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多媒体教学理论与方法

2.2 多媒体课件的类型与应用
2.2.1 演示型课件
1. 演示型课件的特点
基本特点
教学程序基本属于直 线式顺序教学,有简单的 跳转和链接功能。
特点一 特点二
课件类型
应用方法
2.课堂演示型的应用
(1)呈现内容提要和抽象关系
2. 编制会计分录
3. 登记账簿
1. 分析经济业务 8. 结账
Start the next cycle
键盘技能指导课件
2. 指导型的基本结构
导入
呈现信息
提问与应答
结束反馈或矫正判断源自答3. 对指导型的基本要求
(1)大量的交互 (2)充分的用户控制 (3)恰当合理的教学顺序
4. 指导型的应用
指导型课件可以代替教师的讲授,让全班学生同 时学习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单元。这种课件的优势 是能很好地适合学生的个别需求。
• 迭代模拟——老鼠的基因遗传过程模拟
• 程序模拟——电路连接实验的模拟
• 情境模拟——模拟人生---人际关系场景---争吵
3.对模拟型的评价
模拟的优势 • 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提高教学的安全性。 • 提供可控制和可重复的情境。 • 促进学生参与。 • 有利于学习迁移。
模拟的局限性
• (2)网上交流的方式 • 电子公告板(BBS)。BBS是异步交流工具,参与者有
充分的浏览和思考时间,适于对一个问题的深入和持续的 探讨,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相互 结识和了解。 • 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私密性较强的个体交流方式,基本 不受时空限制,能大胆、自由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有益于增进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情谊。 • 聊天室。聊天室是网上多人同时参与的交流环境。借助这 种工具,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可以就某一专题 进行实时的讨论,互相提问、相互评价。通过实时讨论, 可以及时交流针对某一专题的见解,互相启发思维。聊天 室交互具有实时性,在学习交流方面容易停留于表面,教 师应注意引导。 • 博客、维基。博客是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在网上发布文章 和图片等,表达个人的认识和体验,接受他人的评论,每 个博客这样形成一个交流群体。维基是一个在线多用户平 台,登陆网站的用户都能够创建和发布文章,编辑和修改 网站所发布的任何文章,形成一个面向群体的协作式创作 环境。
大学英语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应用过程要素

法与教学过程 由教师设 计、组织实施 ,e 作 为 学 生 主 动 学 习 、 协 作 探 索 的 认 知 工
在 教学过 程 中教师要 根据 教学 目标 的 要 求 ,利 用 多媒 体创设 教学 情境 ,诱发 学
( 3)完 整性和 艺术性 。课件要 有 引 【 地 依赖于 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
解说 员的 作用 ,而 起 不到课 堂 教学活 动 的重 点难 点 、弥补 语 言教学 之 不足 的详 J 的 组 织 者 、 协 调 者 和 激 励 者 的 主 导 作
实图片 、视频音频 、动画等资料 。 结尾
1 .情 感的投入 。多媒 体课件的使 用 始 终要 坚持 这样 一个 前提 :教 师 与学 生
在 一起 ,不是 跟机 器或课 件在 一起 。建
立 良好 的互 动关 系 ,教 师与学 生面 对面 地 直 接 进 行 交 流 ,与 教 学 课 件 直 接 交 互 ;学 生通 过 教师 的替 代实现 与 教学课
2.内容 的取舍 。做好 的课件就好 比 桌 宴 席 ,美食佳 肴丰 盛 诱人 ,这 时要 特 别注 意取 我所需 ,不要 贪食 。由于课
一
件 与 使用 环 境 、 使 用者 之 间存在 差 异 , 需要 在微 观 层次上 对课 件 进行 取舍 与调 整 。教 师在课 堂 上要把 握 信息 量适 度的
性、积极性。因此 ,教学课件要具有教 J 表 现的 教学重 点难 点 ,在 此基 础上 找到 多媒 体与 教学 内容 的切 入 点 、多媒 体和 学性 。教学 性 体现 在 以下 三 个方 面 :
演示型多媒体课件PPT课件

PowerPoint制作演示型课件的关键技
术
2.创建模板的步骤
1)在“常用”工具栏上,单击“新建”。 新建一个新的演示文稿
2)在“视图”菜单上,指向“母版”, 然后单击“幻灯片母版”。
3)对幻灯片母版进行所需的更改。 4)如果希望特定更改只出现在标题幻灯
片上,请插入一个标题母版:在“插 入”菜单中,单击“新标题母版”。 对该标题母版进行特定更改。 5)完成创建模板后,在“文件”菜单上, 单击“另存为”并在“保存类型”框
课件系统设计1课件结构设计封面卡门序曲课件系统结构2020332课件的界面与交互方式设计powerpoint制作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实例202033powerpoint制作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实例20203310powerpoint制作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实例课件制作过程1模板制作2封面制作3作者简介页面制作4曲式辨别页面制作5全曲欣赏页面制作20203311powerpoint制作演示型多媒体课件实例20203312
2020/3/2
幻灯片计任务窗格
5
PowerPoint制作演示型课件的关键技 术
• 动画效果的设置
涉及到动画方案的使用、自定义动画、动作路 径和计时等
2020/3/2
6
PowerPoint制作演示型课件的关键技 术
1.动作路径
应用动作路径的操作步骤: 第1步:在幻灯片上选择应该
获得动作路径的项目,如 图中的五角星。 第2步:在“幻灯片放映”菜 单上,单击“自定义动 画”,出现定义动画任务 窗格。 第3步:在“自定义动画”任 务窗格中,单击“添加效 果”,指向“动作路径”, 第4步:路径的修改
中,单击“演示文稿设计模板(*.pot)”
幻灯片母版视图及工具 栏
教育部参赛_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_吴琼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_吴琼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设计者:吴琼、营口市第三高级中学一、概述1、本节课教材采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本节课选自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第六章第一节。
3、任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
4、本节课时为 1 课时,40 分钟。
5、本节作为本章的开篇,全面介绍了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日常信 息活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使学生在以后的住处活动过程中能最大可能地保障信息安全。
共 设置了四部分内容:1、信息安全问题;2、信息系统安全及维护;3、计算机病毒及其预防; 4、计算机犯罪及其预防。
6、新课标对本节的要求: (1)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 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2)在使用因特网的过程中,能 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树立网络交流中的安全意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维护信息安全的措施。
(2)重点理解病毒的概念、特征。
(3)掌握病毒的防治措施。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网络平台获取取信息。
(2)小组相互交流合作。
(3)通过虚拟机实战演示,切身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意识。
(2)能够自觉抵制非法的信息安全活动及计算机犯罪。
1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_吴琼(3)教会学生调整自己的安全策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4)参与维护信息社会的正常秩序。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通过将近一个学期对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 验, 只是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活动的过程中, 一些学生可能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规范的行 为,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信息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归纳提炼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在信息技 术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 逐步认识到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理解自身良好的行为规范对信 息社会的影响,使他们从身心健康方面得到锻炼,成为社会的守法公民。
王玉军《平面镜成像》资源应用计划表

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注:凡是需要用到信息化资源的知识点才需要填写此表)知识点资源名称素材类型水平来源使用时间应用方式和作用1复习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图形+图像+文本识记现有需修改5—6分钟播放—讨论—总结创设情境,引发动机,演绎原理,启发思维;2平面镜概念平面镜图像+文本理解下载3分钟创设情境,引发动机;举例验证,建立概念;播放—讨论—总结3平面镜成像规律平面镜成像规律视频+音频掌握下载+开发15分钟提供事实,建立经验;提供示范,正确操作;呈现过程,形成表象;设疑—播放—讨论4平面镜成像规律应用平面镜应用图像+文本掌握现有10分钟展示事例,开阔视野;归纳总结,复习巩固;边播放、边讲解资源内容描述说明(请详细说明此知识点信息化资源的主要内容,此表需要与教学设计紧密挂钩,同时在收集、下载、处理和开发素材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与完善):(样式:资源名称,主要内容)教学资源:反射定律:有课件及实物,实物包括:光源、平面镜、可转动的白屏(带角度大小标示)平面镜:需要课件和实物,实物包括:平面镜、刻度尺、蜡烛、白纸、等,这些实物要按小组需要多组平面镜成像规律及应用:课件、直尺等实物教具。
说明:1)水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名称:为此知识点的信息化资源起一个名字3)类型:指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动画(包括flash),或者上述几类的组合,比如:“图+文+声”,注,可以自定义其它类型(一般以超级链接的形式来集成中演示型课件中),如认知工具类4)来源:开发、现有、现有需修改、下载5)使用时间: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时间6)应用方式:该资源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它起什么作用?。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霞浦六中化学组董向文一、概述盐类水解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涉及面宽,综合性强。
是学生已有的关于溶液认识的综合应用。
本课题是高二化学(鲁科版)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共4课时,本节第2课时,是在学习水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已初步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对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有一定的理解后,进一步学习盐类的水解。
讨论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微粒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故这节课我尽量挖掘新教材与探究性学习、合作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和自主探讨,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和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以CH3COONa、NH4Cl为例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多元弱酸酸根离子和多元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情况。
②通过情景设置、自主学习掌握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
③进一步熟练掌握溶液酸碱性检测的实验操作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科学探究,分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生产、生活中盐类水解规律的总结,体会自然万物变化的丰富多彩,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
②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3、平衡原理。
4、学生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个弱项。
四、确定教学任务1、教学重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原理和规律2、教学难点: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3、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启发、多媒体辅助教学4、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0.1mol/L的下列溶液:CH3COONa、Na2CO3、NaCl、NH4Cl、Al2(SO4)3、KNO3、PH试纸、玻璃棒、表面皿等五、教学策略1.自主实验探究、小组讨论交流策略: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发挥的空间。
教学资源的主要类型及脚本的设计

教学资源的主要类型及脚本的设计、撰写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分类根据《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我国目前可建设的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9类,分别是:媒体素材(又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库、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
另外,还可根据实际需求,增加其他类型的资源,如:电子图书、工具软件和影片等。
(1)媒体素材: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可分为五大类:文本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动画类素材。
(2)试题库:试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某个学科题目的集合,是在数学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测量工具。
(3)试卷:试卷是用于进行多种类型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4)课件与网络课件:课件与网络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根据运行平台划分,可分为网络版的课件和单机运行的课件,网络版的课件需要能在标准浏览器中运行,并且能通过网络教学环境被大家共享。
单机运行的课件可通过网络下载后在本地计算机上运行。
(5)案例:案例是指由各种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
(6)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指有关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对重大事件的记录、重要文章、书籍等。
(7)常见问题解答: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具体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全面的解答。
(8)资源目录索引:列出某一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地址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
(9)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我们将以上这些信息化教学资源概括成三大类型: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媒体素材。
二是集成型教学资源,这些资源一般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应用目的,将多媒体素材和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是一种“复合型”的资源。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方案

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大量的语文“读”的实践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从而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
本节课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评价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围绕学生主动学习来评价;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掌握和应用。
评价分为两部分:
1。定量评价
评价总分=课堂学习成果评价表得分(30)+小组协作互助表得分(20)+小组成果汇报表得分(30)+学习感受得分(20)
2.定性评价
2。想象说话:在这清雅的月光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
三、总结全文,读写结合
1。同学们,刚才我们走进“乡下人家”,看到农家瓜果飘香,鲜花轮放,鸡鸭成群,庭院晚餐,这是一幅幅独特迷人的风光,其实,乡下的风景、乡下人家的生活场景还有很多很多,谁把自己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2.学生交流。
3.乡下风景美,乡下人的生活也充满情趣.一起去看看
第二课时(略)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检查背诵。
二、品读描写乡下人家生活的段落,体会作者热爱乡下生活的情感。
三、体会作者选用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乡村生活的美,表达对乡下生活的热爱.
四、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五、讨论如何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做好统筹安排。
(七)教学流程:
(二) 教学目标分析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带有生字的词语,并掌握多音字“冠”“率”。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霞浦六中化学组 董向文 一、概述 盐类水解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核心概念,涉及面宽,综合性强。
是学生已有的关 于溶液认识的综合应用。
本课题是高二化学(鲁科版)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共 4 课时,本节第 2 课时,是在学习水溶液,弱电解质的电离,已初步掌握化学平衡 移动原理,对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有一定的理解后,进一步学习盐类的水 解。
讨论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微粒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变传统的由教师单纯的灌输、学生被动接 受知识的教学方式为开放学习环境中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并将获得的 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先进的学习方式。
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到一个引导者的作 用,故这节课我尽量挖掘新教材与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结合点,课堂中从学 生已有经验和社会现实中精选对学生未来发展有较高价值的,同时为学生所感兴 趣并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内容,主要采用建构主义的“抛锚式”和合作探究式进 行教学,通过合作探究、情景设置、分析比较、课堂探索、自主学习等形式让学 生形成判断、生成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持续探究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终身学 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和自主探讨,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和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 性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以 CH3COONa、NH4Cl 为例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了解多元 弱酸酸根离子和多元弱碱阳离子的水解情况。
②通过情景设置、自主学习掌握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
③进一步熟练掌握溶液酸碱性检测的实验操作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科学探究,分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探索,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生产、生活中盐类水解规律的总结,体会自然万物变化的丰富多彩, 对学生进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观点的教育。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语文科)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语文科)设计者 陈丽郁 古田第七中学·一、概述 ·《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篇文言散文,是陶渊明创作的精美散文,成语——世外桃源就出于此。
这一课给学生印象好坏必将影响 到以后学生对文言散文学习的兴趣。
《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 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以武陵人进出,寻找桃源 为线索,虚构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阶级、人人平等、自给自足、 人人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
反映了古代劳动人了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桃 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 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很有裨益。
本课是本单元的重点,而作为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 遇到的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 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因此,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
·二、教学目标 我为本课教学(第二课时)确定了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美好 理想;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 感情。
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
(二)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以诵读为主要手段,结合 品读和感悟,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中坚持以学为主、先学后 教、以学定教、多学少教,教师发挥组织引导作用,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教学 过程,努力营造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教学氛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学习,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演示型课件制作教案

演示型课件制作教案教案标题:演示型课件制作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演示型课件的定义和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演示型课件的制作流程和技巧。
3. 学生能够运用演示型课件设计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教学内容:1. 什么是演示型课件?a. 定义:演示型课件是一种通过图文、动画、声音等多媒体元素展示教学内容的工具。
b. 作用: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习主动性。
2. 演示型课件制作流程:a. 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明确要传达的知识点和学习目标。
b. 收集素材:收集相关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素材。
c. 设计幻灯片布局:选择适合内容展示的幻灯片布局和主题。
d. 编辑幻灯片内容:将素材按照逻辑顺序添加到幻灯片中,并添加必要的动画效果。
e. 调整设计细节:调整字体、颜色、背景等细节,保持整体美观。
f. 添加交互元素:根据需要添加互动元素,如链接、按钮等。
g. 预览和修改:预览演示效果,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和调整。
h. 导出和保存:将演示型课件导出为可执行文件或网页格式,保存备用。
3. 演示型课件制作技巧:a. 简洁明了:控制每张幻灯片的内容量,避免信息过载。
b. 图文并茂:使用图片、图表等图文元素来增加视觉效果和理解力。
c. 动画效果:适度使用动画效果来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但不要过度使用。
d. 多媒体运用:合理运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增强教学效果。
e. 互动设计:添加互动元素,如问题、练习等,促进学生参与和思考。
f. 评估与反馈:设计评估和反馈环节,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1. 导入新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介绍演示型课件的定义和作用。
2. 知识讲解:详细解释演示型课件的制作流程和技巧,示范演示并解释每个步骤的重要性。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演示型课件的制作实践,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或内容进行设计。
4. 展示与分享: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演示型课件,分享设计思路和遇到的问题。
资源应用计划表

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注:凡是需要用到信息化资源的知识点才需要填写此表)知识点资源名称素材类型水平来源使用时间应用方式和作用1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多音字“背”。
认知熟记文本识记现有25 自主阅读,认真识记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体验文本+视频频+挂图感知与体验现有 3 配乐朗读3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遇到坏人敢于斗争。
认知情感体验文本+视频感知与体验现有15 教师讲解+全班朗读4课文第一段出示狼和小羊的挂图文本+挂图识记现有3分钟教师朗读5课文第二段出示狼和小羊的挂图文本+挂图识记现有3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资源内容描述说明(请详细说明此知识点信息化资源的主要内容,此表需要与教学设计紧密挂钩,同时在收集、下载、处理和开发素材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与完善):情感体验狼和小羊的语言及表情:一段音频,长度3分钟,主要内容是狼和小羊的对话。
词带保存。
一副挂图,让学生增强认知,从感观上认识狼的凶狠,羊的弱小。
说明:1)水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名称:为此知识点的信息化资源起一个名字3)类型:指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动画(包括flash),或者上述几类的组合,比如:“图+文+声”,注,可以自定义其它类型(一般以超级链接的形式来集成中演示型课件中),如认知工具类4)来源:开发、现有、现有需修改、下载5)使用时间: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时间6)应用方式:该资源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它起什么作用?。
4.6超重和失重

超重和失重教学活动(襄阳五中 刘波)一、概述本节课为 1 课时,45 分钟。
《超重和失重》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一册)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七小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二)》下的内容,是学完了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后对牛顿运 动定律的应用;本内容的重点是完全失重现象,难点是准确理解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的本质。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并不是物体的重力发生变化,而是物体所受的支持力或拉力发生了变化。
在分 析超重和失重问题时,加速度是关键,物体的速度不能反映物体的受力情况,只有加速度才能反映 物体的受力情况.应灵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规律解题,必要时要用牛顿第三定律转换研究 对象。
通过课堂实例分析来形成分析方法;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及两者的产生条件; (2) 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 (3) 知道完全失重的条件,能够写出完全失重条件的公式; (4) 可以用超失重的条件解决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 (5) 对物体进行分析的能力和用超失重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运用现代技术设备收集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设计实验探究了解超重、失重的条件; (2) 能够通过实验和练习归纳出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和基本方法; (3) 能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科学规律 (4) 体验科学理论得出的过程与方法; (5) 掌握由特殊到一般、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 (6) 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能够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设置情景和热情引导、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提问,勇于创新; (2)借助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3)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增强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增强与人交流的意识; (4)在用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正确的认识观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是营口二高中的高一学生,年龄在 16 至 18 岁之间 (2)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3)学生有过较多的小组合作经验,且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 (4)学生已经学过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5)能够进行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6)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关于超重和失重的例子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建立小组讨论、交流、合作的课堂氛围 ·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 的学习当中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 目标媒体 类型媒体内 容要点教学 作用占使用用 媒体来所得结论方式时源间1、超重和 能 够 理 解 超 重 和 非 投 动 画 演 呈 现 过 演 示 能初步得 一失 重 产 生 失 重 现 象 及 两 者 影 视 示、动手 程,形成 — 设 出超失重 分条件; 的产生条件;觉 媒 实验表象疑 — 产生的条 钟体创 设 情 讲解 件境,引发动机2、超重和 能 够 理 解 超 重 和 综 合 视 频 演 举 例 验 演 示 得出超失 一失 重 现 象 失重现象的本质; 媒体 示 超 失 证,建立 — 概 重现象的 分的本质重现象 概念括 — 本质钟设 难 置 讨论疑,引起思辨3、完全失 知 道 完 全 失 重 的 综 合 视 频 演 提 供 事 演 示 掌握完全 一重的条件 条件,能够写出完 媒体 示 超 失 实,建立 — 讲 失重的条 分全失重条件的公重现象 经验解— 件半式;概括钟下载下载 (修 改)下载·人教版新课标教材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一册) ·相关实验器材,如弹簧秤若干、细线若干、钩码、泡沫板、滑轮 ·完全失重的演示实验,在这里采用可乐瓶自由下落 ·专门为本课设计的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教室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注:凡是需要用到信息化资源的知识点才需要填写此表)知识点资源名 素材类型水平来源 使用 应用方式和作用称时间1、超重和失重 产 生 条 视频、音频、 感 知 与 体 下载 一 分 配乐观看产生条件; 件;验钟 呈现过程,形成表象创设情境,引发动机2、超重和失重 本质 指 图 形 / 图 理解,应用 下载+ 一 分 举 例 验 证 , 设 难 置现象的本质像、视频自制 钟 疑,引起思辨3、完全失重的 完 全 失 “ 图 + 文 + 分 析 , 综 下载+ 一 分 提供事实,教师讲解条件重声”合,评价 自制 半钟 +学生熟记资源内容描述说明(请详细说明此知识点信息化资源的主要内容,此表需要与教学设计紧密挂钩,同时在收集、下载、处理和开发素材的过程中不断修改与完善):(样式:资源名称,主要内容)1、 超重和失重产生条件;使用一段 wmv 视频,长约一分钟,流量 2.35MB,位速:358kbps,尺寸 352*288,主要内容是了解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保存在素材文件下,文件名为“杨利伟在太空” WMV”2、 本质中使用 swf3.19MB, 保存在素材文件下,文件名为“本质” .swf3、 演示实验中,swf,128KB,保存到素材文件下,文件名为“完全失重”.swf4、使用 swf129KB,保存到素材文件下,文件名为“电梯”.swf5、幻灯片大小 243*125.ppt说明:1) 水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2) 名称:为此知识点的信息化资源起一个名字3) 类型:指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动画(包括 flash),或者上述几类的组合,比如:“图+文+声”,注,可以自定义其它类型(一般以超级链接的形式来集成中演示型课件中),如认知工具类4) 来源:开发、现有、现有需修改、下载5) 使用时间: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时间6) 应用方式:该资源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它起什么作用?六、教学过程(一)、通过演示实验,引出要探究的问题 1. 让学生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每两人为一组,一条细棉线,一个 100g 的钩码,让学生尝试用多样的方法, 利用钩码将棉线弄断。
一元一次方程教案设计

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课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30)
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__
际问题 用 去 片
等 量 片 展 问题的关 钟 制相结合
括号
关系, 示
键是找等
方法
突破
量关系
解决
难点
实际
问题
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注:凡是需要用到信息化资源的知识点才需要填写此表)
知识点
资源名称 素材类型 水平
来源
使用时 应用方式和作用
间
1 用去括号方法 感知方程
视频+文本 掌握、熟 自制
20 分钟 学 会 解 题,体会解方
本节小结
实际问题
归纳总结
巩固练习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展示问题,引出知识的回顾,复习旧知。以通过整式加减去括号的复习来引出新课。 去括号: (1)2(X+8)= (2) -(7y-5)= (3)-3(3X+4)= 解方程:师展示问题,生回顾旧知并回答问题,一名学生上黑板板书解方程
解方程:3-4x+1=-2x (二)新知识讲解,引起学生思考 方程变式,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该怎样解这样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引出标题,学生可 感知应该先去括号,然后依步骤完成方程的求解过程 3-(4x-1)=-2x 3、利用例题规范书写步骤 启发学生能够在化归的思想影响下能主动想到要去括号 例题 解方程 3x-7(x-1)=3-2(x+3) 4、练一练 解下列方程,巩固练习新的解题步骤 (1)2- 3(x-5)=2x; (2) 2(2x-1)=1-(3-x); 5、讨论与总结: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 记忆非常深刻 6、问题 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 2000 度, 全年用电 15 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 实际问题,再一次让学生感受方程的优越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文艺团体“为汶川大地震”搞募捐演出,入场票价成人每张8元,学生每张5元,共售出1 000张,筹得票款6950元,成人票与学生票各售出多少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演示型多媒体课件教学应用的研究

13 0
没有真正被学生掌握 。 长此下去 , 就会使学生难以跟 上教师讲课 的进度和节拍, 因而降低 了其学习兴趣
和学 习效率 。 13 静态的课件设计与动态的教学过程的矛盾 . . 对
时记忆、 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 弥补了多媒体信 息停 留时间短暂的缺点 22 信息适量原则 . 多媒体教学软件具有集 图、 声、 文、 像于一体的 多媒体组合特性 , 它的教学意义在于能够创设形象 直观、 刺激丰富的学习情 景, 优化学习过程, 提高学
记, 从而失去了由于记笔记而产生的较好的记忆效 果, 不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 使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第一作者 : 、 男 .99 王4平, 15 年出生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 电子信息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维普资讯
第 2卷第 2 4 期
Z/ 平等 : I , 演示型 多媒体课件教学应用的研究
课件进行教学存在的主要有下述三个问题 11 信息滞留时间短 , . 的提高
皿
只要教师轻点 鼠标, 一屏 旧内容即被新的 内容 所取代 。演示型课件不能象黑板一样长期保留诸如 “ 提纲” 之类的教学主干线信息。 缺乏供学生联想、 思 维的媒介条件 , 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路被中 断, 他们就会产生思路不清 、 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 不 知其所以然。掌握不到学 习的重点和目的 。它不利 于学生进行联想 E和对信 息的接收 加之教室 内 光线较暗, 易造成 昏昏然 ” 的感觉 , 不能达到使学 习 者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 目的。
wi u r c ie t o rp a t . h c
Ke wo d : u t da ta hn p a tc y r s m l me i ;e c i g; r cie i
吴永全《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设计.doc

1、出示例1图:
(1)谈话:这两个图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的吗?看图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如果学生提问有困难,教师可适当引导:这两个图形的形状一样吗?它的面积会不会一样呢?生猜测。
(2)独立思考:你猜测它一样(或不一样),你能自己想办法来说明吗?
师: 可以利用课前发下去的图片,折一折、剪一剪、数一数、画一画等方法去研究。
图像+文本
操作
示范
感悟
下载
12分钟
明确转化策略的含义
3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
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
三角形面积推导。
圆柱体积推导
图像+文本
迁移
感悟
自制
下载
10分钟
感受转化的价值(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新知为旧知)
4尝试练习
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转化计算
图形+文本
运用
自制
下载
4分钟
深化理解转化策略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题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高效地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回忆,合作交流,明确转化方法,利用电子白板展示转化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从中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2、学习活动规划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形,感知每个图形的形状特点,为运用转化的策略做好铺垫。然后在学生充分的操作、交流过程中体会如何将每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来计算面积的方法,从而充分感知理解转化的策略。本课时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我校五年级小学生, 学生们已经对长方形、 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很好的基础, 对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属性有很深的认识,有利于展开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习态度 好,对新知识有较强的兴趣有一定的学习探索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所以教学本课时可以使用小 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演示型课件资源应用计划表
(注:凡是需要用到信息化资源的知识点才需要填写此表)
知识点 1 面积、长方 形的面积 2 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 3 推导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 过程 4 长方形的面 积和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 的关系 5 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的应 用
资源名称 长方形的面 积 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推导 过程 长方形的面 积和平行四 边形的面积 的关系 教学例题
拓展 题
选择:下面图中两个平行四边的面积 ( ) 。 A、相等 B、不相等 C、无法判断
学生说出自己 判断的依据
发展学生的空 间观念
教 学 过 程 流 程 图
新 课
激 趣 引 入 猜想假设 探究新知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概念讲授 分析论证
知识应用 利用公式 巩固知识
拓展问题
理解 掌握
现有需修 改 现有
文本+声 音
识记Βιβλιοθήκη 现有需修 改文本应用
现有
演示 3 分 钟
资源内容简要说明(请详细说明资源) : (资源名称,主要内容) 1、 图形+文本。图形自制,文本说明面积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2、 动画。2、 动画。Ppt 格式,通过演示动画,让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动画。动画。Ppt 格式,通过演示动画,可以让学生知道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4 文本+声音。通过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 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文本。通过例题的教学,学生可以应用公式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说明: 1) 水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2) 名称:为此知识点的信息化资源起一个名字 3) 类型:指图形/图像、视频、音频、文本、动画(包括 flash) ,或者上述几类的组合,比如: “图+文+声” , 注, 可以自定义其它类型 (一般以超级链接的形式来集成中演示型课件中) , 如认知工具类 4) 来源:开发、现有、现有需修改、下载 5) 使用时间:资源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时间 6) 应用方式:该资源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它起什么作用?
素材类型 图形+文 本 动画+文 本 动画
水平 识记
来源 现有
使用时 间 演示 2 分 钟 演示 5 分 钟 演示 6 分 钟 演示 3 分 钟
应用方式和作用 识记长方形面积 的计算方法 理解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 提供了方法的指 导现有 发展学生的空间 观念, 渗透转化的 思想方法。 可以解决生活中 的数学问题
学生目测,答 案可能有所不 同 生运用学过的 长方形面积公 式计算 学生按要求小 组合作填写表 格,观察结果, 准备汇报。 分小组汇报, 师生总结答案 (课件展示答 案) 。 课前激发 学生的学习热 情并提醒学生 想一想自己是 否进行了预习
师: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 四边形的面积与和它等底等高的长方形面 探究新 知 猜想 假设 积一样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底乘高,那么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就可以用底乘高来 计算呢?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就要知道 平行四边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之间有什么 联系。下面我们小组合作来探究一下。 我们小组合作进行一些实验: (多媒体 出示实验内容) 设计 实验 1、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把平行四边形 剪拼成长方形; 2、同学们再对比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和 转化来的长方形,观察它们的特点,想一想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不是底乘高,为 可以把平行四 边形剪拼长方 形,但要沿着 高剪。 平行四边形的 面积可以用底 乘高 培养学生 的探究能力和 思维能力,使 得学生能够学 会发现知识的 过程。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 念,渗透转化 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我所教的学生的特点我选择如下教学方法: 1、实践探究: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折、剪,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在实践中体验平行 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2、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相互交流,让学优与与学困生共同进步, 都有所收获,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以上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分析、综合、概括出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关系, 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 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的 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 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米、 平方分米、 思维能力
(1)求下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正确的 列式是多少? 变式 题 (2)让学生动手量一量教师准备的平行四 边形学具,再计算出它的面积。 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高是多少米,正确的列 式是( ) 。
学生说一说自 己的看法,计 算平行四边形 的面积,一定 要选择对应的 底和高。 培养学生的应 用能力
什么。
学生应用学具 自主学习,教 进行 实验 按照教师分的组,各小组分组进行实验探 究 师教师巡视, 了解实验情 况,个别组进 行指导 请两到三组同学们把自己小组的学具 拿到黑板前进行讲解,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完 整准确地把自己小组的推导过程表达出来。 分析 论证 师用多媒体课件总结推导过程和平行 四边形公式。 (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 长方形的过程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 导过程) 实验中,学生 往往忙于动 手,而忽略结 论,老师及时 让学生总结自 己的结论,体 验成功快乐。 学生通过实 概念讲 授 面积 公式 验总结公式 S 提出面积公式和单位 =ah、 单位平方 平方厘米 (1)师:现在老师把学校门口平行四 知识应 用 基本 题 边形花坛的底和高告诉大家,你能求出它的 面积吗?底为 6 米,高为 4 米。 (2) P82 第 1 题: 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 车位底长 5m,高 2.5m,它的面积是多少? 学生根据公 式,计算出面 积 培养学生掌握 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概 括能力和抽象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教的资源:多媒体教室设备、课件。 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学具,剪刀、直尺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 程 教师活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要一起探索有趣的数学世 激趣引 入 界,你们准备好了吗? 什么是面积? 学生活动 生:准备好了! 回答面积概念 设计意图及资 源准备
附:教学设计方案
案例名称 科目 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数学 1 课时
教学对象
五年级学生
提 供 *** 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 积》P79-81,本课需要 1 课时。 本课是学习平形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 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本课主要让学 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 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 础上掌握公式。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推导方法, 为学习三角形、 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做准备。 学好本课有利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师:现在我们来到了一个环境优美的街区,在学校 门口有两个漂亮的花坛(多媒体展示花坛的平面 图) ,这两个花坛一个是长方形的,一个是平行四边 形的。你觉得哪个花坛的面积大呢?假如这块长方 形花坛的长是 3 米,宽是 2 米,怎样计算它的面积 呢? 师:这两块花坛到底谁大,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 到底答案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探究,你发现平行四边形 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