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生态学课后思考题标准答案

海生态学课后思考题标准答案
海生态学课后思考题标准答案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主要强调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树立这种整体性思想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生态系统生物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其特点如下:(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2、往复循环;3、反复利用。

5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我稳态的?

答: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趋于平衡或稳态。生态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既表现在生物组分与环境之间,也表现于生物各组分之间和结构与功能之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这仅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简单例子。说明在无外力干扰下,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只要不过分严重,一般都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6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对促进生物进化、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何重大意义?答 :

7 何谓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由自然生态系统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就被称为生态系统服务。其基本特征:

(1)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

(2)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3)自然生态系统在进化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

1 为什么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单位?

联系海洋主要分区说明海洋在纬度、深度和从近岸到大洋三大环境梯度特征?

答:纬度梯度主要表现为赤道向两极的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季节差异逐渐增大,每日光照持续时间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季节差异和不同纬度海区的温跃层模式;深度梯度主要由于光照时间只能透入海水的表层,其下方只有微弱的光甚至无光世界。同时温度也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表层因太阳辐射而温度升高,底层温度低而且恒定,压力也随深度的而不断增加,有机食物在深层很稀少。在水平方向上,从沿海到向外延伸到开阔大洋的梯度主要涉及深度、营养物含量和海水混合的作用的变化,也包括其他环境因素的波动呈现从沿岸向外海减弱的变化。

2 海水的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以及PH缓冲性能对海洋生物有何重大意义?

答:(1)海洋的溶解性具有很强的溶解性,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N、 P等无机盐都以适合与有植物吸收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便于浮游植物吸收。

(2)海水具有透光性,光线可以投入一定的深度,为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必须得光照条件。

(3)海水的流动性可以扩大生物分布的围。

(4)海水的组分稳定,缓冲性能好,能够使PH维持在一定的围,能够使生物有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

3 简要说明大陆边缘沉积与深海沉积类型的差别?

答:大陆边缘沉积是经河流、风、冰川等得作用从大陆或从邻近的岛屿携带入海的陆源碎屑,它包括岸滨及陆架沉积和路坡及路裾沉积;

深海沉积包括红粘土软泥沉积、钙质软泥沉积和硅质软泥沉积。红粘土沉积是从大陆带来的红色粘土矿物以及部分火山物质在海底风化形成的沉积物,主要分布在大洋的低生产力去。钙质软泥沉积蛀牙由有孔类的抱球虫和浮游软体动物的翼族类以及异足类的介壳组成,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亚热带、水深不超过4700m的深海底。硅质粘土主要由硅藻的细胞壁和放射虫骨针所组成的沉积。

4 简述海洋浮游生物的共同特点及其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弱或者完全没有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具有多种多样适应富有生活的结构。浮游生物的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主要环节。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生产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

5 按个体大小可将浮游生物划分为哪些类别?这样划分的类别有何重要生态学意义?

答:按个体的大小浮游生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中型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巨型浮游生物。意义:这种大小等级划分往往包含相应的摄食者—被食者的营养关系。

6 海洋游泳动物包括哪些门类?说明鱼类生活周期中得洄游行为及其意义。

答:海洋浮游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浮游甲壳类、水母类和栉水母类、毛颚类、被囊动物有尾类以及其他的浮游动物。

按洄游的动力,可分为被动洄游和主动洄游;按洄游的方向,可分为向陆洄游和离陆洄游降河(海)洄游和溯河洄游等。根据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可划分为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这三种洄游共同组成鱼类的洄游周期。

意义:洄游是鱼类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自然选择的结果,通过遗传而巩固下来。鱼类洄游具有定期性、定向性、集群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几乎所有的洄游都是集群洄游,但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洄游,洄游的集群大小各不相同,这与保障最有利的洄游条件有关。洄游距离的远近与洄游鱼类的体型大小及其自身状态有关。体型大,含脂量高,洄游距离较远,如鲟、大麻哈鱼、鳗鲡等的行程均达数千里。洄游的定向性除与遗传性有关外,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嗅觉,在引导鲑、鳗鲡等鱼类数年之后历程数千公里回归原出生地起了很大作用。金枪鱼的颅骨极其细小的磁粒,使其在大洋中洄游不会迷失方向。侧线灵敏的感流能力也起着引导洄游方向的作用

7 结合底栖生物的生活方式浅谈海洋底栖生物种类繁多的原因?

答:生活在江河湖海底部的动植物。按生活方式,分为营固着生活的、底埋生活的、水底爬行的、钻蚀生活的,底层游泳的等类型。

黑体制部分我找不到答案,还请哪位同学补充,。

第三章海洋主要生态因子及其对生物的作用

1.什么叫环境和生态因子?

环境:泛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或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2.何谓限制因子?说明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的主要容。

1.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就叫做限制因子

2..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

两个辅助原理:

(1)利比希定律只在严格的稳定条件下,即能量和物质的

流入和流出处于平衡的情况下才适用。

(2)应用利比希定律时还应注意到因子的互相影响问题

3.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某种生物的耐性极限或生态幅,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

一般说来,一种生物的耐受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越低。与此相反的是,属于狭生态幅的生物,通常对围狭窄的环境条件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但却丧失了在其他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3.如何用辩证和统一的观点来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只能生活和适应与于特定的环境中,环境条件决定着生物的分布和数量特征;生物的活

动也在一定围和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生态学强调有机体与生物的统一性,一方面,生物不断地从环境中吸取对它适于的物质以创造其本身和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得以生长繁殖;另一方面,生命活动的产物又被释放回外界环境中去,从而直接影响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从长期的角度看,地球上出现生命以后,本身在有机体的影响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也改变了生物圈并使其复杂化,即环境条件的多样性增加了。这种多样性也要求生物对其适应,因此也成为动植物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有机体类型多样性的扩大,要求产生种的特殊性,以便按不同方式来利用周围环境的物种共同生存发展。因此,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结果

4.简述光在海洋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海水中的光照强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光的强度和照射时间有纬度梯度和季节周期,除两极外地其他地区有昼夜交替现象。强度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逐渐减弱,夏季强,冬季弱,低纬短波光多,随纬度的增加长波部分也增加。从日照时间上看,除赤道附近昼夜时间整年都基本一样外,其他维度上只有春风和秋风时昼夜时间大致相等。

生态作用:1.海洋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捕获光能,并将其转变为碳水化合物存储化学能,是海洋生物能量的最初来源。2.光照使水温维持在一定得围。3.光是影响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5.为什么说浮游植物辅助色素对利用太有重要作用?

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叶绿素a是光合作用的主要色素,但仅利用辐射光谱中的一部分,辅助色素可使吸收可见光的围扩大为400~700nm,提高了对太的利用率。

6.简述海水温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主要生态作用

1.水平分布规律:自低纬向高纬度递减

垂直分布规律:1.低纬海区: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密度较小,其下方出现温跃层(温度随深度增加急剧下降),其上方为热成层(相当均匀的高温水层),温跃层的下方水温低,温度变化不明显。

中纬海区:夏季水温增高,接近表面形成一个暂时的季节性温跃层,冬季,上述温跃层消失,对流混合可延伸至几百米。在其下限的下方有一个永久性的但温度变化较不明显的温跃层。高纬海区:课本p55第二自然段,

2.主要生态作用:1.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地理分布和迁移

2. 在适宜温度围,温度促进新代

3.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生殖和发育

7.简述太阳表层环流模式及海流的生态作用(老师说不考海流)。

8.说明海洋中盐度分布及其生态作用

1.海洋盐度分布

远离海岸的大洋表层水盐度变化不大(34~37),平均为35,浅海区受大陆淡水影响,盐度较大洋的低,且波动围也较大(27~30)。尽管大洋海水的盐度是可变的,但其主要组分的含量比例却几乎是恒定的,不受生物和化学反应的显著影响,此即所谓Marcet ”原则,或称“海水组成恒定性规律”。

2.生态作用

(一)盐度与海洋生物的渗透压

海洋动物可分为渗压随变动物(贻贝、海胆)与低渗压动物。渗压随变动物:体液与海水渗透压相等或相近;低渗压动物:大部分海洋硬骨鱼类经常通过鳃(盐细胞)把多余的盐排出体外或减少尿的排出量或提高尿液的浓度等方式来实现体液与周围介质的渗透调节。

低盐环境下鳃主动吸收离子,排出量大而稀的尿液。

洄游鱼类:分泌调节改变离子泵方向

(二)盐度与海洋生物的分布(狭盐性生物与广盐性生物)

(三)不同盐度海区物种数量的差异

盐度的降低和变动,通常伴随着物种数目的减少,海洋动物区系在生态学上的重要特点,是以狭盐性变渗压种类为主的。

9.说明海水氧气.二氧化碳的来源与消耗途径。为什么说PH可作为反应海洋生物栖息环境化学特征的综合指标?

1.1、溶解氧(O2)

来源:空气溶解与植物光合作用

消耗:海洋生物呼吸、有机物质分解、还原性无机物氧化。

1.2、二氧化碳(CO2)

来源:空气溶入、动植物和微生物呼吸、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以及少量CaCO3溶解消耗:主要是光合作用,一些CaCO3形成也消耗CO2

2.pH与CO2含量、溶解氧密切相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海洋生物的营养和消化、呼吸、生长、发育和繁殖,因此可作为反映水体综合性质的指标。

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与动态

1.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与个体特征不同的群体特征?

1.种群(居群、繁群、 Population):指特定时间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种群部的个体可以自由交配繁衍后代,从而与邻近地区的种群在形态和生态特征上彼此存在一定差异。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基本组成单位。

2.自然种群三个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详见P67)

2.什么叫阿利氏规律?种群的集群现象有何生态学意义?

1.阿利氏规律:种群密度过疏和过密对种群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每一种生物种群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

2.集群现象(schooling)及其生态学意义

有利:繁殖、防卫、索饵、提高游泳效率、改变环境化学性质以抵抗有毒物质,若形成社会结构,自我调节及生存能力更强。

不利:种竞争、大量被捕食

成因:水动力条件、温盐及营养盐含量变化等等。

3.动态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应用生命表可以分析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1.动态生命表是特定年龄生命表,而静态生命表是特定时间生命表

2.根据调查所获取的种群个年龄期结构数据,应用计算各年龄期死亡率并联系温、盐、流、食物、捕食者等因子,即可分析种群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4.种群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假设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该模型描述了种群密度与增长率之间存在的负反馈机制?

逻辑斯谛方程有一个隐含假设:负反馈立刻起效应种群密度上升而引起种群增长率下降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往往不是立即就起作用的,负反馈信息的传递和调节机制生效都需要一段时间。这种时滞在高等动物(生活史越长,时滞越明显)更为普遍,可相隔一代以上。

种群数量继续增加时,物种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5.r-对策者与K-对策者的生活史类型有哪些差别?举例说明种群生活史类型的多样化.

6.为什么说人们更应该注意珍惜物种的保护?

地球上很多的珍惜物种都属于典型的k-对策者,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对其生境的破坏或无节制的捕杀),都面临着灭绝的厄运,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对珍惜物种的保护

7.试从小种群对遗传变异性和统计变化的敏感性分析种群灭绝的在机制。

小种群,基因座位的杂合性水平低,多型基因比例小,等位基因的平均数目少,等位基因的频率从一个世代到下一个世代易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引起种群遗传变异性的逐渐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遗传漂变,小种群也更容易出现尽情交配,从而导致近交衰退,小种群的稀有等位基因也更容易丧失,杂合性等容易下降,导致没有多少合适的遗传选择来适应环境变化,结果促使种群的灭绝。最后小种群的统计变化(出生率与死亡率的随机波动引起种群数量的剧烈波动),也加速了种群进一步衰落甚至灭绝

8.什么叫集合种群?研究集合种群对生物保护有何重要意义?

1、集合种群,也叫复合种群、联种群,指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通常着眼于较大的区域

2.与研究一般种群不同,研究集合种群主要是为了知道它是否会走向灭绝或还能维持生存多少时间。主要意义在于预测,并对濒危动物的保护及害虫防治、景观管理和自然保护有重要使用价值。对具有多个局域种群的害虫应在足够大的防治围同时进行,对面临生境破碎化的濒危种类应注意维持迁移通道.建立一个大保护区与几个小保护区的争论与集合种群理论有关。

第五章、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

1、什么叫做生物群落?群落的优势种、关键种和冗余种在群落中的作用有何不同?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时间生活于一定地理区域或生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组成的集合体,群落中的生物在种间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并且共同参与对环境的反应。

优势种是群落中数量和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多的一个或几个物种,也是反映群落特征的种类。关键种和优势种不同,关键种不是生物量占优势,而是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而这种作用相对于其丰度而言是非常不成比例的。冗余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当从群落中被去除时,由于它的功能作用可被其他物种所代替而不会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因此,在保护生物学实践中常常未被关注。

2、怎样认识群落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在两个不同群落交界的区域,称为群落交错区。群落交错区实际上是一个过渡地带,例如在森林和草原之间的过渡带,两者互相镶嵌着出现。由于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其植物种类也往往更加丰富多样,从而也能更多的为动物提供营巢、隐蔽和摄食的条件。因而在群落交错区中既可有相隔群落的生物种类,又可有交错区特有的生物种类。这种在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增加和某些种类密度加大的现象,叫做边缘效应。边缘效应类似于生物学中的杂种优势,其形成需要一定条件,如两个相邻生物群落的渗透力大致相似,两类环境或两种生物群落所造成的过渡地带需相对稳定,相邻生物群落各自具有一定的均一面积或群落只有较小面积的分割,具有两个群落交错的生物类群等。边缘效应的形成需要较长的时间,是协同进化的产物。

3、如何理解捕食者与被食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4、简述生态位的概念及其与种间竞争的关系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又称小生境、生态区位、生态栖位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生态位分两个层次:

基本生态位:是生态位空间的一部分,一个物种有在其中生存的可能。这个基本生态位是由物种的变异和适应能力决定的,而并非其地理因素。或者说基本生态位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生态位,里面不存在捕食者和竞争。

现实生态位:是基本生态位的一部分,但考虑到生物因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或者说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生态位。

5、共生现象有哪些主要类型?共生有什么生态意义?

偏利共生:两个物种间存在着共生关系,但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害也无利为偏利共生。如以其头顶上的吸盘固着在鲨鱼腹部,可以免费做长途旅行,这仅对有利互利共生:对双方均有利为互利共生,例如牛胃中的瘤胃具有密度很高的细菌(每毫升胃容物1010~1011个)和原生动物(105~106个)。瘤胃为它们提供生存场所,而它们能分解纤维素和纤维二糖,合成维生素,对牛也有利。

6、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生物因素:

竞争:如果竞争的结果引起种间的生态位的分化,将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增加。

捕食:如果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提高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

2.干扰:在陆地生物群落中,干扰往往会使群落形成断层(gap),断层对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持续发展,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Conell等提出的中等干扰说(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认为,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其理由是: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②如果干扰间隔时间长,使演替能够发展到顶级期,则多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才能使群落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物种入侵和定居。

3.空间异质性:

环境的空间异质性: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愈高,群落多样性也愈高。

植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植物群落的层次和结构越复杂,群落多样性也就越高。如森林群落的层次越多,越复杂,群落中鸟类的多样性就会越多。

群落演替的含义

随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的演替。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累积的结果,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物种的变化。群落演替即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顺序过程,或者说在一定区域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群落演替的概念包括以下几点基本含义:

①群落演替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一定规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有序过程,所以往往能够预测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群落演替是由于生物和环境之间反复的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虽然物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替的类型、方向和速度,但是演替的发展由群落本身控制着,并且正是群落的演替极改变了物理环境。

③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

第六章海洋初级生产力

1、简要说明光合作用中光反应、暗反应的基本化学反应及其作用

光反应:12H2O + 6CO2 + → (与叶绿素产生化学作用); C6H12O6 (葡萄糖) + 6O2 + 6H2O

净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自养生物的呼吸消耗

群落净产量=净初级生产力—异养生物的呼吸消耗

生产力低周转率小,现存量高:例如陆地森林;

生产力高周转率大,现存量少:海洋浮游植物。

3、为什么沿岸浅海区含有高的初级生产力水平?

岩岸、浅海区(包括潮间带至大陆架边缘的水体和海底)是海洋中生产力很高、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海域。潮间带各种理化因子复杂多变,生境最主要特点是更替地暴露于空气和淹没于水中。自潮下带向外海延伸,水文、理化因子变化梯度逐渐减小。三大功能类群组成有一定的特点,浮游植物个体相对较大;多数底栖动物产生浮游性幼体,生物分布的分带现象明显。游泳生物以鲱科鱼类最为重要,世界渔业大部分捕获量是少数几种生活于浅海区的种类。沿岸、浅海区也是受人类干扰最严重的海区。

4、海洋生产力的有关概念

生物生产力包括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群落净生产力以及现存量、周转率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等基本概念。海洋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单细胞浮游植物,在沿岸透光区还有底栖单细胞植物、大型海藻和海草。此外,某些化学合成细菌能利用无机化合物的氧化获得能量合成有机物质。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过程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相关联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其中光反应是叶绿素和其他辅助色素吸收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暗反应将二氧化碳还原成碳水化合物。

5、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因素主要是光照条件和营养盐含量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水文条件。光是初级生产的基本条件,根据光合作用速率与光强的关系,很多海区(特别是热带海区)最表层的光强对初级生产有抑制作用,最大初级生产力水平的水层在表层稍下方。在某一深度,一天中光合作用量与植物的呼吸作用量相等时,这个深度就是补偿深度,补偿深度上方的水层才有净生产。对于高纬度海区而言,光是影响其生产力季节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6、研究海洋新生产力有何理论和实践意义

1、新生产力的研究是探讨全球碳循环过程的重要容

2、新生产力研究有助于从更深层次阐明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

3、新生产力是海洋渔业持续产量的基础

第七章:海洋食物网与能流分析

1. 经典的海洋水层食物链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说碎屑食物链与牧食食物链是紧密

联系的?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物群落的营养结构,也是生态系统能流的途径。食物链包

括以自养生物为起点的牧食食物链和以生物碎屑为起点的碎屑食物链两种基本类型。经

典的海洋水层牧食食物链可分为大洋、沿岸和上升流区食物链。碎屑食物链与牧食食物

链是相互紧密联系的,碎屑食物链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能流渠道。

2. 什么叫微型生物食物网?微型生物食物网在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中有何重要作用?

微型生物食物网是海洋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经典的食物网结合共同构成

完整的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结构。同时,微型生物个体很小,世代周期很短,有很高的代率,使得浮游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得以在海洋表层快速再生与补充,对贫营养大洋区

维持初级生产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3. 什么叫简化食物网?为什么说应用简化食物网的方法才能使海洋生态系统能流

结果的研究切实可行?

以物种为基础进行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能流途径的分析过于复杂化,而以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来描绘能流途径又过于简单化。简化食物网将营养地位相似的物种归并在一起称为养物种或营养层次(相当于食物链营养级的概念)。每一营养层次中那些生态位很相似的物可再划分为若干功能群(特别注意其中的关键种)。简化食物链将复杂的食物网结构简化为“具有相互作用的简单食物链”,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分析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4.如何绘制生物量谱图?寡营养和富营养水域的生物量谱线有何不同的特征?

标准化了的生物量谱采用双对数坐标,横坐标为个体生物量,以含能量的对数级

数表示(lg kcal);纵坐标为生物量密度,以单位面积下的含能量的对数级数(lg kcal/m2)表示,因此生物量谱实际上是生物量能谱。在一般状况下,多数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的、较低的谱线斜率(生态转换效率),但截距大;而太平洋涡旋区是最贫瘠的海域之一,生产力非常低,谱线截距也很低,两者相差近两个数量级

5.说明营养级和营养级之间有哪些生态转换效率以及它们的含义。

消费者能量收支中各个环节的能量比值可统称为传递效率,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称为生态效率或林德曼效率。同一营养级的能量收支比值包括同化效率、总生产(生长)效率和净生产效率。营养级之间的生态效率是某营养级对前一营养级产量的利用效率和前一营养级的同化效率、生产效率三者的乘积。能量在营养级之间流动迅速减少形成能量流的生态学金字塔是生态系统能流的基本规律。

6.如何分析消费者种群的能量收支平衡?

消费者的能量收支可用C=F+U+R+P 表示。C 是消费者获得的食物能量(能量收入项),F、U 分别为粪团和尿液排出的能量,其余被同化的能量,用于呼吸消耗R 和生产量P,后四项是支出的能量。生产量是可供后一营养级利用的潜在能量。不同消费者各能量收支项的比例有差别,与可获得的食物数量、质量以及消费者本身大小以及环境因素有关。

7.简要说明生态系统水平的能流分析的容、原则与方法。

生态系统层次的能流分析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这些能量在各营养级的输入与输出的全过程。根据热力学定律,总的能量输入(净初级生产力)与各营养级消费者(包括微生物)的总呼吸消耗是平衡的。在进行生态系统层次的能流分析时,按照简化食物网的概念划分的功能群应尽可能细一些以便更接近客观实际。在确定相关生态效率参数时,有些数据是在现场调查中获得(如生物量、生产力),有的则必须根据实验室测定结果(为摄食率、同化率、呼吸率等)或参考应用过去的相关研究数据。

第八章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与生物地化循环

1. 简述分解作用及其意义,为什么微生物是有机物的主要分解者?

分解作用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动植物排出的粪团和死亡的残体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最后转变为无机物质,同时其潜能也以热的形式逐渐耗散的过程。微生物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分解者,但其它小型后生动物的协同作用可提高分解效率,大型动物也有促进有机物分解的作用。分解作用是维持生态系统生产与分解平衡、维持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重要机制。

2举例说明分解者协同作用对提高有机物分解效率的意义。

纤毛虫、鞭毛虫、线虫和有孔虫等小型消费者因个体小,代率也很高,世代周期很短,从而可通过其代活动促进有机物的分解。特别应当指出,通过这些微型和小型消费者的共同作用,对有机碎屑的利用效率比只有微生物单独存在时高很多。

3. 有机聚集体(“海雪”)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说它是海洋的“沙漠绿洲”和营

养物质再生的活性中心?

溶解有机物是海洋有机碳库的主要组分,其次是有机碎屑和活体生物有机碳。有机聚集体(“海雪”)包含微型和小型生物组分和非生命有机碎屑、可溶性有机物和无机物,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被称为海洋的“沙漠绿洲”,也是营养物质快速循环的活性中心。有机碎屑在下沉中不断被利用和分解,浅海区有5-50%的初级生产能量通过各种有机碎屑沉降到海底,大洋区部分(90%以上)有机碎屑在水层中完成分解作用。

4.以碳的生物地化循环为例说明海洋对CO2的净吸收机制。

海洋对大气CO2的净吸收作用主要依靠海洋生物的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称为生物泵)、各种含碳酸钙外壳或骨架的海洋生物死亡残体和形成的粪团沉降以及造礁珊瑚等吸收CO2 形成碳酸钙沉积于海底来实现的。不同海域对大气CO2吸收(汇)与释放(源)格局研究表明,北大西洋是吸收CO2强烈的区域,而赤道太平洋是最大的连续CO2源区。

5.为什么说对某些海区加Fe 可提高海洋净吸收CO2的效率,你对此有何看法?

提高气―海界面碳通量的主要依据是设想通过提高某些海区新生产力的途径、加速生物泵运转来实现,注意力集中在HNLC 的南大洋。海洋调查表明,南大洋的营养盐(N、P、Si)补充相当充足,但由于缺Fe,初级生产力只有亚热带近海区的1/10 或更少。通常,大洋水中的Fe 是依靠大陆漂尘来补充,但由于南极大陆95%的面积为冰雪覆盖,再加上西风带的阻碍,使南大洋的Fe 无法依靠陆源漂尘来补充。有人认为,如果南大洋上升流(南极辐散带)由深层向真光层输送的NO3-能全部被利用的话,可能使气―海界面的碳通量再加20~30×108 t/a,每年也仅需要补充200 000 t 的Fe

6. 说明海洋氮的生物循环过程。

浮游植物吸收NO3-和NH4+(后者被优先吸收)并转化为各类含氮有机物。结合在有机物中的氮通过分解作用再释出NH4+和氧化成NO3-,完成部的生物学循环。

7.简述固氮作用与脱氮作用过程,为什么说二者与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有关?

固氮作用将N2转变为生物学可利用氮进入生物学循环,是生物可利用新氮的主要来源。脱氮作用导致具有生物学活性的DIN 损失,而海洋中的DIN 与很多海洋生态过程紧密相关。生物固氮在海洋氮循环中弥补(或部分弥补)因脱氮作用造成的氮损失。同时,生物固氮也海洋新生产力的组成部分,与海洋生物泵效率和海洋吸收大气CO2 的功能有密切关系,涉及到全球CO2 循环与气候变化。

8.简述海洋中溶解磷酸盐和溶解有机磷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海水中的溶解磷酸盐绝大部分以HPO42-形式存在。在有氧条件下磷酸盐易被吸附在无定形氢氧化物、碳酸钙和粘土颗粒上;同时磷酸根离子能与Ca2+、Al3+和Fe3+等阳离子结合成难溶性沉积物。磷的这两种化学特性导致海洋的磷动态复杂化。溶解的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垂直分布特点明显不同,与浮游植物的吸收及有机物的分解过程有关。

9. 说明海洋磷循环中的输入与输出途径,为什么说磷与氮一样都是海洋生态系统

重要的限制因子?

海洋磷的主要来源有①陆地的风化侵蚀经河流输入;②人类活动(磷肥生产等);③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火山灰和矿尘沉降。磷的损失主要是以钙盐的形式沉积埋藏在海底,另有少量被海鸟(鸟粪)和人类捕捞水产品而损失。新近研究发现海洋的磷限制作用可能比以往所了解的更为普遍。固氮生物的固氮作用除了受铁限制外也受磷的限制。

10.概述海洋二甲基硫(DMS)的来源与去向及其可能有调节气候的作用。

海洋中DMS 的消除主要有三个去向:

①光化学氧化:海洋表层DMS 可通过光氧化形成SO42-,据估计,全球表层海水DMS 被光氧化破坏的速率约为0.15 mg S/(m2·d);

②向大气排放:全球平均海―空通量约为0.20 mg S/(m2·d);

③微生物降解:DMS 可通过细菌消化降解最后也形成SO42-。在热带太平洋海域,DMS 通过微生物的降解速率比海―空交换速率要大。

海洋浮游植物释放的DMS 在海水中形成一个巨大DMS 库。一部分DMS 进入大气后,主要被OH 自由基氧化生成非海盐硫酸盐(NSS-SO42-)和甲基磺酸盐(MSA)。这些化合物容易吸收水分,可以充当云的凝结核(CCN)。由于CCN 对云层的形成是很灵敏的,所以海洋DMS 大量进入大气后会直接增加CCN 的密度形成更多的云层,从而增加太阳辐射的云反射,使地球表面温度降低,这是与温室效应相反的过程。所以,一般认为海洋生物产生DMS 具有起控制或调节气候的作用。

第九章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一)

1.什么叫湿地?海洋湿地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说湿地是有着重要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答:(1)湿地: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期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域,包括低潮位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同时,还包括邻接湿地的河湖沿岸、沿海区域以及湿地围的岛屿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体。

(2)海洋湿地类型:浅海水域、海草床、珊瑚礁;岩石海岸;沙滩、石乐石与卵石滩;河口水域;滩涂;盐沼;红树林沼泽;咸水、碱水泻湖;海岸淡水泻湖,海滨岸溶洞穴水系。(3)湿地不但是人类重要的水源地,还贮存着各种矿产资源,具有广泛的食物网和支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湿地因具有巨大的水文和元素循环功能,对自然和人类产生的水和废弃物具有接收、净化的作用,而被誉为“地球之肾”。湿地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功能,在全球尺度上被誉为二氧化碳接收器和气候稳定器。湿地在防风抗旱、消浪护岸和防止盐水入侵等方面也发挥重要贡献。此外,湿地还具有巨大的景观价值,是生态旅游的极佳场所,并有着极高的科研和教育价值,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理想的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

2.影响海岸带生物的主要环境因子有哪些?它们有哪些适应方式?

答:(1)主要环境因子:潮汐;底质;温度、盐度和波浪

(2)适应方式:对干露的适应;对温度、盐度变化的适应;对波浪冲刷的适应;生殖适应

3.什么叫河口(区)?可划分为哪些类型?广义的河口区还包括哪些生境类型?为什么说河口环境是最容易受人类活动破坏的区域?

答:(1)河口是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它受潮汐作用的强烈影响。(2)划分为:局部混合或适度分层的河口;高度分层的河口;完全混合或垂直均质的河口(3)广义和河口包括:半封闭的沿岸海湾和在沿岸沙坝后面的水体

(4)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河口自然生境破碎化是河口生境破坏的主要方式。繁忙的航运业和在入海河流上修建大坝将阻断溯河或降海洄游鱼类的洄游通道,建造水库会改变河口区原来的盐度结构,改变原有生物的生存条件。河口大型工程建设和航道疏浚讲改变河口地貌、沉

积相分布与水动力条件,导致潮流方向改变、水流不畅、流速减缓、悬浮物增加和透明度降低,对河口的景观格局具有显著影响,加剧了河口区的生境破碎化效应。

4.河口区的主要环境特征包括哪些方面?河口区的生物组成有何特征?

答:(1)盐度;温度;沉积物;溶解氧;波浪和流;混沌度

(2)终生生活于河口的生物不多,称之为专性河口种。多数种类阶段性地生活在河口区,许多海洋鱼类可利用潮汐进入河口中游段觅食,在温带河口区生活的鱼类大多数是1~2龄的幼鱼,一些游泳动物在洄游途径中会经过河口区,河口还是许多鸟类的栖息地

5.盐沼、红树林和海草都是有根的、开花植物,说明它们的纬度分布和在潮间带的空间分布上有何差异?它们的生产力、食物链类型以及在保护岸线等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6.举例说明潮间带岩岸生物垂直分布现象及决定种类垂直分布的主要原因。

7.砂间动物有哪些主要类别?它们在形态上有哪些适应方式?

答:(1)多毛类;腹毛虫类;腹足类软体动物等

(2)生殖适应1.什么叫湿地?海洋湿地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说湿地是有着重要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

8.简述红树林沼泽的环境特征,典型红树林植物对这种环境有哪些结构上的适应机制?答:(1)温度;底质;地貌;盐度;潮汐

(2)根系;胎生;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

第十章海岸带与浅海生态系统(二)

1.简要说明珊瑚礁生物分布围,珊瑚礁生物群落的生物种类有高度多样性的原因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能流、物流的主要特征。

答:(1)分布在南北两半球20℃等温线围,一般热带海岸。

我国分布从海峡南部至南海。

(2)珊瑚礁生物群落是“所有生物群落当中最富有生物生产力的、分类上种类繁多的、美学上驰名于世的群落之一。”

珊瑚虫是构成珊瑚礁的基本结构的主要生物。印度―太平洋区系共有造礁珊瑚500种以上(其堡礁就有350种左右)。

在珊瑚礁生活的生物种类繁多,几乎所有海洋生物的门类都有代表生活在礁中各种复杂的栖息空间。

(3)外海0.1~0.35;海草11.0;蔗园19.0;麦田5.0;珊瑚礁5.0~10.0(gC/m2·d)珊瑚礁初级生产力围为1,500~5,000 gC /(m2·a),这个数字表明它是代表自然生态系统的最高初级生产力水平。

营养盐供应主要是依靠系统的高效再循环机制

初级生产者的的呼吸消耗占总初级生产的比例很高,因此净初级生产力就比预料的低,人类可利用量并不高

2.冷温带海区的潮下带大型藻场的褐藻类植物体有哪些基本结构?它们是怎样吸收无机营养盐的?为什么说海獭是控制很多藻场群落的关键种?

答:(1)固着器的结构附着在硬质底上,从固着器生长出藻柄(stipe),柄上长出叶片(blades),叶片的基部另生长有气囊(pneumatocyst,或称浮体)以助漂浮在水中

(2) 。大型海藻类没有真正的根,叶片可直接吸收海水中的营养盐类(与浮游植物吸收营养盐的方式相同)

(3) 海獭(Enhydra lutris)被认为是北太平洋藻林的关键种。海獭捕食海胆、蟹类、鲍鱼和其他软体动物以及运动缓慢的鱼类。海獭对海胆的捕食调节着大型藻的生产和草食

性海胆对大型藻摄食的平衡。

3.海草与陆地的有根、开花植物有何不同?它们是如何适应海洋环境的?

答:(1) 。一年一次,花在水下散播花粉。花粉漂在水中,被波浪从一株植物带到另一株植物。授粉结束后,受精的胚珠成熟形成种子。种子沉到水底,开始孕育一片新的草床。海草还可以通过根茎进行无性繁殖。在适宜条件下,海草可形成大面积的海草场

(2)①叶片呈束状以适应水流和波浪环境;②通过海水进行传粉;③体有大量腔隙系统(lacunar system)用以将氧气输送至缺氧沉积物中的地下结构。此外,枝草属(Amphibolis)和全楔草属(Thalassodendron)的种类为胎生植物,幼苗附在母体上发育。

4.为什么海草场都具有很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

答:(1、附着生物重要的附着底物

(2、浅海区重要的生产者,为浅海许多生物提供食物资源

( 3、海草的根及地下茎可起稳定软底质的作用,抵御风暴对底质的破坏。

(4、对很多底栖生物,尤其是许多经济种类有掩护作用。

(5、加速沉积使海床面上升,最后可能使其漂浮的叶子到达表面,缓冲波浪,形成较平静的水环境。

(6、叶子有遮蔽作用,避免下层受直射和水分流失。

(7、改善水质

5.概述浅海区的主要环境特征和生物组成的一般特征。为什么说浅海区是重要的渔场分布区?

答:(1) 光照、温度和盐度; 潮汐、波浪和流; 锋面

(2)浅海-陆架区由于水深较浅,在风和波浪的作用下,很少出现持久性温跃层,波浪

和潮汐作用也可能影响到海底,富营养水不至于被局限在底部。近岸水域的营养盐可因

大陆径流而得到额外补充。在陆架外缘的一些海区,由于海底地形的突然变化,可能形

成陆架坡折锋,也促进了真光层营养物质的补充。因此,陆架海区有很高的初级生产力

水平,生物资源丰富,而且平均食物链较短,所以终级产量较大洋区高得多。由于初级生产力较高,因此底栖生物以及水层或底层鱼类的生产力也较高。

6.大陆架海床都有哪些底质类型?不同底质环境的生物组成有何差异?

答:1.硬质底

硬质底包括基岩、巨砾和卵石。硬质底通常出现在底层流、波浪和冰川作用等物理

过程较显著的区域。硬质底为固着生物(如大型海藻、含钙的壳状藻类和各种滤食动物)提供了可靠的固定场所。

2.软质底

软质底(砂砾、砂和泥)是大陆架海底的主要生境类型,其分布与海底的水动力过

程和地形密切相关。在避风的浅滩、峡湾以及流速低的环流区底部,随着水流和波浪作

用等物理过程影响的减弱,细小的沉积物逐渐占优

7.沿岸上升流区的温度、溶解氧和营养盐含量与其邻近海域有何差别?形成沿岸上升流的主要机制是什么?沿岸上升流的生产力、食物链营养级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近岸上升流是海洋中重要的高生产力区,其共同的环境特征(相对于其邻近海区)是温度较低、溶解氧含量也较低,营养盐含量高,盐度也较高,这些特征是较深层水向

上涌升的反映。

(2) 由于夏季本海区盛行西南季风,从而造成近岸水体的离岸运动,引起深层水向上涌升补偿而形成,因此属风生上升流。近岸上升流的消长与围变动主要受劲吹的西南风强度大小所制约,存在着从夏季形成、强盛到冬季消失的过程

(3)生物群落中的浮游植物粒径较大,初级生产力水平很高,群落的多样性

水平较低,食物链环节较少,鱼类多为生命周期较短的,偏向r 选择的类型。近岸上升

流是海洋的重要渔场

第十一章深海区、热液口区和极地地区

1.大洋区的浮游植物组成、初级生产力水平和食物链营养级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大洋区的浮游植物组成主要以“微微型浮游植物”占优势,蓝细菌和固氮蓝藻是重要的自养型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比较低,食物链平均6个环节,营养物质大部分在透光层矿化和再循环,透光层下方生物所需的能量主要来自上层水体中的生源有机碎屑。

2.简述大洋区的主要环境特征。深海动物有哪些应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机制?

答:大洋区的主要环境特征:(1)大洋表面充足,浮游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透光层的下方没有光线,生物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上层水体中的生源有机碎屑。(2)表层水和深层水之间常有温跃层存在,在温跃层下面,水温低,变化小,大多数海区的温度在2℃左右。(3)大洋表层溶氧量较高,在500-800米出现氧最小值的水层,大洋更深的水层由于生物量减少,氧消耗减少,所以含氧量增高。2000米以下水体的含氧量相对稳定,到了深海底部,含氧量又有下降。(4)盐度基本是恒定的,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5)深海底部的广大面积都覆盖以微细的沉积物。

深海动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机制:(1)对黑暗的适应。许多深海动物通过发光器产生它们自己的光线,用于发现配偶、食物和逃避捕食。(2)对食物稀少的适应。深海动物广食性,常具有很大的口、尖锐的牙齿和可高度伸展的颌骨,背鳍上有发光器官。(3)对种群稀少的适应。有些种类的雌性个体具有“补雄”能力,深海鱼类多数一年只繁殖一次,许多种类雌雄同体。(4)对高压的适应。多数深海动物是柔软的,缺少钙质骨骼,多数鱼类没有鳔。(5)对柔软底质的适应。多数动物有长的附肢,丰富的刺、柄和其他的支持方式。

3.深海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分布和物种多样性有什么特点?深海生物的食物来源可能有哪些途径?

答:深海底栖由于食物缺少生物量明显随深度而下降,在大部分海底,生物量都小于0.5g/㎡,超过5000米的超深渊带,生物量仅为0.01-0.3g/㎡。总的来说,深海底面积占整个海底总面积的90%以上,但其生物量仅为海洋底栖总生物量的17%左右。深海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水平很高,深海底是发现新种的重要地方,另一个特点是土著种的比例很高。

深海生物的食物来源有三种:(1)死亡动植物残体下沉。有季节性浮游植物水华形成的植物碎屑,沿岸的海藻、海草碎屑有相当部分能被输送到外海,还有大型动物如鱼类、头足类和哺乳类的尸体下沉,也包括被渔民倒回海中的渔获物低值副产品。(2)粪粒和甲壳类的蜕皮。海洋上层浮游动物排出的粪粒很多和甲壳动物的周期性蜕皮。同时,粪粒和蜕皮在沉降过程中可由微生物作用转变为微生物生物量,供底栖动物利用。(3)动物的垂直迁移导致

有机物质的加快向下转移。有垂直移动习性的海洋动物在表层摄食后在深层海水中排出粪便,或在垂直移动中本身被深水层的捕食者所猎获,这些粪粒又可加速下沉。某些深海鱼类如鮟鱇鱼在幼体阶段是生活在表层,而后移栖到深层,也可成为深海捕食者的食物。

4.热液口的环境和生物组成有哪些特征?这种群落的有机物质生产过程与光合作用有什么不同?热液口生物对极端环境有何独特的适应机制?

答:热液口的环境特征:只有20-30年的活动期限,经历一段时间后会关闭,而在另一些地方则出现新的热液口。热液口环境以高温、高硫化氢含量和低氧含量为主要特征,另外,超热水会形成有毒的金属硫化物沉淀。热液口的生物由细菌、大型动物、小型底栖生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细菌主要是能氧化硫的微生物,居住在动物体形成共生关系,还有大量自由生活的以颗粒状聚集在生物和非生物物体的表面上。大型动物主要有管栖蠕虫、双壳类软体动物如贻贝和蛤类、十足目甲壳类如虾蟹类、多毛类和其他大型动物如海葵、藤壶等。小型底栖生物主要有线虫、底栖桡足类、介形类和螨类组成。浮游动物包括桡足类、端足类和其他浮游甲壳类。

这种群落主要是细菌和动物间的共生,大量化能自养型细菌利用宿主携带的硫化氢和氧气制造有机物。热液口生物对极端环境独特的适应机制有三种:(1)对于高浓度的硫化氢环境,某些细菌具有能氧化硫化氢的酶系统,并且从中获得化学能。(2)有的蠕虫血液有特殊的结合硫的蛋白质,体壁中有特殊的酶系统可氧化进入细胞的游离硫,从而产生对硫的解毒作用。(3)r-选择特征可适应生境短期的问题。

5.什么叫“海冰生物群落”?它是如何形成的?其对极地其他生物的生存有何重要意义?答:“海冰生物群落”是由游离病毒、细菌、自养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组成的并构成一个复杂的微型生物食物网的群落。在海冰的形成过程中,随油脂状冰的出现,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会主动或被动的黏附在冰晶之间,并随海水的加固和扩大,最终被冻结在盐囊和卤道之中,形成了一个由各种微小生物组成的复杂的“海冰生物群落”。

“海冰生物群落”是极地海区许多冰外自由生活种类(包括端足类、桡足类、磷虾和鱼类)的重要食物资源,它们主要在海冰的周边和裂缝处觅食,海水的断裂及融化就为其带来了丰富的食物。

6.为什么说磷虾是南大洋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中心环节?

答:磷虾常在海冰边缘区集群摄食浮游植物和桡足类的浮游动物,集群的磷虾吸引了海鸟、鲸和海豹等前来捕食,磷虾是须鲸类、海豹、企鹅、鱿鱼和鱼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如果没有了磷虾,很多大型动物将无法生存,它维持着南大洋海洋生态平衡的关键。所以说磷虾是南大洋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中心环节。

第十二章过度捕捞与海水养殖问题

1.概述传统渔业资源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答:传统的渔业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单物种资源管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与控制捕捞网具的网目或捕捞努力量以便获得最大持续产量而不造成过度捕捞。

原理:(1)最大持续产量模型:在不损害种群本身再生产能力的情况下,从种群资源中持续获得的最大产量。(2)持续产量模型:一种描述渔业产量、捕捞力量与种群剩余生产量部分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持续产量模型只要有多年的渔获量和捕捞力量的相关资料就可计算最大持续产量。(3)动态库模型:通过渔业资料分析种群个体的补充、生长、自然死亡和捕捞死亡等参数。

2.为什么说传统的渔业资源管理模式有其局限性?

答:一方面,受行业利益驱使以及渔业管理上的问题,传统的渔业资源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阻止过度捕捞的出现。另一方面,传统的渔业资源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渔场长期保持环境和

生产力等条件的基本稳定,,而海洋过程是动态过程,许多生态因素的变化会引起相应生态过程发生变化。鱼类对象的资源变动除了受人类捕捞的影响外,还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生态系统本身的在波动。因此。传统的渔业资源管理模式有其局限性。

3.过度捕捞有哪些类型?为什么过度捕捞会导致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枯竭?

答:过度捕捞有生长型过度捕捞、补充性过度捕捞、生态系统过度捕捞和种质资源过度捕捞。

大量捕捞未达合理初捕年龄的鱼类和繁殖期的产卵群体都会使种群的持续产量下降,并最终导致渔业资源下滑。长期过度捕捞个体大、营养级高的鱼种,会导致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向小型化发展,平均营养剂降低。过度捕捞是引起渔业资源的衰退和枯竭的主要原因。

4.为什么说兼捕和生境破坏会与过度捕捞一道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答:在捕捞过程中,几乎所有类型的工具对捕捞对象的选择性都是有限的,只要捕捞不停止,就难免发生对非捕捞对象的伤害,随着过度捕捞的常态化,兼捕也日益严重,所以兼捕加重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海洋生境的破坏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破坏,干扰支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如碳固定、营养物质循环和碎屑分解作用等的过程,随着渔具作业区的增加,对海洋生境的危害也更加严重,使本已受过度捕捞而处境堪忧的海洋生物资源的恢复难上加难。所以说,兼捕和生境破坏会与过度捕捞一道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5.简要分析过度捕捞引起海洋生物群落退行演替的机理。

答:过度捕捞会引起海洋生物食物链结构的稳定性受到破坏,生物群落的种间关系被改变,群落中原有的优势种或关键种得地位或作用被削弱,种群变小、种质退化,最终导致种群衰退或灭亡,这就导致群落发生退行演替。

6.简要分析我国海水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我国的海水养殖产业还缺乏系统研究和整体战略意识,养殖技术落后,养殖密度过大,养殖区病害肆虐,为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引种,养殖环境恶化和生态系统失衡。对我国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安全构成明显的威胁。

7.为什么说当前的水产养殖也会给海洋中上层鱼类资源带来负面影响?

答:当前的水产养殖鱼类和虾蟹类需要大量的饵料,随着水产养殖业不断壮大,对小杂鱼和鳀鱼、沙丁鱼、鲱鱼等海洋中上层鱼类为主的饲料鱼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这将给本已遭受过度捕捞的饲料鱼资源以更大的打击,由此产生的生态系统效应将十分恶劣。所以说,当前大量鱼类和虾蟹类的水产养殖也会给海洋中上层鱼类资源带来负面影响。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 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项目r—选择k——选择 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 约 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 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 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 低于环境承载力 时间上稳定,通常接近K值 种内种间 关系 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 选择倾向 1 发育快 2增长力高 3提高生育 4体型小 5一次繁殖1发育绶漫2竟争力高3延迟生育4体型大5多次繁殖 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 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 12.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基础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 牛翠娟、娄安如、孙儒泳、李庆芬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就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与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与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就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 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就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与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就是决定群落组成与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就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就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过程。 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与理论的三大类。 3 第二章有机体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就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与,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就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福就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与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就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与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的就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就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奇虎称为小气候,就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称为密度制约因子。 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称为非密度制约因子。 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就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就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就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就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就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海洋生态学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1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 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主要强调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树立这种整体性思想使人类认识自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生态系统生物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答: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和生物两部分。 非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者,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活动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命的源泉。 生物部分是执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生产者: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中得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消费者:它们之间或者间接的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食,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和吸收过程,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连续的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 3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么流动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其特点如下: (1)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能利用率很低,只有1%左右。 (2)能量流动为不可逆的单向流动。 (3)流动中能量因热散失而逐渐减少,且各营养层次自身的呼吸所耗用的能量都在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而各级的生产量则至多只有总产量的一小半。 (4)各级消费者之间能量的利用率平均为10%。 (5)只有当生态系统生产的能量与消耗的能量平衡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才能保持动态的平衡。 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什么特点? 答: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生命所需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全球性;2、往复循环;3、反复利用。 5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我稳态的? 答: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负反馈能够使生态系统趋于平衡或稳态。生态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十分复杂,既表现在生物组分与环境之间,也表现于生物各组分之间和结构与功能之间。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动物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多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者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这仅是以两个种群数量的相互制约关系的简单例子。说明在无外力干扰下,反馈机制和自我调节的作用,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所以当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破坏时,只要不过分严重,一般都可通过自我调节使系统得到修复,维持其稳定与平衡。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即“生态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下降,以至消失。此时,系统结构被破坏,功能受阻,以致整个系统受到伤害甚至崩溃,此即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 6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对促进生物进化、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何重大意义? 答 :

生态学 推荐书籍

生态学推荐书籍

本文由别处我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推荐书籍书名:环境生态学基础作者:柳劲松/王丽华/宋秀娟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日期:2003-07 全书共分三篇,第一篇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第二篇介绍了人类活动与全球环境的变化;第三篇重点介绍了环境保护的对策,生态系统的恢复,人口,资源,城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科研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专院校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书名:环境生态学/高等学校教材作者:程胜高罗泽娇曾克峰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日期:2003-07 全书分为 10 章.前 4 章主要介绍了环境生态学研究对象,内容,基本原理,组成及功能,阐明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化学循环及生态平衡,以及自然资源保护与各类生态系统的保护的内容;第 5 章主要介绍生态监测的特点和意义,尺度类型和方法分类;第 6 章主?樯苌こ痰睦砺酆湍P停坏?7 章主要介绍生态环境建设及水体,生态经济规划及西部脆弱生态环境问题.本书还安排了六个环境生态学

野外观察和实验,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环境生态学的全貌和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为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生物系等有关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教材书名:环境生态学导论电子教案作者:盛连喜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9 书名:环境生态学作者:卢升高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4-02 书名:环境生态学作者:张合平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01 本书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观察,认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各种环境问题,并阐明环境治理的生态学途径.重点阐述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各种全球性和区域性环境问题的成因,特点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生态监测,生态规划,生态工程和生态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全书试图用简明的语言,明晰的结构,系统地介绍环境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其应用,围绕学科的核心内容和前沿动态,在理论框架,知识集成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本书可供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学者,相关专业的师生及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汇编

学习-----好资料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基础生态学终结复习题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作者:————————————————————————————————日期:

基础生态学终结版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下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事物和其他生物 生存因子: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内稳态: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基因型:种群内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小气候: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下种群内后代个体的出生率。实际出生率就是一段时间内种群每个雌体实际的成功繁殖量。 哈-温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交配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漂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动态生命表:总结的是一组大约同时出生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命运。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更明显。 环境容纳量:由环境资源所决定的种群限度,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 空间异质性:群落的环境不是均匀一致的,空间异质性的程度越高,意味着有更加多样的小生境,能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或其他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可能是物质、能量、信息、时机或地域)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亦称周边效应。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物源,包括数百万种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各个物种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他们的生态过程。 *群落: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产生的相互竞争作业。竞争的结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野外的/ 实验的、理论的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一.生物与环境1.概念与术语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 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的改变会 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 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 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 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二、能量环境 1.概念与术语 外温动物: 依赖外部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 异温动物:产生冬眠的内温动物。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会比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过程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气候驯化:如果是在自然界中产生的则称为气候驯化。适应性低体温:当环境温度过低时,内温动物会自发地从冬眠中醒来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不致冻死,这是与外温动物冬眠的根本区别。内温动物

基础生态学复习题

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简述生态学研究对象的主要层次。 四个组织层次,即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2.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 野外(田间)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研究(理论)、模拟实验生态网络及综合分析 3. 介绍几位著名的国内外生态学家。 ①英国生态学家埃尔顿(Elton 1927)在《动物生态学》中,把生态学定义为“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②前苏联的生态学家克什卡洛夫(Kaшкapoв1945)认为,生态学研究“生物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的适应性”,即达尔文的生存斗争学说的各种适应性。 ③澳大利亚生态学家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他的著作“动物的分布与多度”。 ④植物生态学家Warming(1909)提出植物生态学研究“影响植物生活的外在因子及其对植物……的影响;地球上所出现的植物群落……及其决定因子……”。 ⑤法国的Braun-Blanquet(1932)则把植物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认为它是一门研究植物群落的科学。 ⑥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的定义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⑦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1980)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1 生物与环境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2.生境(habitat):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3.生态幅: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是生物对这种生态 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4.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 殖的关键性因子。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常形成相同或相 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趋异适应: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有机体,由于分布地区的间隔,长期生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途径。 6.生活型:趋同适应的生物,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生态型:趋异适应的生物,分化形成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二、问答题 1.生态学研究更加注重生物的生境与小环境,为什么? 答:大气候一般不能控制,但小气候可以改变。 大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小环境,而且对生物体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小环境直接地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也直接影响小环境。如蜂鸟巢内的卵33.3℃→鸟体表12.4℃→空气和树枝3.5℃→天空→-20.7℃。所以,我们要特别重视在小环境层次上对气候因子进行研究。 2.简述环境因子、生态因子及生存因子之间的关系。 环境因子: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

生态学课后练习题参考答案

《普通生态学》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答:地球的生命起源于35亿年前,那时地球的表面为还原性大气;缺少氧气,没有臭氧层。这些条件对今天的生物非常有害,但却正是原始生命得以形成的环境。 约在30亿年之前开始形成光合自氧生物,蓝绿藻为主,逐渐改变了大气成分,氧化大气出现;氧化大气的形成为绿色植物的登陆创造了条件。大气圈中保证生物呼吸的氧气和稳定的CO2含量,以及保护地表生命的臭氧层,都是生物长期作用的结果。 并且生物不断适应地球环境,而进化形成现今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自7亿年有动植物以来,累计生物总质量是地球总质量的1000倍;生物转移的物质总质量要比其自身的质量大许多倍。因此可以认为适于生物生存的地球环境是生物与地球协同进化的结果,而这种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答: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无机和有机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直到生物圈,经典研究个体及以上层次。生态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的环境非常复杂,从无机环境(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生物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到人与人类社会,以及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 3、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答:进入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快速发展。生态学已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1)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的控制和解决推动生态学发展。(2)应用生态学的迅速发展。污染生态学,经济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3)全民生态意识提高。生态学举世瞩目。 生态学的发展特点有:(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等相结合。(2)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野外自记电子仪器、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3)研究范围不断扩展。对象转移到人类活动,交叉科学如化学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如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 1、名词解释 环境(environment)——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每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就称为生态幅。 2、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答: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3、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点。 答:(1)综合作用: 如气候的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渔业高密度养殖增氧;(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地形因子一般为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如鱼类的回游;(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4、种的生态幅及其制约因子有那些主要规律? 答:(1)对同一生态因子,不同生物的耐受范围是很不相同的,每个种的的生态幅主要决定于种的遗传特性。(2)一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而对另一因子的适应范围很窄,生态幅常常为后一生态因子所限制。(3)同一生物不同阶段耐受性不同,生物繁殖阶段常常是一个临界期。(4)内稳态扩大了生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但并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5)驯化可导致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新的最适点。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 1、名词解释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强度和呼吸作用强度相当处的光强度为光补偿点 光周期(photoperiod)——一天之内,相对于黑夜而言,白天的时间长短。 Bergman 规律((Bergmann’s rule)——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 冷害(chilling injury)——指喜温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害或死亡。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答:有效积温法则指变温动物和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每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有: (1)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年总积温/一个世代所需积温 (2)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 (3)预测害虫来年发生程度 (4)可根据有效积温制定农业气候区划 (5)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3、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答:太阳光是地球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来源,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须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光。太阳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产生深刻的影象。(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有杀菌作用,昆虫对紫外光有趋光反应。(3)生物的光周期的适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光周期的变化对大多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光周期对昆虫的滞育起主要作用。 4、为什么生物的活动和繁殖受光周期控制? 答:外界环境因子很多,如温度、湿度、气压、降水等,为什么动物偏偏选择光(光照周期)这个信号作为启动复杂的繁殖生理机制的“触发器”。这是因为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具有稳定性和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图文稿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 案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 b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 光)。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增长势和有限环境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类。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能量金字塔。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气候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反硝化作用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得分: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B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B )。

生态学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说明生态学的定义 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研究生态学采用的方法: 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一.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幅(生态价):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气候:小环境中的气候,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密度制约因子:如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了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级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3.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哪些方面? 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的,它 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 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 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使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