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知识之挥发油类

合集下载

挥发油成分

挥发油成分

挥发油成分
挥发油为多种复杂成分的混合物,一种植物中的挥发油所含化学成分多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

组成挥发油的成分主要有萜类、芳香族、脂肪族及其含氧衍生物等。

1. 萜类化合物:挥发油中的萜类成分主要是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

它们的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是挥发油芳香气味的主要组成成分。

例如樟脑油中的樟脑(50%),桉叶油中的桉油精(70%)。

2. 芳香族化合物:挥发油中芳香族化合物多为苯丙素类含氧衍生物,如丁香油中抑菌、镇静作用的丁香酚,桂皮油中的桂皮醛等均属此类。

3. 脂肪族成分:挥发油中的脂肪族成分多为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如鱼腥草挥发油中的癸酰乙醛,亦称鱼腥草素,具有抗菌活性。

此外,挥发油中还含有其他成分,如芥子油、挥发杏仁油、大蒜油、白头翁素等。

总的来说,挥发油成分复杂,且各种成分的含量可能会因植物种类、生长环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如需具体了解某一植物的挥发油成分,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相关领域专家。

医疗卫生:中药化学知识之挥发油类

医疗卫生:中药化学知识之挥发油类

医疗卫生:中药化学知识之挥发油类挥发油类挥发油类(VOLATILEOILS) 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大部分具有香气,如薄荷油、丁香油等。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非常多,亦多具芳香气,尤以唇形科(薄荷、紫苏、藿香等)、伞形科(茴香、当归、芫荽、白芷、川芎等)、菊科(艾叶、茵陈篙、苍术、白术、木香等)、芸香科(橙、桔、花椒等)、樟科(樟、肉桂等)、姜科(生姜、姜黄、郁金等)等科更为丰富。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或提取出的挥发油大多具有发汗、理气、止痛、抑菌、矫味等作用。

(一)通性1.大多数挥发油无色或淡黄色。

均具特殊气(多为香气)与辛辣味,一般在室温下可挥发。

2.极大多数挥发油比水轻,仅少数挥发油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等,一般在0.850~1.180之间。

3.挥发油难溶于水,能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乙醚、氯仿、脂肪油中。

在各种不同浓度的含水乙醇中可溶解一定量,乙醇浓度愈小,挥发油溶解的量也愈少。

挥发油在水中能溶解少量而使水溶液具该挥发油特有的香气,医药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制备芳香水与注射剂,如薄荷水、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

4.各种挥发油均具一定的旋光性与折光率,折光率是挥发油质量鉴定的重要依据,一般挥发油的折光率都在1.450~1.560之间。

5.挥发油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故多数无确定的沸点与凝固点。

6.在低温时,挥发油中常可有固体物质(为油的组成之一)析出,如薄荷油中析出薄荷醇,桂皮油中析出桂皮醛,樟油中析出樟脑等。

(二)化学组成挥发油为多种类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有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但更多为萜类衍生物,兹分述如下:1.脂肪族化合物:有烃、醇、醛、酮、酯等,广泛存在于植物特别是水果中。

如正丙醇、辛醛、醋酸乙酯、甲酸、辛酸的乙酯等。

2. 萜类(Terpenes)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大多为异戊二烯,具有(C5H8)n的通式。

7.2-1-挥发油(一)挥发油的组成、理化性质、提取与分离.

7.2-1-挥发油(一)挥发油的组成、理化性质、提取与分离.


更高的温度被蒸馏出来的是倍半萜烯及其含氧化合
物。
3、化学分离法: (1)碱性成分:10%盐酸或硫酸萃取。
(2)酸性成分:分别用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分离羧
酸和酚类、内酯类化合物。
(3)羰基化合物:
A:亚硫酸氢钠法:30%亚硫酸氢钠低温短时间
振摇提取,有加成物析出,分离,加酸或碱分解,
以乙醚提取即可。
一、概述
二、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三、挥发油的理化性质 四、挥发油的提取分离
一、概述
挥发油:
挥发油又称精油,是指存在于植物体内,具有芳香 气味、常温下可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 溶多成分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玫瑰精油,被称为“精油之后”大约五吨重的花朵只能提炼 出两磅的玫瑰油,是全世界最贵的精油之一。 玫瑰精油不但用来制造美容、护肤、护发等化妆品,还广泛 用于医药和食品。 它有刺激和协调人的免疫和神经系统、舒缓神经紧张和压力; 调节内分泌;促进新陈代谢、细胞再生、血液循环等功能。
4、结晶性
常温下为油状液体,但在低温下某些挥发油会有结晶或
固体析出,这种析出物俗称“脑”,如薄荷脑、樟脑等,滤
去脑的油称为“脱脑油”或“素油”。
5、稳定性
光线、空气和温度等因素都可加快挥发油氧化变质,使 其颜色变深,相对密度增大,失去原有的香气并逐渐聚合成 树脂样物质而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因此,挥发油应装于 棕色瓶内密闭保存,装满并低温保存。
例如甲基正壬酮在鱼腥草黄柏果实及芸香挥发油中存在正庚烷存在于松节油中正癸烷存在于桂花油coch甲基正壬基酮ch正庚烷ch正癸烷ch正壬醇川芎嗪chchch二硫杂环戊烯大蒜辣素具抗菌作用4其它类化合物1性状1状态大多数为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少数有颜色

中药化学课件挥发油

中药化学课件挥发油

挥发油的提取

水蒸气蒸馏法:通法


溶剂提取法:通法
压榨法:适用于质地软、含量高的药材。
吸收法:适用于对热敏感的贵重挥发油。
破刺法:适用于质地软、含量高的药材。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 易受热分解的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法:
分离和纯化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有机物 常用的方法
中药粗粉
挥发油的分离
冷冻法
分馏法
化学分离法
色谱分离法
冷冻法:低温(0℃或-20℃)析出固体。 薄荷油 粗脑 薄荷脑
薄荷油→-10℃下放置12小时→第一批粗“脑” → 继续降温至-20℃(24小时)→ 第二批 粗“脑” → 粗“脑”加热熔融 → -0℃下放置 得较纯薄荷脑。
分馏法
利用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功能基的鉴定 酸碱性:测挥发油的pH值。 酚类:三氯化铁试剂,蓝、蓝紫或绿色。 羰基化合物: 醛:银氨溶液;酮:苯肼,氨基脲,羟胺(结晶性衍生物) 内酯类化合物:亚硝酰铁氰化钠及NaOH试剂,红色渐 消失。 不饱和化合物和奥类衍生物: 溴,红棕色褪去,示有不饱和化合物; 继续加溴,蓝、紫或绿色,示有奥类成分存在; 或加浓硫酸,奥产生蓝或紫色反应。
分布:
1、分布广泛 2、存在部位各不相同 腺毛、油室、油管、分泌细胞或树脂道中。 3、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所含挥发油的组成成分也不同
4、同一植物相同药用部位,在不同采集时间采集挥发油,其 组成成分也不同。
5、大多数呈油滴存在,也有与树脂、黏液质共存者,也有的 以苷的形式存在 6、植物中挥发油的含量一般在1%以下,少数聚合树脂吸附 法所得到的鲜花芳香成分。
挥发油组成
萜类化合物:单萜、倍半萜及含氧衍生物 非萜类化合物:

挥发油的化学分离法

挥发油的化学分离法

挥发油的化学分离法:
1.当归油的提取取当归50g,捣碎,置于烧瓶中,加适量水浸泡湿润,按一般水蒸气蒸馏法进行蒸馏提取。

2.酚性成分的分离将所得的当归油置于分液漏斗中,加10%氢氧化钠溶液80ml提取,并加150ml 蒸馏水稀释,分取下层水溶液,用10%盐酸酸化使丁香酚呈油状液体,分取油层,用无水硫酸钠脱水干燥,即得。

(1)碱性成分的分离:将挥发油溶于乙醚,用1%硫酸或盐酸提取,所得酸水液经碱化后再用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即得碱性成分。

(2)酚、酸性成分的分离:将分出碱性成分的挥发油乙醚液,再分别用5%碳酸氢钠和2%氢氧化钠萃取,所得水溶液分别酸化后用乙醚萃取,前者可得酸性成分,后者可得酚性成分。

(3)醛、酮成分的分离:①将分出碱性、酸性、酚性成分的挥发油乙醚液用水洗至中性,以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加亚硫酸氢钠饱和溶液,分出水层或加成物结晶,加酸或碱液处理,以乙醚萃取,可得醛类成分和甲基酮类成分;②将分出碱性、酸性、酚性、含醛和甲基酮等成分的挥发油乙醚液,回收乙醚后加入适量GirardT或P的乙醇溶液,加热回流,用乙醚萃取除去不具羰基的组分,水层酸化后再用乙醚萃取,可获得含酮基类成分。

(4)醇类成分的分离:将挥发油与丙二酸单酰氯或邻苯二甲酸酐或丁二酸酐反应生成酸性酯,再将生成物转溶于碳酸钠溶液,用乙醚洗去未作用的挥发油,碱液酸化,用乙醚萃取出所生成的酯,蒸除乙醚,残留物经皂化反应,再用乙醚萃取,即得醇类成分。

中药化学――挥发油类

中药化学――挥发油类

中药化学――挥发油类挥发油类(VOLATILE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Oils),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大部分具有香气,如薄荷油、丁香油等。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非常多,亦多具芳香气,尤以唇形科(薄荷、紫苏、藿香等)、伞形科(茴香、当归、芫荽、白芷、川芎等)、菊科(艾叶、茵陈篙、苍术、白术、木香等)、芸香科(橙、桔、花椒等)、樟科(樟、肉桂等)、姜科(生姜、姜黄、郁金等)等科更为丰富。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或提取出的挥发油大多具有发汗、理气、止痛、抑菌、矫味等作用。

(一)通性1.大多数挥发油无色或淡黄色。

均具特殊气(多为香气)与辛辣味,一般在室温下可挥发。

2.极大多数挥发油比水轻,仅少数挥发油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等,一般在0.850~1.180之间。

3.挥发油难溶于水,能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乙醚、氯仿、脂肪油中。

在各种不同浓度的含水乙醇中可溶解一定量,乙醇浓度愈小,挥发油溶解的量也愈少。

挥发油在水中能溶解少量而使水溶液具该挥发油特有的香气,医药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制备芳香水与注射剂,如薄荷水、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

4.各种挥发油均具一定的旋光性与折光率,折光率是挥发油质量鉴定的重要依据,一般挥发油的折光率都在1.450~1.560之间。

5.挥发油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故多数无确定的沸点与凝固点。

考试大网站整理6.在低温时,挥发油中常可有固体物质(为油的组成之一)析出,如薄荷油中析出薄荷醇,桂皮油中析出桂皮醛,樟油中析出樟脑等。

(二)化学组成挥发油为多种类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有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但更多为萜类衍生物,兹分述如下:1.脂肪族化合物:有烃、醇、醛、酮、酯等,广泛存在于植物特别是水果中。

如正丙醇、辛醛、醋酸乙酯、甲酸、辛酸的乙酯等。

2.萜类(Terpenes)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大多为异戊二烯,具有(C5H8)n的通式。

C10H16称为单萜类,C5H24称为倍半萜类,C20H32称为二萜类,由6个或8个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分别叫三萜类和四萜类,由更多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叫多萜类。

挥发油的组成

挥发油的组成

挥发油的组成挥发油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和挥发性的液体,由多种有机化合物组成。

它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于香水、化妆品、清洁剂等产品的制作,还可以作为溶剂和添加剂在工业生产中使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挥发油的组成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挥发油的主要组成挥发油的组成非常复杂,主要包括芳香烃、醇类、醛类、酮类、酯类、酚类等有机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挥发性和气味特点,使得挥发油具有独特的香味,并且能够快速挥发到空气中。

1. 芳香烃:挥发油中含有大量的芳香烃,如苯、甲苯、二甲苯等。

这些芳香烃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和稳定性,能够在制作香水等产品时发挥重要作用。

2. 醇类:挥发油中的醇类化合物主要包括乙醇、丙醇、异丙醇等。

醇类具有较高的溶解性和挥发性,常用于制作清洁剂、洗发水等产品,能够起到溶解、增香的作用。

3. 醛类:挥发油中的醛类化合物主要有丁醛、戊醛、己醛等。

醛类具有独特的气味,常用于制作香水、香精等产品,能够赋予产品清新的香气。

4. 酮类:挥发油中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丙酮、甲基乙酮等。

酮类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和稳定性,常用于制作溶剂、清洁剂等产品,能够起到溶解、增香的作用。

5. 酯类:挥发油中的酯类化合物主要有乙酸乙酯、苹果酸乙酯等。

酯类具有独特的水果香气,常用于制作香水、香精等产品,能够赋予产品特殊的香味。

6. 酚类:挥发油中的酚类化合物主要有苯酚、萘酚等。

酚类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和杀菌作用,常用于制作消毒剂、清洁剂等产品,能够起到抑菌、去味的作用。

二、挥发油的应用领域挥发油由于其独特的挥发性和气味特点,在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香水和化妆品制作:挥发油是香水和化妆品的重要成分,通过调配不同的挥发油可以制作出各种独特的香水和化妆品,满足人们对于美的追求。

2. 清洁剂和洗涤剂制作:挥发油在清洁剂和洗涤剂中起到溶解、增香的作用,能够提高清洁效果和使用体验。

3. 工业溶剂和添加剂:挥发油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挥发性,常用于工业生产中作为溶剂和添加剂使用,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中药化学课件挥发油ppt课件

中药化学课件挥发油ppt课件
第二节 挥发油 (Volatile Oil)
(Essential Oil)
概述 挥发油的组成 挥发油的通性 挥发油的提取 挥发油的分离 挥发油的鉴定 挥发油研究实例 薄荷油、莪术、吴茱萸、陈皮
概述
挥发油: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具有 挥发性、芳香气味、能随水蒸气蒸馏 出来的油状液体的总称,也称精油。
二氧化碳:临界温度31.04℃;临界压力73atp。
挥发油的分离
冷冻法 分馏法 化学分离法 色谱分离法
冷冻法:低温(0℃或-20℃)析出固体。
薄荷油
粗脑
薄荷脑
薄荷油→-10℃下放置12小时→第一批粗“脑” → 继续降温至-20℃(24小时)→ 第二批 粗“脑” → 粗“脑”加热熔融 → -0℃下放 置 得较纯薄荷脑。
分馏法
利用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单萜(双键):三烯>二烯>一烯 含氧单萜(官能团):醚<酮<醛<醇、酯<酸 沸点:
单萜烯, 150-200℃,35-70℃/1333.2Pa 单萜含氧物,200-230℃,70-100℃/1333.2Pa 倍半萜, 230-300℃,80-110℃/1333.2Pa
SUCCESS
挥发油乙醚液
10%盐酸萃取
酸水层
碱化,乙醚萃取 蒸去乙醚
乙醚层
水洗,5%NaHCO3萃取
碱性成分 碱水层
(挥发性生物碱)
毒藜碱
CH3
N
CH3
CH3 N
CH3
川芎嗪
通性
颜色: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奥有特殊颜色。 气味:大多具有芳香气味,主要来源于芳香族的含
氧物。 形态:常温下为油状液体,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

中药化学分类

中药化学分类

中药化学分类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丰富的药物资源。

中药化学是对中药药材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和分类的学科。

中药化学分类是根据中药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用途。

一、植物中药的化学分类植物中药是中药化学分类中最常见的一类。

植物中药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最常见的是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多糖等。

根据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植物中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生物碱类中药生物碱是植物中具有较为特殊结构和活性的化合物。

常见的生物碱类中药有马钱子碱、鸦片类生物碱、杜仲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止痛、抗菌、抗炎等活性,广泛用于医疗和药物研发领域。

2. 黄酮类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中一类常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常见的黄酮类中药有黄芩、黄柏、黄连等,这些中药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炎症等。

3. 挥发油类中药挥发油是植物中含有挥发性成分的混合物,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

常见的挥发油类中药有薄荷、白芷、丁香等。

这些中药常用于舒缓胃肠不适、缓解头痛等症状。

4. 多糖类中药多糖是一类具有多个糖分子组成的聚合物,常见于植物和真菌中。

多糖类中药如灵芝、银耳、玉竹等,这些中药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常用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保健等。

二、动物中药的化学分类动物中药是指以动物的器官、组织、分泌物等为原料,制成的中药制剂。

动物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肽类、多糖等。

根据来源不同,动物中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动物内脏类中药动物的内脏是一类重要的中药材,如熊胆、麝香等。

这些动物中药主要含有一些特殊的有机物质,具有抗菌、抗炎等活性,广泛用于中药配方的制备。

2. 动物分泌物类中药动物的分泌物中有一些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物质,如蜂蜜、蜂胶等。

这些动物中药常用于皮肤炎症、抗菌等方面。

3. 动物骨胶类中药动物骨骼的胶质是一类常见的中药材,如鹿角胶、龟板胶等。

中药分析(挥发油)

中药分析(挥发油)

3.薄层扫描法 3.薄层扫描法
主要用于定性分析,定量较少。 主要用于定性分析,定量较少。 因为挥发油成分复杂,薄层分离困难, 因为挥发油成分复杂,薄层分离困难,往往很 难达到定量要求, 难达到定量要求,仅用于主要成分含量高的挥 发油的制剂分析; 发油的制剂分析;再者大多挥发油成分都需显 色后才可测定,操作复杂, 色后才可测定,操作复杂,引入误差机会较多
红联用( 相同, 气-红联用(GC-FTIR)原理与 红联用 )原理与GC-MS相同, 相同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法作为气相色谱的检 测器,同样具有分离分析的双重能力, 测器,同样具有分离分析的双重能力,提高了 鉴别的准确性。 鉴别的准确性。
含量测定
许多常用中药中都含有挥发油, 许多常用中药中都含有挥发油,中草药中的挥 发油一般在1%以下,亦有少数达10%以上, 1%以下 10%以上 发油一般在1%以下,亦有少数达10%以上,如 丁香中含挥发油可高达14 21%。 14~ 丁香中含挥发油可高达14~21%。 挥发油中所含成分相当复杂, 挥发油中所含成分相当复杂,一种挥发油常含 有几十种到一、二百种成分, 有几十种到一、二百种成分,但其中往往以某 种或数种成分占较大的量。 种或数种成分占较大的量。
4.GC-FTIR和GC-MS联用技术 4.GC-FTIR和GC-MS联用技术
气相-红外(GC-FTIR)和气相-质谱(GC-MS) 气相-红外(GC-FTIR)和气相-质谱(GC-MS) 联用技术不但可用于挥发性成分的鉴别, 联用技术不但可用于挥发性成分的鉴别,而且 也可以对其中成分进行定量,具有方法简便、 也可以对其中成分进行定量,具有方法简便、 快速等优点. 快速等优点. 特别是在没有标准品而需要定性未知物时, 特别是在没有标准品而需要定性未知物时,可 从谱库检索中得到特征官能团有价值的信息对 化合物进行定性, 化合物进行定性,用归一化法进行百分含量计 算。

(精)中药化学讲义:萜类和挥发油

(精)中药化学讲义:萜类和挥发油

(精)中药化学讲义:萜类和挥发油考点精要:1.萜类化合物分类及代表化合物;2.环烯醚萜类及常有倍半萜、二萜的的构造特色、性质及代表化合物;3.挥发油的化学构成和通性;4.挥发油的提取分别方法;5.挥发油的气相色谱和 GC-MS判定方法(新增);6.含萜和挥发油的常用中药。

第一节萜类一、概括(一)萜类的定义基本碳架多拥有 2 个或 2 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萜类化合物为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构特色的化合物。

通式:( C5H8) n存在形式:绝大多半萜类化合物为含氧衍生物。

有的萜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有的分子中含有氮原子,称为萜类生物碱;另有个别萜类化合物构造中含硫或氯等其余原子。

(二)萜的分类萜类化合物主要仍是沿用经验异戊二烯法例分类,即按分子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量进行分类。

据各萜类分子构造中碳环的有无及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分为链萜(或开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比如链状二萜、单环二萜、双环二萜、三环二萜、四环二萜等。

按所连功能基的不一样将萜类分为萜烯、萜醇、萜醛、萜酮、萜酸、萜酯、萜苷及萜类生物碱等。

二、单萜定义:单萜是指基本碳架由 2 分子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有10 个碳原子的萜烯及其衍生物。

散布:常存在于菊科、唇形科、樟科、桃金娘科、芸香科、伞形科、姜科、松科等植物的腺体、油室及树脂道平分泌组织内。

昆虫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以及大海生物中也含有单萜。

性质:单萜类化合物是挥发油的主要构成成分之一,可随水蒸气蒸馏(单萜苷类不具随水蒸气蒸馏的性质);拥有较强的香气和生物活性依据单萜构造中碳环的有无和多少,将单萜类分为无环(开链)、单环、双环及三环等构造种类。

分类主要化合物性质无环单拥有似玫瑰香气,可制香料;香叶醇(牻牛儿醇)可与无水氯化钙形成结晶性分子复合物;萜拥有抗菌、驱虫等作用薄荷挥发油主要成分;单环单薄荷醇(左旋体习称薄荷直接冷冻法制备;萜脑)拥有弱的镇痛、止痒和局麻作用,亦有防腐、杀菌和清凉作用。

中药化学第七章

中药化学第七章
COOH
COOH
HO
香叶烯
没药烯
松香酸
齐墩果酸
(myrcene) (bisabolene) (abietic acid) (oleanic acid) ②对萜类成分进行降解反应可得到异戊二烯,而用异戊二烯亦可合成萜 天然橡胶(多萜) 松节油(氮气稀释,单萜) +
焦化蒸馏
异戊二烯 异戊二烯
(±)柠檬烯 (±)-limonene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Terpenoids and Voaltile oils)
第一节
萜类 (Terpenoids)
一,概述 (一)萜类的定义及生物合成途径 1953年以前给萜类化合物下的定义为: 1. 萜类的定义
由异戊二烯聚合衍生而成的化合物为萜类化合物(Terpenes)。 如:
COOH
COOH
6、抗肿瘤 主要为二萜。如紫杉醇(taxol)、雷公藤乙素(tripdiolide)、鸦胆亭 (bruceantin)、莪术醇(curcumol)、冬凌草素(oridonin),其中紫杉醇对乳腺癌、卵巢癌及肺 癌不仅疗效好,且毒性低。
7、抗生育 如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16–hydroxytriptolide)及棉酚(gossypol)有雄性抗生育 活性;芫花酯甲、乙(yuanhuacin、yuanhuadin)具引产作用。 8、杀虫驱虫作用 如青蒿素(arteannuin)及鹰爪甲素(yingzhaosu A)分别有很强的抗恶性 疟疾及鼠疟活性;土木香内酯(costunolide)和川楝素(chuanliansu,toosendanin)具有杀血吸虫 作用;驱蛔素(ascaridole)及山道年(santonin)有很强的驱蛔活性。 9、甜味剂作用 如甜菊苷(stevioside)、甜菜素(phylloduicin)、罗汉果甜素Ⅴ(mogroside V),其甜味均为蔗糖的数百倍以上。 此外,萜类化合物还具有许多其它生物活性。如人参三萜皂苷(gensenosides)有很好的补益 强壮作用,雷公藤内酯(二萜)具有很好的免疫调节活性,juvabione具昆虫保幼激素作用,二萜醛 (sacculatal)、瑞香毒素(daphnetoxin)均具有较强的毒鱼活性。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O
O
O
HO H2C
O glc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H O H 2C
H O
g lc
• 栀子苷存在于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中, 栀子苷为主要成分,与栀子的清热泻火及治 疗肾炎水肿作用有一定的关系,且有一定泻 下作用,其苷元京尼平(genipin)具有显著 的促进胆汁分泌活性。
H C H2O H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③柠檬醛
• 柠檬醛存在于植物的挥发油中,其中在柠檬草油、 川桂叶油和樟叶油中含量较高,多在70%以上。
• 也有一对顺反异构体,反式的称为α型,顺式的 称为β型。它们通常混合共存,但以反式柠檬醛 为主。
• 可以加入亚硫酸氢钠使其形成结晶性加成物,经 分离后用分解,再用减压蒸馏进行提纯。二者均 是许多人造香料和调味品的重要成分。
• 尤其在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萜类化合 物分布得更为普遍,种类及数量更多, 如被子植物就在30多个目、数百个科 属发现有萜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五)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萜类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性质各 异,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其中不 少化合物是常见的一些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具有较为重要的生物活性。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三) 萜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
1.经验异戊二烯法则( empirical isoprene rule) Wallach总结了大量此类实验结果后,于1887年提
出了异戊二烯法则,认为萜类的碳架是由异戊二烯 单位以头-尾或非头-尾顺序相连而成,都是异戊二 烯的聚合体或其衍生物。 2.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biogenetic isoprene rule)

第七章挥发油

第七章挥发油

一、概 述 1.萜类化合物
化学组成
主要是单萜、倍半萜及其含氧化物。其构成
挥发油的主要成分。
大多是生物活性较强或具有芳香气味的主要
组成成分。
如:薄荷油——含薄荷醇(menthol)8%左右
樟脑油——含樟脑(camphor)约为50%
一、概 述 2.芳香族化合物
化学组成
大多是苯丙素衍生物(苯丙烯、苯丙烯酚、
水 100
苯 80.1 760mmHg
①混合物的沸点比任一单一液体的沸点低; ②分馏比不变; (即:蒸出油的质量与水蒸气用量成正比) ③沸点高的可被水蒸气蒸馏出来。
三、挥发油的提取 ㈡浸取法 (油脂吸收法、溶剂萃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用有机溶剂进行浸取——适用不宜用水蒸气蒸 馏法提取的挥发油原料。 1.油脂吸收法 油脂类一般具有吸收挥发油的性质。 分冷吸收法、温浸吸收法。方法如下图所示。
OH
3 牻牛儿醇
OH
OH
4 愈创木醇
5 龙脑
6 雪松醇
主 要 内 容
一、概述
二、挥发油的通性 三、挥发油的提取
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

五、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五、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㈠物理常数的测定——比重、旋光、折光等 ㈡化学常数的测定 1 .酸价:指中和 1 克挥发油中的游离羧酸和酚性成分所 需要的KOH毫克数。
+
乙醚提出不具羰基组分
四、挥发油成分的分离 ㈢化学方法 2.利用官能团特性进行分离 ⑶其它成分的分离 酯类成分——精馏或层析分离
醚萜成分——加浓酸形成烊盐易于结晶
具双键成分——利用Br2、HCl、HBr等试剂与双
键加成(这种加成产物多为结晶状态)
挥发油的几种分离方法可用下列流程表示:

中药分析挥发性成分分析

中药分析挥发性成分分析
第七章 中药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第五节 挥发性成分分析
1
一、概念 二、鉴别 三、含量测定给
四、应用实例
2
一、概念
挥发性成分:指中药中具有芳香气并易挥 发的成分。
主要包括:挥发油类成分和其他分子量较 小、易挥发的化合物。
含挥发油的中药: 唇形科:薄荷、紫苏、藿香等 伞形科:茴香、当归、白芷、川芎等
9
三、含量测定
1.总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1) 甲法 (2) 乙法 2.挥发性单体成分含量测定 (1)气相色谱法 (2)液相色谱法10源自1.总挥发油的含量测定(甲法)
甲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在1.0以下的挥发油。取供试品适量(相当于含挥 发浦0.51.0mL称定重量(准确至0.01g),置烧瓶中,加水300500mL(或适与 玻璃珠数粒,振摇混合后,连接挥发油测定器与回流冷管上端加水使充满挥 发油测定器的刻度部分,并溢流入烧时为止置电热套中或用其他适宜方法缓 缓加热至沸,并保持微的5小时,至测定器中油量不再增加,停止加热,放置 片刻,开启测定器下端的活塞,将水缓缓放出,至油层上端到达刻度O线上面 5mm处为止。放置1小时以上再开启活塞使油层下降至其上端恰与刻度0线平 齐,读取挥发油量,并计算供试品中挥发油的含量(%)。
11
1.总挥发油的含量测定(乙法)
乙法:本法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取水约300mL与玻璃珠数 粒置烧瓶中,连接挥发油测定器。自测定器上端加水使充满刻度部分,并溢 流入烧瓶时为止,再用移液管加入二甲苯1mL,然后连接回流冷凝管。将烧 瓶内容物加热至沸腾,并继续蒸馏,其速度以保持冷凝管的中部呈冷却状态 为度。30分钟后,停止加热,放置15分钟以上,读取二甲苯的容积然后照甲 法自“取供试品适量”起,依法测定,自油层量中减去二甲苯量,即为挥发 油量,再计算供试品中含挥发油的含量(%)。

挥发油提取原理

挥发油提取原理

挥发油提取原理
挥发油提取是一种常见的提取方法,一般用于从植物中提取出具有挥发性的油类物质。

其提取原理主要基于挥发油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迅速挥发的特性。

具体而言,挥发油提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采集植物材料:首先需要采集含有挥发油的植物材料,例如花、叶、果实等部分。

这些材料中通常富含挥发油成分,可以通过提取进行分离和纯化。

2. 研磨材料:采集到的植物材料需要经过研磨处理,以增加其表面积,便于提取物质的释放。

研磨后的材料通常呈现较小的颗粒状,增加了物质释放的效率。

3. 提取:将研磨后的植物材料与适当溶剂进行混合,以实现对挥发油成分的提取。

常用的溶剂有乙醇、石油醚等,其选择主要基于目标物质易溶于该溶剂且对植物材料影响较小。

4. 加热浸提:将混合物置于加热装置中,加热溶剂至一定温度,促使植物材料中的挥发油成分迅速挥发。

挥发油成分会随着蒸汽一同升腾到上部,形成蒸汽混合物。

5. 冷凝:将蒸汽混合物通过冷凝器冷却,使其转变为液态。

液态的混合物会积聚在冷凝器中,形成提取液。

由于挥发油成分具有较低的沸点,容易在冷凝器中凝结。

6. 分离:提取液中通常会含有溶剂和挥发油成分。

为了分离两者,可以利用不同沸点的特性进行蒸馏操作。

通过控制温度和压力,溶剂会优先蒸发,而挥发油成分则被分离收集。

总的来说,挥发油提取原理是基于挥发油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迅速挥发的特性。

通过与溶剂进行混合,加热浸提和冷凝分离的步骤,可以实现对挥发油的有效提取。

中药分析(挥发油)

中药分析(挥发油)
木兰科 樟科 芸香科
300种,其主要分布如下表: 种 其主要分布如下表: 厚朴、辛夷、五味子、八角茴香
肉桂、樟木、山苍子
此外,在三白草科、毛莨科、蔷薇科、瑞香 陈皮、橙皮、枳实、花椒、吴茱萸、代代花、香橼 科、杜鹃花科、木犀科、萝藦科、禾本科、莎草 桃金娘科 桉叶、丁香 科、天南星科等的某些生药中,也含有较丰富的 伞形科 当归、小茴香、川芎、藁木、蛇床子、阿魏、防风 挥发油成分。 唇形科 薄荷、留兰香、紫苏、广藿香、荆芥、香薷
红联用( 相同, 气-红联用(GC-FTIR)原理与 红联用 )原理与GC-MS相同, 相同 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法作为气相色谱的检 测器,同样具有分离分析的双重能力, 测器,同样具有分离分析的双重能力,提高了 鉴别的准确性。 鉴别的准确性。
含量测定
许多常用中药中都含有挥发油, 许多常用中药中都含有挥发油,中草药中的挥 发油一般在1%以下,亦有少数达10%以上, 1%以下 10%以上 发油一般在1%以下,亦有少数达10%以上,如 丁香中含挥发油可高达14 21%。 14~ 丁香中含挥发油可高达14~21%。 挥发油中所含成分相当复杂, 挥发油中所含成分相当复杂,一种挥发油常含 有几十种到一、二百种成分, 有几十种到一、二百种成分,但其中往往以某 种或数种成分占较大的量。 种或数种成分占较大的量。
单萜、 单萜、倍半萜及它 们的含氧衍生物是 组成挥发油的主要 成分, 成分,其中含氧的 衍生物大多生物活 性较强, 性较强,并具有芳 香气味。 香气味。
薄荷醇化学式(薄荷油 中薄荷醇的含量约为 80%)
芳香族化合物大多为苯丙素衍生物, 芳香族化合物大多为苯丙素衍生物,例如 苏合香油中的苏合香烯(styrene) (styrene)、 苏合香油中的苏合香烯(styrene)、丁香油 中的丁香酚(eugenol) (eugenol)、 中的丁香酚(eugenol)、八角茴香油中的茴 香醚(anethole) (anethole)及肉桂中的桂皮醛 香醚(anethole)及肉桂中的桂皮醛 aldehyde)等 (cinnamic aldehyde)等。

中药化学成分类型

中药化学成分类型

中药化学成分类型
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型非常复杂,而且每一种中药都含有多种不同的化学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生物碱类:这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天然含氮化合物,具有很广泛的生物活性。

常见的生物碱包括莨菪碱、阿托品、乌头碱等。

不同种类的生物碱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

2.黄酮类:这是一类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花、叶、果实等部位。

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醇、异黄酮、二氢黄酮等。

3.有机酸类:这是一类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作用的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果实和根部。

常见的有机酸类化合物包括没食子酸、苹果酸、柠檬酸等。

4.苷类:这是一类由糖和非糖部分组成的化合物,具有改善循环、抗炎、利尿等作用。

常见的苷类化合物包括皂苷、强心苷、氰苷等。

5.挥发油类:这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挥发油中,具有抗菌、抗炎、解痉等作用。

常见的挥发油类化合物包括樟脑、薄荷醇等。

6.微量元素类:这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如铁、锌、硒等,它们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而且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也会因中药的产地、采摘时间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药物和病情来考虑其化学成分
的作用和效果。

8挥发油--天然药物化学

8挥发油--天然药物化学
第八章 挥发油
• • • • •
1、概念 2、挥发油的组成 3、物理性质 4、提取方法 5、分离方法
• 一、概述 • 挥发油(volatile 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 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 总称。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 与水不相混溶。
• (一) 分布和存在:
吉拉德试剂法
• 提出酸性成分后的中性挥发油部分, • 加入Girard试剂的乙醇溶液和10%乙酸以促 进反应的进行,加热回流1小时,待反应完 成后加水稀释,使生成水溶性的缩合物, • 用乙醚提取除去不具羰基的组分,分取水 层,酸化,再用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即可 得原羰基化合物。 • 有些酮类化合物和硫化氢生成结晶状的衍 生物,此物质经碱处理又可得到酮化合物。
• 醇类成分的分离 • 将挥发油与丙二酸单酰氯或邻苯二甲酸酐 或丙二酸反应生成酯,再将生成物转溶于 碳酸钠溶液中,用乙醚洗去未作用的挥发 油,将碱溶液酸化,再用乙醚提取所生成 的酯,蒸去乙醚,残留物经皂化,分得原 有的醇类成分。
其他成分的分离
• 大多数萜烃是不饱和的,可以通过形成结 晶性加成物分离; • 奥类和醚类可用浓酸提取,经稀释后可得 原来成分; • 醚类与浓酸形成的盐有时易于形成结晶析 出,或利用Br2、HCl、HBr等试剂与双键加 成生成结晶,可借以分离和纯化。 • 酯类成分一般采用精密分馏和色谱分离, 现尚无适宜的化学分离方法。
挥发油成分的鉴定
• • • • • (一)物理常数的测定 相对密度 比旋度 折光率 凝固点
• (二)化学常数的测定
• 1.酸值: 酸值是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 成分的含量。以中和1克挥发油中含有游离的羧酸 和酚类所需要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 • 2.酯值: 代表挥发油中酯类成分含量,以水解 1g挥发油所需氢氧化钾毫克数来表示。 • 3.皂化值: 以皂化1g挥发油所需氢氧化钾毫克 数来表示。事实上,皂化值等于酸值和酯值之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挥发油类
挥发油类(VOLATILEOILS) 又称精油(Essential Oils),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大部分具有香气,如薄荷油、丁香油等。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非常多,亦多具芳香气,尤以唇形科(薄荷、紫苏、藿香等)、伞形科(茴香、当归、芫荽、白芷、川芎等)、菊科(艾叶、茵陈篙、苍术、白术、木香等)、芸香科(橙、桔、花椒等)、樟科(樟、肉桂等)、姜科(生姜、姜黄、郁金等)等科更为丰富。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或提取出的挥发油大多具有发汗、理气、止痛、抑菌、矫味等作用。

(一)通性
1.大多数挥发油无色或淡黄色。

均具特殊气(多为香气)与辛辣味,一般在室温下可挥发。

2.极大多数挥发油比水轻,仅少数挥发油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等,一般在0.850~1.180之间。

3.挥发油难溶于水,能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乙醚、氯仿、脂肪油中。

在各种不同浓度的含水乙醇中可溶解一定量,乙醇浓度愈小,挥发油溶解的量也愈少。

挥发油在水中能溶解少量而使水溶液具该挥发油特有的香气,医药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制备芳香水与注射剂,如薄荷水、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

4.各种挥发油均具一定的旋光性与折光率,折光率是挥发油质量鉴定的重要依据,一般挥发油的折光率都在1.450~1.560之间。

5.挥发油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故多数无确定的沸点与凝固点。

6.在低温时,挥发油中常可有固体物质(为油的组成之一)析出,如薄荷油中析出薄荷醇,桂皮油中析出桂皮醛,樟油中析出樟脑等。

(二)化学组成
挥发油为多种类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有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但更多为萜类衍生物,兹分述如下:
1.脂肪族化合物:有烃、醇、醛、酮、酯等,广泛存在于植物特别是水果中。

如正丙醇、辛醛、醋酸乙酯、甲酸、辛酸的乙酯等。

2. 萜类(Terpenes)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大多为异戊二烯,具有
(C5H8)n的通式。

C10H16称为单萜类,C5H24称为倍半萜类,C20H32称为二萜类,由6个或8个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分别叫三萜类和四萜类,由更多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叫多萜类。

挥发油中的萜类主要为单萜与倍半萜。

多萜类在挥发油中并不存在,而为某些树脂、色素、橡胶等的成分。

挥发油中的萜类化合物可以含氧或不含氧。

对于大多数挥发油来说不含氧的烃类成分虽占大量,但多数无佳适
香气因而不是重要成分。

含氧衍生物有醇、醛、酮、醚、酸、酚、酯等,含量虽较少但大多具有优异芳香气,是挥发油中的重要成分。

(三)含量测定
主要原理是得用中草药中所含挥发油能随水蒸汽共同蒸镏出来收集在标准测定器中而计算其百分含量。

常用的方法与仪器在中国药典中均有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