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简答题:1夏朝是怎样灭亡的?(1)夏朝最末的一代国君名桀,暴虐无道。
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朽。
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亦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桀被放逐而死。
2商代青铜器共分为哪几大类?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礼器,这一类器物纹饰瑰丽浑厚,典雅质朴,制作最为精细。
著名的司毋戊鼎就属于这一类。
二是饮食器,常见的有鼎、鬲、簋等,其中酒器尤多,证明商代奴录主贵族确是嗜酒成风。
三是生产工具,有斧、锛、刀、锯等,多是手工业工具,农具很少,当时农业奴隶使用的农具多是木器、石器、骨器和蚌器。
四是兵器,有戈、矛、钺、刀、箭镞等,其中青铜箭镞的数量是很大的,这在世界其他古代国家中是少见的,因为箭镞在射出后不能收回,如果不是青铜业发展到相当高度,就不可能用大量青铜铸造箭镞。
此外还有乐器和车马器等。
3简述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谓“井田制”有三种含义:一是土地所有制。
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以共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封地内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以至于士。
各级贵族世代承袭受封的土地,所受之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不准随意买卖或转让,这种土地占有制是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是田地的形式。
井田一般经过精心的疆理,整治为十分方正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田块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和道路,每一方块田为一百亩,做为耕作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称一井。
三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耕作井田的奴隶称为庶人或庶民,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时把这种耕作奴隶成批地赐与臣下,以周天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驱迫大批农业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作,农业奴隶不仅为奴隶主贵族种田,还要服各种力役。
4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由于处于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中国教育史论述题 及答案
1.阐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说明他建立儒家学说的原因及对后代教育的影响。
(见书P41)(1)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
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进行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
德育过程最重要的还在于行为实践。
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与仁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是忠与孝。
道德修养不是依靠外加强制,而是依靠自觉努力。
德育原则与方法: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中庸之道、改过迁善(2)背景:春秋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了。
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西周前的井田制被破坏,出现了土地私有,从而使旧贵族分化成新兴的地主阶级,于是他们为了要更多的土地和人民(劳动力)便有了春秋的争霸战争。
而孔子是旧的奴隶主贵族代表,他认为春秋的战乱是因为没有了西周等级森严的制度(春秋的战乱是因为诸侯国把周天子给灭了,所以孔子觉得是下级触犯了上级,因为下级无视那些等级制度。
)所以他主张恢复周礼。
同时又提出了仁礼中庸等思想,又开创了私学,把他的思想传下去……于是形成了儒家学说。
(3)影响:儒学创始人孔子,在对其前传统文化特别是西周礼乐文化的损益更新中,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以修己安人的价值取向为追求,创立了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降至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在与诸子百家的学术论争中,丰富发展了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
秦朝政权推重以法家思想治国,儒家文化受到了政权力量的重创。
西汉初期在经历了以黄老之学治国的历程之后,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取得了“独尊”的社会文化地位,上升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两汉不仅是儒学全面走向成熟的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儒家思想作为政治的理论基础的朝代;同时两汉又是历史上是第一个人光是靠着读书就可以作大官的朝代;两汉的儒学研究和传播也是空前绝后的。
史学史简答题、论述题
1、试述《春秋》一书的撰写特点,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春秋》的局限性。
【1】写作特点:(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
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
(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在内容上:《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上,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2】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3】局限性:首先是记事太简单;其次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
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2、《左传》的写作特点和成就【1】《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是记述春秋时期史实最重要的一部史书。
《左传》记事比《春秋》祥瞻,比《国语》连贯,写出了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陪臣执国命的历史趋势。
【2】《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
他在编年记事的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出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出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活动。
【3】(1)《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2)《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3)《左传》善于描写战争(4)《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5)《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4】《左传》在内容上比较鲜明的特点是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活跃和民族组合的进程。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隋一名词解释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
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
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中书省和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
这就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
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
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
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
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
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
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
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
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
县以下设村社和里甲,常由蒙军驻村社实行军事统治。
里长通常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应,成为当地的最高主宰。
由此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
科举制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内容:一整顿吏治。
制定俸禄制,杜绝官吏贪赃枉法二颁布均田令。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迁都洛阳。
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四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作用: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总之,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2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和作用?3北魏的均田制的内容及其实行情况?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主要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
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2)男子授桑田20亩。
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
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受日以后,百姓不得随意迁徙。
4论述秦统一中国的原因?秦朝统一的原因1 客观原因:①经济文化的发展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②民族融合的结果周边民族内迁,形成“血缘旋涡”,内迁与扩散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③各国人民要求结束分裂状态,实现全国统一2 主观原因:秦国之所以能统一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商鞅变法较为彻底,成为七雄之一。
高考历史简答论述题汇总
高考历史简答论述题汇总对于较为主观的论述题,很多学生感到非常头痛,不知道怎样作答,大多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容易忽略重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高考历史简答论述题汇总,仅供大家参考!高考历史简答论述题汇总一、先秦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2、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3、两者互为表里。
二、分封制与宗法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意义)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三、秦朝设立郡县制的影响(意义)1、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各地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2、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四、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有哪些?1、创立皇帝制度,皇位世袭;2、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独揽大权;3、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皇帝控制官吏的任免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五、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1、积极影响: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不断加强和完善;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君主专制的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易激化阶级矛盾。
六、元朝创立行省制度的意义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2、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七、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的意义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加强了中央集权。
2、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沿用。
八、请阐述科举制度形成的经过1、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23、唐太宗: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4、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九、科举制度的创立所产生的影响(作用)1、积极影响:打破士族垄断、引入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平公正、形成重学风气;2、消极影响: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十、请阐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十一、概况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1、千年发展,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3、人治高于法治4、宗法关系残余的长期影响5、儒家经典长期成为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6、通过礼制形成严密等级制度,使官民对立严重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十二、请比较古代宰相和明清内阁的不同点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简编(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简答题:1夏朝是怎样灭亡的?(1)夏朝最末的一代国君名桀,暴虐无道。
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朽。
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亦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桀被放逐而死。
2商代青铜器共分为哪几大类?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礼器,这一类器物纹饰瑰丽浑厚,典雅质朴,制作最为精细。
著名的司毋戊鼎就属于这一类。
二是饮食器,常见的有鼎、鬲、簋等,其中酒器尤多,证明商代奴录主贵族确是嗜酒成风。
三是生产工具,有斧、锛、刀、锯等,多是手工业工具,农具很少,当时农业奴隶使用的农具多是木器、石器、骨器和蚌器。
四是兵器,有戈、矛、钺、刀、箭镞等,其中青铜箭镞的数量是很大的,这在世界其他古代国家中是少见的,因为箭镞在射出后不能收回,如果不是青铜业发展到相当高度,就不可能用大量青铜铸造箭镞。
此外还有乐器和车马器等。
3简述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谓“井田制”有三种含义:一是土地所有制。
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以共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封地内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以至于士。
各级贵族世代承袭受封的土地,所受之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不准随意买卖或转让,这种土地占有制是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是田地的形式。
井田一般经过精心的疆理,整治为十分方正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田块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和道路,每一方块田为一百亩,做为耕作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称一井。
三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耕作井田的奴隶称为庶人或庶民,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时把这种耕作奴隶成批地赐与臣下,以周天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驱迫大批农业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作,农业奴隶不仅为奴隶主贵族种田,还要服各种力役。
4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由于处于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
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
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
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
此外,还有军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物。
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
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二、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
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
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
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
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
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
汉初规定,15至56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纳赋120钱,叫算赋。
7至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20钱,叫口赋。
田租按产量征收,一般三十税一。
徭役分为劳役和兵役。
成年男子一生要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曹魏时实行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
课田制和户调式是西晋的赋税制度。
课田指的是应向国家纳税的田地数量。
丁男(16-60)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13-15;61-65)25亩,每亩纳粮8升。
户调就是户税,丁男之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丁女或次丁为户者折半交纳。
与曹魏相比,田租增加一倍,户税增加了二分之一。
北魏时规定,一夫一妇出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的未婚丁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租调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四、隋唐至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隋唐之际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称作租。
交纳绢2丈,绵三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作调。
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称作庸,也叫做“输庸代役”。
中国古代法制史论述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法制史论述题及参考答案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
2、简述西周的继承制度。
3.试述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
4、简述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5、怎样理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6、简述西周的婚姻制度。
7、简述西周诉讼审判制度的主要内容。
8、简述周公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9、论孔子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10、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儒家化过程是如何完成的?11、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原因。
12.试述《法经》的结构、内容及特点。
13.试述商鞅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礼法结合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15、试析唐律的特点。
16、试析唐朝法制与中华法系的关系。
17、试析唐律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的地位。
18、元朝法制的民族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19、清律的哪些内容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法制的特点?20、简述中国古代贵族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
21、简述中国封建社会贱民阶层的种类及其法律地位。
22、试析汉初文景帝的刑制改革。
23、简述唐律五刑制度的主要内容。
24、试述明初重典治吏的主要规定。
25、简述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
26、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27、论中国古代行政法的特点。
28、简述孟子的“仁政”法律思想。
29、简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
30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含义、发展过程及其结果。
31、试析清末的预备立宪。
32、简述商鞅变法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33、简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法制的影响。
34论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含义、发展过程及其结果35、试析清末的预备立宪。
36、试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
37、试析清末法制变革。
38、试述《大清现行刑律》的特点。
39、试述《大清新刑律》的特点参考答案1、试述西周的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中国奴隶制社会影响非常大,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各个领域的重要社会制度。
这是在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家长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统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社会制度。
中国古代史考试题答案整理
一.简答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即二人。
也就是如今所谓的换位思考。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
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二.简答:1.汉武帝的经济措施:(1.)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灌溉;(2.)设置田官,发展屯田制度;(3).统一货币,“铜本位”;(4.)置均输,行平准;(5).盐铁专卖政策的实施;(6).增税(对于一般人要承担的税收):1. 田租,2 算赋即口赋3 财产税4 徭役,一般男子每年服徭役30天.如果不愿服役,可以以300钱代替,称为更赋.3.东汉外戚与宦官政权: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原因。
1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大多年龄较小,由太后主持朝政。
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外戚(即皇帝的母党、妻党一族)专权。
皇帝成年,结纳身边宦官争夺大权,又导致宦官专权。
2. 表现及危害。
外戚、宦官之间多次争斗,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谋私利,使东汉政治一片黑暗。
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
以前宦官徒党多做地方官,现在也做朝官了;以前做地方官多是县官,现在做州刺史郡太守了。
内外重要官职多被他们把持,垄断了仕途。
3.党锢之祸。
宦官专权,“虐遍天下,民不堪命”。
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和太学生形成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势力。
宦官和他的徒党无论在宫内,在朝廷或在地方,都遭到猛烈的攻击。
七年级下册论述题汇编参考答案
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论述题——参考答案1、(1)唐朝(2)观点: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论述:①鉴真东渡日本,交流中日文化,促进了日本文化的繁荣。
②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让佛教等文化传入中国。
结论:所以说,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1)隋朝(2)观点:统治政策深刻影响着社会面貌。
论述:①宋代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人的社会地位高,受到尊重,促进了浓厚的读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②元朝建立后,重视中外交往,修筑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开创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
结论:所以说,一个时期或一个朝代的社会面貌受到当时统治政策的影响。
3、(1)雍正。
(2)观点:军机处的设立强化了君主专制。
论述:①相比之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大臣严格遵照皇帝旨意起草谕旨,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从而使君主权力得到强化。
结论:所以军机处的设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4、(1)天可汗。
(2)观点:帝王虚心纳谏就能有所作为。
论述:①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巧妙地解决了王国问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②唐太宗接受张玄素、魏征等人的建议,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政治比较清明。
结论:所以,明君应该善于用人,虚心纳谏,才能成就大业。
5、(1)黄河中下游地区。
(2)观点: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
论述:①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②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逐渐超过北方,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结论:因此,经过南方经的不断发展,南方成为了新的经济重心。
6、(1)闭关锁国政策(2)观点:闭关锁国导致落后论述:①清朝后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妄自尊大,导致了国势日微;②“闭关锁国”隔绝了世界,阻碍了优秀文化与先进科技的相互交流,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与挨打;③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很大程度就是由此造成的。
历史论述题及答案。
历史论述题及答案一、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整个欧洲,19世纪初世界10个拥有50万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
……到了1840年,中国人均粮食仅200千克左右,而美国的人均粮食已经接近1000千克。
中国的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国的四十分之一。
西方铁路总里程达9000公里,而中国的陆路还在用牛马拉车运输。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人为地隔绝于世并且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的一个帝国最后注定要被打垮的。
1、出现上述材料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哪一政策的实行?2、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闭关锁国观点:闭关自守会导致文明衰落论述:封闭自守不利于接受外来先进文明和发展对外贸易,会导致文明衰落。
清朝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错过了接受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机会,最终逐渐落后于西方。
反之对外开放有利于文明繁荣。
例如隋唐时期的中国,因为对外开放,最终领先于世界。
结论:封闭会导致文明衰落,开放会促进文明繁荣。
今天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应坚持贯彻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努力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婚丧礼俗的变迁最为明显。
在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以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婚礼习俗也开始删繁就简,效仿西方的心新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以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和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1、近代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是从那一个事件开始?2、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鸦片战争观点:政治变革有利于推动社会习俗的进步论述:政治变革后,新政府采取新的措施以及新思想的传入都会推动社会的习俗的变革。
中国古代史简答
简答题1.简答周公的政绩:A平定东方之乱,伐三监和征东夷,讨伐三监,性质为平叛,征东夷为武力开拓国家版图,巩固西周王朝在东方的政治成果。
(1)迁移殷顽民到周王朝直接控制的成周(洛邑)(2)以武庚殷余民封重叔于,开姓族统治天下的先河。
B营建东都洛邑,驻八师。
2.简答西周分封制的内容、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一是褒封先古圣王之后裔,二是以同姓亲戚和异姓功臣谋士为分封对象,授民授土,分封建国。
作用:(1)在全国要冲建立一批大小不一的带有武装殖民性质的次等侯国,通过政治权利的层级分化,起到藩屏固王室的作用,建立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家天下的政治模式。
(2)从社会史的角度看,国家社会运作中人口的再编组具有族群衍裂以组成新族群的意义,推动了各族群政治经济文化的融化。
(3)周王通过特定的册命仪式,确定诸侯,卿大夫对周天子的臣属关系,周王可以另立国君,乃至废除封地,分封制造成了土地和政治权力的层层分割。
3.简答春秋初期政治混乱的表现及其原因:1周王室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矛盾的激化。
3诸侯国之间与诸侯国内部之间篡杀、攻伐不断。
原因:1社会经济的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的瓦解。
2赋税制度的改革,由劳役地租向履亩而税过渡,承认了私田的合法地位。
3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的阶级力量的壮大,加速旧贵族的衰微,破坏了原有的等级制度秩序,表现为政治权力的下移(礼崩乐坏的局面)4.简答战国变法运动的背景和内容:背景:1国与国之间纷纭复杂的残酷的战争,对各国提出了增进实力的迫切要求。
2随着旧的社会政治秩序的解体,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新的统治阶级需要重建一整套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维护和巩固他们的利益。
3士阶层的崛起为变法提供了人才基础,有知识、才能、智慧。
内容:1奖励农战,提升国家的经济军事实力,其目的是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抗衡中,进可兼并他国,退可自保四境。
历史考试问的问题和答案
历史考试问的问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统一货币是()。
A. 刀币B. 布币C. 秦半两D. 蚁鼻钱答案:C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中最重要的科目是()。
A. 明经科B. 进士科C. 明法科D. 明算科答案:B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A. 寻找建文帝B. 宣扬国威C. 开展贸易D. 寻找长生不老药答案:B4. 清朝康熙帝在位期间,平定了哪次大规模的叛乱?()A. 三藩之乱B. 太平天国运动C. 义和团运动D. 白莲教起义答案:A5.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哪个朝代的统治?()A. 明朝B. 清朝C. 元朝D. 宋朝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6. 以下哪些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 鸦片战争B. 甲午战争C. 八国联军侵华D. 辛亥革命答案:A7.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了哪些重要的革命运动?()A. 秋收起义B. 南昌起义C. 长征D. 抗日战争答案:ABCD8. 下列哪些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答案:ABCD9. 以下哪些人物是唐朝著名的诗人?()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苏轼答案:ABC10. 以下哪些是明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A. 郑和下西洋B. 永乐大典的编纂C. 土木堡之变D. 张居正改革答案:ABCD三、填空题11.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______。
答案:秦朝12.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
答案:李渊13. 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是______。
答案:溥仪14. 五四运动爆发于______年。
答案:191915.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______年。
答案:1921四、简答题16. 简述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
答案: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废除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正统思想,以此来统一思想和文化,加强皇帝的权威。
《简明中国古代史》论述题Microsoft Word 文档 (2)
《简明中国古代史》论述题1.古代石窟寺是我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艺术宝库中的瑰宝?2. 我国封建地主制社会是从秦统一中国开始,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官制演变情况主要是?3. 试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军事、财政的措施?1.古代石窟寺是我国珍贵的历史遗产,是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答:石窟寺简称石窟,起源于印度,是佛教寺建筑的一种,就山崖开凿而成。
它是随着佛教传布的方向由西向东、由南向北而成的。
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是新疆拜城县的克孜尔石窟(始于西晋后期3世纪末),北魏至隋唐时期为最盛,唐以后逐渐减少。
最主要的石窟有:(1)甘肃莫高窟,现存作品492窟,始凿于东晋,后历经隋唐至元代,均有修建;(2)云岗石窟,始凿于北魏;(3)龙门石窟,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始修建,现存1352个。
此外,甘肃的麦积山石窟、丙灵寺石窟也很具代表性。
石窟寺是佛教的产物,是为历代封建统治服务的。
石窟寺不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也是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生活、建筑、和佛教史的重要资料。
2. 我国封建地主制社会是从秦统一中国开始,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
官制演变情况主要是?答:(1)秦朝: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当年,就创立了适用于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环节构成:A、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始称皇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大事都由皇帝亲自决定。
B、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掌政事,太尉,掌军事,御使大夫,掌监察;九卿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分掌兵、刑、钱、谷等事。
(2)汉朝:西汉初,基本承袭秦制,嗣后有些更改,如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建立中朝,又叫内朝。
由皇帝的亲信尚书令、侍中、给侍中、常侍等在宫廷中参与决策。
原来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成为外朝,只是执行机构,丞相的权力得到削弱。
东汉时期刘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就是消除三公的权力,将权力集中于尚书台,尚书台则直接听命于皇帝。
高中历史论述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论述题及答案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的探索历程。
其中学习西方“思想”的是()?[单选题] *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正确答案)2、25.我国有很多咏史怀古诗对秦的暴政加以抨击,下面这首诗贬责秦统治者()[单选题] *A.焚书坑儒B.刑罚严苛C.滥用民力(正确答案)D.穷兵黩武3、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由此可见,明朝能够取得抗倭斗争胜利的原因之一是()[单选题] *A.部队纪律严明B.百姓大力支援C.将领善于创新(正确答案)D.后勤补给充足4、观察右侧不同时期形势(疆域)图并依据所学,分析所体现出的趋势是()[单选题] * A.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不断重现B.各民族间交融趋势受到阻碍C.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时断时续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发展(正确答案)5、75.明朝时,童谣唱道:“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抗。
”此童谣称赞的是()[单选题] *A.岳飞抗金B.文天祥抗元C.戚继光抗倭(正确答案)D.郑成功收复台湾6、被后世称为“药王”的是()[单选题] *A.孙思邈(正确答案)B.吴道子C.张仲景D.华佗7、武则天前后执政近半个世纪,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宋庆龄认为她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
武则天得到肯定的主要原因是()[单选题]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正确答案)C.她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D.她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8、46.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汉武帝的大事年表(部分),据此可知汉武帝()[单选题] *A.推崇诸子百家学说B.奉行无为而治政策C.加强国家经济控制D.重视儒学人才培养(正确答案)9、5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实证。
下图所示文物“汉代讲学图”是在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该文物反映的基本史实是()[单选题] *A.汉代学校的兴办(正确答案)B.张骞奉命出使西域C.司马迁采访史迹D.西域政权使者到长安10、“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描述的是元朝()[单选题] *A.中书省和行中书省(正确答案)B.北庭都元帅府C.宣慰使司都元帅府D.宣政院11、“中世纪中期的宗教文化……处处崩裂有声,一些裂缝日益扩大,关于人的新鲜思想的涓涓细流从中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简答题:1夏朝是怎样灭亡的?(1)夏朝最末的一代国君名桀,暴虐无道。
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朽。
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亦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桀被放逐而死。
2商代青铜器共分为哪几大类?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礼器,这一类器物纹饰瑰丽浑厚,典雅质朴,制作最为精细。
著名的司毋戊鼎就属于这一类。
二是饮食器,常见的有鼎、鬲、簋等,其中酒器尤多,证明商代奴录主贵族确是嗜酒成风。
三是生产工具,有斧、锛、刀、锯等,多是手工业工具,农具很少,当时农业奴隶使用的农具多是木器、石器、骨器和蚌器。
四是兵器,有戈、矛、钺、刀、箭镞等,其中青铜箭镞的数量是很大的,这在世界其他古代国家中是少见的,因为箭镞在射出后不能收回,如果不是青铜业发展到相当高度,就不可能用大量青铜铸造箭镞。
此外还有乐器和车马器等。
3简述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谓“井田制”有三种含义:一是土地所有制。
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以共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封地内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以至于士。
各级贵族世代承袭受封的土地,所受之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不准随意买卖或转让,这种土地占有制是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是田地的形式。
井田一般经过精心的疆理,整治为十分方正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田块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和道路,每一方块田为一百亩,做为耕作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称一井。
三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耕作井田的奴隶称为庶人或庶民,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时把这种耕作奴隶成批地赐与臣下,以周天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驱迫大批农业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作,农业奴隶不仅为奴隶主贵族种田,还要服各种力役。
4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由于处于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当时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5简述刘秀的用人政策及其目的。
刘秀实行了“退功臣而进文吏”的用人政策。
东汉初年,刘秀认为他的功臣多是戎马出身,不熟悉封建的典章制度,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可是他们往往又自恃功高,不听命令,或不遵守法纪。
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勋,刘秀封其中功劳最大的360多人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
刘秀很重视隐居山林、不仕王莽的士人。
他认为这些人既熟悉封建制度,懂得治理国家;又情操高尚,不与时浮沉。
所以就多方访求,重礼征聘。
刘秀实行这一政策,其目的是为了能“总揽权纲”,加强中央集权。
6简述《史记》的内容及其意义。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全书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65万字。
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和纪事,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7简述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张仲景是东汉最著名的医学家,为救治病人,他“勤求吉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晋王叔和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此二书为后世医家的重要经典,张仲景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
华佗与张仲景同时,精医道、方药和针灸等术,尤精于外科手术。
用“麻沸散”麻醉患者,能打开腹部,为肠胃等内脏做手术。
华佗所编“五禽之戏”是一套健身操,常练有祛病延年之效。
8简述“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分封制。
晋武帝为了维护和巩固司马氏集团的统治,大封宗室为王,允许王国置军,取消州、郡武备。
随着诸王势力发展和西晋中央政治制度的腐败,发生了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八王之乱”。
长达十六年的战乱,造成了严重后果,给北方地区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诸王间的互相残杀,削弱了西晋王朝的力量,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9简述隋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南北方各民族融合,民族隔阂消弱,成为促进统一的重要因素;南北方经济的发展,要求迅速结束政治上的对峙局面,促进南北经济交流;门阀大族势力逐渐衰落,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出现;北周和隋朝的改革,使北方力量上涨,造成了隋灭陈的趋势。
(2)意义: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巩固和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为唐朝昌盛奠定了基础。
10简述武则天的功与过。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处于庶族地主上升、士族地主接近灭亡的时代,严厉镇压反对派,杀掉唐宗室几百人,大臣几百家,剌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打击了士族势力;修订《姓氏录》,武氏列为第一,其余皆以官品高下为准,提高庶族官员地位;破格用人,发展科举,为庶族地主广开仕途,客观上符合历史潮流。
她用人虽滥,但发现不称职或废黜或诛杀,又创殿试以示慎重,提拔了狄仁杰等一批实才真贤。
她重视生产,根据生产好坏奖惩地方官吏,使耕地、人口增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2)武则天也是一个具有极大消极面的人物。
她用酷吏滥杀,不少好人被害;放手招官,致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大肆佞佛,浪费无度;新发展起来的庶族地主与士族一样大量兼并土地,阶级矛盾不断加深。
11简述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及其内容、意义。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激烈,均田制被破坏,农民失地破产,沦为地主的佃户。
唐肃宗以后,天下百姓“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唐初按丁征收租庸调的办法不通了。
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根据宰相杨炎的建议,统一各项税收,创立两税法,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收税;(3)根据资产田亩的多少征收产税和地税;(4)行商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5)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6)根据财政支出定出全国税额。
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它扩大了纳税面,官僚地主不再享有免税特权,根据资产、田亩征税比按丁收税合理、进步,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周世宗改革有哪些措施?(1)在经济上,均定赋税,下令招垦荒田,组织人民修治黄河与运河,限制佛教发展,打击寺院经济势力,废寺院,僧尼还俗;(2)在军事上,申明军纪,整编禁军;(3)在政治上,改善吏治,赏罚较严明。
13简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14略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元代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理政务,同时直接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其他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变成了常设机构。
这些行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我国省区的规模。
元代的行省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5《梦溪笔谈》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一部不朽名著。
这部笔记形式的作品,广泛涉及到政治、军事、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共计609条。
其中有关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化学、药物的部分。
反映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成就,此书还记录了许多平民发明家的事迹。
如毕升、喻皓、高超、王朴等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于沈括的记载,才得以流传后世。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沈括“是中国整个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16简述明初加强君主集权统治的措施。
(1)废行省,设三司,改革地方机构;(2)废丞相,以六部治国,加强皇权;(3)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制定卫所制度,加强对军队控制;(4)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对百官的监察;(5)设置锦衣卫和东西厂,加强特务统治;(6)杀戮功臣,提高皇权。
通过以上措施,明太祖提高了皇权,促成了明代集权政治的建立。
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为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
但是,因为明朝时我国封建社会已到晚期,专制主义的强化,必然导致封建政治的腐败,也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五、论述题:1、试述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战国时华夏族与其他各族,已形成民族大融合。
秦统一后,开始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公元前218年秦派大将军蒙恬率军北征匈奴,收回河套地区,置34个县,迁中原人口,到此垦殖,并修直道通咸阳,加强两族人民经济、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公元前214年秦征服越族,先后置闽中、会稽、桂林等郡,又迁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加速了民族融合并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统一西南夷,修五尺道,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往来,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从此,秦建立了“东到大海,西到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
2、评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英明的封建帝王。
唐朝主要依靠他的谋略和武功完成了统一大业。
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成为封建治世的模范,因其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这治的主要内容:(1)以隋亡为戒,对统治集团的为所欲为有所节制,赋役较轻,人民稍得喘息之机;(2)任人唯贤,官得其人,不因政敌而舍贤才,从各阶层各方面搜罗了许多文武奇才,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房有谋略,杜能断事,被誉为“房谋杜断”;(3)善于纳谏,魏征改于直言上谏受到赞赏和信任,魏征以外还有一批重臣经常向太宗诤谏,太宗欣然接受;(4)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5)继续采用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吸收庶族参政。
“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与唐太宗本人的素质和努力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隋末农民战争的推动。
农民战争的伟大威力促进唐太宗居安思危,成为有远见的政治家。
贞观时期,农民处境有所改善,但是所受压迫仍然很重,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和地主阶级的永远富贵。
3、试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原因:北宋中期“积贫积弱”,“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北宋王朝的统治,必须“富国强兵”,变法改革。
内容:主要有10个方面:均输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
意义:王安石主持变法从1069年开始至1085年宋神宗死,新法被废止。
这场变法在“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某些效果,如因为推行青苗法、免役法等收到了大批钱粮;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了1万多处水利工程,溉田36万余顷;军事上曾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取得熙河之役的胜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