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观点摘要:奥地利著名科学家弗洛伊德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不仅歇斯底里患者,而且正常人,在意识的背后都可能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冲动,因不被社会习俗、道德法律所容许,必须被压抑下去而不被意识到。
这些被压抑于心灵深处的欲望和动机构成了人的潜意识,它是人类一切精神生活的根本动机。
这种潜意识学说,构成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正是沿着这条线索,逐步发展、完善了他的精神分析学说,这是人类认识自我历程中的伟大成就。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潜意识正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所创立。
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精神分析的分区观点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无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二者之间为前意识。
无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被压抑在无意识中。
无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
前意识是介于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弗洛伊德把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其结构观点。
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的一个永存的成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第一次系统提出潜意识理论;主张人格结构的三层次;主张性欲论。
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一个犹太大家庭中,父亲雅科布是犹太毛皮商人。
他在和弗洛伊德的母亲阿玛利·内桑森结婚前,曾结过一次婚。
弗洛伊德诞生时,其父40岁,似乎是一个不亲近人而自居权威的人物,而母亲则给他较多的抚育和感情。
弗洛伊德虽然有两个异母哥哥,但他和比他大一岁的侄子约翰的关系似乎更为密切,两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既是亲密的朋友又是互相痛恨的对手这样的两歧模式,在弗洛伊德的后期著作中时常再现这种模式。
1859年,由于经济原因,弗洛伊德全家迁到莱比锡。
一年后又到维也纳。
到纳粹并吞奥地利为止,弗洛伊德在此居住78年。
弗洛伊德不喜欢这个帝国城市,部分是由于市民们经常反对犹太人。
尽管如此,精神分析在一些重要方面反映了它由之产生的这个都市的文化和政治背景。
例如,在哈布斯堡帝国,弗洛伊德的父辈常常是有自由倾向的理性主义者,他们所遭受的权力衰落可能促使弗洛伊德后来产生精神内部父亲权威易受伤害的感触。
他对女孩们被诱奸这个主题的兴趣,同样也可追溯到维也纳入对妇女性生活的态度。
1865年,弗洛伊德九岁,提前一年以有一点成绩考进所在区的斯佩尔中学,一度醉心于人文学科。
17岁中学毕业他最终选择了医学。
弗洛伊德曾在不同的场合几次诉说他并不喜好医学:“不论是彼时,还是此后,我从未对医生这一职业产生过什么特别的兴趣。
”1873年,17岁的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开始他的学医生涯。
在维也纳大学,他和当时有名的生理学家之一布吕克一起工作过。
1882年,弗洛伊德进入维也纳总医院,作为临床助教,受到精神病学家T.梅纳特及内科教授H.诺特纳格尔的教导。
1885年,弗洛伊德完成了他对脑髓的重要研究,被任命为神经病学讲师。
这时他对可卡因的药理作用发生兴趣,对此研究了数年。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位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他的理论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内心深处那些隐藏的角落。
他的观点和研究不仅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引发了广泛的思考和探讨。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面。
意识,是我们能够感知和觉察到的部分,而潜意识,则是那些被压抑、隐藏在深处,不为我们所察觉,但却对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产生着重要影响的部分。
他用冰山来比喻意识和潜意识,意识就像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潜意识则是隐藏在水下的巨大部分。
潜意识中包含了我们的本能冲动、欲望和被压抑的记忆,这些因素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是与生俱来的,追求快乐和满足本能欲望的部分;自我则是在现实环境中形成的,负责协调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代表着社会道德和规范,对自我进行监督和约束,遵循道德原则。
这三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当它们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时,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性本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他认为,性本能从出生就存在,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当然,这里的“性”并非仅仅指生理上的性行为,而是一种广义的性驱力,包括了各种与生命延续和愉悦有关的本能冲动。
例如,婴儿的吸吮行为也被他视为性本能的一种表现。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将人的成长过程分为了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在每个阶段,如果个体的性本能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或过度满足,都可能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或异常。
弗洛伊德还强调了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性。
他认为,童年时期的创伤、冲突和未解决的问题会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并在成年后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例如,一个在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的人,可能在成年后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通过精神分析疗法,帮助患者回忆和揭示童年时期的经历,能够使潜意识中的冲突意识化,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基本观点
精神分析学认为:人之为人,首先其是一个生物体,既然 人首先是生物体,那么,人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动力必然是 生物性的本能冲动,而本能冲动中最核心的冲动为生殖本 能(即性本能或性欲本能)的冲动,而在社会法律、道德、 文明、舆论的压制下,人被迫将性本能压抑进潜意识中, 使之无法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上,而以社会允许的形式下 发泄出来,如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后期弗洛伊德又提 出了与“生殖本能”对应的“死亡本能”学说,认为人除 了维护自身生命生长发展的能量(即求生本能,其中核心 本能为性欲本能)之外,还有着将自身生物肌体带入到无 机状态,即死亡状态下的能量,即死亡本能,死亡本能在 战争、仇视、杀害、自残中得以非常明显地表现Βιβλιοθήκη 精神层次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 决定、情感等等 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 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 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意识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 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 的理性内容。 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无意识的中介机制。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是 一种可以被回忆起来的、能被召唤到清醒意识中的部分,它的作用更 体现在阻止潜意识进入意识,它起着“检查”作用,绝大部分充满本 能冲动的潜意识被它控制,不可能变成前意识,更不可能进入意识。 潜意识(又称无意识,又译为下意识),则是在意识和前意识之下受 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更隐秘、更 原始、更根本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 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 种欲望。由于潜意识具有原始性、动物性和野蛮性,不见容于社会理 性,所以被压抑在意识阈(所谓意识阀,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 下,但并未被消灭。它无时不在暗中活动,要求直接或间接的满足。 正是这些东西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 和意图的源泉。潜意识(无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 弗洛伊德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与分析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与分析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理论与分析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5.6-1939.9.23),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
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中,自我分析的有关理论是其组织理论形成的前提。
弗洛伊德用了一个隐喻来描述自我与本我(id)之间的关系。
他说,"自我与本我的关系,就好比是骑手与马的关系"。
他认为,自我必须对付三个专横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superego)和本我。
本我是自我能动的部分,而且是最原始的量。
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这种无意识的要求需要立即得到满足,遵循的规则是幸福的规则。
与本我相反,自我不得不关心整个有机体的生存,而且还涉及如控制本我的本能需要的问题。
自我在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充当中介,它的作用在于在本我的要求与外部世界的阻碍之间进行调解。
总之,自我是自我意识中理性的成分,但同时,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自我常常被本我的完全无意识要求所控制和误导。
此外,自我还受到超我,即弗洛伊德所言的内在化了的"父母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继承者和代表人"的制。
超我在自我意识中充当一个内在的控制器的用,其形成源于社会和父母所定的各种戒律的内在化。
正如自我与本我不同一样,趁我与自我也很不~样。
超我是人格的一部分,大部分是无意识的,而且是社会在人的灵魂深处的代表,它包括了意识和自我理想两个部分。
自我理想是一个人理想化了的自我形象,是超我的一部分,来源于在他人面前的自居作用。
当自我分裂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时,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而人们一旦经常受到本我和超我的控制时,自我就会变得焦虑不安,并引发防御性行为。
西格蒙·弗洛伊德
影 , 来一次 又一 次地 出现 在我 的 梦里 。而且 ,在 梦 中,它们始 终都 同我 的 累累成 果 后
联 系在 一起 ,好 象我 想说 :“ 你看 ,我 已经做 出 了成 果 !”
在 我 的 家庭教 育 中,宗擞知 识 占 了 大 的比重 ;而且 ,父亲也‘ 实希 望 《 经》 很 确 圣 的精 神 将 能武装 他 的 儿子 的 头脑 , 鼓舞 着他 去 不断上 进 , 是我 本人 对 《 并 但 圣经》的 信 仰是 有限 的 。从 开始 学会 读 书以后 ,我 对 学习历 史和 文 学产 生 了 大的兴 趣 。 很
价值 观 都 产 生 了划 时代 的影 响 。
图形 科 普囚
维普资讯
人类 的大 脑
弗 洛伊 德 :学 说 影 响 鲁 迅 甸 作
l 父 亲 曾说我 “ 点也 没 出息 ” 一
『
我父亲的家族在莱茵河的科隆一 带定居 已经相 当长久 了。 但是 , 四五世纪 中犹 十
I太人 受到 迫 害 , 他们 才向 东逃 走 。而在 十 九世 纪 中叶 , 们 又从立 陶 宛经加 里 西 亚而 他 迁 回到德 属奥地 利 。 我 永远不 能理 解 为什 么我 得 为我 的祖 先 而感到 羞耻 , 或如一般人 所 说 的那 样 为 自
己 的 民族 感 到 羞 耻 ? 于是 , 叉 无 反 顾 地 采 取 了 昂 然 不 接 受 的 态 度 , 始 终 都 不 为 此 我 并
后 悔 … …
我 的父 亲雅可 布是 毛织 品 商人 , 用手 中微 薄 的资 本经 营 着他 的生 意 , 他 他一 生 中
一 18 年 的弗 洛伊德 85
结 过三 次婚 ,当我 出世 的 时候 ,我就 有 了两个 同父 异母 的哥哥 ,他们 已经 二十 多岁。
精神分析理论[1]
弗洛伊德的生平与著作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出生于现属捷克的摩拉维亚的一个小城镇弗赖堡。
父亲是个不得志的犹太呢绒商人,因生意上的失败全家迁至德国的莱比锡,在弗洛伊德四岁时又移居奥地利维也纳,在那里弗洛伊德一直生活了近八十年。
弗洛伊德一生著述甚丰,先后发表论文、著作三百余篇,后人编辑的《弗洛伊德全集》共24卷。
主要代表著作有《梦的解释》(1900)、《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1901)、《性学三论》(1905)、《图腾与禁忌》(1913)、《精神分析论》(1917)《超越快乐原则》(1920)、《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1921)、《自我与伊底》(1923)、《幻想的未来》(1927)、《文明及其缺憾》(1930)等。
(一)精神分析的对象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现象的内容作为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最早形成的理论中,弗洛伊德就断言:“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有意识的精神过程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动作和整个精神生活的局部。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的精神活动远比有意识精神活动重要得多。
意识过程在人的全部精神过程中不过是极小的一部分,就像大海中的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是能够被人看到的,但却只是整个冰山的一小部分,而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则为冰山的大部分。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就像冰山水下的部分,在人的全部精神活动中占主要地位。
因此,弗洛伊德主张,精神分析所研究的对象应当是无意识的内容,而不是像以往那样,仅限于对意识内容的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又可以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潜意识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潜意识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以及与本能冲动有关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正常人的举目言谈、日思夜梦、偶然失误,神经症患者的各种症状,以及宗教、科学、艺术等活动,无不受它的支配和影响。
精神分析的方法1. 自由联想就是精神分析者让患者在全身心都处于放松的情况下,进入一种“自由联想”的状态,不给患者的思路以任何有意识的引导,但是患者必须如实地报告他所想到的一切。
佛罗伊德
弗洛伊德的理论知识总结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05.06-1939.09.23),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毕业于维也纳大学,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弗洛伊德的理论可分为两个时期,早期理论一般指他在1920年以前的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包括:①意识和无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分为 3 个部分: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个人目前意识到的一切。
潜意识指虽非目前意识到的但可以通过回忆而变为意识内容的一切。
无意识则指被压抑而不能通过回忆再召唤到意识中的一切;这通常是不为社会规范所容的欲望。
②压抑和抵抗。
人的某些本能欲望常常是不被社会风俗、习惯、道德、法律等所容的。
因此,欲望与规范就产生激烈的斗争,往往是欲望迁就规范受到压抑。
由于压抑的无意识欲望不能闯进意识域里来,患者难以联想起自己的隐私这种现象,弗氏称为抵抗或抗拒。
③泛性论。
一个人从出生到衰老,一切行为动机,都有性的色彩,都受性本能冲动的支配。
神经症的产生,就是由于性本能冲动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的结果。
精神分析理论指出,在性的后面有一种潜力,这种潜力常驱使人去追求快感。
这种潜力被叫做里比多,又称性力。
里比多的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以及生殖期等。
④快乐原则和现实原则。
人的行为受本能的支配,但同时又要受现实的限制。
因此,人的心理也就有两种系统,每种系统各受特殊的原则支配。
第一种系统受快乐原则的支配,形成于婴儿期;第二种系统除受快乐原则支配以外,还受现实原则支配,形成于婴儿期以后。
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对他的理论开始作了一些比较大的修正。
形成了他的后期理论。
主要包括:①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虽然各有不同的目的,但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心理成长的价值探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探析于钦明(黑龙江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 150040)摘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其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对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心灵成长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
本文首先对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学说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探讨了精神分析理论影响儿童心灵成长的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家庭教育儿童成长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作为世界心理学五大理论模式之一,对整个人类文化、特别是儿童的心灵成长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最惊人的发现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他的婴儿或童年时期。
那些重新被潜意识唤醒的往事让人们明白:儿童恰恰是那些难以名状的痛苦的牺牲品。
精神分析理论致力于透视儿童的精神生活,探析儿童记忆中的矛盾冲突。
它的目标是使人们更多地了解儿童、理解儿童、珍惜儿童、爱护儿童,并敦促人们改变对待儿童“无意识”的错误态度,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本文试就其理论影响作一探讨。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要理论:1、潜意识学说弗洛伊德潜意识学说为人类描绘了幅立体的心理结构图。
传统心理学所谓的“心理”只是这一结构的表层,即意识层,而在心理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个比意识层更为广袤、复杂、隐秘而富于活力的潜意识层面,如果说人的心理像一座在大海上漂浮的冰山的话,那么意识只是这冰山浮在海面上的可见的小部分,而潜意识则是藏在水下更巨大的部分。
这一潜意识层面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潜意识层(或译无意识),它是由各种受到压抑或被遗忘的情绪、欲望、动机所组成,并失去了与正常交流系统和语言规则的联系,几乎无法进入人的意识和理性层面。
这部分往往是不能为风俗、习惯、道德、法律所见容的,但它不会因此而消灭。
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的内容充满本能的色彩,通常被压抑隐藏着,如一个人讲错了一句话,失言,一个人写错了字,笔误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在人的无意识里面有一种欲望在起着作用,导致失言、笔误等现象的发,因此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自我--现实原则
• 自我是个体出生后,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 来的。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 本能冲动和欲望;另一方面,他又要顺应 外在的现实环境,以保护个体的安全。所 以自我遵循现实原则。(饥饿觅食)
主要功能 1)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 体的生存; 2)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以符合现 实环境的条件; 3)抑制不能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4)调节和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 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哲学
(二)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要点
• • • •
潜意识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焦虑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释梦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生平
• • • •
西格蒙· 弗洛伊德(Sigmund.Freud 1856-1939):出生于摩拉维亚一个小 镇(当时属奥匈帝国)上的小商贩家庭。 4岁时,全家迁居维也纳。1873年,考 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81年,拿到医 学硕士学位,随后师从当时最负声望的 脑解剖学家西奥多· 梅内特学习神经科学, 其间又认识当时有名的医生和生理学家 布罗伊尔并与其建立深厚的友谊和合作 关系。1886年,自己创办诊所,主治神 经症和脑病,随后逐渐醉心于各种神经 症的临床诊治和理论研究中,终成为精 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梦的解析》(1900) 《精神分析引论》(1910) 《超越唯乐原则》(1920) 《自我与本能》(1923
(2)甜柠檬 sweet lemon
– 虽然生活中发生不如意的事情,但个体努力强调 事情的美好的一面。
2013-9-29 28
防御机制的运作
• 多种防御机制可能同时使用 • 防御机制有积极作用,但不能使之成为解 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主要使用的防御机 制会发生变化(Cramer,1987)
佛洛依德 精神分析
这是迄今为止仍在欧美各国广为流行的一种心理治疗----学派和方法。
弗洛依德先提出了无意识理论,即提出人在不知不觉中还存在另外一种心理过程,它和意识一样,主宰着人的正常和异常心理活动。
弗洛依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反应。
前意识是内容,只要借助于注意,就可以进入到意识之中。
但无意识里的内容,要想进入到意识中去,就会受到抗拒,似乎有某种主动力量压制着这种观念。
为了说明这些概念,弗洛依德曾用一个客厅和它的接待室作比喻:在接待室里,有无数无意识观念争着要进入客厅,但门口的检查者只允许那些“善良者”进入。
一旦走进了客厅,就等于进入了“前意识”,它们就可以得到“自我”的注意。
那些被检查者拒之门外的无意识观念,经过乔装打扮,或则在入睡的条件下进入梦境,或则在心理异常的情况下,以异常的力量压倒检查者强制闯入意识之中。
弗洛依德还提出了一种“里比多(Libido)”,理论,他把从婴儿、幼儿到成年的性本能分为不同的阶段。
他认为,在早期,人的性欲尚未直接与生殖机能相关联,而是通过身体的一定的催情部位来得到满足。
例如,婴儿的早期性欲主要集中于口部,从吸吮中获得满足,称为“口唇期”。
以后,感觉到了排泄器官的刺激作用,常在排泄时感到快感,这种性欲集中于肛门的现象称为“肛欲期”。
幼儿逐渐认识到两性的差异,称之为“崇拜性器期”。
成年后,性器官发育成熟,称为“生殖期”。
在青少年时期,还有一个“潜伏期”。
上述每一阶段都不同的特点,而每当性欲固定在某一催情部位(口唇、肛门、生殖器等)时,就会出现各种心理异常。
弗洛依德将人的人格结构分为“它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它我”位于无意识的最深层,是行为动力的源泉;“自我”存在于意识之中,它以社会所容许的方式,指导自己的行为,以满足“它我”的需要;“超我”是最高级的部分,它可以改变“它我”的冲动,使“自我”的作用符合良心与理想、道德、法律等的要求。
心理学史作业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生平介绍
弗洛伊德于 1886年春以神经病学家的身份私人开业行医。弗洛伊德还作 为神经病学家在一家儿童诊所工作过几年,并出版了 2大卷论述各种小儿麻痹 症的权威性著作。这样,他成了欧洲重要的神经病学家之一,他在这个领域 中多年的工作,无异对他后来心理学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
医生生涯
弗洛伊德很快认识到自己必须干一种比较实际的工作,而不是那种纯粹 的研究,于是就进了维也纳医院,当了一名住院实习医生。
他三年里在医院的各个部门都工作过,因此在医学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 充分的训练,但是他的兴趣则在他的导师 T.H.梅涅特所负责的精神病学方 面。在医院实习期间,他发表过一些有关古柯碱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引起了 医学界对这种药物的注意。弗洛伊德发现古柯碱具有麻醉的特性,他向他的 一些当眼科医生的朋友的建议,在治疗眼疾时不妨可以用用。有一位名叫柯 勒的医生发表了这一成果,因而被誉为局部(古柯碱)麻醉的创始人。
在他医院工作结束的时候,弗洛伊德被授予一笔数目不大的奖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这 样,他就能去巴黎旅行,并到萨尔帕屈里哀跟著名的神经病学家让 ·马丁·沙可 学习。
在巴黎学习的四个半月,成了弗洛伊德一生事业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沙 可这位当时最有名望的神经病学家献身于癔病研究的情形,促使弗洛伊德也 走上了同一条道路。这对他把兴趣从躯体方面转到心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 义。
哲学思想
? 人格基本结构 ?梦 ? 性心理发展 ? 本能学说 ? 精神层次
弗洛伊德主义与尼采、叔本华思想间 的联系
?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则是一种心理哲学,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关联,从而使弗洛伊 德的思想汇入西方哲学源流之中。从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看,叔 本华和尼采的意志论都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即无法在理论上逻 辑地说明与生存意志及权力意志相反的现象,因为二者都共同缺 失一个与生存意志或权力意志相对等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死亡 原则。
佛洛依德
超我(superego)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 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 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 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 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 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 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 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 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 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 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 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 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 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 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 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 现实的人” 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 道德的人” 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 在通常情况下,本我、 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 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 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
三、人格适应: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人格适应: 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 焦虑是一种由人格不适应状态引起的痛苦的情绪体验。我们前 面曾提到, 面曾提到,自我在整个人格结构中执行着控制和管理人的行为 的职能,它同时服侍着三位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 ——外部世界 的职能,它同时服侍着三位严厉的主人——外部世界、超我和 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然而, 本我,而且要使它们的要求和需要相互协调。然而,这些要求 总是背道而驰并常常互不相容,所以自我常表现得软弱无力。 总是背道而驰并常常互不相容,所以自我常表现得软弱无力。 焦虑就是自我对待上述三者的软弱状态。弗洛伊德说: 焦虑就是自我对待上述三者的软弱状态。弗洛伊德说:“如果 自我不得不承认它的软弱,它就会突然产生焦虑。 自我不得不承认它的软弱,它就会突然产生焦虑。”(注: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新讲》 安徽文艺出版社, [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讲》,安徽文艺出版社, 1987年 87页 根据焦虑的可能来源, 1987年,第87页)根据焦虑的可能来源,弗洛伊德认为焦虑 主要有三种,即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 主要有三种,即真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三种 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 焦虑的根源分别是外部世界、本我和超我。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是谁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是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05.06-1939.09.23,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市的一个犹太家庭,因口腔癌逝于伦敦。
父亲是一位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但资本微薄的犹太商人。
父亲的这些性格,对弗洛伊德有很大的影响,弗洛伊德出生时,他已41岁。
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当时才21岁,他是同母所生8个兄弟姐妹中的长兄,而他还有两个异母的哥哥。
弗洛伊德对母亲很孝顺。
他在著作中提到他母亲时说,他的自信以及对事业的乐观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母亲的影响。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心理研究在巴黎跟随沙可期间,弗洛伊德被沙可的思想所鼓舞。
在这一时期他从一个神经学家转变为一名精神病理学家,从对躯体的研究转向对心理的研究。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 1884 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开始产生的。
布洛伊尔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医生,不但帮助弗洛伊德排忧解难,而且还使弗洛伊德学会用新方法治疗癔病。
1882年11月他已经从布洛伊尔的病人安娜·欧的病例了解到催眠及宣泄疗法布洛伊尔称为“谈话治疗法”的效果,巴黎回到维也纳以后,他进一步考虑同布洛伊尔一起研究安娜·欧病例。
这时候,弗洛伊德已从沙可那里学到有关治疗歇斯底里病症的方法。
他在接受布洛伊尔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探索其中隐含的问题,终于发现了催眠疗法的奥秘,揭示出催眠疗法的使用范围及其与人的内在精神状态的关系。
为了使催眠术更臻完善,1889 年夏,弗洛伊德亲自到法国南锡,试图向多年应用催眠术的法国医生们求教,他说服一个病人跟他一块到南锡去接受催眠治疗。
就在这次治疗这位女病人的过程中,弗洛伊德同法国医生本汉的讨论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果,即认为催眠疗法的作用是有限的,另外他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都能接受催眠,最后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而转向自由联想。
浅析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对艺术的影响
一、“无意识”理论的内涵
“无意识”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学说的核心理论。无意识也称下意识或潜意识,是相对于意识 而言的,它是指未被意识到的、潜在的心理活动,即在不知不觉 中进行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灵感、直觉都与它有着密切的 关系。
1999.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编辑 桂湘书
54
三、关于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评价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精神 分析肇始于一种治疗方法。但是我想使你们产生兴趣的却并不 是治疗方法,而是精神分析所阐明的真理;尤其是在与人类有关 的方面,即人类自身的本性方面,它为我们提供的知识,是它所
②
揭示的人类各种不同的活动之间的联系。” 弗洛伊德的理论在 社会科学的很多门类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要理 性地、辩证地看待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看到它带给艺术 积极影响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短板,不能过分夸大无意识的 作用、把它当做决定人的一切精神活动和行为的动力。如果把 无意识作为决定人的一切精神活动的动力,无疑是贬低了意识 和理性的作用,这必定会对艺术创作和文艺批评带来负面影响。
艺术的激情很多时候都是为无意识代言的宣泄动机。弗洛 伊德曾说:“艺术家也有一种反求于内的倾向,和精神病人相距 不远。他也为太强烈的本能需要所迫使;他渴望荣誉、权势、财 富、名誉和妇人的爱;但他缺乏求得这些满足的手段。因此,他 和有欲望而不能满足的任何人一样,脱离现实,转移他所有一切
①
兴趣和利比多,构成幻念生活中的欲望。” 不可否认,无意识的 冲动很多时候是艺术创作的动力,它在艺术活动中有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简介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创立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主张人的行为和思维受潜意识的影响,通过解析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来理解和治疗心理问题。
在心理学和精神治疗方面,精神分析理论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潜意识与意识精神分析理论中,个体的心理活动被划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个层次。
意识是个体能够直接感知和注意到的心理活动。
而潜意识则是个体无法直接察觉的心理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心理防御机制等。
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个体的潜意识对意识产生重要的影响,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会通过各种方式滋生出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强迫症等。
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强调通过解析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和欲望来理解和治疗这些心理问题。
冲突与欲望的解析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冲突主要源于潜意识中的欲望与现实的冲突。
个体的无意识潜意识中存在着强烈的欲望,如性欲望、压抑的童年经历、社会规范等。
这些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受到抑制和压抑,从而导致心理冲突的产生。
精神分析理论通过解析个体的潜意识来理解这些心理冲突和欲望,并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其中,解析梦境和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理论中常用的技术手段。
通过解析梦境和自由联想中的隐含信息,可以揭示个体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和欲望,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个体免受潜意识中的心理冲突和欲望的困扰,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是个体潜意识中的一种反应模式,通过将冲突和欲望排斥到潜意识中,以防止其对意识活动的干扰。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等。
压抑是指个体将自己的冲突和欲望排斥到潜意识中,使其无法自觉。
否认是个体拒绝承认或接受一些现实情况或心理需求。
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欲望和冲突归因于他人或外部环境。
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分析心理防御机制来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并帮助个体认识到这些机制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佛洛伊德关于人格起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平衡的理论。
意识个体目前能够知晓的心理成分。
前意识当前不能意识到,但是能够很容易进入意识的那部分信息。
无意识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成分,储存着被压抑的原始本能驱力、记忆以及情绪。
压抑西格蒙特-佛洛依德认为,不愉快的信息通常在没有知晓之前就已经进入了无意识。
本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个生而具有的无意识心理成分运用初级加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遵循快乐原则。
力比多性饥饿和渴的生命本能力量。
快乐原则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企图寻找即时的满足避免痛苦而不管会对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初级加工思维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试图通过对需要对象形成欲望-实现的心理表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现实原则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现实原则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通过安全现实的方法来满足本我需要的企图。
超我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实施执行道德约束和力求完美从而与本我的欲望对抗。
良心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的道德约束。
自我理想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完美行为的标准。
置换一种防御机制个体将攻击或性感受从最初的目标转向安全的人或事物。
升华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置换方式对社会有害的目标被社会允许的目标代替总的来说是对社会最好的置换方式。
认同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参照生活中成功获得满足的个体。
性敏感区域刺激时释放性能量的身体部分。
心理性欲阶段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的性能量寻求不同满足途径的发展时期。
口唇期弗洛伊德认为从出生到1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本我的满足集中于口腔。
口唇依恋型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暴饮暴食吸烟以及其他口腔活动寻求快感。
口唇侵犯性人格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口头对他人敌对获得快感。
肛门期弗洛伊德认为从1岁到3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二个阶段快感的获得来自于肛门。
肛门便秘型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吝啬的顽固的固执的和冲动的。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
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Frend,Sigmund1856-1939)
奥地利精神科、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56年5月6日出生于摩拉维亚,4岁时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在中学时代就显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7岁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学家艾内斯特·布吕克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
1881年开始私人开业,担任临床神经专科医生,1886年与马莎·伯莱斯结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儿A·弗洛伊德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1938年因遭纳粹迫害迁居伦敦,于1939年12月23日因口腔癌在伦敦逝世。
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兴趣是在1884年与J·布洛伊尔合作期间产生的,他们合作治疗一名叫安娜·欧的21岁癔症患者,他先从布洛伊尔那里学了宣泄疗法,后又师从J·沙可学习催眠术,继而他提出了自由联想疗法,1897年创立了自我分析法。
他一生中对心理学的最重大贡献是对人类无意识过程的揭示,提
出了人格结构理论,人类的性本能理论以及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他的主要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1895)、《梦的解释》(1900)、《性欲三论》(1905)、《论无意识》(1915)、《自我与本我》(1923)、《焦虑问题》(1926)、《自我和防御机制》(1936)。
心理学家名人故事: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
心理学家名人故事:精神分析之父——弗洛伊德西格蒙特?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人,”精神分析之父,本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在神经病的困拢中,重新发现了人类心灵的隐秘。
他用独创的治愈了自己,也给无数病患者带来福音。
他历经诽谤、战争、迫害与癌症,但却在人类文化的领地上留下了拓荒者的足迹。
弗洛伊德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是老父雅可布?弗洛伊德与其填房阿玛莉亚的长子,因此他受到比七个弟妹更多的宠爱。
母亲常常预言他必将成为大人物,这使他无时不充满偏执的自信。
他头脑聪明,心灵敏感,情感变态。
他热爱母亲,敬佩年同祖父的父亲,但却对异母兄长菲利普怀着无名的嫌恶与仇视。
这种感情,后来终于在他那引人注目的自我分析中得到了解释他无意识中深信菲利普是他的生父,他嫉恨菲利普和母亲的这种关系。
他的少年时代,遭受了许多神经症障碍的侵害,这些体验与病症,与他日后建造精神分析体系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1881年,弗洛伊德获得了维也纳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882年,他与一位贫穷的小姐马撒?伯奈斯订婚,热恋使这位神经病患者经常表现出嫉妒、消沉、焦虑、激愤,他好讲排场,致使婚礼几次延期,经过四年的挫折方才完婚。
弗洛伊德在开私人诊所的实践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精神分析体系,他公开指出”性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有主宰地位。
他因此而备受诽谤与指责维也纳医学会断绝与他的关系;教会视他为异端分子;反犹主义者污蔑其理论为犹太人的学说;出版界称其为肮脏琐屑的巫师,指责他的着作是在教唆婴儿私恋双亲;上流社会的淑女们一听见他的名字就脸红。
整个世界都把他看成疯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理论 佛洛伊德关于人格起源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平衡的理论。
意识 个体目前能够知晓的心理成分。
前意识 当前不能意识到,但是能够很容易进入意识的那部分信息。
无意识 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成分,储存着被压抑的原始本能驱力、记忆以及情绪。
压抑 西格蒙特-佛洛依德认为,不愉快的信息通常在 没有知晓之前 就已经进入了无意识。
肛门便秘型 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吝啬的顽固的固执的和冲动的。
肛门排放型 一种肛门期固着人格类型表现为冷酷攻击性的凌乱和无序的。
生殖器期 弗洛伊德认为3岁至6岁时心理性欲的第三个阶段快感的满足来自于生殖器。
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所有的男孩都无意识地想杀死自己的父亲并在性上占有母亲。
置换 一种防御机制个体将攻击或性感受从最初的目标转向安全的人或事物。
升华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种置换方式对社会有害的目标被社会允许的目标代替总的来说是对社会最好的置换方式。
认同 个体倾向于将自己的身份和行为参照生活中成功获得满足的个体。
性敏感区域 刺激时释放性能量的身体部分。
心理性欲阶段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本我的性能量寻求不同满足途径的发展时期。
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生而具有的无意识心理成分运用初级加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遵循快乐原则。
力比多 性 饥饿和渴的生命本能力量。
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企图寻找即时的满足避免痛苦而不管会对他人带来怎样的伤害。
初级加工思维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试图通过对需要对象形成欲望-实现的心理表象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我 பைடு நூலகம்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现实原则来满足本我的需要。
现实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通过安全现实的方法来满足本我需要的企图。
超我 弗洛伊德认为这一部分的心理通过实施执行道德约束和力求完美从而与本我的欲望对抗。
良心 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的道德约束。
自我理想 弗洛伊德认为是超我完美行为的标准。
口唇期 弗洛伊德认为从出生到1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本我的满足集中于口腔。
口唇依恋型人格 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暴饮暴食吸烟以及其他口腔活动寻求快感。
口唇侵犯性人格 一种人格类型个体通过口头对他人敌对获得快感。
肛门期 弗洛伊德认为从1岁到3岁时心理性欲阶段的第二个阶段快感的获得来自于肛门。
阉割焦虑 弗洛伊德认为男孩害怕父亲会割掉自己的生殖器来惩罚他对母亲的性欲望。
伊莱克特拉情结 弗洛伊德认为女孩发现自己没有阴茎后把对母亲的性欲望转向父亲。
阴茎嫉妒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女孩拥有阴茎的渴望。
生殖器期人格 在生殖器期由固着而形成的人格类型这种人自私冲动缺乏对他人的真诚。
潜伏期 弗洛伊德认为6到11岁时心理性欲第四个阶段此时性能量被社会认可的活动升华和转移。
性器期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心理性欲阶段中11岁到成年性和爱情的兴趣已经指向了自己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