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社会运行与社会制度分析

合集下载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专题部分讲稿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专题部分讲稿

大学生社会认知与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专题部分讲稿▪社会个体对自身所生存的环境、刺激及与之互动的感知、理解记忆与推测的过程。

▪心理学的解释: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认知的过程既是根据认知者的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又必须通过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加工、推理、分类和归纳)来进行。

社会认知是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的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过程中作出各种裁决的结果。

▪公众的社会认知是指公众在人际互动中根据交往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同时考察自己的心理特质、动机、态度和情态等,驾驭自己给人的印象的心理活动。

▪不同的公众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自己所固有的认知结构。

同样的社会刺激,由于各人的认知结构不同,也必然使其社会认知表现出种种特点。

▪刺激-感知-理解-判断-预测-反应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

关系的类型:两人关系、三人关系、多人关系、关系网关系的态度:情感型、理智型、功利型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要认知社会▪我们生活在社会中▪我们需要依赖社会▪必须适应社会▪认知社会是社会行动的基础▪风险社会需要规避风险▪认知社会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社会认知的内容:▪认识你自己,为了给他人好印象▪认知他人,为了你自己▪认知你身处何处,为了适应环境▪认知你的关系▪认知你所处的时代▪认知和你有关的事▪也认知和看似你无关的事▪认知你的职场▪认知你的利害关系及矛盾▪认知社会要素及其变化什么是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是指社会个体能准确认知他人与社会,对情境与环境作出准确判断,并能通过正确的反应达到与他人顺利沟通、与社会环境协调、达成自身目标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等。

▪一般认为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个人在某一社会环境中正常生活的能力;基本劳动能力;掌握职场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及相关能力;了解并能判断自己场域局势的能力;了解并适应社会发展动态的能力。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

社会保障学电子教案

这些方法与发达国家所采取的方法基本相同,一般将退休年龄提高到男65岁、女60岁。

对于经济转轨的国家来讲,从原有的社会保障体制向新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体制转变有很大的困难.在发达国家,其社会保障体制已经完备,法律制度相对齐全,即使如此,仍然难以避免从完全的国家管理社会保障体制向多元化体制过渡中出现的混乱.对于这些转轨国家来说,问题更加复杂,不仅法律和政策不够完备,而且政策执行者的能力和水平、职业道德等都可能使变革出现问题.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一、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对社会保障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这一调整起源于当时石油价格上涨所导致的经济衰退。

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衰退使发展中国家也深受其害,造成经济增长停滞、失业上升、人们生活水平下降。

一些国际组织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问题提出了改革建议,有些建议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让发展中国家货币贬值的建议,造成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使社会保障基金贬值。

结果,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将个人账户引入社会保险的大趋势下,这些国家却不得不将无法运行下去的个人账户体系回归到社会统筹之中。

这就是不正确的货币政策给社会保障带来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国际组织还提出了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一系列紧缩政策,包括解雇冗员、降低工资等,结果使失业进一步上升。

这一方面导致了社会保障中缴费工资总额的下降,另一方面又使社会保障中失业津贴支出增加,加重了社会保障制度的负担。

这些教训告诉我们,在实施经济调整政策时,一定要注意这些政策对社会保障制度可能造成的影响,否则其结果将与初衷背道而驰。

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非正规部门的就业者人数非常多,如何将他们容纳进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大问题。

尽管有许多困难,有些国家还是开始了种种尝试,取得了不少经验。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半个世纪以来,拉美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种种弊端越来越严重地阻碍着该体系的正常运转。

社会工作行政的层次、内容与功能

社会工作行政的层次、内容与功能

宏观社会工作行政并不限于中央政府与社会政策 有关部门的工作,也包括地方政府层次
在政府的社会行政系统中和在大型非营利组织中, 从事政策的执行设计、为其建立条件及规则并综 合性地推动政策实施的活动
2021/4/21
4
特征—— A、较强的政治性
充分理解政策制定者的政治意图,并通过行政系 统去落实政策的政治目标
2021/4/21
30
对服务对象所 产生的积极影响
冲击性目标
实现
过程性目标
支持
后勤性目标
2021/4/21
31
假设机构在老人问题方面的目标陈述是:“为了提 高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减少虐老个案的发生, 机构将聘请两名专业从事家庭治疗的心理学家为 二十位虐老者提供家庭治疗。”
减少虐老个案
实现
对20位虐老者 进行家庭治疗
(5)预算:确定各项工作所需的款项及筹措方式, 目标是在某一期间内尽可能达到收支平衡
(6)资讯管理:对社会工作活动中各方面的资料 与信息的管理,可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宝贵的参照
2021/4/21
13
4、评估
对各项方案、各部门的工作以及整个机构 的行政措施和工作加以评定和审查,检查 社会工作的实际效果与原有行政计划目标 的吻合情况,社会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等
2021/4/21
20
四 社会工作行政人员
(一)社会工作行政人员职责
社会工作行政人员通过行政领导以实现其机构的 目标,其责任较一般社会工作人员更大
职责:探寻、确定机构所服务的社区的社会福利 需要;界定、重新界定和阐释社会工作机构的目 标,制定服务计划;提供社会工作机构所需的财 力资源、设备和工作人员;完善和修正机构的服 务计划;建立组织机构或促使机构正常运作,协 调组织机构内的人际关系;制定政策、建立工作 程序及一般作业原则;评价社会工作机构执行政 策的情况;了解并促使机构随社会需要的变迁而 变迁;

第二讲 社会信用体系(PPT)

第二讲 社会信用体系(PPT)
据此,违约概率可分为条件概率和无条件概率两类。无条件违 约概率是指外部经济条件正常的情况下债务人违约的可能性; 条件违约概率是指外部经济条件发生波动时债务人违约的可能 性。
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
违约 损失 (wéi yuē)
违约损失是债务人违约时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在通常情况下,债 权人并不会丧失全部的信用,而是其中的一局部。违约损失因债权 人的授信形式、担保抵押类型、追偿贷款方式等的不同而不同,同 时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对违约损失率的估计,需要根据债务人的信 用质量、经济周期等因素,结合债务人自身的经营制度(zhìdù)、经 营方式等因素,不同的银行〔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确实 定违约损失率,并考虑其波动性。
违约风险暴露=交易的市场价值 X风险发生概率
违约暴露的具体数值以违约事件发生时刻合约价值的上下来表示,所以债 务人选择在当前或未来某一时刻违约,会给债权人带来不同的价值损失, 即违约暴露不仅是一个与合约现值相关的即期概念,还是一个涉及合约价 值未来变化的远期(yuǎn qī)概念。不同类型的信用关系,其违约暴露不同 。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三页。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根本(gēnběn)原那 么
社会信用(xìnyòng)体系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
以法制为根底,信用制度为核心,以健全信贷、纳税、合 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
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政府推动、培育市场,完善法规、严 格监管,有序开放、维护平安〞的原那么,
最后,随着现代金融理论、贸易理论等等的开展,在商品交易中,各种新的交易方式、交易 平台、信用交易所涉及的大量信用工具、信用衍生工具前所未有的丰富,现代企业间的交易 处于全球巨大的、多层次的立体空间内,信用风险的复杂性日益增加,风险发生的概率也急 剧加大。

社会学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社会学第二讲: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视角
强调这样的一种模式,即社 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 生作用,从而维持了社会的 稳定。象身体的各个部分一 样,社会的构成部分(家庭 学校政府等)以系统的方式 结合在一起。对整体发挥着 好的作用。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可以追溯到早期的社会学理论(孔德、斯宾塞和迪 尔凯姆)
早期功能主义思想通过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的努力得到发展。 —前者认为“社会制度之起源乃是人们为了满足生理需求。每一种风俗、概念、
默 顿 观 有全社会的功能, 有功能,而对社会 的社会制度 理 而仅仅对社会的 的其他部分则可能 来满足同样
论 某个部分具有功 不具有任何功能, 的功能性前
能。
甚至可能有负功能。 提。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适用性:适合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有 助于理解这类的社区中人们怎样形成了有秩序 的生活,表现出了强大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团 结性。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观点
他把社会秩序作为社会理论的中心议题,确立了结构功能主义理 论取向。
社会系统论
-任何社会在满足其基本需求的过程中都分化出四个子系统,并分别满足 四种功能(AGIL模式)。
经济子系统——适应环境(adaptation) 政治子系统——实现目标(goal attainment) 法律子系统——社会整合(integration) 亲属子系统——模式维持(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
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预备阶段:模仿他人的行为。 -嬉戏阶段: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游戏阶段:不仅了解自己的角色,也开始了解他人的
角色,使自己成为团体的一分子。
哈伯特•布鲁默(H.Blumer)
人类社会应该被看成是由行动着的人构成的,社会生 活应该被看作是由人们的行动构成的。

第二讲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讲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2)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 局已经基本形成,并将进一步实现良性互动。
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个体私营经济占 GDP的比重已超过1/3,2003年,个体私营工业已占全国工业增加值和 销售收入的40%左右,占全国商品销售总额和零售总额的60%以上。在 部分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就业和再就业的主渠道。2003年我国个体私营企 业就业人数已达1.5亿多人,占非农就业人数近40%.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4年1-10月份,私营企 业税收达1643亿元,同比增长24.4%.加上外商投资企业,非公有制经济 已占全国税收的1/3以上。 私营经济已成为对外开放的一支生力军。2004年1-10月份,进出口 总额达876.8亿元,增长91.2%,已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5%.
• (4)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布局上以小规模、分散化经营 为主,现已在部分地区形成一批以大规模、专业化经营为 特征的产业集群。非公有制经济过去主要分布在各个地市和县镇,
行业类别多、企业规模小、经营分散化。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了 “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是千家万户”特色产业集群,有的称为专业 镇或区块经济。其主要特征是,围绕龙头企业或名牌产品,一家一户 从事产品加工,千家万户合作形成社会化大生产。人们称其为“小产 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合作”、“小买卖、大发展”、“小集 群、大作为”。浙江省产值超过亿元的各种区块经济500多个,其 中产值超过10亿元的150多个,超过50亿元的30多个,有的 还超过100亿元。一些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制造业基地,产 品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浙江温州的打火机和眼镜出口占全国的90 %,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全国的80%。

第二讲公共政策系统

第二讲公共政策系统
团体、文化市场及其管理,社会道德风尚、精神风貌,等等。
地理资源和经济环境因素 政治和法治环境因素 社会与文化环境因素 全球与国际环境因素
公共政策的全球环境要素指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 文化演变发展的一般趋势、秩序和相应的规则。
公共政策国际环境要素指的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存与 发展产生影响的,由国家间、国际组织间的竞争、合作、冲突 所形成的带有一定稳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
环境监测系统,环境治理的政策与
技术
经济环境包括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 与运行状态,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 体制、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速度、 经济总量的总和。
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
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地理资源和经济环境因素
政治和法治环境因素 社会与文化环境因素 全球与国际环境因素
公共政策的政治环境包括基本的政 治制度,党政关系状况、政党制度、 执政党的权威与作风,阶级与阶层 的结构与分化,利益集团的构成与 活动状况,政府的结构、功能与效 能,政治稳定程度,政治民主化 1 2 进程与状况,国防环境等。
价值观以及外部环境。
公共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政策系统是研究政策过程的前提和出发点,各因素能否协调运行, 直接影响到政策运行是否通畅,并决定政策效果的好坏。
2.1公共政策 外部生态系统
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生态环境称 作环境超系统。公共政策系统与其环 境超系统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信息的、 能量的交换与互动。
社会人伦关系、道德风尚、传统习惯、民族心理、价值取向等。
公共政策的文化环境包括社会的教育体制、教育机构、教育政策、 国民义务教育的范围与年限、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在总人口中的比例、 职业培训体系、人口素质与人力资源状况,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知识 产权体制、科技体制、科研机构、科技政策、科技人才储备、专利数 量、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开发的机制、科技普及程度,文化设施、文化

第二讲:社会运行与社会制度

第二讲:社会运行与社会制度

第三,结构分化和子系统之间的边界关系

结构分化意味着承担多功能的单一结构类型转化为各自承担 单一功能的多种结构类型。在人际互动的微观层次上,表现 为角色分化;在社会宏观层次上,体现为制度性结构类型的 分化。
子系统之间的边界随着结构分化而变得更加复杂,且子系统 之间的边界关系有失去平衡的危险,造成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紧张和紊乱。帕森斯认为,由结构分化导致的系统内部的紧 张、不平衡和紊乱是社会变革的原因。但他认为,并不是任 何边界关系的不平衡都引起社会变革(社会进化),社会变 革意味着社会整体适应能力的增强。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第一,模式变量理论 该理论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 的类型学工具,认为行动者在于其他行动者互动过程中必然 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模式变量的五对范畴: 普遍性(医生/病人)和特殊性(母子); 扩散性(朋友关系)和专一性(雇佣关系); 情感性(家庭成员之间)和中立性(律师/委托人); 先赋性和自获性(或品质与成就); 私利性(商业关系)和公益性(公众福利事业)。 帕森斯认为,任何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关系都是上述五种 抉择的某种组合。模式变量的某种组合不是个体随意选择的, 而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价值规范的制度化结晶,正是这种制度 化的价值规范支撑着社会关系结构。
19491956 良性 运行 中性 运行 恶性 运行 初步良 性 中性运行 中性运 行 局部恶 性 全面 恶性 转向中 中性运 性 行 摆脱恶 性 19561959 19591962 19621966 1966- 19761976 1978 1978-
社会运行的方向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 运行就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横向运行就是社会发 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社区社会工作-课程大纲

社区社会工作-课程大纲

《社区社会工作》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0973A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3适用对象:社会工作专业先修课程:社会学、社会工作导论一、教学目标《社区社会工作》是为社会工作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社区社会工作是社工专业学生必备的实务技能,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个案社会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之一。

目标1:理解社区社会工作的重要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社区社会工作技巧及其在实务中的应用,能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社区问题的分析。

目标2:为进一步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与研究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标3: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区社会工作特点,结合社区养老、社区矫正、社区营造、社区议事等,总结社区社会工作的模式。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教学内容:中国社区社会工作的起源、发展,社区的定义,社区社会工作及其职能,社区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及其理论基础,社区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社区社会工作模式比较,社区社会工作案例分析,社区工作新趋势。

教学内容讲授上的要求:社区社会工作及其职能、社区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社区社会工作模式比较、案例分析等内容需要细讲精讲。

中国社区工作的起源、发展、社区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理论基础,社区社会工作新趋势等内容选讲。

重点和难点内容,首先由教师提炼关键知识点,并有针对性地详细讲解,同时引导学生用所学方法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体悟。

对拟实现的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讲课为主,设置小组讨论和学生交流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参加社区实习,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参加社区实践学习,做好记录和总结。

对课后作业以及学生自学的要求:阅读教师推荐书目,完成读书笔记。

该课程从哪些方面促进了毕业要求的实现:社区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从中观视角看待社会发展,提高学生处理社区管理、基层治理、社区养老、社会治安、社区矫正、社区营造方面问题的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 二 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 二 讲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要求,适应供求关 系的变化; •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 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 • 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比较灵敏的优点 ,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 • 国家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 • • • • • • • 1、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 (1)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场革命 目的性、根本性、深刻性、广泛性 (2)特点 ——改革的社会性质 ——改革的社会力量 ——改革的基本内容 ——改革的手段方法
• 4、产生问题的原因 •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刚刚建立 ,不成熟,不完善。 • (2)改革不完善、不配套。 • (3)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表现。
三、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1)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 •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 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 • 经济发展:不仅是指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在数量 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 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国或地区实现经济总量 增长和质量提高的途径和办法。除经济增长方式 外,还包括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 的创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概念 。
• • • • •
(3)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机遇: 有利于引进外资; 有利于对外出口; 有利于国家现代化过程。
• ---挑战: • 经济发展风险加大,独立性下降,依赖性 增强; • 民族工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中国的就业形势提出严峻挑战; • 金融业面临着严峻挑战。
• • 基本内容: • (1)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思想 • (2)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 (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 (4)关于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

社会工作政策及法规

社会工作政策及法规

第一讲社会政策根本概念第一局部: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社会政策的开展;2、理解我国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一般性原理。

包括社会政策的特点、目标、功能及根本运行方式;3、掌握社会政策的运行机制,如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社会政策制定过程以及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4、了解社工专业人才建立的法规与政策;5、理解社工专业人才队伍中长期规划,包括主要任务、政策目标、重点工程以及政府购置社工效劳的政策。

第二局部:内容辅导一、社会政策〔一〕根本含义附属于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政党为了维护经济与社会正常的运行与开展、处理公共事务和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指政府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社会行动的总和。

〔二〕主要内容社会政策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主要包括社会保障政策如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政策,劳动就业政策,公共教育政策,住房保障政策,特殊人群权利保护政策,公益慈善事业开展政策等〕;随着社会的开展,社会政策也是在不断地开展着的,如司法矫治便是新兴的社会政策。

〔三〕特点1.目标的社会性;2.表达社会共同利益的价值;3.满足社会成员尤其是困难群体的根本需要;4.社会效劳与社会管理相结合;5.坚持福利性;6.社会目标与经济目标相协调。

〔四〕根本目标1.满足民生需要;2.保护人权;3.维护社会公平;4.解决社会问题;5.促进社会和谐。

〔五〕主要功能1.经济功能【人力资本投资、调节经济运行、鼓励劳动积极性】;2.社会功能【收入再分配、社会建立、社会控制】;3.政治功能【社会管理、调节利益矛盾、增强执政根底、维护社会稳定】。

〔六〕根本原则1、公平与效率相结合;2.以人为本、尊重人权;3.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4.社会保护;5.政府与民间相结合。

二、社会政策的构成要素〔一〕社会政策的主体类型:1.直接主体〔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执政党〕;2.间接主体〔利益集团、公民、其他党派〕。

特点:1.主动性;2.多元性;3.权威性。

社会制度教案

社会制度教案

社会制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社会制度的定义、功能和特点;2. 掌握主要的社会制度类型和其特征;3. 能够分析和评价不同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社会制度的概念、定义和功能;2. 主要的社会制度类型:封建制度、奴隶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3. 不同社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缺点;4. 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制度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20分钟)通过PPT展示,讲解社会制度的定义、功能和特点,介绍不同的社会制度类型,并分析它们的特征和优缺点。

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社会制度进行分析。

每个小组需要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该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该制度对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该制度的优点和缺点有哪些?4. 小组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分享他们对选择的社会制度的分析和评价。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出问题或进行辩论。

5. 教师总结(10分钟)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概括不同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引导学生思考未来社会制度的可能走向。

四、教学工具与资源1. PPT演示文稿;2. 分组讨论题目卡片;3. 板书。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分组讨论中学生的活跃程度和提出的问题的质量;2. 小组展示中对所选择社会制度的分析和评价是否准确和合理;3. 学生对于不同社会制度的掌握程度和批判思维的表现。

六、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社会制度的演变和历史进程;2. 引导学生了解当代社会制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活动,了解当地社会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社会制度的认识,掌握主要的社会制度类型和其特征,并具备分析和评价不同社会制度的能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社会发展和探索社会变革提供了基础。

《社会学》教学大纲(修订版)[1]

《社会学》教学大纲(修订版)[1]

《社会学原理》教学大纲(修订稿)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学原理程英文名称: Sociology课程类别:核心专业基础课课程编号:课程归属单位:职业技术、职业师范学院制定时间: 2005年3月1日一、课程的性质、任务课程性质:《社会学》是社会学科体系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学习和研究社会学其它分支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该课程是我院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认识社会运行的特点与规律,培养其独立的、综合性的社会观察能力、研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的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时数:48学时(3学分)。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社会学原理》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他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其他社会学相关学科知识的前导课程,其目的实在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理论,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刘杰徐祥运主编:《社会学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一版2、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邱泽奇著《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5、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6、伊恩·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 1994年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系统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讲绪论(2学时)第一节社会学简史;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重点)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第四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社会学的研究特点,了解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的功能。

重点:社会学这门学科的研究特点难点: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教学手段:课堂讲授第二讲社会构成要素及文化(4学时)第一节社会 society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重点)第三节文化(重点)教学目的及其要求: 了解社会需要,掌握社会的构成要素及其基本类型,掌握文化及其构成要素。

第二讲社会行政的层次、内容与功能(谢正富)

第二讲社会行政的层次、内容与功能(谢正富)

• 福利经济学:社会财富的分配能使社会福利 最大化(均等化原则→资源的最优配置) • 政府通过社会工作行政实施社会福利政策, 确保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 社会工作行政是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执行者, 同时也是闲置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均可 增加社会的总福利
• 2、满足弱势群体的需要
• 社会工作行政不但能够将弱势群体所需要的 福利资源进行有效的传送,而且能够发展他 们获取、利用福利资源的能力 • 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对困难群体、弱势群体 给予物质的、服务的和精神的帮助及支持, 并且注重服务对象能力的发展
• 2、管理层面上:提高机构的服务效率(a、 资源的有效配置;b、服务的组织机构的设 计;c、促进机构内部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协 调) • 3、政策层面上:社会工作行政人员在执行 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对社会服务实际情况 有深入的了解,就具备了评价社会政策的 合理性与可行性的能力。
• 微观行政活动是围绕基层的具体服务而展开 的计划、组织、协调、监督、评估等活动 • 行政以统筹、协调为特征(柔性);管理以 权力的运用为特征(刚性); • 微观社会工作行政存在于行政系统的末端
(二)微观社会行政的特征 1.实务性 • 针对服务对象、服务人员等各方面具体情况而设计 服务模式,组织协调各种力量,促进某项服务任务 的完成 2.局部协调(部门、人员的协调) 3.部分责任 • 负责某一局部地区的政策执行、负责政策落实的某 一方面 4.科层权利和其它方法并用(小组团队建设、专业督 导)
2.广泛的协调 • 募集资源、同资源占有者进行协调; • 政策的执行与实施需要不同系统的协调 3.对政策实施负有主要责任(向立法授权机构 ) 4.运用权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统推动政策实施(科层制,自上而 下、被合法化了的权力为基础)

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

社会学原理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社会制度、社会文化等诸多内容。

社会学原理则是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概念,是我们理解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要工具。

在社会学原理的指引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解读社会变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

首先,社会学原理强调了社会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由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构成。

这些元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动态变化的社会系统。

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要想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就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更不能固化地看待社会。

只有把握了社会的整体性和动态性,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的发展规律,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其次,社会学原理强调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群体和个体构成的,它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社会地位。

这种多元性和差异性是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动力。

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要想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就必须关注社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不能一刀切地对待社会问题,更不能忽视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只有充分尊重和理解社会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我们才能更好地协调社会关系,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

再次,社会学原理强调了社会的历史性和发展性。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有着自己的历史轨迹和发展规律。

社会学原理告诉我们,要想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就必须关注社会的历史性和发展性,不能脱离社会的历史来看待社会问题,更不能停滞不前地对待社会变迁。

只有把握了社会的历史性和发展性,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应对社会的变化。

综上所述,社会学原理是我们理解社会学研究对象的重要工具,它强调了社会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多元性和差异性、历史性和发展性。

只有深入理解和运用社会学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社会,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工作的演进讲座三社会工作的展望

社会工作的演进讲座三社会工作的展望

第二讲社会工作的演进讲座三社会工作的展望一、经济全球化背景的社会工作•关信平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工作将会有如下最新发展趋势:➢改变了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传统的价值基础。

在社会工作领域,以“公平”“社会关照”“社会保护”为目标的价值越来越被信奉“效率”“自由”“竞争”的新自由主义价值取代。

➢社会福利和社会工作的体制开始发生变化。

其方向是从过去的“国家福利”模式逐渐转化为“混合福利”模式,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共同提供福利,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推行了“社会福利私有化”改革。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政府不再主张在单纯的“国家福利”模式下继续发展高成本的专业社会工作,而鼓励更多的转向民营化和依托社区和其他民间资源来发展社会工作。

各国调整社会工作的基本体制,积极建立“混合福利”模式下的国家与民间、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之间的新型分工和合作关系。

➢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的运行机制受到冲击。

许多国家在福利运行体制中,不同程度的引入了市场机制,将“纯福利’”机制改造为“准市场”机制。

其目标在于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对福利体制加以改造,从而促进其内部提高运行效率,使福利受益者加大选择自由,提高社会福利机构运行效率,进而降低政府开支。

在社会工作经费投入方面,政府不再承诺承担全部责任,而是鼓励一定程度的收费服务和民间赞助。

二、后现代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乐国林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传统社会工作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基本观点:➢主张个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多元公正。

后现代主义倡导从多视角考虑问题,重构世界的多样性。

倡导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重新建构起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和整个世界的形象。

它力图克服现代社会带来的社会机械化,即:不要把劳动者当做机器而不顾他们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参与决策的需要。

主张恢复个人、组织社区的权利和责任,促进地区性文化而非单一文化的繁荣,尊重文化、伦理、宗教、精神的多元性,唤回民众的民主参与和自由平等,使人们的参与更直接,更有生机,更少官僚和等级气息。

人类社会与社会制度演讲稿

人类社会与社会制度演讲稿

人类社会与社会制度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又精彩的社会体系,而社会制度则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制度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实现社会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制度和法律。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社会的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向。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社会制度涌现出来,有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等。

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缺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然而,无论是哪种社会制度,都离不开一个核心的目标,那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制度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平等而存在的。

”因此,我们在思考社会制度的问题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制度本身的形式和结构上,更要关注它是否能够真正造福于人民,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当今世界,我们也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和挑战,如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矛盾尖锐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社会制度的不完善和不合理。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探讨和完善社会制度,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完善并非易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

我们不能因为困难而放弃,更不能因为现实而妥协。

只有坚定信念,勇于创新,我们才能够找到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制度,才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一个更加幸福美满的世界。

谢谢大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1956 良性 运行 中性 运行 恶性 运行 初步良 性 中性运行 中性运 行 局部恶 性 全面 恶性 转向中 中性运 性 行 摆脱恶 性 19561959 19591962 19621966 1966- 19761976 1978 1978-
社会运行的方向

社会运行大体上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 运行就是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横向运行就是社会发 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系统的交互作用。
中国语境下的社会
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指出: 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以伦理来组织社会,消融 了个人与团体这两端。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 突出了中国的家本位的思想,由己及人,由家庭而 后社会。即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观之, 社会在中国具有着浓厚的小农经济和乡土中国的含 义,不同于西方的社会的概念。
中国社会:差序格局
由“我”向四周扩散
“我”
“ 我” → “家” → 缺少社团意识

(“社会”)


(二)社会的特征

1、包含几乎所有的社会成员关系,超越社会边界 的行为受到严格控制。
2、建立一套社会程序和机制来获取和分配经济等 资源。 3、社会是做出决策和解决争端的最终权威。


4、社会是其成员效忠和捍卫的最高一级组织形式。
二、社会运行
(一)社会运行含义的理解
社会运行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 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 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良性运行、 中性运行和恶性运行,社会发展也相对处于协调发 展、模糊发展和畸形发展三种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运行状况
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

第一,模式变量理论 该理论是帕森斯用来区分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主观取向 的类型学工具,认为行动者在于其他行动者互动过程中必然 面临五个方面的抉择——模式变量的五对范畴: 普遍性(医生/病人)和特殊性(母子); 扩散性(朋友关系)和专一性(雇佣关系); 情感性(家庭成员之间)和中立性(律师/委托人); 先赋性和自获性(或品质与成就); 私利性(商业关系)和公益性(公众福利事业)。 帕森斯认为,任何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关系都是上述五种 抉择的某种组合。模式变量的某种组合不是个体随意选择的, 而是社会文化系统中价值规范的制度化结晶,正是这种制度 化的价值规范支撑着社会关系结构。
纵向运行中表现出继承、变异和中断的关系; 横向运行中表现出交叉与渗透、制约和转化的关系。

(二)社会运行理论
1、国外有关社会运行的相关理论 (1)结构功能理论
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 出生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斯普林斯的一个中产阶级 家庭,其父是一个小神学院的教授。1920年进入阿 姆斯特学院学习生物学,准备将来从医,后来对经 济学和社会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三年级的时候受 经济学家汉姆敦教授影响改学社会科学 ,并在该院 的小人文学院获得第一个学位,然后去了欧洲, 1924-1925年到伦敦经济学院,师从马林诺夫斯基, 对功能学派的研究发生了兴趣。随后得到资助又来 到德国海德堡大学深造(1927年获该校的哲学博士 学位),接触到韦伯和马克思的理论。在第一次接 触到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后,为其巨大魅力所深深 吸引。他翻译了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 神》、《经济与社会》等著作。 (1902-1979)
2、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概念

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不仅要突出社会是一个 整体,而且要突出是人类生活的有机整体(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学要从人类社会生活整体 入手,来研究整体社会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内 容和结构,从而把握社会整体的结构和运行规律。
社会是有着相互认同、团结感和集体目标的人的集 合,是一个包含了广泛的、以地域为基础的、满足 人类基本需要的所有社会设置的社会性集合。
5、分享共同的、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三)社会类型

刘易斯·亨利·摩尔根将社会划分为三组:“原始社 会、野蛮社会和文明社会(现代西方社会)。
按照格尔哈特·伦斯基的分类方法将社会分为六种类 型:狩猎和采集社会、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业社 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我国社会学家还将社会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
(美)塔尔科特· 帕森斯
回国后,在母校阿姆斯特学院执教一年,1927年转入哈 佛大学任教,先在经济学系担任讲师,1931年转到新成立的 社会学系,1936年升任助理教授,1939年升任副教授,1942 年升为正教授,随后接任社会学系主任,并于1946年将其改 为社会关系系,任职到1956年,到1973年退休,他在哈佛大 学任教达46年。帕森斯还曾于1949-1950年度任美国社会学 会主席。帕森斯是一位多产的学者,发表著述达270部(篇) 之多,代表作有《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社会系统》 (1951)等。

3、中国语境下的社会
(1)在中国
“社会”一词在古籍中见于《旧唐书·玄宗上(本纪第八)》:“礼 部奏请千秋节休假三日,及村闾社会”,此处是最早见到的有关社、会 二字的连用,意为村民集会。 《白虎通·社稷》上说:“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社”是指用来 祭神的一块地方,后来两字连用是指人们为了祭神而集合在一起。 古籍中有时也用“社”指志同道合者集会之所,如“文社”“诗社”, 或指中国古代地区单位,如“二十五家为社” 。 (2)在西方 英语society和法语societe均源于拉丁语socius一词,意为伙伴。日 本学者在明治年间,首先将英文“society”一词译为中文“社会”, 近代学者在翻译日本社会学著作时,袭用此词,中文的社会一词才有了 现代通用的含义。
第二专题
社会运行与社会制度
一、社会:概念、特征和类型
(一)概念 1、社会的一般涵义 社会一般而言是指具有一定共同文化的生活在一起的人类 共同体。 马克思社会理论认为,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社 会在本质上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 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的有机总体。 马克思社会理论强调:(1)社会不是单个人的堆积和 简单相加,是人们的联系或关系,是相互交往的产物; (2)人们的交往首先是经济交往,因此,人们相互之间 的最基本、决定其他一切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 会的基础和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