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课件完美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 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 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谈自我艺 术实践的体会。
第二段:追忆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 的几件趣事。
第三段:交代写作此文的缘由,并表明二人 关系感情深厚,亲密无间。
苏轼也有诗道:“汉川修竹贱如蓬,斤 斧何曾赦箨(tuó)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 滨千亩在胸中。”
“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 大盛。它可以记人记事,可以记山川名胜。 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主要有 台阁名胜记(韩愈《新修滕王阁记》),山 水游记(柳宗元《 永州八记》)书画杂记 (韩愈《 画记》等。写法上,大多讲究文采 藻饰,语言精美,描绘工巧,富于真情实感, 熔叙事、抒情、说理于一炉,具有较强的艺 术感染力。
畴昔( chóu ) 笔砚( yàn ) 以书遗余( wèi ) 喷饭( pēn ) 寒梢( shāo ) 筼筜( Yúndāng )
缣素( jiān ) 飞鹘( hú ) 蹑足( niè Hale Waihona Puke Baidu 箨龙( tuò ) 斫轮( zhuó )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 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 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 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 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 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 实践中的体会。
这一段又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作者认为画竹应当有 成竹在胸,意在笔先。
第二层,写自己学习文与可画 论的心得。
第三层,记弟苏辙所作《墨竹 赋》里的话。
第一层,作者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 笔先。
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竹子的节和叶是与生俱 来的,从只有一寸长的笋芽到数丈高的巨竹一直如此。 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 中形成竹子的整体形象,当构思成熟后,就奋笔疾书, 一气呵成。要善于抓住创作的灵感,而不可让它轻易 逝去。这种画论是主张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 作灵感的捕捉和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苏轼批 评了在绘画创作中那种脱离现实,背离自然规律的现 象。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 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 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 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 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 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 (今山东诸城) 。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出任洋 州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赴 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文与可在洋 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 改知徐州(今江苏徐州)。文与可去世两个月 后,即元丰二年三月,苏轼顶替他做了湖州知 州。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 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画》, 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成这篇情深意切,凄 恻动人的优秀散文。
据记载,文与可在自己的寓所周围 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 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 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 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 生气。他的好友晁补之曾题诗赞叹: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就是 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 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 胸中”。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 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 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 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 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 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 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 “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 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 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第二层,写自己学习文与可画论的心得。
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 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和手里所做的达 不到真正的统一,“乃不学之过也”。这里很自然地 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作者又把绘画的体验加 以引申、扩展,联系到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说: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在 社会生活中也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这里说的 是作者自己的宦途经历,是对人生的一种自省与领悟。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筼筜谷在洋州城以北十里,位于傥水河 与贾屿河的交汇处,这里溪泉清冽,修竹蔽 天,环境极为幽雅。文与可在此建造亭榭, 培植花木,开掘水池,公余之暇,常来此吟 咏休憩,画竹写生。他在《筼筜谷绝句》中 这样写道:“池通一谷波溶溶,竹合两岸烟 蒙蒙。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不似在尘中。”
岳云中学精品课 件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 记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 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 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 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 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 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一起,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