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1、国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平克斯和米纳汉(Pincus&Minahan)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以获取社会资源为目的,而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他们把社会资源系统划分为三类:第一,非正式的资源系统,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它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同时还能提供具体的服务和资源,还通过帮助与有关部门或机构联系来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
第二,正式资源系统,包括党派,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升成员的福利与利益,直接提供给成员资源,并帮助他们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
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是为适应社会公众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等。
①国外学者如所茨(Thoits)将社会支持定义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个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
这些功能典型地包括社会情感帮助、实际帮助和信息帮助。
②考伯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
③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5项。
④(Wellman and WoI-tley,1989)。
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自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4种。
⑤2、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在对国外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我国相关学者对“社会支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如郑杭生认为:“在笼统的含以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
”⑥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李强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构建问题浅析
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构建问题浅析农村留守妇女是指由于种种原因,如丈夫外出打工、离婚、疾病等原因导致在农村留守的妇女。
这些留守妇女在社会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社会支持网络,导致她们在生活中更为脆弱。
本文将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问题进行浅析。
一、农村留守妇女现状农村留守妇女在农村地区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家庭成员外出打工或其他原因,她们需要独自面对家庭生活和经济收入的问题。
据统计,中国农村地区有数百万农村留守妇女,她们面临着诸多困境。
首先是生活困难,由于家庭收入不稳定,生活贫困是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次是社会孤独,由于缺乏社会支持网络,她们往往感到孤独和无助。
再者是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孤独和压力容易导致她们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构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社会支持网络是指由个人、社会机构、社区等共同组成的一种社会资源网络,对个人在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质、情感、信息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
对于农村留守妇女来说,一个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减轻她们的生活压力、改善她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提供物质上的帮助,比如提供经济援助、生活物资等,帮助她们解决生活困难。
社会支持网络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关心她们的生活情况,给予她们精神上的慰藉,减轻她们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社会支持网络还可以提供信息上的支持,帮助她们获取生活、医疗、法律等方面的信息,提高她们的生活技能和应对能力。
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妇女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社会资源的匮乏,由于农村地区的落后和资源匮乏,导致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面临困难。
其次是社会支持网络的不完善,由于农村留守妇女在农村地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相对薄弱,缺乏相关的社会组织和机构来为她们提供帮助。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研究文献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研究文献综述[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特殊群体,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目前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态堪忧;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缺乏亲情关爱导致的生活问题等。
解决农村留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中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 留守儿童;问题;对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走进城市务工,这对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在不断扩大,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 留守儿童成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1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留守儿童的心态堪忧家庭教育是人生来接触到的第一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其监护人是爷爷奶奶,也可以是叔叔舅舅等,然而这些亲人对于留守儿童是无力教育,只管吃饱和穿暖,对于孩子的教育是从不过问。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留守儿童很难有归属并时常有监护空白,其放任自流、无拘无束。
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个性的社会化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1.2 临时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学习状况不容乐观父母外出打工,祖辈们成为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他们的文化层次往往更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一般不能给予辅导和帮助,大多数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很大,最大的烦恼是“作业不会不知问谁”。
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年龄较大,又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致使多数儿童处于无人督促的状态。
缺乏指导和监督,使留守儿童的学习更加依赖于其学习自觉性,但由于年龄关系,孩子的自控能力普遍较差,这样就导致部分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学习成绩迅速下降。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研究【精品论文】
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研究======================================================================摘要农村以男性为主的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形成了妇女留守家庭的性别分工新模式。
据05年的数据专家估计留守妇女已达4700万。
她们是城市化背后的支撑力量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在城市化进程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今天,探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就有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就国内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进行综述。
媒体报道主要集中在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的描述,学术研究从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现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留守妇女;女性;农业化AbstractMost of the rural men went to find jobs in the city, so the wives left at home to do the farming work. A new work division is going to arise. The left-at-home wives contribute to the rural modernization but also support the urbanization. The number of left-at-home wives estimated is mostly 47 mill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ife condition of them depended on media files and other professional research.Key wordsLeft-at-home wives;Women;Agriculturalizing一、国内相关媒体报道的综述(一)负担沉重:农业生产、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杜菊瑛家住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芦马岔村,丈夫长年在外搞装潢,家中有3个孩子和两位80多岁的老人。
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的文献综述
述2023-11-02CATALOGUE目录•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问题•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支持与帮扶•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融入与心理健康•研究结论与展望01研究背景和意义农村留守老人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群体,由于子女外出务工或求学,留守老人被迫留在家中,面临着一系列经济、生活和精神上的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涉及到社会公正、平等和稳定等方面,研究这一群体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家庭结构和人口变化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通过研究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需求和困境,可以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02研究目的和方法描述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影响因素探讨农村留守老人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研究目的比较研究比较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和问题,以及不同政策措施的效果和影响。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系统回顾和梳理关于农村留守老人的研究文献,分析现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
定量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统计数据等方法收集农村留守老人的相关数据,分析其生活状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问题。
定性研究通过深入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的真实需求和体验,探究其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03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问题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的物质生活相对匮乏,经济来源有限,往往需要依靠子女供养。
物质生活健康状况精神生活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很多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医疗保障有限。
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生活相对单调,缺乏社交活动和娱乐方式,孤独感强烈。
03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0201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保障体系不完善,很多老人无法获得足够的养老保障。
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体系不健全,医疗费用高昂,很多老人无法承担。
医疗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精神关怀需求得不到满足,缺乏社会关爱和家庭关怀。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落差拉大,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中青年为了改变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远赴发达地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因为多方面原因滞留家中,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
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父母的远离深刻影响着这些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综述搜集整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初步进行一个梳理,希望有利于理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方便后续学者的研究。
一、概念界定虽然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且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然而就“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璐叶敬忠,2009),根据不同的研究实地取样情况,以及不同的研究着眼点,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共识就概念而言,学者均认为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
有学者专门就留守儿童的概念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国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是以流动儿童为参照的,同时指出,留守儿童比流动儿童复杂的多,因开阔视野,从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林培森袁爱玲,2007)。
(二)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分歧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的概念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
1.父母外出现象现有的研究对于这一标准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其父母双方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才可称为留守儿童;当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父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孩子就可称为留守(罗静等,2009)。
2.留守时间就留守时间而言,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角度。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1、国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平克斯和米纳汉(Pincus&Minahan)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以获取社会资源为目的,而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他们把社会资源系统划分为三类:第一,非正式的资源系统,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它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同时还能提供具体的服务和资源,还通过帮助与有关部门或机构联系来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
第二,正式资源系统,包括党派,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升成员的福利与利益,直接提供给成员资源,并帮助他们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
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是为适应社会公众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等。
[1]国外学者如索茨(Thoits)将社会支持定义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个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
这些功能典型地包括社会情感帮助、实际帮助和信息帮助。
[2]考伯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
[3]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5项。
[4](Wellman and WoI-tley,1989)。
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4种。
[5]2、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在对国外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我国相关学者也对“社会支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如郑杭生认为:“在笼统的含义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
”[6]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李强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妇女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外流,农村留守妇女的数量与日俱增。
留守妇女是指其丈夫和子女在城市或外地务工,她们留在农村照顾家庭、耕种土地或从事其他农村生产活动。
这一群体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值得深入研究和关注。
为了解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状况和需求,我们进行了一项调研。
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我们了解到许多留守妇女面临着经济困难、社会孤立、心理压力等问题。
由于丈夫和子女不在身边,她们需要独自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经济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
同时,由于缺乏社交和情感支持,她们容易产生抑郁和孤独的情绪。
缺乏有效的精神健康服务和支持也加剧了她们的心理压力。
此外,留守妇女在家庭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缺乏社会支持和资源,她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有限,导致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和家庭经济困难。
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留守妇女的关爱和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和精神健康服务。
其次,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应加强对留守妇女的关注和帮扶,提供技能培训和社交活动。
同时,留守妇女也应自我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并通过自己的行动积极地争取自己的利益。
总之,农村留守妇女是一个需要社会重视和关注的群体,我们有责任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让她们能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农村留守妇女社会生活研究综述
2019年第11期(总第335期)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深度关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村劳动力开始了大规模的乡城转移流动,由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
在这三个留守群体中,留守妇女可以说负担最重,对农村的影响和贡献最大,但得到的关注很少。
对于留守妇女来说,不仅面临着赡养老人、养育子女、操持家务的生活压力,也有因丈夫不在身边,无人分忧而带来的精神上的困顿。
多重的压力和单一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得这一庞大的群体成为农村社会问题的一部分,也引起了学术界对于这一群体的关注,目前关于这一群体的研究逐渐增多。
为了更好地解决留守妇女生活困境,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也为留守儿童和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帮助,本文针对留守妇女的人口特征、社会生活,包括精神心理、婚姻家庭、生活需求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综述。
一、留守妇女人口特征关于留守妇女的群体规模一直以来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据《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的报道,当时我国农村留守妇女人数已达到4700万,而随着进城务工农民工数量的增加,留守妇女的群体规模也必然相应扩大。
据任远[1](2015)在《大迁移时代的大留守》一文中的统计,我国目前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和5000多万留守妇女。
2017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6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农民工总量为28171万人,比2015年增加424万人,增长1.5%,其中,男性占65.5%,女性占34.5%。
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群体的规模日渐庞大,男性农民工仍然占据外出务工人口的绝大部分,留守妇女目前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社会现象,但与此不相符的是不仅留守妇女获得关注的时间较晚,而且研究的领域也比较单一。
综观国内相关研究,对留守妇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精神心理状况、生存现状、婚姻生活等存在的问题上,即围绕2005年提出的关于留守妇女面临的“三座大山”的问题开展的研究较多,这“三座大山”分别是精神负担重、劳动强度高、缺乏安全感,可以说是现阶段留守妇女生活的真实写照。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调研报告(3篇)
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调研报告(3篇)报告的制定必须做到妥善无误,为了更好的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
我们经常都会撰写报告,在写之前先参考报告范文吧?我们精心挑选了这篇文章它的标题为“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调研报告”,别忘了来看看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调研报告篇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男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妇女群体,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在我区达1万余人,并持续增多。
由于丈夫在家庭生产生活中缺位,留守妇女面临多重生存发展困境,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关爱农村留守妇女,破解她们面对的难题,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日益凸出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留守妇女现状(一)农村留守妇女基本情况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外务工,有的在省外,有的在本省其他城市,有的在本市城区务工,而她们却留守家中,肩负起家庭几乎全部的生产劳动和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的责任,成为家庭中的顶梁柱,家中的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
据统计,**区留守妇女中农村留守妇女占90%以上,中青年留守妇女占85%。
留守妇女中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占48%左右,其余则在农闲时外出打工或郴州市范围内打工以增加家庭收入。
以**区华塘镇油山村为例,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入户走访留守妇女家庭10户,以期了解掌握全区农村留守妇女现状、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她们建设新农村的积极作用,逐步解决她们面临的诸多问题。
她们的整体生存发展状况如下:1、留守妇女年龄结构,以30到40岁中年居多,占45%;2、留守妇女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初中,占52%,小学占41%,高中及以上占7%;3、留守妇女家庭人口情况,3口人的占41%,4口人的占43%;4、留守妇女丈夫外出打工年限,以2-3年居多;5、留守妇女家庭年收入情况,以年收入2万-3万的居多;6、留守妇女丈夫多长时间返家一次,半年之内占25%,半年至一年占67%,一年以上的占8%;7、丈夫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最担心丈夫耐不住寂寞或者不承担养家义务。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留守妇女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受传统性别观的影响,男性流动多于女性流动,于是便产生了丈夫外出打工,妻子留守的状况,本应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责任全部落到妇女身上,她们一面要承受农活和家务活的双重压力,一面要照顾孩子和家里的老人,生活质量差,得不到满足,婚姻不幸福,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文将从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现状以及对策展开描述。
关键词:留守妇女,农村经济,婚姻生活,合法权益一、留守妇女的界定: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家庭其他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如果该女性家中有外出人口,并且有丈夫,我们就判定其为留守妇女,如果该已婚妇女丈夫不在家,但该户没有外出人口,说明其和丈夫属于户籍不在同一家庭中的情景,则不该视为留守妇女。
二、留守妇女产生的原因。
留守妇女产生有许多方面的原因,现在主要从政策、传统观念和妇女自身因素来主要分析。
1、城乡二元分化制度①。
我国于1958年出台的户籍制度,它造成了城乡二元分割,在今天看来就是以城市的发展剥夺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城市的工业化水平高,同时服务业也发展较快,设施先进,消费水平高,人们的生活基本上物资充足,而农村则以小农经济为主,各方面都不及城市,信息传播慢,基础设施落后,人口比城市多。
农村妇女选择留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举家迁徙的成本过高,如果男女都去城市务工,家里的农业就会被荒废,失去土地,里的老人也因无人关照而变得生活不便。
而孩子的教育也变成一个很棘手的问题,住房贵,看病贵,上学贵,也直接抹灭了妇女外出的念头。
因此,在户籍制度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框架上,妇女为了家里的利益,自然选择留守在农村。
2、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②。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夫为妻纲,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对女性外出的一种羁绊,在选择一个人出去闯荡的时候,以男权主义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使得一些妇女对价值取向依旧停留在“妇女不能出去抛头露面”男优女劣,男主女从的层面上。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保障研究综述
健康保障不足:一些地区医疗资源不足,农村留守妇女的健康保障得不到充分 保障,导致她们的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Part 4
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保障的 对策和建议
4 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保障的对策和建议
Part 3
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保障存 在的问题
3 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留守妇女生态权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障存在以下问题
土地权益保障不足:一些地区在土地征收、流转过程中,没有充分保障农村留 守妇女的土地权益,导致她们失去土地,生活陷入困境
资源利用不公:一些地区在资源分配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的实 际需求,导致她们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影响生产和生活
这些农村留守妇女在生态环境中扮演着 重要的角色,她们既是生态环境的保护 者,也是生态环境的受害者
因此,保障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态权益, 对于促进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
Part 2
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态权益
2 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态权益
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态权益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 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态权益
Part 5
结论
5 结论
1
保障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态权益是促进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 容
当前,在土地权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健康保障等方面都存在 一些问题
2
3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土地制度、促进 资源公平分配、加强环境保护教育以及加强健康保障等措施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障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态权益,实现农村地区的 可持续发展
《农村妇女发展支持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5800字》
农村妇女发展支持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内外农村妇女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的文献已经有很多。
文学差异研究呈现出不同层次。
本文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现状两方面入手。
1 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中国在一个更积极的态度对女性发展战略研究的可能性。
近年来,提高妇女在中国的地位,和转换社会角色,性别分析:理论、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以下几个领域的发展长期信贷的实际应用:促进农村妇女特殊功能生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人的繁殖潜力。
据2000年2月《中国人权发展五十年》资料显示,在中国4亿5000万农村劳动力中,3亿2000万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占71%,其中2亿1000万是女性,占65.6%。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纯农业劳动的农村妇女比重为82.1%,比男子高17.4个百分点。
王洪菊(2010)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妇女是主体。
农村妇女“半边天”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前,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男女务农”现象,大量农村妇女留守农村,承担着留守农民工的重要责任[30]。
卫勇(2012)我国农村女性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和重要的依附群体[31]。
张海燕(2010)[32] 江雪铮(2011)农村妇女在农村物质文明建设中肩负重任。
在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家庭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农村妇女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33] 。
郑小敏(2006)大批男性劳动力流入乡镇企业,妇女承担粮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等主导产业的大部分生产任务。
农业生产总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60%。
妇女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妇女的作用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34] 。
高延春(2007)中国妇女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5]。
许艳丽(2009)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和全社会的男女参与,特别是农村妇女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贡献[36]。
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以雅安市为例
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以雅安市为例作者:李欣悦敖源周心怡来源:《社会与公益》 2020年第11期李欣悦敖源周心怡/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摘要:本文选取四川省雅安市10名农村留守妇女作为访谈对象,对其社会支持网络进行了解,发现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存在一定的问题: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较小;社会支持网络以非正式支持为主,缺乏正式支持;以工具支持为主,缺乏情感支持及社会交往支持;社会支持网络的趋同程度高,异质程度低。
由此可知,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
为此,笔者针对当前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问题,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为获得更高的收入,使家庭成员拥有更好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村主要男性劳动力选择到外地务工,伴随着这一过程,农村的留守群体,包括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越来越多。
《中国妇女报》2014年7月1日刊登的《留守妇女的新变化与老问题》一文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有留守妇女4800万。
”[1]而四川省作为劳务输出大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7月底,四川农村留守妇女高达513.78万人(包括留守老年妇女,其中31至50岁年段达350多万人)。
而这一群体的数量仍在上升。
农村留守妇女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伴随丈夫的离开,她们要扮演“顶梁柱”的角色,担负赡养老人、照顾孩子的责任,同时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和农活;另一方面,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妇女尤其是嫁到异地的留守妇女,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烦恼得不到倾诉,同时面临着孤独、安全感缺失等心理压力,在遇到婆媳矛盾、邻里矛盾时没有解决渠道,遇到困难或委屈时只能自己解决。
这样一来,来自周围的支持对于留守妇女至关重要,建立和完善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缓解她们的压力有积极作用。
二、研究综述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相关文献的梳理,整理了农村留守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成果,以期能够为农村留守妇女研究起到参考作用。
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问题
浅析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摘要】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留守妇女的现状,指出她们长期独自在农村生活,缺乏社会支持和关爱。
接着分析了留守妇女的困境,包括心理健康、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然后探讨了留守妇女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
在解决留守妇女问题方面,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加强政策支持、提高留守妇女的自我保护意识等。
最后分析了留守妇女问题的社会影响,强调了这一问题对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的影响。
在本文强调了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意义,现状,困境,成因,解决建议,社会影响,重要性,发展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速,许多农村家庭的男性成员选择到城市务工,而留守在农村的妇女则面临着许多困境和挑战。
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妇女往往是指因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而留守在农村的妇女。
这些留守妇女在家庭生活和农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她们却常常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精神孤独、经济压力、教育和医疗资源不足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留守妇女本身的生活质量,也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了解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和关注这一群体的现状,进而提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留守妇女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
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问题意义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一个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其问题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村留守妇女的存在凸显了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迁。
随着城乡发展不均衡和人口流动加剧,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家庭分裂,留守妇女成为家庭的主要照顾者。
这种现象反映了传统家庭观念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的冲突,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文献综述论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父母或监护人外出务工的情况下,长期寄宿在爷爷奶奶、亲戚朋友家中、或是独自留守在家中的儿童。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独特的成长环境和心理需求。
本文将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展开综述,旨在全面了解其现状和影响,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1.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容忽视。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逐渐突显。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的离家务工,他们失去了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环境,缺乏安全感和家庭关爱,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2. 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教育资源不平等,容易出现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情况。
其次,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易产生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如攻击性行为、内向、自卑等。
另外,留守儿童由于成长环境缺乏规范和监管,更容易接触到负面影响,如早恋、犯罪等。
3.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教育资源不均的状况。
其次,父母需提高对子女的关注度,尽量减少留守时间,与子女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
此外,社会组织、各界爱心人士也可提供更多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学习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
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未来展望未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多方合作。
除了政府、家长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外,也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来改善现状。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平台,提供远程教育资源,让他们在家中也能接受优质的教育。
此外,还可以开展心理辅导和培训,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抗压能力,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
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家庭教育、提供社会支持和利用科技手段,我们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
《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100字
农村独居老人社会支持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对农村独居老人进行了社会支持研究,并从社会支持角度分析了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政策和经济支持。
(一)相关概念界定在对独自居住在农业村中的老年人进行定义之前,可以先定义老年人。
1956年,由于“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联合国人口局将65岁年龄段设定为老年人的界限,但随后联合国在1982年“世界人口老龄大会”设定了老年人的标准为60岁。
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要求60岁以上的人口为老人。
因此,本文中的老年人是指60岁以上的人口。
本文使用老年人的定义来定义独居老人,定义为独居超过半年的60岁以上老年人,其子女居住在同一个村庄但仍是住在不同的屋子。
(2)王贯新在调查中原农村地区独居老人社会的支持现状,他界定社会支持的含义是通过社会网络为有需求的个人和团体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以及个人和团体向社会网络寻求支持的双向过程。
帮助的类型不仅包括经济和物质,还包括生活上的考虑和精神上的安慰。
我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个人从政府,社会,社区和家庭等社会网络获得支持的过程。
社会支持包括经济支持,生活支持,情感支持和精神安慰,并且每个方面都有两个互补的部分:官方支持和非正式支持。
官方支持由政府、社区提供,对农村独居老年群体的社会支持;非正式支持是由非正式的组织如家庭、亲朋邻里对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本文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四方社区的实际情况: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和情感支持。
经济支持是指独居老人可以提供的财产和物质支持,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生活支持是农村地区独居老人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照顾和日常护理。
情感上的支持意味着,独自生活在农村地区的老年人会受到其他参与者的尊重或安慰。
(二)独居老人的社会支持现状自从改革开放依赖,我国的经济发展飞快,庞大的流动人口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的重要角色。
但是由于人口流动的原因,农村出现了人口流失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和独居老年人等问题。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探究文献综述4800字》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早,因此相较于我国而言,国外学者在养老问题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较早,而且也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研究成果。
然而,从已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西方学者倾向于从整体的视角探析老年人养老问题,而关于农村空巢老人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在大多数西方学者看来,政府应当制定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使老人老有所养。
虽然西方国家老龄化程度高,但是他们的养老服务体系较为完善,社会保障福利条件较为成熟,因此空巢老人整体保障水平高,无需担心基本的生存与生活问题。
Charles Ka Yui Leung(2001)指出随着城市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这也导致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激增。
Macwangi M(1996)强调当大量的年轻人在城市务工后,部分人与父母的联系变得日渐淡薄,由此则引发了农村老年人赡养和农村养老保障供给不足的问题。
Morgan CA(2001)表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群体来说,农村老年人处于“边缘”状态,既缺乏自力更生的能力,而且也很难获得家庭成员的照顾,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
随着农村失能失智老人的增多,加之社会照料资料的减少,农村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问题,这也使得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迫在眉睫。
Gao L等(2013)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空巢老人身体质量堪忧,在健康服务需求方面,约70%的空巢老人需要常规健康检查;约60%的空巢老人则渴求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还有27%的老人希望拥有家庭病床。
另外,该学者还指出不同年龄层次的空巢老人对健康服务需求有所差异,具体表现在:由于身体机能逐步丧失,加之身旁没有子女照顾,因此80岁及以上的空巢老人非常渴求上门医疗服务;而60~79岁的空巢老人则对康复保健服务和健康指导有着极为强烈的需求。
Hitaite等学者表示城乡之间的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存在区别,其中农村老人的意愿更为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理论研究1、国外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平克斯和米纳汉(Pincus&Minahan)的观点:认为社会支持是以获取社会资源为目的,而从社会资源的角度分析社会支持,他们把社会资源系统划分为三类:第一,非正式的资源系统,包括家庭,朋友邻居,同事,亲戚等,它能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帮助,同时还能提供具体的服务和资源,还通过帮助与有关部门或机构联系来获取和使用正式的社会资源。
第二,正式资源系统,包括党派,专业团体,群众组织及各种协会等,这些组织致力于提升成员的福利与利益,直接提供给成员资源,并帮助他们与各种社会系统打交道。
第三,社会性资源系统,是为适应社会公众生活与活动建立起来的满足人们短期或特别需要的机构,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支持系统,包括学校,医院,各种社会服务机构,派出所等。
[1]国外学者如索茨(Thoits)将社会支持定义为“重要的他人如家庭成员、朋友、同事、亲属和邻居等为某个人所提供的帮助功能。
这些功能典型地包括社会情感帮助、实际帮助和信息帮助。
[2]考伯将社会支持区分为情感性支持、网络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工具性支持和抚育性支持。
[3]韦尔曼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将社会支持分为感情支持、小宗服务、大宗服务、经济支持、陪伴支持等5项。
[4](Wellman and WoI-tley,1989)。
库恩等人将社会支持区分为归属性支持、满足自尊的支持,物质性支持和赞成性支持4种。
[5]2、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的研究在对国外社会支持理论研究与借鉴的基础上,我国相关学者也对“社会支持”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如郑杭生认为:“在笼统的含义上,我们可以把社会支持表述为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群体即社会生活有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
”[6]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李强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从社会心理刺激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支持应该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7]从社会网络与物质与精神支持相结合的角度陈成文将社会支持定义为“ 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
[8]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周林刚将社会支持进行了概括与梳理,他认为社会支持“从其性质上来看,不外乎以下这两大块:一是客观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支持、网络支持(稳定的社会关系如婚姻、同事、朋友等,不稳定的社会联系如非正式团体等),这种社会支持不以个体感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二是,主观体念的支持,即个体在社在社会生活中受尊重被体谅的情感支持及满意度,这类支持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9]王思斌的观点: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研究人们的社会网络,发现在人们的社会网络中有一部分时可以给人们支持作用的,并将之称为社会支持。
可以将人们的社会支持笼统的表述为:各种社会形式对社会脆弱群体及生活困难者所提供的无偿的援助和服务,从一般意义上说,社会支持指人们从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于他人的各种帮助。
他认为社会支持是社会资源系统相关的概念,是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社会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一个[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马特.G.M.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J].国外社会学.1994,(4)[3]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4] Wellman and WoI-tley. Social support[J].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1989,(5)[5]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6]郑杭生.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8]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9]周林刚.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7,(6)人或家庭的社会网络中具有强大的社会支持力量时,就可以较好地解决面对的问题,战胜困境。
[10]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的李迎生教授在研究流浪乞讨人员的社会支持网时提到:从社会学视角看,社会支持网就是指个人能藉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物质、情感等)的社会网络。
社会支持包括有形的物质资助、行为支持和无形的精神支持。
社会网络中蕴含着各种资本,流浪乞讨人员可以通过调动社会支持网中的各种资源,增强摆脱弱势处境的能力。
一般而言,社会网络既包括非正式社会网络,即由家庭成员、邻居、密友等初级群体构成的关系网;还包括正式社会网络关系,主要指由政府、企业、NGO组织等构成的关系网。
处于正式和非正式社会网络中的成员能够通过调动嵌入在网络中的各种社会资本以获得支持和保障。
[11]二、对农村留守妇女的理论研究“留守妇女”,正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一个被遗漏且棘手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林桂芳、黄文昭认为:随着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女性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在广大农村地区,大量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家乡走进城镇,从事第一产业之外的劳动,留下妇女在乡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本文中,我们将丈夫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家进城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等外出谋生的农民工群体的妻子称为留守妇女群体。
在一项对留守妇女专门研究中用统计方法估计出的该群体人数,竟有5000万人之巨!这些农村留守妇女不仅要照顾老人、抚育子女,像以前那样承担全部家务和庭院劳动,而且还承担了原来由男性分担的农业生产活动,她们的劳动负担呈加重的趋势;由于家中无男性劳动力,留守妇女也常常面临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威胁;并且,由于长期两地分居,留守妇女也容易产生性苦闷。
留守妇女权益缺乏保障,现状不容乐观。
[12]安徽大学社会学系黄安丽在研究中提出:伴随着大量男性劳动力的长期离乡离土,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
由于丈夫长期(通常在半年以上)外出打工,妻子们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被称为留守妇女。
丈夫外出打工后,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生产劳动、孩子教育、老人照料等责任,多种角色的扮演加重了留守妇女的生活和心理负担。
[13]学者吕永辉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留守在家的妇女形成了个特殊的群体。
她们面临着劳动强度重、精神压力大、婚姻家庭破裂等问题,要使这个特殊的群体走出这些困境也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有必要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出路进行分析,期望能帮助她们走出困境。
[14]各个研究学者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农村留守妇女的生活现状和她们所遇到的问题,以此作为自己这次课题的研究背景,在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农村留守妇女问题的解决,从社会支持的角度分析。
三、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研究南开大学的许传新教授认为农村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包括三个方面的支持系统,主要是指:第一,政府支持系统,现代文明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是靠政府行为来实现的,单靠个人行为和小集体行为都会形成社会的短期行为和无序状态,没有政府的重视、支持及参与,即使是良性行为也难以持久运行。
因此,政府应该是“留守妇女”最主要的支持因素。
政府对“留守妇女”[10]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李迎生.社合支持网::流浪乞讨者的希望之网.社会科学.2007年[12]林桂芳、黄文昭.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地位浅析.安徽大学学报.2007年(7)[13]黄安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4]吕永辉.农村留守妇女的出路分析.博士硕士论坛.2006的支持主要表现在立法上给予保障、行为上进行协调、舆论上给予支持。
第二,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支持系统,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分化与整合程度在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社会弱者的支持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留守妇女”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同样需要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团体的支持。
第三,个人支持系统,与国家支持和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群体支持相比,“留守妇女”个体支持总是略显单薄。
但是,由于个体的数量极为庞大,而且其支持又具有以个体之间的直接互动为基础特点,因此,个体支持的力量仍是不可低估的。
目前,农村“留守妇女”的个体支持系统主要有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个体支持和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个体支持。
[15]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各学者对于农村留守妇女和社会支持的研究成果都较多,此次在借鉴和参考这些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将他们的观点融入到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以便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和措施。
参考文献[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许传信.构建“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中国国情国力第170期.2006[2]马特.G.M.范德普尔.个人支持网概述[J].国外社会学.1994,(4)[3]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7)[4] Wellman and WoI-tley.social support[J].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1989,(5)[5]贺寨平.国外社会支持网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4)[6]郑杭生. 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的转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7]李强.社会支持与个体心理健康[J].天津社会科学,1998,(1).[8]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时事出版社,2000.[9]周林刚. 城市居民和郊区农村居民寻求社会支援的社会关系意向比较[J].社会学研究,1997,(6)[10]孙鹃娟.中国来年人生活质量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1]李迎生.社合支持网:流浪乞讨者的希望之网[J].社会科学.2007,(4)[12]林桂芳,黄文昭.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地位浅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7,(7)[13]黄安丽.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8)[14]吕永辉.农村留守妇女的出路分析[J].博士硕士论坛.2006,(5)[15]许传信.构建“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J],中国国情国力,200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