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第42课 《多年父子成兄弟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
第42课《多年父子成兄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大学语文(第四版)》(高职版)教案首页授课时间年月日课次时数课型新授课课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目标(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两方面说明):一、体会本文以民主平等的父子关系为纲,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总体特点。
二、分析并理解本文善用白描叙事写人,细处落笔、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
三、品味本文质朴自然又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本文以民主平等的父子关系为纲,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总体特点。
难点:品味本文质朴自然又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实验观察法、模拟法)及教具应用:教学方法:讲授法、讲练综合法、讨论法教具:PPT课件图片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多年父子成兄弟第一部分(1——4段):写"我"的父亲. 第二部分(5——6段):写"我"做父亲. 第三部分(7段):写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后记(经验、不足):教案内容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重点环节提示一、导入新课在我们成长的历程中,每个人都沐浴着爱的光辉: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有互助互勉的友情,有热土难离的乡情……情感是美好的,亲情让我们感受温馨,友情让我们获得快乐,乡情让我们心有所依。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段父子之情,《多年父子成兄弟》二、板书课题多年父子成兄弟(一)关于作者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代作家、散文家、文体家。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阅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关系的特点和家庭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父母、热爱家庭的美好情感。
(2)培养学生理解和宽容他人的态度,树立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要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关系的特点和家庭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2)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3)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父子关系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父子关系在课文中的表现。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关系的特点和家庭价值观。
5. 课内外阅读:(1)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进行交流讨论。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要内容。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父子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如何?3. 学生对父子关系的理解和感受有何变化?4.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教案设计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使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对亲情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珍视和热爱。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并体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家人建立和谐相处的关系。
3. 通过对小说中情节的把握,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小说中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关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2.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亲情的尊重和珍视,激发学生对家庭和谐相处的思考。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深层的亲情含义,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亲情体验。
2. 教育学生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小说中的亲情观念,解决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小说中的亲情关系,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 通过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情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亲情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多年父子成兄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小说,理解父亲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把握小说的主旨。
3.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父亲与儿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亲情在生活中的体现。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亲情体验,分享对家庭和谐相处的看法。
5.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小说中的亲情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观念,解决与家人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强调亲情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小说《多年父子成兄弟》中的亲情观念,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观念。
七、案例分析1. 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亲情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案例,并提出解决方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教案标题: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多年父子成兄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主题,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理解《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题和情节发展。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
3. 运用批判性思维评价小说的文学价值。
教学准备:1. 电子版或纸质版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作品展示区域。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封面和作者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个标题有什么想法?你们认为这个故事会讲述什么内容?阅读理解与讨论:1. 学生独立阅读《多年父子成兄弟》,并在阅读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
2. 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笔记,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以及小说中所揭示的主题。
3.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互动。
文学鉴赏与创作: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人物形象或情节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一个小组报告。
3. 小组报告: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所选人物形象或情节的分析,包括该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动机以及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评价与总结:1.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一篇关于《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书评,评价该小说的文学价值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 学生互相交换书评,进行互评和讨论。
3. 教师对学生的书评进行评价,并提供反馈和指导。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选择其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撰写书评。
2.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或文化遗址,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影响。
教学资源:1. 《多年父子成兄弟》电子版或纸质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一等奖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下册)
多媒体资源:提 供与课文相关的 图片、音频、视 频等多媒体资源, 辅助教师教学和 学生理解
网络资源:提供 与课文相关的网 络资源,如相关 网站、在线数据 库等,方便教师 和学生进行拓展 学习
实验器材:提供 必要的实验器材, 如化学试剂、实 验仪器等,方便 学生进行实验操 作和实践学习
THANK YOU
课堂互动与讨论
提问与回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本中的重点和难点,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思考
课堂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与其他同学分享和交流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和探讨
作业布置与指导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文相关的 阅读理解题和写作题
课文背景:作者汪 曾祺通过讲述自己 与父亲、儿子之间 的故事,表达了对 家庭、亲情、爱的 深刻思考
课文意义:通过学 习本篇课文,学生 可以更加深入地理 解家庭、亲情的重 要性,以及如何建 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课文内容解析
课文背景介绍
课文内容概括
重点、难点解析
教学方法和手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父子关系的内涵 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父子关系的深刻内涵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习、课堂互动、小结、作业布置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案例分析:结合课文内容,引入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和 情感。
互动问答:设置互动问答环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互动性。
学生活动设计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父子关系,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文中的父子,模拟对话,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写作训练:学生根据文章主题,写一篇关于自己与父亲关系的文章 课堂互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教学目标:1.了解《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内容;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3.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4.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可以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发生改变吗?”引导学生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阅读及讨论(30分钟)教师放映《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电影片段,学生观看后,小组讨论对片段的理解和感受。
3.理解与解读(2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电影片段中的情节和角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故事的内涵。
4.个人阅读(10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做个人读书笔记,包括对故事情节、角色性格、故事主题等方面的理解和评价。
5.小组讨论(20分钟)学生将自己的读书笔记和观点与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分享和交流,讨论《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题和故事的意义。
6.展示与总结(10分钟)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和观点,并进行总结性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价。
四、教学要点:1.对《多年父子成兄弟》故事情节和主题的理解;2.对故事中角色的性格和变化的观察和解读;3.对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思考和评价;4.对故事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教学资源:1.《多年父子成兄弟》的电影片段;2.教师准备的讲义和解读材料;3.学生个人读书笔记和小组讨论记录。
六、教学反思:《多年父子成兄弟》是一部充满情感和思考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理解和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培养他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和理解。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设计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设计《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设计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导入新课:大多数人在儿时都经历了父母身边的生活,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母爱父爱的主题在同学们的作文中成了永恒。
的确,父爱是山,母爱是水,父母是海,而我们是海里的鱼儿。
当更多的传统的中国人都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是“慈母严父”时,我们能否想象,一个在家中和儿子成为“兄弟”的父亲,究竟是什么样的?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汪曾祺笔下的“父亲”。
同学们事先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大家有感情地朗读它。
二、作者简介:(可印成学案)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
代表作品有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
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作品集有《晚饭花集》、《蒲桥集》、《塔上随笔》、《寂寞和温暖》等。
本文选自《亲爱的爸爸妈妈》。
汪曾祺文如其人,尤其是散文,没有说教。
他对事物细致的描绘,瞬间的真情流露,已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不似鲁迅散文的悲怆,不像余秋雨的居高临下的启蒙,他的散文是一种感身边的事,用恬静之心、朴实之情,化伤痛为淡泊。
如果说鲁迅的散文像一杯咖啡,苦却能使人精神为之一振,余秋雨的散文像一杯烈酒,呛且有时会伤身,那么汪曾祺的散文则是一杯国产的铁观音,看似无味,细品方之甘甜,清幽宁静,有一种儒生的雅致。
汪曾祺的散文,虽由一件一件描写生活的平常小事串连而成,但汪曾祺的散文世界却是很精妙的,他用平凡朴质的文字,搭构了一座耐人寻味的城堡。
他的散文不仅渗透出一种自我把玩和品尝的闲适,还流露出一种乐观的精神,他虽淡泊宁静,但却对现世人生持肯定和执著的态度,为生命、生活而积极活动,并在活动中保持人和人的和谐,用自然宁静、淡泊之心执著追求生活。
中职教育语文《多年父子成兄弟》 教案
小结:这是一篇描述父子关系的散文,作者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刻画了两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同时也批评了那些试图用自己理想的模式来塑造孩子的父母,指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是愚蠢的。
2.语言品味。
这篇课文在语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说教,他对事物的细致描绘,瞬间的真情流露,已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不像某些散文浮夸造作,也不像某些散文居高临下,他的散文是一种感身边的事,用恬静之心、朴实之情,化伤痛为淡泊。他的散文是一杯铁观音,看似无味,细品方知甘甜,清幽宁静,有一种儒生的雅致。汪曾祺自己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聚焦到课文的2-4节:作者运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写了很多关于父亲的事情,每一句话都能让我们看懂,并不故作高深,晦涩难懂,比如:课文第四节“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用短短的一句话,就写到了我和父亲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瞎抹”二字,用了很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当时二人之间十分融洽的关系,父亲能允许“我”在那乱涂乱画而不加以阻止,体现了父亲用了一种非常尊重和鼓励的方式来让“我”自主学习。这就是汪曾祺先生的语言特点,“用平凡朴质的文字,搭构了一座耐人寻味的城堡。”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不少这样的语言,又比如:
中职教育语文《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周次/课次
计划学时
1
教学对象
课 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教学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学习水平
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多年父子成兄弟》精版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朗读课文。
二、介绍作者汪曾祺。
三、本文写了几对“父子”?四、你怎样理解文中所说的“兄弟”式父子关系?(明确:家庭成员要平等;长辈要给子女自由;子女的未来让他们自己设计,相应地,父辈不要用自己的模式塑造子女;长辈要有童心……)五、本文好多小节的起句都先点明这节要写的内容,这样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请说出几句?(不看书说,看谁说得多)六、“我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1、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表现在他几乎无所不能,他是画家,通音律,会园艺,会养小昆虫,会手工扎纸,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又是个重情义的人。
2.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不但给孩子做玩具,而且带着孩子玩儿(放风筝、制作花灯、养金铃子的手工艺品)。
七、父亲对“我的学业”持什么态度?体现在哪些方面?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采取的是赏识教育,重视发展孩子的兴趣。
如欣赏并自豪于儿子作文,不责怪儿子数学差,让儿子自由发挥画画的兴趣爱好,指点儿子书法练习,给儿子唱戏作伴奏。
八、“我和儿子的关系也不错。
”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承上启下。
一方面写新的两代父子的兄弟情,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己在这方面受到父亲的影响之深,已经成了汪家的家风。
九、第二代父子写了哪些事?明确:我为儿子学拼音;勇于自省自责,理解并尊重孩子与同学的感情;对儿子的恋爱闻而不问,不干涉,相信孩子的选择。
十、父亲对儿子的感情在文中很容易看出来,但儿子对父亲的呢?明确:我对我父亲的感情:喜爱、自豪于有这样的父亲(非常羡慕/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栩栩如生/真是美极了)我儿子对我的感情:对我还是很亲热,反问母亲/对父亲没大没小,叫“老头子”小结:这一点上第二代的更突出。
十一、末尾的感想与主张有哪些?明确:1. 平等(没大没小)2. 民主(子女的未来让他们自己设计,给孩子自由)3. 长辈要有童心。
十二、两个“没大没小”的意思一样吗?不同:一是无教养,不分辈分。
二是平等民主。
十三、结尾说到“童心”,体现在文中哪里?也就是两个父亲“童心”的表现?明确:1我父亲爱跟孩子玩,带孩子玩(放风筝、养金铃子、做西瓜灯),陪孩子玩(伴奏)2“我”学拼音。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出“父亲”的形象2.过程与方法:分析“父子”能成为“兄弟”的原因3.情感态度价值观:探讨汪氏家风的演变内涵,揣摩民主平等风气对人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探讨父亲形象及父子成为兄弟的原因教学难点:两代父亲的形象及汪氏家风的传承关系。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3.5~1997.5.16),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和艺术的熏陶。
师从沈从文,散文风格平淡质朴,如话家常,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文如其人,尤其是散文,没有说教。
他对事物细致的描绘,瞬间的真情流露,已到了返璞归真的境界。
汪曾祺的散文,虽由一件一件描写生活的平常小事串连而成,但汪曾祺的散文世界却是很精妙的,他用平凡朴质的文字,搭构了一座耐人寻味的城堡。
他的散文不仅渗透出一种自我把玩和品尝的闲适,还流露出一种乐观的精神,他虽淡泊宁静,但却对现世人生持肯定和执著的态度,为生命、生活而积极活动,并在活动中保持人和人的和谐,用自然宁静、淡泊之心执著追求生活。
导语: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内涵的异同。
(这两句话均强调了亲情重要,后者不仅如此,还包含着领导与服从的关系。
这也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的尊卑有序的关系的表达。
因此,在众多儿女的心目中,都渴望有一位“慈父”,有一位如兄弟般的父亲,更是我们的一种奢求。
读散文,不妨扣住标题,因为标题中暗含了许多至关重要的信息。
“父子”二字出现在标题当中,我们也可以想见,汪曾祺那样的父子关系是多么的令人羡慕。
所以,我们就从标题入手,探究“父子”二字背后的深意。
二、紧扣“父子”:文中写了哪几对父子?请分别概括父亲和儿子的形象。
三、紧扣“兄弟”:1.父亲对我的教育中,有哪些事情值得外人羡慕?先找出原句,再加以概括:“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五篇材料)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五篇材料)第一篇:《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授课课时:第1、2课时授课课型:新授课教学用具:常规、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1、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完成“思考与练习1;”2、结合补充资料,了解汪曾祺;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父子间的亲情;4、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5、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下提出的几个问题,请大家思索后能够实话实说。
(1)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印象,你会用哪一个词?(2)现实生活中,你们父子(父女)有着怎样的关系?(3)你理想中的父子(父女)关系又是怎样的?(4)你认同父子(父女)之间成为兄弟(兄妹)样的关系吗?请学生畅所欲言。
在刚刚学习的胡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我们从质朴简单的语言中能够鲜明地了解到作者母亲的爱子之慈,教子之严的慈母严父形象。
无庸置疑,这是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棱角分明。
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
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授新课1、解决字词音、形、义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教师【投影】字词,请一位学生朗读词语,强调正确读音。
麦穗(suì)狐肷(qiǎn)粘牢(zhān)雕镂(lîu)....冥衣(míng)圭峰碑(guī)郿坞(méi)忻县(xīn)....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多年父子成兄弟优秀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初一语文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所写的两代父子关系,理解“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涵义。
2.学习细处落笔、小中见大的写法。
3.让学生学会建立现代化的、平等互爱的家庭关系。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理解“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涵义,学习细处落笔的写法。
难点:理解文中细处落笔的写法。
三、主要教法和写法指导:主要教法: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赏析法学法指导:学生自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补充的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同时通过教师的点拨补充,帮助学生抓住重点并深化认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播放有一则短视频——筷子兄弟演唱的《父亲》。
看完让学生由歌曲自然导入课文。
我的导入语是:同学们,这则短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绝大多数家庭中的父子关系——父亲如山,沉默却坚毅地为儿子扛起一切。
那么,同学们你们觉得父亲和兄弟可以画上等号吗?(生:不能)师:可是有人却说多年父子成兄弟,父子怎么会成兄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先生的家庭中去看一看!(板题)(二)整体感知:(读得通畅)1.师:请同学们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把握本文的重点字词。
并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本文中你觉得读音或写法有难度的字词。
“我觉得第……段的……在读音/写法/含义有难度,我们可以……去记忆/我们应该注意……”生:自学字词并交流讨论。
2.老师用PPT展示重难点字词,学生齐读重难点字词。
(读得明白)3.快速浏览全文,然后思考以下3个问题:(1)文章写了几对父子?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2)大家觉得这篇课文可以划分成几层?分别是什么?(3)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明确:(1)写了两对,“我”和父亲,“我”和儿子;兄弟关系。
(2)这篇课文可以分4层。
1段:题目由来;2-4段:“我”的父亲;5-7:“我”做父亲;8段:我们应该怎样做父亲。
(3)文章主旨是“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4段末)(三)深入探究(读得明白)1.师:再次阅读全文,然后分小组探讨以下问题:(1)“我”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我”是一个怎样的父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3)作者连续写了两对父子,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明确:(1)“我”的父亲:多才多艺、重情重义——“画家、会乐器、养蟋蟀、养花、做冥衣”随和、手巧——“和孩子玩、放风筝、做玻璃手工、做各种花灯”赏识、宽容、平等——“炫耀作文、不苛责学业、写情书出主意、与儿子抽烟喝酒等”(2)“我”是一个尊重、民主、平等的父亲。
多年父子成兄弟-鲁人版必修四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鲁人版必修四教案一、教学背景本次教学是鲁人版必修四课程《父子》中的一节课,学生已经对课本中的人物关系有所了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收获。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关系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与价值观三、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放映一段《长大》电影的片段:阿丽的父亲工作忙碌,没有时间陪阿丽,而阿丽的邻居王叔叔却一直在陪伴和帮助阿丽成长。
电影中的人物关系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父子》中的鲁智深和关胜有些相似,因此让学生先对阿丽和王叔叔的人物关系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2.自主阅读老师在黑板上给出要求:学生要自己默读一段《父子》课文中的内容,并围绕“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个主题进行思考。
阅读时间约5分钟。
###3.小组讨论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自己的解读,并把解读内容用白板朗读方式表现出来,最后老师带领全班畅所欲言地分享,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4.全班共同分析所有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白板内容,并在班级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共同分析,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5.展现人物感情课堂中通过身体表现(台词表演、面部表情等)的方式展现人物之间的感情,以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6.归纳总结教师提问学生:•故事中鲁智深和关胜之间的关系是怎样一种关系?•你们之间的父子关系和鲁智深、关胜之间的关系有什么不同?•假如你遇到了跟你成为至亲最好的朋友,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并总结了人物关系、情感和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发言和表演,以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和对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回收学生的作业,检查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否符合提问的要求。
###3. 学生的小组和班级合作,以及学生的展示表现是教学评价的另一表现。
如果班级合作紧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就可以获得高分。
多年的父子成兄弟教案
多年的父子成兄弟教案教案标题:多年的父子成兄弟教学目标:1. 了解父子关系中的成长和变化2. 探讨父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3. 培养学生的家庭关系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教学重点:1. 父子关系的演变和成长2. 父子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方式3. 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维护教学难点:1. 学生对于父子关系的理解和认知2. 学生对于家庭关系的情感表达能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视频素材3. 互动讨论问题4. 家庭关系分析工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父子关系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于父子关系的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介绍父子关系的演变和成长,从父子关系的角度分析父亲和儿子在不同阶段的互动和沟通方式。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父子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家庭关系意识。
4. 情感表达: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表达活动,让他们通过文字、绘画等方式表达对于父子关系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维护。
教学扩展:1. 家庭访谈:鼓励学生进行家庭访谈,了解不同家庭的父子关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认知。
2. 家庭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家庭活动,促进父子关系的互动和沟通。
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表达情况。
2. 作业表现:评价学生完成的情感表达作业,包括文字、绘画等形式。
3. 参与互动: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的表现和观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父子关系的成长和变化,培养了家庭关系意识和情感表达能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和睦具有积极意义。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3.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3. 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3. 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解析文章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家庭关系和亲情进行思考和感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五、教学内容1. 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介绍。
2. 文章的观点和主张分析。
3. 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4. 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法和语言特点分析。
5. 文章的总结和启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3. 讲解解析: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5. 分享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结果,促进全班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6. 案例分析:分析文章中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关系和亲情的重要性。
7. 作品欣赏: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8. 总结启示: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主张,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启示和思考。
七、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文章背景,阅读理解,小组讨论。
2. 第二课时:讲解解析,分享讨论,案例分析。
3. 第三课时:作品欣赏,总结启示。
八、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测验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思考和感悟:通过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思考和感悟。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设计
第十九课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教学目标】1、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2、结合补充资料,了解汪曾祺;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父子间的亲情;4、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5、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重点难点】1、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2、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读【教学时间】2课时【课时导入】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棱角分明。
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
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知识技能】一、给画线的字注音笙sh ēn ɡ箫xi āo 愚y ú蠢ch ǔn 蟋x ī蟀shu ài 冥m ín ɡ衣y ī麦m ài 穗su ì狐h ú肷qi ǎn 逗d òu 拢l ǒn ɡ笃d ǔ瓜ɡu ā雕di āo 镂l òu 圭ɡu ī峰f ēn ɡ碑b ēi 瓜ɡu ā瓤r án ɡ泥n í淖n ào笙箫 愚蠢 蟋蟀 冥衣 麦穗 狐肷 逗拢 笃瓜 雕镂 圭峰碑 瓜瓤 泥淖二、给多音字注音粘zh ān 牢l áo 粘ni án 稠ch óu 给ɡěi 面mi àn 子z ǐ给j ǐ予y ǔ(1)粘:粘牢 粘稠 (2)给:给面子 给予三、识记字形笙sh ēn ɡ箫xi āo 严y án 肃s ù麦m ài 穗su ì惠hu ì顾ɡù蟪hu ì蛄ɡū(1)笙xi āo ( ) 严s ù( )(2)麦su ì( ) hu ì( )顾 hu ì( )蛄四、词语释义疾言厉色:说话急躁,神色严厉,形容发怒时的神情。
《多年父子成兄弟》教案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二、三
六、教师课后句名言”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我”有双重身分,既是____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_____。据此,文章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连接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
我对儿子婚姻的态度。(见第6段)
作者平等、民主的家庭关系。(见第7段)
2.我们应怎样做父亲?
(见第8段)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以叙述为主,说故事,拉家常,但在作者娓娓的叙说中,却无不蕴涵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大智慧。主题思想的提出水到渠成,颇具匠心。结尾处的议论简单有力,掷地有声。全文朴直灵巧,浑然天成,细细品味,唇齿留香。
3.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表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
4.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④段中画线部分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附导学案练习参考答案
1、多年父子成兄弟。(或:“文章标题”)
学科
语文
班级
11职专
备课
日期
2012
02.05
教师
课题
多年父子成兄弟
总课时数
2
授课
类型
自读
讨论
目的要求
1.理清文章思路。
2.感受父子亲情。
3.学习本文散淡朴实的语言风格。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文中所抒写的父子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授课课时:第1、2课时授课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结合注解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音、形、义,完成“思考与练习1”;2、结合补充资料,了解汪曾祺;3、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感受父子间的亲情;4、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5、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情中把握“我的父亲”和“我”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描述的父子关系,学习捕捉生活典型事例,表达真挚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问答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现在我提出几个问题,请大家思索后能够实话实说。
(1)如果用一个词概括父亲在你心目中的印象,你会用哪一个词?(2)现实生活中,你们父子(父女)有着怎样的关系?(3)你理想中的父子(父女)关系又是怎样的?(4)你认同父子(父女)之间成为兄弟(兄妹)样的关系吗?请学生畅所欲言。
在刚刚学习的胡适《我的母亲》这篇文章中,我们从质朴简单的语言中能够鲜明地了解到作者母亲的爱子之慈,教子之严的慈母严父形象。
无庸置疑,这是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在人们的印象中,母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水,温柔无尽,父亲对子女的爱就像是山,棱角分明。
表达爱的方式虽然不同,但仍然能够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爱。
当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是不同的,究竟什么样的关系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展,其实并无定论。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一篇文章,就是描述父子关系的,一起来看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
【板书】:课题、作者二、教授新课1、解决字词音、形、义请学生默读全文,留意重要字词的音、形、义。
教学以下字词,请一位学生朗读词语,强调正确读音。
麦穗.(suì)狐肷.(qiǎn)粘.牢(zhān)雕镂.(lîu)冥.衣(míng)圭.峰碑(guī)郿.坞(méi)忻.县(xīn)请学生齐读字词两遍。
“思考与练习1”重要成语解释,请学生回答意思。
(1)疾言厉色:说话急躁,态度严厉。
形容发怒时的神情。
疾:急速。
(2)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3)人人自危:人人都感到有危险,存着戒心。
形容恐惧不安。
(4)自顾不暇:自己照顾自己还来不及,无法顾及他人。
(5)笔管条直:循规蹈矩,即遵守规矩。
请学生将以上成语的意思写在书上相应位置。
2、走近作者请学生勾画书P6页注解①重要内容,【板书】:江苏高邮人,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淖(nao烂泥)】汪曾祺(1920-1997),我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资深文化界名人。
代表作品:小说《受戒》和《大淖记事》。
一些作品还被翻译到国外。
他还曾创作和改编了京剧《范进中举》、《王昭君》及现代京剧《沙家浜》等。
作品集有《晚饭花集》、《蒲桥集》、《塔上随笔》、《寂寞和温暖》等。
他的作品曾被看作最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
本文选自《亲爱的爸爸妈妈》。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请学生通读全文,【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文中写了几对“父子”?分别是谁和谁?他们之间的关系怎样?(2)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3)你怎样理解文中所说的“兄弟”式父子关系?(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可。
)【明确】:(1)文中写了两对父子,分别是“我”和父亲,“我”和儿子,我们之间的关系都不错,正如“我”的父亲所说,“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2)文章的主旨句: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文章写了两对父子,分别是哪几节内容?在哪一节中,作者表明自己对父母与儿女的关系的看法?一起来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交代题目的由来,引领全文。
第二部分(2—4节):写“我的父亲与“我”。
第三部分(5—7节):写“我”与“我”的儿子。
第四部分(第8节):“我”对父子之间关系的看法,总结全文。
下面我们来看看文章的各部分具体内容。
4、研读课文,把握父亲和“我”的特点请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提问】:第1节仅有一句话,“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中“这”指的是什么?【明确】:多年父子成兄弟既然这句话是父亲的名言,也就意味着“我”的父亲提倡父子之间可以成为兄弟样的关系,句首第一句话可谓是开篇点题。
请学生浏览2—4节,勾画出每节的中心句,看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并板书】:第2节——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第3节——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第4节——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请学生齐读第2节,概括父亲的绝顶聪明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父亲心灵手巧,几乎无所不通,无所不能,会刻图章,会画写意花卉,会摆弄各种乐器,会园艺,扎纸的手艺也非常好。
可见,父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个重情义的人。
教师朗读第3节,请学生【思考】:该段文字突出父亲的特点是“随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用原文语句回答)【明确】: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
【提问】:父亲带着孩子玩,都有哪些玩乐项目?从这些项目可看出父亲的什么才能?孩子们对父亲是什么样的情感?【明确】:(1)领着孩子到麦田里放自己糊的蜈蚣风筝,线是用胡琴老弦做的。
(2)做各种形状的工艺品,里面养金铃子。
(3)做各种各样的灯,如重瓣荷花灯、西瓜灯。
父亲做风筝、工艺品、灯等充分表现出他的心灵手巧多才多艺,奇思妙想,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也带来了骄傲,从而赢得了孩子们的佩服和赞美之情。
请学生默读第4节,【提问】:父亲对“我”的学业持什么态度?【明确】:很明显,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
这从另一个方面展现了父子间的关系。
父亲对孩子采取的是赏识教育,孩子写出了好文章,“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孩子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
父亲还非常重视发展孩子的兴趣,“我”喜爱书画,他就从旁加以指点,“我”喜欢戏剧,他就当配角,做伴奏,为孩子们助兴。
从这些都可以看出,父亲与“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友好的,成为兄弟也就水到渠成了。
【思考】:该段文字结尾处列举了抽烟、写情书、喝酒等几个生活情节,这些内容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形象,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明确】:常理来看,有些事是父子间不会分享的,比如恋爱,有些事是长辈不大容许或者鼓励孩子做的,比如抽烟喝酒,但这些事都在“我”和父亲之间发生了,突出了父亲对孩子的宽容,他的作风的随和以及两代人亲密的关系,很自然地推出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旨。
请学生朗读5—7节内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我和儿子的关系也不错。
”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②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两代人间的一次“分歧”是缘于什么事吗?③“使我非常为难”的原因是什么?④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我”的态度是什么?其基础是什么?⑤两个“没大没小”含义一样吗?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①这句话在文中的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既总结上文父亲和我的关系是不错的,也提示下文内容将着重说明“我”和儿子的良好关系。
②在敏感的政治时期,儿子春节带回了一位不能回北京的同学,而“我”怕担干系就责备了儿子,没能理解儿子和同学之间的情谊,这使儿子既委屈又伤心。
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是重点“革命”对象,自身难保,而儿子带回的“黑人”随时会被公安局或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举报,究竟是顾全儿子的同学情谊,还是考虑家庭的安危,这让“我”非常为难。
④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我”的态度是“闻而不问”,即了解但不干涉。
这种做法的基础源于“我”和儿子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⑤两个“没大没小”的含义不一样。
前一个“没大没小”出自“我”的亲家母之口,她认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没有像样的规矩,是一种批评的口吻;后一个“没大没小”是“我”认为现代化、充满人情味的家庭应该是讲究平等关系的,不见得非得从称谓上将长辈和晚辈区分开来。
【提问】:从以上作者叙写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我”在处理父子关系方面的成功处是什么?【明确】:作者把民主和谐的父子关系传承下来,运用到“我”和儿子的身上,营造了一种淳朴融洽,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
【提问】:最后一段议论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结尾处的议论简单有力,掷地有声。
作者批评了那些试图用自己的模式来塑造孩子的父母,指出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可行的,甚至是愚蠢的。
本文以叙述为主,说故事,拉家常,但在作者娓娓的叙说中,却无不蕴涵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大智慧。
主题思想的提出水到渠成,颇具匠心。
请学生尝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作者通过一系列生活中的事例充分表现了父亲与自己,自己与儿子之间那种亲近、温馨、平等的关系,提出了许多颇具教益的观点,对于人们如何“做父亲”,如何处理好家庭父子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三、归纳提问并小结:(一)、提问:1.文章开头“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年父子成兄弟。
(或:“文章标题”)】2.文中的“我”有双重身分,既是____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_____。
据此,文章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连接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
【父亲的儿子。
儿子的父亲。
也。
】3.文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表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
【绝顶聪明、很随和、关心“我”的学业。
】4.文章第⑤段中略写了_______件事,详写了_______件事;该段中“使我们非常为难”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末一空用文中词语回答)【两。
一。
怕担干系(或:“人人自危,自顾无暇”)。
】5.第⑦段中两次写到“没大没小”,第一处的意思是_______,第二处的意思是_______。
【无教养,不分辈分。
平等民主。
】6.本文艺术表现上的特点之一是细处落笔,小中见大。
请概述一例。
【(文中事件很多,只要能用概括简练的语言举出一例即可)。
】7.第③段主要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达方式,从全文看,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议论。
升华主题,点明中心。
】8.认真品昧,第③段中“而且,可恶!”一句中的逗号不能去掉,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有逗号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强化效果的作用(或:更突出了对那种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的谴责)。
】9.从文章选材的角度看,第④段中画线部分似乎有损于“父亲”的完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些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突出“多年父子成兄弟”这一中心;也体现了文章写真实、说真话、抒真情的特点。
】(二)小结:这是一篇描述父子关系的散文。
其实,父子关系是很微妙的。
中国的父子一般是缺乏沟通的,大多时候是互相地心领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