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通史提纲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
2022年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通史总结复习提纲(超强)宏观概要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包括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即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
第二阶段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在地方推行“推恩令”、中央实行内外朝制度;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两千多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两条基本线索。
2.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情况和主要特点(1)农业:由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发展到后来的铁犁牛耕,并长期精耕细作,因此获得长足发展,小农经济长期成为我国古代经济的基本模式。
(2)手工业:包括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发展水平高,并长期领先于世界,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3)商业:自产生以来总体趋势是不断发展,市场不断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但多数封建政府实行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4)经济政策:长期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发展,成为显学,与其他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
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③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冲击。
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
④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心学新阶段,成为官方哲学。
⑤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传统儒学焕发生机。
【内容总结】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考纲政治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商鞅变法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商业文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字的起源与书画的发展3.中国古代的文学【总体特征】先秦是秦朝统一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知识提纲】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知识提纲表(中国古代史)
城市:长安、洛阳。丝绸之路发展中外贸易。
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木刻画、画 像石、画像砖等,代表《夫妇宴饮图》
魏晋 南北 朝
封建国家长期分裂割据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政治:北方长期分裂战乱,少数民族入主中 原并被封建化。
经济:北方战乱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省、路、府、州、县和宣
流派和代表人物及其名句。话本。
慰司。(行省制:实行原因、 商业:两宋:商业空前繁荣(原因、表现:①城市中时间和
内容、影响)
空间限制被打破,官府不再直接监管交易活动;“草市”更 元曲:兴起时间、特点、组成、代表。
文化:理学形成,儒家思想体系
普遍;四大商业名镇。②交子。③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
制:三省职责、 灌溉工具筒车(图)。
特点、影响。
唐: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手工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从唐朝起瓷
地方:节度使、 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非。丝织技术以轻盈精湛著称, 科技: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藩镇割据
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民间手工业恢复发展
文学:唐诗:繁荣原因、表现(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名句);
纺织、冶金、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春秋战国以 脉络。《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文学
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形式的时代特征。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发展与艺术成就。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中国古代史)4 页 共 4 页
中央:明朝:废丞相(原因、人物、具 体措施、影响);设内阁(原因、内阁发 展历程、性质、职权)。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doc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doc一、原始社会(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21世纪)1.婚姻、家族、氏族制度的出现2.母系社会向父权社会的转变3.石器、陶器的发明和使用4.原始宗教与神话传说5.祭祀、巫术、鬼神、神仙的崇拜6.原始部落联盟与战争的发生二、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1.黄帝、舜、禹、大禹等时期的传说和历史2.夏、商、西周、东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3.商、周的甲骨文和青铜器文化4.钱币、字、书、礼、乐、诗经等的发明和演变5.诸子百家、宗教思想的出现和影响6.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军事等发展三、封建社会(公元221年-1840年)1.秦汉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和矛盾2.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时期的经济、文化等状况3.科举制度、进士选举、科举童子试、乡试、会试等考试制度的发展4.佛教、道教、儒教和众多宗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5.宋辽金元时期的文化、科技、商业等状况6.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成就和矛盾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1.鸦片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革命的发生和影响2.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3.民族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人民民主专政等实践与探索4.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和发展5.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与矛盾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五、新时期(1978年至今)1.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2.改革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和成就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发展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现代化建设等战略目标的实现6.文化、科技、教育、环保、人权、公民权利等多个领域的发展和矛盾。
古代中国通史提纲
中国古代通史考纲解读古代中国考点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融合,浓厚的专制色彩但未形成中央集权,牢固的血缘关系。
社会性质:夏商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是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1)分封制(封邦建国)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内容:①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的义务与权利: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萌芽期:夏商;鼎盛期:西周;衰落期:春秋战国)(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与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分相权以强皇权,弱地方以强中央)(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①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权力高度集中。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人教版高三历史高考中国古代史通史资料:先秦时期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通史复习提纲第一讲【先秦时期】第一课时一、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夏朝存在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商存在于约BC1600-BC1046;西周存在于BC1046-BC771)※阶段特征1、政治:早期国家产生并初步完善;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确立,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夏商周被成为“青铜时代”,盛行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农业生产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工商业基本为官府所垄断。
3、文化:商朝的神本文化;西周的礼乐文化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核心主干知识政治【夏商政治制度】1、夏朝(1)“家天下”制度的确立:夏朝国君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地位。
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变为“传子”,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中央官制:王下有“三正”和“六事之人”。
三正主管政事,六事之人经常在王左右,有戎事时候,可以代王统率军队。
(3)地方官制:夏王统治下,任然存在许多部落。
这些部落首领大多称“伯”。
伯是一方之长,有相对的独立性。
2、商朝政治制度(1)商朝实行内服和外服管理制度。
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则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商王在不同程度上具有支配内服和外服的实际权利。
(2)中央官制(内服官):分内廷官和外廷官,内廷官负责商王私人事务,外廷官负责处理国家事务。
(3)地方行政制度(外服官):实行分封制,地方由诸侯统治(称方国),多由商王诸妻、诸子、功臣以及臣服于商的部族首领担任。
地方诸侯有侯、伯、男、甸不同称号。
地方诸侯对商王承担一定的义务,平时为商王守边,有戎事听调随征,同时还有为王室服役、进贡。
(4)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5)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甲骨刻辞)进行决策,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一、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制度:夏启以“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国家机构初具规模,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3、区域: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相传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4、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桀暴虐无道,商汤起兵打败夏桀。
二、商朝兴衰1、建立: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为都城。
2、迁都: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故商朝又称殷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奴隶制:实行残酷的“人殉”和“人祭”。
4、衰亡:暴君商纣残酷统治,社会矛盾尖锐,周武王灭纣,商亡。
三、西周1、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周武王打败商纣,商亡。
周朝建立,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2、制度(1)井田制:①是奴隶社会的国有土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
②规定:土地属于周王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
③奴隶在井田上集体劳动。
(2)分封制:①内容:周王将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要服从周王,向周王贡献财物,随从作战。
②诸侯国:重要的诸侯国有齐、鲁、燕、卫、晋、宋等。
③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灭亡:(1)国人暴动: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反抗周厉王的残酷剥削。
(2)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一、农业和畜牧业1、农作物:品种多,“五谷”在商周时期都已种植。
2、耕作技术:集体耕作;农具主要是木、石和骨器,少量使用青铜工具;已懂施肥。
3、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家畜多,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和祭祀。
二、手工业1、青铜器:①主要手工部门,称为“青铜时代”,商周达到繁盛。
②目前已知最早的夏朝青铜器是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
③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产品供国王、贵族使用。
知识提纲: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
高三历史复习通史体例详细纲目武汉开发区一中张书林第一章,公元500年以前的中国、希腊和罗马第一节,中国1.农耕文明的起源2.三代⑴夏朝。
①禅让制。
②王位世袭制。
③历法。
⑵商朝。
①兄终弟及制*。
②内外服制。
③商人。
④青铜文明。
⑤甲骨文。
⑥历法。
⑶周朝。
①分封制。
②宗法制。
③礼乐制*。
④世卿世禄制*。
⑤井田制。
⑥工商食官制*。
⑦金文。
3.春秋战国⑴政治。
商鞅变法*。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⑵经济。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
⑶文化。
①百家争鸣背景。
②儒家【孔子】。
③道家。
④墨家。
⑤法家。
⑥百家争鸣评价。
⑦历法。
⑧文学。
⑨艺术。
4.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⑴统一。
①条件。
②过程。
③意义。
⑵政治。
①皇帝制。
②三公九卿制。
③郡县制。
④秦律。
⑤秦始皇*。
⑶经济。
①土地私有制。
②统一度量衡货币。
⑷文化。
①统一文字。
②焚书坑儒。
③长城。
④兵马俑。
5.汉朝⑴政治。
①汉承秦制。
②郡国并行制。
③汉武帝*。
④刺史制*。
⑤察举制。
⑵经济。
①小农经济的发展。
②手工业。
③商业【贸易】。
⑶文化。
①新儒学。
②教育。
③造纸术。
④数学。
⑤医学。
⑥文学。
⑦艺术。
⑧佛教传入*。
⑨道教形成*。
6.三国两晋南北朝⑴政治。
①民族大迁徙和民族融合。
②分裂。
③九品中正制。
④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⑵经济。
①江南开发。
②手工业。
⑶文化。
①农学。
②艺术【书法、绘画、石窟】。
第二节,希腊1.奴隶制经济繁荣*⑴地理环境。
⑵农业。
⑶手工业。
⑷外贸。
2.奴隶主民主政治⑴梭伦改革。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⑵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⑶伯利克里改革。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⑷雅典的衰落。
3.人文主义思想⑴智者学派。
①背景。
②观点。
③评价。
⑵苏格拉底。
①背景。
②观点。
③评价。
⑶柏拉图。
①背景。
②观点。
③评价。
⑷亚里士多德*。
①背景。
②观点。
③评价。
第三节,罗马1.奴隶制经济*2.罗马政治及其法律⑴《十二铜表法》。
①背景。
②内容。
③评价。
⑵万民法。
中国古代史通史纲要
中国古代通史复习纲要先秦时期一、时代特征: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朝代:(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主要史实:(一)夏商西周1、政治:(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目的、对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作用、演变)。
(3)宗法制(目的、内容、作用和影响、维护工具)。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以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政治制度的主体,形成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1)农业:出现青铜农具,但较少使用。
(2)手工业: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
商代出现原始瓷器。
早期的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
(3)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产生。
周朝将商人们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
(二)春秋战国1、政治:春秋: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崩溃战国:诸侯称王,卿大夫夺位;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秦国发动灭六国战争。
2、经济:(1)农业:①井田制破坏和土地私有制形成:私田的出现;鲁国初税亩;秦国商鞅变法。
②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③个体生产的小农经济产生。
(小农经济形成:A\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实行精耕细作,生产主要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产生,三种形式并存。
(3)商业: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城市繁荣。
②商鞅变法时,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3、文化(1)思想:儒家:孔子:“仁”“礼”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民贵君轻”“克己复礼”孟子:“仁政”“性本善”;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人之性恶”道家:老子:本原是“道”,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无为而治”,万物不停运动,事物相互依存,不断转化;庄子:世间万物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法术势相结合);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中国通史》复习大纲
一、史前社会历史1、我国新石器时代有哪几种主要文化类型?其分布情况怎样?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主要有:河姆渡文化,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属长江下游以南的新石器时代一种较早的文化。
仰韶文化,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遍布于黄河中下游,属于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有:大汶口文化,最早在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发现,分布于鲁西南和苏北地区。
龙山文化,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良渚文化,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
屈家岭文化,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岭发现,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
齐家文化,首次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发现,分布于甘肃洮河、大夏河、渭河上游和青海湟水流域等。
2、仰韶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种文化。
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名。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石器以磨制为主,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
经济以农业为主,渔猎和养畜为辅。
属母系氏族制的繁荣时期。
3、大汶口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遗址位于山东宁阳堡头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带,故名。
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和苏北一带。
有较发达的农业经济和制陶术。
4、龙山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故名。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
有很发达的磨制石器,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
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较发达的畜牧业。
5、良渚文化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首次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故名。
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
最具有代表性的遗物是造型规整、表面光亮的漆黑色陶器以及大量的玉器。
有相当发达的农业。
6、燧人氏传说中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相传远古人民“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
反映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人工取火的情况。
7、氏族公社人类离开原始群后以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
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发明了陶器,有农业和畜牧业,约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前后两个阶段。
8、禅让制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制度。
高中历史通史知识复习纲要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第一个历史时期,是奴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和奠基时期一、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
(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
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二、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三、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知识整合】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
第一个国家政权夏朝。
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
(2)分封制——地方行政“封建时代”的开始①背景:A、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
B、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高一历史古代史提纲 通史部分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古代史·课后复习提纲一、先秦时期(一)夏、商、西周:(前2070-------前771)★政治部分: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或“封建制”,是西周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巩固统治。
2.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即巩固西周的统治)。
3.内容:①分封的对象:主体:亲族。
异姓诸侯:、先代贵族、姻亲等。
②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王把、人口、物资等分封给诸侯臣下,受封的诸侯国君要向周王效忠朝见、纳贡、随同周王作战等义务。
③层层分封,形成“周王-----------------士”的等级序列。
4.影响:①积极:扩大,巩固了周王的统治,周王确立了“”的地位。
②消极:权力过大,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5.变化历程:形成成熟于西周,衰落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制★1、含义:与分封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把家族等级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为了解决继承问题的政治制度。
2、内容:划分宗族内的嫡庶系统,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其核心是制;大、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3、宗法制的作用:①保障各级贵族能享受“”的特权。
②宗法制有利于凝聚,防止内部纷争,把“”与“”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③对以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部分:(1)农业:商周时期,土地制度实行制,有“”和“私田”之分,是以土地国有为名的制。
耕作方式:石器锄耕,青铜农具出现,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
经营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的方式,又称为“千耦其耘”。
(2)手工业: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文化:礼乐文化二、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郡县制出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初步形成;经济: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百家争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第4讲古代中国通史 宋元时期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通史——(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第4讲宋元时期【预习要求】前25分钟结合教材记忆预习问题,课堂探究案上课时做。
【高频考点】宋朝二府三司制、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宋代制瓷业、城市发展、程朱理学、元朝的行省制和制瓷业成就、宋元在科技、文艺方面的成就。
【课前预习案】(25分钟)一、宋朝1、宋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及作用?(1)中枢权力机构:二府三司:中书门下(参知政事行政权)、枢密院(枢密使军权)、三司(三司使财权)作用: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评价?措施:收精兵——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士兵,编入禁军,禁军的统兵权和掉兵权分离,利于皇帝直接控制军权。
削实权——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做州郡长官,另设通判监督州郡长官。
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转运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维护了国家统一与社会安定。
评价: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造成了三冗两积的国家财政危机。
3、宋代土地兼并激烈的原因?宋代有“榜下捉婿”的风习,每当张榜公布进士考试结果时,富商大贾竞相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
这说明什么?(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2)说明:商品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商人地位提高。
4、宋代制瓷业方面的成就?宋代商业城市发展状况?制瓷业成就: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商业: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出现夜市、晓市、草市和娱乐场所瓦子;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沿海港口城市繁荣。
5、宋朝时期儒学发展的原因及表现?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佛道迅速传播,儒学发展出现危机。
唐宋时期,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在社会各个领域。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需要调整思想以维护统治。
表现:融合吸收佛道思想,把儒学发展到哲学的高度。
程朱理学——提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中国通史教案大纲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第一编史前史(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第一章原始群第一节猿人时期一、我国发现的猿人化石及其意义二、猿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第二节古人时期一、我国发现的古人化石二、古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第三节有关原始群的传说第二章母系氏族公社第一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确立一、我国发现的新人化石二、氏族制的确立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一、星罗棋布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第三章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第一节父权制的确立一、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存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三、父权制的确立第二节私有制、阶级及国家的出现一、私有制的出现二、阶级的出现三、国家的形式第二编古代史(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40年)第一章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第一节夏朝的兴亡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器二、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第二节夏文化的探索一、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二、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第二章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第一节商朝的建立和发展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二、商朝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第二节商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商朝的灭亡一、商代的经济和文化二、商朝的灭亡第三章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第一节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一、周族的兴起二、周朝的建立第二节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机器一、分封制二、宗法制三、国野制(乡遂制)四、官制、刑罚、军队第三节西周时期的经济一、井田制二、农业三、手工业四、商业第四节西周的衰亡一、西周中后期的社会矛盾二、国人暴动三、西周的灭亡第四章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第一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一、王室衰微二、大国争霸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第三节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一、三桓与鲁公室的斗争二、田氏代齐三、三家分晋第五章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第一节各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一、魏国的李悝变法二、楚国的吴起变法三、秦国的商鞅变法四、其他各国的改革五、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第二节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农业的发展二、手工业的发展三、商业的繁荣第三节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一、魏国独霸中原时期二、秦、齐对峙时期三、秦、赵大战时期四、秦统一六国时期第四节西周、秦秋、战国文化一、文化典籍二、诸子百家三、文学四、科学技术第六章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第一节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二、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第二节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三、秦王朝的灭亡第七章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第一节西汉初年的统治制度和政策一、“汉承秦制”二、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三、加强中央集权第二节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一、改革政治体制二、强化军队三、改革财政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节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节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与王莽改制一、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二、王莽改制第五节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一、起义情况二、新莽王朝的覆灭第八章东汉(公元25—220年)第一节东汉王朝的建立及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一、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二、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第二节加强封建专制体制一、“退功臣,进文吏”二、“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加强监察制四、集军权于中央第三节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节外戚宦官的专权与党锢之祸一、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二、党锢之祸第五节黄巾大起义一、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二、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第六节两汉的文化一、经学、宗教、哲学二、文学艺术三、史学四、科学技术第九章三国(公元220—265年)第一节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成的原因二、军阀混战的经过第二节三国政治一、曹魏政治二、蜀汉政治三、孙吴政治第三节三国经济一、曹魏的屯田制度二、蜀汉经济三、孙吴经济第十章西晋(公元265—316年)第一节西晋的政治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西晋的政治第二节西晋的经济一、西晋占田制推行的原因二、占田制的内容三、占田制的意义第三节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西晋的灭亡一、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发生的原因二、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经过第十一章东晋十六国(317—420年)第一节淝水战前北方各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一、汉、前赵、后赵兴亡二、冉魏兴亡三、前燕兴亡四、前凉兴亡五、前秦兴亡第二节东晋前朝的政治与淝水之战一“三定江南”与“王与马,共天下”二、祖逖北伐三、东晋前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四、淝水之战第三节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一、后秦、大夏与西秦兴亡二、后燕、西燕、北燕与南燕兴亡三、后凉、南凉、西凉与北凉兴亡第四节东晋后期的政治与经济一、侨置与土断二、东晋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三、孙恩、卢循起义第十二章南北朝(420—589年)第一节南朝政权的更替一、刘宋兴亡(420—479年)二、南齐兴亡(479—502年)三、萧梁兴亡(502—557年)四、陈朝兴亡(557—589年)五、南朝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变动第二节北朝政权的更替一、北魏兴亡二、东魏、北齐兴亡三、西魏、北周兴亡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哲学与宗教二、史学三、文学艺术四、科学技术第十三章隋朝(581—618年)第一节隋朝的政治与经济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隋文帝评价四、隋炀帝其人及其评价第二节隋末农民大起义一、隋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二、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三、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第十四章唐朝(618—907)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与经济一、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玄武门之变四、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五、武则天与“武周革命”六、唐玄宗与开元之治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经济一、安史之乱二、藩镇割据与反割据的斗争三、两税法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五、宦官与朝官之争六、牛李党争第三节唐朝的民族关系一、唐与突厥的关系二、唐与西域各族的关系三、唐与吐蕃的关系四、唐与南诏的关系五、唐与渤海的关系第四节唐朝的对外关系一、与朝鲜半岛三国的关系二、与日本的关系三、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四、与中亚西亚和欧洲诸国的关系第五节唐末农民大起义一、唐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二、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三、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第十五章五代十国及隋唐五代文化第一节五代十国(907—960年)一、五代更替二、十国兴亡第二节隋唐五代文化一、宗教与哲学二、文学艺术三、史学四、科学技术第十六章宋辽夏金(960年—1279年)第一节北宋前期的政治和社会矛盾一、北宋建国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北宋内外矛盾的发展第二节北宋中后期的政治一、王安石变法二、北宋末年的黑暗统治和农民起义第三节北宋的社会经济一、农业的发展和客户地位的提高二、手工业的进步和工匠地位的变化三、商业的繁荣第四节辽、夏的兴衰一、辽二、西夏三、大理第五节南宋、金的和战及社会经济一、女真的兴起和建国三、南宋的建立与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四、南宋与金的和战五、南宋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矛盾的激化六、金朝的经济和各族反抗斗争第六节两宋时期的中外交往一、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二、宋朝和朝鲜的交往三、宋朝与日本密切的交流四、中国与其他各国的交往第七节宋辽夏金时期的文化一、哲学思想二、史学三、文学艺术第十七章元朝(1271年-1368年)第一节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一、蒙古的崛起及建国二、蒙古灭夏、金的战争三、蒙古的三次西征四、元朝的建立和灭宋战争第二节元代的政治一、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二、双重民族政策三、平定诸王叛乱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五、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第三节元代的经济一、农业生产和赋役制度二、手工业生产三、商业的发展四、海运的利用和大运河的疏浚第四节元末农民大起义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二、红巾军大起义三、朱元璋起义和建明灭元第五节元朝的文化一、哲学与宗教二、史学三、文学与艺术四、科学技术第十八章明朝(1368年-1644年)第一节明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一、明初皇权的高度膨胀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节明中后期的政治与与张居正改革一、明中叶社会矛盾的加剧二、明中叶的农民起义三、张居正的改革第三节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二、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三、万历时工商业者反矿税监的斗争第四节明朝的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一、蒙古地区二、畏兀族地区三、乌斯藏地区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五、满族第五节明代的对外交往一、郑和七下西洋二、华侨对南洋经济开发的贡献三、抗倭斗争五、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第六节明末农民大起义一、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二、明末农民大起义三、农民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的覆灭四、农民战争的失败及其意义第七节明朝时期的文化一、哲学思想二、文学、艺术及大型典籍三、科学技术第十九章清朝(1644年—1840年)第一节清代前期的政治一、清初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二、清代中央和地方的组织机构三、军制和刑法三、文字狱第二节清朝统一形势的加强一、平定“三藩”之乱二、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对台湾的统一三、粉碎准部上层的叛乱四、土尔扈特蒙古回归五、对西藏管理的加强六、“改土归流”七、镇压大小和卓木及张格尔的叛乱第三节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恢复生产的措施和“摊丁入亩”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清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四、手工业工人的反抗斗争第四节清代中叶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二、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五节清代的中外交流和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一、清代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二、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三、清朝与西方的贸易及冲突第六节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文化一、哲学思想二、考据学三、史学四、清代官修大型图书五、文学、艺术六、科技。
第2讲古代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
第2讲古代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第⼀部分古代中国通史——(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第2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课前预习案】(25分钟)阅读教材回答识记下列问题:⼀、秦朝时期1、秦朝统⼀全国的时间、主要原因?时间:公元前221年。
主要原因:①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区的经济⽂化联系进⼀步加强②长期饱受战乱之苦的⼴⼤⼈民渴望统⼀③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秦国国⼒增强④秦王嬴政的才能。
2、秦朝建⽴后,确⽴了什么政治制度巩固统⼀?简述其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除了上述的政治制度之外,秦朝还采取了哪些巩固统⼀的措施?(结合选修史课本)P7页。
巩固措施:①经济上,沿⽤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统⼀度量衡、⽂字。
②思想上,⽤法家思想进⾏统治,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3、郡县制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有何历史的进步性?起源时间:春秋后期。
如何:地⽅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政权直接有效地控制。
进步性:①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以及社会的稳定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汉朝时期:1、材料创业的⼯作⼀旦完成,创业者们就⾯临组成⼀个帝国的问题。
他们或是把⼤⽚⼟地委托给他们的⽀持者并给予⼀定的独⽴性,或是把全部领⼟、官署和权⼒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和有效的控制之下。
结果七年的混乱时期之后,采⽤后⼀条路线就有了可能;但是直到公元前154年和前122年的叛乱被粉碎后,消灭闹独⽴性的潜在根源的过程才基本上得以完成。
—《剑桥中国秦汉史》依据上述材料回答,西汉初年实⾏的政治制度,并说明其实⾏的原因、后果?地⽅政治制度:郡国并⾏制原因:为了稳定天下,巩固统治。
后果:地⽅割据势⼒膨胀,带来王国问题,引发“七国之乱”。
2、汉武帝在政治上采取了哪些措施?作⽤?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评价?政治措施:①实⾏“推恩令”,强⼲弱枝,加强中央集权②酎⾦夺爵③设置刺史,监察地⽅。
教学大纲中国通史
教学大纲中国通史第一篇:教学大纲中国通史“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中国通史(古代部分)课程号:02132750 新课号:无课程名称: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ese History 开课学期:秋、春周学时: 32 学分:2 先修课程:无一、基本目的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作为全校通选课,授课对象是非历史系本科生。
本课以中国古代政治史演变的大势为主要线索,使同学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
同时关注中华民族形成、中国版图形成等重大问题的历史进程,并努力把握各个历史阶段在古代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演变上的特色。
在讲授过程中,将历史学的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吸取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希望增强同学们对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并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二、内容提要及学时分配(共32学时)导论(2学时)一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二中国的史学传统与史料三中国历史的童年第一讲夏·商·西周(2学时)一夏(前21世纪~前17世纪)二商(前17世纪~前11世纪)三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第二讲春秋·战国(2学时)一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二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三经济的发展四诸子百家第三讲秦·西汉(2学时)一秦帝国的兴亡二西汉政治演变三西汉经济与文化第四讲东汉·三国(2学时)一王莽改制二东汉兴衰三三国鼎立第五讲两晋·十六国(2学时)一西晋二东晋三玄学与魏晋风度四十六国第六讲南北朝(2学时)一北朝一:北魏二南朝:宋齐梁陈三北朝二:北齐与北周第七讲隋·唐前期(2学时)一隋朝的兴亡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三隋唐制度第八讲唐后期·五代十国·辽(2学时)一唐朝后期政治二五代十国三辽第九讲北宋(2学时)一北宋统一及其与辽、夏的和战二北宋的内政三宋代经济与社会第十讲南宋·金(2学时)一南宋二金三宋学与理学第十一讲元(2学时)一大蒙古国二元王朝第十二讲明(2学时)一朱元璋与明初政治二明朝中后期政治三明朝边防与对外关系四满族崛起与明朝的灭亡第十三讲清(2学时)一康乾盛世二盛世的危机三明清经济与文化复习(2学时)考试(2学时)三、教学方式讲授为主,助教辅导。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史第一编史前史(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1世纪)第一章原始群第一节猿人时期一、我国发现的猿人化石及其意义二、猿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第二节古人时期一、我国发现的古人化石二、古人时期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组织第三节有关原始群的传说第二章母系氏族公社第一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确立一、我国发现的新人化石二、氏族制的确立第二节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一、星罗棋布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经济生活三、母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组织第三章父系氏族公社和原始社会的解体第一节父权制的确立一、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遗存二、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三、父权制的确立第二节私有制、阶级及国家的出现一、私有制的出现二、阶级的出现三、国家的形式第二编古代史(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1840年)第一章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第一节夏朝的兴亡一、夏王朝的建立及其国家机器二、夏王朝的发展和衰亡第二节夏文化的探索一、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二、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第二章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第一节商朝的建立和发展一、商王朝的建立和发展二、商朝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第二节商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商朝的灭亡一、商代的经济和文化二、商朝的灭亡第三章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第一节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一、周族的兴起二、周朝的建立第二节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机器一、分封制二、宗法制三、国野制(乡遂制)四、官制、刑罚、军队第三节西周时期的经济一、井田制二、农业三、手工业四、商业第四节西周的衰亡一、西周中后期的社会矛盾二、国人暴动三、西周的灭亡第四章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第一节王室衰微与大国争霸一、王室衰微二、大国争霸第二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第三节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一、三桓与鲁公室的斗争二、田氏代齐三、三家分晋第五章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第一节各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一、魏国的李悝变法二、楚国的吴起变法三、秦国的商鞅变法四、其他各国的改革五、封建集权政治的形成第二节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农业的发展二、手工业的发展三、商业的繁荣第三节各国的兼并战争和秦的统一一、魏国独霸中原时期二、秦、齐对峙时期三、秦、赵大战时期四、秦统一六国时期第四节西周、秦秋、战国文化一、文化典籍二、诸子百家三、文学四、科学技术第六章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第一节秦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一、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政治二、巩固统一的措施三、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第二节秦末农民大起义一、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三、秦王朝的灭亡第七章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第一节西汉初年的统治制度和政策一、“汉承秦制”二、西汉初年的统治政策三、加强中央集权第二节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一、改革政治体制二、强化军队三、改革财政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三节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节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与王莽改制一、西汉中后期的社会问题二、王莽改制第五节西汉末年农民大起义一、起义情况二、新莽王朝的覆灭第八章东汉(公元25—220年)第一节东汉王朝的建立及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一、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二、东汉初期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第二节加强封建专制体制一、“退功臣,进文吏”二、“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加强监察制四、集军权于中央第三节社会经济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四节外戚宦官的专权与党锢之祸一、外戚与宦官的斗争二、党锢之祸第五节黄巾大起义一、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二、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历史意义第六节两汉的文化一、经学、宗教、哲学二、文学艺术三、史学四、科学技术第九章三国(公元220—265年)第一节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一、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形成的原因二、军阀混战的经过第二节三国政治一、曹魏政治二、蜀汉政治三、孙吴政治第三节三国经济一、曹魏的屯田制度二、蜀汉经济三、孙吴经济第十章西晋(公元265—316年)第一节西晋的政治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西晋的政治第二节西晋的经济一、西晋占田制推行的原因二、占田制的内容三、占田制的意义第三节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西晋的灭亡一、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发生的原因二、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经过第十一章东晋十六国(317—420年)第一节淝水战前北方各族建立的割据政权一、汉、前赵、后赵兴亡二、冉魏兴亡三、前燕兴亡四、前凉兴亡五、前秦兴亡第二节东晋前朝的政治与淝水之战一“三定江南”与“王与马,共天下”二、祖逖北伐三、东晋前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四、淝水之战第三节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一、后秦、大夏与西秦兴亡二、后燕、西燕、北燕与南燕兴亡三、后凉、南凉、西凉与北凉兴亡第四节东晋后期的政治与经济一、侨置与土断二、东晋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三、孙恩、卢循起义第十二章南北朝(420—589年)第一节南朝政权的更替一、刘宋兴亡(420—479年)二、南齐兴亡(479—502年)三、萧梁兴亡(502—557年)四、陈朝兴亡(557—589年)五、南朝地主阶级内部的政治变动第二节北朝政权的更替一、北魏兴亡二、东魏、北齐兴亡三、西魏、北周兴亡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化一、哲学与宗教二、史学三、文学艺术四、科学技术第十三章隋朝(581—618年)第一节隋朝的政治与经济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隋文帝评价四、隋炀帝其人及其评价第二节隋末农民大起义一、隋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二、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三、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第十四章唐朝(618—907)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与经济一、唐朝的建立与统一全国二、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玄武门之变四、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五、武则天与“武周革命”六、唐玄宗与开元之治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经济一、安史之乱二、藩镇割据与反割据的斗争三、两税法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五、宦官与朝官之争六、牛李党争第三节唐朝的民族关系一、唐与突厥的关系二、唐与西域各族的关系三、唐与吐蕃的关系四、唐与南诏的关系五、唐与渤海的关系第四节唐朝的对外关系一、与朝鲜半岛三国的关系二、与日本的关系三、与东南亚诸国的关系四、与中亚西亚和欧洲诸国的关系第五节唐末农民大起义一、唐末农民大起义发生的原因二、唐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三、唐末农民大起义的意义第十五章五代十国及隋唐五代文化第一节五代十国(907—960年)一、五代更替二、十国兴亡第二节隋唐五代文化一、宗教与哲学二、文学艺术三、史学四、科学技术第十六章宋辽夏金(960年—1279年)第一节北宋前期的政治和社会矛盾一、北宋建国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北宋内外矛盾的发展第二节北宋中后期的政治一、王安石变法二、北宋末年的黑暗统治和农民起义第三节北宋的社会经济一、农业的发展和客户地位的提高二、手工业的进步和工匠地位的变化三、商业的繁荣第四节辽、夏的兴衰一、辽二、西夏三、大理第五节南宋、金的和战及社会经济一、女真的兴起和建国三、南宋的建立与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四、南宋与金的和战五、南宋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矛盾的激化六、金朝的经济和各族反抗斗争第六节两宋时期的中外交往一、两宋海外贸易的发展二、宋朝和朝鲜的交往三、宋朝与日本密切的交流四、中国与其他各国的交往第七节宋辽夏金时期的文化一、哲学思想二、史学三、文学艺术第十七章元朝(1271年-1368年)第一节蒙古的崛起与元朝的统一一、蒙古的崛起及建国二、蒙古灭夏、金的战争三、蒙古的三次西征四、元朝的建立和灭宋战争第二节元代的政治一、汉化政策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二、双重民族政策三、平定诸王叛乱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五、元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第三节元代的经济一、农业生产和赋役制度二、手工业生产三、商业的发展四、海运的利用和大运河的疏浚第四节元末农民大起义一、元末社会矛盾的激化二、红巾军大起义三、朱元璋起义和建明灭元第五节元朝的文化一、哲学与宗教二、史学三、文学与艺术四、科学技术第十八章明朝(1368年-1644年)第一节明前期的政治和经济一、明初皇权的高度膨胀二、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节明中后期的政治与与张居正改革一、明中叶社会矛盾的加剧二、明中叶的农民起义三、张居正的改革第三节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二、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三、万历时工商业者反矿税监的斗争第四节明朝的边疆管理和民族关系一、蒙古地区二、畏兀族地区三、乌斯藏地区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五、满族第五节明代的对外交往一、郑和七下西洋二、华侨对南洋经济开发的贡献三、抗倭斗争五、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入侵第六节明末农民大起义一、明朝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二、明末农民大起义三、农民政权的建立和明朝的覆灭四、农民战争的失败及其意义第七节明朝时期的文化一、哲学思想二、文学、艺术及大型典籍三、科学技术第十九章清朝(1644年—1840年)第一节清代前期的政治一、清初各地人民的抗清斗争二、清代中央和地方的组织机构三、军制和刑法三、文字狱第二节清朝统一形势的加强一、平定“三藩”之乱二、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清朝对台湾的统一三、粉碎准部上层的叛乱四、土尔扈特蒙古回归五、对西藏管理的加强六、“改土归流”七、镇压大小和卓木及张格尔的叛乱第三节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恢复生产的措施和“摊丁入亩”二、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清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增长四、手工业工人的反抗斗争第四节清代中叶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二、人民的反抗斗争第五节清代的中外交流和反抗西方殖民者的斗争一、清代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二、反抗沙俄侵略的斗争三、清朝与西方的贸易及冲突第六节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文化一、哲学思想二、考据学三、史学四、清代官修大型图书五、文学、艺术六、科技中国近代史导言第一节中国近代史一中国近代史的范畴二中国近代化过程三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特点第二节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一中国近代史研究存在的问题二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局面三中国近代史研究方法的改进第三节相关史料的查阅与使用一建国以来出版的近代史资料丛刊(书)二学习中国近代史常用工具书三中国近代史涉及的纪年法第一章抵抗侵略与学习西方第一节18世纪中国的由盛而衰一、18世纪的盛世中国二、盛世中的隐患第二节西方入侵前奏与中国闭关锁国一、西方资本主义到中国寻找什么二、中国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三、关于中国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讨论第三节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一、鸦片的输入与中国的禁烟二、两次鸦片战争三、中日甲午战争四、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第四节中国人民不屈的反抗一、中国政府的反侵略政策二、军队的反抗三、民众自发地抗击侵略者的斗争第五节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四个跃进”一、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二、物质技术的学习三、政治制度的借鉴四、思想文化的探寻第二章革命与改良第一节太平天国农民群众的反封建斗争一、农民起义的社会原因二、洪秀全与金田起义三、定都南京与军事上的全盛四、太平天国建设政策的推行五、内讧与农民斗争的失败第二节改革政治的维新运动与“新政”一、早期维新派及其主张二、改良政治的维新变法运动三、慈禧太后的戊戌政变四、戊戌维新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三节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一、晚清革命的中坚与社会基础二、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三、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四、从民主政治到权威政治第三章中国人的民主追求与制度创新第一节民主与制度一、民主二、推行民主制的先决条件三、制度第二节中国人初识民主一、中国古代的民主概念二、.近代中国人认识的民主第三节“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实践一、立宪派与君主立宪二、革命派的民主革命第四节新理论的探索与追求一、社会失范二、新的理论探索与追求三、新文化运动中的理论创新第四章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的消长第一节近代中国社会传统经济的根本特征一、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二、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节近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破败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自然经济的分解二、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继续保持三、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农村经济的破产四、人口压力及灾荒对农业经济的抑制第三节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一、自然经济与近代农业商品化二、农业产品的商品化发展三、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的特点第四节中国人为农业现代化做出的努力一、中国农业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二、近代农业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三、中国农业对外在因素的反应和利用第五节中国近代农民与土地一、近代中国社会土地状况二、太平天国制定的土地纲领三、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第五章艰难曲折的工业化历程与科技的命运第一节坚船利炮威逼下的中国工业一、抵御外来侵略的军事工业二、“自强”必先“求富”的民用工业第二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衰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二、艰难曲折的发展三、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第三节阶级力量的变化与新增长一、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二、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特点三、中国的产业工人阶级第四节近代科技与方法的引进一、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二、近代科技与方法的引进与应用三、近代中国的科学救国四、建立中国科学技术新体制的探索第五节近代中国科技体系的形成一、科举制的废除和新学制的实行二、兴办学堂的热潮三、编印新式教科书四、派遣留学生热潮五、大量科技期刊的出现.第六章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第一节新学与学堂的兴起一、近代中国人对科举制的态度二、废科举与兴学堂第二节士大夫的角色转换一、近代士人变化的动因二、士阶层的角色转换第七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动第一节传中国统的生活画面一、清代社会生活—衣二、清代社会生活—食三、清代社会生活—住四、清代社会生活—行第二节西方生活方式的传入一、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双重影响二、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三、到城市谋生活的农民四、最早接受西方影响的群体五、城市商业的发展六、旧礼教秩序的崩溃第三节平民生活的水准一、近代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二、近代中国工人、城市平民的生活水平中国现代史第一章五四运动与皖系军阀的衰亡第一节五四运动前夜的中国一、皖系军阀的统治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成长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入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一、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的失败二、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各地的响应三、五四运动的胜利第三节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二、关于社会改造和国家出路的论争三、新文学革命的丰硕成果第四节军阀混战与直系军阀统治的建立一、华盛顿会议与列强的卷土重来二、直皖战争和皖系政权的垮台三、直奉战争和奉军败退出关四、直系军阀的反动统治五、国民经济的衰退和人民生活的恶化第二章国共两党的建立与合作的酝酿第一节护法运动与中国国民党的组成一、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护法运动二、中国国民党的组成三、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护法运动第二节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二、新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第三节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早期农民运动一、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二、早期农民运动第四节国共合作的酝酿一、孙中山致力改组国民党二、共产党关于国共合作方针的制定三、二十年代科学与人生观关系问题的论争第三章国民革命与北洋军阀的溃败第一节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勃兴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二、国民革命的勃兴三、全国政局的演变四、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与中共的对策21第二节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一、五卅运动与全国革命高潮的掀起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国民政府的建立三、军阀各派势力的演变与反奉倒段运动四、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五、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与妥协第三节北伐战争一、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三、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四、国民政府迁都武汉第四节国民革命的失败一、列强的干涉与革命阵营的分裂二、四一二政变与革命的局部失败三、武汉地区革命运动的继续高涨四、七一五政变与大革命的失败第四章内战与危机第一节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确立与加强一、宁汉合流与国民党各派的纷争二、国民党一党专政和个人独裁的政治体制三、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和封建法西斯制度四、南京政府建立初期的对外政策五、国统区中间政派争取民主的斗争六、国民党统治下的财政经济状况第二节中共的武装反抗和土地革命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二、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和建设四、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长征的胜利22第三节日本入侵与局部抗战一、九一八事变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二、一二八事变与淞沪抗战三、伪满洲国的成立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四、日本扩大侵略与抗日反蒋斗争第四节危机的加深与新局面出现一、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二、国共两党政策的调整与合作的酝酿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绥远抗战四、西安事变和全国联合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第五节三十年代文化思想界的论争一、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问题的论战二、中国本位文化和全盘西化的论争三、左翼文艺运动及其两个口号的争论第五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全民族奋起抗战一、抗日战争的爆发二、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三、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积极作战四、中日谈判的破裂与近卫第一次声明五、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成立和敌后战场的开辟六、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国际援华活动第二节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一、日本对华政策的调整与国民党的倒退二、正面战场的继续抗战三、敌后战场的巩固与扩大四、摩擦与反摩擦斗争五、宪政运动的开展与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23第三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场一、珍珠港事件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二、中国战区的设立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三、日本的“治安强化”、“清乡”和细菌战四、解放区军民克服困难坚持抗战五、制止顽固派的反共叫嚣和武力威胁第四节战略反攻和最后胜利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发展二、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在缅北的反攻三、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四、豫湘桂战役及结果五、史迪威事件和美国对华政策的逆转六、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人民民主运动的增长七、代表不同中国命运的两个大会八、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六章两种中国命运的决战第一节内战独裁与和平民主的抉择一、战后时局与国共两党的方针二、重庆谈判和停战谈判三、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成就四、国统区反内战运动的兴起五、国民党加紧内战部署与中共的准备第二节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一、全面内战的爆发二、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三、“制宪国大”的召开与国共关系的彻底破裂四、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及失败五、国统区的危机与第二条战线的形成第三节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一、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二、解放区的土地改革24三、中共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四、国民党的“戡乱总动员”和“行宪国大”的召开五、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扩大第四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一、战略决战二、国统区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三、将革命进行到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52627。
第3讲古代中国通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复习提纲
第一部分古代中国通史——(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明清)第3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预习要求】前25分钟结合教材记忆课前预习案上的问题,其他问题以识记为主;课堂探究案上课时做。
【高频考点】:三省六部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均田制、坊市制、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文化【课前预习案】(25分钟)阅读教材回答识记下列问题: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和选官制度。
(必修一第三课小字)2、北魏均田制实施的背景、前提、内容和作用?(可结合改革史p27页回答)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前提: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无主荒地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按性别、年龄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作用: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使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
3、南北朝时期制瓷业的成就?白瓷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展遇到了什么情况?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5、魏晋南北朝以来的文化成就?(农学、数学、书法、绘画、)农学:南北朝时期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具体见文化史教材p26)数学:南朝宋、齐之际祖冲之的圆周率。
书法: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地书法艺术。
(原因、人物、作品及特点见文化史教材p31)绘画:魏晋出现文人画(代表人物、作品及特点具体见教材p34)二、隋唐1、三省六部的名称、职责、运行程序、特点、作用?名称、职责及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特点: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作用:提高办事效率;有利于加强皇权。
2、科举制产生的时间、评价?见政治史教材p113、隋唐负责监察谏议的机构名称,有何权力?名称:门下省权力:封驳审议,不仅有权对宰相做出的决议提出异议,也能对皇帝做法提出不同意见。
4、唐末地方行政体制名称、长官名称、有哪些权力、导致了什么后果?体制:藩镇;长官:节度使;权力:掌握地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后果:导致唐朝灭亡5唐代在农具、纺织、制瓷、官营手工业内部生产关系、沿海港口城市等方面有哪些新的变化?农具:曲辕犁;纺织:缂丝技术;制瓷:独立生产部门;官营手工业内部由征役制到雇募制(经济史p19上头);唐沿海港口城市走向繁荣(具体内容经济史p23上头)6、隋唐在四大发明、天文学、医学、书法、绘画、文学方面的成就?四大发明:唐代发明火药(具体见文化史p24上头);天文学:僧一行与梁令瓒(25页)医学:孙思邈(27页图片);书法:草书,楷书(32页);绘画:吴道子(34页);文学:唐诗(38页)【课堂探究案】(20分钟)(13分)1、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制度创新推动了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通史考纲解读古代中国考点复习: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特点:神权与王权融合,浓厚的专制色彩但未形成中央集权,牢固的血缘关系。
社会性质:夏商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是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1)分封制(封邦建国)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内容:①分封的内容与对象: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的义务与权利: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①通过分封制,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②各封国与周王室的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形成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遭到破坏:①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室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
(萌芽期:夏商;鼎盛期:西周;衰落期:春秋战国)(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主要特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②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表现为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③大宗与小宗之间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作用:①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的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证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与稳定,强化王权,从而实现国与家一体化;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分相权以强皇权,弱地方以强中央)(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①建立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权力高度集中。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操纵于皇帝一人之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③地方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两者区别,郡县制的发展历程: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广泛实行,秦朝全国推广。
)④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⑤制定法律。
(细密严苛)(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文化的繁荣。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融合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消极:明清以后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
还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武帝时期的中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①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设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地方:①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各设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②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影响: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特点:三省指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都对皇帝负责。
作用:①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工作效率;②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③三省六部的确立和完善,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
(3)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措施:收精兵:(“兵”)①设三衙”统领禁军,彼此互不统属;②发兵之权归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削实权(“权”)①削弱藩镇;②文臣出任州郡长官;③设二府削弱宰相权力;④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制钱谷(“钱”)①地方各路设转运使,各州郡赋税均由中央直接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②设三司,三司使总管国家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影响:①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②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的后患。
(4)元朝的政治制度①在中央设中书省;②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效的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君主专制的新高度——明朝措施:①明太祖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制度,六部分权,后设殿阁大学士作为顾问,无决策权;地方废行中书省,设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②明成祖在文渊阁设置内阁,此后内阁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大,拥有“票拟”权。
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影响: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加强。
(2)君主专制的顶峰——清朝设立背景:清初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康熙时设南书房;到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影响: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重要标志。
军机处的最大特点:“简、速、密”。
作用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
一、选官制度:1、西周:贵族世袭的“世禄世卿”制度;2、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郡国推荐)和征辟制(官府征聘)4、魏晋南北朝: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5、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6、意义: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确保帝国繁荣。
③促成读书风尚、教育的发展,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形成,促成社会稳定。
④以考试方式选官,有利社会公平公正,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甚至有时可以缓和民族、阶级矛盾(清等),具有合理性。
⑤使儒学得到发展,造成被选拔的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造成工商业和科技得不到发展,对社会发展有阻碍。
二、监察与谏议1、监察制度(对官僚):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是刺史;明清中央有都察院,各省有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对皇帝):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谏院。
3、评价:第一,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
第二,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
三、中国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考点复习:二、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原始农业阶段:人们使用木石工具,耕作方式主要是刀耕火种。
商周时期:木石工具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出现了青铜工具,耕作方式是千耦其耘。
春秋战国时期:人民开始使用铁农具,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步推广。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开始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农具,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内容:①商周时期: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末期。
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②战国以来:A.君主土地私有制: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收入归君主私人开支。
B.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经营,来源广泛,土地兼并是最主要的来源和扩大途径。
C.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演变过程:①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社会解体。
②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国王代表整个统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各级贵族使用。
春秋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
在井田之外出现大量私田,井田制日益瓦解。
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新的土地私有制形成了。
③战国时期,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活动,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唐后期起,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明朝中后期起,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土地私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趋势:①大地主,大官僚和贵族不断地兼并土地。
其结果是:地主阶级控制了大量土地;农民无以为生,统治力量严重削弱,进而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旧王朝往往迅速灭亡。
②新建立的政权比较有远见的统治者往往利用政权力量,对土地占有情况进行调整,调整的基本点在于:确保国家控制一定数量的土地,以保证维护强大的国家机器所必需的赋税收入;安定农民,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以恢复生产,稳定政治。
但统治阶级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这样农民起义的不断爆发,王朝的不断更迭就难以避免了。
2.手工业的发展(1)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2)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①冶炼:A.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体现:司母戊鼎B.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春秋——块炼钢;南北朝——灌钢法;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16世纪前,世界领先;大大推动生产发展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炭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②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出现缂丝技艺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③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④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烧制出白瓷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并且大量出口。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元代烧成青花和釉里红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和珐琅彩(3)三种经营形态及分别与市场的关系3.商业的发展(1)古代中国商业在各主要历史阶段发展的表现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许多大商人,各国纷纷铸造货币,黄金、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发展;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长安、洛阳等大城市发展成著名的商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