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一、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自然因素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济南的泉文化。
——文化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
2、人文要素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曲阜的三孔文化。
整个孔庙建筑布局严整,气势宏大,具有平稳、对称、方正、敦厚的艺术风格,标志着中国古代对孔儒思想的尊崇,是儒学文化在建筑中的体现。
(2)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坐落于玉龙雪山下。
山川流水环抱中的丽江大研古城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首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古城。
它是以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多元融合的文化为特点,被称为“中国古典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世界上唯一“活着的”东巴象形文字(古乐又称“三古”,即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古稀老人),仍具有母系氏族特征的摩梭人,玉龙雪山,虎跳峡……使丽江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热点。
1997年12月4日,丽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
我国古代在“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影响下形成一种将城市有组织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的山水城市——杭州二、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广泛性缅甸万象的城市景观,地域文化(佛教)影响到其城市建筑、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饮食等各个方面。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1、建筑布局:形成原因:美:移民国家,历史短,建立在市中心高档次的工商业活动——中心商务区欧:受历史的影响,城市中心是广场或教堂,外围是工业区、住宅区,城市具典型的老城区与新城区之分。
2、建筑结构:北京的故宫于巴黎的凡尔赛宫虽然都曾经是皇宫,但却有东西方不同的气派和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的建筑中,围墙的地位重要。
西方的建筑中,无围墙,或篱笆墙园林:中国:隔景、障景、框景,曲径通幽。
西方:喷泉、雕塑、花园、绿林、草地,无藏无遮。
反映了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内向性与封闭性;西:外向、开放。
所以郑和下西洋是去交流,而西方探险史却是一部殖民史。
3、建筑风格:民居:中国的四合院,美国的别墅(建筑物居中,四周为绿地)反映了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内向性与封闭性,西:外向、开放。
了解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
了解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的了解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了解各种地域文化和人口分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和人口分布情况。
一、亚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拥有众多的国家和民族,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特点。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汉字书法、绘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印度的宗教文化深厚,佛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
在亚洲,人口分布也非常不均衡,中国、印度等国人口众多,而一些中亚国家和东南亚国家人口相对较少。
二、欧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欧洲是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大陆,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西方文化的影响在欧洲尤其明显,希腊和罗马的文明奠定了欧洲现代文化的基础。
同时,不同的欧洲国家也有各自的文化传统,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法国的卢浮宫艺术等。
就人口分布来说,欧洲各国之间人口相对平均,但东南欧洲地区相对较少,而西欧国家人口较为集中。
三、非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非洲是一个拥有着丰富多样文化的大陆,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独具特色。
例如埃及的古代文明、南非的种族多样性、肯尼亚的马赛文化等。
非洲人口众多,人口分布相对较为分散,东部和西部人口较为集中,而北部和南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四、美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美洲包括南美洲、北美洲和中美洲,每个地区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中美洲的玛雅文明以及北美洲的美洲原住民文化等都在其各自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人口分布方面,北美地区人口相对较多,美国和墨西哥是人口最多的国家,而南美洲和中美洲一些国家人口相对较少。
五、大洋洲地域文化与人口分布大洋洲由数个群岛和岛国组成,每个地区的文化特点各不相同。
大洋洲岛国的文化以海洋为中心,包括太平洋岛国的传统舞蹈、木雕艺术和传说故事等。
新高中地理高考 2021届小题必练16 城市化 学生版
小题必练16:城市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020·江苏高考)下图为“某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主要因素是A.产业结构B.人口素质C.环境质量D.交通方式2.“现代拓展区”的建立有利于A.减轻自然灾害B.提高环境容量C.保护传统地域文化D.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近20年来,四川省城乡人口大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城乡居民的收入较多来自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返还。
该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特殊发展模式: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进城人群主要是农村留守的老人与儿童),县城就越繁荣。
下表是2000~2015年四川省各层级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近20年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是①本地工业化②异地工业化③乡镇旅游业发展④生活和教育需求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该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远超地级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县域(与地级市辖区相比)①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②农村人口比例较高③城镇住房价格相对较低④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今后推动该省县域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是A.增加城镇住房供给量B.降低城市入户门槛C.完善社会养老保障D.多元发展本地产业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
据表,完成下面小题。
4.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A.先增后减B.不断增加C.先减后增D.逐渐减少5.据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国内常见的城市首位度计算方法有两种,一是将首位城市GDP占全省城市GDP的占比视为城市首位度;二是将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视为城市首位度。
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以潮汕地区为例
地域文化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以潮汕地区为例摘要: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建设的核心,随着科技以及社会的发展和转变,中国已经从生存型转变为发展型阶段,文化经济将成为一个城市的主流,要想提高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地域文化建设,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如何让人民大众满足于现状已经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而文化建设在城市建设中尤为重要,是城市现代化、品牌化的过程。
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同时也是地域文化竞争开始的时候,对于地域文化作出深入探讨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建设一、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1.1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指某个地区较其他地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化。
从政治文化生活的角度来说,地域文化实质上是说文化具有地域性,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潮汕文化是指粤东潮汕地区民系所创造的文化。
潮汕地区的城市建设,经过改革开放初期的高速发展以后,加之和台湾的相对地理位置,无形中保护了许多古村落,旧城区和古建筑。
作为潮汕地区的文化代表,汕头古城,陈慈黉故居和永宁古寨展示出它们独特的审美特别是建筑风格、传统工艺和居民的生活形态方面,要了解历史文化如何影响到居住在这片土地人们的行为方式,就需要对汕头的老城区、陈慈簧故居以及永宁古寨的建筑、工艺和居民生活方式进行细致分析,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更是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1.2地域建筑汕头老城大多是二十世纪初期的建筑,特点是靠近马路的一面往里缩一米,作为避雨的“骑楼”,而且门窗附近有装饰花纹,老城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汕头老城是汕头开埠以来的历代建筑,小公园是当时的金融中心,至今有着一百多年商业传统的汕头,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小公园以中山纪念亭为中心,环绕着九条街,以此有“九龙吐珠”的美称,周边的安平路、升平路、国平路等骑楼和街道呈扇形放射状分布,形成了具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筑特色的繁华商业区和居民区,尽管老城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但这里依旧是汕头最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群。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2.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3. 地区差异
100
90
后期
80
阶段
70
60
50
加速
40
阶段
30
20
初期
10
阶段
0
1800
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推进很快,市区出现 了很多城镇化问题
发展较慢 1850
1900
起步早,水平 高,速度减缓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晚,水平 低,速度加快
1950
2000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差异及原因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早晚 原因
目前速度
快慢 原因
城镇化人口 比重
高低 原因
所处阶段
动力
现象
现象及原因
原因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较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较晚(二战后)
工业化早
民族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趋缓甚至停滞
速度加快
城镇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通风采光好 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居住的特点又说明客家人的什么特征? 居住方式体现了家族内部的平等团结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黄土高原窑洞
特点:冬暖夏 凉,节省建筑 材料 原因:冬季寒 冷,夏季高温, 降水较少,黄 土直立
北方民居
特点:屋顶较 平,门窗少且 小,墙较厚
原因:冬季寒 冷,降水较少
1. 地域文化对乡村景观的影响 ——体现人地和谐观念
思考:图中农田和民居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
• 乡村民居多分布于山麓的台地或高地,高 宅可避洪水;
2015地域文化与人口
二、中国文化与人口
1、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 封建社会,生育年龄为 15-20 封建社会,士为统治阶级, 农则容易受到士的表扬 现代社会,提倡晚婚晚育 现代社会,工业化,城镇化不 2、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 断加快 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 封建社会,多育多子,多子多
材料二:约85%以上的菲律宾居民信仰天主教,他们视 避孕为不道德的行为,反对节育和堕胎。近年来菲律宾 人口快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2.36%,每年约有170万婴 儿出生,按这种速度,菲律宾在未来的30年内人口将增 至1.7亿左右,比现在翻一番。拉丁美洲也深受天主教的 影响,也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性之一。
结合回答,填写下表。
影响 现 象 出生率 文化差异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初婚 婚 年龄 大小 俗 婚姻 稳定 程度 宗 教 早婚, 生育时 间延长 稳定 晚育, 甚至不 婚不育 提高出 生率
降低出 生率
降低出 生率
不稳定, 提高出 离婚率 生率 高
为扩大势力,一般不 反对人口增长
美国每年有若以1000位已婚妇女为基数,
美国离婚率1980年的22.6%。
爱尔兰的婚姻制度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一:爱尔兰是全世界结婚率最低的国家,作为一个信奉天主
教的国度,是禁止离婚的。很多适逢婚龄的男男女女都选择观望, 结婚要慎之又慎,爱尔兰人普遍晚婚,据说终生未婚的女性占1/4。 爱尔兰实行期限婚姻制,男女双方在缔结婚约时可根据多方面因素 综合考虑,协商决定婚姻关系的期限,婚姻期限从一年到一百年, 登记备案后生效,期限届满,婚姻关系终止,双方当事人如有继续 共同生活的愿望,可办理延续登记延续婚姻关系......
有儿无女不称心, 有女无儿就伤心, 一儿一女不放心, 多子多女才舒心。
2020年高中地理三维设计中图版必修二教学案:第二章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Word版含答案
2020年精编地理学习资料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1.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地域中,地理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地域文化(1)含义: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特点:①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
②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可以是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
③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地域文化与城市的关系城市在自身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深深地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形成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1)城市地域文化往往是城市的标志。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
①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
②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a.表现:b.变化: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长期的,不会因其他因素的改变而很快改变。
知识点(一)| 对地域文化含义的认识———————情景导入先思考———————我国自古有“男人养家糊口,女人生儿育女”的传统,但在云南却出现了“娃娃出门男人带”的奇怪现象。
(1)为什么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提示:云南处于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2)此种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提示:风俗习惯(地域文化)深受当地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地域文化的含义1.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2.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第2节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 城市范围 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 2.驱动力 3.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表示,反映 了 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4.意义:带来了 聚落形态及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等 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 服饰、居民心理、 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3.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 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变 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人口观念被现代的人口观念取代。(见下表)
(4)D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 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 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4)下列属于我国目前城市化过程表现的是( ) A.特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B.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 C.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D.城市化速度快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解析】 本题借助我国1949~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图来考查我国 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解答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我国是一个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地表现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2)我国的 城市发展地区间不平衡,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3)读图 时注意三个时间段,注意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数量的变化比较。 【答案】 (1)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进 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3)东部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
高考地理小题必练14城镇化
小题必练14:城镇化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2020·海南高考)下图所示地区城镇化进程是我国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等,逐渐融入城镇生活。
农业转移人口的城镇化是推进城镇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着力推动8000余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A.多极化发展,不同等级城市同步扩张B.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C.多核心发展,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D.多极多核,城镇分散发展2.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A.城镇建设更加有序B.地域文化特色更浓厚C.对外开放程度更高D.农业机械化水平更高3.新时代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的主要措施有①加强基本农田建设②提高教育经费比重,扩大城镇教育规模③城乡统筹,加强就业培训④提高城市落户门槛,加强户籍管理⑤大力发展中小城镇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⑤D.③④⑤【答案】1.B2.A3.C【解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人口大于1000万的城市始终只有一个(注意图例信息的获取),符合“一极”;而500-1000万的大城市在2015年出现了两个,符合“多核”,其他中小城市明显增多,所以该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大中小城市数量增多,B正确,AD错;相比而言,中小城市扩张速度更为明显,“高等级城市迅速扩张”描述不当,C错。
故选B。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特点是“一极多核”,所以大、中小城市数量分布合理,城镇建设更加有序,而珠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中,广州、深圳规模过大,不符合中心地理论,所以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该地区城镇能够吸纳较多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城镇建设更加有序,A正确;与地域文化特色关系不大,B错;珠三角地区对外开发程度也高,C错;该地区河网密布,耕地破碎,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不是很高,D错.故选A。
高一地理判断题练习试题集
高一地理判断题练习试题答案及解析1.地球上形成四季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公转时地轴的倾斜方向几乎不变。
【答案】正确【解析】从天文上来看四季的划分,以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为依据,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考点】本题考查四季的划分。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四季划分的基本依据。
2.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不连续而规则的圈层【答案】错误【解析】地球的水圈分布是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外部圈层。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水圈分布的特征。
3.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答案】正确【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山麓冲积扇地带,地形较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且地势略高,减少洪涝灾害的影响,故利于聚落的形成。
4.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人口容量会逐渐减小。
【答案】错误【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容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资源的种类和程度都在扩大,故人口容量会逐渐扩大。
5.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郊区城市化现象。
【答案】对【解析】本题考查了当前城市化的特点。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大,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快。
所以本题叙述正确。
6.近代以来,由于海上运输、高速公路建成,大运河沿岸的扬州曾一度衰落。
【答案】错【解析】本题考查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
如浙江嘉兴市聚落形态随着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由团块状沿交通线而扩展成星状;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间形态基本保持不变。
本题叙述中扬州曾一度衰落的原因主要是铁路运输的发展。
7.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答案】对【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
新高中地理高考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 第18讲 城市内容
高考地理五年真题分类汇编(2017-2021)第18讲城市内容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单选题1.(2021·湖南)夜市指夜间摊贩沿街经营的场所,是城市夜间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南省开封市夜市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已经成为城市的特色名片。
夜市经营时间主要考虑对周边交通及居民等的影响。
下图示意开封市河大东门、东苑和鼓楼夜市摊贩的日常作息时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调查发现,开封夜市摊贩一般具有“短距离流动”的特征,主要考虑()A.个人喜怒B.人流量多少C.照顾家庭D.经营便利(2)大量摊贩经营活动集聚于夜市,可以()①扩大服务范围②降低摊位租金③便于集中管理④减少经营竞争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从夜市摊贩日常作息时间可以推测()A.河大东门夜市靠近主干道B.东苑夜市距离居民点近C.鼓楼夜市位于城市中心D.三个夜市均管理严格规范【答案】(1)D(2)B(3)C【考点】城市地域结构及服务功能,商业中心及其形成【解析】【点评】三大城市功能区功能区形态特征位置住宅区集聚成团块状,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中高级住宅区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行政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工业区集聚成片向城市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2.(2021·浙江)下图为2005年和2020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交通圈域示意图。
完成下列小题。
长三角交通圈域空间变化有利于上海()①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②吸引人口迁入,迅速扩大规模③增强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④强化服务功能,壮大第二产业A. ①②B. ①③C. ②①D. ③④【答案】B【考点】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城市地域结构及服务功能【解析】【分析】读图分析,长三角交通空间变化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有利于上海集聚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资源,①正确;上海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规模并不会迅速扩大,②错误;区域间联系加强,会增强上海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③正确;长三角交通空间变化有利于强化上海的服务功能,壮大第三产业,④错误;B选项正确。
2022年山东省新高考地理试卷和答案
2022年山东省新高考地理试卷和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双核结构是指在某区域内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门户城市及其连线构成轴线。
由此引领和推动所在区域发展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
如图为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2小题。
1.沈阳﹣大连双核结构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两城市()A.在区位和功能上存在互补B.在地域文化方面存在互补C.交通便捷且空间距离较近D.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相近2.沈阳——大连双核结构有利于()①促进大连市建成东北地区中心城市②促进沈阳——大连区域经济协同发展③增强沈阳市对辽中南地区的辐射功能④提高沈阳和大连两城市传统工业比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
1991年,尼日利亚政府在热带雨林存量较大的地区建立了克罗斯河国家公园。
某机构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对1986年和2010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景观进行了对比研究(如图)。
据此完成3~4小题。
3.与1986年相比,2010年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范围内()A.分散林地和农场的面积缩小B.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C.热带雨林景观的完整性提高D.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4.图中国家公园内退化斑块的景观类型可能是()①灌丛草地②草甸沼泽③落叶阔叶林④常绿硬叶林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
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
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
据此完成5~7小题。
5.2005~2010年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主要原因是()A.人口惯性的影响B.环境条件的改善C.青壮年人口迁出D.康养产业的发展6.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交通运输B.自然资源C.市场需求D.劳动力7.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A.造纸工业B.纺织工业C.食品加工工业D.装备制造工业图a示意黑龙江省一小型山间盆地景观。
新考纲人文地理复习指导》
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难点
①合理规划和控制城市规模; ②开发城市新区,建设卫星城; ③妥善安排各城市功能区的相对位置; ④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分散污染源; ⑤综合治理城市环境; ⑥改善城市交通条件; ⑦改善城市居住条件; ⑧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3
2个重点
Part One
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变化
A.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的表现形式
B.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C.改革开放后我国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A.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B.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C.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4
2个难点
难点
1
B.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④人口素质较低。
①人口基数大,人口净增量大;
③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
②农村人口比重大;
对策:
①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难点
2
A.平面正三角形坐标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Part One
农业区位的选择
难点
1
A.农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
①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
a. 从当地地形、气候、土壤、水源四个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自然条件
农业区位选择
湿润、半湿润地区
人文地理四大区位理论的小专题
区位理论
考纲要求
知识体系
考点扫描
小专题建议
农业区位理论
1.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的区位选择。2.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区位条件分析。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乳畜业、地中海式农业、种植园农业等)的特点及其区位条件分析。
1.某地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分析。2.城市的空间结构(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及其形成原因。3.等地租线图的判读与运用。4.城市化(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的过程和特点分析。
1.城市区位选择与区位因素。2.城市的空间结构。3.城市化。
交通区位理论
1.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选择。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理论
1.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工业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2.工业地域的形成。3.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4.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工业区位条件分析。2.典型传统工业区(鲁尔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太平洋工业地带、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区位条件分析。3.典型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九州、印度班加罗尔等)区位条件分析。
1.交通运输方式与布局。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与比较。2.典型交通运输网中的点(车站、港口、机场)、线(铁路线、公路线)的布局与区位因素分析。3.城市交通网的布局与区位因素分析。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一、基本概念: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域文化:是指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的特定文化产物或现象。
①地域文化的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②地域文化既有物质方面的差异,也有非物质方面的差异。
③“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④地域文化是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又是相对稳定的,。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建筑间距由南向北扩大;服饰;交通;民歌。
3、地域文化知多少:(1)方言文化:中国的方言太多了,尤其是南方(因为地形不完整、交通不便利,所以方言多)。
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
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这也是全国为什么要统一使用普通话交流的原因。
(2)饮食文化(特别是民间的日常饮食):山珍海味可以运输,而民间的日常饮食则不同。
如西藏的酥油茶,主要是取材于当地,或是运输到当地,是当地的老百姓吃得起、经常吃的。
有的地方饮食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北方有些地方是坐在炕上吃的,朝鲜族是坐在地上吃的。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饮食餐具也很不一样。
(3)民间信仰文化:西方人宗教意识强,中国人的习惯是宗教意识比较淡薄,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但是各地都有很强烈的民间信仰。
除了一般的大宗教外,一般人的信仰有很强的地域性。
北方有蝗虫,传说刘猛将军能治蝗,于是到处供奉;江西信许真君,传说他善于治蛟(蛟龙带来山洪);江南信蚕桑娘娘;闽台信妈祖娘娘等。
民间信仰有地方性,离开这个地方,就不再有存在的意义了。
(4)民间建筑文化:民居必须要符合当地的实际,善于利用当地的地理环境。
如:黄土高原的窑洞、云南傣家的竹楼,或是就地取材,或是适应当地地形和土质,或是适应当地气候,都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
一、什么是地域文化? 什么是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 在自然 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的, 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创造的,是 人类活动的产物。 人类活动的产物。
地域文化特点 ? ⑴地域性 :范围可大可小 ⑵综合性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结果 相对稳定性:长期形成的, ⑶相对稳定性:长期形成的,不断发展变化的
1、概念 、 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 地域文化是某个地域的人们在特定范围内,在利用 自然条件的基础上, 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 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 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形态。 2、表现形式 、 物质层面:建筑、饮食、服饰、器物、 物质层面:建筑、饮食、服饰、器物、艺术作品等 非物质层面:语言、风俗、礼仪、宗教、 非物质层面:语言、风俗、礼仪、宗教、价值观等 3、发展变化 、 不断发展变化, 不断发展变化,但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
误区3 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短期的,暂时的。 误区3: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是短期的,暂时的。
例:下列各项城市事物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 是( ) A、城市道路 B、城市建筑 地域文化对建筑 C、城市交通工具 错,地域、餐具 D 文化对建筑 的影响是长期的。 的影响是长期的。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例4: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如,在受洪涝威胁的 地区,人们学会了建 地区, A、欧洲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 造高地基房屋, 造高地基房屋,即使 B、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 这些居民搬到不受洪 涝威胁的地方, 涝威胁的地方,还会 中国园林讲究含蓄, C、中国园林讲究含蓄,西方园林强调直率 继续兴建高地基房屋。 继续兴建高地基房屋。 D、教堂在西方城市建筑中占优势地位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二 人文地理事物的问题与区位理论——专题06 人口、城市与交通
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人口与人口问题【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浙江卷)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
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1)~(2)题。
(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A.①B.②C.③D.④【思路分析】1.获取信息要准确(1)设问信息明确思路第(1)题,设问是“世界人口变化过程”,解题思路是从图中获取相关变化的信息。
第(2)题,主旨词是“代表北美洲的”,解题思路是首先必须明确北美洲从1950年~201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然后对照图中曲线进行对比分析。
(2)题干信息捕捉词语从题干中可获取图中五条折线是代表世界、亚洲、欧洲、非洲和北美洲的人口变化过程,由此可将它们分成两大类,即经济发达的地区,如________和________洲,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如________洲和________洲,这两类地区在人口增长方面的特点差异很大。
(3)图表信息抓住关键2.常见误区要避免该图为四方坐标图,判读难度较大,要避免判读失误,首先要看懂四个坐标轴的含义及大小排列;其次要明确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并能在图中找出来;再次要结合图例,明确变化规律。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1.人口增长模式分析(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利弊影响分析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示意图(2)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技巧2.不同人口问题的影响和对策模块二人文地理事物的问题与区位理论 高考总复习第二轮·地理(福建专用)3.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①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主要指“气(气候)”“水(水源)”“土(土壤)”“产(矿产)”。
地理学科知识点总结
地理学科知识点总结地理学科知识点总结必考内容第一部分自然地理1.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1.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
2.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城市化难
当前测评试卷:高一地理周评测套题(第9周)适用对象:高一试题总数:15 考试时限: 20分钟姓名:套题难易程:难一、选择题。
(共15题,每题4分,共60分)读我国某市1978-2008年30年间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图,回答1-3题。
1.1988年该市的城市化水平约为A.10%B.20%C.30%D.40%【答案解析】选B。
根据1988年的乡村和城镇人口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果。
【相关知识点】2.1.6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1.7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难易程度】中2有关该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30年间该市的农村人口数量逐步减少是因为人口死亡率上升大于出生率B.自1978年以来该市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在提高C.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拉力D.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压力增大【答案解析】选A。
该市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比重一直增加,主要是与经济发展有关,但城镇人口的快速增加会导致城市环境压力增大;乡村人口数量的减少主要是大量涌向城市造成的。
【相关知识点】2.1.6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1.7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难易程度】中3.1998年以来该市农村人口减少的可能影响因素是①农村生态环境改善②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加大③城市交通条件便利④城市就业机会多⑤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答案解析】选D。
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加大,城市更多的就业机会及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变都会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使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相关知识点】2.1.6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1.7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难易程度】中4.③国可能是A.阿根廷B.埃塞俄比亚C.印度D.韩国【答案解析】选C 。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得,阿根廷、韩国城市人口比重高,埃塞俄比亚城市人口比重比印度低,再结合人均GDP 数值,故③国应该是印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贫民区”对这些国家带来的“正向”影响是 (D )
①提高城市就业机会 ②增加农民脱离凋蔽农村的 机会 ③利于社会的发展 ④为大量城市居民提供 居所 ⑤劳工失业没有收入时,也不致流离失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⑤
【解析】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为脱离凋蔽贫困的农村,
受推力影响而涌入城市谋生。因城市房价过高、房屋供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解析】发展中国家城市贫民区的居民,缺乏教育资 源,就业竞争力薄弱,难以脱离贫困,故常与疾病、 帮派、毒品与犯罪等社会问题牵连在一起,成为政治 与社会动乱的根源。贫民区的居民多为来自农村的青 壮年人口,不会加速城市人口老化。贫民区多位于城 市空间的边缘,或城市环境的边际地区,如低洼地带、 河流行水区、土石易滑动的坡地、污染严重的工业区、 垃圾场附近等,且多为非法占据城市土地,会阻碍城 市的发展。贫民区的居民多为弱势团体,政府无力为 其建设公共设施、提供各项基本服务。
C.东南亚文化圈
D.非洲文化圈
(3)该地所属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
是
(C )
A.茶叶
B.锡矿
C.石油
D.咖啡
【解析】(1)考查区域经纬度定位,45°E、20°N地点 位于沙特阿拉伯半岛最大的国家,东经35°到东经55°, 北纬16°到北纬32°。东临波斯湾,西濒红海,属于热 带沙漠气候。
(2)考查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的地域联系特征。妈祖, 是海水和平女神、护航海神,因此盛行妈祖文化的地 区主要分布在台湾、福建沿海省区,A项错;评剧是 山东传统地方戏曲,秦腔为陕西地方戏曲,因此C项 错;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 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 黔东南地区特别多,因此D项错;安徽省南部地处亚 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又以山地为主,耕 地稀少,因此农业以种茶、竹等亚热带经济林为主。 因此B项正确。
例2(2011上海)亚洲某地,位于45°E、20°N,该地 所在国家有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读图回答 (1)~(3)题。
(1)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C )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稀疏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2)该地在世界文化圈属于 ( A )
A.伊斯兰文化圈
B.南亚文化圈
2.中国人口文化与人口发展
变化 人口文化
婚俗和制度
生育 职业选择
人口流动
逐渐革除 的陋习
早婚早育
多子多福 多育多子 重男轻女
重仕轻民 重农轻工、轻商
安土重迁 “父母在、不远
游”
发扬光大的文化
积极意义
晚婚晚育
推迟生育年龄, 缩短生育时间, 降低出生率,减
轻人口压力
只生一个好 男女都一样 少生、优生
降低人口出生率, 减轻人口压力, 积累社会财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B)
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解析】(1)考查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整体性联系的地理背 景。安徽省地处内陆,没有海鲜,①项错;安徽南部地形 以山地为主,因此山货较多,但对外交通不便,不容易外 销,因此以腌制、腊制和干货为主。因此③④项正确。该 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耕地稀少,粮食、 牛羊喂养较少,当地居民以打猎、种茶、植竹等为生,因 此②项错误。
两城共同的地理景观是拥有较多“违章建筑”的贫民 区,并且这种土地利用的方式在很多城市还在扩张之 中。学术界的意见莫衷一是,一派认为“贫民区”是 这些城市很多问题的根源,一派认为“贫民区”就是 这些城市解决其问题的方式。
1.根据以上描述对比两国城市化的特点,正确的是 ( A) A.A城所在的地形区应为沿海平原,有良好的设立港口 的条件
不应求,常在城市外围搭建违建栖身,形成贫民区。这
些城市新移民常从事劳动工作,即使在失业没有收入时,
亦可栖身违建之中,不致流离失所形成游民。
3.“贫民区”对这些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是(C) ①疾病与罪恶的温床
②加速城市人口老化
③成为政治与社会动乱的根源
④非法占据城市土地,阻碍城市的发展
⑤提供大量基础设施形成政府的财政负担
工业化、城镇化 加快国民经济发
步伐加快,工商 展,提高人民生
业快速发展
活水平
社会文化交流频 繁,人口流动规 模空前,婚姻地
域范围扩大
人类联系日益密 切,促进经济发 展,提高人口身 体、文化素质
例1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 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 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回答 (1)~(2)题。
国家
巴基 斯坦
尼泊尔
韩国
泰国
肯尼亚
哥伦 比亚
菲律宾
委内 瑞拉
指数 4.9 4.0 3.3 1.4 1.1 1.0 0.9 0.9
(1)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 )C A.韩国、泰国、菲律宾 B.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2)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 来表现出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A.“男孩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解析】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 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珠江 和白云山属于自然景观,不属于地域文化范畴,故A错; 粤语、粤菜反映了当地的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属于岭 南地域文化的范畴,故B错;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 性,广州现代城市建筑尽管呈多样化,吸收了全国甚至 全球各地的建筑风格,但仍然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 故D错。
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利用,葡萄皮和籽深加工为油类和
药类,废物重新作为葡萄种植的肥料。
9.美国西部城市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的唐人街形成
的主要原因是
( D)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知名度因素
D.种族宗教因素
10.下列地域文化与其指示的地理环境正确的是 (B )
A.傣家竹楼——干热的环境
B.龙王庙——水旱灾害频繁
12.黄河流经我国多个地域文化区,是中华民族的 母亲河。黄河流域不仅山水景色差异大,民居、服 饰、饮食、风俗等也都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 多样化的旅游资源成为近几年新的旅游亮点。读下 图,回答问题。
(1)①区和③区是古代都城集中分布的地区,人文旅
游资源丰富,其中①区的 明清故宫(长城等) 、③
区的
B.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 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C.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
D.“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 男孩
【解析】(1)中国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表中巴基斯坦、 尼泊尔、韩国希望生男孩的母亲人数多,故与中国文化 传统相似。
(2)“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 强度大,对男性劳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孩偏 好”的传统思想,重视的是子女忠、孝、节、义等传统 道德,对于子女自我发展往往以“大逆不道”扼杀;基 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 偏好;发展中国家也并非都渴望生育男孩。
考点1 地域文化与人口
1.文化及地域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地理学对文化的理解是较宽广的,它包括 思想观念、社会组织形式、工艺技术等。因此,地理学中 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界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 文化、精神文化。地域文化则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 的特定文化现象,如东亚稻米文化、南亚佛教文化、印第 安人创造的玛雅文化等。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 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具有 地域性的文化传统是由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同时,它也能够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产生作用。
C.楼兰遗址——屈辱的近代史
D.清真寺——满族人们宗教文化的特点
11.下列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不密切的是 (B )
①我国南方农村多斜顶房,北方多平顶房 ②古代交 通工具北方以马车为主,南方以船为主 ③京剧、越 剧、楚剧等戏剧艺术 ④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综合题
B.B城所在的地形区应为冲积平原,居民遭受的自然灾 害较少
C.A城受地形影响,城市化水平较低 D.B城受地形影响,城市化水平较高
【解析】孟加拉国城市化水平约为40%,巴西则超过 80%,前者城市化存在“滞后”,后者则体现为“虚 假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城市化水平),A城为 里约热内卢、B城为吉大港。巴西是自然灾害较少的国 家之一,而孟加拉国是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
考点2 地域文化与城市
1.地域文化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1)自然因素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济南的泉文化——文化是建立在自然基础上的。 (2)人文要素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曲阜的三孔文化。 2.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广泛性 缅甸仰光的城市景观——地域文化(佛教)影响到其城市 建筑、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饮食等各个方面。
读图1和图2,回答4~5题。
4.根据图1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C) A.印度生育率高于加拿大,说明印度的自然条件比 加拿大优越
B.马里的出生人口数量在图示国家中最多 C.经济发展水平对妇女生育率有显著影响 D.生育率高的国家多是人口大国
5.关于图示部分国家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印度生育率高,与其国民的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B.巴西人口数量大,人口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 C.埃及以黑色人种为主,人口分布不均匀 D.加拿大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较均匀 6.有关地域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江和白云山是广州地域文化的代表C B.粤语、粤菜不属于岭南地域文化的范畴 C.地域文化是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D.广州现代城市建筑已不受地域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