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简史之十五.吐蕃

合集下载

雪域神国——吐蕃

雪域神国——吐蕃

雪域神国——吐蕃吐蕃(宝髻)[勃窣野氏](约前360-877) 聂赤赞布穆赤赞布丁赤赞布索赤赞布美赤赞布达赤赞布师赤赞布枳贡赞布布得贡嘉艾雪勒德雪勒提雪勒古茹勒仲谢勒伊雪勒萨南森德德楚南雄色诺南德色诺布德德诺南德诺布德结布德珍藏结多日隆赞赤赞南赤扎邦赞赤脱吉赞赤脱脱日宁谢赤宁松赞(揭利失若)仲宁德乌(勃弄若)达日宁色(讵素若)1南日松赞(论素赞) (11) 戊寅 6182弃宗弄赞(松赞干布) (21) 己丑 6293弃芒论芒赞(乞黎拔布) (26) 庚戌 6504都松芒布结(器驽悉) (28) 丙子 6765弃迭祖赞(弃隶缩赞) (41) 甲辰 7046赤松德赞(娑悉笼腊赞) (55) 壬午 7427牟尼赞普(足之煎) (2) 丁巳 7978穆底赞普(菊之) (1) 戊寅 7989牟如赞普(惹巴瑾) (11) 戊寅(十一) 798-819 10赤德松赞 (20) 戊寅(十二) 798-81811赤热巴巾(可黎可足) 彝泰(23) 乙未 815 12达玛赞普 (8) 戊午 83813琳乞离胡(云丹) (20) 丙寅 84614微松(欧松) (11) 丙戌 866吐蕃分裂时期诸政权拉萨(866——980)赤德衮波赤德衮宁日巴衮德波旺曲赞智幢安达赤巴安达衮波汪德魏德葛光座阿里(古格)(846——1200) 安达沃松吉巴克赞基德尼玛贡德尊贡柯热仲颜沃德哲德坝德赞德巴德札喜德巴热纳格德赤扎西旺久叶班贡德索朗伦珠.扎西衮吉旦旺久扎西贡赤扎巴扎西赤扎西查巴德亚泽(744——904)赞劫德札喜德札赞德札巴德阿若德孜达美阿伦达美安达索南德(布尼美)孜底美亚隆觉阿(860——1111) 扎西孜巴沃德聂德沃结巴俞坚赤达马祖赤赞夏喀赤德波拉充波巴觉阿释迦贡布觉阿释迦扎西札巴仁洛朱沃贡塘(902——1400)赤扎西则巴贝维赛德旺波德童嘎德赞子拉觉德旺久德塞觉巴德布德朋德衮德朋衮曲琼德赤扎西德赤平措德赤杰索朗德赤拉旺坚才赤朗杰德赤杰桑珠德贡嘎洛卓衮桑扎巴赤杰桑珠德索朗旺久德普兰(870——1025) 扎西衮郭日拉德扎西赞维德赞赞颂赞秋德扎赞德扎西赞朵德赤巴赞赤扎西欧珠贡布朗德赞杰多德赤扎西杰德拉尊扎西索朗德聂赤德郭朗德六谷部(河西吐蕃)(948-1015)折逋嘉施 (12) 戊申 948折逋葛支 (23) 丁卯 960折逋阿喻凡 (6) 庚寅 990折逋喻龙波 (2) 丙申 996折逋游龙钵 (3) 戊戌 998潘罗支 (3) 辛丑 1001厮锋督 (11) 甲辰 1004唃厮啰(青唐羌)(1015-1104)唃厮啰 (50) 乙卯 1015董毡 (21) 乙巳(十) 1065阿里骨 (10) 丙寅(十) 1086瞎征 (3) 丙子(九) 1096陇拶 (1) 己卯(九) 1099溪赊罗撒 (5) 己卯(九) 1099注:相传西藏山南地区的悉补野部地方首领聂赤赞布,得到了藏传阴阳家大师们帮助,建立;吐蕃‘与华夏为敌。

“吐蕃”读音的藏汉文依据考察

“吐蕃”读音的藏汉文依据考察

“吐蕃”读音的藏汉文依据考察吐蕃,是历史上西藏地区一个重要的政权。

那么,“吐蕃”这个词的读音在藏汉文中应该如何确定呢?本文将通过考察吐蕃的来源、历史记录以及藏文和汉文的语音规律等方面,来探讨吐蕃的正确读音。

我们来看一下吐蕃这个词的来源。

在中国古代史书《资治通鉴》中,提到了吐蕃这个名词,但并未注明具体的读音。

在《旧唐书》中,也有记载吐蕃,但同样没有注明读音。

而在藏文中,吐蕃被写作“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其中的发音不能直接映射到汉语中。

我们可以通过历史记录来确定吐蕃的读音。

在唐朝时期,吐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时常与唐朝交战。

多次唐朝文献中都提到了吐蕃,但并没有详细的记录其发音。

在后来的宋朝,西藏地区逐渐形成以藏传佛教为主要宗教,藏文成为主要文字的特殊文化背景。

而在明清时期,西藏地区成为中国的一部分,汉文对西藏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在这些历史时期的文献中,依然没有具体说明吐蕃的读音。

接着,我们来研究一下藏文和汉文的语音规律。

藏文是一种音节文字,单个字母代表一个音节,而汉字是一个音节一个字。

在音节结构上,汉语有开合音之分,而藏语没有明确的开合音之分。

汉字的读音受到声母和韵母的影响,而藏语没有声母,只有一个字母代表整个音节。

鉴于以上的考察,结合吐蕃的历史背景和语音规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根据吐蕃这个名词在唐代和后世的汉文文献中常以“吐蕃”这个字形出现,而且在唐代文献中也没有提到其读音。

这说明在当时对于吐蕃的音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藏语的语音规律,吐蕃在藏文中被写作“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བ”,其中的发音不能直接映射到汉语中。

综合考虑,我们可以认为“吐蕃”在汉文中没有特定的读音,可以按照字形的读音来称呼。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在西藏地区可能有特定的读音,但在汉文中,“吐蕃”这个字形暂时无法确定具体的音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字形按照“吐蕃”来称呼。

也需要尊重藏文的发音习惯,在涉及到西藏地区和藏传佛教等相关话题时,可以使用藏文词汇和发音。

吐蕃人夺取西域及其对抗击阿拉伯帝国入侵的贡献

吐蕃人夺取西域及其对抗击阿拉伯帝国入侵的贡献

吐蕃人夺取西域及其对抗击阿拉伯帝国入侵的贡献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青藏高原过着农耕和游牧生活。

吐蕃人称君长为:“赞普”,其官有大相、副相、都护等。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众多部落,遂定都逻些(今拉萨)制定法律,创立官制、军制、建立政权。

634年,吐蕃遣使通唐共灭吐谷浑。

641年,唐遣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结为和亲。

太宗伐龟兹,吐蕃曾遣兵北越昆仑山相助。

649年,高宗即位后,又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君王。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继立赞普乞黎拔布.器弩悉异都是幼主,出生于噶尔家族的权臣东赞域宋甫(650-675),赞聂多布(675-685),钦陵赞婆(685-698)三代辅政专国,唐蕃关系大变。

660年,吐蕃经过精心准备,乘唐朝西部兵力集中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及处理此后善后之机,发大兵攻灭吐谷浑。

至663年,吐蕃灭吐谷浑。

占领今青海地区及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分地区,直接威胁唐朝对西域及河陇地区的统治。

公元670年,吐蕃大举进攻西域,不仅降服了于阗,而且率于阗进攻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

于是,唐朝撤出安西所属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试图集中力量从青海方向打击吐蕃以解除其河西陇右地区的威胁。

但是,由于薛仁贵在大非(今青海共和县西南且吉旷原)被吐蕃军打败,唐朝不仅没有驱逐青海地区的吐蕃势力,解除吐蕃对河西、陇右地区的威胁,反而削弱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

吐蕃占据安西四镇以后的十余年间,唐朝与吐蕃争夺西域的斗争日趋激烈。

四镇几度易手。

四镇各军中变化最为复杂的是焉耆与碎叶二镇的置换,碎叶备镇仅存在于679-719年间,表明唐朝、吐蕃在西域争夺的激烈程度,也表明唐朝对西域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

696年,武周使臣郭元振巧妙地利用吐蕃君臣矛盾,提出放弃青海地,承认吐蕃占领吐谷浑全境,以换取吐蕃放弃对西域的争夺。

对此,赞普同意,权相钦陵赞婆则坚决反对。

698年,钦陵赞婆擅自领兵犯安西,赞普乘机夺取了国内兵权。

高三历史选修4_课文注释:吐蕃与松赞干布

高三历史选修4_课文注释:吐蕃与松赞干布

课文注释:吐蕃与松赞干布
吐蕃是7世纪初到9世纪中叶藏族在中国青藏高原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

629年,松赞干布继赞普位,承袭祖、父的基业,消下内乱,降苏毗、羊同等部落,统一青藏高原,建都逻些(今西藏拉萨)。

他发展农牧业生产,推广灌溉,颁行治理吐蕃的“大法令”,以处理赞普王室与世家贵族、诸小邦及社会各阶层的关系,创设行政制度和军事制度。

他开展与唐、天竺、尼婆逻(今尼泊尔)的广泛交往,引进文化、技术,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

松赞干布先娶尼婆逻王女尺尊公主,后来向唐朝要求按突厥、吐谷浑例娶唐朝的公主,唐太宗未许。

松赞干布遂发兵进攻吐谷浑,占领其南境,还进攻党项族和羌族,直逼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潘)。

唐朝派五万骑兵与之交战,这是唐朝与吐蕃双方第一次实力接触,通过交战,双方都认识到对方的实力。

松赞干布请和,复向唐朝求婚。

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和亲。

唐朝封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松赞干布卒于649年。

1/ 1。

吐蕃—搜狗百科

吐蕃—搜狗百科

吐蕃—搜狗百科吐蕃赞普(王)世系,如下表所⽰: 吐蕃赞普(王)世系,如下表所⽰:达布聂赛(讵素若,公元六世纪中叶) 达布聂赛(讵素若,公元六世纪中叶)囊⽇论赞(论赞索,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达布聂赛⼦〕⼁〔达布聂赛⼦〕 囊⽇论赞(论赞索,公元六世纪末~七世纪初) 原为吐蕃⾸领,后统⼀西藏⾼原称尊。

在位11年,为旧贵族毒死,葬于顿卡达贡⽇索嘎陵沦赞弄囊,祖上世代为吐蕃⾸领。

他袭位时,年富⼒壮,思想敏锐,励精图治,发奋⾃强,于公元620年攻灭苏毗部,统⼀了西藏⾼原,被尊称为“朗⽇沦赞”(意为政治如同天那样⾼明,盔甲如同天⼭那样坚强的君王)。

朗⽇沦赞统⼀西藏⾼原后,重⽤在统⼀战争中⽴功的新贵族,引起旧贵族的仇视。

晚年,旧贵族(⽗王三⾂和母后三⾂)先后叛乱,并乘机毒死了他,不少属部纷纷叛离,吐蕃⼜陷于分裂。

⼁〔囊⽇论赞⼦〕年)⼁〔囊⽇论赞⼦〕松赞⼲布(弃宗弄赞,约617~650年) 松赞⼲布(弃宗弄赞,约在位)⼁〔松赞⼲布孙〕⼁〔松赞⼲布孙〕芒松芒赞(乞黎拔布,弃芒论芒赞,⽣年不详,650~676在位) 芒松芒赞(乞黎拔布,弃芒论芒赞,⽣年不详, 松赞⼲布孙。

松赞⼲布病死后继位。

在位26年,病死,葬于俄西⼫保陵,因其⽗贡松贡赞 早死,祖⽗松赞⼲布于公元650年5⽉病死后,他于同⽉继位。

芒松芒赞幼年即位。

在位期间,由相禄东赞⽗⼦相继执掌国政,总揽实权,完善了王朝的政治组织,并划定⽥界,实⾏改⾰,使国⼒继续得到增强。

对外他攻灭了吐⾕浑(鲜卑族的⼀⽀,唐时迁灵州⼀带),⼜和唐朝兵⾰相见,北攻西域(今⽢肃省敦煌西北⽟门关以西地区),与唐朝争夺安西4镇(龟兹、疏勒、于阗、马耆),向东攻击巴蜀,占领了羌族居住的12个唐朝边境州,是吐蕃王朝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公元676年,芒松芒赞病死于后藏巴昂冈芒。

⼁〔⼦〕在位)⼁〔⼦〕都松芒布结(器弩悉弄,⽣年不详,676~704在位) 都松芒布结(器弩悉弄,⽣年不详, ⼜译为器弩悉弄、弃都松。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吐蕃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吐蕃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吐蕃吐(tu)蕃(b6),7-9世纪时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由松赞干布到达磨延续两百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以游牧为业,也从事农耕,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纺织和治铸业水平较高。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都城在逻些。

松赞干布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十三岁。

他父亲朗日论赞在奴隶主集团相互争夺中被毒死,国内混乱,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与羊同、苏毗诸部内外呼应。

松赞干布“骁武多英略”,在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帮助下,查出毒死父亲的主谋,将其满门抄斩,从而消灭了宫廷内部的敌对力量。

他团结支持王朝的力量,经过二三年的准备,组织训练了一支精锐军队,随即出兵平叛,攻取了叛乱者所据地区。

平定内乱后,决定迁都逻些,因为那里形势险要,原野秀美。

布达拉山居高临下,雄峙中原,在布达拉山修筑王宫,即碉堡式的布达拉宫。

迁都后真正据有了西藏高原的心脏地区,接着又征服了强大的苏毗、羊同等部,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杰出人物,他在位的时候,创制了吐蕃文字,即今天的藏文,同时还制定了官制、兵制和法律。

原来寂寞无闻的中国广大西部地区,因强有力的吐蕃奴隶制政权的出现,变得有声有色了。

当时藏族还处在原始的氏族部落时代,就开始和汉族建立了联系,年轻的松赞干布决心跟唐朝建立友谊。

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访问长安,唐朝使臣很快到吐蕃回访,成为汉藏两族友好关系的良好开端。

松赞干布遣使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未允。

640年,又命大相(宰相)禄东赞为使官,以黄金五千两及珍宝数百件作聘礼,请许婚。

唐太宗允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今天,藏族民间仍流传着许多有关公主的美好传说;拉萨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布达拉宫还保存着他俩结婚的同房遗迹;大昭寺前的唐柳,传说是公主亲手所栽。

历史 吐蕃

历史   吐蕃

1、“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那里有一匹好马欢迎您!不要怕 过高大的雪山,那里有一百头驯良的耕牛来欢迎您!”这首民 歌中的“您”所指的是( ) C A王昭君 B文天祥 C文成公主 D渥巴锡 2、著名的崇圣寺千寻塔至今屹立苍山洱海之间,这是哪一民 族的建筑成就( B ) A蒙古族 B南诏 C越族 D回纥 3、史载唐太宗时,有大臣奏请修复长城,太宗一笑置之,太 宗不修长城的理由是( D ) A唐初北方无连患 B长城已彻底失去防御作用 C唐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D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关系融洽 4、下列事件发生在唐玄宗在位时期的是 ①授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②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③把金 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④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⑤封回纥首领 为怀仁可汗( C ) A ①②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吐蕃武士
吐蕃 的 政治
吐蕃在其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 城迁都逻些,兼并了苏毗,羊同等部,又破党项、 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 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等地,不仅统 一了青藏、康藏高原,而且占有今四川盆地西 部、云南西北部等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向东、 向南扩展,取得了唐朝在西域的大片土地。8世 纪后期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 葱岭与大食接壤,东至现今甘肃省陇山、四川 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 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 脉与天竺接壤。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国 势衰落,以后内部分裂。
吐蕃 与 唐朝 的 关系
松赞干布于唐太宗贞观八年( 634年)遣使与唐 修好,唐也派臣入蕃。西元638年,松赞干布派 专使去长安请婚。两年之后,又派大臣禄东赞使 唐求婚,唐太宗便以宗室之女文成公主许嫁于吐 蕃赞普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 节护送。641年文成公主入蕃, “唐书”记载松 赞干布亲迎于河源,文成公主进蕃时把各种大唐 的生产技术转入吐蕃,如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 能治404种疾病的医方百种,诊断法五种,医疗 器械六种,医学论著四种,还有大批日用品和农 作物种子等。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将近40年, 于680年去世。

名词解释吐蕃的意思

名词解释吐蕃的意思

名词解释吐蕃的意思吐蕃,这个名词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一个历史时期的代名词。

在古代,吐蕃一词常用来指代位于青藏高原的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所建立的政权。

今天,本文将以深入的解释,探讨吐蕃的实际意义。

吐蕃一词的源起可追溯到隋唐时期,作为唐朝对青藏高原西北地区人民的称呼。

然而,正式的吐蕃政权在公元7世纪后期才开始形成。

当时,由于高原地理的独特性和相对封闭性,各个部落和氏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在这种背景下,吐蕃王朝应运而生,成为了西藏地区的主导势力。

吐蕃王朝的建立对青藏高原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上,吐蕃王朝实现了对地区各部落的统一和集权。

他们通过军事征服和政治联盟,将原本分散的部落聚集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政权。

这种统一带来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同时也为地区人民的交流和发展提供了便利。

其次,在文化上,吐蕃王朝对于西藏的宗教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吐蕃统治者逐渐接受了印度佛教,并将其作为国教加以推崇。

他们兴建了许多寺庙和宫殿,派遣学僧到印度学习佛教经典。

这种佛教传播和文化融合,对西藏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仍然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政治和文化影响,吐蕃还对地区的物质财富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青藏高原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草原和牧场资源。

吐蕃王朝有效地组织了对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了健全的畜牧业生产体系。

这不仅为吐蕃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周边的其他民族提供了经济交流的机会,拉近了地区之间的联系。

然而,吐蕃王朝在大约公元9世纪后期逐渐式微,最终被另一个民族—唐朝所推翻。

这一时期,吐蕃王朝内部发生了许多政治斗争和矛盾冲突,加上唐朝不断加大对西藏地区的控制力度,导致吐蕃王朝逐渐衰败。

然而,吐蕃文化和政治制度的遗产仍然流传至今,对西藏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吐蕃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段历史时期或一个地理概念。

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同时也代表着青藏高原地区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中国古代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兴衰史(十一):吐蕃

中国古代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兴衰史(十一):吐蕃

中国古代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兴衰史(十一):吐蕃概述吐蕃(tǔ bō),既指称一个民族,即今天的藏族,又是指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

吐蕃王朝是中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

自松赞干布延续两百多年。

吐蕃,作为地域和部族的名称,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现。

吐蕃王朝兴起后,用“吐蕃”作为自称。

由于吐蕃王朝统一了青藏高原,高原的各个部落集团形成为一个民族,后来,吐蕃王朝的自称遂演变成为藏族的自称。

发展过程青藏高原原本的居民称孟族。

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

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形成了吐蕃族。

公元6世纪时,兴起于今西藏山南地区的藏族先民雅隆部的“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逐渐将势力扩展到拉萨河流域,表明吐蕃王朝的雏形已经确立。

接下来赞普之子,松赞干布,幼年嗣位,开始了他显赫一生的政治生活松赞干布在吐蕃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

如党项及属于鲜卑人的吐谷浑部等,将它们变为吐蕃的属部。

约于633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的实力日益强大。

641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710年,唐朝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弃隶缩赞赞普。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 ,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区。

频繁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唐朝多次重创吐蕃军。

8世纪末叶以后,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

进入9世纪以后,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

821年,吐蕃赞普派专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

隆重的会盟仪式先后在唐都长安和逻些举行,盟文强调要永远和好相处。

823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汉藏两族人民友谊团结的珍贵物证。

9世纪末,在经过一场席卷吐蕃全境的奴隶平民大起义之后,吐蕃王国灭亡。

251 吐蕃传

251 吐蕃传

251 吐蕃传(上)吐蕃本是西羌族,有一百五十个部落,散居于河、湟、江、岷之间;还有发羌、唐旄等,都不与中国往来,他们住在析支水之西。

始祖叫鹘提勃悉野,强健勇武而多智谋,逐渐吞并羌族各部落,据有其地。

蕃、发两字音近,所以其子孙称为吐蕃而姓勃..野。

有人说他们是南凉国秃发利鹿孤的后代,有两个儿子:樊尼、亻辱檀。

亻辱檀即位,被西秦国乞佛炽盘所灭。

樊尼带领残部向北凉国沮渠蒙逊称臣,被任为临松太守。

蒙逊灭亡后,樊尼率兵西渡黄河,越过积石,招抚了各羌族部落。

其习俗称强雄者为“赞”,称男子汉为“普”,所以称君长为“赞普”,赞普的妻子称“末蒙”。

其官员大相称“论臣艹”,副相称论臣艹“扈莽”,各设一人,或叫“大论”、“小论”;设都护一人,称“悉编掣逋”;又有内大相称“曩论掣逋”(亦称“论莽热”),副相称“曩论觅零逋”,小相称“曩论充”,各一人;还有整事大相称“喻寒波掣逋”,副整事称“喻寒觅零逋”,小整事称“喻寒波充”。

他们都担任国家政事,总称呼为“尚论掣逋突瞿”。

其地在京都西八千里,距鄯善五百里,有强兵数十万。

气候多雷霆、闪电、大风、冰雹、积雪,盛夏气候如同中国的春天,山谷常年冰封,且有寒疫,人受疠往往心闷气促但无大妨害。

赞普住在跋布川,或者逻娑川,有城郭房屋不肯住,要联结毡帐而居,称大拂庐,可容数百人。

其警卫严密而王庭险隘。

部族人居小拂庐,很多长寿者活到一百多岁。

衣服都是毡和皮制成,以脸上涂赤褐色为美。

妇女把头发编成辫子盘绕在头上。

其器皿弯木而成,皮革作底,或用毡做盘,用炒面捏成碗,装上羹和奶酪连碗一起吃掉,酒浆用手捧饮。

官员的标识最上等的是瑟瑟,其次是金,再次是银质包金,然后是银,最下等到铜为止,大小也有差别,挂在臂前分辨贵贱。

房屋都是平顶,高至数丈。

农作物有小麦、青稞、荞麦、野绿豆。

家畜有牦牛、名马、狗、羊、猪,天鼠的皮可制成裘皮,独峰驼可日行千里。

珍宝有金、银、锡、铜。

人死后,入葬筑高坟,以白土涂墓。

官吏治理,没有文字,靠结绳刻木为记。

唐朝的北方民族吐蕃突厥与回纥

唐朝的北方民族吐蕃突厥与回纥

唐朝的北方民族吐蕃突厥与回纥唐朝的北方民族:吐蕃、突厥与回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其辉煌文化和强大国力使得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的中心。

然而,在唐朝的北方边境地区,有着许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北方民族。

其中,吐蕃、突厥和回纥是唐朝时期最显著的三个北方民族。

本文将分别介绍他们的起源、发展以及与唐朝的关系。

一、吐蕃吐蕃是一个由藏族人组成的民族,最初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

在唐朝初期,吐蕃经过不断的扩张,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他们占据了当时西南地区的大片领土,与唐朝形成了对峙的态势。

然而,在唐朝贞观时期,唐太宗与吐蕃开展了和平的外交交流,通过互赠使节和结亲等方式,化解了两国之间的矛盾。

在唐太宗和吐蕃王松赞干布的努力下,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实现了长期和平共处。

二、突厥突厥是一个由游牧民族组成的联盟,主要生活在今天的蒙古高原地区。

在唐朝初创时期,突厥一度称霸中亚地区,对唐朝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然而,在贞观年间,唐朝的李世民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外交手段,成功地削弱了突厥的实力。

最终,唐朝与突厥签订了和平协议,突厥被迫放弃了对中原的扩张野心。

此后,突厥渐渐衰落,甚至于被唐朝所吞并。

三、回纥回纥是一个由蒙古族等多个民族组成的联盟,生活在今天的蒙古地区。

他们在唐朝时期也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对唐朝具有一定的威胁。

然而,唐朝通过一系列与回纥的战争和谈判,最终成功地将回纥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

在唐朝的统治下,回纥逐渐被汉化,与汉族人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融合。

在安史之乱后,回纥也与唐朝一同抵御外族侵略,为唐朝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吐蕃、突厥和回纥是唐朝时期的三大北方民族,他们在唐朝的边境地区具有重要地位。

吐蕃通过与唐朝的和平外交交流,实现了两国长期和平的共处。

突厥则被唐朝成功地削弱并最终吞并。

回纥经历了战争与融合,与唐朝共同抵御外族侵略。

唐朝通过对这些北方民族的处理,稳定了边疆局势,使得统一的唐朝得以继续繁荣发展。

被中国历史忽视的强大王朝——吐蕃

被中国历史忽视的强大王朝——吐蕃

被中国历史忽视的强大王朝——吐蕃很多人也许并没在意过,在平均海拔四千多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除了巍然屹立的喜马拉雅山、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漫山遍野的格桑花,还存在过一个强大的地区——吐蕃王朝。

吐蕃王朝大约和李唐帝国同时建立,在唐初归顺大唐帝国。

中唐以后崛起,其存在和李唐王朝差不多时间兴盛,也差不多同时间衰落。

隋唐之前,吐蕃仅是生活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小部落,史书中把它归属于西羌一部。

后来吐蕃兼并唐旌、羊同、苏毗等周边部落后,影响日大,中原史料中逐渐开始记载它的存在。

而之前,中原史料只是将它简单的归类在羌族之中。

吐蕃在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崛起,由山南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迁都逻些(一作逻娑,即今西藏拉萨),兼并了苏毗、羊同(今青藏高原)等部,又破党项、白兰,击败吐谷浑,取得其旧地,向西征服了在今克什米尔地区的大、小勃律(位于喀喇昆仑山脉以南、喜马拉雅山脉西北部),向南取得了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地。

唐朝之前近千年中,吐蕃与中原王朝关系并不密切,但是始终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松赞干布即位后,吐蕃的势力日益强大起来。

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吐谷浑都迎娶了唐朝公主,也向唐朝求婚。

求婚不仅表示吐蕃要与唐朝的缔结友好关系,更重要的对于先进中原文明的向往。

贞观十五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并且命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到吐蕃。

松赞干布率领本国军队停在柏海,在黄河河源亲自相迎。

他见了李道宗,“执子婿之礼甚恭。

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

等到接回公主后,松赞干布感叹自己父祖中没有与上国通婚,自己如此幸运,应该为公主建造一座城市,“以夸示后代”——这就是拉萨城。

并且他也在公主影响下,脱去皮衣,穿起丝绢,接受唐风,并且派遣首领子弟,入唐朝学习诗书礼仪。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册封了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

松赞干布写信给唐朝宰相长孙无忌中说道:“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

吐蕃

吐蕃

青藏高原原本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 和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统一牦牛部各部落 的叫弃聂弃赞普。“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从弃聂弃开始,吐蕃确立了酋长世袭 制度,第八世赞普布袋巩甲以后,吐蕃社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国号
吐 蕃 自 称 为 “ b o d ” ( བོ ད ། ) 。 “ b o d ” 作 为 地 域 和 部 族 的 名 称 , 在 吐 蕃 王 朝 之 前 即 已 出 现 , 最 初 可 能 是 对 苯 教的法师的称呼,后来成为对苯教的称呼,再后来成为某些部落联盟的名称,以后又成为这些部落居住的地域的 名称。藏文史籍中说,在吐蕃王朝之前,曾有十二种部落集团统治过,其中有两次是用“bod khams”来称呼其 统治的地域。吐蕃王朝兴起后,用“bod”作为自称,在与唐朝的交往中,吐蕃王朝以“bod chen po”(大蕃) 来对应唐朝的自称"大唐"。由于吐蕃王朝统一了青藏高原,高原的各个部落集团形成为一个民族,后来,吐蕃王 朝的自称“bod”遂演变成为藏族的自称。
被尊称为“圣神赞普鹘提悉勃野” 的聂赤赞普及其后六代赞普,史称“天赤七王”,史籍记载......
641年(贞观十五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710年(景龙四年),唐朝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弃隶缩赞赞普。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 物品。
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虽然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但她们在吐蕃地位很高。
在凉州一带的温末集团,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原来分散的小部落,逐渐联合成为有一定实力的大部落, 后来发展成一个势力很强的地方政权(河西节度使、六谷部、唃厮啰,也称东凉)。

关于唐蕃和亲的故事

关于唐蕃和亲的故事

关于唐蕃和亲的故事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吐蕃于公元7~9世纪时建于中国青藏⾼原的古代藏族政权名。

吐蕃⼀词,始见于唐代汉⽂史籍。

蕃,藏语作 “bod”,为古代藏族⾃称。

接下来让⼩编给⼤家讲⼀讲唐蕃和亲的故事吧。

唐藩和亲 吐蕃⼈是藏族的祖先,⽣活在青藏⾼原,有的以游牧为业,有的从事农耕,⼿⼯业有⼀定的发展,以纺织和冶铸业⽔平较⾼。

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领松赞⼲布统⼀各部,建⽴了强⼤的奴⾪制政权,都城在逻些。

公元634年,吐蕃王朝已经是中国西部的⼀个统⼀⽽强⼤的王朝,这时中国中⼼部位的汉族王朝是强盛的唐朝,唐朝当时是世界上经济和⽂化最发达的国家之⼀。

同⼀时代的两位天才政治家、军事家松赞⼲布和唐太宗李世民,都适时地掌握了客观需要,以蕃唐通婚的形式,建⽴了友好和平关系。

松赞⼲布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物。

他是吐蕃第32代赞普,统⼀了西藏各部并使吐蕃发展到极盛。

松赞⼲布还建成了圣城拉萨,并迁都于此。

在此之前,吐蕃的根基地是在距泽当30公⾥处的琼结,吐蕃诸部在此驻留达800余年。

传说第⼀任聂⾚赞普是在公元前237年的某天从天⽽降的,落脚的地⽅恰好就是雅砻河⾕源处的雅拉⾹波神⼭。

俊美伟岸并且聪慧不凡的聂⾚赞普在被雅砻地⽅的⼈问及从何⽽来时,以⼿指天作答,遂被当地⼈认为是天神之⼦,从⽽拥⽴他为王。

藏语中"聂"意为脖⼦,"⾚"意为宝座,因发现他的⼈是以脖⼦为座迎他⽽归,故得名。

⽂成公主⼊藏 公元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宗)、李世民(唐太宗)⽗⼦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唐帝国,国势⾮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明的中⼼,对周边民族部落产⽣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或称⾂内附,或纳贡请封,促进了汉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交流。

⽽在这个时候,⼀代英主松赞⼲布也已称雄雪域⾼原,完成了对⼀些⼩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治区拉萨),建⽴了统⼀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密切关系。

吐蕃人究竟从何而来?

吐蕃人究竟从何而来?

吐蕃人究竟从何而来?吐蕃人是西北亚黄种人、东南亚黄种人、羌人和部分小黑人融合而成的民族。

1,大理冰期,西藏是大冰盖,无人居住第四纪冰期的大理冰期:距今约7万-1万年,西藏地区是一片冰盖,几乎无人居住。

李四光研究发现,在最后一个冰期,大理冰期,长江中下游无冰川发育,而中国青藏高原区则有大面积冰川,打箭炉的贡嘎山冰川前端有时可降至2000余米高度。

大理冰期时,云南雪线高度在3900米,台湾在3350米,长江下游在2600米。

大理冰期的终碛垄(冰川前沿的堆积岩石)位于海拔3200米左右的高度。

今天,拉萨海拔3650米,所以西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冰川。

冰川融化后,发生了新仙女木大洪水。

距今8000年左右,部分印度河流域的黄种人(西北亚黄种人)沿印度河北上,到达古格一带,最远到达冈仁波齐峰一带。

东南亚的黄种人、包括一部分小黑人,沿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北上到达西藏,中国西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人沿黄河、长江西进到达西藏。

这些人最后融合为吐蕃人。

2,林芝人遗址,证明了新仙女木大洪水之后的雅鲁藏布江通道1958年,考古人员在林芝县境内的雅鲁藏布江和尼洋河交汇处岸,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遗骸,后被命名为林芝人。

说明尼洋河流域早在8 000年前就已经有古人类活动,这些人是吐蕃人的祖先之一。

林芝人的石制工具,与在甘肃、青海一带的齐家文化遗址类似,说明这几处的古人类已经发生了文明的融合。

3,吐蕃自己的民族起源传说元朝藏僧写了一本《王统世系明鉴》,说最早的吐蕃人是猕猴与岩魔女结合生出来的。

传说西藏山南地区的泽当(游戏的平地),是猕猴及后代游戏的场所,还有猴子洞遗迹。

猕猴有42个染色体,而人类有46个染色体,根本不能杂交成功。

吐蕃传说的猕猴其实是小黑人,西藏人的DNA里面有部分小黑人基因。

小黑人很早就来到东南亚一带的南洋群岛,后来灭绝,剩余的融入到南岛民族、吐蕃人中。

中亚吐蕃古代文明

中亚吐蕃古代文明

吐蕃王朝的政治制度:以国王为中心,实行分封制和等级制
吐蕃王朝的统治方式:通过宗教、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统治
吐蕃王朝的法律制度:制定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吐蕃王朝的行政制度:设立各级行政机构,管理地方事务
社会结构与阶层关系
社会结构:以部落为单位,分为贵族、平民和奴隶三个阶层
阶层关系:贵族掌握政治、经济、文化等权力,平民和奴隶则处于被统治地位
文化交流与影响
中亚吐蕃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吸收了印度、波斯、阿拉伯等文化的元素
艺术影响:中亚吐蕃的艺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如建筑、绘画、音乐等
文化融合:中亚吐蕃文化与周边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宗教传播: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亚吐蕃的传播和影响
中亚吐蕃的政治与社会
章节副标题
3
政治制度与统治方式
建筑影响:中亚吐蕃的建筑对现代中亚地区的建筑有重要影响
保护与传承现状
中亚吐蕃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中亚吐蕃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
中亚吐蕃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亚吐蕃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X
物理学:中亚吐蕃的物理学成就包括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领域,如《甘石星经》、《水经注》等。
医学:中亚吐蕃的医学成就包括中医、藏医、蒙医等领域,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
建筑学:中亚吐蕃的建筑学成就包括宫殿、寺庙、桥梁等领域,如布达拉宫、大昭寺、赵州桥等。
医学与农学知识
中亚吐蕃的医学知识:包括草药、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
章节副标题
4
农业发展状况
农业是吐蕃经济的基础
主要农作物:青稞、小麦、荞麦等
农业技术:灌溉、施肥、选种等

土蕃王朝的历史及传说

土蕃王朝的历史及传说

土蕃王朝的历史及传说公元6世纪时,兴起于今 ... 山南地区泽当、穷结一带的藏族先民雅隆部,已由部落联盟发展成为奴隶制政权。

其领袖人物达布聂赛、囊日论赞父子,逐渐将势力扩展到 ... 河流域。

松赞干布在吐蕃社会稳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

如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以及属于鲜卑人的吐谷浑部,将它们变为吐蕃的属部。

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

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

现今 ... 山南地区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发祥地。

早年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史称“鹘提悉勃野”部,或“悉勃野”部。

又称“雅隆部”。

雅隆河流域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环境很适宜于人类生息繁衍。

传说中自天而降的聂赤赞普,在到达雅隆河流域后,做了六牦牛部的领袖。

被尊称为“圣神赞普鹘提悉勃野”的聂赤赞普及其后六代赞普,史称“天赤七王”,史籍记载多神奇玄怪色彩,不尽可信。

止贡赞普继“天赤七王”后登位,不久,王权为属臣攘夺。

10年后,止贡赞普的次子布岱贡杰即位。

此时,悉勃野部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把木头烧成木炭,熬煮皮子,取得皮胶,挖出铁、铜、银三种金属,木头上钻孔制造出犁轭,二牛共轭把平川开成田地,引湖水入渠,田里撒下种子。

”当止贡赞普和布岱贡杰在位时,已有来自香雄部(今 ... 自治区阿里地区)一带的本教传播,而且由名为“仲”和“德乌”的本教巫师护持国政。

此二王史称“上丁二王”。

此后,吐蕃王统世系又有“中累六王”、“地带八王”、“下赞三王”的记载,史实都少于“上丁二王”。

“下赞三王”下传为拉托托日宁协(《新唐书》作佗土度),传说他在位期间,有佛教、佛塔等物从天而降。

拉托托日宁协约在公元4世纪中叶时在位。

抛开神话传说,估计此时已有零星佛教势力传入悉勃野部。

拉托托日宁协后三传为达日聂赛(《新唐书》作讵素若),即吐蕃王朝建立者松赞干布之祖父,达日聂赛之子、松赞干布之父为囊日论赞(《新唐书》作论赞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简史–吐蕃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战国之后,一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迁入,与本地藏人融合繁衍,形成了吐蕃族。

“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

从酋长世袭制开始,吐蕃社会逐渐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

松赞干布(617-650)被认为是吐蕃的立国之君。

但按藏族的传统,他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

但在他即位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说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也可能是融合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传说。

松赞干布先后征服青藏高原上的诸羌部,如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嘉良夷等,以及属于鲜卑人的吐谷浑部,将它们变为吐蕃的属部。

约于633年(唐贞观七年),迁都逻些(今拉萨),正式建立吐蕃王朝。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的局,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

人口流动也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文化的沟通,促进了青藏高原文化的整合与壮大。

松赞干布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军事制度,采用历法,规定统一的度量衡,依据于田、天竺等文字创造了吐蕃文(后发展成藏文),也制定了残酷的法律。

634年(贞观八年),松赞干布听说突厥及吐谷浑均娶唐朝公主,也遣使带金宝入唐,奉表求婚,唐太宗李世民未许。

使者回报系吐谷浑王离间所致,赞普大怒,即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诸羌。

638年(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领吐蕃军号称20余万进屯唐松州(今四川松潘)西境,遣使进贡金帛,声称来迎娶公主。

都督韩威匆忙率军出战,大败而归。

羌族首领、唐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相继举州降蕃。

唐太宗即派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以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兵5万人进击。

牛进达率前锋抵松州城下,乘蕃军毫无防备,夜袭其营帐,斩杀千余人。

松赞干布震惊,加之属下厌战,遂令撤军。

遣使到长安谢罪,并再次求婚。

太宗应允。

641年(贞观十五年),唐朝以宗室女文成公主(625-680)嫁给松赞干布,赞普大喜,尽子婿之礼。

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茶叶、丝绸等物品。

710年(景龙四年),唐朝宗室女金城公主(698-739)嫁给吐蕃第四代赞普赤德祖赞(704-755)。

唐蕃关系日益密切,许多汉人进入西藏,一些吐蕃贵族子弟也入长安的国子学学习汉文化。

双方派遣的使臣不绝于途,进行修好、朝贡、庆吊、会盟等活动。

729年(开元十七年),赤德祖赞向唐玄宗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

755年,吐蕃第五代赞普赤松德赞(742-797)即位。

756年,趁唐朝发生“安史之乱”、西部防务空虚之机,吐蕃出兵占领了陇右、河西的大片地区。

763年,吐蕃发兵二十万,攻进长安。

吐蕃拥立金城公主的侄儿广武王李承宏为皇帝,但是此时唐人承认的皇帝仍然是唐代宗。

吐蕃军占据长安15天,吐蕃剽掠府库市,还想要劫掠士女百工,后闻说郭子仪率领唐朝勤王军队迫近长安,立即撤离了长安。

765年,吐蕃联合唐朝的叛将,以及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入侵唐朝,唐朝郭子仪说服回纥,唐军联合回纥,大破吐蕃,斩首五万,生擒万人。

此后,吐蕃与唐朝或是交战,或是会盟。

769年,赤松德赞铲除反佛派,开始独尊佛教。

邀请天竺著名的密宗大师莲花生赴吐蕃弘法。

在赤松德赞的主持下,莲花生同支持苯教的恩兰·达扎路恭等人进行了辩论,结果莲花生获得了胜利。

赤松德赞即下令全国废除苯教信仰,改信佛教;将佛教定为国教,制定每一名僧人由三户属民供养的“三户养僧制”。

对反对佛教的象雄王(象雄是苯教的发源地)等地方势力进行镇压。

775年,在莲花生的主持下,桑耶寺于建成并开光。

赤松德赞让七位吐蕃贵族出家为僧,称“预试七人”,是为藏传佛教僧团之始。

且开始将梵文佛经译为藏文。

同时命令群臣在各地广建佛寺、佛塔,要求群臣发誓永远信仰佛教,使得佛教逐渐成为吐蕃主要的信仰。

赤松德赞从莲花生那里听说摩揭陀国有如来佛祖的真身舍利,遂派大军远征天竺,欲奉舍利回吐蕃供奉。

恒河北岸的各个小国纷纷投降、成为属国。

蕃军兵不血刃便占领了恒河北岸地区,随后渡过恒河攻入中天竺的摩揭陀国。

蕃军从佛塔中取出舍利,送往吐蕃供奉;同时又掠夺了大量佛像、佛经,俘虏了不少高僧。

凯旋回朝之前在恒河边竖立大铁柱以标明地界,并遣士兵看守。

吐蕃在夺取陇右、河西一带后,唐朝与西域的联络中断。

781年开始,吐蕃大举进攻西域。

唐朝用离间计策反吐蕃属国南诏,攻击吐蕃;同时用和亲拉拢回鹘,并通好于大食(阿拉伯帝国),形成对吐蕃的包围。

但吐蕃利用自己在西域的各个属国抗击
阿拉伯帝国,并于790年策反回鹘属下的葛逻禄各部,又大破支援西域唐军的回鹘主力。

至792年,吐蕃完全占领了西域地区,将唐朝与回鹘的势力彻底驱逐。

经过了这一系列战争,吐蕃成为了东至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以及大渡河流域,南至印度中部恒河一带,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至天山的强大帝国。

频繁的战争、加上残酷的王室内部斗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吐蕃开始由盛转衰,不能再向外扩张。

815年,吐蕃赞普可黎可足(又称赤祖德赞,802-838)即位。

821年(长庆元年),派使到唐朝请求会盟,缔结友好盟约。

史称“长庆会盟”,会盟仪式先后在唐都长安和逻些举行,盟文称永远和好相处。

823年在拉萨建立的唐蕃会盟碑,至今还屹立在大昭寺前。

838年,达玛(799-842)即赞普位。

842年,达玛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争立,大臣们分成两派,从此吐蕃王室分成两支,连年混战。

吐蕃在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彼此争立,过去一些归属吐蕃的部落也相继脱离吐蕃的管辖。

848年,沙州(甘肃敦煌)人张议潮(799-872)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了沙州。

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

851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西、陇右地区归附于唐朝。

877年,起义军甚至将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的陵墓掘毁。

这场历时几十年、蔓延吐蕃全境的平民和奴隶大起义,最终导致了吐蕃王国灭亡。

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出现了大大小小许多政权的割据局面。

直到元代,西藏的宗教领袖掌握了政权,才又形成了稳定的政教合一统治。

所建政权:
吐蕃(618-8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