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心理抚育

合集下载

家庭教育方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教育方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庭教育方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家庭教育方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这个快节奏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了每个家长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套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案,帮助家长们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部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只有拥有自信心的孩子,才能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以下是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1. 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家长应努力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并以身作则。

正面的言行举止可以激励孩子,增强他们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家长应鼓励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自己,勇敢面对困难,从而培养出积极的自信心。

2. 提供支持与鼓励家长要给予孩子全方位的支持和鼓励。

在孩子面临挑战时,家长应该成为他们的支持者和骄傲的倾听者。

无论孩子取得何等小的成就,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促进孩子更有信心地面对未来。

3. 创造成功的机会家长可以设计各种活动和任务,以促进孩子成功体验。

这些成功经验可以是简单的任务,如完成家庭作业,也可以是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

成功的经验将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克服各种困难。

第二部分: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1.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家长应鼓励孩子独立思考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适度引导而非代替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帮助他们成长。

2. 鼓励积极探索家长可以创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鼓励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

让孩子参与到多种活动中,如探索自然、参加社区活动等,这些经历将促进孩子主动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

3. 提供合适的挑战家长要给予孩子适度的挑战,让他们面对一些实际问题,从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浅议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是儿童成长的摇篮,而父母则是儿童不可选择的第一任教师,也是不可替代的。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都较差,很大部分原因正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曾经和一个三年级的学生聊天,问她在家里有没有帮忙做家务,她很快地回答”没有!”我正想问为什么,她就一股脑儿地说开了”我爸爸妈妈说我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有时我想帮忙洗碗,我妈妈就马上叫我去学习!”听了她的话,我一时间竟不知说什么好!这正是家庭教育的现状中的”望子成龙”型。

也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

这些家长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

具体表现在:1.重视分数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

”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

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

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就会几天都没有笑容。

2.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

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英语班、美术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这样的期望往往容易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发奋图强,努力实现父母的愿望,而另一种则把学习当成负担,愈发不爱学习,甚至厌恶学习。

曾有人做过一份对一年级学生的调查表,发现家庭教育中有这样几种家庭:第一种:对子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型。

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家庭教育指导是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家庭教育指导。

一、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幼儿园教师需要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幼儿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对他们今后的人格形成、思维方式、情感、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幼儿园教师应该认识到家庭教育指导的必要性,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做好幼儿的家庭教育工作。

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家庭教育指导需要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

教师应该经常与家长交流,了解家长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和表现。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开放、耐心的态度,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家长的关切和问题,使家长对幼儿园教育有一个更客观、更深入的了解。

三、制定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计划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家庭教育需求,幼儿园教师应该制定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计划。

这个计划需要包括以下内容:1.了解幼儿家庭的基本情况,如父母关系、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父母教育理念等,重点分析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明确家庭教育的指导目标,设计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案和指导措施,例如如何与幼儿沟通、如何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3.建议家长们与孩子一起玩游戏或阅读书籍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4.建议家长们为孩子定期制定学习计划,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5.提供关于家庭教育的常识和技巧,例如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如何处理家庭教育中的矛盾等,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幼儿,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四、加强幼儿家园协作幼儿家园协作是指幼儿园教师与家长之间密切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在幼儿家园协作中,教师和家长应该共同探讨如何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何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如何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计划等。

心理学与家庭教育的关联

心理学与家庭教育的关联

心理学与家庭教育的关联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而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对家庭教育的实践和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探讨心理学与家庭教育的关联,分析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更好地将心理学理念融入家庭教育实践中。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与意义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家庭成员对孩子进行的全部或部分的教育活动,是家庭对孩子的一种引导和教育方式。

孩子在家庭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应充分理解教育规律,关注孩子的个性和需求,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心理学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学科,对家庭教育的实践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心理学理论对家庭教育的启示:1.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是指针对儿童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

其中,零到两岁为婴儿期,两岁到六岁为幼儿期,六岁到十二岁为儿童期。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家长可针对孩子的发展和行为要求适时提供教育和指导。

2.自尊心理学自尊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尊心理的学科,重视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价值和尊严。

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价值,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肯定,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学科,探讨人类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应用,如注意、记忆、思维和决策等。

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根据孩子认知的需求、能力和兴趣开展教育活动,帮助孩子开展自主、探索性的学习和思考,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心理学的应用在家庭教育中心理学的应用在家庭教育中非常广泛。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教育方式的选择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方式要考虑孩子的年龄、性格、兴趣等因素,选择与孩子特点相适应的教育方式。

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哪些育儿指导和帮助

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哪些育儿指导和帮助

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哪些育儿指导和帮助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父母来说,如何提供有效的育儿指导和帮助是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情感培养、知识学习、品德塑造以及沟通交流等方面,探讨在家庭教育中需要哪些育儿指导和帮助。

一、情感培养家庭是孩子们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培养良好的家庭情感对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需要提供稳定、温暖的家庭氛围,营造安全、和谐的家庭环境。

在孩子面临困难时,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此外,父母需要注重与孩子的亲子互动,共同参与游戏、读书、运动等活动,增强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

二、知识学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提供积极的学习指导。

首先,鼓励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独立思考等。

其次,父母需要与孩子一同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帮助他们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时间。

此外,父母可以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并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品德塑造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塑造孩子良好人格的重要环节。

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模范榜样,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可以通过鼓励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行为,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同理心。

同时,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沟通交流良好的沟通交流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父母需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在沟通过程中,父母要尽量理解孩子的观点,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同时,父母也要向孩子传递正确的沟通方式,教导他们尊重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妥善解决矛盾和冲突。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中需要的育儿指导和帮助主要包括情感培养、知识学习、品德塑造以及沟通交流等方面。

父母应当注重孩子们的情感需求,提供积极的学习指导,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同时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

通过这些方式,父母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0-3岁婴儿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0-3岁婴儿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0-3岁是婴幼儿的关键成长期,家庭教育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 问题:睡眠问题
- **对策**:建立稳定的作息时间表,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建立固定的入睡仪式,如给予温暖的沐浴和轻柔的摇篮曲。

### 问题:饮食偏好
- **对策**:提供均衡营养的饮食,多样化食物种类,鼓励尝试新食材,避免强制进食或使用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

### 问题:情绪管理
- **对策**:建立稳定、温馨的家庭环境,积极回应婴幼儿的情绪需求,帮助他们学会自我安慰和情绪调节。

### 问题:语言发展
- **对策**:多与孩子交流,讲述故事,唱歌,指出和描述周围的事物,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

### 问题:社交技能
- **对策**:多参与亲子互动活动,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识,同时注意示范积极的社交行为。

### 问题:身体运动
- **对策**:提供安全的环境和玩具,鼓励婴幼儿主动探索和动手尝试,定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和对策,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孩子个体差异来制定家庭教育方案。

如果你有任何特定的问题,欢迎向我提问。

浅谈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家庭教育与⼼理健康教育浅谈家庭教育与⼼理健康教育⼗⼩孙波实践证明开展⼼理健康教育,不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童健康成长的需要。

⼼理健康教育与学⽣各个⽅⾯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有些⼈认为⼼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没有关系,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家庭教育与学⽣⼼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

⼀、家庭是⼼理健康教育的第⼀课堂⼀个⼈的发展,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和相互⽀持,这是⼴⼤教师和家长的共识。

在⼼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配合越密切,学⽣的⼼理健康就越有保障。

因此,家庭在⼼理健康教育⽅⾯扮演着重要的⾓⾊。

刚刚离开母体的婴⼉,也有所谓⼼理健康问题。

家庭在⼼理健康教育上的影响之所以极为重要,从发⽣的时间看,开始最早,持续最长;从作⽤的空间看,范围最⼤,内容最⼴。

有关⼼理咨询、⼼理障碍和精神疾病治疗的资料表明,相当数量的出现在成年⼈⾝上的⼼理问题,其产⽣原因可以追溯到这个⼈的⼉童时期的经历。

这从反⾯证明了家庭⼼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事实上,⽆论是否意识到,每⼀位家长从孩⼦来到世界之后就⼀直对他进⾏着⼼理健康教育。

当然,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教育是⾃发地蕴含在家庭教育的其他⽅⾯,没有被单独地提出和认识。

有⼈做过这样的实验和调查,⼀母所⽣的双胞胎孩⼦,出⽣后分别放在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养育,三年后,两个孩⼦从性格、能⼒等⽅⾯都产⽣了很⼤的差异。

⼀个爱唱爱跳、喜欢和别⼈打打招呼、说说话;⼀个少⾔寡语、不爱说不爱笑、也不和别⼈亲近。

另⼀对⼉不同环境⾥养⼤的双胞胎,⼀个爱读书、习字、画画、学⼉歌;另⼀个却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会。

从表⾯看,这两对⼉双胞胎孩⼦是从性格、能⼒上产⽣了差异,再从我们谈到的⼼理健康⽅⾯去想,两个个体之间产⽣了很⼤的差异。

可见,家庭对孩⼦⼼理健康教育上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家庭中的⼼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理健康教育在具体⽬的和主要任务上是完全⼀致的。

幼儿抚育都有哪些方面?

幼儿抚育都有哪些方面?

幼儿抚育都有哪些方面?幼儿所需的抚养费用。

孩子的抚养费应包括孩子的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费用,但需注意的是这些费用还需必要,其他不必要的费用并不包括在抚养费的范围内。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幼儿抚育作为培养孩子的第一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幼儿抚育职责既在家庭、家长,也在幼儿教育机构,还在整个社会。

那么,幼儿抚育都有哪些方面?下面,听听小编的看法。

一、幼儿抚育主要有哪些方面?主要有幼儿健康、幼儿心理、幼儿教育三大部分组成二、幼儿抚育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一)幼儿健康1.幼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与健康: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2.幼儿营养:营养的基本知识、科学的营养与膳食、集体膳食3.幼儿常见病及意外事故的预防和处理4.幼儿健康评价5.幼儿心理健康(二)幼儿心理1.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2.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3.幼儿认知的发展4.幼儿情绪和意志的发展5.幼儿气质6.幼儿性格的发展7.幼儿能力的发展8.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三)幼儿教育1.幼儿教育概述2.各年龄阶级幼儿的教育3.幼儿的游戏4.幼儿语言教育5.幼儿家庭教育6.幼儿社区教育三、家长如何抚育幼儿?首先,让孩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

保证孩子的睡眠需要,早睡早起,准时送到幼儿园,让孩子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去接受老师们的教育,家里的作息时间要与幼儿园的相辅相承。

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一生都有好处,但这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家长要有耐心。

第二,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坚韧的意志。

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提出要求,适时给予引导。

当孩子说“我自己来”的时候,都有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调动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晚餐前的准备,让孩子一起参与,他会觉得自己在劳动中得到肯定,让进餐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他摔倒时,我们鼓励他自己站起来,夸他很勇敢,是个男子汉,他便乐呵呵地又开心地玩去了。

第三,多与孩子沟通,尊重、理解孩子,增进家长和孩子的互相了解。

单亲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指导

单亲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指导

单亲家庭教育孩子的方法指导1、让孩子明白父母仍然爱他:继续抚养孩子的一方要经常用语言和行动表达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到愉快和安全,这样他们的身心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2、细心解释单亲的原因,不要给孩子带来任何消极想法:如果父母分开了,任何一方不得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的坏话,更不能在分开后经常指责对方。

要让孩子慢慢明白分开是因为父母彼此不再相爱,是大人一种决定和选择,而不是谁的过错。

3、父亲要身兼母职,母亲要身兼父职:不管父母原来是哪一种养育方式,在变成单亲家庭后,要适当改变自己,同时采取另外一种养育方式,让宝宝的人格发展更加完整。

4、让孩子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时候要多鼓励他们,从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5、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容易趋向内向和孤僻等特点,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

6、平静地告诉孩子关于父母离异的事实,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一方平心静气地接受夫妻离异的现实。

这样,你才能坦然地面对孩子,告诉他你们将要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7、这种生活和原来相比会有一些不同,你们需要做一些调整来适应;你们还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你们共同努力去克服。

但无论出现什么问题,爸爸妈妈都像以前一样爱你,这一点是永远不变的。

8、给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做为报复对方的武器。

父母离婚对孩子最大的打击就是失去安全感。

所以,让孩子知道,虽然父母离婚了,但他永远不会失去父母对他的爱,这一点至关重要。

让他感受到虽然他只和父母—方生活在一起,但他的生活和以前一样安全、稳定,他不必担心什么。

做到这一点,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这对大多数离异的夫妻来说很难。

和一个也许带给你很多创痛的人合作,你可能极不情愿,但你不能把你们之间的恩恩怨怨迁移到孩子身上。

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

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与对策家庭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未来。

然而,在当今社会,初中生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和改进。

接下来,我将就初中生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家庭教育现状当前,许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缺乏有效的沟通。

家长和孩子之间沟通不足、交流不畅,导致双方之间产生隔阂。

二是过分溺爱。

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而造成孩子的任性和自私。

三是缺乏规矩。

一些家庭没有明确的规矩和约定,导致孩子容易形成坏习惯和不良行为。

四是教育方法单一。

许多家长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二、家庭教育对策针对以上问题,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改进家庭教育。

一是加强沟通。

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促进更好的关系。

二是合理的表扬和批评。

家长在肯定孩子的同时,也要适度表扬,合理批评,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是建立规矩。

家庭中要有明确的规矩和约定,约束孩子的行为,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四是多元化教育。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习成绩,还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社会交往能力。

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素质,家长应该及早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通过让孩子承担家务劳动、照顾弱势群体、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让他们懂得爱护他人、关心社会。

四、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独立自主能力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家长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做决策,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和工作。

五、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分享家庭生活,共同成长,让孩子在温暖的家庭中茁壮成长。

六、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如今,许多孩子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读懂孩子

读懂孩子

读懂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确,每一个孩子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

家庭是一个系统,家庭教育不仅是对孩子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家长的教育。

家庭是全家人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乐园。

每个孩子都有其个性特长和潜能,而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完整而成功的人生,那么,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坚定做个有心人,孩子就一定可以活出最好的自己。

和孩子一起成长,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

要读懂自己的孩子。

第一,孩子都有依赖心理。

孩子对于抚育呵护他的人表现得非常依附与亲和,所以,家长在抚育呵护孩子的同时,应当锻炼他们的独立能力以防止养成过分依赖的心理。

第二,孩子都有好奇心理。

好奇心引起兴趣,兴趣是追求知识的动力,既要调动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要引导控制好奇心,防止孩子迷恋游戏和玩耍,防止孩子厌恶学习。

第三,孩子都有模仿性。

孩子的基本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生活习性、行为方式、信仰基础等,都是家长的示范和影响的结果。

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第四,孩子都有可塑性。

孩子的天性难以改变,但是可以扬长补短,进行后天雕塑。

例如:对任性的孩子可以采取适当方法,增强其自我约束能力;对怯懦的孩子可以引领他们多参加挑战极限的活动,增强其勇气。

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这个问题上,总是表现得漫不经心,甚至根本不把孩子放在眼里,认为孩子有什么值得研究的,不就是个“小不点”嘛。

其实不然,孩子是一部厚厚的书,很难读懂,却又很需要读懂。

不知道孩子的天性、不了解孩子的行为特性、采取不恰当的培育方法,滋长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些都是不合格父母的行为。

不懂得自己的孩子,不如不管孩子,越严管越糟。

只有读懂孩子,才能因材施教,优化培养。

沟通,消弭代沟第一,及时沟通:交谈是最好、最直接的沟通方式,父母应主动创设谈话情境、营造交流氛围,多与子女“以心换心”。

这种交谈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父母最好是以朋友的身份参与其中,切忌用封建家长式的态度,居高临下地训斥孩子,否则会使彼此间的距离感增强。

综合抚育工作总结

综合抚育工作总结

综合抚育工作总结
综合抚育工作是指在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层面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关爱和教
育工作。

这项工作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促进其全面发展。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深入开展了综合抚育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

首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我们重点加强了家庭教育工作。

通过开展
家长学校、家庭访问等活动,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家庭教育的宣传工作,提高了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

其次,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注重了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通过开
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如校园文化节、主题班会等,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最后,社区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我们积极开展了社区教育工作。

通过建立
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展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学习平台。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了社区教育的覆盖面和质量。

总的来说,综合抚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区等多方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努力。

我们将继续加强这项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抚育改造实施方案

抚育改造实施方案

抚育改造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未成年人的关注和保护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然而,仍有一部分未成年人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原因而陷入犯罪、违法等问题,需要接受抚育和改造。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抚育改造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和原则。

1. 目标,通过抚育改造,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走上正轨,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2. 原则,以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为基础,坚持因人施策,综合运用教育、心理、法律等多种手段,全面推进抚育改造工作。

三、具体措施。

1. 家庭抚育。

(1)加强家庭教育,提高父母的抚育能力和家庭和睦程度;(2)建立家庭辅导机构,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专业的辅导服务;(3)加强对家庭的跟踪服务,及时发现并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 学校教育。

(1)加强对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2)建立学校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3)加强学校的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3. 社会帮扶。

(1)建立社会帮扶机构,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心理、法律等方面的帮助;(2)加强社会各界对未成年人的关注和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3)建立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加强对潜在犯罪群体的干预和帮助。

四、评估和监督。

1. 建立抚育改造工作的评估机制,定期对抚育改造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2. 加强对抚育改造工作的监督,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抚育改造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资源保障。

1.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形成抚育改造工作的合力;2. 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抚育改造工作的经费保障;3.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专业化的抚育改造队伍。

六、总结。

抚育改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抚育改造工作,才能帮助更多的未成年人走出困境,实现健康成长。

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未成年人的抚育改造工作能够取得更好的成效。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

成长中的心理抚养尊重的各位家长,您好,周六有幸聆听了中国公安大学玫瑾教授的讲座,很触动。

教授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深刻的解析了家庭心理抚育的重要性及一些做法,与我在现实教育中遇到的一些孩子不快乐的在心理机制十分暗合,我在家校沟通博客上了一些教授的博文,请一定看看!一、听玫瑾教授讲课——成长中的心理抚养2010年12月18日上午,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玫瑾教授在省艺术中心音乐厅作了一场题为?成长中的心理抚养——解析家庭教育中孩子心理问题的由来?的讲座。

玖瑾教授是全国家庭教育专家团成员、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她长期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经常作客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解析成长中的少年因心理问题而出现行为的原因。

讲座中,她引导家长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心理问题,并将从心理安康角度解析为什么孩子初生时母亲要亲自抚养,六岁前要对孩子说“不〞,十二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青春期父亲不要离开孩子等的原因。

玫瑾把0~18岁分成两个阶段,0~12岁是依恋期,12~18岁是青春期。

而依恋期是人生的第一个台阶,也是人最弱小的时期,这是父母对孩子进展心理抚养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不仅仅是物质的保障,更重要的是父母亲自陪伴的抚养。

〞她说,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带孩子十个月。

“只有在孩子依恋期亲自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

〞她说,孩子小时不会讲道理,他们愿意受你控制只是因为爱你。

“你只有让孩子依恋你,你才能实现对他的心理控制。

〞“凡有爱的抚养,必须是有唠叨的。

〞玫瑾说,妈妈换尿布是一对一的,有很多语言的唠叨和身体的接触,而幼儿园阿姨换尿布是机械式的。

“所以,孩子初生时一定要由母亲亲自抚养,12岁前母亲不要离开孩子。

〞“翻开屋子的门和窗〞如果把一个人比作屋子,他的眼和嘴就像窗户和门口;如果一个孩子把眼和嘴绷得紧紧的,就像紧紧地关闭了门窗,照不进屋子里。

为什么会这样?玫瑾教授给出了答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恐惧。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之羊若含玉创作家庭教导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教导不雅念方面的问题.家长的教导价值不雅念是指家长与教导不雅点和教导行为相互联系关系着的一系列主不雅评价的态度倾向[2].家长是孩子的终生教师,家长的教导不雅念对孩子的成长和成长至关重要.然而,当今家长在教导子女方面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不雅念,这些不雅念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2. 智育第一.许多家长只是督促子女好勤学习,同时也把这些认为是家庭教导之第一位的责任.作为家长,孩子的学习状况经常是他们存眷的核心,也是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摇动的事情.许多家长疏忽孩子个性、精力和优越品德的形成,把教导懂得为纯智育,把家庭教导残缩为纯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提高学习成绩(分数). 3、重视身体健康,疏忽心理健康. “现在意义上的健康包含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力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但不重视心理健康,并且无视心理疾病的存在,甚至把心理疾病当成精力病来对待.对心理健康认识的缺乏,使家长重视身体强壮,而疏忽心理建康. 4、过火依赖学校教导.许多家长认为教导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只关怀孩子的分数,仅以孩子的分数评价学校和先生,这基本就是废弃家庭教导的表示.关于那些不直接介入认识进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导和道德品质的造就,学校教导却显得惨白无力,而家庭是造就孩子的第一土壤.如果家庭教导不克不及较好地施展其功效的话,孩子的情商教导和道德品质教导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 5、家庭教导方法方面的问题.查询拜访资料标明,今朝青少年的家庭教导中,家长不善于掌握特别是不克不及采取正确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导方法的情况也是经常的和多见的,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示在: 6、疏忽个性,强行塑造.许多家长无视孩子的心理、生理成长的特点和个性,不管孩子的天赋和兴趣快活喜爱,只是一味的依照自己的既定要求和模式,专制地为孩子设计大好人生轨迹,或者把自己的遗憾依靠在孩子的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去强行造就和塑造孩子. 7、过早过多的智力开辟.当前早期教导中,表示为过早和过多的智力开辟.家庭教导的重要方法应该是通过怙恃的言传身教,通过怙恃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但是今朝许多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端强化智力教导,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认为“教导越超前越好”. 8、用打骂来惩罚孩子.一些家长基本不斟酌孩子的自尊心,动不动就对其加以训斥,更甚者采纳棍棒教导.打骂会使孩子的心灵及身体受到摧残,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精力.在专制体罚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胆小、忧虑、孤介的性格,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过火、执拗,甚至进行反抗.如此一来你还认为拿出棍棒打孩子是很管用的管教方法吗? 9、“关怀过度”现象普遍存在.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在亲子关系上普遍存在着“ 子女着重”“子女伶先”等特点.它表示为家长在情感上过度依恋子女,在生活上、教导上对子女“关怀过度”.即对子女操心过多,忧虑过多,指导过多、监视过多,赐与物质和心理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子女教导上的要求过多,超出了子女所能耐受和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自力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成长. 10、不注意优越家庭教导情况的营造.优越的家庭情况是进行正确家庭教导的必备条件,遗憾的是当前许多家长疏忽了这个问题,主要表示在: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失落坏缺点,一旦发明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了. 11、隔代抚育问题.在许多家庭中,由于怙恃忙于工作或在外工作无法全身心的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教给祖辈照管.认为这样就没了后顾之忧.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隔代抚育带来了许多晦气于儿童健康与成才的“隐患”. 12、(1)延长儿童“童稚”心理.一生的坎坷阅历,注定了祖辈对孙子们的偏心,这种偏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宠爱.爱得过火,就会阻碍孩子正常心剃头育.(2)导致教导的“脱代”. (3)疏远儿童与怙恃的关系,导致亲子的“隔膜”.祖辈爱孙与怙恃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合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合点是祖爱孙偏于“慈”“宽”“容”,而父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导支点的不合,很容易导致亲子隔膜.。

综合抚育实施方案

综合抚育实施方案

综合抚育实施方案综合抚育是指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环境下,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计划的教育和培养。

综合抚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就综合抚育实施方案进行详细的探讨。

首先,综合抚育实施方案需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家庭教育是综合抚育的基础。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修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家庭也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环境,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综合抚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场所,教师是孩子的引路人。

学校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同时,学校也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自我认知,增强心理韧性,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此外,社会环境也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净化社会风气,杜绝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孩子的负面影响。

同时,社会也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让他们在社会中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综合抚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参与,形成合力。

只有多方合作,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综合抚育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

综合抚育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希望全社会能够高度重视综合抚育工作,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抚育管护 实施方案

抚育管护 实施方案

抚育管护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抚育是指对儿童进行照料和教育,以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过程。

而管护则是指对儿童进行保护和监督,以防止他们受到伤害和侵害。

抚育管护工作是保障儿童权益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和家庭责任的体现。

因此,制定和实施一套科学有效的抚育管护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目标设定1. 确保儿童健康成长,提高儿童生存和发展质量。

2. 促进家庭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减少儿童受到伤害和侵害的可能性。

3. 增强家长和社会公众对抚育管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三、实施方案1. 加强家庭教育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活动,向家长传授科学的育儿知识和方法,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发育和心理需求,增强家庭教养能力,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2. 建立健全的儿童保护机制建立健全的儿童保护机制,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障和监督,及时发现和制止对儿童的侵害和伤害行为,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3. 提高社会公众的关注和参与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对抚育管护工作的关注和认识,促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抚育管护工作中来,共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

4.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对抚育管护专业人员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儿童提供更加专业和有效的抚育管护服务。

5.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对抚育管护工作的政策法规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政策措施,为儿童的抚育管护提供有力保障。

四、实施效果评估通过定期对抚育管护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实施方案,确保抚育管护工作的科学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五、结语抚育管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希望通过本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为建设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教育的心理抚育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心理抚育1:子不教,父母过我遇到许多无助、甚至绝望的父母,他们面临自己养大的孩子却突然地发现孩子的陌生与可怕,曾经非常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狰狞,让父母发现突然失控,爱已过,恨不行,说不听,骂无用……当他(她)们无奈地向我诉说孩子的问题时,当他们把孩子领到我面前时,我只有一个感受:“为时已晚”,他们错过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时间……我还经常从新闻渠道听到或看到种种令父母心碎、令父母痛苦的报道:仅因母亲对儿子上网的责骂,年仅12岁的儿子喝农药自杀;仅因为老师批评几句,学习出色的女孩居然跳楼自杀。

为此痛不欲生的父母状告网络经营者、状告学校……每当此时,我都想对可怜的父母说:知道吗,这种结局是你们自己造成的,你们是主要的责任人……真相,多数时候很残忍。

如同医生看着痛苦的病人,许多病人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病,他们只能诉说生病的痛苦……。

事实上,多数疾病都与病人自身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尽管有遗传问题,尽管有环境问题,但生活方式是最主动的因素。

孩子的心理问题也同样。

一般而言,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动辄自杀、还有打架伤害、参与抢劫等“发病期”多在12岁前后至18岁前后。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

而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绝大多数的父母在孕期就开始了抚养的物质准备,如衣服、床和车等,但是,抚育的心理准备呢?该准备些什么?——有几位准父母能回答这一问题?欲知结果,且听下回分解心理抚育2:心理抚育非常麻烦抚育的心理准备是:在做父母之前您是否想过下列问题:1、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成长?——如果你亟需挣钱,如果你事业太重要,如果你没有时间亲自哺育,那你一定不要生孩子,否则,极有可能钱挣来时孩子已成败家子;事业做大时孩子已经成陌路人……;2、你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孩子?——如果你是一个只需要别人关心你、而不愿意关心一个吃喝拉撒都要你帮忙的主儿;如果你对生活琐事没有耐心也极不情愿做这类事时,你最好不要当父亲或母亲!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的阶段,每阶段你需要做什么来完成对他的“心理抚育”?心理抚育的内容哪些在先,哪些随后?哪些是基础性的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如果你以为你的孩子生出来后会自然长大,自然懂事?那你一定失望。

因为,现代社会你不教育、电视、网络会教育他(她),当你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种种“毛病”时,你再行动已晚——心理发展有关键期。

尤其独生子女时代,父母没有实验期,当你终于明白抚育道理时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教育期;4、再具体些:孩子独立行走之前: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孩子可以张嘴说话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孩子主观意向出现后: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孩子面临小朋友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孩子开始上桌吃饭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孩子走向学校时,心理抚育的要点是什么?总之:在人能出现的诸种心理现象中有:感知、情绪、情感、注意、观察、结伴、表达、操作、观念形成,这都需要抚育;还有兴趣、性格、意志,当然家长最关心的是智力,相关的还有记忆、概括、判断、推理、想象等能力,这都需要培养;最终让孩子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格为上品?哈,这一切复杂吗?哼!说来吓人:肯定复杂!养个孩子要比买进一套房、买一套电器等复杂得多!很多年青的夫妻可为一套房,一套电器,一套家俱反复斟酌,寻找种种相关知识并不断地考察……,但极少有夫妇为生个孩子反复斟酌、数次考察、不断寻求相关知识的。

是啊,孩子大多是我们爱情的结晶,可教育孩子绝不像“有爱就结晶”那么简单!那是几分钟至十个月可完成的事,可教育孩子至少要18年的事,二者能简单相比吗?所以,生孩子和养孩子——真是两个差别很大的事!没有心理准备,没有知识导向,啊?好生不好养!(后续)心理抚养3:始于初生年的亲自抚养许多父母常常在孩子出现对自己的仇视目光时(多为青春期),开始恐惧,开始寻找解释:“我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变成了这样?”似乎孩子不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长大的。

其实,人在青少年时期、甚至在成年时期出现的情感问题,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释: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个出生不久的小猩猩放入一个大房间,房间内有两个铁架子,一个是光秃秃、没有任何装饰物;另一个铁架上缠满了绒布,形似一只母猩猩,地上还有吃的、玩的物品。

然后,观察小猩猩是吃?是玩?还是要母猩猩?结果发现,小猩猩面对陌生的房间恐惧地叫几声,然后就爬上模拟的母猩猩架上,紧紧地抱住。

只有在饿的时候,它才下来,吃点东西后又会迅速爬上去、爬到紧紧抱住那只毛绒绒的母猩猩。

这一实验证明:幼小的动物第一需要是食物,紧接的需要就是对熟悉的抚养人的依恋。

每当熟悉的面孔出现,再受到熟悉的抚养人的拥抱、爱抚,烦躁的婴儿可以立即安静下来;这种依恋和安全感经常得到满足,婴儿就会出现愉快、轻松的感受,相反,婴儿就会出现烦躁不安的现象。

心理学研究发现,若是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所以,专家建议,对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1岁以内),应该保证1-2个固定的抚养人,而不应该总在变换照看者。

这种“依恋人”(一般是孩子在饥饿和困乏时急于见到的人)为何对儿童心理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因为,只有建立了幼儿对抚养人的依恋,才能发生幼儿与抚养人一种“心理上的依赖关系”,这种含有感情成份的心理依赖关系会使儿童自觉自愿地接受抚养人在管教和观念方面的影响。

如果,这一“依恋人”在孩子十岁左右离开儿童(如去世),那么,儿童就会出现心理依恋的丧失。

这时,即使新的抚养人出现,也难以建立同前类依恋相同的心理关系。

另外,如果人在生命的初期根本没有形成过这种心理依恋关系,那么,人的心理异常发展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这种儿童容易出现冷漠、拒之他人、无情残酷等表现。

这种人,智力发展可能完全正常,但是,社会性发展,如:与他人交往,关心他人等性格方面容易出现异常的现象。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其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时就没有过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对象”,或者是因为他在10岁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恋对象”。

……鉴此,想告诉所有年青的母亲: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不要让孩子离开你,尤其是初生的第一年!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

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心理控制力,不在父母挣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多有知识,更不在父母的事业有多成功,只在你为他生命的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在你为他依恋时期(指12岁以内)的相伴时间有多少!心理抚育4:孩子言语发育需要爱的唠叨言语表达是人在社会活动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不善言语表达的人,往往在人际关系上、在社会活动中都表现得较为消极,甚至出现口讷,语迟、自卑等。

这种人在需要与人交流或沟通时往往具有障碍。

这种障碍出现在幼年,当人进入青春后期至婚恋期(一般20至29岁)时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尤其是男性,若有这种困难,他会在与异性交流时因无话而僵持、因不知说什么而显得为人无味,因不知怎样让人开心而自身紧张,尤其当他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他会更加焦虑……这种障碍如果再伴随他其他方面的失败,如贫困、长相差、身材差、能力弱时……他会自怨自贱,进而出现退缩性的心理障碍,出现更加内向、出现幻想、以至出现性取向等方面的问题,严重者还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心理变态问题。

黄勇(河南平與县杀17名少年的主犯)、马加爵(云南大学杀4人的主犯)、赵承熙(美国校园枪击案杀32人主犯)等杀手都存在这类的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不要轻视人早年的言语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人在言语表达方面的障碍和人际交流的障碍。

问题在于,这种障碍是如何出现的?——这也需要我们了解人在早年的言语发育背景:有无“爱的唠叨与陪伴”。

在人初生的前三年,在人最无助的前三年,人需要别人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还需要经常看到“人脸”,听到“人声”,尤其耳边要有不断地爱的唠叨。

事实上,有“爱”的抚养一定是“唠叨”的。

只有真心爱孩子的人才会边陪伴孩子边唠叨,即使宝贝拉了很臭的屎,抚养人也是爱意浓浓、唠叨之中换尿布和清洗。

这种唠叨,尽管宝宝听了当时没有什么反应……,但不可小看这种唠叨,可让孩子早早地冒出话语,因为所有的“说”都是在“听”之后,听得多才能说得多…所以,如果一个孩子说话早,小嘴伶俐,往往是因为他或她在一岁半至三岁前主要生活在家庭内(与幼儿园长大的孩子相比),并且身边总有爱他(她)的亲人唠叨。

相反,当我们发现孩子到了4、5岁见陌生人时,不爱张嘴,不爱叫人的孩子往往是他在3岁前缺乏这种“唠叨背景”。

如果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能在短时间内很自然地与人说话、爱说、善说的人,这种人往往没有社会交往(即与人交流)的困难或障碍。

我们可以由此判断他有早年即三岁前,应该是在爱意浓浓的背景下被抚养;相反,当我们遇见一个青年人或成年人,他不太爱说话,也不太擅长表达或表现自己,那么,此孩子早年一定有父母上班时将他交给家庭之外人照看、或自己忙于劳碌而将孩子置于独处的背景。

这种孩子可能会影响他之后的社会性发展,唯一的优点是有利于孩子注意力的发展,因为没有丰富的他人声音刺激,孩子会注意眼前的事物。

注意力稳定且内向是这类孩子的特点。

总结:孩子幼小的时候(尤其1岁半之内)只有物质抚养是不够的,不管他是否反应,也不管他能否听懂,抚养人在用照顾表达爱的时候还一定要多唠叨些……让他(她)耳边留下妈妈的细语,父亲低沉的音质,因为这时所有的唠叨声音都和你们照顾他(她)并让他(她)产生满足而形成的快乐记忆相联系。

那是他(她)今后不需要理由而爱你们、恋你们的基础之一:熟悉的声音……。

心理抚育5: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心理抚养的第一步是情感抚养,可是令许多家长困惑的是:当他们用情感和全部的心血培养起来的孩子却有一天突然让父母觉得那么陌生,那么敌对,那么可怕……。

有的孩子在父母看来一直挺老实的,怎么有一天就让警察找到家里说“他参与抢劫了”?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对孩子那么好,可是有一天他怎么就因为说他几句居然自杀了?有的稍不满足他就离家出走?记得一位出走孩子的母亲就发出这样的疑问:“前两天我和他出门过马路时他还拉着我的手,怎么到学校后(是寄宿学校)就出走了呢?我真搞不清……”。

为什么那么爱他们,他们还会这样呢?原因在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可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强化”与“负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