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侠义精神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水浒传》侠义精神分析的文献综述

摘要《水浒传》一直为世人所喜爱,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所表现的英雄侠义精神感人至深。“义”是兼容古代诸家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是《水浒传》的灵魂。全书紧紧围绕一个“义”字来表现它的主题。这部书中描写的“义”主要有三种:即忠义、聚义和侠义。其中忠义和聚义属于政治的层面,而侠义则属于为人处世的层面。关于忠义和聚义人们说得很多了,因此,我这里只来谈谈侠义的问题。

关键词《水浒传》侠义精神分类影响

一、侠义精神的起源

关于侠的出现, 一直可以追溯到先秦。战国末期法家著名代表人物韩非在《五蠹》中以“儒以文乱法, 侠以武犯禁”1最早提到了侠。而侠作为“以武犯禁”、“逞于勇”“而不敬上畏法”、“吏不能胜之”的一“蠹”被置于诛除之列。然而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中,侠的身影却随处可见。如前仆后继、舍身救赵氏孤儿的程婴、韩厥、公孙杵臼; 为知己悲壮捐躯赴难的荆轲、豫让等, 都被后人视为冒死轻生的侠客壮举。随之为侠正名述志者, 最为突出的是汉代的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了《游侠列传》使那些“湮没不见”的“匹夫之侠”堂而皇之的进入了正史的殿堂。

“义”本意是祭祀之礼,是礼仪。《说文解字》中说:“义,己之威仪也,从我羊。”2《周礼》云:“凡国之大事,治其礼仪。”3郑玄注:“古者仪但为义,今时所谓义者为谊。”因此,合理、适宜的事称“义”。《论语》云:“君子义以为上。”4既然是合理的,正当的,那自然就要捍卫其中的价值。所以孟子说:“舍生而取义者也。”后来,经过逐渐引申,“义”被进一步赋予相宜、规范、善等更概括的抽象内涵,代表着人生中坚决捍卫的崇高价值、庄严境界。“义”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时代的思想家们就曾对义进行了深刻的论述, 他们都把义与社会正当行为联系起来。。在《水浒传》中,带有“义”字的回目就有12回之多。“义”成了《水浒传》一书中的集体无意识,体现出丰富的文化蕴涵。5侠是草野英雄的形态, 他所依凭的是个人的武功技艺。“侠文化的主体是一种体现了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 是对公平和正义的不懈追求, 表现出伟大的同情心和不屈不挠的反抗意识。”6侠的思想行为与“义”的思想都源于先秦时期都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侠士的武力行为有了“义”做为精神纲领和道德准则后, 使得侠义精神更好的建构了我们的传统文化, 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文学领域来看, 元末明初的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鲜明的体现了这种侠义精神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对《水浒传》侠义精神的具体分析

《水浒传》属于典型的英雄传奇小说。小说生动叙写了一批具有侠肝义胆的英雄好汉路见不平, 拔刀相助, 扶危济困的传奇故事。侠义文化精神贯穿着小说的始终。“义”是联结梁山英雄的精神纽带, 八方异姓的梁山英雄之所以能走到一起靠的就是“义”这面旗帜。“义”的涵义从正统文化到江湖文化的演变过程中, 不同时代的人对于“义”有不同的解释。唐代李德裕讲到“义”与侠的关系时, 曾说:“夫侠者, 必以节义为本。义非侠不利, 侠非义不成。”(《豪侠论》) 可见在江湖世界中,“义”成了侠士们的精神支柱,变成了其行事的基本准则。在《水浒传》中“义”集中体现了下层民众渴求的理想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的模式在《水浒传》流程中随处可见。创造者在完成梁山泊好汉一百零八这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数字模型后安排英雄座次, 以一骈文集中表述了贯穿作品的虚拟血缘关系。

具体来看《水浒传》中的“侠义”有多层含义。

第一是道义。其含义就是“全忠仗义, 辅国安民, 去邪归正。”这是梁山的政治纲领, 是一切“义”行的指南。也就是江湖上所说的“为国为民, 侠之大者。”梁山英雄虽只反贪官

不反皇帝, 但满朝文武, 多是奸邪, 蒙蔽圣聪。梁山英雄只能按授予君权的天和神的意志去行道义, 扫除当道的奸邪。因此梁山的英雄要替上天行道义, 就必然与朝廷作对。这就形成了梁山与朝廷分庭抗礼, 形成攻州陷府, 武力造反的态势。所谓“只因灭恶除凶, 聊作打家劫舍”。( 五十回) 这就使梁山奉行的道义背离了儒家的规范, 为儒家文化所不容。

第二是正义, 即施恩不图报, 无私的助人行为。及时雨宋江、花和尚鲁智深皆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典型。其中鲁智深救人救彻的精神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故被金圣叹推崇为“上上人物”、“人中绝顶”。7他解救素不相识的金老儿父女, 拳打镇关西是典型的仗义疏财, 扶危济困的侠义行为。金圣叹还不无感触的说:“令人读之, 深愧虚生世上,不曾为人出力。”( 第二回评语) 这种正义之气也可以说是人们对善的尊崇。这点在李逵身上也能鲜明的表现出来。铁牛死心塌地的跟随宋江, 毫无二心, 但当听刘太公说宋江抢了他的女儿时便叫道:“俺哥哥原来口是心非, 不是好人了也。”于是圆睁怪眼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 把“替天行道”四个大字扯做粉碎。并要砍下宋江的头。李逵这种以善为重, 疾恶如仇的行为, 就使梁山泊的“义”具有了正义的善的崇高美。就如作者以诗赞的“梁山泊里无奸佞, 忠义堂前有诤臣。留得李逵双斧在, 世间直气尚能伸”。( 七十三回)

第三是兄弟的义气, 即通过结义的形式使陌路人变成兄弟, 相互间具备一种“准血缘”的关系。这里的义便是“手足情”。正如作者所评“结义情如亲兄弟”。( 第二十八回)《水浒传》中的结义随处可见。鲁智深为结义兄弟林冲大闹野猪林;武松醉打蒋门神;解珍解宝双越狱, 孙新孙立大劫牢,七十一回后众好汉共同对天盟誓, 连成一体变成“各无异心,死生相托, 患难相扶, 一同保国安民”的兄弟。

金庸先生认为:“中华民族所以历千年而不断壮大, 在生存竞争中始终保持活力, 给外族压倒之后一次又一次的站起来, 或许与我们重视情义有重大关系。”8描写“情义”,颂扬“情义”,是《水浒传》作者创作的自觉。在《水浒传》中,最突出而一以贯之的,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颂扬, 特别是对“义”的精神的颂扬。

三、《水浒传》侠义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水浒传》自其诞生之后, 就以其义气、打抱不平吸引了很多读者, 甚至在思想方法与行为模式上影响了诸多民众。《水浒传》的“侠义”行的是江湖义气, 虽也含有传统文化层中早为众人所认同的合理内核, 但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江湖小群体的民间文化特征, 是上层文化濡染且江湖化了的结果, 而非正统的孔孟之“义”,但也不是简单遵循墨家的“义”。他们的江湖义气, 张扬的是平民或小团体的力量, 本质上仍然是不能同正义良善划等号的, 由此产生出来的江湖文化在道德人格的价值取向上有着种种偏离传统文化的“道义”或者“侠义”,这正是传统文化和江湖文化冲突碰撞的结果。《水浒传》中侠义精神的变异,深深地打上了江湖平民或小团体种种现实形态的烙印, 使得后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目的出发, 各取所需, 因而其对后世的影响亦是复杂的, 有的将“义”向公义化发展, 有的却将“义”向奴性化发展, 有的甚至向反动化发展。9如何从《水浒传》中侠义精神的变异中吸收精华, 舍弃糟粕, 确实是人们阅读《水浒传》时应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当今民主与法治的社会里,在保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去伪存真,取舍扬弃,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认识《水浒传》侠义精神,正确认识了“义”与“利”,“善”与“恶”,才能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进一步提升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所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侠义精神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作为一种新时代精神的反映,是值得并需要继承并进一步发扬广大的。

四、总结

“义”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始终是最重要的文化观念之一。《中庸》云:“仁者人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