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震教案公开课(精选五篇)

地震教案公开课(精选五篇)

地震教案公开课(精选五篇)第一篇:地震教案公开课教师:同学们,刚才老师上课前给大家播放的是一首安逸自在的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不过现在,我希望大家能尽快从这种悠闲的氛围中走出来,因为今天,我们要来探讨的是一个严重的话题。

我相信很多同学都看过美国的一部大片《2012》,给大家印象最深刻的灾害是什么?(板书:地震)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震对人类有哪些灾害吗?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师:那就让我们再次把镜头定格在那一个个不愿意回顾的瞬间(PPT图片)教师:对面难易抗拒的巨大天灾,人类又一次地表现出渺小和脆弱。

我们除了震惊、悲哀和坚强之外,也需要反省:面临地震,如何防范,如何自救?如何将伤害降到最低?这是我们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

1. 地震的成因和组成要素教师:地震这么可怕,我们赶快去了解一下地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板书:地震成因)我们先来看两个小实验:相片,往两头施加一定的里,相片会发生褶皱。

但是,相片韧性太好了。

老师在你们的课桌底下放了一根筷子。

(实验),往筷子内缓慢匀速地施加一定的力直至筷子断裂,感受一下那种感觉。

假设相片筷子就是地壳岩层,根据以上实验结果,你推测岩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发生什么变化?(板书:岩层褶皱----断裂地震)教师:近几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范围广。

大家知道哪个地方损失最惨重?这是为什么呢?(震源震中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地震的组成要素。

(播放并介绍)2. 地震分布教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地震吗?你们也许觉得地震离我们很遥远,你知道世界上最容易发生地震的是哪些地区吗?请看世界地震分布图。

(板书:地震分布)(两幅图看完后: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地震。

例如唐山大地震。

而且根据预测。

)教师:同学们,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不能顺其自然,坐以待毙,我们要积极面对。

3.地震预报我国是世界上地震发生最多的国家之一,地震带来的危害又那么巨大。

所以掌握一些地震的预报知识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7课《地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震的概念和历史;2.掌握地震的发生原因和表现形式;3.了解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4.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地震的概念、历史和原因;2.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3.如何在地震中进行自我保护。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震的概念和历史;2.地震的发生原因;3.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4.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2.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通过观看地震现场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危害和严重性;2.以个案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地震中应该怎样自我保护,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

步骤二:学习内容1.介绍地震的概念和历史,通过地图展示地震分布情况,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普遍性;2.探究地震的发生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地球板块运动的规律,并解释为什么地震会造成巨大的破坏;3.了解地震的表现形式和影响,介绍地震的震级划分标准和影响因素,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现地震造成的破坏和灾害;4.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和避免风险,提供有关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自救和互救的基本知识。

步骤三:互动探究1.通过富有创意的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地震来源和灾害产生的原因;2.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并演示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步骤四:巩固评价1.进行概念填空、选择题等形式的小测验,评估学生对于本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2.让学生完成小研究报告或反思日记,促进对课程学习的总结和反思,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教学方法主要采取了互动探究和“任务与合作”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并配合多种手段的使用:1.观看地震现场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地震的危害和严重性;2.通过富有创意的小组讨论或课堂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究地震的来源和影响;3.安排小组活动,让学生设计并演示地震应急处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4.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视频等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震的表现形式和灾害。

防震减灾科普课堂教案七篇

防震减灾科普课堂教案七篇

防震减灾科普课堂教案七篇防震减灾科普课堂教案【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必要的防震减灾知识,在突遇危急情况时能够进行一些有效的举措,从而保护自己减少伤害。

教学过程:一、师讲解大地震的情形,将受灾情况与学生作交流,使学生了解到地震带给人类的危害。

二、质疑:假如我们遇到了地震,你会怎样做怎样才能有效的保护好自己师生交流。

三、师讲解:如何有效的防震减灾。

(一)面临地震,如何做好防震减灾1、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

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内,如离门窗较远,暂时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是较安全的。

另外,也可以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较小的厨房、卫生间等处暂避。

躲过主震后,应迅速撤到宽敞的户外。

撤离时注意保护头部,最好用枕头、被子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

2、假若地震时你正在室外空旷的地方,这是最庆幸的事情。

如果在建筑物密集的地方,最好将手或皮包等柔软物品护住头部,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

并迅速离开变压器、电线杆和围墙、狭窄巷道等。

(二)发生险情时,如何救助1、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的人员,应用手巾、衣服等捂住口鼻,避免被烟尘呛闷窒息,还应尽可能清除压在身上的各种物品,最好朝着有光线的地方移动。

无力脱险时,尽量减少气力的消耗,坚持时间越长,得救的可能越大。

此外,外面的人废墟下的声音不容易听见,因此要等到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救或敲击墙壁等。

2、营救他人时应先确定伤员的头部位置,使头部先暴露,迅速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胸腹部暴露,不要强拉硬拽。

如有窒息,应及时施以人工呼吸。

(三)地震时如何进行个人防护当你感到地面或建筑物晃动时,切记最大的危害是来自掉下来的碎片,此刻,要动作机灵的躲避。

1、在房屋里,则赶快到安全的地方,如躲到书桌、工作台、床底下。

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墙角,依靠上下水管道和煤气管道的支撑,减小伤亡。

对于户外开阔,住平房的职工,震时可头顶被、枕头或安全帽逃出户外,来不及时,最好在室内避震,要注意远离窗户,趴下时,头靠墙,使鼻子上方双眼之间凹部枕在横着的双臂上面,闭上眼和嘴,用鼻子呼吸,一般来说,不要跑出建筑物,最好就近找个安全处躲避,待地震后,如果需要疏散,再沉着离开。

小学科学_《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震》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地震》是鲁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是“地表剧烈变化”。

地震属于地表剧烈变化的一种,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强大的力的作用时,产生断裂、错位,一时间出现的地动山摇现象。

本课引导学生关心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这种自然灾害,自主合作探究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的危害,掌握避震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了解地震给。

(二)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

(三)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激发学生。

设计意图:三个教学目标旨在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达到此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难点:地震的危害及避震。

设计意图: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学习。

五、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设计意图: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展示图片。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你想了解些什么?明确:学生交流感受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感受地震是最为严重的的自然灾害之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探究新知1、实验名称:筷子折断的实验实验准备:自备筷子(1)说一说筷子为什么折断?明确:树枝承受不住压力就会断裂。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断裂震动响声)(2)思考: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明确:地震承受不住压力就会释放能量;岩层发生断裂;板块之间不断的碰撞、挤压,就会发生断裂。

初中科学《地震》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初中科学《地震》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初中科学《地震》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
了解地震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掌握地震的种类和特征;
了解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掌握地震的预防和减灾知识。

能够观察和描述地震现象;
能够分析地震的原因和影响;
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地震预防措施。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1.地震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地震的种类和特征;
3.地震对人类的影响;
4.地震的预防和减灾措施。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段地震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地震的思考和兴趣。

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地震的定义和产生原因,并向整个班级介绍探究结果。

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地震的种类和特征,并进行案例分析。

学生小组分工合作,调查一个地震灾害事件,了解地震对人类的影响,并通过海报、PPT等形式进行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地震的预防和减灾措施,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学生进行地震应急演练,研究正确的避险动作和自救技巧。

设计简单的地震知识测验,检验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动手能力。

1.多媒体设备
2.视频资料
3.图书、图表和案例资料
4.海报、PPT制作工具
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评价学生在探究、观察和分析地震现象、掌握地震知识以及展示和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根据教学实施情况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防灾意识的培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震科普宣传,加强地震防灾意识的培养。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2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2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以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震的定义、地震的成因、地震的等级、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地震的预防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震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在地震自救互救方面,还需要加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以及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2.提高学生对地震的认识,增强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震的成因2.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地震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地震实例,使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等级及危害。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保护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地震相关课件,包括地震成因、等级、危害及自我保护方法等。

2.教学视频:准备地震发生时的实况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地震情景。

3.教学素材:收集有关地震的案例,用于分析讨论。

4.安全道具:准备一些安全道具,如防震包、安全帽等,用于实践操作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震场景,引导学生关注地震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等级及危害。

通过视频、案例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地震的真实情景。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讨论。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地震逃生演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自我保护姿势和逃生方法。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 (4)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 (4)

湘科版科学六上《地震》教学设计 (4)一. 教材分析《地震》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和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等。

本章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地震的各个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和科学知识,对地震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地震成因、预测方法和自我保护方面,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学生对于地震的恐惧心理较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消除学生的恐惧情绪,培养他们面对地震的勇气和信心。

三. 教学目标1.知道地震的成因、预测方法以及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

2.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震的成因、预测和自我保护方法。

2.利用多媒体展示地震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进行地震逃生演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震相关资料和视频。

3.地震逃生道具(如安全帽、防尘口罩等)。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震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地震,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地震的成因,如地壳运动、板块碰撞等。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地震发生的基本原理。

3.操练(10分钟)讲解地震预测方法,如地震前兆、地震仪器的使用等。

让学生动手操作地震仪器,感受地震监测过程。

4.巩固(5分钟)介绍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如躲到桌子下、关闭煤气、逃生等。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地震逃生的注意事项。

5.拓展(5分钟)讲解地震逃生演练的重要性,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地震逃生能力。

地震安全教育教案(精选7篇)

地震安全教育教案(精选7篇)

地震安全教育教案(精选7篇)地震安全教育教案(精选7篇)地震安全教育有怎样的知识呢,我们应该策划什么样的教育方案才是最有效的呢,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震安全方面的教育教案,供大家参考。

地震安全教育教案篇1一、教学要求: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地震的原因,以及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Flash动画和图的启发下,想像地球内部的运动。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三、教学难点:地震的求生。

四、教学准备:flash课件、ppt图片、记分牌。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吗?(二)新授1、了解地震成因初步了解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

2.地震既然对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预测地震,从而尽量减少地震灾害呢?⑴东汉时的张衡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地震的预测了,现在的科学能使我们尽快了解地震的产生时间,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也可以使我们提前知道地震即将发生。

老师和学生一起观看Flash课件:恐怖的地震(求生篇前),并尝试一起讨论其他预示现象。

(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地震的过程。

使学生初步了解纵波、横波、体波和面波基本知识。

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做相应讲解,使学生对引起地震灾难的纵波(P 波)、横波(S波)、体波和面波有一个基本概念。

)纵波(P波):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颠簸。

横波(S波):速度慢,引起地面水平(左右)方向摇晃。

体波:P波和S波统称体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

面波: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面波。

它沿地表传播,速度慢,对地面的破坏作用较大。

⑵我们了解了地地震的相关知识,那我们遇见地震时候该如何自救呢?接着观看Flash课件:恐怖的地震(求生篇后),了解逃生基本要领,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相互讨论包括如何抓紧时间逃生,哪些地方相对安全等。

提问:同学们相互讨论,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自救?(看PPT课件)3.知识竞赛。

《地震》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地震》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地震》教学设计(五篇范文)第一篇:《地震》教学设计《地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应该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其中现象。

为了能够引起学生对地震研究的兴趣,应准备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教学素材,以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中的自主探究,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掌握几种不同环境下的避震方法。

教材分析《地震》内容选自苏教版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

第四课“火山与地震”的一部分教学内容,它是在前面学习《地球的表面》和《地球的内部》学习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地表剧烈的变化”。

本课时教学内容有“了解地震危害”、“地震产生的原因”、“地震征兆”“避震演习”、网上学“地动仪”五项活动。

在这个内容板块中,我们要让学生以课件演示地震、学生动手实验、亲身演习避震探究活动为主的学习活动,创设地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地震的了解,掌握一些避震、自救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形状,能认识一些典型的地貌,知道科学家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出了地球内部的构造,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能用橡皮泥等制作地球内部构造的模型。

但是不知道地球内部是运动的,充满了力量。

另外,学生能针对问题,从更多渠道查阅相关资料,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关于地震,学生知道得不少,他们已经非常现实的直观感受。

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好这个优势,利用好学生对地震的知识来进行教学。

同时,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关于地震的了解为次要点,重点是让学生知道地震的危害,掌握避震、自救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给人类及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

2.能描述自己对地震给人类带来危害的感受。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通用7篇),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感悟用智慧与心灵写就的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所小学不幸倒塌了,匆匆赶来的家长悲痛欲绝,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无奈地垂泪,而其中一位父亲却坚信自己的儿子还活着,坚信儿子在等待他去解救,因为他对儿子曾经承诺:无论发生什么,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因此,他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日以继夜挖了38小时,直至救出他的儿子和其他13位小朋友。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单元训练主题——父母之爱。

这篇课文是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承担了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的任务。

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对父爱的歌颂,学生应该很容易理解。

但要去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却是一个难点。

在教学时,应该力求通过情境创设,去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吟诵中领悟文中文本的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自读,认识本课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1)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领悟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伟大的父爱,儿子与父亲之间互相信任,受到爱的教育。

五年级科学《地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五年级科学《地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回顾资料:强烈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断裂、地面塌陷,用山崩地裂来形容非常贴切。
2.提出猜想: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提示:强震过后我们经常会发现地面开裂、山体开裂,要知道地面和山体都是由岩石层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虽然种类不同,但厚重的岩层都很坚硬。
猜想:是岩层产生了断裂后,引起地面震动才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断裂吗?
板书设计
2.感受地震
课后反思
五年级班科学(学科)教学设计
主备人
授课人
授课时间
课题
地震
授课课时
第2课时
总课时
共4课时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地震现象,知道地震可以改变地表。
了解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影响,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过程与
方法
做震动实验,根据实验的感受类推地震的威力,初步推测地震的成因。根据地震现象,构建地震模型,用地震模型说明地震情况。
(3)回放实验放慢视频。
(4)在这个实验过程中:折断木棍时,需要先积蓄力量,然后会在瞬间折断从而产生震动,然后力量消失,不再震动。地震发生前,没有感觉,然后在瞬间爆发,产生的震动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然后就归于平静。
(5)小结:这两者之间如此相似,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岩层断裂会产生地面震动。
实验二,模拟地面震动造成建筑物损坏:泡沫板模拟地面,沙子模拟建筑物。
3.实验验证
设计实验:第一要模拟岩层断裂是否会产生震动;第二要模拟地面震动是否会造成建筑物的损害。
实验一,感受震动:用小木棍模拟岩层,感受一下小木棍折断时是否产生了震动。
(1)动手实验,注意安全
(2)谈感受:在用力折断小木棍的过程中,小木棍先是弯折,积蓄到一定力量后才在瞬间折断,发出脆响?在木棍折断的一刹那,断裂产生的震动传递到手上,力量还不小呢。

大班科学地震教案3篇

大班科学地震教案3篇

大班科学地震教案大班科学地震教案3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地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科学地震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地震的有关常识,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

2、能沉着、冷静面对危险情景,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3、激发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兴趣。

【活动准备】1、课件、泡沫板。

2、急救箱及物品:手电筒、饼干、水、跳绳、书、玩具、收音机、手套、口罩、哨子。

【活动过程】一、地震的危害1、孩子们,老师搜集到一段录像,让我们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情。

(播放视频)提问:录像上发生了什么事情?你看到了什么?(幼儿发言)小结:是啊!刚才录像中大楼在摇晃,地面发出了剧烈的声响,这就是地震。

2、地震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灾难,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危害?让我们来看一看。

小朋友,可以把你看到的和旁边的小伙伴说说。

(教师走下去,听一听,问一问)再请个别幼儿起来说一说。

小结:地震发生后,出现房屋倒塌、大桥断裂、山体滑坡,给我们的生命、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地震实在是太可怕了。

二、地震来了怎么办1、如果地震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怎么办?2、地面出现剧烈的震动,我们躲在哪里安全些?请个别幼儿说。

教师出示图片,请幼儿判断谁做的对,教师用泡沫板演示形成的三角区,让幼儿明白什么地方安全。

3、如果在这个教室里发生地震,该怎么办?请小朋友找个地方躲起来,看看谁找的地方最安全,保持的姿势最正确。

教师一边指导一边给做对的小朋友贴上一个小标志。

小结幼儿躲的情况。

什么时候往外跑?逃跑时应该注意什么?(有秩序,沿墙角跑,保护头部。

)可以用什么来护住我们的头?小朋友,听!是谁的声音?(放图片)他没有跑出去,被困在了里面,他用什么办法让别人知道被困在里面?什么时候喊?(有人时喊)为什么没人时不要喊? (保持体力)没有劲喊了怎么办? (哨子、敲击、寻找食物、想办法自救)小结:如果地震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先躲后跑,如果被困住好几天了,都没有人来救你,不要灰心,相信肯定会有人来救我们。

2024年防震减灾教案(通用5篇

2024年防震减灾教案(通用5篇

2024年防震减灾教案(通用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地震安全与防震减灾》教材第3章“地震的成因与影响”及第4章“防震减灾措施”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地震的成因、地震波的传播、地震灾害的影响、防震减灾的基本原则、家庭防震准备、学校防震演练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地震波传播的原理以及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防震减灾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提高学生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和组织纪律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家庭防震准备的具体操作。

教学重点:地震的成因、防震减灾措施、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震成因图解、地震波传播模型、防震减灾宣传册。

学具:笔记本、笔、防震减灾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震发生时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破坏力,引起学生对防震减灾的重视。

2. 知识讲解(10分钟)(1)地震的成因及地震波传播原理。

(2)地震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防震减灾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地震发生时如何进行自我保护和家庭防震准备。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学校和家庭中进行防震准备和演练。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地震的成因、地震波传播原理。

2. 防震减灾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3. 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地震的成因和地震波传播原理。

(2)如何进行家庭防震准备?2. 答案:(1)地震的成因: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使地壳发生断裂,从而引发地震。

地震波传播原理:地震波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沿地壳和岩石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

(2)家庭防震准备:① 了解家庭周围的地形地貌,选择安全的地方作为避难所。

小学科学《地震》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震》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地震的形成原因,以及预防地震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能够收集有关地震的资料。

2.会模拟地震的形成。

3.通用擅长的方式表达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

2.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受到科学自然观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热爱大自然,从小立志,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震的成因。

教学难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震的资料,有关避震的小常识。

教师准备:木棍,毛巾,(每组各一个)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知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各种各样的。

在地球仪上,我们通常说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绿色代表(平原)。

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汶川地震组图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我们看到不仅造成了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得损失,还给环境带来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引运动引起的变化《火山》。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学习一下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变化《地震》。

板书课题:《地震》(二)交流搜集到的地震资料地震海地地震(图片)东日本9级大地震(图片)视频:《人对不同地震烈度的感受》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到影响露出水面。

思考:以上几个事例中,火山和地震使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各地地震前后的对比。

这是同一个区域不同时期拍摄的三组照片。

第一组:震前震后的汶川对比。

第二组:震前震后的尼泊尔街道对比。

第三组:云南鲁甸地震形成堰塞湖。

我们通过对地震前后的照片比较会发现,地震除了破坏无数建筑物外,也使地形发生了变化。

五年级科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

五年级科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

五年级科学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案科学概念目标1.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2.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 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 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改变。

3.能够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 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知道抗震防灾的基本常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

难点:结合真实情景及模拟实验中获得的证据, 解释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一次性饭盒、保鲜膜、泥土、水、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一、聚焦1.出示本课首页图片, 请学生描述图片中的情景。

2.讲述:地震后, 公路的路面被破坏了, 出现了塌陷、断裂的现象。

3.提出本课聚焦问题: 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地震发生时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说明:通过对地震后路面的真实情景的描述, 帮助学生对地震造成的影响形成初步认识, 由此提出本课的聚焦问题, 揭示本课研究的主要内容, 使他们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探究地震现象的学习活动。

二、探索(一)了解地震的成因1.提问: 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对地震成因的想法。

2.引导学生依据前面所学知识对地震成因进行猜测, 并将学生提出的假设整理后记录在黑板上。

3.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1)将小盒的两半拼接起来, 在上面铺一层保鲜膜。

(2)用水将土和成泥, 并将它铺在有保鲜膜的小盒中。

(3)等泥变干后, 将这个小盒的两半迅速拉开或挤压。

(4)观察发生的现象。

4.提问: 模拟实验中每一部分材料分别代表什么?(教师明确: 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 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 拉开或挤压是模拟岩层受到的作用力。

)5.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要求学生不仅观察“地面”的变化, 还要注意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

地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国通用

地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国通用

地震(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国通用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掌握地震发生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同时,学生能够学会基本的地震防护措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和特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的勇气和信心,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定义、分类、分布和影响。

2. 地震的成因:板块构造理论、地震波等。

3. 地震的特点:突发性、破坏性、不可预测性等。

4. 地震的防护:地震前的预防措施、地震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地震后的救援措施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震的成因、特点和防护措施。

2. 难点:地震的成因和地震波的传播。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地震模拟器、PPT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震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和防护措施。

3. 实验探究:通过地震模拟器等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震的成因和特点。

板书设计1. 地震2. 副成因、特点与防护3. 包括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防护措施等。

作业设计2. 小组作业:分组进行地震防护演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反馈,评估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详细说明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地震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展示地震发生的瞬间、地震后的废墟、救援人员的工作等,让学生对地震产生直观的认识。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地震是什么?”、“地震为什么会发生?”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新课导入在新课导入环节,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地震的基本概念、成因、特点和防护措施。

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教学设计

地震教学设计地震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地震教学设计(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成因,知道地震会给人类造成严重灾害。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3通过了解地震的发生和造成危害的原因,培养学生科学进取的精神。

(4)通过对学生进行地震灾害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防灾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二、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学生汇报)1、原因和危害(1)、学生汇报关于地震形成的原因相关资料。

原因: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形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形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烈,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2)、学生汇报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摧毁公路、铁路、桥梁、水坝、楼房、伤害人和动植物等。

如:摧毁公路、铁路、桥梁、水坝、楼房、伤害人和动植物等。

2、如何科学防护(1)、教师介绍大地震来临时是有些征兆的,如地面颠动,人站立不稳,出现地声、地光等。

从地震发生到房屋遭到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时间,如何利用这十几秒钟来进行科学防护,震发生到房屋遭到破坏,一般约有十几秒钟时间,如何利用这十几秒钟来进行科学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要的。

(2)、以学校生活为例,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地震来临时如何进行科学防护。

(3)、学生讨论交流结果,汇报方法。

(4)、学生按照自己提出的方法进行演练。

根据实际情况相互评价找出不足。

根据实际情况相互评价找出不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互助精神。

和互助精神。

(三)教师总结,以演习结束活动。

(拉响警笛教师喊:地震啦。

小学科学11地震(教案)

小学科学11地震(教案)

小学科学11地震(教案)地震:了解大自然的力量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了解地震的原理和预防措施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地震的原因、特征以及如何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的方法。

一、地震的原因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而引起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是构造板块之间的运动。

地球上的地壳分为几块块状断层构成,这些构造板块分布在全球范围内。

当这些板块发生运动并相互碰撞时,地壳会发生应力积累,当应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力时,岩石就会发生断裂,造成地震。

二、地震的特征地震造成的破坏和危害是多方面的。

首先,地震会导致房屋、桥梁和其他建筑物的倒塌。

其次,地震会引发火灾,因为地震通常会破坏电线和燃气管道,从而导致火灾的发生。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和海啸等自然灾害。

因此,地震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三、如何保护自己在地震发生时,正确的行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自我保护措施:1. 首先,当你感觉到地震时,保持镇静并寻找安全的避难所。

理想的避难所是坚固的家具下或者桌子下。

避免躲藏在玻璃、大型家电或悬挂物下面。

2. 如果你在户外时,远离建筑物、电线杆和其他可能坍塌的物体。

选择一个开阔的空地,并保持远离树木和高楼。

3. 当地震结束后,注意周围是否存在破损的电线和燃气管道,确保自己的安全。

如果你闻到燃气味,要立刻离开该地区,并通知相关部门。

4. 学会使用紧急救援设备,比如灭火器和急救包。

这些设备在地震后可能会派上用场,能够帮助你保护自己和他人。

5. 参与地震演习和培训,提前熟悉避震逃生的方法。

这将有助于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冷静,并正确行动。

四、采取预防措施预防地震的发生并不现实,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地震带来的破坏。

以下是几个可以考虑的预防措施:1. 建筑设计:在建筑物设计和建设中,应考虑地震的因素,采用抗震的结构设计和材料,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震》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震》教学设计第一篇: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震》教学设计青岛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地震》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引导:课件出示5.12(带背景图片),看到这个日子,你想起了什么?(汶川大地震)。

(2)(播放地震现象视频)2008年5月12号,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3)课件展示: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和视频。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关于地震,有没有问题要提出来?学生交流感受。

(二)探究新知1.学生提出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前兆?预测?自救?…… 2.确定本节课主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根据地震现象,研究地震的成因①观察地震现象播放地震现象的视频,观察、了解地震现象结合看到的视频资料和生活中的了解,来谈一谈伴随着地震发生时看到了什么现象?(大地、建筑物在剧烈地晃动……)是什么力量使这么高大的建筑物晃动甚至倒塌呢?(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板块碰撞等)。

地壳是有一层一层的岩石组成的,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②研究地震成因学生猜测。

模拟实验:把毛巾、木棍放好。

出示实验要求:(课件展示)【用毛巾和木棍来模拟岩石层:(1)用手按住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会发现什么现象?(2)握住木棍的两头用力再用力,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手有什么感觉?】a.实验完成后思考并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然后推理想像地震是怎样形成的?b.学生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c.课件资料补充: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下的岩层在压力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受到的力大到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断裂。

岩层断裂所产生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就会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

d.引导:大家想,一个木棍在断裂时都会引起我们手的震动,几千米厚的岩石层在压力作用下发生快速、突然的断裂引起的震动,释放出的能量该是何等的巨大。

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破坏性地震都是由岩层断裂引起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教学设计山东省诸城市文化路小学王在花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2、学科:科学3、课时:1课时4、学情: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认识了地球构造,知道地球最外层的地壳由一层岩石构成,地壳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二、教学课题地震:通过查阅、交流、整理资料,了解地震的成因、危害及预防地震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修订后的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内容,在学生认识了地球构造及火山的形成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搜集处理信息资料认识地震灾害,地震的成因以及的预测。

分为四个活动:1.交流处理信息资料。

2.引导学生提出并确定研究问题:地震是怎样形成的?3.引导学生认识地震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探索预测地震的方法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使学生知道地震自救的方法,进行模拟地震演习,让学生认识到用知识守护自己的生命。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地震是由岩层断裂所产生的震波引起的。

2、能力目标:搜集处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及地震灾害。

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古代、现代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关注人类社会的情感,培养学生应急自救的适应能力和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

五、教学重难点:对地震的成因进行推理、想象。

六、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地震的视频资料(现象、对比照片)、课件资料(地震成因、前兆、保护、实验要求)学生准备:有关地震的文字资料。

毛巾(每组三条)、竹条要求学生带书包,以备逃生演习用。

七、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1、课前交流:我们知道2008年中有很多的日子令人很难忘。

其实在我们的生命中有很多日子令我们难忘。

百度搜索:汶川5.12地震:/show/v4H-8vwVRVocmXD8CWMHeA...html看到这个日子,你想到了什么?百度搜索:(播放地震现象视频)/playlist/p/l3639537i18182423.html2、是啊,2008年5月12号,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痛苦而难忘的。

在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地震,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又一次在我国发生的大地震。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四川地震前后的对比照片,请大家看大屏幕。

(播放汶川地震先后对比的照片和视频。

)百度搜索:汶川震前照片:/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 lt&fr=&sf=1&fmq=1331691309218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 t=&face=0&istype=2&word=%E3%EB%B4%A8%B5%D8%D5%F0%C7%B0%D5%D5%C6%AC&s=0百度搜索:汶川震后照片:/i?ct=201326592&cl=2&lm=-1&st=-1&tn=baiduimage&istype= 2&fm=index&pv=&z=0&word=%E3%EB%B4%A8%B5%D8%D5%F0%D5%D5%C6%AC&s=0 3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4学生交流感受。

5确实,地震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带着前面的观察和思考,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有关地震方面的知识。

(板书课题:地震)二、学习新知,探究地震形成1关于地震,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生:地震是怎样形成的?与人类的关系?地震前兆?预测?自救?……(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2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困惑,提的问题也很有价值。

这节课我们就依次来研究这些问题。

好吗?3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家先来猜一猜。

生汇报。

4我们的猜想如何呢?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大家的猜想呢?生:做实验。

5实验时我们研究科学的最好的方法。

材料老师已为大家准备好了,你想怎样利用这些材料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生汇报交流实验方案。

6大家设计的很好。

不过在动手之前,老师有个小提示:a注意安全。

b注意分工合作。

生动手操作。

(师巡视指导)生汇报交流。

7大家的发现可真多,那毛巾、竹条相当于地震中的什么?生:岩层。

8那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地震到底是怎样发生的呢?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百度搜索:地震的发生。

/v?word=%B5%D8%D5%F0%B5%C4%B7%A2%C9%FA&ct=301989 888&rn=20&pn=0&db=0&s=0&fbl=8009既然地震这种自然现象存在于地球上,它和人类的生活就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前面的了解来说一说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危害?学生汇报。

三实践运用,深入了解1确实是这样的,现在老师想问,地震有什么好处吗?生回答。

老师来告诉大家,对于全球,(1)地震能缓解地球本身的压力,释放过多能量,保持岩石圈受力平衡。

(2)同时地震也会把地下的矿物带到地表,(3)地震还造就了无数奇山异水。

2尽管如此,地震的破坏力确实巨大,地震的发生也不可避免,我们怎样来对地震进行预测,减少灾难的发生呢?学生汇报。

3正如同学们所说,地震前地下水、动物、天气都会出现异常现象。

请看同学搜集的地震前的预兆图片:/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 &fr=&sf=1&fmq=1331693354093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 &face=0&istype=2&word=%B5%D8%D5%F0%C7%B0%B5%C4%D4%A4%D5%D7&s=0除了观察地震前兆,还有先进的测震仪对地震进行预测。

人们对地震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

公元132年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预报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欧洲整整早了1700多年。

百度搜索:张衡发明的地动仪:/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 sult&fr=&sf=1&fmq=1331693473000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 ght=&face=0&istype=2&word=%D5%C5%BA%E2%B5%D8%B6%AF%D2%C7&s=0现在,人们预测地震的仪器越来越先进,日本发明制造的测震仪能在地震发生1分钟前测出,但是1分钟是何等的短暂!关于地震的预测人类还在不断探索中,这项研究任务就落在了我们同学们身上。

4既然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样做呢?学生汇报。

教师补充:同学们谈到了很多,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地震发生时自救常识)/v?word=%B5%D8%D5%F0%D7%D4%BE%C8%B3%A3%CA%B6&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师:对于不同场合的自救方式同学们还有需要补充的吗?老师再补充一点,当地震发生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沉着、冷静,然后再迅速的进行自救。

四拓展延伸,结课1避震演习:大家知道的不少,做起来怎样呢?2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现场避震演习。

发生地震了,同学们不要慌张,抓紧进行自救。

师:大家做得很好,师: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用知识守护我们的生命。

3虽然我们懂得了很多,但是对于地震的预测我们仍然没有办法解决,希望大家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能够做有心人,争取在不远的将来,让预测地震就像天气预报那样平常、准确。

有没有信心?!板书设计:地震形成?预测?自救?教后反思: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已有查找资料的能力,所以我在课前布置他们去查找相关的资料。

以往在教这课时,我都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地震知识,然后看看图象资料,再将重点的地震成因讲解一下,教师包办的较多,部分学生学的积极性较高,有些孩子则兴趣不大,没有充分投入。

本课教学设计中,我首先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资料,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主题将课上看到的和自己带来的资料进行信息重组,最后表达出来。

在交流中,学生的发言面面俱到,其他人听得津津有味,这样学习不再是一个枯燥的事,而是一个有趣的、可以有自己创意的、自主的过程。

这就是使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和同伴一起合作学习,这样的课堂老师才真正成为了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