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重要论述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重要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重要论述题

重要问题1、隋的经过统一中国的经过在隋朝建立之前,北周已经灭了北齐,这时除了已经成为附庸、仅领有江陵沿江三百里之地的后梁之外也只有南朝陈政权偏安一隅,南北统一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开皇七年(587),后梁主萧琮入朝于隋,至大兴,隋文帝留其不回,共历三主、享国三十三年的后梁亡。

开皇八年十月,文帝令次子晋王杨广、再次子秦王杨俊、信州总管杨素三人为行军大元帅,出总管九十,甲兵计五十一万八千,由杨广承总节度,分别出六合、襄阳、信州等地伐陈。

而后陈仅有甲兵十万,且分布在东至巫峡、西至沧海的漫长战线上,强弱对比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伐陈之役进行的很是顺利。

到开皇九年正月陈后主被俘,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灭陈,在273年的分裂以后,南北复归于统一。

2、隋朝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公元581年二月,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元开皇。

在此后的几年里,雄才大略的隋文帝迅速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而隋文帝能够统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北周建立在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之上。

在隋建之前,北魏太武帝扫荡了十六国的残余,北周武帝又进一步扩大了北朝的地域,这就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民族融合的彻底完成。

自汉以来,先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等少数民族经过长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和中华民族的主干汉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这样,自西晋末年以来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已经不复存在,因而使中国的南北很容易的统一起来。

最后,北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继续发展。

由于北朝时期的均田制得以继续推广,自耕农大量增加,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在此基础上扩大起来的府兵制,也因为兵源相对稳定,府兵的经济比较稳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战斗力比较强。

所以,正是有上述有利条件,在杨坚等人的正确领导之下,自永嘉末年西晋王朝崩溃起,长达二百三十七年的分裂局面,至此南北复归于统一。

3、简述隋朝前期发展经济的措施隋前期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①颁布均田令,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同时又受到一些贵族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所以均田制不可能彻底实行,农民少田缺地的情况必然存在,但农民多少得到一点土地,地主的土地兼并多少受到一些限制,这就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一)

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一)

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一)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一、中国古代社会与政治制度演变•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描述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演变过程。

•评价封建社会的优点和缺点。

•论述封建君主制度的特点及其变迁。

•阐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比较中央集权制度和地方分权制度的利弊。

二、中国古代经济与农业发展•描述中国古代经济的主要特点。

•论述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

•评价封建经济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论述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及其作用。

•描述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论述中国古代商业和贸易的特点。

三、中国古代文化与科技进步•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论述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制度的演变。

•论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哲学的发展。

•传统医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与影响。

•论述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和对社会的影响。

•描述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四、中国古代的外交与军事•中国古代的外交思想和政策有哪些?•描述中国古代的国际关系及其特点。

•评价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与战争方式。

•论述中国古代对外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传统军事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演变与影响。

•解释中国古代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对战争的影响。

五、中国古代社会变革与历史评价•描述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规律。

•评价中国古代社会变革的意义与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的主要评价观点有哪些?•论述中国古代历史观的演变和发展。

•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

•评价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以上是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的整理,供您参考。

通过论述这些问题,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方向。

祝您学习顺利!。

中国历史论述题

中国历史论述题

中国历史是一个漫长而丰富多彩的进程,涵盖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以下是对中国历史的一些主要论述:首先,中国历史体现了文明的不断传承和发展。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华文明在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例如,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借鉴。

同时,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道德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中国历史也展现了民族团结和融合的重要性。

在历史上,无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共同生活和发展。

例如,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推行的一系列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和其他民族的融合。

此外,元朝和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多民族的统一。

第三,中国历史也体现了对外交流和全球化的影响。

自汉代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逐渐增多。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贸易往来得以实现。

同时,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联系。

到了近代,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受到了挑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中国历史也反映了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都与社会变革和进步有关。

这些事件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今天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是一个多元化、复杂而连续的进程。

它不仅包含了数千年的传统和文化积淀,也体现了对外交流、全球化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今天中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现状,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大学中国古代史隋唐至明清简答论述

大学中国古代史隋唐至明清简答论述

大学中国古代史隋唐至明清简答论述1.简述隋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南北方各民族融合,民族隔阂消弱,成为促进统-的重要因素;南北方经济的发展,要求迅速结束政治上的对峙局面,促进南北经济交流;门阀大族势力逐渐衰落,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出现;北周和隋朝的改革,使北方力量上涨,造成了隋灭陈的趋势。

(2)意义: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巩固和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为唐朝昌盛奠定了基础。

2.简述武则天的功与过。

( 1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处于庶族地主上升、士族地主接近灭亡的时代,严厉镇压反对派,杀掉唐宗室几百人,大臣几百家,刺史朗将以下不可胜数打击了势力;修订《姓氏录》, 武氏列为第一,其余皆以官品高下为准,提高庶族官员地位;破格用人,发展科举,为庶族地主厂开仕途,客观上符合历史潮流。

她用人虽滥,但发现不称职或废黜或诛杀,又创殿试以示慎重,提拔了狄仁杰等一批实才真贤。

她重视生产,根据生产好坏奖惩地方官吏,使耕地、人口增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 2 )武则天也是一个具有极大消极面的人物。

她用酷吏滥杀,不少好人被害;放手招官,致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大肆佞佛,浪费无度;新发展起来的庶族地主与士族一样大量兼并土地,阶级矛盾不断加深。

3.简述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及其内容、意义。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激烈,均田制被破坏,农民失地破产,沦为地主的佃户。

唐肃宗以后,天下百姓“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 唐初按丁征收租庸调的办法不通了。

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根据宰相杨炎的建议,统一各项税收,创立两税法,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切杂税;(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收税; (3)根据资产田亩的多少征收产税和地税; (4)行商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 (5)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 (6)根据财政支出定出全国税额。

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它扩大了纳税面,官僚地主不再享有免税特权,根据资产、田亩征税比按丁收税合理、进步,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七年级下册历史论述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论述题

七年级下册历史论述题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和研究,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和未来的走向。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主要注重于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两个方面,下面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中国古代史是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历史最长的一支,其源头可以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中国黄河流域。

这个阶段被称为中国的原始社会,人们还处于采集和狩猎的阶段。

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出现了以黄帝、尧、舜等为代表的传说中的圣帝。

在奴隶社会的基础上,中国发展出了古代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阶段,即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代表是商、周两个朝代。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它的社会经济主要以农耕为基础。

商朝的时候,中国社会分为贵族、农民和奴隶三个阶层。

周朝建立后,中国社会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重大进步。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制度逐渐出现腐败、衰败的现象。

秦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时期秦始皇嬴政通过割据、征战,最终统一了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大王朝。

秦朝的统一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替的一个里程碑,也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一段历史。

秦朝的统一不仅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汉朝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作为中国新一代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学习历史,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只有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兴衰和历史教训,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

世界古代史是与中国古代史同时发展的一支历史分支,两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响和交流。

世界古代史主要涵盖了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以及古罗马文明三个重要文明。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它发展在尼罗河流域。

尼罗河的洪水为古埃及人提供了丰富的农业物资,古埃及人依靠农业的发展而兴盛。

初中历史论述题一

初中历史论述题一

8.曹操 材料一:“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 抑也。”(译文:以魏武帝曹操的残暴强横加上在世人面前建立了大功,他存下取代君王的野心已经很久了, 可直至去世都不敢废掉汉朝皇帝而由自己取而代之,难道是他没有做皇帝的欲望?不过是畏惧名声(不好)和 道义(不合)而克制自己罢了。)
观点2: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曲折和反复 论述: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 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一系列改革,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 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但商鞅变法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付出代 价。但只要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结论:综上所述,改革是要付出代价,会有曲折和反复。(孤证不立,随着学习的深入在论证过程中还必须再 举一例加以论证)
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 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观点:明君兴国,暴君亡国。 论述:商汤建立商朝后,任用贤才,对内减轻赋税,安抚民心,发展农业、手工业 和商业,使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因此明君兴国; 夏桀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建宫股,骄横暴虐,大肆挥霍,桀不修德行,统治残 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反抗,最后被商汤灭亡。因此暴君亡国。 结论:由此可知,君主施行仁政,顺应民心,才能社会稳定,国运昌盛。
一摘编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观点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或改革能使国家富强社会进步) 论述: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 织: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等一系列改革,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 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结论:综上所述,改革能使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孤证不立,随着学习的深入在论证的过程中还必须再举一 例加以论证)

初三历史论述题目大全

初三历史论述题目大全

初三历史论述题目大全
下面是一些初三历史论述题目的例子:
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是怎样的?
2. 为什么说秦始皇统一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3. 描述一下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4. 辨析中国古代的两大思想流派儒家和道家的主要观点和影响。

5. 请阐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6. 解释一下中国古代的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它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7. 请比较汉唐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8. 描述一下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特别是在农业、造纸和火药
方面的成就。

9. 请解释一下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0. 请分析一下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的
贡献。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内容选择一
个你感兴趣的题目,然后我会从多个角度给出全面的回答。

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

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

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

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

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

此外,还有军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物。

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

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二、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

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

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

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

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

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

汉初规定,15至56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纳赋120钱,叫算赋。

7至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20钱,叫口赋。

田租按产量征收,一般三十税一。

徭役分为劳役和兵役。

成年男子一生要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曹魏时实行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

课田制和户调式是西晋的赋税制度。

课田指的是应向国家纳税的田地数量。

丁男(16-60)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13-15;61-65)25亩,每亩纳粮8升。

户调就是户税,丁男之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丁女或次丁为户者折半交纳。

与曹魏相比,田租增加一倍,户税增加了二分之一。

北魏时规定,一夫一妇出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的未婚丁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租调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四、隋唐至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隋唐之际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称作租。

交纳绢2丈,绵三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作调。

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称作庸,也叫做“输庸代役”。

中考历史论述题目大全

中考历史论述题目大全

中考历史论述题目大全
1. 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

4.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5.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6. 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影响。

7.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8. 中国古代的海外交通和贸易活动对中国的影响。

9. 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0.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12. 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13. 中国古代的城市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1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15.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16. 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影响。

17. 中国古代的战争对社会的影响。

18.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对社会的影响。

19. 中国古代的民族迁徙对社会的影响。

20. 中国古代的文化传承对社会的影响。

以上是一些可能出现的中考历史论述题目大全,考生在备考时可以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准备。

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足你的需求。

历史考研中国古代史论述题(近年各名校真题)

历史考研中国古代史论述题(近年各名校真题)

中国古代史政治沿革史1、如何看待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多元性(03华东师)2、你眼中的夏朝(13东师)3、论述商王朝到西周政体发展和演变(15社科)4、论述周初大分封(14东师、14南开、14西北师、15北师)5、简述宗法制(14陕师)6、西周封建制、宗法制与井田制的内容及其三者的关系,并说明以此三种制度为核心,西周国家与殷商国家有何区别(02中山)7、论述春秋争霸情况8、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化及其意义(14清华)9、简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之说(99华东师)10、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春秋与战国的异同(15华东师)11、简述弭兵之会的过程及影响(14河师)12、三家分鲁(15社科)13、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机构的变化(14辽大)14、评价秦始皇的功过(14陕师)15、简述秦统一的历史原因(13黑大)16、论述秦朝官制17、论述秦朝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4江师、13云大)18、评价历史上的封建制和郡县制(15东师)19、评述秦朝的历史地位(13苏大)20、简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01华东师)21、简述楚汉之争22、试析楚汉战争中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98东师)23、简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05华东师)24、论述西汉前期的官制与特点(01东师)25、简述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背景(14北大)26、汉高祖至汉武帝分封制实行的具体过程(02复旦)27、论述文景之治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8、汉文帝的八王之乱(15扬大)29、西汉削藩的措施(15湘大)30、西汉一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00华东师)31、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99复旦、13陕师、14厦大、15上大)32、结合史实评价汉武帝(14社科)33、评价刘秀(15苏大)34、论述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的措施(15东师)35、论述东汉末年的清议与党锢36、简述东汉累世公卿的政治现象(15南开)37、两汉政治制度演变(14山东大复试)38、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14川大)39、曹魏巩固北方统治的措施40、评析曹操统一北方(01浙大)41、结合史实评价曹操(15社科)42、诸葛亮治蜀的措施及蜀汉后期政局(14扬大)43、试论诸葛亮(02兰大)44、论述我国历史上的“衣冠南渡、永嘉之乱”.(14湖师)45、简述西晋的主要社会问题(14华师)46、从婚配取向论述关于东晋南朝的士族门阀(14首师)47、南朝的更迭(15扬大)48、简述南朝士族衰落与庶族地位上升的表现和原因(14苏大)49、简述南朝“寒人掌机要”的现象及其历史背景与影响(05华东师)50、论述魏晋南北朝历史更替的线索,并评价这个时期的政权情况(13东师)51、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14福师)52、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兴衰(98东师)53、魏晋南北朝数百年分裂状态中,南方突破不了哪些因素而灭亡?北方如何化解阶级、族群的对立、地域的制约,以及异质文化的落差,而整合创造成为新的国家体制(01台湾中正大学)54、分析淝水之战前后南北政权的特点及其变化55、简述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瓦解与侯景之乱后梁朝迅速衰亡的原因(14南大)56、论述府兵制在北魏隋唐的情况(13人大、15社科)57、比较西周封建制与北周隋唐府兵制,分别从政权、经济资源、军事武力、社会地位、精神文化等各层面分析两者于相应的时空的优劣与演变(01台湾中正大学)58、试论隋王朝(13陕师)59、论述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07统考、15华科)60、试论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98东师)61、论述贞观之治的措施(14河北大)62、论述武则天与武周统治63、论述开元之治的措施及意义(14扬大、15南师)64、论述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影响(02复旦、13黑大、13西北大、14湘大)65、论述唐后期的政局66、唐的差遣制度对宋制度的影响(14社科)67、唐代政事堂(02中山)68、西汉全盛时代与盛唐时代的繁荣之间的异同之处(02复旦)69、比较汉唐宦官专政的异同(14人大)70、比较西周封建制与北周隋唐府兵制,分别从政权、经济资源、军事武力、社会地位、精神文化等各层面分析两者于相应的时空的优劣与演变(01台湾中正大学)71、简述赵匡胤(01华东师)72、简述宋朝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上的地位(95北大)73、宋朝的官职差遣(15云大)7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99复旦、13南大、13黑大、13南师、13扬大、14河北大、14华师、13川师、14陕师、14社科)75、北宋前期职官制度的主要特点(09统考)76、北宋的军制变化、特点及影响(13川大)77、试析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14南农)78、简述宋朝城市化的特点和意义(14云大)79、比较唐代都城和宋代都城在建筑上的主要区别,并说明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主要特点以及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06华东师)80、试论澶渊之盟的影响(13西北大)81、南宋与金的三次议和的历史背景和内容(15西北师)82、宋以后宗族变化的特点及其对地方生活的影响(15华师)83、王与马共天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分别出现在哪个时代,分别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变迁?(15北大)84、元朝统一的意义(96南大)85、元朝的政治制度(15黑大)86、论述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87、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并作出评价(96南开)88、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08统考)89、元末农民起义的特点(15苏大)90、试析元代兴衰的历史教训(02厦大、02复旦)91、简述行省制度从元明清形成、发展的历程(15西北师)92、分析元、明辅政制度的变化(14南大)93、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及影响(14西北大、14华东师)94、明代内阁的形成、发展及与宰相制的区别(15福师)95、论述明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13苏大、14湘大、13人大)96、论述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15苏大)97、明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13南大)98、论述东林党的政治活动,并对比作出评价(96南开)99、明代贪腐的具体表现及原因(15福师)100、明朝嘉靖时期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99复旦)101、比较明太祖与明成祖对待宦官政策的不同(01东师)102、明太祖惩治吏治的措施与效果(01兰大)103、明朝后期社会新现象(14华师)104、东汉、唐、明宦官擅权及其特征(96南大)105、清朝入关前后社会的主要矛盾(15黑大)106、概述北魏、元及清三个征服王朝入主中原后的统治手段(99台湾中正大学)107、论述明清政治制度的变革108、论述明清时期的地方政权机构及其演变(14辽大)109、明清时期地方制度和官职的变化(15西北大)110、试论由秦至清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的演变及影响(13南开)111、清朝前期反对分裂、巩固统一的斗争(13福师)112、简述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3黑大)113、论述清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14河师、14云大)114、清初的中央机构(15扬大)115、简述唐宋明清的中央行政运作体制的主要变化(00复旦)116、清前期在边疆地区施行的不同于内地行省的统治措施(14川大、14西北大)117、论述清朝在康雍乾时期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所做的努力(15东师)118、简述康熙帝(01复旦)119、简述清代奏折制度(15华师)120、评17世纪中国范围内的政局变革(15人大)121、论述八旗制度的组织形式及其演变122、论述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化123、三省与六部的关系(15社科)124、论述隋朝到清朝中枢机构从三省制到军机处的演变(14首师)125、比较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异同和优劣(15河北大)126、论述秦朝到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14湖师复试)127、谈谈你对军机处的认识(14人大)128、以汉、唐、宋为例论述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变化129、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迁(14中民)130、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特点(15华师)131、以汉、唐、宋为例论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变迁132、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07统考、14复旦、14河师、14江师、14内蒙古、15南开、15华师)133、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作用及局限性(15福师)134、结合科举制的形式和内容,论述科举制的得失利弊(14南大)135、科举制是什么?论述其实质和基本精神(14天师)136、简述隋唐科举制的内容(14云大)137、论述春秋战国到清末的选官制度(14兰大、14西北师)138、论述两汉与隋唐在选官制度上的异同139、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15西北大)140、魏晋时期九品官人制的产生、运作和历史影响(99复旦、09统考、14吉大)14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评述(15北师)142、唐宋法律制度的演变(99东师)143、秦以后历史上有很多南北分裂局面,选一个时期分析其形成、原因、历史意义(15厦大)144、门阀士族形成的条件、发展、特点及兴衰原因(15山西大、15吉大)145、论述从秦汉至明清的宰辅制度的演变(15西北师)146、中国门第形成与消蚀原因以及3到9世纪门第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影响(02台湾中正大学)147、阐述汉末到明初间中国千余年人口重心移动状况,并由南方民族汉化、农耕技术改进两个角度说明移民在当中发挥的功能(12台湾中正大学)148、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96南大)149、从隋到清封建统治典型的繁盛时期(99南农)150、自汉至清云南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02复旦)改革变法史1、论述管仲改革的措施及意义(13陕师)2、论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99复旦、13扬大、14陕师)3、比较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13南大)4、简述李悝变法的内容及影响(00复旦、14河北大)5、论述战国时期魏、秦、楚三国变法的异同及其历史意义(13福师)6、战国时代改革的特征(15苏大)7、论述王莽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的原因(13扬大、14云大、14上大)8、比较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15人大)9、结合王莽改制与商鞅变法,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改革的成败与得失的看法(15西北师)10、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意义(13南大、13扬大、14川师、14华东师、15黑大、14云大、15上大、15社科、15兰大)11、简述周世宗改革及其影响(14苏大)12、论述北宋中期庆历新政及熙宁变法(01复旦、15南师)13、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4苏大、15陕师)14、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其一生的实践,并分析其失败原因(99浙大)15、论述张居正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00复旦、13吉大、14西北师、15湘大)16、比较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98华东师)财政赋役史1、商代铜器的种类及其制造技术及艺术价值(96南开)2、论述春秋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14陕师)3、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96南开)4、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评价(96南开)5、简述西汉的赋税、徭役制度,并分析其特征(15陕师)6、汉代编户齐名的赋税制度(15吉大)7、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02厦大)8、南朝时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原因(95南开)9、简述东汉初恢复生产及社会经济的措施(13川师、15扬大)10、简述度田事件(15吉大)11、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14陕师)12、举例论述公元3世纪到6世纪南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15华东师)13、西晋的占田制的实行及其意义(01兰大)14、北魏三长制、均田制的内容和历史影响(13苏大)15、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99浙大)1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02复旦)17、隋朝赋役制度的演变(02复旦)18、隋朝经济的大起大落(03陕师)19、论述唐代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演变(14南师)20、简述两税法的内容与意义(13南师、13云大、15上大)21、简述两税法与摊丁入亩的关系(13陕师)22、论述刘晏理财与两税法(13华东师)23、简述唐代服役制度由租庸调制演变为两税法的社会经济原因(99复旦)24、论述唐两税法(14陕师、14社科、15吉大、15扬大)25、唐代扬州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城市的原因(15江苏师)26、简述唐代中后期经济重心的南移(14川大)27、论述西汉到唐前期的土地制度28、简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14湖师)29、均田制从产生到瓦解的历史变化(02复旦)30、隋朝整顿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其影响(13扬大、15西北大(隋文帝发展经济)、15扬大、15江苏师)31、唐后期工商业税骤然兴起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初中历史常见论述题观点大全

初中历史常见论述题观点大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初中历史常见论述题以及可能的观点:
中华文明的起源
观点1: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以兴起的华夏族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明。

观点2:中华文明起源于长江流域,以楚、汉、越等民族为代表,形成了多元而繁盛的文明。

古代帝国的统一与分裂
观点1:古代中国的帝国统一是基于中央集权的制度,如秦朝的统一,但随着时间推移,帝国逐渐分裂。

观点2:古代中国的帝国统一是基于地方豪强的合作与联盟,如汉朝的统一,但由于内外因素导致帝国分裂。

丝绸之路的影响
观点1: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贸易,传播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物品,对世界文明起到了积极作用。

观点2:丝绸之路的影响是双向的,不仅传播了东方文化,也带来了西方文化、宗教和科技,对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秦始皇的统一中国
观点1:秦始皇通过推行一系列的中央集权政策,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统一,为后来的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

观点2:秦始皇的统一是以暴力手段和残酷统治为代价的,对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苦难,使得社会矛盾激化,不可持久。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发明
观点1:古代中国在农业、纺织、冶炼等方面有着众多重要的科技和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观点2: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前,中国科技的进步并没有引领世界,无法与西方相媲美。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和论述题

常见名词1. 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了沟通了洛阳和杭州的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一带人开通济渠,由洛阳西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由板渚引黄河入汴水,又从开封以东引汴水入泗水,最后通于淮水。

同年,又征发淮南人开山阳渎,自淮安引淮水。

绕扬州、仪征入长江,即原来吴王夫差开的邗沟。

大业四年(608年),征河北人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

大业六年开江南河,从京口到余杭。

这条运河长达四五千里,是沟通南北的大动脉,适应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加强了南北联系。

2. 大索貌阅隋代搜括逃避赋役户口的措施。

隋政府为加强对人民的搜括,对户籍加强管理,防止隐瞒年龄逃避赋役,于开皇五年(585年)命州县大索貌阅,即按人查对户口,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

如有不实,正党长流配远方;并规定大功(堂兄弟)之下皆令分居。

有告发者受赏。

大业五年(609年)再度貌阅,规定有户口中一人不实者,官司解职;凡检举得一壮丁者,令被纠之家代为输赋役。

计搜得壮丁23000,人口641500。

3. 输籍定样亦称输籍法,隋代划分户等的办法,是隋文帝于开皇五年(585)接受高颎的建议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

即把各级民户向政府所输租税,从轻定额,写成定簿,由中央将划分户等的标准(定样)颁发各地,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出查,令民户各随近便,五党或三党(百户为党)为一团,依定样定户等上下。

既防止地方官吏、豪强在户籍、户等、赋役方面营私舞弊,又可把依附豪强的农民吸引过来,加强中央集权,有利经济发展。

4 《开皇律》:隋文帝于开皇元年(581年)夺位后,针对北周刑法繁杂苛酷的情况,即命高颎、郑译、杨素、裴政等人,于北魏、北周旧律的基础上改定新律。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又以“律尚严密,故人多陷罪,每年断狱,犹至万数”,特敕命苏威、牛弘等人本着删繁就简的原则,修改《新律》,完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开皇律》5.瓦岗军:隋末农民起义中战斗力最强大的队伍,由翟让、李密领导。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专题训练中国古代史部分一(分封制)司马炎(晋武帝)代魏后,认为曹魏失权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宗室拱卫中央皇室。

鉴于宗族无力勤王的史实,在尚未统一全国时,就进行分封诸王,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分封诸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

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

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

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材料中“分封诸王”的制度名称是什么?(2)阅读以上材料,从“分封诸王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1)分封制。

(2)观点:分封制巩固了统治。

论述: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观点:分封制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论述:西周分封诸侯,造成日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束手无策,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

后来到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历时16年,严重削弱了西晋中央政权的势力,西晋从此衰落。

二(商鞅变法)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观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富裕强大。

论述: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通过奖励军功生产、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等措施,使得秦国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史论述题

中国史论述题

中国史论述题
中国历史论述题的话题有很多,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
1.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演变: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包括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中央王朝的兴衰和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等。

2.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分析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制度,包括封建政权的建立与演变、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的运作,同时也探讨封建社会中的社会等级、家族制度和农业经济。

3. 中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外交:研究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外交事件,如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之争、中日战争和中美关系的演变等。

4. 中国近代史的转型与现代化:分析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如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揭示中国社会的转型与现代化的进程。

5. 中国历史上的思想与文化:探究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思想家、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如儒家思想、佛教和中国传统绘画等。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历史论述题的例子,具体的题目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领域、时期和事件来确定。

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摘要: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2.元谋人3.蓝田人4.北京人5.早期智人6.晚期智人7.山顶洞人8.班辈婚9.新石器时代10.仰韶文化11.大同、小康12.《禹贡》13.九州14.禹15.涂山之会16.甘之战17.太康失国18.少康中兴19.夏桀20.鸣条之战21.二里头文化22.禹刑23.夏小正24.三星堆文化二、简答论述1.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点2.二里头文化的成就及其影响3.夏商周时期的制度与社会4.夏商周时期的文化与科技5.夏商周时期的经济贸易与地理变迁正文:中国古代史考研论述题涉及了许多重要的历史名词和事件,以及关于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点、制度、文化、科技、经济贸易和地理变迁等方面的简答和论述。

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具体阐述:一、名词解释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

蓝田人、北京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山顶洞人等都是中国古代史考研中的重要名词,需要对它们的年代、特点和意义有所了解。

班辈婚是一种古代婚姻制度,即同辈之间的婚姻。

新石器时代是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历史时期,仰韶文化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类型,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仰韶村。

大同、小康是古代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中国古代史考研中的重要名词。

《禹贡》是一部古代地理著作,描述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九州是古代对国土的一种称谓,禹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涂山之会是他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甘之战是一场重要的战役,太康失国是指夏朝太康时期失去国土,少康中兴是指少康时期恢复国土,夏桀是夏朝的最后一位国王,鸣条之战是商朝建立的重要战役,二里头文化是夏商时期的一种重要文化,禹刑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夏小正是古代的一部历法。

三星堆文化是古代四川地区的一种重要文化,发现于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

二、简答论述夏商周时期的历史特点包括:封建制度的确立、宗法制度的发展、世袭制的实行、礼乐制度的完善等。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清朝末年的广阔时段。

论述题通常要求考生对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制度等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中国古代史论述题,每个题目都需要考生详细陈述观点并提供相关的历史事实和论据:
秦始皇的统一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论述秦始皇如何通过政治、军事手段实现对中国的统一,并分析他的统一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汉武帝时期的改革与王莽新政的比较:
分析汉武帝时期的改革措施,以及这些改革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与王莽新政进行比较,探讨不同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唐朝盛世与安史之乱的原因:
论述唐朝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以及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宋朝的科技与文化成就:
分析宋朝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例如科技发明、文学艺术,以及这些成就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元朝对中国的统治和文化交流:
论述蒙古帝国建立的过程,以及元朝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特别是与外部世界的文化交流。

明朝末期的社会动荡与李自成的起义:
分析明朝末期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及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清朝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维持:
论述清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及清朝对封建制度的维持与变革。

在论述时,考生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和事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影响,并提供充分的历史论据来支持观点。

同时,要注意清晰的文章结构和逻辑,使文章条理清晰、表达准确。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涵盖了众多丰富多样的古代王朝。

在本文中,我们将论述中国古代史,并通过不同的时期和主题,探讨其独特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开端。

夏朝由尧、舜等圣君所建立,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建制和封建制度的雏形。

商朝则发展了典型的官僚制度,充满了祭祀活动和周边国家的交往。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封建时代的开始,其中最著名的是西周和东周。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段时期见证了各个诸侯国的崛起和兴衰。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并形成了以鲁、卫、宋、楚、韩、秦、赵、魏、燕、齐十国为代表的局势。

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割据分裂的状态,不同国家之间的争斗不断,也出现了许多有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三、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汉时期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统一,王莽的新朝和刘秀的东汉都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事件。

秦始皇统一六国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如统一度量衡、道路和文字等。

汉朝时期实行了举孝廉、推恩令等政策,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如司马迁和班固等。

四、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之一,也是文化和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段时期的主要政权是魏、蜀、吴三国,他们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

蜀汉的刘备、曹魏的曹操和吴国的孙权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重要统治者。

同样,这个时期也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

五、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繁荣和开明的时期。

杨坚建立的隋朝统一了南北朝,恢复了统一的中央政权,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

唐朝的时期被誉为中国最灿烂的文化时期之一,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成就,如诗人杜甫和李白的诗歌,以及唐太宗和武则天等杰出的统治者。

历史学考研各朝代论述题

历史学考研各朝代论述题

历史学考研各朝代论述题
以下是历史学考研中常见的各朝代论述题的举例:
1. 论述秦朝的政治制度和统一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论述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的原因和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3. 论述唐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

4. 论述宋朝的政治改革、经济状况和科技进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5. 论述元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政策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6. 论述明朝的政治格局、海外扩张和文化交流。

7. 论述清朝的政治统治、经济特点和西方影响。

在回答这些论述题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说明,避免泛泛而谈。

2. 针对问题进行逐个论述,尽量按照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展开。

3. 对于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需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4. 需要对提出的观点进行论证,尽量用事实和论据加以支持。

5. 对于影响,可以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当然,在备考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参考书籍和教材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复习。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简答题:1夏朝是怎样灭亡的?(1)夏朝最末的一代国君名桀,暴虐无道。

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朽。

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亦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桀被放逐而死。

2商代青铜器共分为哪几大类?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礼器,这一类器物纹饰瑰丽浑厚,典雅质朴,制作最为精细。

著名的司毋戊鼎就属于这一类。

二是饮食器,常见的有鼎、鬲、簋等,其中酒器尤多,证明商代奴录主贵族确是嗜酒成风。

三是生产工具,有斧、锛、刀、锯等,多是手工业工具,农具很少,当时农业奴隶使用的农具多是木器、石器、骨器和蚌器。

四是兵器,有戈、矛、钺、刀、箭镞等,其中青铜箭镞的数量是很大的,这在世界其他古代国家中是少见的,因为箭镞在射出后不能收回,如果不是青铜业发展到相当高度,就不可能用大量青铜铸造箭镞。

此外还有乐器和车马器等。

3简述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谓“井田制”有三种含义:一是土地所有制。

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以共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封地内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以至于士。

各级贵族世代承袭受封的土地,所受之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不准随意买卖或转让,这种土地占有制是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是田地的形式。

井田一般经过精心的疆理,整治为十分方正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田块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和道路,每一方块田为一百亩,做为耕作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称一井。

三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耕作井田的奴隶称为庶人或庶民,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时把这种耕作奴隶成批地赐与臣下,以周天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驱迫大批农业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作,农业奴隶不仅为奴隶主贵族种田,还要服各种力役。

4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由于处于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内容:一整顿吏治。

制定俸禄制,杜绝官吏贪赃枉法二颁布均田令。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迁都洛阳。

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四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作用: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总之,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2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和作用?3北魏的均田制的内容及其实行情况?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主要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

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2)男子授桑田20亩。

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

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受日以后,百姓不得随意迁徙。

4论述秦统一中国的原因?秦朝统一的原因1 客观原因:①经济文化的发展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②民族融合的结果周边民族内迁,形成“血缘旋涡”,内迁与扩散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③各国人民要求结束分裂状态,实现全国统一2 主观原因:秦国之所以能统一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商鞅变法较为彻底,成为七雄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重要问题
1、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在唐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太宗李世民率军平定了各地割据势和,建立了显赫的战功,对唐统一全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唐太宗在他在位的23年期间,在高祖建制的基础上,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实施一系列改革,奠定和完善了各项治国制度。三省六部制、州县两级制是后世官制制定的基础。均日制与租庸调制的制定,以法律形式使一般百姓得到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对稳定社会有积极作用;府兵制度对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有重要作用;科举制度为国家广泛地招揽了大地人才。上述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他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了“贞观之治”。????同时,唐太宗能够总结隋朝二世而亡的教训,真切地认识到国君好比是舟,人民好比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治政甚勤。他鼓励臣下指摘国君过失,开怀纳谏,懂得澄清吏治的重要性,注意精兵简政,重视刺使、县令等“采民之官”的人选,注意法制,贞观年间,形成了执法严明公允的局面,他还对少数民族采取不歧视的开明政策,使胡汉各族相安共处。总之,唐太宗的个人才能及他商明的政治手腕使他在位其间形成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治世”局面。????但是,作为帝王,唐太宗同样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晚年的政治已经远不如即位前期,显得有些刚愎自用,志得意满,多次对一些国家用兵,还大兴土木,营缮陵墓宫殿,已显得不愿听忠告,曾令人仆倒自己为魏徴作的刻石碑文,晚年屠杀张亮、刘泊等极有才能的宰相,最后只信任他的妻舅长孙无忌等少数亲信和一些一味逢迎吹拍的佞幸之徒。
5、如何评价隋炀帝的是非功过????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有很大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固然凶暴荒淫,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在隋建立过程中以及在他的统治时期也曾做过一些推动历史发展的事情。现分述如下: 在隋统一的过程中,杨广率军灭了陈,对中国的统一作了巨大贡献。此外,隋炀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联系,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加强我国南北统一,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起着重大作用;隋炀帝抗击了突厥,经营西域,同时派人打垮了吐谷浑,重通丝绸之路,维护了辽阔的疆域;隋炀帝废除了过时的周礼之官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这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它将相权一分为三,把决策与执行机构分开,对于防止权臣篡位,稳定政局,维护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开始,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古史上选举制度的重大改革,它的创立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提高行政效率,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政治需要;隋炀帝还兴办学校,广索史籍,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隋断帝在位所采取的上述措施,无疑是进步的,它有利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对唐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有着重要影响,对后世也有着深刻影响,其历史功绩是巨大的。 ????但是隋炀帝又是一位有名的暴君,他刚愎自用,不恤下情,推行的一系列暴政,使得社会矛盾迅速发展和激化。其暴政表现在:大修离宫,游幸江都,三侵高丽,屠杀人民。隋炀帝对百姓劳役不息,征调不止,人民死伤无数;他还频繁对外发动战争,三侵高丽,造成农村劳动力严重缺失,农业生产遭到重大破坏,隋朝的统治危机四伏,一场全国性的农民起义风暴即将来临。
5、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均田制是唐朝前期的主要土地制度,租庸调制是与之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武德七年(624),高祖李渊颁布均田令和赋税令,标志着这两种制度的确立。??(1)均田制。唐制:丁男(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中男(十六岁至二十岁)可授田一百亩,其中八十亩口分田,二十亩永业田,口分田不许买卖,丁男老(六十岁以上)时,政府收回五十亩,依然可以保留口分田三十亩、永业田二十亩,丁男死后,政府收回口分田,允许永业田传子孙;不是户主的老男、笃疾、废疾者给口分田四十亩;寡妻、妾各给口分田三十亩。均田制之所以能够实施,是由于唐建之初,政府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无主荒地,所以能够在局部范围内实施均田。但是,政府掌握的土地毕竟有限,而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的加剧,政府显然没有足够的土地授给农民,只是徒有其名罢了。这并不是说均田制一无是处,它的意义在于能够一定程度的抑制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短期内维持小生产者的稳定性。??(2)租庸调制。租即为田租,庸相当于人头税,调则是徭役。唐制:凡授田民(不管是否足额授给),每丁纳粟二斛为租;绢二丈、棉三两或者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是为调;每丁服徭役岁二十日,若不应役,每日折绢三尺或折布三尺七寸五分,这种折绢或布的代役金,称之为“庸”。除此以外,临时加役十五日,免其调;加三十日,则租调全免。租庸调制是唐王朝剥削均田农民的主要方式,虽然对农民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但是这种相对灵活的赋役制度有力的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6、唐朝前期有哪些重要制度??(1)官制:在中央主要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地位最高,唐太宗后尚书令名存实亡,由地位较低的左、右仆射成为尚书省实际的长官。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均是宰相,一起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共议国政。其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贯彻各项敕令和政策。在地方上,唐朝仍实行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县令。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唐太宗还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10道,后来又重新划分为15道。道是监察机构,而不是行政机构。县以下的地方组织有乡,乡下有里。 ??(2)军事制度:唐王朝继续沿袭西魏北国时期形成的府兵制度,其中央领导机构主要是左右千牛卫、左右武卫等十二卫,府兵的基本单位是设在各地的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统领。折冲府分为团、旅、队,火几部分,府兵的兵员按一定的挑选原则由军府所在地从“六品以下子孙及白丁无职役者”中挑选,每三年挑选一次,府兵经常性的任务,是轮番到京城宿卫,叫做“番上”。府兵制度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并贯串着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以“内重外轻”为设置折冲府的指导思想。??(3)科举制与学校: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常举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玄宗开元二十年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不定期举行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4)法律:《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共12篇,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唐的社会发展有重大作用,是以后各朝代的法律蓝本,对周边国家的法律制度也有很大影响。??(5)土地制度:均田制是唐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其内容有:①对百姓授田的规定:授田男子的田地分为口分田、永业田;口分田男子在60岁以后收归国家,同时给僧尼寺院、鳏、寡、孤、独分一定的田地。②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王公贵族安爵位高低分给10—4亩不等;按官职大小,由60亩后依次下降;③土地买卖的规定:官僚贵族的口分田,永业田可卖。百姓因贫穷,迁徒也可卖口分田。??(6)赋役制度:租庸调制是唐代前期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唐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内容有:每丁每年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作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太五尺,麻三斤,称作调;服徭役二十天,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年按照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这称作庸。
4、大运河的修建过程????大运河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一千多年以来为沟通南北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在我国交通运输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隋代的大运河始凿于大业元年(605),是年炀帝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万,开通济渠,引洛水、谷水入黄河,沟通了淮河和黄河,使得南北水路运输路程大大缩短,是大运河最重要的一段。????同年,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长三百余里,宽40步。邗沟始凿于吴王夫差时期,隋代在原有基础上加宽加深,它沟通了淮河与长江。大业四年(608),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至黄河,到今天津附近,我国古代漕运主要经由这条水道。在开凿时,因工程浩大,丁男不够,开始征发妇女服役。后人称这条河为“北运河”。????大业六年(610),炀帝敕穿江南河,八百余里,宽十余丈,自京口(今江苏镇江)到余杭(今浙江杭州)。江南河也是在原有河道的基础上加深加宽,连接了长江和钱塘江。
重要问题
1、隋的经过统一中国的经过????在隋朝建立之前,北周已经灭了北齐,这时除了已经成为附庸、仅领有江陵沿江三百里之地的后梁之外也只有南朝陈政权偏安一隅,南北统一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开皇七年(587),后梁主萧琮入朝于隋,至大兴,隋文帝留其不回,共历三主、享国三十三年的后梁亡。????开皇八年十月,文帝令次子晋王杨广、再次子秦王杨俊、信州总管杨素三人为行军大元帅,出总管九十,甲兵计五十一万八千,由杨广承总节度,分别出六合、襄阳、信州等地伐陈。而后陈仅有甲兵十万,且分布在东至巫峡、西至沧海的漫长战线上,强弱对比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伐陈之役进行的很是顺利。到开皇九年正月陈后主被俘,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灭陈,在273年的分裂以后,南北复归于统一。
2、隋朝为什么能实现统一????公元581年二月,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建元开皇。在此后的几年里,雄才大略的隋文帝迅速统一了南北,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长达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而隋文帝能够统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北周建立在一个比较好的基础之上。在隋建之前,北魏太武帝扫荡了十六国的残余,北周武帝又进一步扩大了北朝的地域,这就为隋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民族融合的彻底完成。自汉以来,先后活动于中原地区的匈奴、鲜卑、羯等少数民族经过长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和中华民族的主干汉族完全融合在一起了。这样,自西晋末年以来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期已经不复存在,因而使中国的南北很容易的统一起来。????最后,北朝均田制和府兵制的继续发展。由于北朝时期的均田制得以继续推广,自耕农大量增加,社会结构趋于合理化;在此基础上扩大起来的府兵制,也因为兵源相对稳定,府兵的经济比较稳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战斗力比较强。????所以,正是有上述有利条件,在杨坚等人的正确领导之下,自永嘉末年西晋王朝崩溃起,长达二百三十七年的分裂局面,至此南北复归于统一。
4、唐代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文化能力考核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四年(608),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唐朝科举制度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之上,又有新的发展。现简述如下:????唐的科举分为贡举、制举和武举。贡举是法定考试,每年都举行。它包含的科目很多,比如秀才、进士、明经(又分为明五经、明三经、明二经、学究一经)、明书、明算等,其中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有唐一朝,进士科是入仕的主要途径,而其名额奇少(录取比例仅为百分之一、二),在士人心目中具有极高的地位。制举是临时性的考试,主要招考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完全视需要而定,其科目有五、六十种之多,如贤良方正科、博学鸿词科等等,不一而足。武举设立于武则天时期,主要是招收军事方面的人才。????总而言之,唐代科举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达到了集权中央、巩固统治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