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调研报告

体育学院专题调研组

新就业体制的建立,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以就业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是我院体育教育的基本定位,为此我院成立了专门的调研组,通过参看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在校学生和前几届已毕业学生的调查、座谈;与其他相关专业的高校负责人进行访谈等方法,积极探索应用型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策略。

1.体育教育专业就业难的原因调查

1.1 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就业压力

根据教育部门提供的数字,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与日俱增,总量上供过于求。2005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 万,比2004 年增加了58 万人,增幅达20.17%;2006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 万人。2007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495 万,比2006 年增加82 万,同比增幅达19.19%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对2005年毕业生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211”工程重点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5%,而一般专科院校只有59%。“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 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毕业生供大于求的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1.2学生职业能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健全

用人单位除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水平,还要求具有公共关系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等。但实际上,学校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培养还是有较多欠缺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时表现出职业能力不足,主要反映在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缺乏一专多能等方面。

1.3课程设置和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有效整合

1.3.1 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

教师知识结构更新较慢,选修课实效性差,部分专项课过分强调竞技技术,课程项目开设过多而学生人员较少,缺乏针对市场需求的教学课程。这就导致毕业生专业面过窄、专业技术与专业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一旦没有对口专业,给就业造成困难。

1.3.2就业指导不系统

就业指导的形式、内容和对象有局限,对就业指导工作内涵理解不够全面,把就业指导理解为帮学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工作单位,而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教育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没有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

1.3.3对就业工作重视不够

学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责任落实不到位,全员责任意识不强。

1.4社会需求调整

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指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所特有的种类、层次、规格和要求。目前办学方向主要是培养合格的专业体育教师,学生就业的主要单位也大都局限于学校,而现阶段我国的中小学正在缩减、合并,用人单位的需求减少。

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策略探索

2.1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创新型应用人才

体育创新型应用人才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体育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能力,不仅是体育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能力,也是创造性能力。所要求的“技术”是指在一定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超越于一般体育技能,具有一定复合型和综合性特征的技术,即不仅包括经验技术,也包括理论技术。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第一,高知识水平,掌握必要的知识,处于知识发展的前沿;第二,知识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第三,厚实的人文底蕴和人文素养,包括独立的人格和主体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

2.2人才培养的策略

2.2.1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强化创新精神教育,首先,强化创新动力观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既是民族生存的手段,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方向,清除甘于守旧的思想障碍,培养乐于创新的精神。其次,强化创新主体观教育,使学生具有知难而进、敢于创新的精神。再次,强化创新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价值、群体价值、国家价值的辩证关系,走出单一发展的误区,培养创新意识。最后,强化创新协同观教育,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意识。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的情感、意志、理想和信仰等内化而形成的一种进取的力量。这种进取力量通过其自身的主观能力的发挥,变为富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活动。因此,在创新人格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具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培养坚强的意志,要能经受挫折,在失败面前保持良好心态。因此,要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首先注重创新意识、创新人格的培养和训练,不能简单地将创新视为天赋,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同时,也不要简单地把创新教育只限于智育,而应是德、智、体、美、劳诸育的整体培养。

2.2.2 改革学生评价标准和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1)从应试型转变为素质型

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教育制度上,应由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标准向以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综合考查为标准转变,并在考试内容和方法、评价标准、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

(2)从知识型转变为创新型

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入手,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都有成为成功者的机会。

(3)从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

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学内容,教师教法应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变,要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3.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设置

3.1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时期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说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进行。因此,作为地方性的师范院校,我院体育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要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相应的进行调整。改变以往单纯以竞技体育为主导,向健身、康复、娱乐、竞技和生活等全方位的育人方向转变。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着重培养适应面宽、应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重视课内外实践活动,加强教育实习和科研活动。办学方向从单一的培养合格的专业体育教师向多元的就业领域拓展。从唯教师职业是瞻,向增加就业机会(考研、公务员、社区工作者、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经纪人、体育产品经营者、健身指导员等)与为创业发展打基础的方向转轨。

3.2 结合市场调整专业设置

拓宽体育教育专业就业渠道,除了中小学体育教师、基层业余体校教练员、社会体育工作者这些与专业直接对应的岗位外,报考国家公务员,应聘企(事)业单位文员、公安保卫系统工作人员和公司职员,也成为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在中小学师资日趋饱和的今天,体育产业市场却日益发展壮大,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市场需要大批的体育经营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专门的人才。而这些专门人才的培养主要就是依靠高校的体育院系。因此,我院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在坚持国家已确定的培养体育教师的同时,将培养目标扩大为培养体育管理、市场营销、健身指导、体育经纪人、体育英语、体育旅游指导等方面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4.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

4.1 依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立专业课程设置方向

依据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做出一定的调整,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整体素质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具备以下特征: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体育教育学科领域中的知识是丰富繁杂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课程设置必须从适应现代及未来社会发展和需要出发;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一个主要目标;随着现代知识的更新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科学及时地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师范性提高学生的体育教育素质,确保培养师资的质量。

4.2结合学院实际和社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4.2.1课程设置以学科为核心、注重学科与术科相结合

学科与术科是体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结构的合理性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及提高人才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现今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从总体上看理论多于技术的现象。理论课的课时和考核所占比例略多于术科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贯彻“做事”与“做人”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进行重组和整合,对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和相关学科实行融合改造,提倡课程综合化,例如把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教育实习合为一体,开设运动技术原理、运动竞赛组织与编排等通用课程,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积极进行实践。

4.2.2 突出术科类课程的师范性、实用性和社会性特点

目前,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课程主要还是以竞技运动项目内容为主。其中部分项目的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已经出现了不协调,例如:田径的投掷项目、体操中的单双杠及复杂的技术项目。要转变这种局面,就要围绕“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紧扣教学大纲,合理增减或转变术科类课程,如田径中的投掷类(投掷游戏)、体操中的复杂动作(体操游戏)等。在新的教学内容中增设实用性、科学性和现实针对性强的课程,如:身体健康、运动训练、趣味性游戏、健美操等。注重加强学生教育职业技能训练,除开设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