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PPT
多丽丝 莱辛
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言语不多,与人叙谈很是专注,亦很少讲到自己。
1993年5月,莱辛与小说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传记作家霍尔罗伊德共同访问社科院外文所,我曾与上述诸位畅谈文学之味。
记得她言谈举止没有丝毫大人物的痕迹,自然流露出一种老奶奶的亲和力。
这是20年前的事了,今日犹在眼前。
斯人已去,只想把她的书再读一遍。
莱辛也是一位直言不讳的公众人物,对一些非洲国家和地区的种族隔离与社会不公毫不留情地予以抨击,她为此曾被南非禁止入境30年。
但莱辛对非洲的一草一木都满怀深情。
2021年,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
当年12月,她因身体原因未能出席斯德哥尔摩的颁奖仪式,但是准备了书面发言。
演讲题目出人意料——《论没有得到诺贝尔奖》。
她谈到一位年轻英国人在津巴布韦从事基础教育,历经艰难。
那里的儿童渴望书籍,学校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教育设备,何来图书?莱辛说,孩子们的祖父母生活的时代,尚有口头文学传统,不识字也能讲故事;然而在今天,口述传统消逝,小学生接触不到图书,长大自然就当不成作家,遑论得诺奖。
莱辛为他们难过,也希望听众伸出援助之手。
关心社会不公和弱势群体命运,为其他人的不幸而焦虑,这是莱辛60多年创作生涯的重要特征之一。
莱辛在漫长一生中,始终心系非洲,也见证了大英帝国的轨迹。
她父亲是派驻波斯(今伊朗)的英国军官,受重伤(失去一条腿)后与照顾他的英国护士结为连理。
莱辛1919年10月出生,5岁时父亲在南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买下一大片土地,举家迁往非洲务农。
莱辛在一家天主教女校就读,14岁就进入社会,没有受过正规大学教育。
她从此开始绵延一生的自学生涯,主要的学习材料便是19世纪俄国、法国及英国文学作品。
“二战”期间,她在左翼图书俱乐部影响下加入共产党。
1949年莱辛带儿子离开非洲,定居伦敦,留在身后的是两次婚姻和另两个孩子。
在非洲的生活经历是她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创作素材。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ppt课件
•
(1)、自然辩证法按照其学科性质属 于哲学的二级学科。
• (2)、就其地位或学科位置,属于哲 学与具体科学之间一个独立层次,是 哲学与具体科学技术的中介和桥梁。 • (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它 与历史唯物主义相互并列。 • (4)、自然辩证法又具有交叉学科的 特性:
哲学
自然辩证法
• 它在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进行交 叉,
一个是逻各斯(logos)精神,一个是努斯 (nous)精神。 逻各斯精神:言说、说话、言语,引伸为理性、 逻辑、规则、规律,即理性精神。 努斯精神:就是能动、超越、创新、自由的 精神。
2 、反思
黑格尔认为,反思就是思想对思想的思想。 即思想的自觉或精神的自觉,自我检审,自我批 判,自我否定,自我超越。 反思就是怀疑、批判、创新的精神。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做思想的主人:自主、自由、自尊。 科学是“思想的自由创造” ,思想是“爱的 运动” 。
•
(9)哲学是无用之学,“哲学烤不出面包” 。
(10)哲学没有答案,是无解的。凡是有明确 答案的都不是哲学,只能是科学。 (11)哲学是玄学,玄之又玄,不可捉摸,虚 无缥缈。 (12)哲学是这个时代的弃妇和人们的梦中情 人。
(13)罗素:“哲学是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 一片无人区” 。
•
• • • • • • • • • • • •
体系结构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科学技术方 法论
科学技 术观
各门具体科学技术的部门辩证法
5.自然辩证法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1)科技史 (2)科学思想史 (12)现代科技概论 (13)科技伦理学 (14)生命伦理学 (15)科学社会学 (16)科技管理学 (17)科技政策学 (18)系统科学 (19)马克思主义哲学
介绍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英文版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 Personal life
Honor award
Main compositions
作家简介
• 多丽丝· 莱辛,CH,OBE(英语:Doris Lessing,1919年10月22日-),英国女作 家,代表作有《金色笔记》等,被誉为继 伍尔芙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 奖项。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迄今 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 此外她是历来第卅四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 在文学奖则是第十一位。
主要作品
Grass is Singing' (1950) 《青草在歌唱》 Fiv‘ (short stories) (1953)《短篇小说五篇》,获得毛姆文学奖 The Children of Violenc' Series 《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1952-1969) Martha Ques'《玛莎· 奎斯特》 (1952) A Proper Marriag'《良缘》 (1954)) A Ripple from the Stor') 《风暴的余波》 (1958) Landlocke'《被陆地围住的》 (1965) The Four-Gated Cit'《四门之城》 (1969) Going Hom' (memoir) (1957) The Habit of Lovin' (collection) (1957) Win' (short story) (1957) In Pursuit of the Englis' (nonfiction) (1960) Golden Notebook‘ 《金色笔记》 (1962)被公认是莱辛的代表作 Cat Tales猫系列: Particularly Cat'《特别的猫》 (stories & nonfiction) (1967) Particularly Cats and Rufus the Survivo'《猫语录》 (1学奖(Somerset Maugham Award) (1954年)
拉奥孔
…
“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 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一般叫做 动作,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p91)
“对于艺术家来说,神和精灵都是写人格化的抽象品,必须经常保持这样 的性格特点,才能使人们认得出他们。对于诗人来说,神和精灵却是些 实在的发出行动的东西,在具有他们的一般性格之外,还各有一些其他 特性和情感可以按照具体情景而显得比一般性格还要突出。”(p57)
…
2,在媒介上的区别 诗与画在描写对象上的差别源于它们在媒介上的差别。 ㈠ 诗和画的媒介来源不同,绘画使用的颜色、形状都直接源于自然界, 是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因而是一种自然的符号。诗却不同,它所使 用的语言是自然界原本没有的,而是人创造出来作为某种象征意义的标 志,因此它是人为的符号。 “一个画家如果根据汤姆逊的描绘做出一幅美的风景图来,他比直接临 摹自然的画家在成就上就更大。后者看到他的蓝本自然就摆在面前,而 前者却须用想象力把蓝本想象为放佛就在面前。后者凭生动的感官印象 去创造出一件美的作品出来,而前者却凭一些人为符号所产生的朦胧的 苍白的表象。”(p72) 在这里自然的符号指的就是绘画,而人为的符号指的就是诗。
…
而诗却可以写丑,因为并列部分的丑在先后承续的描述中效果就会减弱, 诗把一个人物写的丑,用意在使它显得可笑,从而增强喜剧性。 “因为丑在诗人描绘里,常由形体丑陋所引起的那种反感被冲淡了,就 效果说,丑放佛已失其为丑了,丑才可能成为诗人所利用的题材。诗人 不应为丑本身而去利用丑,但他却可以利用丑作为一种组成因素,去产 生和加强某种混合的情感。”(p141) “在缺乏纯然愉快的情感时,诗人就必须利用这种混合情感,来供我们 娱乐,这种混合情感就是可笑性和可怖性所伴随的情感。”
第五章 启蒙主义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三节 赫尔德
赫尔德对文学、自然、社会的诸多思考和论述中存在一 种综合对应的关系。他用自然界植物的发展比拟文学的 发展,用社会中人性的特征解读各民族各时代文学的特 质。他力图消化吸收他那个时代的全部知识,表达他对 于世界和历史的整体观念。
第三节 赫尔德
四、评价
赫尔德不能算是一个拥有严格而完整的学科构架的文艺 理论家,但他是一个热情、敏锐并且具有独创精神的文 学批评家。
在于说明诗的优越性。诗能全面、广泛、透彻地描写事 物的动作以及情绪的发展变化。诗表现物体的美时,常 用的有效方法有两种:一是就美的效果来描写美;二是 化美为媚。
评价:
在论述诗与画的界限问题上,莱辛并不以纯粹的学术研 究为目的,而是据此为契机,表达他积极进取、注重行 动的文艺观。
第二节 莱 辛
三、市民剧理论
西方文学理论
启蒙主义文论
概述
一、启蒙运动
含义:17世纪至18世纪,在欧洲,特别是英国、法国、 德国、意大利等国,发生的一次广泛而影响深远的思想 运动。“启蒙”一词的原意是“照亮”,启蒙运动实则 为思想解放的运动。
口号:“勇于使用你的理性”
特点:拒绝迷信和神秘,对人的理性力量和科学进步抱 乐观的态度,崇尚科学,强调自由和人权。
悲剧的净化效果问题:莱辛依据他对亚里士多德《诗学 》的理解,指责高乃依曲解了亚里士多德。莱辛认为, 道德存在于激情的两个极端之间,中和适度才是净化之 道。
第二节 莱 辛
评价: 莱辛的文艺理论以其革命性和启示性,拉开了狂飙突进运
动的帷幕。
第三节 赫尔德
一、人物:
赫尔德(1744—1803),德国启蒙主义批评家,狂飙突进 运动的先驱和精神领袖。赫尔德的著作主要包括《论德 国现代文学片断》《批评之林》《论语言的起源》《莎 士比亚》《论莪相和古代民间的诗歌》《关于人类发展 的另一种历史哲学》《希伯来诗的精神》《民歌》《散 论集》和未完成的《人类历史哲学大纲》等。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ppt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ppt篇一: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课件*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实践决定反作用目的和归宿检验认识真理性(正确与否)唯一标准发展的动力来源错误的认识导致实践进入歧途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起促进作用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正确的认识克服错误的倾向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同学们对月球的了解、认识有多少?观点一:月亮是相当久远以前的史前人类造出来的观点二:月球是地球的伴星和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观点三:月球是一颗寂静荒凉的星球,没有空气、昼夜温差极大、辐射强烈、月表凹凸不平且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观点四: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由于地球运动和受外星体撞击,地球飞出去一大块物质,形成现在的月球???????探究一:你认为哪些认识是正确的?为什么?认识: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真理谬误真理: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 相符不符真理:观点二:月球是地球的伴星和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观点三:月球是一颗寂静荒凉的星球,没有空气、昼夜温差极大、辐射强烈、月表凹凸不平且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撞击坑?????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②任何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①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何会有真理和谬误的区分?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2、“造反有理” 3、“农村包围城市” 任何情况下三角形内角之和都等于180度吗?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造反有理”这个观点是真理还是谬误?在中国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时,毛泽东说“造反有理”,指人民要求解放。
在20世纪60年代,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十年浩劫中又打出“造反有理”,要造人民政权的反,造社会主义的反。
要使主观符合当时的客观――主客观历史的统一前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先在城市夺取政权” 理论“农村包围城市” 理论要使主观符合当地的客观――主客观具体的统一3、真理都是具体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莱辛《拉奥孔》诗
莱辛《拉奥孔》诗画美学与王维 诗画美学比较
一、前言
• 诗歌和绘画是人类最重要的艺术门类,在中西 方不同文化的背景中,中西方诗歌和绘画按照 自身特有的规律向前发展,打上了深深的民族 文化特征的印记,最终形成了中西不同的诗画 观。具体来说,在西方,莱辛提出的“诗画异 质”成为诗画关系的主导,而在中国,苏轼、 王维坚持的“诗画一律”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本文将介绍莱辛《拉奥孔》中所表现的诗画美 学观,并将之与中国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诗画 美学观做比较,以此来透视中西美学观的不同。
莱辛及其《拉奥孔》简介 • 莱辛是德国杰出的戏剧 家、文论家、美学家、 哲学家、社会、戏剧和 宗教评论家。是德国文 学史上第一个职业作 家.是18世纪德国启蒙 运动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体现了他一生 追求的两个指导原则— —真理和理性。车尔尼 雪夫斯基称莱辛为“德 国新文学之父”。
一、莱辛及其《拉奥孔》中的诗画 美学
拉奥孔介绍
• 拉奥孔雕像表现的是特洛伊城 的祭司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 被大蛇绞住时痛苦挣扎的场景。 莱辛就这一雕塑作品和维吉尔 史诗《伊尼特》中相关内容进 行比较,发现了几个重要的不同 点。莱辛不同意温克尔曼对此 所作的“静穆的伟大”及不宜 于表现过激表情的解释,认为史 诗和雕塑处理的不同来自不同 的摹仿媒介、题材和审美感受。 他结合许多例证,写出了《拉奥 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阐 明了他的“诗画异质”观。文 中对诗画特征的描述和两者区 别的分析成为西方美学史上诗 画理论的经典之作。其理论意 义和美学价值十分丰富。
Doris-Lessing-英国文学
The Grass is Singing
1974
03
04
1996
Love,again
Memoirs of a Survivor
BBC评论的一百本最棒的英国小说之一
Novels
《野草在歌唱》The Grass is Singing 1950(first novel) 《这原是老酋长的国度》This Was the Old Chief's Country 1951 《短篇小说五篇》Five short stories 1953 《暴力的孩子们》Children of Violence Series 1952-1969 《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 1962(representative work) 《特别的猫》Particularly Cats 1967 《又来了,爱情》Love, Again1996 《猫语录:大帅猫的晚年》The Old Age of El Magnifico2000
work, The Golden Notebook, was written in 1962. By the time of her death, more than 50 of her novels had been published.
自南非白人政权自1956年 The Grass is 起,莱辛就被禁止前往南 Singing 非地区。一直到白人政权 倒台以后的 1995年,她才 1950 得以重访南非,中间相隔 的时间是40年。1994年4 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 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同 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 第一位黑人总统。 She died on 17 November,aged 94, at her home in London,
Doris lessing 多丽丝莱辛
After
these two failed marriages, she has not been married since. Later on Gottfried Lessing became the East German ambassador to Uganda, and was murdered in a 1979 rebellion .
Woman--
relaxes on the stifling roof, smoking, reading, sleeping, and getting a tan Men-- sweat and struggle to work The heat in Lessing's story refers to the actual temperature , the men's rising passions, and also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two genders, classes. By selecting three men with varying life roles, a youngster, a newlywed, and a family man, Lessing illustrates both a range of attitudes toward women and sex and how the progressive stages in life shape the men's views.
Lessing was awarded the 2007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doing so the Swedish Academy described her as "that epicist of the female experience, who with scepticism, fire and visionary power has subjected a divided civilisation to scrutiny“.Lessing was the eleventh woman and the oldest ever person to receive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2001, Lessing was awarded the David Cohen Prize for a lifetime's achievement in British Literature. In 2008, The Times ranked her fifth on a list of "The 50 greatest British writers since 1945".
莱辛-项玉莹作
毛姆文学奖(Somerset Maugham Award) (1954年) Prix Médicis étranger (1976) Österreichischer Staatspreis für Europäische Literatur 欧洲文学国家奖(1981) Shakespeare-Preis der Alfred Toepfer Stiftung F. V. S., Hamburg 德意志莎士比亚文学奖(1982) W. H. Smith Literary AwardW‧H‧史密斯文学奖 (1986) Palermo Prize (1987) Premio Internazionale Mondello (1987) Premio Grinzane Cavour (1989) 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Book Prize (1995) 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1995年) Premio Internacional Catalunya (1999) David Cohen British Literary Prize (2001) Companion of Honour from the 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 (2001) 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 (2001年) S.T. Dupont Golden PEN Award (2002) 诺贝尔文学奖 (2007年)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理由 她以怀疑主义、激情和想像力审视一个分裂的文 明,她登上了这方面女性体验的史诗巅峰。
简介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 (1729.1.22 — 1781.2.15)德国启蒙 运动时期剧作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生于劳西茨地区的卡门茨 (Kamenz),父亲是牧师。 生平 1746年入莱比锡大学学神学,同年写出处女作是喜剧《年轻的学 者》。1760年之前,从事编辑和撰稿工作,主编过《柏林特许报》文 学副刊等。创作了《萨拉· 萨姆逊小姐》(1755)和翻译了《狄德罗 先生的戏剧》(1760)。之后完成了反普鲁士的喜剧《明娜· 巴尔 封· 赫姆》(1767)。汉堡剧院成立后任戏剧艺术顾问,并写成《汉堡剧 评》。之后又完成名悲剧《爱米丽雅· 迦洛蒂》(1772)、《智者纳 旦》(1778),与《萨》剧构成莱辛的三大名剧。评论集是《新文学 通讯》和《汉堡剧评》。前者有17封信,基本上包括了他戏剧理论的 主要观点:创立与本民族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民族文学和戏剧;民 族戏剧不应以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为模式而应以莎士比亚和英国戏剧为 榜样,同时还吸收自己的民族传统。后者是由104篇评论组成,也概 括了他的理论观点,崇尚亚里士多德和莎士比亚而泛古典主义戏剧。 1781年死于Braunschweig.
Doris Lessing (多丽丝·莱辛--诺贝尔获奖作家)
留学(英美澳法加新六国)租房
• 留学公寓在线隶属于同维思 创网络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公司 总部位于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 中国人民大 学文化科技园。
• 提供免费的海外学生公寓在 线预订服务,不收取任何手续费或中介费。 留学生直接向海外学生公寓支付费用, 无任 何中间环节。
1. Somerset Maugham Award (1954) 2. Prix Médicis étranger (1976) 3. Austrian State Prize for European
Literature (1981) 4. Shakespeare-Preis der Alfred
Dramas
Each His Own Wilderness (1959) Play with a Tiger (1962)
Poetry
1. Fourteen Poems (1959) 2. The Habit of Loving (1957) 3. A Man and Two Women (1963) 4. Winter in July (1966)
Doris Lessing
Doris Lessing’s works
Novels:
The Golden Notebook(1962) The Grass is Singing(1950) Briefing for a Descent into Hell(1971) 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1973) Memoirs of a Survivor(1974) The Good Terrorist(1985) The Fifth Child(1988) Mara and Dann(1999) The Sweetest Dream(2001) The Cleft(2007)
德语文学选读 第五讲 莱辛 智者纳坦
华中科技大学 德语系
第五讲
•近代德语、启蒙运动与莱辛
近代德语(一) Neuhochdeutsch
(1650-1900)
• Dreißigjähriger Krieg
三十年战争
• 1618年到1648年,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卷
入神圣罗马帝国内战的大规模宗教战争。 • 三十年战争的结果:法国取得欧洲霸权, 瑞典取得波罗的海霸权,荷兰和瑞士彻底 独立;德意志遭到严重破坏,神圣罗马帝 国名存实亡。 • 世界观的改变:“虚空,一切都是虚空, 虚空的虚空。”
Der Barock
• Der Barockstil löst die auf Einheit und
Ruhe hinzielende, klar gliedernde Kunst der Renaissance ab, indem er zwar deren Formelemente übernimmt, sie aber durch Häufigkeit und Übersteigerung solcher Formen und ein Streben nach Reichtum und Bewegtheit im Ausdruck zu übertreffen sucht. 巴洛克是一种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以宁静和谐为 目标、具有明晰构造的艺术风格。虽然巴洛克借 鉴了文艺复兴艺术的形式元素,但是它却通过对 这些元素富丽夸张的表现以及对财富和自由的追 求来超越前者。
•
启蒙运动
• 17~19世纪初在欧洲各地先后兴起的反对宗教蒙昧主义,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潮。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认为,社会 之所以不进步,人民之所以愚昧,主要是由于宗教势力对人 民精神的统治与束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树立理性和 科学的权威。他们认为,人的理性是衡量一切的尺度,不合 乎人的理性的东西就没有存在的权利。他们主张传播科学知 识以启迪人们的头脑,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强人类的福利。 他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自由、平等和民主。在他们看 来,封建专制制度扼杀自由思想,造成社会上的不平等和文 化经济上的落后。因此,他们大力宣扬“天赋人权”,主张 人民参与政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9讲 十八世纪德国美学
莱布尼茨:混成的认识是另一种明晰的认识。谐和与美 这种感情就是人类混成的知觉或形式。心灵对于事物的秩序、 宇宙的和谐的这种知觉,不必有明确的知识,却有一种虽然 混成、但很明晰的知识。
鲍姆加通:混成的认识属于感性认识,“是指在严格的 逻辑分辨界限以下的表象的总和”。这种感性认识虽然未经 逻辑分辨,却能呈现出生动的图像。它所追求的目标是事物 显现给感性认识的那一线“审美之光”,即那种鲜明性和明 晰性。它既不同于逻辑认识,也不同于宗教和道德感悟。
丰富性取决于知觉的丰富程度及其多样性。 真实性即是对感性事物把握真实可靠程度的要求,用哲 学的语言说,就是“美的思维的对象和因与果的联系,这种 联系通过类理性可以感性地加以把握”; 鲜明性是对事物的混成表象的充分的描写。这种混成的 表象往往呈现出极深的诗意。 鲍姆加通还谈到诗的措辞、寓意、音律、词藻等在诗歌 中的作用。而对于那些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的人们,鲍姆加通 认为必须有天赋的洞察力、感觉力和想象力。
莱辛承认维吉尔的史诗中描写了拉奥孔的叫喊是事实。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希腊艺术与罗马艺术之间的不同。 在荷马的史诗里也有人们肉体遭受痛苦时大喊大叫的描 写:
当狄奥墨得斯的投枪刺向埃涅阿斯(阿弗洛狄特之子) 的时候,阿弗洛狄特赶去救他。这时候,“高傲的提丢斯之 子在浩荡的人群中追上她,用锐利的长枪刺伤她的纤细的手 掌,枪尖穿过秀丽女神们为她编织的神圣的袍子,刺破她腕 上的嫩肉,女神的神圣的血——永乐的天神身上的一种灵液 往外流,……女神大叫一声,把她的儿子扔在地上”。 由此可见,温克尔曼所谓希腊艺术的具有“高贵的单纯, 静穆的伟大”的风格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希腊哲学家和教父们已经仔细地区分了“可感知的事物” 和“可理解的事物”。……因此,“可理解的事物”是通过 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把握的;“可感知的事 物”[是通过低级的认知能力]作为知觉的科学或“感性学” (美学)的对象来感知的。
希腊神话ppt课件
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
• 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诚实正直,意志坚强,热爱人民,努力 为人民解除灾难
• 同情,以他的顽强意志和英雄行为鼓舞人们面对厄运;但也通过他的毁灭 宣扬了神力不可抗拒。人的意志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的思想
• 表现了雅典自由民面对正萌发的社会危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相信自己的 力量,另一方面担忧愤懑。
• 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发展
酒神祭祀—农村—工商业刺激农业发展—政治斗争—争取群众
• 希腊悲剧、喜剧 • 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 一个喜剧家:阿里斯托芬
埃斯库罗斯(公元前525—前456)
• 他的创作全面反映了民主制建立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政 治斗争,充满了民主精神和爱国热忱,也反映了他世 界观的矛盾。
• 著名的抒情诗人有萨福等。
·
1 萨 福 的 抒 情 诗
萨福
• 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后世的柏拉图称她为“第 十位文艺女神”,还有“男有荷马,女有萨福”之说。
• 萨福一生写了9卷诗,多以缠绵悱恻的爱情为主题,语言 艳丽,情调伤感,感情真挚,可惜流传下来的很少。《给 所爱》一诗表现出她很擅长写恋爱心理。
澎湃的性格;中国古人向往高山,具有深沉稳重的气质。 • 与“知者动,仁者静”相对应,古希腊人信仰“动”的哲学,崇尚力量和
冒险;而中国古代人则喜静,崇尚和谐、稳定和恬静。 • 与“知者乐,仁者寿”相对应,古希腊人追求现世的欢愉,赞美肉体和声
色之乐;中国人则节制情欲,渴望长寿。
古希腊文学
第一阶段: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 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主要
·
2
伊 索 寓 言
后 世 艺 术 家 想 象 的 伊 索
多丽丝·莱辛
• 从结果上看 杰瑞在经历生活的磨难后,获得了对社会、 对人生、对自我的明确的重新认识。
三个视角看《游过隧道》
• 对母亲来说,她应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 演什么角色 • 对青少年来说,他来说,他们对杰瑞的态度又 会给杰里带来什么影响
• 母亲在杰瑞成长中扮演的角色,不是开荒 者,而是引导者 1 杰瑞,十一二岁,丧父 2 在“安全的海滩”还是去“岩石嶙峋的海 湾”的问题上 3 母亲从来没有将眼光从儿子身上移走,一 直在沙滩上关注着杰瑞
• 青少年(杰瑞)成长的艰辛 1 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没有父亲的陪伴, 引导和保护。 2 受到异国文化的排斥,在度假地,他是个 外国人,语言不通,肤色各异,无法被当 地男孩所接纳。
• 杰瑞成长程中的遇到的障碍 作为当地人,那群男孩,在一个游客用取悦 的方式向他们示好,想跟他们融为一体时, 他们给杰瑞的不是友好的态度,不是友谊 的支持。相反,他们给这个纯洁无瑕的心 灵的却是漠视甚至敌视,全然不顾及这个 单纯的小男孩是否能承受这心灵的摧残。
短篇小说 《游过隧道》
• 成长小说 • 成长小说限制在主人公对成人世界的无知 状态进入有知状态的叙事,只有主人公迈 出了走向成熟的关键一步,才是成长小说。 根据这些标准,《游过隧道》是一篇成功 的成长小说。
内容简介
• 故事讲述了一位十一岁的英国男孩,杰瑞,跟随母亲去海 边度假。他内心很渴望能真正脱离母亲的无微不至的照顾, 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勇气的男子汉。在一次游泳的经历 中,杰瑞发现了岩石嶙峋的海湾,不同于他所呆的那片人 潮攒动的安全海滩。在那儿,他意外地碰到了一群当地男 孩。他们善于游泳,并能自豪的游过一片未知的海底隧道。 杰瑞想跟男孩们一起游泳,但他的想法遭到了拒绝。这使 他年幼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之后他苦练游泳,想独自穿过 海底隧道。但这个过程并不顺利,险象环生的探险让杰瑞 的生理和心理都经历了残酷的考验。最后他实现了自己的 愿望,也真正获得了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但狐狸回答到:“你,请举出一种低贱的动物,它会想起来模仿你。”
• 这则寓言揭露了德国 文坛的落后后,批评 了缺乏民族意识和独 创精神的德国作家, 莱辛称这种“模仿” 是低贱的行为
美学家莱辛 • 美学著作《拉奥孔,或论画与诗的界限》 (Laokoon oder über die Grenzen der Malerei und Poesie)
• 这部著作主要用于反对当时德国文坛诗画不分的创作 方法。 当时德国文坛在“瑞士人”的理论支配下, 无视诗(文学)和画(可视的造型艺术)之间的不同 创作规律。使得文坛盛行所谓的“描写诗”,它描写 绘画所擅长的静态,其结果必然是辞藻堆积,使文学 仅变成描写的工具,而不是成为反应现实生活的有力 工具。诗画不分在画坛上的实践后果是画家们用绘画 描写文字所擅长的情节和道德概念,使绘画变成莫名 其妙的寓意画、象征画和没有生气的没有文字说明的 连环画。总之诗画不分使绘画和文学都不能成为建立 民族文学的有力工具。针对这种现状,莱辛要让创作 者们分清诗与绘画的界限,并用拉奥孔这个 荷马史 诗中的人物来具体说明。
丰收期1760—1769 1760年10月离开柏林来到布雷斯劳,给一位将军当秘书 1765年回到柏林 1766年写成美学著作《拉奥孔,或论画与诗的界限》 1767担任汉堡民族剧院的艺术顾问和演出评论员,并写成《汉堡剧 评》 1768年剧院倒闭,离开汉堡 晚年期1770—1781 1769成为沃尔芬毕特尔图书馆管理员 1771年认识夏娃•柯尼希,1776年与之成婚,1778年妻子难产去世 1772年创作著名悲剧《爱米丽娅。迦洛蒂》 1778年出版《反葛茨论》,与基督教正统派论战 1779年写成诗剧《智者纳旦》继续弘扬宽容思想 1777—1780创作哲学著作《论人类的教育》 1781,02,15因脑溢血逝于不伦瑞克
• 德国著名诗人海涅也称赞说,莱辛是一个完人, “他用论战文章给陈旧老朽之物以毁灭性的打 击,同时自己也创造了一些新颖的更加美好的 东西。”
莱辛一生的文学道路证实他为德国民族文学奋斗 了一生,真正伟大的文学艺术家都是民族的,也 正因为是民族的,他们才是世界的,莱辛一生有 明确的追求,从不去迎合宫廷的需要,他目光远 大,人格高尚。他为德国古典时期的到来铺平了 道路 从前你活着,我们尊敬你 如同一位天神, 如今你去了,你的精神仍然支配 着 我们的灵魂!
• 《爱米丽娅 •迦洛蒂》是德 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强 烈反封建意识的剧本,它 极大地影响了18世纪七八 十年代狂飙突进时代的青 年作家。赫尔德曾因此称 莱辛是“大丈夫”,还建 议在这剧本的扉页写上矛 头对准封建君主的字句: “好好学习一下,在警告 你们呢!”
《智者纳旦》——莱辛最后一部剧本
• 宣扬宽容,博爱,人道主义 • 反对唯基督教是正统宗教的偏见,启发人们 开阔胸襟,平等相待,每个人都是人类大家 庭的成员 • 任何宗教只要显示自己真正的力量,用行动 来实现教义,以博取人心对它的爱,就是真 正的宗教。 • 莱辛在这里表现了他对宗教信仰自由的见解: 宗教的教义原本都是善的,宗教组织本应用 善的行动来实现教义
诗画不分VS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
中国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指 的是境界,含褒义。 形容长于描写景物的诗,使读者如置身图 画当中。也形容诗的意境非常优美。 出自宋· 苏轼《东坡题跋· 书摩诘〈蓝关烟 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 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而这里所说的是具体创作方法上的诗画不 分,因此是两回事儿,不可混淆。
• 剧本揭露了封建专制君主的暴虐。父亲最后为女儿道德贞操 上的无暇,用尖刀直刺自己的女儿,而未直刺悲剧的制造 者——封建君主,说明当时德国的市民阶级还仅能在道德领 域里寻求胜利,这种道德领域的优越感在另一方面又证明德 国市民阶级的软弱性,它还没有在政治领域追求胜利的魄力, 因此也不可能用尖刀对准封建势力的化身—亲王。
剧作家莱辛
• 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剧本—《爱米丽娅 •迦洛蒂》(Emilia Galotti) • 剧本取材于古罗马一个权贵利用强权强占民女的传说,莱辛给 这一传说注入新时代的精神和内容,《爱米丽娅 •迦洛蒂》的 情节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小公国古斯塔那。奥托阿 多·伽洛蒂上校之女爱米丽娅将与伯爵阿皮阿尼结婚,而小公 国的亲王孔萨迦早已倾心爱米丽娅,一直苦于没有接近的机会。 就在爱米丽娅结婚的当天早上,亲王从待卫长马里奈利口中得 知这一消息,他十分沮丧,绝望地请求诡计多端的马里奈利设 法阻止婚礼,使爱米丽娅落入自己手中。马里奈利深会其意, 想出了诡计。新娘新郎一行人遭歹徒袭击,新郎被打死,爱米 丽雅被公爵的手下带到他的行宫。就在这时,公爵的情妇奥西 娜也来到行宫,看穿了亲王的阴谋,向爱米丽娅的痛诉自己被 霸占又遭抛弃的遭遇。爱米丽娅的父亲为了使女儿在强权面前 免受污辱,答应女儿的请求,亲手杀死了爱米丽娅,全剧就在 这样的血泊中结束。
文 豪 之 见
• 车尔尼雪夫斯基称赞他是“德国新文学之父”, 并且说,“凡是德国最近作家中一切最卓越的 人,甚至席勒,甚至在活动的全盛期的歌德本 人,也都是他的学生。”
• 歌德充满着崇敬地说:“同他相比,我们还都 是野蛮人。”
• 席勒说:“在他那个时代的所有德国人当中, 莱辛对于艺术的论述,是最清楚、最尖锐、同 时也是最灵活的、最本质的东西,他看得也最 准确。„„现在对于艺术的批评无人能跟他相 比。”
• 文学仍可写美,但不宜采用直接法(即具象描写),而宜 用间接法,即通过美的效果来写美。例如中国人说“沉 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便是从效果写美的一例。
戏剧理论家莱辛
• 《汉堡剧评》(Hamburgische Dramaturgie)
• 汉堡剧评共包含了104篇莱辛对当时汉堡剧院的戏 剧演出的评论,此书总体上虽是零星论文,但它 们破除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确立了现实主义 文艺理论原则为德国文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德国启蒙时期的文学指明了现实主义的方向。
• 莱辛认为悲剧造成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悲剧的客观 原因使观者对主人公产生“怜悯”。造成悲剧的客观原因使 观者对自己产生“恐惧”,害怕自己身上会有同样的缺点或 错误,如爱米丽娅要求父亲杀死自己时说:诱惑是真正的强 权。她不害怕亲王的强权,却害怕自己禁不起诱惑 。莱辛 认为为了到达净化观众的目的,必须引起观众怜悯与恐惧两 种感情,从而净化观众的情感道德。
• 莱辛在德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现实主义文艺 理论原则,《汉堡剧评》 使莱辛成为德国文学史 上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
汉堡剧评——欧洲现实主义理论的奠基性作品之一
全书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创作应有明确的目的,教育人们什么该做, 什么不该做,剧场应该成为道德世界的一所学 校。莱辛要去文学艺术应该有教育性和思想性。 二,文学艺术应该模仿市民生活,宫廷不是模 仿自然的地方。莱辛说当人们同情剧中一个国 王时,并不是把他当做国王,而是把他当做一 个人来同情。 三,模仿自然时不能表面化,必须写出生活中 的本质方面,这才能起到真正的教育作用。 四,文艺通过什么去反映自然中的本质呢?莱 辛说通过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又必须 融合在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他认为剧作家应 该写出具有一定性格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将要 做什么。
拉奥孔雕像
• 莱辛在《拉奥孔》中明确指出: • 诗(文学)长于叙述连贯的情节,长于写时间上的连续。 • 绘画长于描写静止之物,长于描写空间中的并列。 • 但莱辛补充说:
• 绘画也可以写情节,情节是连贯性的,儿绘画或雕塑只 能表现情节链环中的一个“点”(一个情节瞬间),这个点 应该使观者联想到这个瞬间的过去和未来,因此这个瞬 间是最富戏剧性的瞬间,它既担负过去又孕育未来,这 一瞬间恰恰不是情节达到高潮的那一瞬,而应是“高 潮前的一瞬”。莱辛说情节到达高潮也意味着情节已经 穷尽。拉奥孔雕像群或列宾的名画“意外的归来”都有 情节,它们的动人都是以因为选择了“高潮前的一瞬”。
百科全书式的作者
寓言 家
美学 家
文艺理论家
剧作 家
莱辛一生著述浩大而繁多,几乎包括了当 时流行的所有文学体裁:诗歌和箴言诗, 寓言和诗体小说,喜剧和悲剧,美学和文 艺理论,文学批评和苏格拉底式对话,哲 学和神学,翻译外文,改写公认的伟大寓言作家之一,他的寓言分 为散文体和诗体,总计一百多篇,虽然数量不多, 也并非他创作的主要成绩,却仍然被看作德国古典 文学中的名著杰作,在世界寓言库中占据着重要地 位。
• 莱辛的寓言多为有感而作,绝不是干枯的道德说教, 内容多半讽刺教会、攻击普鲁士专制主义、揭露当 时文坛的落后现象等。例如下面这则《猴子和狐狸》 (Der Affe und der Fuchs)虽极短小,却十分尖锐 有力。
我的民族作家,难道还要我说得更 清楚一点吗?
• 猴子对狐狸夸口说:“请举出一种灵巧的动物,对它我没法模仿!”
Gotthold Ephraim Lessing(莱辛) (1729.1.22 — 1781.2.15)
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20124347
• 莱辛生平 早年期1729—1748 1729,01,22生于卡门茨(Kamenz) (17岁)1746年入莱比锡大学学神学, (19岁)1748年处女作喜剧《年轻的学者》(Der junge Gelehrte)首演,1751年出版 成熟期1748—1760 1748年中断学业逃往柏林,以卖文为生,后从事编辑和撰稿工作, 主编过《柏林特许报》文学副刊等。 1753年出版了《寓言与故事》 1755年创作了《萨拉·萨姆逊小姐》 1760年翻译了《狄德罗先生的戏剧》。 在此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