鲜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挹娄挹娄,古为肃慎,在夫余东北.东滨大海,其地多山险.其人形似夫余,但语言不同.出产“五谷、牛、马、麻布”①.西周时,肃慎向周朝贺,周成王曾命臣下作诗文以志纪念②.汉代,其社会大概尚处于原始社会晚期:“无大君长,邑落各有大人.处山林间,常穴居,大家深九柹,以多为好.”③挹娄人善用弓矢:“其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尺八寸,青石为镞...善射,射人皆入目.矢施毒,中人皆死.”④秦汉时,挹娄役属于夫余.由于挹娄人勇敢善战,据守山险,夫余奴隶主难以随意役使他们.汉代,中原人知道挹娄“出赤玉、好貂,今所谓挹娄貂是也.”表明挹娄地土特产已辗转输入中原,受到汉人地重视.挹娄社会发展较缓慢.曹魏时,史称其“法俗最无纲纪”⑤,大概尚徘徊于原始社会末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①《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①《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②《史记·周本纪》.③《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④《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高句丽高句丽,秦汉时居住于我国东北,“在辽东(郡)之东千里.南与朝鲜、貊、东与沃沮、北与夫余接”.其地“多大山深谷,无原泽”.“无良田,虽力佃作,不足以实口腹.”有稻作产业,但农业尚在初期发展阶段.定居,“好治宫室,于所居之左右立大屋,祭鬼神”.“无大仓库,家家自有小仓.”“其人洁清自喜,善藏酿.”“其民喜歌舞,国中邑落暮夜男女群聚,相就歌戏.”①汉时,高句丽分为五部,“其国有王”,官吏多称“加”,“尊卑各有等级”.“无牢狱,有罪诸加评议,便杀之,没入妻子为奴婢.”②汉时,高句丽与汉朝有较友好地关系.“汉时赐鼓吹技人,常从玄菟郡受朝服衣帻,高句丽令主其名籍.”③王莽时,高句丽王驺不接受发兵助征匈奴地命令,驺被莽军所杀,高句丽则被贬为下句丽侯国.东汉初,高句丽王宫时,兵力复振,势力逐渐扩张,同时汉人迁入高句丽境内地也日益增多,对高句丽社会经济地发展很起作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⑤《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①所引皆见《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②所引皆见《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③所引皆见《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
古代东胡族系
分类号:B I34吉林日报/2001年/04月/29日/第B03版/史哲视界古代东胡族系东北古民族琐谈之四江竹东北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著名的史学家金毓黻先生说: 东北史者,东北民族活动之历史也。
无东北民族,则无所谓东北史,故述东北史,必以民族居首焉。
所以,东北地区历史上的民族问题是东北古史研究的主要课题。
东胡族系是以戎族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一般包括山戎、东胡、鲜卑、乌桓、库莫奚、乌洛侯、室韦、契丹等民族。
戎族在商周时代也把他称为鬼方,是当时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的一些氏族部落的统称。
东胡族系的最早居民称山戎。
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山戎的居地,自燕北一直延及 大泽东 (今呼伦贝尔湖),史称 往往而聚者百有余戎 。
山戎是东北少数民族中最先强大起来者,据大戴礼记∀卷7记载,早在尧舜时代,山戎就和华夏族系发生了联系。
商周时期,山戎已处于家长奴隶制阶段,氏族部落各 自有君长 , 分散居溪谷 间,以狩猎、游牧为主,同时也有部分农业。
至春秋时代,山戎已进入奴隶制早期阶段,出现了私有财产,掠夺之风日甚一日,不断袭扰北方的燕、邢、晋、齐等毗邻诸国,直到齐桓公北伐,才解除了山戎的威胁。
继之而起的是戎族中的另一支##东胡。
据史记∀卷110匈奴列传∀记载,山戎 在匈奴东 者,故日 东胡 ,其居地 在大泽东 。
在山戎强大的时候,东胡的活动尚不十分活跃,及至山戎衰微,他们才逐渐进入山戎故地,与北方的燕、赵等毗邻而居。
东胡与山戎一样,也是以游牧为生,善于抢掠,给当时国力较弱的燕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在燕昭王即位之初,燕国甚至于不得不与东胡建立 互质 关系,以缓解东胡的压力。
直到燕国国力增强,北却东胡于 千余里 之外,才基本解除了东胡的侵扰。
此后, 燕亦筑长城 , 以拒胡 ,从而将东胡挡在了长城以外的西辽河上游的西喇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的塞外地区。
在秦代,东胡又被匈奴击破,一部依鲜卑山而居,一部依乌桓山而居,从而又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鲜卑的故事(二)出于东胡
鲜卑的故事(二)出于东胡关于鲜卑的起源,还有一种非常流行且被普遍认同的说法:那就是鲜卑出于东胡!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群体,和肃慎,秽貊并称为“中国东北三大基本族系”,那什么是基本族系呢?基本族系就是后来形成众多民族的共同祖先。
东胡之所以被称为“东胡”,是因为其地处匈奴以东,所以称之为东胡,当然,匈奴也可称为西胡。
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前后存续了大约1300多年。
(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公元前206年匈奴击败东胡,也就是秦朝灭亡、楚汉相争开始的时候)那么鲜卑与东胡之间,会不会产生交集,并发生联系呢?从时间上看,东夷说所提到的先秦鲜卑北迁开始的时间,不会早于周成王驾崩之前(公元前1021年),不会晚于周幽王被犬戎所杀,导致西周结束(公元前771年)。
也就是说,东胡与鲜卑能够重合的时间在600-800年之间。
如此长的时间跨度,足以让鲜卑依附于强大的东胡,并成为东胡的一部分。
此外,从地域上看,东胡在春秋战国时期,南邻燕国,与中原文明多有接触,也曾攻伐劫掠燕国,后被燕将秦开所破,被迫迁往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
而这一地区正是大兴安岭东南麓与燕山北麓的夹角地带,历来是多种经济类型交错、多种民族成分杂居、多种文化因素荟萃的中心带之一,是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策源地。
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为主的民族群体,那么,在这一民族群体之下,包括的部落和民族自然很多:除了鲜卑之外,还有屠何、乌桓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此外还有后来的柔然、库莫奚、契丹、室韦、蒙古。
其实,鲜卑的起源,不管是东夷说、山戎说、还是由流亡汉人组成,或者是东胡的一部分,都可以证明:鲜卑的民族构成是极为复杂的,是在不断的迁徙和居留的过程中,与周边民族不断融合的结果。
我们以此可以确定:民族本身不可能是纯粹的,都是在不断的分裂与融合中产生的。
就像是有的史家认为:鲜卑是东胡的主流,还有的史家认为:鲜卑是东胡的支脉,究竟哪种结论才最符合历史的真实,谁也不敢断定。
东胡
东胡早期的社会和文化
东胡早期的社会和文化
• 从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辽宁和内蒙 古东 部先后发现了几批有共存关系的东胡遗物。 • 1958年发现辽宁朝阳县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和 锦西乌金塘东周墓。从十二台营子出土的青铜器 物双侧曲刃青铜短剑的形制与中原铜剑完全不同, 它具有地区特点和民族特点。以乌金塘出土的铜 器与十二台营子的比较,两地墓葬出土的双侧曲 刃青铜短剑,形势和结构都是一致的。两地所处 的二长方孔的铜钮,形制也完全相同。两地出土 的器物都是铜器占大多数,而且都是以兵器﹑工 具饰物为主,两地所出器物花纹也很相近。属于 战国时期的东胡遗物。
东胡早期的活动范围及东胡族系
• 东胡人的活动范围约在今内蒙古东部老哈河上游 东南至辽宁大小凌河流域,即包括今赤峰市﹑朝 阳市﹑锦州市及其周围的大片地方。故后来东胡 被匈奴击破,余部逃散时,乌桓一支便向北逃至 老哈河以北的西拉木伦河流域,而鲜卑一支则更 向北逃至西拉木伦河东北。而老哈河以西以南的 地带,也正是公元前三世纪前期赵国与东胡曾经 互相争夺过的地带,后来燕国贤将秦开把东胡击 败,东胡向北退却一千余里,燕国在造阳至襄平 所筑的防御工程—燕长城,也正是在老哈河南, 就是东胡向北退却一千余里所空出的地方。
• 除十二台营子和乌金塘两处外,1958年又在内 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南山根发现了一批铜器,大 小共七十一件。其中有: • (1)铜短剑,铜剑鞘,铜戈,铜矛,铜镞,铜 盔,类似钺、矛的铜质残器。 • (2)铜刀,铜斧,铜钉,铜罇。 • (3)长方形动物铜牌饰,曲形铜牌饰,回纹铜 饰片,小圆铜泡。 • 此外还有陶器,形制有碗、钵、盆、罐、鬲豆、 甑等,大都为轮制。器物约可分为三类:红陶、 灰陶和黑陶。有的表面磨光,有的印有绳纹,火 候大多较高。另外还有少量石器。
东北地区有原住民吗?
东北地区有原住民吗?
肃慎族是中国东北最古老的民族族系之一。
肃慎又称息慎、稷慎,是现代满族的祖先。
早在4千多年前就定居在吉林省境内,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其居住地有松花江、牡丹江沿岸和长白山中。
两汉时期,肃慎又被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挹娄又被称为勿吉;隋唐时期,勿吉又被称为靺鞨;辽代开始,靺鞨被称为女真;后金天聪年(1635年),皇太极下令将女真改称为满洲,其族人称为满洲族(简称为满族)。
秽貊族是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又称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献称他们为“白民”“毫人”或“发人”。
秽貊族的主体分为秽和貊两个不同的族群,秽族主要居住在松辽平原地区,貊族主要居住在松辽平原和松嫩平原地区,与秽族比邻而居。
大概在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合二为一形成秽貊族。
后逐步形成扶余、卒本扶余(高句丽)等新的族群。
他们先后建立扶余国、高句丽等地方民族政权。
东胡族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古代民族,因其分布在匈奴的东面,故称东胡,东胡族是一个有若干游牧部落构成的松散的氏族部落联盟,大致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吉林省西部一带。
又被称为乌恒、鲜卑、柔然、室韦、契丹、奚、蒙古等等。
华夏族,即汉族。
早在先秦时期,东北地区就有华夏族,这就是箕族。
是周朝灭商后,箕子东迁至东北地区,成为东北的古老民族之一。
经来自中原的移民、驻军、俘虏等不断补充,至清朝成为吉林地区人数最多的民族。
(s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简史–东胡
东胡与濊貊、肃慎并称古代东北三大民族。
春秋时期,东胡居燕国北部,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相接。
东胡曾打败过燕国,燕国的东北从上谷(河北怀来县)至辽东一带,经常遭受东胡的侵扰。
东胡和赵国也是战事频繁。
战国时期,东胡最为强盛,号称“控弦之士二十万”,曾多次南侵中原。
燕国曾大败过东胡,使之向后退千余里。
燕国便从上谷至辽东修筑了长城,并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以防御东胡的南下。
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在击败匈奴的同时,又一次战败东胡。
秦汉之际,东胡逐渐衰落。
匈奴刚刚兴起时,也受东胡的勒索。
匈奴冒顿单于刚即位时,东胡恃强向匈奴索要宝马、美女,冒顿对东胡的要求一一满足以麻痹敌人,之后趁东胡王轻敌之际,发动进攻,大破东胡。
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被匈奴所奴役,一部分退居东北,形成退居乌桓山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
东胡是个部落联盟,其政权未见记载,但从存在“东胡王”这点来看,估计和匈奴比较相近的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