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地震作用

合集下载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工程,振动,稳定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工程,振动,稳定

FF (t)ma x m x (t) x g(t)ma x ma S
mgxg(St)amaxxg(tg)maxGkG
G mg ---集中于质点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g ---重力加速度
k xg (t ) max ---地震系数 g
Sa xg (t) max
---动力系数
k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单质点弹性体系计算简图 (a)单层厂房及简化体系;(b)水塔及简化体系
.
第八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地震作用反应谱理论大体有如下三点假定:
1)结构物的地基为一刚性盘体,因此基础各点的运动 完全一致,没有相位差。 2)结构处于线性弹性状态。 3)地震时的地面运动过程可以用地震记录来表示。
.
第八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最大相对位移
S d x (t)m a1 x 0 t x g ()e (t )si(n t)dmax
最大相对速度 S vx (t)ma x0 t x g()e (t )sin (t)dmax
最大加速度 S a x (t) x gm ax0 t x g ()e (t )si( n t)dma
因此需要根据大量的强震记录计算出对应于每一条强 震记录的反应谱曲线,然后统计求出最有代表性的平均 曲线作为设计依据,这种曲线称为标准反应谱曲线。
加速度( )
标准化
加速度( )
周期( )
.
周期( )
第八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抗震设计反应谱
为了便于计算,《抗震规范》采用水平地震影响 系数α与体系自振周期T之间的关系作为设计用 反应谱。(基于标准反应谱曲线)
Sa
g
xg
max
g
xSgamaxk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章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第三章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水平地震作用
即不同阻尼比的地震影响系数是有差别的:随着阻 尼比的减小,地震影响系数增大,而其增大的幅度则随 周期的增大而减小。
2
max
1
Tg
2021/3/7
结构抗震设计
16
设计特征周期
规范规定,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将地震动反应
谱特征周期Tg,取名为“设计特征周期”。
设计特征周期的值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环境 确定。(所谓地震环境,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区及周围 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以 及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场地条件等。)
式中 k11——使质点1产生单位位移而质点2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所需施加的水平力; k12——使质点2产生单位位移而质点1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引起的弹性反力; c11——质点1产生单位速度而质点2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产生的阻尼力; c12——质点2产生单位速度而质点1保持不动时,
在质点1处产生的阻尼力;
在进行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时, 除了少数质量比较集中的结构 可以简化为单质点体系外,大 量的多层和高层工业与民用建 筑、多跨不等高单层工业厂房 等,质量比较分散,则应简化 为多质点体系来分析,这样才 能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果。
一般,对多质点体系,若 只考虑其作单向振动时,则体 系的自由度与质点个数相同。
1、两自由度运动方程的建立 2、两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微分方程组 3、两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三、多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1、n自由度体系运动微分方程组 2、n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自由振动 四、振型分解法 1、两自由度体系振型分解法 2、n自由度体系振型分解法
2021/3/7
结构抗震设计
21
一、多质点和多自由度体系
15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地震作用与结构抗震验算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地震作用
• 2.按作用大小分 • 地震作用按其作用大小可分为:多遇地震作用、基本地震作用和预
估的罕遇地震作用。下节主要介绍多遇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 四、水平地震作用与风荷载的区别
• 水平地震作用与风荷载都是以水平作用为主的形式作用在建筑物上 的,但是它们作用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是有很大区别的。因 此,在结构设计中要求结构的工作状态是不同的。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地震作用的计算
• 一、动力计算简图
• 实际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颠簸摇晃的现象十分复杂。在计算地震作用 时,为了将实际问题的主要矛盾突显出来,然后运用理论公式进行计 算设计,需将复杂的建筑结构简化为动力计算简图。
• 例如:对于图4-1(a)所示的实际结构一水塔,在确定其动力计算简图 时,常常将水箱及其支架的一部分质量集中在顶部,以质点m来表示; 而支承水箱的支架则简化为无质量而有弹性的杆件,其高度等于水箱 的重心高,其动力计算简图如图4-1(b)所示。这种动力计算体系称为 单质点弹性体系。
• 3)整根桩应一次连续压到设计标高,当必须中途 停压时,桩端应停留在软弱土层中,且停压的间隔 时间不宜超过24h;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地震作用
• 1.作用形式 • 风荷载是直接作用于建筑物表面上的压(吸)力,只和建筑物的体形、
高度、环境(地面粗糙度、地貌、周围的楼群)、受风面积大小等有关; 而地震作用都是由质量受振动而引发的惯性力,地震作用是通过场地、 地基、基础作用于结构上部的。 • 2.作用时间 • 风荷载的作用时间长,发生的机遇也多,因而要求结构在风荷载作 用下不能出现较大的变形,结构处于弹性工作状态;相反,发生地震 的机遇少,持续时间也短,但作用剧烈,故要求做到“小震不坏,中 震可修,大震不倒”。

地震对建筑结构有哪些破坏作用

地震对建筑结构有哪些破坏作用

地震对建筑结构有哪些破坏作用地震是自然界中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对建筑结构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分为震源作用、地震波传播作用和地震引起的地面变形作用三个方面。

1.震源作用地震源是指地震的发生的地点,也是地震产生的能量释放的地方。

地震源的震级、震源深度以及震源距离建筑物的远近,都会对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产生影响。

震级越大,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对建筑结构的破坏力也越强。

相同震级下,震源距离建筑物越近,破坏力也越强。

此外,地震源的深度也会影响破坏程度,较浅的震源会产生更大的地震破坏力。

2.地震波传播作用地震波是地震产生的能量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结果,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对建筑结构产生破坏。

主要的地震波包括P波、S波和表面波。

P波是一种纵波,传播速度快,对建筑结构产生的影响较小;S波是一种横波,传播速度较快,但破坏性相对较大;表面波是一种地表面附近传播的波,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破坏力较大。

这些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引起建筑结构的振动,导致结构的应力集中,从而对结构产生破坏。

3.地震引起的地面变形作用地震发生时,地面会发生剧烈的变形,包括地面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

这种地面变形会对建筑结构产生直接的破坏作用。

地面的垂直位移会引起建筑物的倒塌和坍塌,而水平位移则会导致建筑物的位移和畸变。

此外,地震还会引起地基的液化现象,使地基的承载力下降,导致建筑结构失稳。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作用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进行减轻。

常见的减轻地震破坏的方法包括加固建筑结构、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和设计合理的结构等。

加固建筑结构可以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和韧性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使用合适的建筑材料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如使用钢筋混凝土等抗震性能好的材料。

设计合理的结构可以通过控制结构的形式和布置来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

总结起来,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作用包括震源作用、地震波传播作用和地震引起的地面变形作用。

为了减轻地震的破坏作用,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抗震设防和加固建筑结构。

新抗震规范——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新抗震规范——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

5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验算5.1 一般规定5.1.1各类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2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3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它情况,应允许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

4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5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应视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分别按单点一致、多点、多向或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注:8、9度时采用隔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应按有关规定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说明】本次修订,拟明确大跨空间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要求。

1、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指,跨度大于120m、或长度大于300m、或悬臂大于40m的结构。

2、关于结构形式和支承条件(1)周边支承空间结构,如:网架、单、双层网壳、索穹顶、弦支穹顶屋盖和下部圈梁-框架结构,当下部支承结构为一个整体、且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大于等于2时,应允许采用三向(水平两向加竖向)单点一致输入计算地震作用;当下部支承结构由结构缝分开、且每个独立的支承结构单元与上部空间结构侧向刚度比小于2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2)两线边支承空间结构,如:拱,拱桁架;门式刚架,门式桁架;圆柱面网壳等结构,当支承于独立基础时,应采用三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长悬臂空间结构,应视其支承结构特点,采用多向单点一致输入、或多向多点输入计算地震作用。

3、关于单点一致输入仅对基础底部输入一致的加速度反应谱或加速度时程进行结构计算。

4、关于多向输入沿空间结构基础底部,三向同时输入,其地震动参数(加速度峰值或反应谱峰值)比例取:水平主向:水平次向:竖向= 1.00:0.85:0.65。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与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与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

在地震的影响下,建筑物往往成为受害者之一,其结构承受的力量可能超出设计时预计的负荷,从而导致严重的破坏和甚至崩塌。

因此,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震会产生巨大的水平力。

这种水平力通常由地震波产生,对建筑物产生摇晃和振动,从而导致建筑物的变形和破坏。

当水平力超过建筑物的承重能力时,建筑物就有可能发生倒塌或严重破坏。

其次,地震还会引起建筑物的地基沉降和土体液化。

由于地震波的影响,地基会沉降或出现裂缝,导致建筑物的倾斜和损坏。

同时,当土壤处于液态状态时,其承载能力会急剧降低,加剧了建筑物的破坏。

第三,地震还会使建筑物的结构产生变形。

由于地震波的振动作用于建筑物的结构,建筑物往往会发生剪切、弯曲和扭曲等变形,从而引起脆性破坏。

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实施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设计阶段,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建筑物在地震中遭受损害的风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设计需要考虑许多因素,包括建筑物的结构、建筑材料、地基环境和地震波特性等。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加固和改造,选用适当的建筑材料,以及采用先进的抗震技术和工艺。

首先,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

建筑物的结构应该具有良好的静力和动力性能,以便减少地震时的变形和破坏。

这通常涉及到建筑物的布局、支撑结构和支撑杆件的选择等方面。

其次,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

在抗震设计中,应该优先选用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结构等。

同时,建筑材料的质量也是保证抗震能力的重要因素,需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检验和验收。

第三,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地基环境的影响。

建筑物的地基环境对其抗震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物的地基应具有一定的承载力和稳定性,以便在地震时能够承受地震波的作用。

建筑结构抗震总复习第五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建筑结构抗震总复习第五章-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6度时的建筑(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以 及生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可以不进行截面抗震验算,但应符 合有关的抗震措施要求;
6度时建造于IV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高于40米的钢筋混 凝土框架,高于60米的其他钢筋混凝土民用房屋和类似的工业 厂房,以及高层钢结构房屋),7度和7度以上的建筑结构(生 土房屋和木结构房屋等除外),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 抗震验算。
FEk——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a1 ——相应于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响
系数值,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和多层
内框架砖房,宜取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
Hale Waihona Puke 值;第五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Geq——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单质点应取总重力荷载代 表值,多质点可取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85%;
Fi ——质点 i 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i ,Gj ——分别为集中于质点i 、j 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Hi ,Hj ——分别为质点 i 、j 的计算高度;
改变了地基运动的频谱组成,使接近结构自振频率的分量获 得加强; 改变了地基振动加速度峰值,使其小于邻近自由场地的加速 度幅值; 由于地基的柔性,使结构的基本周期延长; 由于地基的柔性,有相当一部分振动能量将通过地基土的滞 回作用和波的辐射作用逸散至地基,使得结构振动衰减,地 基愈柔,衰减愈大;
第五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第五章 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1. 建筑的分类与抗震设防 1.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
(1) 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 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 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简称甲类。 (2)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 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 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简称乙类。 (3)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 进行设防的建筑。简称丙类。 (4)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 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简称丁类。

地震作用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地震作用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
要求。一般情况6~8度时,提高1度进行抗震设防, 9度时应比9度设防更高的要求。
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
抗震设防烈度要求。
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具体规定除外),地震
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要求,抗震措施可 适当降低,但6度抗震时不降低。 5.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特殊要求外,一般情况 下对乙类、丙类和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 平面规则的建筑结构,中国《抗震规范》规定当规则结构 不考虑扭转藕联计算时,应采用增大边榀结构地震内力的 简化方法考虑由于施工、使用等原因所产生的偶然偏心引 起的地震扭转效应及地震地面运动转动分量的影响。
▪ 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榀,其地震作用效应可乘以 增大系数。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15采用,长边可按 1.05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宜按不小于1.3采用。
2. 突出屋面小房间的地震作用
1)反应特点
▪ 质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地震时产生鞭端效应而使 其地震反应急剧增大;震害也表明,突出屋面的 小房间在地震中破坏较为严重。
▪ 严格地说,对带有突出屋面小房间的房屋结构, 底部剪力法已不再适用,应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 法计算其水平地震作用。
2)实际情况简化处理
3) 时程分析法适用情况: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 建筑和P97表5.2所列的高层建筑。
4. 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应注意以下问题:
▪ 满足地震动三要素:频谱特性、有效峰值和持续时 间均要符合规定,频谱特性可根据地震影响系数曲线、 所处的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确定。
▪ 输入加速度时程曲线的持续时间,不论实际的地震 记录还是人工模拟的波形,一般为结构周期的5~10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 2 ) 非齐次方程的特解 体系强迫振动运动方程为 : 非齐次方程的特解即杜哈梅 ( Duhame l ) 积分 , 表达式为 :
15
( 3 ) 单自 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方程的通解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方程的通解为齐次通 解与非齐次特解之和 , 即 :
16
17
3.2.2 地震反应谱 由上节可知 , 可通过式 ( 3 . 15 )、 式 ( 3 . 16 ) 和式 ( 3 . 17 ) 计算单 自 由 度弹性体系 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相对位移 、 速度和绝对加速度 。 由 于地震地面运动加速度时 程曲 线 x g ( t ) 是随机过程 , 不能用确定 的函数来表达 , 上述公式中的积分只能用数值积 分来完成 。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 静力理论阶段 国际上最早形成抗震理论并用于抗震设计的是 日本 。 由于日本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 全国均 属于强震区 , 地震活动频繁 , 致使抗震研究和理 论发展也较早 。 早在 19 世纪末期 , 日本即已 开始震害预防研究 ; 20 世纪 20 年代 , 在吸 取了日 本关东地震和其他地震经验的基础上 , 大 森房吉 、 佐野利器等即提出静力计算法来近似分 析地震动影响 。
18
1 ) 反应谱的定义 对于结构抗震设计来说 , 设计者感兴趣的是 结构最大地震反应 , 因此 , 将单自由度弹性体 系的最大绝对加速度 、 最大相对速度和最大相对 位移定义为 S a 、 S v 和 S d , 且做以下简 化处理 :
19
① 由于一般结构的阻尼比 ζ 很小 , 范围大致 为 0 . 01 ~ 0 . 1 , 因此忽略上述公式中 带有 ζ 和 ζ 2 项 ; ②取ω′=ω; ③ 用 sin ω ( t - τ ) 取代 cos ω ( t - τ ), 作这样处理并不影响公式的最大值 , 只 是在相位上相差 π / 2 。
3 地震作用
3 .1 概 述 使结构产生内力或变形的原因称为 “ 作用 ” ,作用分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各种荷载作用 (如自重、风载等)属于直接作用,而各种非荷载 作用(如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基础沉降等)为 间接作用。结构地震反应是由 于地震动通过结构惯 性引 起的,因此地震作用属于间接作用。
4
3 ) 动力分析阶段 时程分析法的产生是一种飞跃 , 它使抗震计 算理论由 等效静力分析进入直接动力 分析 。 时程 分析法是对结构物的运动微分方程直接进行逐步积 分求解的一种动力分析方法 。 由 时程分析可得到 各质点随时间变化的位移 、 速度和加速度动力 反 应 , 并进而计算出构件内力的时程变化关系 。
12
图3.3
不同阻尼下单自由度体系的自由振 动
13
因此 , 在计算体系的自 振频率时通常可不考 虑阻尼的影响 , 从而简化了计算过程 。 由 于地 震发生前体系处于静止状态 , 即体系的初位移 x ( 0 ) 和初速度 ( 0 ) 均为 零 , 也就是 式 ( 3 . 9 ) 等于零 , 则地震作用下体系齐 次方程的通解为零 。
20
21
图3.4
地震反应谱的确定
22
2 ) 反应谱的特点 ( 1 ) 阻尼比的影响 阻尼比对反应谱的影响很大 , 它不仅能降低 结构反应的幅值 , 而且可以削平不少峰点 , 使 反应谱曲线变得平缓 , 如图 3 . 5 ( a )、 ( b )、( c ) 所示 。 ( 2 ) 输入地震动峰值影响 对于弹性反应谱 , 其输入 ( 地震动 ) 与输 出 ( 反应谱 ) 成线性关系 。 因 此 , 输入地震 动峰值不同 , 地震动的反应谱也按比例变化 , 如 图 3 . 5 ( d ) 所示 。
5
3.2 分析
结构地震作用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地震反应
3.2.1
1 ) 单自 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方程 图 3 . 2 为单自 由度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 下的计算简图 。 在地面运动 ¨x g ( t ) 作 用 下 , 结构发生振动 , 产生相对地面的位移 x ( t )、 速度 ( t ) 和加速度 ¨x ( t )。 取质点为 隔离体 , 由 结构动力学可知 , 该 质点上的作用力有 : 惯性力 、 阻尼力和弹性恢复 力。
9
( 3 ) 弹性恢复力 F K ( t ) 弹性恢复力是使质点从振动位置恢复到平衡位 置的力 , 由结构弹性变形产生 。 根据虎克 ( Hooke ) 定理 , 该力的大小与质点偏离 平衡位置的位移和体系的抗侧刚度成正比 , 但方 向 与质点相对地面的位移相反 , 即
10
11
2 ) 单自 由度弹性体系的运动方程求解 式 ( 3 . 7 ) 为常系数二阶非齐次线性微 分方程 , 其通解为 齐次通解与非齐次特解之和 , 实质上即分别对应体系自 由振动反应与强迫振动 。 ( 1 ) 齐次方程的通解 体系自 由振动运动方程为 :
6
图3.2
单自由度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 计算简图
7
( 1 ) 惯性力 F I ( t ) 根据牛顿定律 , 惯性力 大小 等于质点 的 质 量 m 与绝对加速度 [x g ( t ) + x ( t )] 的乘积 , 其方向 与质点绝对运动加速度的方 向 相反 , 即
8
( 2 ) 阻尼力 F C ( t ) 阻尼力是由 结构 内 摩擦 、 结构 构 件连接处 的摩擦 、 结构周围介质 ( 如空气 、 水等 ) 的 阻力 以及地基变形对结构运动的阻碍造成的 。 通 常采用黏滞阻尼 理论 , 即 假定阻尼 力 的 大小 一般与质点相对运动速度成正比 , 而力 的 方向 与 质点相对运动速度相反 , 即
2
图3.1
结构计算简图
3
2 ) 反应谱理论阶段 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 , 在计算机应用的 发展和大量地震动观测记录积累的基础上 , 美国 学者比奥特 ( Biot ) 首先明确提出 从实测 记录中计算反应谱的概念 , 并从强震记录的分析 结果中推导出 了 无阻尼单自 由度体系的固有周 期 和反应加速度的关系 。 1953 年 , 美国 学者 豪斯纳 ( Housner ) 等 人 提 出 了 许 多 有 阻 尼单 自由度体系反应谱曲线的分析实例 , 接 着 克 劳 夫 ( Clough ) 在高层建筑地 震反应中具体查明并解决了 高次振型的影响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