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_含答案_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论述王莽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的原因正确答案:王莽是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家世显赫,在公元前1年操纵了汉朝的政权。
公元8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
王莽掌权后,为了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颁发诏令、进行改制。
主要内容是:1.实行“王田”“私属”制。
为解决长期存在的土地和奴婢问题,规定,更名天下田为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男丁八口以下之家占田超过一井者,分余田与邻里宗族乡党;原无田者,一夫一妇受田百亩;奴婢称为“私属”,不得买卖。
2.实行五均、赊贷、六筅。
五均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其任务是管理市场的物价,征收工商业税。
赊贷是由政府办理贷款。
规定贫民遇有丧葬、祭祀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的,可向钱府丞贷款。
祭祀贷款限十天归还,丧事贷款限三个月归还,不收利息;工商业贷款每年要交十分之一的利息。
五均赊贷,加上政府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和收山泽税,合称为六筦。
3.改革币制。
从公元7年到14年,王莽进行了三次币制改革,第一次铸造了重十二铢的大钱,又造契刀、错刀。
第二次废错刀及五铢钱,另外发行“宝货”,计有五物六名共二十八品。
第三次废大小钱,另作货布、货泉。
总之,币制改革极为混乱,扰乱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4.统一度量衡。
王莽于公元9年实行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令“万国永遵”,作为全国统一的度量衡标准。
东汉以后各代,多承袭莽制。
此外,王莽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地名、行政区划也屡加改变,甚至连新朝的国号也多次变更。
王莽改制,有些措施触到了当时的社会重大问题,如针对土地高度集中和奴婢问题而实行“王田”“私属”制,以缓和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的过程;施行五均、赊贷、六筅,以限制豪民富商的高利贷盘剥。
然而最终失败,其原因是:1.首先,改制或多或少触及了大商人、大地主的利益。
如“王田”制实施后,地主官僚因“买卖田宅”而获罪者不可胜数,以前拥护王莽的/、也转而反对改制。
中国古代史简答题
中国古代史简答过关题1.我国境内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有哪些代表?分别生活在什么时期?2.最早的是什么人?生活在什么流域?什么地形区?哪个地理单元?3.北京人会使用什么火?北京人会控制和管理火有什么意义?4.会人工取火的古人类是什么?他们以什么为单位生活在一起?5.我国新石器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古人类遗址是哪两个?两地居民过的是什么生活?6.半坡人生活在哪个流域,哪个省(简称是)?气候特点是怎样的?7.半坡人住什么样的房屋?功能是什么?粮食作物是?陶器是?8.河姆渡人生活在哪个流域,哪个省(简称是)?气候特点是怎样的?9.河姆渡人住的什么样式的房屋?有什么功能?粮食作物是?陶器是?10.造成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产生活方式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1.中国是最早种植什么农作物的国家?12.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指的是?13.炎帝又称为什么?相传他的功绩有哪些?14.黄帝又称为什么?相传他的功绩有哪些?15.为什么我们自称为“火黄子孙”?16.什么是禅让制?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1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什么?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建立的意义是什么?18.什么是甲骨文?它的特点是什么?19.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哪朝开始?20.西周由何人建立于何时?定都什么地方?21.西周确立了哪两项政治制度?其目的是什么?22.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制度?其含义是什么?23.东周王朝开始于什么时间的什么事件?东周又称为什么时期?这个时期结束于何时什么事件?24.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5.东周时在政治方面的变革指的是什么?影响最大的是什么事件?26.什么促进了东周生产力的发展?27.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什么局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28.孔子是哪个时期哪个国家的人?生活在今天哪个省?29.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是什么?30.孔子创立了什么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什么?有什么主张?31.儒家思想在哪朝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什么事件中受到第一次打击?在近代什么运动中受到极力批判?32.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33.秦朝建立的时间是?建立者是谁?他叫什么名字?秦朝定都什么地方?34.秦朝建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秦始皇的主要历史功绩是什么?)35.秦朝建立了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谁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有哪些主要官员?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谁任免?36.秦朝在经济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哪些?统一的货币是什么?37.秦朝在文化方面巩固统治的措施分别是什么?用什么文字作为标准文字?38.如何评价焚书坑儒?39.汉武帝是如何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40.汉武帝是如何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的?41.汉武帝派谁出使西域?目的是什么?42.西汉王朝还是一个开疆拓土的时代,汉武帝派谁攻打匈奴?在什么地方设郡?43.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是什么时期?44.西域主要指今天的哪些地方?张骞通西域的意义是什么?45.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什么地方?主要经过了哪些地方?最终到达什么地方?当时地中沿岸的主要国家是什么?46.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运输的主要往来物品是什么?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47.西汉王朝之后的朝代是什么?在这个朝代里谁改进了造纸术?48.总结秦汉时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9.随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又是什么?50.东汉灭亡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分别在哪一年?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事件是什么?51.赤壁之战作战的双方是?哪年发生的?地点在哪里?特点是什么?影响是什么?52.三国指的是哪三国?其中位于北方的政权是哪个?53.两晋是指哪两个朝代?实现了全国统一的是哪一个?54.北魏孝文帝作为一个改革家政治家,他是哪个民族哪个部落的人?5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意义是什么?56.从商鞅变革,孝文帝改革,到我国的改革开放,你得出什么启示?57.在南北朝时期,一度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的是哪个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58.隋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隋建立的意义是什么?59.隋朝创立的两种制度是什么?在隋朝开凿的一大工程是什么?60.与隋朝最为相似的是哪朝?61.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皇帝是?大运河的中心、南北起点分别在什么地方?62.大运河在当时的作用是什么?63.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称为什么?在哪朝创立?在哪朝完善?明清时期发展为什么?结束于哪朝?64.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分阶段答65.三省六部制在哪朝得到完善?三省指的是哪三省?“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66.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是什么?67.唐朝的起止时间是?唐朝的全盛时期是在什么时候?68.唐太宗在位时的新政局面叫什么?开元盛世指的是哪个皇帝在位时的繁盛局面?杜甫《忆昔》里描述的是什么时候的社会局面?69.促进东周生产力发展的是什么?促进唐朝生产力发展的新农具是哪些?70.发生在唐朝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例子有哪些?71.雕版印刷术至迟出现在什么时间?现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什么?72.唐朝在繁盛时期的国际大都市是什么城市?73.唐朝在繁盛时期的社会生活呈现什么特点?74.北宋和哪几个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对峙?75.北宋和辽对峙时期发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有什么影响?76.南宋和什么民族建立的什么政权对峙?此时著名的抗金英雄是谁?77.由此看出北宋南宋时期的主要社会特征是什么?78.元朝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建立者是谁?都城在哪(今天的哪里)?79.元朝在什么时间什么事件之后统一中国?80.元朝在统一中国后,创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对今天的中国有何影响?81.中国古代科技水平的顶峰时期是哪个时期?82.火药在宋元时期有什么发展?意义是什么?83.印刷术在宋元时期有什么重要发展?有什么作用?84.指南技术在宋元时期有什么重大进步?有什么作用?85.黄道婆在科技上的贡献是什么?有什么意义?86.宋元时的科技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对我们有何启示?87.中国宋元时海上贸易发达的原因有哪些?88.宋元时海外贸易有名的港口是哪里?(今天的省?)89.宋元时海外贸易的主要路线是什么?又叫什么?这条路和丝绸之路有哪些不同?90.陶瓷之路运输的主要物品又是什么?这条路经过了哪些海洋和海峡?91.宋元时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的是什么物品?92.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有哪些?其中特色最明显的是什么?93.丞相最初出现在哪朝,在哪朝时被废除?94.清朝是那个民族建立的?是何时建立的?什么事件标志清朝最后灭亡?95.清朝时文化专制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有哪些消极影响?96.清朝后期的对外政策是什么?实行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什么?97.闭关自守政策对中国有哪些影响?98.奠定我国现在疆域版图的基础是哪朝?99.概述近代中国逐渐落伍的原因。
(精选文档)隋唐至以后各朝代名词解释与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隋唐五代史一、名词解释(1)常举常举是唐代科举形式的一种。
常举每年定期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算等,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
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
唐玄宗以后进士科地位日益突出,逐渐成为科举的主要科目。
(2)制举制举是唐代科举形式的一种,是由皇帝下诏举行的不定期的特别考试,以求非常之才。
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
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可由吏部给予官职。
(3)永业田永业田是唐代均田制授田的一种,是北朝桑田的更名,唐初称世业田,指受田者有权世袭并可变卖的田地。
贵族官僚依爵位、品秩高低受永业田。
丁男受永业田二十亩,占正丁受田数的十分之二,妇女则不给田。
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可自由出卖。
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者,准卖永业田。
身死后,永业田可以传给后世子孙。
这些规定表明前朝不准土地买卖的禁令在唐代已有所松动。
(4)大索貌阅隋代搜刮人口并核实在籍人口的行动。
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隋文帝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5)输籍法隋文帝时所采取的一项经济政策,亦称输籍定样。
即将人民所输租税,依每家资产情况作出缴纳标准,从轻定额。
每年县令派人出查,令百姓五党或三党共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的上下。
这样就弄清了户口和人民应纳税额,百姓固然不能逃脱,地方官也不能随便舞弊,更重要的是所定赋税比世家大族对属民的剥削为轻,这样做既打击了世家大族,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6)平章政事唐以后多个王朝宰相群体的一员。
唐时初为不是正式宰相的其他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名义职衔。
逐渐演变为正式官名。
唐中期后只有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者才被认为是真正的宰相。
史学史简答题、论述题
1、试述《春秋》一书的撰写特点,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春秋》的局限性。
【1】写作特点:(1)《春秋》的编订,有总结历史经验、为执政者提供借鉴的目的。
它强调天下一统、社会稳定、定名分和周天子的正统地位,反对诸侯僭礼越位与兼并战争。
(2)它是一部自成体系的书,按事件顺序记事,条理清晰,结构完整、系统。
(3)它的语言简炼含蓄,准确谨严,选词炼句,十分仔细,一字之中常“寓褒贬,别善恶”,被后世尊为具有“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3)在内容上:《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上,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2】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
【3】局限性:首先是记事太简单;其次是孔子为尊者、亲者讳,不是依据事实而是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
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2、《左传》的写作特点和成就【1】《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是记述春秋时期史实最重要的一部史书。
《左传》记事比《春秋》祥瞻,比《国语》连贯,写出了这一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陪臣执国命的历史趋势。
【2】《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
他在编年记事的总的格局中,富于变化,有时着意写出一件史事的本末原委,有时集中写出一个人物的经历和活动。
【3】(1)《左传》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2)《左传》记事的范围亦不只局限于政治、军事、外交的活动,而是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经济、学术文化、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3)《左传》善于描写战争(4)《左传》创造了“君子曰”的史评形式(5)《左传》可贵的“民本”思想【4】《左传》在内容上比较鲜明的特点是详细地记载了春秋时期民族交往活跃和民族组合的进程。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隋一名词解释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三省长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他们议政的场所叫政事堂。
尚书令位高权大,自隋以来,基本不设(炀帝曾封杨素为尚书令),加之唐太宗曾任此职,故此后,唐朝不再授人以尚书令之职。
左、右仆射代领尚书省事,亦职为宰相。
从唐太宗开始的这些做法,表明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围扩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长官;宰相成员增多,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
这样,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了皇帝大权旁落。
中书省和门下省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和审批。
这就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
行省制度行省制度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
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
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
元世祖中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省而治的阶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事无所不领。
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因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地方割据,故为明、清所继承。
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大。
有些行省与路之间还设道,属监察性质。
为加强控制,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
县以下设村社和里甲,常由蒙军驻村社实行军事统治。
里长通常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应,成为当地的最高主宰。
由此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更加激化,导致元末农民大起义。
科举制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
中国古代史论述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作用?内容:一整顿吏治。
制定俸禄制,杜绝官吏贪赃枉法二颁布均田令。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三迁都洛阳。
加强了对中原的统治四学习汉族文化,仿照汉人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提倡说汉话,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禁穿胡服,仿南朝制定官吏,妇女冠服,提倡与汉族通婚作用:1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得到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增多,畜牧业得到发展。
手工业生产日益活跃,商业活动也日趋活跃。
2.政权封建化加速:迁都洛阳以后,鲜卑统治者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总之,加速了鲜卑和北方的封建化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使北魏政权得以巩固。
2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和作用?3北魏的均田制的内容及其实行情况?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主要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
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2)男子授桑田20亩。
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
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受日以后,百姓不得随意迁徙。
4论述秦统一中国的原因?秦朝统一的原因1 客观原因:①经济文化的发展铁农具、牛耕的广泛使用,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荣②民族融合的结果周边民族内迁,形成“血缘旋涡”,内迁与扩散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③各国人民要求结束分裂状态,实现全国统一2 主观原因:秦国之所以能统一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商鞅变法较为彻底,成为七雄之一。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简编(含答案)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简答题:1夏朝是怎样灭亡的?(1)夏朝最末的一代国君名桀,暴虐无道。
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朽。
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亦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桀被放逐而死。
2商代青铜器共分为哪几大类?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礼器,这一类器物纹饰瑰丽浑厚,典雅质朴,制作最为精细。
著名的司毋戊鼎就属于这一类。
二是饮食器,常见的有鼎、鬲、簋等,其中酒器尤多,证明商代奴录主贵族确是嗜酒成风。
三是生产工具,有斧、锛、刀、锯等,多是手工业工具,农具很少,当时农业奴隶使用的农具多是木器、石器、骨器和蚌器。
四是兵器,有戈、矛、钺、刀、箭镞等,其中青铜箭镞的数量是很大的,这在世界其他古代国家中是少见的,因为箭镞在射出后不能收回,如果不是青铜业发展到相当高度,就不可能用大量青铜铸造箭镞。
此外还有乐器和车马器等。
3简述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谓“井田制”有三种含义:一是土地所有制。
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以共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封地内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以至于士。
各级贵族世代承袭受封的土地,所受之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不准随意买卖或转让,这种土地占有制是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是田地的形式。
井田一般经过精心的疆理,整治为十分方正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田块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和道路,每一方块田为一百亩,做为耕作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称一井。
三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耕作井田的奴隶称为庶人或庶民,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时把这种耕作奴隶成批地赐与臣下,以周天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驱迫大批农业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作,农业奴隶不仅为奴隶主贵族种田,还要服各种力役。
4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由于处于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简明中国古代史试题及答案B
2012-2013 学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历史(A、B卷; 开、闭卷)适用班级(或年级、专业)考试时间120 分钟班级学号姓名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成绩满分得分评卷人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我国古代国家的形成,约在()A、黄帝时期B、夏朝C、神农氏时期D、尧、舜、禹时期2、父系公社时期,黄河流域最强大的部落联盟是( )A、黄帝部B、炎帝部C、蚩尤部D、东夷部3、我国青铜器产生于( )A、夏代B、商代C、西周D、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4、王莽改制的最主要政策是( )A、“王田、奴婢”政策B、改革币制C、改革中央机构和地方区划D、五均、六莞政策5、公元382年,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的政权是( )A、北魏B、前燕C、后赵D、前秦。
6、公元1120年,宋派人与金议和约,合力攻辽,灭辽后,燕云十六州还宋。
此事史称()A、践土之盟B、澶渊之盟C、绍兴和议D、海上之盟7、忽必烈时,重视发展农业,组织编写了一部农书,即()A、《齐民要术》B、《农书》C、《农桑辑要》D、《范胜之书》8、明英宗时,操纵政府军政大权,并一手造成“土木之变”的宦官是()A、魏忠贤B、汪直C、王振D、刘瑾9、清代军机处建立的时期是()A、雍正时期B、乾隆时期C、嘉庆时期D、康熙时期10、清代财政经济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在()A、雍正时期B、乾隆时期C、嘉庆时期D、道光时期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合纵与连横2、文景之治3、九品中正制4、《五经》5、淝水之战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曹操统一北方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大运河的开通及其历史作用。
3、试述唐朝三省六部制。
4、清朝是如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四、论述题(20分)1.试述明代施行一条鞭法的原因、主要内容和意义。
答案一、单选题1-5:DAAAD 6-10:DCCAC二、名词解释1、合纵与连横: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
中国古代史问答题集萃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答案】井田制是经济制度是经济基础,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上层建筑,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混乱局面,走向统一的因素。
(相当于秦统一的因素)【答案】生产力发展、联系加强;民族融合,人民渴望;争霸兼并,诸侯国数目减少;经过变法,秦国国富兵强;法家理论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嬴政采取了正确的战略和策略措施)3.唐人章碣咏史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中,提到了秦朝的哪两个历史事件?并分析这两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焚书坑儒——原因:秦始皇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
秦末农民起义——原因:秦朝的暴政。
影响:推翻秦朝;迫使汉初统治者休养生息;为历代农民树立榜样;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西汉与秦朝相比在哪些方面既有继承又有明显发展?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汉承秦制”的作用和实质是?【答案】1)①政治上:继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发展:神化皇权;加强监督,实行刺史制度;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建立察举等选官制度。
②经济上:对秦朝依据百姓土地等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依据加以继承。
发展: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③民族关系上:秦、汉都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发展:中原与西域、西南、百越之间联系加强,有效加强中央对边疆的管辖。
思想文化上:都加强思想控制。
发展:先实行无为而治,后“独尊儒术”、尊儒尚法,创立中国封建官学制度。
对外交流:继承秦对外交往的原则。
发展:扩大对外交流的广度、深度,开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长治久安的需要。
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
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历史简答题论述题汇编(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一、先秦时期的赋税制度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
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
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
此外,还有军赋。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新的赋税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土地面积征收实物。
前590年作丘甲,按土地征收军赋。
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不能一概而论。
二、秦汉时期的赋税制度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
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
口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120钱。
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
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
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
汉初规定,15至56岁的人,不管是男是女,每人纳赋120钱,叫算赋。
7至14岁的小孩,每人每年纳赋20钱,叫口赋。
田租按产量征收,一般三十税一。
徭役分为劳役和兵役。
成年男子一生要服两年兵役,每年服一个月劳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制度曹魏时实行租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两匹,绵三斤”。
课田制和户调式是西晋的赋税制度。
课田指的是应向国家纳税的田地数量。
丁男(16-60)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13-15;61-65)25亩,每亩纳粮8升。
户调就是户税,丁男之户每年纳绢3匹,绵3斤;丁女或次丁为户者折半交纳。
与曹魏相比,田租增加一倍,户税增加了二分之一。
北魏时规定,一夫一妇出帛1匹,粟2石;15岁以上的未婚丁女4人,从事耕织的奴婢8人,耕牛20头,租调相当于一夫一妇的数量。
四、隋唐至宋元时期的赋税制度隋唐之际实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规定:丁男每年向国家纳粟2石,称作租。
交纳绢2丈,绵三两或布2丈5尺、麻3斤,称作调。
每丁每年服徭役20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3尺或布3尺7寸5分,称作庸,也叫做“输庸代役”。
中国古代史考试题答案整理
一.简答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孟子提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即二人。
也就是如今所谓的换位思考。
义,与仁并用为道德的代表:“仁至义尽”。
义成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是“礼仪之邦”的重要传统美德。
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这是我们今天仍要发扬的。
信,乃人言,是说人要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任,这是做人的根本,是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华民族共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
二.简答:1.汉武帝的经济措施:(1.)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灌溉;(2.)设置田官,发展屯田制度;(3).统一货币,“铜本位”;(4.)置均输,行平准;(5).盐铁专卖政策的实施;(6).增税(对于一般人要承担的税收):1. 田租,2 算赋即口赋3 财产税4 徭役,一般男子每年服徭役30天.如果不愿服役,可以以300钱代替,称为更赋.3.东汉外戚与宦官政权: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原因。
1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即位时,大多年龄较小,由太后主持朝政。
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外戚(即皇帝的母党、妻党一族)专权。
皇帝成年,结纳身边宦官争夺大权,又导致宦官专权。
2. 表现及危害。
外戚、宦官之间多次争斗,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谋私利,使东汉政治一片黑暗。
桓帝以后,东汉朝政长期被宦官把持。
以前宦官徒党多做地方官,现在也做朝官了;以前做地方官多是县官,现在做州刺史郡太守了。
内外重要官职多被他们把持,垄断了仕途。
3.党锢之祸。
宦官专权,“虐遍天下,民不堪命”。
一些正直的官员、士大夫和太学生形成反对宦官专权的政治势力。
宦官和他的徒党无论在宫内,在朝廷或在地方,都遭到猛烈的攻击。
中国古代史常考简答题
中国古代政治史(一)(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早的实践是什么?其理论来源于谁的思想?(2)最早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朝代是什么?这一朝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3)柳宗元说:“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请解释这句话。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时发展了哪些制度?(5)在西汉加强中央集权制度中主观目的与客观效果相背离的是哪项措施?(6)汉武帝时期开创和实行了哪些制度和措施?(7)隋朝是个开创性的朝代,它首创了哪些制度?(8)唐朝时既削弱相权,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制度是什么?(9)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特点有哪些?(10)北宋通过设立什么官职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11)元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首要措施是什么?(12)元分别设立什么机构管理西藏、台湾?元时的监察机构是什么?(13)明清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时期。
最能说明明清两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走向极端的措施分别是什么?(14)明清时期对人们思想控制的显性措施和隐性措施分别是什么?(1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有哪些趋势?答案:(1)商鞅变法,韩非子的法家思想(2)秦朝,皇权至高无上(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由皇帝任免)(3)秦朝灭亡的原因不是郡县制而是由于秦朝的暴政。
(4)刺史制度、察举制度、编户齐民(5)封国制(6)剌史制度、察举制度中的孝廉科、推恩令、附益法(7)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庸(8)三省六部制(9)重文轻武、守内虚外、极度削弱地方,高度集中于中央(10)转运使(11)实行行省制度(12)宣政院、澎湖巡检司、御史台(13)明:设立特务机构、清:设立军机处(14)文字狱、八股取士(15)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统治者对人们思想的控制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史(二)(1)先秦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什么?选官标准是什么?(2)商鞅变法对这个制度作了什么修改?(3)墨子用人的标准是什么?(4)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是什么?标准是什么?(5)汉武帝时期,士大夫的主要做官途径是察举制中的什么科?(6)三国时魏国的选官制度是什么?(7)隋唐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有哪些?(8)明清科举制的消极影响有哪些?(9)谁在改革中改革科举制度?(10)科举制形成于哪一个皇帝时期?(11)从历史上得出什么选拔人才的经验或启示?(12)秦朝、汉朝、北宋、元朝、明朝监察的官职和机构分别是什么?(13)历代重视监察给我们什么启示?(14)什么选官制度是从上而下的?(15)哪一朝代科举录取人数太多而导致冗官冗员冗费?答案:(1)世袭制,门第(2)奖励军功,按功授爵(3)尚贤、反对任人唯亲(4)察举,才能和品德(5)孝廉(6)九品中正制(7)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历史论述题及答案。
历史论述题及答案一、1720--1820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整个欧洲,19世纪初世界10个拥有50万居民的城市中,中国就有6个。
……到了1840年,中国人均粮食仅200千克左右,而美国的人均粮食已经接近1000千克。
中国的年产铁约2万吨,不及法国的十分之一,不及英国的四十分之一。
西方铁路总里程达9000公里,而中国的陆路还在用牛马拉车运输。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人为地隔绝于世并且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这样的一个帝国最后注定要被打垮的。
1、出现上述材料的现象主要是由于哪一政策的实行?2、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闭关锁国观点:闭关自守会导致文明衰落论述:封闭自守不利于接受外来先进文明和发展对外贸易,会导致文明衰落。
清朝时期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错过了接受西方先进工业文明的机会,最终逐渐落后于西方。
反之对外开放有利于文明繁荣。
例如隋唐时期的中国,因为对外开放,最终领先于世界。
结论:封闭会导致文明衰落,开放会促进文明繁荣。
今天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应坚持贯彻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努力推动生产力的进步。
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婚丧礼俗的变迁最为明显。
在古代社会,缔结婚约凭借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近代以后,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婚礼习俗也开始删繁就简,效仿西方的心新式婚礼。
新中国成立以后,恋爱自由、婚姻自由、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和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1、近代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是从那一个事件开始?2、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参考答案:鸦片战争观点:政治变革有利于推动社会习俗的进步论述:政治变革后,新政府采取新的措施以及新思想的传入都会推动社会的习俗的变革。
历史考研中国古代史论述题(近年各名校真题)
中国古代史政治沿革史1、如何看待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多元性(03华东师)2、你眼中的夏朝(13东师)3、论述商王朝到西周政体发展和演变(15社科)4、论述周初大分封(14东师、14南开、14西北师、15北师)5、简述宗法制(14陕师)6、西周封建制、宗法制与井田制的内容及其三者的关系,并说明以此三种制度为核心,西周国家与殷商国家有何区别(02中山)7、论述春秋争霸情况8、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变化及其意义(14清华)9、简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之说(99华东师)10、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角度分析春秋与战国的异同(15华东师)11、简述弭兵之会的过程及影响(14河师)12、三家分鲁(15社科)13、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机构的变化(14辽大)14、评价秦始皇的功过(14陕师)15、简述秦统一的历史原因(13黑大)16、论述秦朝官制17、论述秦朝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4江师、13云大)18、评价历史上的封建制和郡县制(15东师)19、评述秦朝的历史地位(13苏大)20、简析秦王朝灭亡的原因(01华东师)21、简述楚汉之争22、试析楚汉战争中刘邦、项羽成败的原因(98东师)23、简述“汉初布衣将相之局”(05华东师)24、论述西汉前期的官制与特点(01东师)25、简述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背景(14北大)26、汉高祖至汉武帝分封制实行的具体过程(02复旦)27、论述文景之治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8、汉文帝的八王之乱(15扬大)29、西汉削藩的措施(15湘大)30、西汉一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00华东师)31、论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99复旦、13陕师、14厦大、15上大)32、结合史实评价汉武帝(14社科)33、评价刘秀(15苏大)34、论述东汉初年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治的措施(15东师)35、论述东汉末年的清议与党锢36、简述东汉累世公卿的政治现象(15南开)37、两汉政治制度演变(14山东大复试)38、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特点(14川大)39、曹魏巩固北方统治的措施40、评析曹操统一北方(01浙大)41、结合史实评价曹操(15社科)42、诸葛亮治蜀的措施及蜀汉后期政局(14扬大)43、试论诸葛亮(02兰大)44、论述我国历史上的“衣冠南渡、永嘉之乱”.(14湖师)45、简述西晋的主要社会问题(14华师)46、从婚配取向论述关于东晋南朝的士族门阀(14首师)47、南朝的更迭(15扬大)48、简述南朝士族衰落与庶族地位上升的表现和原因(14苏大)49、简述南朝“寒人掌机要”的现象及其历史背景与影响(05华东师)50、论述魏晋南北朝历史更替的线索,并评价这个时期的政权情况(13东师)51、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14福师)52、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的兴衰(98东师)53、魏晋南北朝数百年分裂状态中,南方突破不了哪些因素而灭亡?北方如何化解阶级、族群的对立、地域的制约,以及异质文化的落差,而整合创造成为新的国家体制(01台湾中正大学)54、分析淝水之战前后南北政权的特点及其变化55、简述淝水之战后前秦迅速瓦解与侯景之乱后梁朝迅速衰亡的原因(14南大)56、论述府兵制在北魏隋唐的情况(13人大、15社科)57、比较西周封建制与北周隋唐府兵制,分别从政权、经济资源、军事武力、社会地位、精神文化等各层面分析两者于相应的时空的优劣与演变(01台湾中正大学)58、试论隋王朝(13陕师)59、论述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07统考、15华科)60、试论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98东师)61、论述贞观之治的措施(14河北大)62、论述武则天与武周统治63、论述开元之治的措施及意义(14扬大、15南师)64、论述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及影响(02复旦、13黑大、13西北大、14湘大)65、论述唐后期的政局66、唐的差遣制度对宋制度的影响(14社科)67、唐代政事堂(02中山)68、西汉全盛时代与盛唐时代的繁荣之间的异同之处(02复旦)69、比较汉唐宦官专政的异同(14人大)70、比较西周封建制与北周隋唐府兵制,分别从政权、经济资源、军事武力、社会地位、精神文化等各层面分析两者于相应的时空的优劣与演变(01台湾中正大学)71、简述赵匡胤(01华东师)72、简述宋朝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上的地位(95北大)73、宋朝的官职差遣(15云大)7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影响(99复旦、13南大、13黑大、13南师、13扬大、14河北大、14华师、13川师、14陕师、14社科)75、北宋前期职官制度的主要特点(09统考)76、北宋的军制变化、特点及影响(13川大)77、试析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14南农)78、简述宋朝城市化的特点和意义(14云大)79、比较唐代都城和宋代都城在建筑上的主要区别,并说明中国古代都城变化的主要特点以及这些变化发生的原因(06华东师)80、试论澶渊之盟的影响(13西北大)81、南宋与金的三次议和的历史背景和内容(15西北师)82、宋以后宗族变化的特点及其对地方生活的影响(15华师)83、王与马共天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分别出现在哪个时代,分别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样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变迁?(15北大)84、元朝统一的意义(96南大)85、元朝的政治制度(15黑大)86、论述元朝的中央与地方行政机构87、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体制,并作出评价(96南开)88、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08统考)89、元末农民起义的特点(15苏大)90、试析元代兴衰的历史教训(02厦大、02复旦)91、简述行省制度从元明清形成、发展的历程(15西北师)92、分析元、明辅政制度的变化(14南大)93、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及影响(14西北大、14华东师)94、明代内阁的形成、发展及与宰相制的区别(15福师)95、论述明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13苏大、14湘大、13人大)96、论述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15苏大)97、明建立后的中央统治体制的变化(13南大)98、论述东林党的政治活动,并对比作出评价(96南开)99、明代贪腐的具体表现及原因(15福师)100、明朝嘉靖时期政治腐败与张居正改革(99复旦)101、比较明太祖与明成祖对待宦官政策的不同(01东师)102、明太祖惩治吏治的措施与效果(01兰大)103、明朝后期社会新现象(14华师)104、东汉、唐、明宦官擅权及其特征(96南大)105、清朝入关前后社会的主要矛盾(15黑大)106、概述北魏、元及清三个征服王朝入主中原后的统治手段(99台湾中正大学)107、论述明清政治制度的变革108、论述明清时期的地方政权机构及其演变(14辽大)109、明清时期地方制度和官职的变化(15西北大)110、试论由秦至清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的演变及影响(13南开)111、清朝前期反对分裂、巩固统一的斗争(13福师)112、简述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3黑大)113、论述清前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14河师、14云大)114、清初的中央机构(15扬大)115、简述唐宋明清的中央行政运作体制的主要变化(00复旦)116、清前期在边疆地区施行的不同于内地行省的统治措施(14川大、14西北大)117、论述清朝在康雍乾时期为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所做的努力(15东师)118、简述康熙帝(01复旦)119、简述清代奏折制度(15华师)120、评17世纪中国范围内的政局变革(15人大)121、论述八旗制度的组织形式及其演变122、论述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化123、三省与六部的关系(15社科)124、论述隋朝到清朝中枢机构从三省制到军机处的演变(14首师)125、比较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异同和优劣(15河北大)126、论述秦朝到清朝中枢机构的演变(14湖师复试)127、谈谈你对军机处的认识(14人大)128、以汉、唐、宋为例论述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消长变化129、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迁(14中民)130、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特点(15华师)131、以汉、唐、宋为例论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变迁132、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演变历程及其影响(07统考、14复旦、14河师、14江师、14内蒙古、15南开、15华师)133、唐代科举制的发展、作用及局限性(15福师)134、结合科举制的形式和内容,论述科举制的得失利弊(14南大)135、科举制是什么?论述其实质和基本精神(14天师)136、简述隋唐科举制的内容(14云大)137、论述春秋战国到清末的选官制度(14兰大、14西北师)138、论述两汉与隋唐在选官制度上的异同139、唐宋时期的选官制度(15西北大)140、魏晋时期九品官人制的产生、运作和历史影响(99复旦、09统考、14吉大)141、中国古代法律制度评述(15北师)142、唐宋法律制度的演变(99东师)143、秦以后历史上有很多南北分裂局面,选一个时期分析其形成、原因、历史意义(15厦大)144、门阀士族形成的条件、发展、特点及兴衰原因(15山西大、15吉大)145、论述从秦汉至明清的宰辅制度的演变(15西北师)146、中国门第形成与消蚀原因以及3到9世纪门第对中国政治、社会的影响(02台湾中正大学)147、阐述汉末到明初间中国千余年人口重心移动状况,并由南方民族汉化、农耕技术改进两个角度说明移民在当中发挥的功能(12台湾中正大学)148、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96南大)149、从隋到清封建统治典型的繁盛时期(99南农)150、自汉至清云南地区与中央王朝的关系(02复旦)改革变法史1、论述管仲改革的措施及意义(13陕师)2、论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意义(99复旦、13扬大、14陕师)3、比较管仲改革和商鞅变法(13南大)4、简述李悝变法的内容及影响(00复旦、14河北大)5、论述战国时期魏、秦、楚三国变法的异同及其历史意义(13福师)6、战国时代改革的特征(15苏大)7、论述王莽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的原因(13扬大、14云大、14上大)8、比较王莽改制和王安石变法(15人大)9、结合王莽改制与商鞅变法,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改革的成败与得失的看法(15西北师)10、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及意义(13南大、13扬大、14川师、14华东师、15黑大、14云大、15上大、15社科、15兰大)11、简述周世宗改革及其影响(14苏大)12、论述北宋中期庆历新政及熙宁变法(01复旦、15南师)13、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4苏大、15陕师)14、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其一生的实践,并分析其失败原因(99浙大)15、论述张居正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00复旦、13吉大、14西北师、15湘大)16、比较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98华东师)财政赋役史1、商代铜器的种类及其制造技术及艺术价值(96南开)2、论述春秋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14陕师)3、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商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96南开)4、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评价(96南开)5、简述西汉的赋税、徭役制度,并分析其特征(15陕师)6、汉代编户齐名的赋税制度(15吉大)7、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02厦大)8、南朝时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原因(95南开)9、简述东汉初恢复生产及社会经济的措施(13川师、15扬大)10、简述度田事件(15吉大)11、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的特点(14陕师)12、举例论述公元3世纪到6世纪南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15华东师)13、西晋的占田制的实行及其意义(01兰大)14、北魏三长制、均田制的内容和历史影响(13苏大)15、魏晋南北朝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实质(99浙大)1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02复旦)17、隋朝赋役制度的演变(02复旦)18、隋朝经济的大起大落(03陕师)19、论述唐代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演变(14南师)20、简述两税法的内容与意义(13南师、13云大、15上大)21、简述两税法与摊丁入亩的关系(13陕师)22、论述刘晏理财与两税法(13华东师)23、简述唐代服役制度由租庸调制演变为两税法的社会经济原因(99复旦)24、论述唐两税法(14陕师、14社科、15吉大、15扬大)25、唐代扬州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城市的原因(15江苏师)26、简述唐代中后期经济重心的南移(14川大)27、论述西汉到唐前期的土地制度28、简述隋唐时期的均田制(14湖师)29、均田制从产生到瓦解的历史变化(02复旦)30、隋朝整顿发展经济的措施及其影响(13扬大、15西北大(隋文帝发展经济)、15扬大、15江苏师)31、唐后期工商业税骤然兴起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简明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和简答简述答案
作业一.名词解释1、禅让时代:尧、舜、禹时期实行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叫作“禅让制〞,这一时期史称“禅让时代〞。
2、分封制: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
他们与周王室保持臣属关系,承当出兵、戍守、纳贡与服役的义务。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稳固周王室的统治。
当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宋等。
3、合纵与连横: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
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开展,就用军事压力与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连横〞。
从事于“合纵〞运动的主要人物是苏秦,从事于“连横〞运动的是魏人张仪。
4、国人暴动:“国人〞是指居住国都内的人的统称,多是平民,身份较高,至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
厉王逃到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朝政由周公、召公等代理,史称称为“共与行政〞。
5、初税亩:春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的一次赋税制度改革。
内容是不管公田,私田,都要按一律按亩纳税。
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意义:成认了土地私有制度,加速了井田制的崩溃。
简答题:1、简述商代的文字根本情况。
46-47答:商代的文字主要指保存在龟甲与牛肩胛骨上的,称之为甲骨文。
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
自19世纪发现以来,所见单字已达4500多个,已能识别的也有1200多个。
甲骨卜辞是商朝的国家档案。
反映了商朝后半期的宗教、经济、政治、军事、天文历法等情况。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2、列举诸子百家中主要四家的名称、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儒家:孔子、孟子:论语、孟子道家:老子:道德经墨家:墨子:墨子法家:韩非子:韩非子3简述齐国争霸的情况:问答题:1、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与意义答:背景: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开展落后于关东各国。
贵族保守势力强大,争权夺利,国力薄弱。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论述题)模拟试卷115(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1.论述从西汉到唐前期的土地制度正确答案:1.西汉时期的土地制度有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国家土地所有制。
西汉政府将大量土地分给自由民耕种,允许其自由买卖,这就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土地的自耕农所有制。
西汉也沿袭了周朝的封建制,在分封诸侯国的同时也将部分土地分给他们,,各诸侯国再租给农民耕种,是为封建租佃制。
另外,皇帝直接控制的土地,全国的荒地、森林、河流以及没收的土地,这些土地归政府所有。
2.东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前期沿袭西汉的土地制度,从中期开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豪强地主所有的田庄制度最终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
田庄规模大、多种经营,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
且聚族而居,宾客相附,拥有一定的私人武装。
与自耕农经济相比较,具有很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3.三国时期,曹魏实行屯田制度,即将无主荒地分给流民耕种,分民屯和军屯。
民屯采用了军事组织的方式进行管理,将招募或强制迁移的流民“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
司马之上逐级为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中央则是大司农总领,自成一系统,不属郡县。
政府对屯田民收取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田租。
军屯主要由士兵及其家属耕种,大多设在有军队驻扎和“士家”聚集的地区。
孙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行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蜀汉只有军屯。
4.两晋时期实行占田制。
包括:(1)农民的占田和课田。
占田,是指农民向政府登记所占有的土地;课田指农民向政府交课税(田租)之田,亩收谷八升。
(2)户调式。
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户纳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
(3)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
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
贵族官僚和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
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题论述题专项练习及答案
观点:大运河 赵州桥是惊世之作。 论述:隋朝的大运河,在已有的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贯穿五大水系, 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赵州桥是,是世界上保存完好、 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桥,它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把人类造桥技术向 前推进了一大步,是“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 结论:大运河与赵州桥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结晶,体现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 智慧和创造力。
隋朝大运河,赵州桥 气势磅礴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贯穿五大水系,跨长2000多千米,比苏伊士运河长10倍,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 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2014年6月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百尺高虹横水面,一弯新月出云雾”;桥身两侧的栏杆、栏板还有雕刻有石 狮和龙形等花纹,十分生动精美----“石狮不语观天下,游龙巡水界疆域”。赵 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它的设计开创了世界平拱桥建筑的先河, 把人类造桥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观点3:明清科举制僵化了。 论述: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 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即考生必须按按指 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大部分读书人为应 考,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 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 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所以说,明清科举制僵化了。 观点4:制度必须与时俱进。 论述:科举制创立初,考试内容较多,而且形式多样,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确实使中央政府笼络了许多人才,造就了许多科举出身的贤相。但到了明清时 期,采取八股取士,其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观点由朝廷指定,并且文体统一, 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举制度因为其不能 适应对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废除,因此说,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才会具有活力, 不断完善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简答题:1夏朝是怎样灭亡的?(1)夏朝最末的一代国君名桀,暴虐无道。
又筑倾宫、瑶台,生活更加奢侈腐朽。
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亦更加残酷,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这时东方的商族日益强大,商族首领汤率兵伐夏,约在公元前16世纪,夏为商所灭,桀被放逐而死。
2商代青铜器共分为哪几大类?商代青铜器可分为四大类:一是礼器,这一类器物纹饰瑰丽浑厚,典雅质朴,制作最为精细。
著名的司毋戊鼎就属于这一类。
二是饮食器,常见的有鼎、鬲、簋等,其中酒器尤多,证明商代奴录主贵族确是嗜酒成风。
三是生产工具,有斧、锛、刀、锯等,多是手工业工具,农具很少,当时农业奴隶使用的农具多是木器、石器、骨器和蚌器。
四是兵器,有戈、矛、钺、刀、箭镞等,其中青铜箭镞的数量是很大的,这在世界其他古代国家中是少见的,因为箭镞在射出后不能收回,如果不是青铜业发展到相当高度,就不可能用大量青铜铸造箭镞。
此外还有乐器和车马器等。
3简述西周井田制。
井田制度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所谓“井田制”有三种含义:一是土地所有制。
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他以共主的身份,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封地内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以至于士。
各级贵族世代承袭受封的土地,所受之田,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不准随意买卖或转让,这种土地占有制是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二是田地的形式。
井田一般经过精心的疆理,整治为十分方正大小相连的方块田,田块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和道路,每一方块田为一百亩,做为耕作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称一井。
三是经营方式也就是剥削方式,耕作井田的奴隶称为庶人或庶民,周天子在封授土地的同时把这种耕作奴隶成批地赐与臣下,以周天下为首的各级奴隶主贵族驱迫大批农业奴隶在井田上进行集体耕作,农业奴隶不仅为奴隶主贵族种田,还要服各种力役。
4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新旧阶级之间,各阶级、阶层之间,由于处于向封建地主制过渡的时期,斗争复杂而又激烈。
当时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5简述刘秀的用人政策及其目的。
刘秀实行了“退功臣而进文吏”的用人政策。
东汉初年,刘秀认为他的功臣多是戎马出身,不熟悉封建的典章制度,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可是他们往往又自恃功高,不听命令,或不遵守法纪。
为了表彰他们的功勋,刘秀封其中功劳最大的360多人为列侯,给予他们尊崇的地位,但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
刘秀很重视隐居山林、不仕王莽的士人。
他认为这些人既熟悉封建制度,懂得治理国家;又情操高尚,不与时浮沉。
所以就多方访求,重礼征聘。
刘秀实行这一政策,其目的是为了能“总揽权纲”,加强中央集权。
6简述《史记》的内容及其意义。
《史记》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全书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130篇,52.65万字。
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和纪事,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7简述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张仲景是东汉最著名的医学家,为救治病人,他“勤求吉训,博采众方”,撰成《伤寒杂病论》一书。
晋王叔和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此二书为后世医家的重要经典,张仲景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
华佗与张仲景同时,精医道、方药和针灸等术,尤精于外科手术。
用“麻沸散”麻醉患者,能打开腹部,为肠胃等内脏做手术。
华佗所编“五禽之戏”是一套健身操,常练有祛病延年之效。
8简述“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八王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分封制。
晋武帝为了维护和巩固司马氏集团的统治,大封宗室为王,允许王国置军,取消州、郡武备。
随着诸王势力发展和西晋中央政治制度的腐败,发生了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八王之乱”。
长达十六年的战乱,造成了严重后果,给北方地区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诸王间的互相残杀,削弱了西晋王朝的力量,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9简述隋朝统一的原因和意义。
(1)原因:南北方各民族融合,民族隔阂消弱,成为促进统一的重要因素;南北方经济的发展,要求迅速结束政治上的对峙局面,促进南北经济交流;门阀大族势力逐渐衰落,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出现;北周和隋朝的改革,使北方力量上涨,造成了隋灭陈的趋势。
(2)意义: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巩固和加强了各民族的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为唐朝昌盛奠定了基础。
10简述武则天的功与过。
(1)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处于庶族地主上升、士族地主接近灭亡的时代,严厉镇压反对派,杀掉唐宗室几百人,大臣几百家,剌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打击了士族势力;修订《姓氏录》,武氏列为第一,其余皆以官品高下为准,提高庶族官员地位;破格用人,发展科举,为庶族地主广开仕途,客观上符合历史潮流。
她用人虽滥,但发现不称职或废黜或诛杀,又创殿试以示慎重,提拔了狄仁杰等一批实才真贤。
她重视生产,根据生产好坏奖惩地方官吏,使耕地、人口增加,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2)武则天也是一个具有极大消极面的人物。
她用酷吏滥杀,不少好人被害;放手招官,致使官僚集团急剧膨胀;大肆佞佛,浪费无度;新发展起来的庶族地主与士族一样大量兼并土地,阶级矛盾不断加深。
11简述两税法出现的原因及其内容、意义。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激烈,均田制被破坏,农民失地破产,沦为地主的佃户。
唐肃宗以后,天下百姓“乡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唐初按丁征收租庸调的办法不通了。
为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根据宰相杨炎的建议,统一各项税收,创立两税法,主要内容:(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税;(2)不分主户客户一律收税;(3)根据资产田亩的多少征收产税和地税;(4)行商按收入的三十分之一纳税;(5)每年分夏秋两季征税;(6)根据财政支出定出全国税额。
两税法代替租庸调法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化,它扩大了纳税面,官僚地主不再享有免税特权,根据资产、田亩征税比按丁收税合理、进步,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2周世宗改革有哪些措施?(1)在经济上,均定赋税,下令招垦荒田,组织人民修治黄河与运河,限制佛教发展,打击寺院经济势力,废寺院,僧尼还俗;(2)在军事上,申明军纪,整编禁军;(3)在政治上,改善吏治,赏罚较严明。
13简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14略述元代的行省制度。
元代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总理政务,同时直接管辖大都及其邻近地区。
其他地区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变成了常设机构。
这些行省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我国省区的规模。
元代的行省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5《梦溪笔谈》一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著的一部不朽名著。
这部笔记形式的作品,广泛涉及到政治、军事、历史、文学、艺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个领域,共计609条。
其中有关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化学、药物的部分。
反映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成就,此书还记录了许多平民发明家的事迹。
如毕升、喻皓、高超、王朴等的发明创造,都是由于沈括的记载,才得以流传后世。
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沈括“是中国整个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16简述明初加强君主集权统治的措施。
(1)废行省,设三司,改革地方机构;(2)废丞相,以六部治国,加强皇权;(3)废大都督府,设五军都督府,制定卫所制度,加强对军队控制;(4)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加强对百官的监察;(5)设置锦衣卫和东西厂,加强特务统治;(6)杀戮功臣,提高皇权。
通过以上措施,明太祖提高了皇权,促成了明代集权政治的建立。
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为明初社会经济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
但是,因为明朝时我国封建社会已到晚期,专制主义的强化,必然导致封建政治的腐败,也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社会的瓦解,其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五、论述题:1、试述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战国时华夏族与其他各族,已形成民族大融合。
秦统一后,开始建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公元前218年秦派大将军蒙恬率军北征匈奴,收回河套地区,置34个县,迁中原人口,到此垦殖,并修直道通咸阳,加强两族人民经济、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公元前214年秦征服越族,先后置闽中、会稽、桂林等郡,又迁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加速了民族融合并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统一西南夷,修五尺道,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间的往来,对经济、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作用。
从此,秦建立了“东到大海,西到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国家。
2、评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太宗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位英明的封建帝王。
唐朝主要依靠他的谋略和武功完成了统一大业。
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成为封建治世的模范,因其年号叫贞观,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这治的主要内容:(1)以隋亡为戒,对统治集团的为所欲为有所节制,赋役较轻,人民稍得喘息之机;(2)任人唯贤,官得其人,不因政敌而舍贤才,从各阶层各方面搜罗了许多文武奇才,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宰相,房有谋略,杜能断事,被誉为“房谋杜断”;(3)善于纳谏,魏征改于直言上谏受到赞赏和信任,魏征以外还有一批重臣经常向太宗诤谏,太宗欣然接受;(4)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5)继续采用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吸收庶族参政。
“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与唐太宗本人的素质和努力密切相关,但更重要的是由于隋末农民战争的推动。
农民战争的伟大威力促进唐太宗居安思危,成为有远见的政治家。
贞观时期,农民处境有所改善,但是所受压迫仍然很重,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唐太宗励精图治的根本目的也是在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和地主阶级的永远富贵。
3、试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原因:北宋中期“积贫积弱”,“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为缓和阶级矛盾,稳定北宋王朝的统治,必须“富国强兵”,变法改革。
内容:主要有10个方面:均输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
意义:王安石主持变法从1069年开始至1085年宋神宗死,新法被废止。
这场变法在“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某些效果,如因为推行青苗法、免役法等收到了大批钱粮;推行农田水利法,兴修了1万多处水利工程,溉田36万余顷;军事上曾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取得熙河之役的胜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