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操作(天文方向)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单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2433c2248d7c1c708a1456e.png)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1《仰望天空》教案暗的部分是平原。
环形山主要是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形成的。
(5)月球昼夜温差大,没有空气和液态水,也没有生物。
3.太阳概述。
恒星----本身发光发热的天体行星----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绕着行星运转的天体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太阳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能量源泉。
播放视频《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模拟》太阳是一个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
从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表面经常有变化,这就是太阳活动。
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
观看视频了解并认识太阳太阳的体积约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也比地球大的多。
太阳黑子就是太阳表面的黑斑,实际上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探索二: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观察几组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照片,你有什么发现?在维恩图上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探索三:模拟实验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为什么看上去大小差不多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找一找原因。
实验材料:观察纸筒、大小不同的两个圆纸片。
播放视频《比较太阳和月球的不同》实验步骤:(1)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保持观察纸筒的位置不变。
(2)在观察纸筒能观察到的范围内,选择小圆纸片的位置,并保持不变。
(3)移动大圆纸片,观察大圆纸片移到多远距离时,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现象:大圆纸片距离观察纸筒较远时,才能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分析:物体距离观察位置越近,看起来越大,自由描述发现。
学生回答距离远等原因观看视频学生在维恩图中已经写下很多自己了解的信息,他们积极地展示自己的“知识渊博”。
教师需组织好“科学分享会”,提醒学生,科学家们在工作时也会像这样分享和交换信息。
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该环节是学生首次接触模拟实验,教师需要和学生交流模拟材料所模拟的对象以及模拟实验证明猜想的过程,结合实验结果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模拟实验是在做什么,才教学反思这一节课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内的知识,对三年教学反思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他们缺乏一定的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小学科学天文知识教案整理
![小学科学天文知识教案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97fc55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ef.png)
小学科学天文知识教案整理一、掌握基础知识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习天文知识,首先要掌握一些基础知识。
比如,什么是天文学,什么是星座,什么是行星,什么是恒星等等。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制定适合的基础知识教学计划,让学生初步了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
二、认识宇宙常识在掌握天文学的基础知识之后,学习宇宙的常识是小学生接下来的重点。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实验等方式,向学生介绍黑洞、星云、星系、银河系等常见宇宙现象。
通过这些教学手段,学生可以感受到宇宙的神秘和壮观,激发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宇宙中的卫星、行星等基础概念,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学习星座和行星星座和行星是小学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观测、课外活动等方式,带着学生认识各种星座和行星。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测时空之旅、探索百科星座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各个星座的名称、位置、形状等特征;同时,也可以通过观测天文现象和讲解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行星、行星带等基础知识。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坚实自己的天文知识基础。
四、体验宇宙之旅在教育领域中,体验式教育是近年来的热点。
在学习天文知识时,也可以引入体验式教育。
比如,可以通过模拟星空场景,让学生体验宇宙之旅。
同时,也可以利用VR技术,让学生亲身体验天文学中的一些现象。
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在体验中学习,更好地触碰天文知识的边界,也可以增强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五、实验教学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实验是教学过程中的必须要素。
在小学天文学的教学中,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天文知识体系的掌握。
比如,可以通过实验证明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等现象,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地球自转、公转等天文现象。
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了解如何观测星座、行星、恒星等天文现象。
小学科学教材天文内容
![小学科学教材天文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27b57380912a21614792920.png)
1、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 听讲座、阅读,补充本体知识。 • 亲自实践:认识几个星座和星星,亲自观
察。 • 搜集资料:例如关于星座的故事。
2、深入浅出
• 根据现有教材,降低知识目标的要求,不
要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 像月相、星空等内容,可考虑降低知识要 求。 • 教学时以引起学生兴趣为主,把枯燥的内 容讲得形象些,把抽象的内容用视频、课 件来辅助教学。
关于日食和月食
• 只了解到日食、月食的现象; • 简单了解日食、月食的产生原因,用模拟
的方法帮助理解。 • 教材上的示意图还可以再简单些。
关于对星空的认识
• 教材上有关星空的观察,要求过高,可以
降低要求。 • 考虑到教师的水平,学生的学习困难,应 该提出基本的要求。 • 以培养学生观察星空的兴趣,作为教学的 切入口。
宇宙.pdf 宇宙.pdf • 关于月相,我们让学生学到什么程度? • 关于日食和月食,我们让学生了解到什么 程度? • 关于星空,学生能够学到什么程度?
关于月相变化
• 月相一词所代表的含义。 • 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 • 观察记录月相的变化规律,证实月相变化
具有规律性。 • 模拟月相变化的规律,初步了解月球公转 位置的变化,使我们看到不同的月相。 • 观察白天的月相可以放入资料库。
• 不管是现行课标还是修订后的课标,地球
宇宙的内容,始终是科学知识的重要部分。 • 现行课程标准,对天文内容的要求比较高, 一些内容甚至与初中、高中的标准相差无 几; • 修订之后的标准,适当降低了教学要求。
教科版教材天文内容简析
• ..\..\教科版教材、教参pdf\教材pdf\六下\3、 ..\..\教科版教材、教参pdf\教材pdf\六下\
小学科学(苏教版)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六年级)
![小学科学(苏教版)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六年级)](https://img.taocdn.com/s3/m/34345f9af8c75fbfc77db299.png)
小学科学(苏教版)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六年级)(编写:付赟、朱小琴)实验内容:学会使用显微镜(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实验器材:显微镜、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吸水纸、玻片标本若干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水滴里含有草履虫等多种微生物。
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
实验内容:解释地球内部结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地球的内部实验器材:地球构造模型(学生自制模型)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按现有的理论推测,地球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实验内容:解释物质的变化(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蜡烛的变化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垃圾盒(或培养皿)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蜡烛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能燃烧的气体。
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灰烬等新物质。
实验内容: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2、铁钉生锈了实验器材:无锈的钉子3枚、同样大小的有盖的透明瓶子(汽水瓶、葡萄糖瓶……)3个、白开水、蜡烛、火柴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长期)实验结论: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实验内容:辨别物质的酸碱性(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变色花实验器材:紫包菜、热水、滴管、烧杯(紫甘蓝水若干)、不同的液体(白醋、碱水等)、不同的食物若干(面包片、馒头片、饼干等)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实验结论:紫甘蓝水遇到酸性物质会变红,遇到碱性物质会变绿,遇到中性物质则不会变色。
实验内容:对比洗涤剂的去污效果(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4、洗衣服的学问实验器材:不同的洗衣粉若干、勺子、干净的布、烧杯和水若干、玻璃棒、天平实验结论:不同的洗衣粉去污能力是不相同的(某品牌的洗衣粉能更容易地去除污迹)。
实验内容:解释环形山的形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登月之旅实验器材:沙盘(装细沙若干)、大小不同的石子若干、镊子、电筒、尺子实验结论: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有可能是陨石撞击形成的。
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浅谈-2019年教育文档
![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浅谈-2019年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e161b72e0740be1e650e9a88.png)
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浅谈有计划地开展对学生进行天文知识、天文观测研究方法以及天文科学精神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目前由于多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和科学教师对天文教学不够重视,天文知识的普及和天文观测活动都没有很好得到开展。
本文通过作者的教学实践,探索并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天文内容教学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地球与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尤其是天文学中关于星空的教学内容。
虽然这部分内容为学生撩起了星空的神秘面纱,点燃了小学生的求知欲,但终究是因为小学生的空间想象的发展水平有限,浩瀚的宇宙使孩子的空间想象无法达到的范畴,所以学生难以真正了解星空。
许多科学老师为此进行了努力。
但因为教学时间、地点、经费和个人研究水平的限制,难以真正落实该领域的教学。
目前,天文学还不是中小学的必修课,但许多学校已经把它作为选修课讲授,开展了许多天文科普活动,已经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但大部分学生对星空知之甚少。
怎样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教学任务,引领孩子遥望星空呢?一、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小学教科版科学教材中,关于星空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五年级下册的《地球的运动》和六年级下册的《宇宙》两个单元,内容虽不多,但组成了小学天文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
科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认真上好科学课,落实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
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地球与宇宙领域对天文教学内容的表述(见表1、表2)。
二、充分发挥工具和虚拟软件的作用认识四季的代表星座是教学中难点,但是如果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以后的天文学习和观测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指导学生利用工具、虚拟软件来学习和观测。
1.活动星图活动星图又可以称为旋转星图,它是由一个可转动的星盘底座与一个带椭圆开口与时间刻度的圆盘组成,它能显示不同日子和时间实际所见的星空,部分观星者用来计划一晚观测的程序。
不同地理纬度的观测者使用的旋转星图也不同。
旋转星图一般较便宜,且可显示出不少的星座,又方便携带,所以适合刚入门的观星者使用。
《1.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二年级上册
![《1.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作业设计方案-小学科学教科版17二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93651d72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b.png)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太阳的位置和方向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太阳的相对位置和方向变化;2. 掌握利用太阳位置判断方向的基本方法;3. 培养观察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太阳的位置和方向》相关内容,了解太阳的基本知识及位置变化规律。
2. 观察记录:学生需在连续几天内,每天固定时间(如上午10点、下午3点)观察太阳的位置,并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中。
观察地点应选择无遮挡的开阔地带,以便准确观察。
3. 实践操作:学生需利用太阳的位置变化,尝试判断方向。
可利用简易的日晷或自制指南针进行实践操作,并记录下操作过程及结果。
4. 创作表达:学生需创作一幅以“我与太阳”为主题的绘画作品,通过画笔展现自己眼中不同时间太阳的位置与方向。
三、作业要求针对以上作业内容,具体要求如下:作业要求:1. 观察记录:学生需认真填写观察记录表,记录准确的时间和太阳的位置,并保持观察地点的无遮挡状态。
2. 实践操作:学生应认真执行实践操作,以实践方式学习太阳的位置与方向知识,掌握基本方法。
操作过程中应保持耐心与细心,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3. 创作表达:绘画作品应主题明确,表现出太阳的位置与方向变化,色彩搭配合理,构图清晰。
作品应为学生自己的创作,严禁抄袭。
4. 提交方式:所有作业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至教师指定的平台或邮箱,同时保证作业的完整性和清晰度。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评价将依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观察记录的准确性、实践操作的能力、以及创作表达的独特性和准确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指导和帮助,以期学生在下一课时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以上即为小学科学课程《太阳的位置和方向》第一课时的作业设计方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3《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3《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a921074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83.png)
学生观察图片,分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利用老师提供的照片边观察边比较,讨论交流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予以记录自己的发现。
学生汇报
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学生观察汇报。
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将“观察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活动放在课上的第一部分,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以及讨论得到的结论给予评价和点拨,鼓励学生的发现,如能发现问题更好。这样即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也可以为后面的实验活动进行打下基础。
[PPT出示]使用三球仪来模拟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运动。提出问题:你观察到三个天体是如何相对运动的?(月球绕地球自西向东公转。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公转)
了解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大小。[PPT出示]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多少倍呢?用网球代表月球,用篮球代表地球,用什么代表太阳呢?
环节三: 三、总结
1. [PPT出示]出示课件图片。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13、月球、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青岛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地球、月球等天体自转及公转的基础上,对月球、地球公转、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地球上的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现象内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借助地球仪作地球自转的实验,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地理现象。通过学习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初步认识一切地理事物都在不断变化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天文科学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实验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加强交流、相互合作,从模拟实验结果推想到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
小学科学月相教学实践(3篇)
![小学科学月相教学实践(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c8b76e2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b.png)
第1篇一、背景月相,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它不仅涉及到天文知识,还与地理、历史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月亮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月相的研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月相,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我校开展了月相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月相的形成原理,知道月相的变化规律。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增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4. 引导学生关注天文现象,激发他们探索宇宙奥秘的热情。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月相图、月球表面图像、月球运行轨迹等。
2. 实物教具:月球模型、地球模型、日食模拟器等。
3. 实验材料:月亮形状卡片、透明胶带、剪刀等。
4. 课堂活动:分组讨论、实验操作、制作月球探测器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通过PPT展示月亮在不同时间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月相的变化。
2. 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月相现象,教师总结月相的基本特征。
(二)讲解月相的形成原理1. 教师通过讲解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月相的形成原理。
2. 学生观看相关视频,进一步了解月相的变化过程。
(三)分组讨论1.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月相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了解所选月相的形成原因、特点等。
(四)实验操作1. 学生使用月球模型、地球模型等教具,模拟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过程。
2. 学生通过观察模型,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
(五)制作月球探测器1. 学生利用月亮形状卡片、透明胶带等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月球探测器。
2. 学生在探测器上贴上不同月相的图案,展示月相的变化。
(六)展示与评价1.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制作月球探测器的过程。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
(七)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月相的形成原理和变化规律。
幼儿园科学探索:天文地理科普实验活动方案
![幼儿园科学探索:天文地理科普实验活动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74716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c1.png)
文章幼儿园科学探索:天文地理科普实验活动方案在幼儿园教育中,科学探索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科学素养。
在天文地理科普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活动来激发幼儿对宇宙和地球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以下是一些适合幼儿园的天文地理科普实验活动方案。
一、实验活动一:太阳系模型1. 准备材料:黏土、彩纸、牙签、颜料2. 活动过程:1)老师向幼儿介绍太阳系的组成和各行星的特点。
2)幼儿用黏土制作太阳系的模型,每个幼儿代表一个行星。
3)幼儿用彩纸和颜料制作行星的表面特征,用牙签连接成太阳系模型。
4)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向他们介绍行星的特点和运动轨迹。
二、实验活动二:磁铁指南针探秘1. 准备材料:磁铁、塑料瓶、水、磁铁小箭头、磁铁指南针2. 活动过程:1)老师向幼儿介绍磁铁的特性和指南针的指向特点。
2)幼儿在磁铁上粘贴小箭头,放入塑料瓶中并盖上水。
3)在磁铁附近移动磁铁指南针,观察小箭头的指向变化。
4)幼儿可以发现磁铁指南针会随着磁铁的方向指向变化,老师可以引导他们探讨磁场的特性和指南针的应用。
三、实验活动三:日晷的魅力1. 准备材料:纸板、指针、彩纸、胶水2. 活动过程:1)老师向幼儿介绍日晷的原理和使用方式。
2)幼儿用纸板制作日晷的底座,并在上面粘贴彩纸制作指针。
3)在阳光下调整指针的角度,观察到影子的变化。
4)幼儿可以通过观察影子的变化来了解日晷的使用方法和太阳运动的规律。
通过以上的实验活动,幼儿可以在玩中学,增加对天文地理科普知识的了解。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希望通过这些实验活动,幼儿们能够对天文地理科普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总结回顾:1. 太阳系模型能够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的特点,同时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 磁铁指南针探秘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探讨磁场的特性和指南针的使用原理,增加他们对物理科学的了解。
人教版小学科学探索天空认识各种天文现象
![人教版小学科学探索天空认识各种天文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da45051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e4.png)
人教版小学科学探索天空认识各种天文现象天空,是一个神秘而又美丽的世界,蕴藏着无尽的奥秘和趣味。
对于孩子而言,探索天空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机会,更是培养他们好奇心、观察力和探索精神的良好时机。
因此,科学课程中的天文学内容,尤为重要。
一、探索天地之间的大气现象天空中的大气现象,使得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
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孩子们亲自体验这些大气现象,了解它们的原理和产生的原因。
例如,对于云朵的形成和不同类型的云,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让孩子们制作云朵模型,亲手感受云朵的轻盈和变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实地观察,结合绘画和手工制作等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彩虹的美丽和形成的原因。
二、认识恒星和行星星星,作为天空中最亮眼的明星,一直以来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了解星星的种类和形成过程,并引导他们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和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恒星的颜色、亮度和位置等特征,帮助孩子们区分不同类型的星星,并能够认识到不同星座之间的关系。
此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孩子们认识行星并了解它们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和运动规律,培养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探索月亮和日食现象作为地球最亮的天体,月亮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心中的浪漫象征。
在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月亮的不同形态和变化,教会孩子们了解月亮的运动规律和推测月相的方法。
同时,我们还应该让孩子们了解日食的成因和不同类型的日食,引导他们观察、记录和预测日食现象的发生。
通过这一过程,孩子们不仅能够巩固对天文知识的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四、搭建天文望远镜探索天空的最好工具之一,莫过于望远镜。
在学习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单的望远镜,并带领他们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
通过这一过程,孩子们不仅能够加深对望远镜的了解,还能亲身体验使用望远镜观察天文现象的乐趣和兴奋。
五、划定孩子们的观察区域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探索天空,我们可以在学校内划定一个专门的观察区域,配置一些观察天文现象所需的仪器和设备。
小学科学所有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所有实验操作](https://img.taocdn.com/s3/m/88380ba1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4d.png)
小学科学所有实验操作科学实验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是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的例子:1.阳光的颜色材料:一块白纸、一支尖笔、一个玻璃棱镜(或玻璃杯)步骤:将玻璃棱镜(或玻璃杯)放在纸上,用尖笔将棱镜的形状描绘在纸上。
将棱镜放在纸上,将纸放在阳光照射的地方。
观察明亮的光谱在纸上的形状。
然后移动棱镜,观察光谱的变化。
2.浮力实验材料:一个塑料杯、一张纸步骤:把塑料杯装满水,然后把纸平铺在杯口上。
缓慢地把杯子倒过来,观察纸上的水是否漏出。
解释为什么纸上的水不会漏出来。
3.发声实验材料:一个空的纸张卷筒、橡皮筋步骤:将橡皮筋固定在纸张卷筒的两端,然后轻拉橡皮筋并放松,观察橡皮筋发出的声音。
调整橡皮筋的紧度,观察声音的变化。
4.水分的运输材料:两个玻璃杯、两根纸巾步骤:将两个玻璃杯放在桌子上,杯子之间有一定距离。
用纸巾将两个玻璃杯连接起来,确保纸巾中间凹陷。
用一个扫帚拨动纸巾的一端,观察水分是如何通过纸巾传播的。
5.弹簧的运动材料:一个弹簧、一个小球步骤:将弹簧竖直放置,然后用手指轻轻地将小球放在弹簧的顶端。
观察小球是如何在弹簧中反弹和运动的,观察小球下落的高度是否有关。
6.空气的压力材料:一个饮管、一个塑料袋、水步骤:将饮管放入塑料袋中,并将袋子封好。
在饮管上注入水,观察袋子的变化。
继续加水并观察袋子是否会破裂。
7.色素的扩散材料:一杯水、食用色素、一条毛细管步骤:将食用色素滴入水杯中,然后用毛细管轻轻地搅动。
观察色素是如何从一点扩散到整个杯中的。
以上是一些适合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操作,通过实验操作,孩子们不仅可以培养对科学的兴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和总结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宇宙第4课时 日食和月食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宇宙第4课时 日食和月食](https://img.taocdn.com/s3/m/0a1492498e9951e79b8927a3.png)
第三单元宇宙第4课时日食和月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有哪些适合小学生的天文实验
![有哪些适合小学生的天文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b90079d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13.png)
有哪些适合小学生的天文实验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小学生来说,天文领域充满了无尽的神秘和魅力。
通过一些简单而有趣的天文实验,不仅能激发他们对宇宙的探索欲望,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一些适合小学生的天文实验。
实验一:观察月相变化材料准备:月相观察记录表、笔实验步骤:1、让小学生在每天的同一时间(比如晚上7 点)观察月亮的形状,并记录下来。
2、持续观察一个月左右,注意不同日期月亮的形状、位置和亮度的变化。
原理:月球绕地球公转,由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导致我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形状也在不断改变。
实验二:制作太阳系模型材料准备:各色卡纸、剪刀、胶水、彩笔、铁丝、泡沫球(大小不同)实验步骤:1、用不同大小的泡沫球代表太阳、行星和卫星,比如最大的泡沫球代表太阳,较小的分别代表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用卡纸剪出每个天体的特征,如土星的环,并用彩笔涂上颜色。
3、将铁丝穿过泡沫球,作为支撑,然后把卡纸特征粘贴在泡沫球上。
4、最后,按照太阳系中天体的位置关系,将它们固定在一个大的纸板上。
原理:通过亲手制作太阳系模型,小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太阳系中各个天体的相对大小、距离和位置关系。
实验三:模拟日食和月食材料准备:手电筒、篮球、乒乓球实验步骤:1、找一个黑暗的房间,一个人拿着手电筒代表太阳,另一个人拿着篮球代表地球,第三个人拿着乒乓球代表月球。
2、当乒乓球在篮球和手电筒之间移动时,可以模拟出日食(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和月食(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的现象。
原理:这个实验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日食和月食是由于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造成的。
实验四:星座观察材料准备:星座图、望远镜(如果有)实验步骤:1、在晴朗的夜晚,选择一个没有灯光干扰的地方。
2、让小学生对照星座图,观察天空中能够看到的星座。
3、如果有条件,可以使用望远镜更清晰地观察星座中的星星。
原理:星座是人类根据天空中星星的排列想象出的图案,通过观察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到古人对星空的观察和想象。
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月亮
![小学科学实验课件-- -月亮](https://img.taocdn.com/s3/m/88ccdf826c85ec3a86c2c588.png)
前节知识回顾
1、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 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 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2、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 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 3、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方 向运行。 4、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 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 的光。
深__浅__不__一_等。 2、现在比较公认的环形山的形成说是_撞__击__说______。
3、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 (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 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选择
作业
1、月球地形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 )。 A、火山 B、环形山 C、海洋
2、下面关于月球环形山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的,大小不一 B、环形山有单个,也有几个挤叠在一起分布没规律 C、环形山数量众多,但它们的深浅都是一样的。
3、( )认为,环形山是长期流星陨石撞击形成的。 A、“撞击说” B、“火山说” C、“地震说”
前节知识回顾
1、月球环形山的形状大多是(圆形),有 (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
有(大环套小环的)。
2、月球环形山形成原因的推测中,公认的观 点是(陨石撞击说)。
日食
日食
日食
月食
月食
教材47页
月球的地表
底图:太空人与月球车
整个月球表面都覆盖着10厘米厚,像砂粒 的東西。当我们抬头看月亮时,可以发现 它的表面有一些比较暗的阴影,那就是人 们说的“月海”(湖、湾,占20%)。其 实里面并没有半滴水,而是干燥的低地和 平原。而月亮那些亮区,则是高原和山脉 (大多用地球上的山脉命名)。
判断
练习
1、自古以来人们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 2、2007年10月24日,我国发射了“神舟”一号探月卫星。√
“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重庆地区总决赛小学高年级组天文试题(含答案)
![“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重庆地区总决赛小学高年级组天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bd4b0e376baf1ffc4fadad.png)
考号: 学校: 姓名:…………………….密………………封…..…………线……………第十四届全国少年儿童“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重庆地区总决赛天文试题(小学高年级组)(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基础知识部分】(共3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2017年9月12日23时58分,顺利完成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试验的货运飞船是 ( ) A .天舟一号 B .天舟二号 C.天舟三号 D .天舟四号2.若人类在未来的月球表面实验站进行科学实验,其利用的月球表面特殊条件是 ( ) ①弱重力 ②超高温 ③低辐射 ④高真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读某日日、地、月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
3.该日的日期是农历 ( ) A .初一 B .初七或初八 C .十五或十六 D .二十二或二十三 4.该日的月相是 ( )A .新月B .上弦月C .满月D .下弦月5.每年11月11日前后重庆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 )A .昼长夜短B .昼短夜长C .昼夜平分D .极昼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按照天体类型,太阳属于 星,火星属于 星。
2.从太阳系模型中,可以看出: 最接近太阳,其次是 。
3.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叫 。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方向是 。
4.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地球的北半球上时,该半球是 季,而南半球就是 季。
5.我国第一艘进入太空的宇宙飞船是 号宇宙飞船。
我国第一艘飞上太空的载人飞船是 号宇宙飞船。
太阳系是由太阳、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远近排列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请根据上表提供的数据在下面坐标系中画出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的折线统计图。
【实验操作部分】(共70分)一、实验设计(共10分)写出用天象仪模拟观察十二星座的实验步骤,并说出11月11日出生的人所属星座。
探索恒星和行星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探索恒星和行星小学科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01f9324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4.png)
望远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望远镜结构:镜筒、目镜和调焦机构等
望远镜类型:折射式、反射式和折反射式
望远镜工作原理:通过透镜或反射镜将远处物体成像在近处,便于观察
望远镜在科学实验中的应用:观测恒星和行星等天体,辅助科学研究和教学
天文图谱
天文望远镜
恒星和行星的图谱
恒星和行星的观测数据
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恒星和行星的运动,了解天文学的基本知识。
实验原理:利用望远镜观察恒星和行星的运动轨迹,分析其运动规律。
实验步骤:选择合适的望远镜和观测时间,记录恒星和行星的位置和运动轨迹,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恒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验证天文学的基本理论。
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实验过程:利用望远镜等工具观察恒星和行星的运动,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分析。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恒星和行星的运动,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实验结果: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了解恒星和行星的运动规律,加深对宇宙的理解。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可以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精神。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以探索更多的科学原理和现象。
增加实验的重复次数,以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观察和思考,以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对未来的展望和计划
继续探索恒星和行星的奥秘,开展更多科学实验和研究。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观察太阳系行星
小学科学26《数星星》(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26《数星星》(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b6e006a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e.png)
小学科学26《数星星》(教学设计)《数星星》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节重要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对于星星的观察和认识能力。
通过观察和记录星星的数量和位置,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星星的特点和运行规律。
本次教学设计将帮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来掌握数星星的方法和技巧。
这次教学设计将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录能力和科学思维。
首先,我们将通过讲述星星这个话题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我们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星星的照片或视频,让他们感受到星星的美丽和神秘。
然后,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讨论星星的数量和形状是否相同,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次实际观察的活动。
我们可以选择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或者一个适合观测星星的地点带领学生进行观察。
首先,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天空中的星星数量,并借助教学工具如天文望远镜、星图等辅助学生进行观察。
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每组观察一片天空,并记录下他们每个人所观察到的星星数量。
第三,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以便更好地理解星星的特点和运行规律。
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星星的位置和运动轨迹,以发现星星之间的关系。
同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星星的亮度、颜色和大小是否有差异,并引导他们思考这种差异的原因。
我们还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改变观察角度或使用滤光片等方式观察星星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和探究能力。
最后,我们将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进行思考。
我们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观点。
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星星的秘密、星星与地球的关系等等。
通过这样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于星星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科学素养。
通过《数星星》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录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他们将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来掌握数星星的方法和技巧,并对星星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有更深入的理解。
《太阳的位置与方向》作业设计方案
![《太阳的位置与方向》作业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b7bbf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9.png)
《太阳的位置与方向》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目的与意义太阳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天体之一,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太阳的位置变化和其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兴趣和观察能力。
二、适用对象本次作业设计适用于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希望能够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关于太阳位置与方向的基本知识。
三、设计内容1. 太阳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的过程,以及不同时间太阳的高度、方位等变化。
2. 方向的判断: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来判断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
3. 太阳的影子:让学生观察自己在不同时间的影子的位置和长度,了解太阳的高度对影子的影响。
4. 太阳的光线:绘制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示意图,让学生了解太阳的光线对地球的影响。
四、设计步骤1. 理论学习: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太阳的位置与方向的基本知识,包括太阳的运动规律、太阳的高度和方位等内容。
2.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操场或室外,观察太阳在不同时间的位置和影子的变化,让学生亲身感受太阳的运动。
3. 形成总结: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让他们自己总结太阳位置与方向的规律,并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
4. 练习与检测: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通过小测验检测他们对太阳位置与方向的掌握程度。
五、作业要求1. 完成一份关于太阳的位置与方向的观察记录,包括太阳在一天中的位置变化、自己在不同时间的影子位置和长度等内容。
2. 回答几个与太阳位置与方向相关的问题,如:太阳为什么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太阳在午时的高度和方位如何?为什么夏季和冬季太阳的高度和影子有所不同?3. 绘制一幅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示意图,标注太阳的位置、光线的方向和地球上的影子等关键信息。
六、评价方法1. 观察记录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 对作业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3. 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示意图的合理性和清晰度。
七、参考资料1. 《小学科学》教材相关章节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