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
2014常德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观)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
课程推荐:2014年湖南事业单位考试(含公共科目、教育、医疗、综合)网校培训课程(协议不过全退)
1.认识的辩证发展
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是来自客体的各种刺激和主体的感知系统的相互作用的产物。
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主体运用人所特有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对客体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需要的条件:
(1)必须把理发认识即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
(2)要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指导人们实践的计划、方案、办法;
(3)要将理论、计划、办法交给群众,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必然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错误。
在认识过程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发展规律。
公共基础知识(全)
五、民法 1.民法概述 2.民事主体 3.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4.民事权利 5.民事责任 6.诉讼时效 7.合同法
精品PPT
六、经济法 1.经济法的概念 2.反不正当竞争法 3.产品质量法 4.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精品PPT
七、商法 1.商法的概念和特征 2.商事主体的种类 3.公司法 4.保险法 5.破产法 6.证券法
精品PPT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
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9.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原则 10.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重点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破解的难题 1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党的领导
三、常用公文写作 1.公文写作的程序 2.机关公文的写作方法、写作要求 3.常用公文种类及适用范围
精品PPT
四、常用事务文书写作 1.简报 2.调查报告 3.计划 4.总结 5.讲话稿 6.慰问信 7.感谢信 8.倡议书
精品PPT
五、公文处理 1.收文处理 2.发文处理
精品PPT
第九章 历史知识 要点: 一、中国近代史 1.列强的侵华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3.洋务运动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4.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 5.辛亥革命 6.新文化运动
十四、我国的和平外交战略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推荐阅读: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年申论热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地重点内容之一.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一、物质观地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地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地客观实在,物质地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地意义第一,它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可知论和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坚持了共性和个性地辩证法,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地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地统一.第五,它为科学地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第一,自然界是客观地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无论是无机自然界地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地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地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地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地印记.但是,自然界地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地,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地.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地属性.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地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地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有什么属性.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地属性,遵循自然物地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地自然界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地.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地事物没有意识.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是客观实在地,就比较难以理解.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地,社会地变化发展离不开人地活动,而人地活动总是在一定地思想动机支配下地.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地一部分,是客观实在地.首先,人和人类社会地产生和形成是由客观世界发展而来地.作为“万物之灵”地人类,不是上帝或神创造地,而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地过程中,由类人猿进化而来地.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地一个高级阶段.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地理论证明,人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整个物质世界地一部分.其次,人类社会地存在和发展是客观地.社会存在是由一定物质资料地生产方式以及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等条件构成地复杂地物质体系.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地一种物质力量.构成生产力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实体.生产力既是前人创造地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地产物,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地经济关系,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物质关系.社会地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物质或物质派生地关系.社会地精神生活也不能脱离社会地物质生活而独立存在,它是社会物质生活地反映.再次,人类社会发展地规律也是客观地.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地结果.但是,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支配人们自觉活动地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地.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地发展,同自然界地发展一样,是由客观规律决定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地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地规律,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发展地总趋势是任何人不能改变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地重点内容之一.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物质地存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地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地食物,只有永恒运动着地物质..运动和物质地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地,其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地物质,运动是物质地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第二,运动不能离开物质,没有无物质地运动..运动和静止地关系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地两种状态,两者同时存在.运动是物质地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地特殊状态,是事物处在暂时地相对稳定地平衡状态. 运动和静止地对立统一地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地,无条件地,静止是相对地、有条件地;另一方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物质运动地规律性和人地主观能动性地辩证关系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地本质地联系和必然地趋势,不但具有不依赖人地主观意识地客观性,而且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地特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地主观能动性;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地必要条件. 两者地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地..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地立足点.世界是多样地,又是统一地;物质世界地统一是多样性地统一;世界地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时空中运动和发展地物质世界,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意识问题)【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地重点内容之一.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意识问题)..意识地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地产物,是社会地历史地产物.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地产物自然界之所以会产生出它最美地花朵——人类地意识,这是自然界物质本身所固有地特性决定地.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地特性、反映地特性,这是合乎逻辑地.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地反映形式——人脑地反映形式即意识.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地,而是必然地,但又不是突然地.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地环节:从无生命物质地机械地、物理地、化学地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地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地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地区别在于,它是以思维为主要形式,以语言为外壳,因而能对事物地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地反映.⑵意识是社会地历史地产物意识不是纯粹自然地产物和单纯地生物学进化,更重要地是社会地产物.在人地意识产生地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地活动,为意识地产生提供了客观地需要和可能):①劳动促进了意识地器官——人脑地形成(为意识地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在劳动中产生了意识地物质外壳——语言..意识地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地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地,在内容上是客观地,是客观世界地主观映象,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地对立统一.⑴意识地内容来自客观世界人脑是意识地器官,但不是意识地源泉.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其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是不是对存在地反映,而在于一个是近似地真实地,一个是虚幻地反映),都是对客观世界地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其“原型”).⑵意识具有主观性① 意识地形式是主观地(意识地形式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这都是人地主观世界所特有地).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地“分泌物”,其错误在于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地主观反映和映象(抹煞意识地主观特征).② 对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地人会有不同地反映.③ 意识对客观世界地反映是近似地、能动地,有时是虚假、幻想、歪曲地反映,其主观性更加明显.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提供备考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热门推荐: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公共基础知识属于综合性考试,考试大纲要求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历史、语文基础与公文写作等诸多方面,范围广泛,内容庞杂。
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有的内容都详细复习一遍是很不现实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也是很不科学的。
从近几年的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科目考试命题的特点来看,公共基础知识考题越来越灵活,考查方式也日趋多样化。
那么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应该怎么来复习呢?公基考什么关于公基科目的考察要求: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
具体考试内容: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2.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中国的国体与政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服务。
5.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价值取向、道德修养、行为规范。
6.法律知识: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等(报考全省法院、检察院系统法律专业职位的加试内容,包括上述范围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知识)。
7.语文基础知识和公文写作: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常识,党政机关公文基本知识、常用公文写作、常用事务文书写作、公文处理。
8.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科学前沿、科技常识。
9.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10.其他知识:最新的时政知识。
公基如何复习备考从历年真题中各部分内容的分值分布来看(因部分章节考点交差融合现象较为明显,故有些分值很难机械划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考点的主次:法律、语文基础与公文写作、经济与科技、时政、职业道德、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哲、毛概、历史等。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哲学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包括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概念、核心要点以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概念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哲学观,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系统地认识和分析。
它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相对,认为世界是复杂多样的,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和冲突。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对事物进行历史发展的观察和深入研究,同时将事物看作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1. 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辩证法的运用,认为事物是由矛盾起推动发展的。
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通过解决内在矛盾,事物得以发展和进步。
2. 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决定于物质存在。
3. 实践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它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是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的。
三、辩证唯物主义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1. 社会变革: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分析,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科学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对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它强调实证研究和实践经验,以及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倡导科学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3. 经济领域:辩证唯物主义对经济领域的分析有着重要影响。
它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制约关系,认识到经济矛盾的本质和解决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为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4. 教育改革:辩证唯物主义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和教育体制的改革。
公共基础知识考什么
公共基础知识考什么
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一般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时事、科技人文、行政管理、公文等。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考试综合知识就是公共基础知识,要根据具体的考试而看,例如福建与四川的综合知识考试内容既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又包括职业能力测试。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2、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4、当代中国的政府与政治:中国的国体与政体、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服务。
5、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机关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价值取向、道德修养、行为规范。
6、法律知识: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等(报考全省法院、检察院系统法律专业职位的加试内容,包括上述范围及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知识)。
7、语文基础知识和公文写作: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文学常识,党政机关公文基本知识、常用公文写作、常用事务文书写作、公文处理。
8、经济知识和科技知识: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国际经济、金融经济、产业经济,科技创新、科学前沿、科技常识。
9、历史知识: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
10、其他知识:的时政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3-辩证法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节辩证法两个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辩证法的总特征)。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重点学习三大规律)。
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一、两大观点——辩证法总特征(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概念: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分为自在事物联系(人出现以前就有的)和人为联系(通过实践;独立于意识之外;固有规律),均是客观的。
(2)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无孤立的事物)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有中介)必然联系——偶然联系(如守株待兔)内部联系——外部联系(4)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普遍性),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均存在联系(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六度空间理论”(条件联系)区别:普遍性性强调有联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客观性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有联系,但不能主观臆造;多样性强调在承认普遍性基础上认为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条件性侧重于说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需要搭建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联系。
3.整体与部分原理区别含义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其中辩证唯物主义是其最重要的观点和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提供了一种科学的解释和认识世界的途径。
本文将一一介绍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和思想。
一、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存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精神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意识形态则是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
二、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它包括了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和质量互变等基本原理。
对立统一原理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矛盾普遍性原理认为矛盾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和现象中,矛盾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
质量互变原理认为量变引起质变,通过一定的量变积累最终引起质的飞跃。
三、历史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唯心史观和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提出了历史的辩证法。
历史的辩证法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不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决定。
历史的辩证法还强调了社会变革和革命的规律,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矛盾冲突和阶级斗争推动的。
四、阶级斗争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坚信阶级斗争的存在和不可避免性。
它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斗争推动发展的,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
通过分析阶级斗争的本质和规律,辩证唯物主义为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来改变世界,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
六、人的本质与生产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的本质和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它认为,人类是社会的产品,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公基常考知识点
公基常考知识点《公共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事业单位概况、职业道德、公文与论文写作、科技常识和环境保护、文史知识、地方省情知识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概述 1.哲学的概念。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物质和意识1.物质的概念。
2.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意识的起源与本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6.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四)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纪律1.物质世界的普遍接洽。
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质量互变纪律。
4.否定之否定纪律。
5.对立统一纪律。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和本质。
2.内容和形式。
3.原因和结果。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可能性和现实性。
(六)认识、实践、真理1.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XXX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
2024公共基础知识点整理必背!一、政治部分。
1. 马克思主义哲学。
- 辩证唯物主义。
-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例如,中国制定政策都是基于本国的国情和实际发展需求。
-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所以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如积极的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等。
-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和消灭。
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例如,生态环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过度开发违背规律就会遭到惩罚。
- 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如人类利用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就是在认识能源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 历史唯物主义。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如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和现代社会的平等、民主意识。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先进社会意识,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各项政策制定中要充分考虑人民的利益和需求。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邓小平理论。
- 改革开放。
-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如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
-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和意识 (⼀)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度给物质下定义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对⼀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于我们的意识⽽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元论,同唯⼼主义、⼆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式。
运动是标志宇宙间⼀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变化的哲学范畴。
运动包含了宇宙中各种各样的变化,从简单的位置移动到⼈的思维活动都是运动的具体形式。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式。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
2.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每⼀种基本运动形式⼜可划分为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
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们将发现更多的新的物质运动形式。
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既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物质世界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式。
物质运动的⼀种特殊状态就是静⽌。
静⽌主要是指:事物的空间位置相对不变,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保持质的稳定性,呈现出相对静⽌的状态。
静⽌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则是绝对的和⽆条件的,静⽌是⼀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关键知识点解析近年来,事业单位考试成为众多考生关注的焦点。
公共基础知识作为考试的重要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历史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针对公共基础知识考试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政治部分1、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占据了重要地位。
考生需要掌握以下要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2)政治经济学,重点掌握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等;(3)科学社会主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事业单位考试注重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考查。
考生需要熟悉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同时,要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了解“三农”、资源环境、社会保障等热点问题。
二、经济部分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市场经济基本原理是重要考点。
考生需要掌握以下要点:(1)市场机制,理解市场供求与价格的关系;(2)市场竞争,了解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等概念;(3)市场失灵,了解公共产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
2、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点。
考生需要了解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以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基本概念。
同时,要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了解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通货膨胀与紧缩等经济现象。
三、法律部分1、宪法与行政法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宪法与行政法主要涉及国家机构、公民权利与义务、行政法律制度等。
考生需要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职权,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此外,还需熟悉行政法律制度,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
2、民法与刑法民法与刑法是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点。
考生需要掌握以下要点:(1)民法的概念与原则,了解物权、债权、人身权等基本概念;(2)刑法的犯罪构成,理解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等;(3)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程序,了解诉讼的管辖、审判等。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真理的客观性)
河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发布河南事业单位考试信息和备考资料。
微信号:hesydw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
义真理的客观性)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
(2)真理的客观性原因
①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部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是客观的;
②真理检验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本身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提供备考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
推荐河南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henan/?wt.mc_id=bk10702 发布河南最新的事业单位考试招聘信息。
公共基础知识:马哲原理(难点辨析)
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难点辨析)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分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
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希腊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代表性的观点如,荀子讲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张载讲的“太虚即气”、“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古希腊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等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其基本特征是解释世界物质本原是以自然科学为依据,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及其某种属性作为世界的本原。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的基础上,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观点。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考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划分。
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惟一的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如贝克莱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视为独立自成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
如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人为天命所主宰”。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行,理是万物之本”。
两者的主要区别: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感觉经验;客观唯心主义夸大了概念理念。
典型考题如2007年、2008年江苏真题:(2008年A类27题)下列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
公共基础知识要点归纳一、法律常识1、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律的作用: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共利益,调整社会关系,解决纠纷矛盾。
3、法律的分类: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其他规范性文件。
4、法律的效力范围:法律的效力范围分为空间效力范围和时间效力范围。
5、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即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政治常识1、政治的概念:政治是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
2、政治的基本形式:民主、专制和法治。
3、我国的政治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政治的核心:政治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5、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
三、经济常识1、经济的概念: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竞争、法制和开放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4、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节和控制宏观经济变量,以实现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等宏观经济目标的政策。
5、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常见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四、管理常识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指组织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有协调、有控制的活动。
2、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和效益原理。
3、管理的职能:管理职能是指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职责。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公共基础知识是一个广泛而又重要的知识领域,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科技等多个方面。
对于许多考试和学习来说,掌握公共基础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一、政治部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辩证法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核心内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三)时事政治关注国内外的重大政治事件、会议和政策,了解当前的政治形势和发展趋势。
二、经济部分(一)宏观经济1、宏观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失业率等指标的含义和作用。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货币政策的工具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3、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周期的阶段和特点。
(二)微观经济1、市场主体企业、消费者和劳动者的行为和决策。
2、市场机制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对资源配置的作用。
(三)国际经济1、国际贸易贸易顺差和逆差、关税、贸易保护主义等。
考研政治马哲复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及内涵解析
考研政治马哲复习: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及内涵解析考研政治是所有考生必须面对的课程之一,其中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更是考试重点。
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些概念,但是对于其内涵的深入理解却往往不尽相同。
因此,本文将对这三个概念进行解析和讲解,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帮助。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概念与内涵辩证唯物主义首先是一种关于宇宙和人类认识的哲学体系,它具有新几何学、新物理学、新生物学等现代科学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唯物主义、辩证法、历史性和发展观。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物质决定精神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精神,即物质世界是由物质形式的存在和运动所决定。
人们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的思维和认识水平是由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2.辩证法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和实质,是对世界发展的本质规律的把握。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矛盾的把握、对事物的变化的把握,这需要建立察觉矛盾、联系、对立等规律的方法。
3.历史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以人类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驱动下进行的。
因此,理解历史的本质规律,对于推动人类的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只有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的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必要性。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与内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哲学体系,它强调重视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社会领域,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经济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结构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根源。
所有制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它们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变革。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政治常识的考查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当代国际经济与政治六个部分。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公共基础知识政治常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一、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世界的客观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2) 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
(3)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辩证法(1) 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部联系。
(2) 运动和发展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学会创造性思维。
(3) 规律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矛盾及其特点;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深入的认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为理解和改造现实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本文将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两个方面,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进行阐述。
一、唯物主义观唯物主义是指对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解释是以物质为基础的观点。
唯物主义是与唯心主义相对立的,两者在认识论和哲学体系上有着根本的区别。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是唯一客观实在的东西,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没有物质就不可能有意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永恒的,物质的运动和发展是客观存在的根本规律,自然界和社会世界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物质的运动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反作用中进行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辩证关系。
唯物主义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才能发现和改造客观规律。
二、辩证法观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辩证法观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揭示了事物内部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并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法观认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矛盾在推动事物运动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和转化,事物可以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辩证法观指导我们要看到事物的全面性和发展性。
辩证法观强调事物的统一和差异,事物的每个方面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同时,事物也呈现出差异性,不同事物在数量、质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三、辩证唯物主义观辩证唯物主义是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想体系,它强调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唯一客观实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类的实践是认识事物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推荐阅读:| |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第一,它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可知论和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五,它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
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
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
无论是无机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的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
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印记。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属性。
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的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有什么属性。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遵循自然物的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
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自然界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的。
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没有意识。
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就比较难以理解。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下的。
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观实在的。
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是由客观世界发展而来的。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上帝或神创造的,而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
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证明,人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其次,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社会存在是由一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等条件构成的复杂的物质体系。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一种物质力量。
构成生产力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实体。
生产力既是前人创造的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的产物,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物质关系。
社会的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物质或物质派生的关系。
社会的精神生活也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而独立存在,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反映。
再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客观的。
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但是,人们不能随心所欲的创造历史,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由客观规律决定的。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
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任何人不能改变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1.物质的存在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食物,只有永恒运动着的物质。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其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第二,运动不能离开物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两种状态,两者同时存在。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事物处在暂时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运动和静止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不但具有不依赖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性,而且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的立足点。
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时空中运动和发展的物质世界,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意识问题)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意识问题)。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自然界之所以会产生出它最美的花朵——人类的意识,这是自然界物质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
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但又不是突然的。
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的环节:从无生命物质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的区别在于,它是以思维为主要形式,以语言为外壳,因而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的反映。
⑵意识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意识不是纯粹自然的产物和单纯的生物学进化,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
在人的意识产生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①劳动促
进了意识的器官——人脑的形成(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在劳动中产生了意识的物质外壳——语言。
2.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⑴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
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其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是不是对存在的反映,而在于一个是近似的真实的,一个是虚幻的反映),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其“原型”)。
⑵意识具有主观性
①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形式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这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其错误在于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和映象(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
② 对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
③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动的,有时是虚假、幻想、歪曲的反映,其主观性更加明显。
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提供备考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
热门推荐:
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6093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