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

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以山水来 讲,山为实, 水为虚,山 环水抱其实 也就是虚实 的的结合
内/外向 主从/重点 空间对比 疏与密
藏与露 引导/暗示 蜿蜒曲折 起伏与层次 高低错落
虚与实
渗透与层次
墙垣,作为实的部分在园林建筑的立面处理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 廊或其他完全透空的部分,作为虚的要素可与实的墙面形成强烈的对比关 系。而隔扇、漏窗等虚实参半的要素则可起到调和或过度的作用
空间对比: 将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的安排在一起,可借两者的对比而突 出各自的特点。 例如,大、小悬殊的两个空间相连。 由小空间进入大空间时,因为小空间的 对比,会使大空间给人以更大的幻觉。
南京瞻园入口部分
内/外向 主从/重点
空间对比
疏与密
藏与露 引导与暗示 蜿蜒曲折 起伏与层次 高低错落 虚与实 渗透与层次
图为 拙政 园中、 西部 分平 面图
分 析 图 中部景区示意图
而在中部又以南轩及其 以西的水景最佳
内/外向
主从/重点
空间对比 疏与密
藏与露 引导与暗示 蜿蜒曲折 起伏与层次 高低错落 虚与实 渗透与层次
采用集锦式布局的大型或特大型的皇家苑囿,常采用的是突出某个 景区或风景点的方法控制全园。比如北海琼华岛上的白塔。
内/外向 主从/重点 空间对比 疏与密
藏与露 引导/暗示 蜿蜒曲折 起伏与层次
高低错落
虚与实 渗透与层次
与爬山廊一样用以连接地处高低 不同建筑的 跌落游廊
独特的韵律美和优美的外轮廓线
以跌 落游 廊连 接的 北海 琼华 岛某 园林 小景
以跌 落游 廊连 接使 建筑 本身 顺势 而下
承德离宫梨花伴月建筑群,
内/外向 主从/重点 空间对比
疏与密

中国古典园林第二章总结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第二章总结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第二章总结笔记“中国古典园林是东方园林的杰出代表。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体现在空间布局上,还蕴含着哲学理念和人文情怀,深刻影响着中国园林艺术和造园技法,从而使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世界造园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

这里我将简要分析几个方面:首先就是美学层次上来说,讲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风水格局等;其次是材料选用及构造形式上来说,大量采用木材、砖瓦石等物质形态和雕塑、匾额楹联、碑碣等文字载体进行景观营造;再者则是文化内涵层次上,讲究诗画境界,将诗词歌赋、历史掌故引入园林,将日常生活所见融入园林景致之中。

其一、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基本的设计思想。

《易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被儒家学派视作立身处事的根本原则。

孔子提倡“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思想,并主张以“道”(规律性、必然性)为核心去“法自然”。

“自然”既包括了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又囊括了社会伦理与道德因素,可谓“集宇宙万象于吾心,纳乾坤万道于胸襟”,更强调了个人与自然的亲近感受和感悟能力,即在自然环境中实现自己的精神需求和审美意趣。

其二、建筑组群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观察与认识。

我们知道早期的建筑虽然已经开始考虑到利用当地资源与适应气候特点,但由于受科学技术条件限制,普遍较矮小粗糙。

《周礼冬官考工记》中关于宫室的高度描述甚至比《诗经小雅》的“如松柏之茂”都低,而且十分简略模糊。

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起与发展,人们通过大量劳动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建筑文明,同时又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民居形式,充满了奇异而优美的韵味。

清华大学教授彭一刚曾指出:我国民居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体系均取决于社会政治秩序,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各种差别很大的空间类型。

其三、中国古典园林,无论何种功能,都具有统一的尺度、轴线和相互呼应的整体形态。

《礼记·祭法》篇中提出:“凡立宗庙宫室邑居,前途后寝,左右夹房,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礼记·礼器》)的礼制规定,标志着从殷商的巫术迷信向周朝以来注重礼仪、推崇正统、把握政权的政治秩序的转变,是为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男女有别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读后感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后感浅谈园林中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重要作用玛莎施瓦茨曾经解释景观就是除建筑外的全部,这句话虽然是在强调景观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也不可否认,中国古典园林中,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中都存在着大量的作为住所,休憩,观景的建筑,他们在园林中的景观作用甚至超越了原本所有的使用价值,在意境塑造,景观衬托与突出方面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

一.意境塑造从字面上理解,意境中意是主管范畴,境为客观范畴,但真正理解上确实不可言传的,但无可否认,有意境的景观必将触及人的内心,诱发开拓人的思维和想象。

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一样,强调意境美,除了在园林中堆山理水配置花木外,园林建筑的配置也尤为重要。

中国园林布置讲求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紧靠植物与山石不能充分的表现出疏密与层次,需借助园林建筑在院内的聚散与高低错落可以加强院内层次感。

建筑密布的地方空间变化多样,可使人产生游园的新奇感和兴奋感,再加上由建筑之间连接而分割维和出不同的空间,更让人有移步换景,空间转换的奇妙感受。

建筑稀疏的地方则提供给人们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有松有紧,有张有弛,人们在游园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游园的新奇与乐趣。

同时由于建筑形式变化多样,亭台廊阁均有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色彩,高度相互交错,隔窗,门洞,廊桥,以及构筑物的转折,使得不同空间的景观相互渗透融合,配合以山石植被水体,共同营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优雅意境。

现代园林建设中虽不像古典园林中对意境的追求,且园林建筑数量大大减少,但景观中合理的布置建筑物的折曲,位置,高度及色彩依然会影响到景观效果游赏景观时带给人们的内心感受。

但从建筑与规划的角度思考,注重建筑布置的层次与疏密,注重意境的营造,对于度假村,居住区,街道景观都有重要的意义,是解决城市景观单调重复无归属感的突破点之一。

除上述之外,更为直观的是建筑上匾联与诗文。

这种形式更能诱发人的联想与思考。

拙政园的留听阁,取义于留得芭蕉听雨声,与周围环境配合通过阁的名称进一步升华了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

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

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二〇一五年五月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以西方建筑学的视角来剖析另一种哲学观下构建起的空间,从全新的视角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深入剖析,以对比的手段,对空间组织及手法进行分析,并配以精美的钢笔画,是内容清晰直观,对于古典园林的空间构成手法的理解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空间对比;暗示图解一、主要内容《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彭一刚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

从历史发展、总体特征、中西方园林造园手法的对比开始,对中国古典园林做了一个概括,进一步从中国园林的内向与外向、虚实、藏露、疏密、主从、高低、仰俯等相对的方面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以园林叠山理水为结尾。

不得不提的是书中经典的钢笔画插图。

这也是彭一刚先生写书和文章的一个显著的风格。

精美的钢笔画,大方美观的排版,清晰直观的分析图解,使这本书变得更加吸引人。

该书是从现代的艺术原理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细致人微的分析和研究,对中国古代的造园手法通过构图原理进行科学的解释。

作为一种分析研究,这种方式很透彻很细致,也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

艺术是能够跨越历史和国界的,古典艺术实践与现代艺术理论可以相互印证。

二、重点分析全书分二十五个章节,从第八章开始作者通过分析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和要素,结合大量的实例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微妙。

下面就我感受比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看与被看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景观”和“观景”这两个词,构成了古典园林中最基本的要素。

园林中的景点,一般都要具备这两种功能才会有价值。

首先一个景点它要能构成一个视觉。

焦点,即“景观”,也就是“被看”。

同时,从这个景点向周围望去,有景可看,即“观景”。

一个好的园林空间,视觉感受是非常丰富的。

通过透景、对景、借景等方式,让一个有限的空间,呈现最丰富的视角变化。

(二)空间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

不论是景观、建筑还是规划,对空间的塑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一个设计师创造力和设计功底的表现,它决定了一个设计的成败。

(园林工程)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

(园林工程)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

(园林工程)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

建环艺1201 202157045 帅琪

建环艺1201 202157045 帅琪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彭一刚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

此书在概括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在于“艺术再现自然”。

他运用大量插画与简单的文字、清晰的分析图来直观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

插图虽不如照片真实,但是可以直接阐明问题。

看到序言里先生说插图比文字花费的时间更多我便仔细的观摩了一下插图,那精巧的钢笔画比照片更能表现出了园林的魅力,令我惊叹。

简单通俗的文字与清晰直观的分析图直接让人抓到重点,令人受益匪浅。

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并就中国南、北园林艺术风格差异做了详细的比较。

全书分二十五个小部分,依次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史、分布特点、中国古典园林自身的一些特征、南北园林的比较:从形式、布局、空间特点、造园特点等几个部分入手,向读者直观而又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

这本书十分通俗易懂和那种故作晦涩的书截然不同,哪怕是从未学过的人看到此书也能领会其中奥妙。

其中我想浅谈一下“两种哲理、两条路子”、“藏与露”、“疏与密”等这几个章节.“两种哲理、两条路子”里阐述了中、西方造园风格的不同,前者是着眼于自然美,就是园林设计要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虽由天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后者是着眼于几何美,园林设计要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

中、西园林虽然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各有千秋,并没有孰好孰坏。

读西方园林的时候书里详细的讲了这两者的原因,由于东方是压抑的封建统治人们追求自然,而西方当时人们流离失所渴望极权,所以园林也建造的具有人工痕迹。

“藏与露”不论是诗词绘画还是其他作品,含蓄曲折暗喻的手法往往比直白的语言表述更扣人心弦,园林也是不例外的,藏景于山石之后,景突然呈现在眼前会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远比从远看就看到的景色更加惊喜,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藏而不露更有境界,也不会让细碎的美好景色被前方的景色夺取光芒从而忘记欣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伏与层次:起伏是借高低错落的外轮廓线来表现的。
虚与实:这种手法与疏与密、藏与露、浅与深相互联系。
蜿蜒曲折、高低错落:“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道出了我国传统造园艺术最基本的特点。通过曲廊、山石、洞壑、水、驳岸和建筑物的直接衔接,特别是使其空间互相交错穿插营造一种曲折迴环和不可穷尽的感觉。利用自然地形、人工堆叠山石的方式在纵向上有高低错落的变化,而不至于流于平板。
空间序列:空间序列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问题。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等特点。
堆山叠石:有人认为建筑、山石、水、花木为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这足以说明山石在园林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对于大型园林空间来讲,为避免空旷、单调和一览无余,可借山石把单一的大空间分隔成为若干个较小的空间。
庭园理水:和山石一样,水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基本要素之一。园林用水,大体可以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种处理手法。用化零为整的方法把水面分割成若干互相连通的小块,则可因水的来去无源流而产生隐约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为了求得变化,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宽窄对比:借窄的地方起收束视野的作用,至于宽的地方便顿觉开朗。
主从与重点:无论是西方古典建筑抑或是中国传统的宫殿、寺院建筑,都十分明确地变现为一种人工创造,它们都毫无顾及地通过轴线对称、排偶以及体量上的悬殊、对比等方法以求得主次分明,然而这些方法与再现自然的原则都是格格不入的。园林建筑则为突出主题,必使其中的一个空间或由于面积显著地大于其它空间;或由于位置比较突出;或由于景观内容比较丰富;或由于布局上的向心作用,从而成为全园独一无二的重点景区。
仰视与俯视:《园冶》所讲的“高方欲就亭台”极其深刻地把仰视与俯视这两种观赏效果统一起来考虑,并成为亭台立基定位的重要知道原则之一。除亭台外,园林中一切制高点如假山、楼阁、刹宇等,凡是人可以到达并登临其上者,只要位置选择巧妙,均可借以获得良好的俯视效果。
渗透与层次:利用空间的渗透也可借丰富的层次变化而极大地加强景的深远感,造成一种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感觉。园林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间的分割与联系、不同形状的窗口的组织和对景、借景、框景等处理所造成的。
内向与外向:内向布局多用于住宅建筑、寺院建筑以及宫殿建筑,内向布局形式虽然有不少优点,但也有其局限性:规模不宜过大,容易造成空旷单调,得不到应有的空间感。中型,特别是大型的园林建筑只适用于在其中的某个局部景区采用内向布局的形式,而就整体来讲不宜采用这种布局形式。
看与被看: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绝大数风景点——包括建筑、山石在内,都必须同时兼顾到看与被看这两方面的要求,但这两者却并非等量齐观地体现在每一幢建筑之中。这就是说针对不同建筑特点,而可能有所侧重。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读书笔记
我国造园艺术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的,这之中虽然有起伏和曲折,但总的来讲还是有粗陋而发展到精巧,由不成熟而趋向于成熟的。
彭一刚老先生《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区别于其他人的文章,在研究方法上突出地强调用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传统造园的手法,将研究与设计创作结合的更加紧密;并且提出理应借助于科学的认识论—辩证唯物论—对遗产做一番新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在配图的选择上彭一刚老先生没有使用照片而是选择了手绘的方式;整本书分成了两大部分,两部分相互参照、前后对应,前半分主要采用文字叙述的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后半部分则是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园林发展、分布、形式、特点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
空间的对比:在古典园林中,以空间对比的手法运用的最普遍,形式最多样,也最富有成效。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将可借两者的对比作用用,还因其内部处理不同,也可以构成极强烈的对比关系。
蔵与露:由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其倾向性也不尽相同,大体上讲来西方人多倾向于率直地、无保留地和盘托出;中国人则多倾向于含蓄隐晦的方法使其引而不发,显而不露。传统的造园艺术也往往认为“露则浅而藏则深”,为忌浅露而求得意境之深邃。
引导与暗示:在古典园林中,凡借欲露而先藏,欲显而先隐的手法以求得含蓄、深沉的效果,比相应地采取措施加以引导与暗示,使人们能够循着一定的方向与途径能够发现景之所在处。
疏与密:园林建筑虽然不同于绘画,但在总体布局和位置经营方面也毫无例外地遵循疏密相间的原则。主要表现在建筑物的布局以及山石、水面和花木的配置等四个方面,其中以建筑布局体现的最明显。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一书的阅读我学习到了以下的内容:
中国造园艺术的历史、园林建筑的分布。
两种园林风格: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受米开朗琪罗、达芬奇和杜勒等人的影响,注重比例、和几何图形的美;中国古典园林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等艺术的影响,使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对于意境的需求: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区别于西方古典园林与古典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强烈对比的关系,不是以协调一致以求的整体的统一,而是以相反相成,也就是通过对比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传统建筑如寺院、宫殿、陵墓乃至一般的民居建筑,多采用中轴线对称和四合院的布局形式,是相当程序化的;园林建筑则变化无穷不受任何形式的约束。园林建筑的特点有以下几点:情景交融;小中见大;迂回曲折;幽邃深远,与其它类型建筑相比,它所抒发的的则是另外一种情趣。
两类活动、两种要求:形象的将人类活动的空间分为两大类,内部空间及外部空间,并且分析了处理内外空间关系的三个形式:西方的以建筑为中心,以外庭院包围建筑;内外空间交错穿插;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形式,以庭院为中心,以建筑包围庭院。
从庭到苑囿:私家园林的庭、院、园,其中园与庭、院的区别并不是从尺寸的大小来判断,而是在于是否赋予了其景观价值;对于皇家园林来说单纯利用人工方法虽然可以局部地形成一些空间环境,但就整体而言,则非利用自然地形的起伏与变化便不足以形成气氛。为此大型皇家苑囿一般均选择在自然环境优美的山林湖沼地带。皇家苑囿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集锦式的布局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