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张天翼讽刺小说贡献与文学史意义
张天翼
张天翼讽刺小说中的果戈理影响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天翼受到俄国作家的影响是很多的,果戈理就是其中之一,本文拟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他对张天翼的影响及张天翼对他的接受。
关键词:张天翼、果戈理、影响与接受张天翼,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
学名张元定,号一之。
1906年9月10日生于南京,原籍湖南湘乡。
他是继鲁迅之后与老舍并峙的讽刺小说家,以他那泼辣、犀利明快的讽刺手法“给文艺界带来了一股新鲜活泼的气息。
”[1]他的讽刺手深受许多以讽刺见长的外国作家的影响。
一果戈理(1819~1852),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早在20世纪初期就被译介到中国,到1920年至1936年间果戈理的作品基本上都被翻译到中国,对张天翼等中国作家产生了较大影响。
他在北大求学时,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并经常与友人周颂棣讨论果戈理、契诃夫、高尔基等人的作品。
“对于十九世纪欧洲的文学家,他最钦佩的是果戈理,其次是契诃夫、莫泊桑。
”[2]张天翼在《自叙小传》中说:“当时我阅读这些作家的作品时,我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微不足道。
然而,我也因此下了更大的决心来学习和写作,好像就是这些老师的指导之下一样。
”[3]这使得张天翼有可能接近果戈理,受他的影响。
果戈理对张天翼的影响首先是“含泪的笑”的讽刺手法。
所谓“含泪的笑”,果戈理自己表白说:“凭着神秘的运命之力,我还要和我的主角携着手,长久地向前走,在全世界,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历览一切壮大活动的人生。
”[4]就是说,作者把“分明的笑”和“不分明;的泪”揉合一起,历览人生,同主角携着手,在痛苦的笑声中,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
果戈理擅长于发掘生活中的可笑而可悲的成分,加以无情的讽刺和揭露,擅长在笑声中“以饱含…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来暴露生活的猥琐、庸俗和空虚。
”[5]果戈理说:“我总是喜欢嘲笑那种内在可笑的东西。
张天翼小说讽刺三大主题
张天翼⼩说讽刺三⼤主题张天翼⼩说的三⼤讽刺主题⼀、反伪善。
他作品中的第⼀类伪善形象是那些作为传统卫道⼠的旧地主、旧官僚。
如《脊背与奶⼦》中的族绅长太⽼爷想调戏任三嫂,遭到反抗,便巧⽴名⽬在祖宗⾹⽕祠堂上公审她,后⼜以逼债为名,强迫任三嫂作为债务抵押,按夜服侍他。
任三嫂佯装顺从,趁机把他痛打了⼀顿,连夜逃跑了。
在长太爷痛斥“万恶淫为⾸”的背后是他依恃权势遂其淫欲的卑劣⼈格。
⼩说以砥柱形容沉渣,揭露理学道德的虚伪。
就讽刺⽂学⽽⾔,张天翼正式抓住了这些地主乡绅欺世盗名、外强中⼲的品⾏特征,以讽刺笔法揭露他们思想的伪善和⾏为的猥琐,让读者发出轻蔑尖刻的笑。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爱憎分明的阶级意识,写出了被压迫者的觉醒和反抗。
如《脊背与奶⼦》中的任三嫂狠狠地惩治了长太爷,与所爱的⼈远⾛⾼飞。
他作品中的第⼆类伪善形象是现代政治舞台上的市侩官僚。
创作于抗战之初的政治讽刺⼩说《华威先⽣》是其代表作。
华威先⽣是⼀个混迹于抗⽇⽂化阵营的市侩官僚。
他权⼒欲强却⼜不学⽆术,⾃命不凡地到外招摇撞骗,每天乘着黄包车东奔西跑,忙于出席各种会议,插⾜各类事务,不遗余⼒地叫喊“要认定⼀个领导中⼼”,企图垄断操纵群众组织和活动。
作品通过抗战时期这样⼀个“包⽽不办”、⼼怀叵测的官僚形象的塑造,揭露了国民党官僚假抗战之名⼲扰破坏⼈民⾃发的抗⽇组织和活动的⾏径,在当时产⽣了⼴泛的社会影响。
⽽且,华威先⽣这个现代政治舞台上的伪善形象亦⼜其鲜明的代表性,进⽽使作品的讽刺效果突破政治和时代的局限,进⼊到⽂化⼼理讽刺的层⾯。
⼆、反庸俗。
对于那些地位卑微的⼩知识分⼦、⼩公务员和⼩市民,张天翼着⼒表现他们的灰⾊⼈⽣和庸俗可悲、⽭盾可笑的⼼理状态。
他们或是空虚⽆聊,⽤喝酒、闲逛、谈情说爱来打发⽇⼦,虽感苦闷,却⼜⽆⼒⾃拔,有时⾃⽢堕落。
《从空虚到充实》⾥的荆野、《猪肠⼦的悲哀》⾥的“猪肠⼦”、《移⾏》⾥的桑华都是这类⼈物。
他们或是趋炎附势,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到头来陷⼊哀伤绝望的窘态。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
00537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总结新诗的格局,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扩大了新诗创作的视野,特别是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的发展道路。
⑷艾青,抗战前期,40年代初中期的诗人,是胡、郭以来现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是新的聚合和新的开创。
他把胡、郭等人开创的现代自由诗的开放洒脱与新月诗人特别注重格律的规范化追求融合起来,加以重新的整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散文美、散体化的诗歌。
⑸以穆旦等人为代表的九叶诗派,40年代中后期。
贡献在新的时代社会条件下,及时的感受着时代发展的信息,同时又更加充分的吸取外国现代派诗歌的营养,因此,他们追求诗歌的纯粹的艺术性、实用性,注重诗歌本身价值,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整个时代的融合,他们诗的诗情诗意、形式和语言都与传统的诗不同了,他们用新鲜的感觉与新颖的看法来写诗,是反传统的,是有创新的。
(再听录音)(注:⑴+⑵也是一道题“结合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历程,阐述新月诗派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所显示出的意义”。
⑴+⑵+⑶+⑷也是一道题“为什么说艾青是郭沫若等人以来的现代新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13、郭沫若的新诗创作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是什么?就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本身而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并不是最杰出的。
但是郭沫若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先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旧诗的格式,以真正的崭新的现代诗歌的形式取而代之。
郭沫若的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什么是现代新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现代新诗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新诗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4、《四世同堂》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1)思想的丰富性。
它既是一部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恶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侵略者的觉醒史和斗争史,作品具有广阔的史诗意味。
2)思想的深刻性。
它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抗战时期,论陷了的北平),深刻展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种种情状,深刻反省了民族性格的变化与升华(好的变坏,坏的变好,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张天翼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张天翼1. 引言1.1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张天翼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天翼的评价一直备受关注。
张天翼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其作品和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人,也在夏志清的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在夏志清看来,张天翼是一位具有独特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的作家,其作品凝练而富有内涵,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夏志清对张天翼的作品和个人成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使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张天翼的文学贡献和影响力被夏志清充分展现,使读者对这位作家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夏志清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为我们解读张天翼的文学意义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也使张天翼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加突出和不可忽视。
2. 正文2.1 张天翼的生平和背景张天翼,原名吴国瑞,生于1882年。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吴东彭是一位知名的文人,家境优越。
张天翼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早年曾在上海陆续就读过多所学校,后又赴日本留学,接受了西方文学的熏陶。
在日本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天翼回国后,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之路。
他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小说和评论文章,为当时的文学界所瞩目。
他的作品多以现实主义手法刻画社会生活,情感真挚,细腻入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张天翼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游走于文坛之间,结交了许多文学界的知名人士,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这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张天翼以他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思想深度,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 张天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张天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
他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简析张天翼讽刺小说的典型形象
简析张天翼讽刺小说的典型形象讽刺作家张天翼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个诙谐的老人,爱说讽刺话” ,二姐又特别“爱说弯曲的笑话,爱形容人,往往挖到别人心底里去” 。
这样张天翼也不知不觉地用讽刺的眼光去打量周围一些小人物。
而且他从小随父亲辗转各地,接触过不同阶层的人物,这些都为他塑造讽刺形象奠定了生活基础。
另外处在20 世纪30 年代的黑暗社会中,许多作家都选择讽刺来反映现实人生。
张天翼观察社会反映生活的侧重点是生活中的喜剧因素,他的笔锋几乎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展现出一幅黑暗旧中国的缩影。
在他的小说里,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讽刺典型,有被迫卖身的妻子(《团圆》),有鱼肉乡里的土豪(《三太爷与桂生》),有受贿而从轻报灾的委员(《呈报》),有借抗战中饱私囊的投机者(《谭九先生的工作》),有空虚动摇的知识分子(《移行》)、庸俗的小市民(《陆保田》)、哗变的士兵(《二十一个》)、觉醒的佃农(《蜜蜂》)、心理变态的母亲(《善女人》)、寻找刺激的无聊文人(《温柔制造者》)等。
对这些典型的讽刺对象,张天翼发出了不同的笑,有对愚昧不幸的劳动人民的含泪苦笑,有对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轻松的嬉笑,还有对虚伪狡诈的官僚地主愤激的冷笑。
、含泪苦笑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张天翼小说的讽刺典型之一是愚昧不幸的城乡劳动人民,在他的讽刺人物画廊中,描写得最经常,刻画得最出色,也最能体现他的讽刺艺术就是这些拼命“往上爬”的人物。
作者写出了他们的丑态,他们受沉重生活的挤压,但又不甘心自己卑微的地位,而是千方百计削尖脑袋往上爬,碰壁受辱也要往上爬,穷途末路还是要往上爬。
张天翼从生活的底层挖掘出这些喜剧因素,将他们灵魂上的丑病揭示出来,从而希望把他们灵魂中肮脏的东西清除。
《皮带》中的低级士官邓炳生投靠亲戚梁处长当上了少尉,于是幻想着能够步步高升,当“靠山”走后,他的幻想彻底破灭,跪在军官标志的斜皮带前痛苦流涕;《请客》中小公务员云守诚不顾家人的生活,透支下个月的工资,企图用“饭局”为自己换来一个书记职务的“出缺”,结果受胡科长戏弄,竹篮打水一场空。
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述评
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述评摘要: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呈现出研究方法多样化、研究视角新颖化、价值尺度多元化的特征。
本文从整体研究、专题研究等方面对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进行评述。
以期推动张是翼小说研究走向深入和成熟。
关键词: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张天翼被誉为1930年代“最富才华的短篇小说家”,为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初步成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界对于张天翼小说的关注和研究几乎与其刨作同步展开。
三、四十年代张天翼小说研究多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的研究方法,冯乃超、茅盾、胡风、鲁迅等都敏锐的把握了张天翼小说的创作特色,但明显存在价值立场单一化的倾向。
在文学史的惯常叙述中,张天翼并不占据显著的位置,总是被放在左翼文学的整体脉络中加以考察。
直到夏志清先生出版于60年代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天翼的文学成就进行了高度的评价。
一对张天翼小说进行整体研究是新时期张天翼小说研究的一大重点,体现了张天翼小说研究的较高成就。
首先集中地体现在研究张天翼的专著上。
《张天翼小说论稿》、《张天翼的文学道路》、《张天翼评传》是影响力较大的三部重要专著,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张天翼小说创作的全貌。
王晓明的《张天翼:过于明晰的世界》认为在张天翼独特的艺术背后,存在着过于明晰地把握世界的创作倾向。
文章结合时代群体和作家创作心理,对张天翼的写作做了比较透彻的解析,发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新论。
他对张天翼小说的评判突破了政治功利维度,建构起一种美学的研究视角,但立论主观色彩较强,未能打开张天翼小说研究的新局面。
在研究角度、研究视野上对张天翼小说研究做出突破性贡献的是秦弓的《张天翼:审丑图的艺术建构》。
30年代论者质疑张天翼小说中没有“具有伟大性格的描写”,秦弓却指出文学自古就有审美与审丑的双重功能。
论者从美学风格和价值角度出发,对审丑的重要意义与张天翼的个性价值做出正确评价,史论结合,探索张天翼审丑艺术的中外渊源。
文章深刻地阐释了张天翼小说独特的审美理想和美学世界,立论精辟,论证有力,开拓了张天翼小说研究的视域。
张天翼小说的百年接受与评价及其反思
〔摘要〕张天翼小说百年接受与评价既经历了热潮,也出现了冷清;既有高峰,也有回落,这本是接受与评价史中的常态,当属正常现象,而非寂寥和滞后。
之所以认为寂寥和滞后,主要源自以往我们对张天翼的评价有些虚高,于是就报以期待,这种虚高的评价对张天翼研究影响较大。
其实,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张天翼充其量是二流作家,不能和鲁迅、沈从文等一流作家相提并论,对其研究也不能和一流作家等量齐观。
在充分肯定张天翼短篇小说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存在的不容忽视的缺陷,这些缺陷正是研究回落与冷清的直接原因。
〔关键词〕张天翼小说;百年接受;评价;反思;缺陷〔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7BZW025)〔作者简介〕王卫平,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3)06-0229-08王卫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从1922年朱翼发表的杂评张天翼的侦探小说算起,到2022年对张天翼的接受与研究整整走过百年。
这百年的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中短篇小说领域(对于长篇小说研究甚少)。
其中有两个时段受到关注和重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后者的评价达到顶点。
1987年至今,张天翼的接受和研究开始下滑,进入冷清期,这种态势是否正常值得反思,它直接牵扯对客体的评价以及对后续研究的认识。
一、百年接受的第一个热潮:肯定短篇、否定长篇张天翼早期(1922—1928年)创作的滑稽小说、侦探小说只有一篇评论〔1〕,而且十分简略,是印象式的观感。
幸运的是,从1929年开始到1940年,张天翼得到了鲁迅、茅盾、瞿秋白、冯乃超、胡风、王淑明等著名作家、评论家的关注、帮助和评论,由此形成了张天翼接受与评价的第一个热潮。
1929年初,鲁迅与张天翼通信。
此后,张天翼几度致信鲁迅,并寄上自己的短篇小说《三天半的梦》。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张天翼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张天翼
张天翼是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引用的一个假名,代表了他对现代小说史的
整体评价。
夏志清将张天翼称为一个“藐小之人”,并且批评他对现代小说史的认识不准确,缺乏深入的研究。
在夏志清看来,张天翼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发展和演变并不理解,他只是停留在
表面的了解,缺少对于文学作品背后的思想和风格的深入分析。
张天翼的著作《中国小说
史略》被夏志清称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最高峰”,但夏志清认为这本书只是一本简单的
介绍性教材,无法真正深入地理解和解读中国现代小说的内涵和意义。
夏志清认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着丰富而多样的风格和写作
手法。
张天翼过于简化了这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将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归结为与西方小说
的接触和模仿。
夏志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和肤浅的,忽略了中国现代小说的独特性和独
创性。
夏志清还对张天翼的评论方法进行了批评,认为他过于主观而缺乏客观。
夏志清认为,一个好的评论家应该保持客观和公正的立场,善于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情感,
而不仅仅是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进行评论。
夏志清认为,张天翼的评论方法过于主观和
片面,缺乏对于文学作品内涵和艺术风格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夏志清对张天翼的评价是批评性的。
他认为张天翼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理解不准确,
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夏志清强调了一个好的评论家应该具备的客观、公正和深入分析
的能力,认为张天翼在这些方面都存在不足。
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解读张天翼的《移行》
现当代文学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解读张天翼的《移行》聂松钰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摘要:张天翼作为我国20世纪30年代左翼作家的代表人物,以其讽刺小说和童话闻名。
对于张天翼小说的评论主要从其小说的讽刺艺术与创作手法进行论述,却很少关注其背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本文运用社会历史批评的角度去解析张天翼的短篇小说代表《移行》,试图探究作者所代表的革命观念的同时,进一步解读《移行》中的桑华、连文侃、小胡和李思义四个主要人物背后所代表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社会历史批评;张天翼;《移行》《移行》发表于1934年,当时的社会异常动荡。
国民党对共产党实行围剿政策,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国民党对日本实行的妥协投降政策,致使东北三省沦陷,而留在城市里的地下党的组织活动也就变得异常艰难。
《移行》的故事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小说开头以女主人公桑华躺在豪华的房子里与六姐的对话展开,通过六姐对桑华的吹捧与询问“你一定是,我猜你准是给小姐气氛包得紧紧的,什么事也不知道:你只准备着现在在种结婚生活。
你的结婚跟你那种生活哲学是一贯的,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接着通过对桑华之前生活的询问,使桑华回忆起了之前的革命生活。
桑华通过她的男朋友连文侃介绍加入到了地下革命活动,并被派到了富商李思义身边,希望能够得到李思义的金钱援助,使他们的地下工作照常进行下去,但在看到了革命者小胡因为身患肺病但是没有金钱进行及时医治最后吐血身亡的场面之后,桑华对于革命的坚定性开始动摇了,她不想如此结束她的一生,一次次做着思想斗争“算是什么,算是什么,这种生活!”她声音颤着,“老潘他们受了那么些苦,末了死得那么……那么……现在……现在……这就是人生,人生……为什么不好好活着,为什么不……”,最后还是抛弃了她的革命伙伴,投入到了富商李思义的怀抱当中成为了一位衣食不愁的阔太太。
“社会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主要研究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的社会作用、”①本文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视角来解读《移行》可以剖析张天翼的创作思想与理念,并从而深层次剖析作品所展现的社会意义。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张天翼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张天翼《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夏志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夏志清详细地回顾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历史发展,并对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在这部著作中,夏志清对许多中国现代小说家都做了介绍,而张天翼则是其中的一位,他的文学成就也受到了夏志清的赞赏。
张天翼(1890-1927),原名祖弓,字子陵,号青溪,江苏昆山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山鼻祖之一,被誉为“先锋之先锋”。
张天翼与胡适、鲁迅并称为中国新文学的三杰,被誉为“三大先锋”之一。
张天翼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被夏志清先生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也对他的文学成就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夏志清看来,张天翼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他的文学成就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夏志清认为,张天翼的小说作品有其独特之处,他对张天翼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评价,认为其作品在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夏志清认为,张天翼的小说作品在内容上是非常接近生活的。
张天翼从事过科学研究,他的小说作品中所展现出来的知识与理性,使得其小说在当时显得更加真实和可信。
夏志清认为,张天翼的小说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对人性、社会现实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对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他所创造出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都栩栩如生。
夏志清认为,这些都是张天翼作为小说家的成功之处。
在夏志清看来,张天翼的小说作品还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他的小说在笔触和情节上非常丰富多彩,其文字表达清新简练,文笔流畅自然,使得他的小说作品具有了较高的艺术价值。
夏志清认为,张天翼的小说作品所蕴含的思想也是非常丰富的,他的作品不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还展现了他对人生、命运、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夏志清认为,这些都是张天翼作为作家的独特魅力。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夏志清还指出,张天翼的小说作品所追求的审美理想是非常高尚的。
浅析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20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20题1.八不主义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三大主义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3.人的文学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他把“人的文学”定义为“用这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
”4.双簧戏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
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对王敬轩的信逐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总题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5.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是年1月10日《小说月报》发表由周作人起草的《文学研究会宣言》,作为发起人署名的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等12人。
文学研究会的刊物是《小说月报》主张:“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谴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这是文学研究会对文学的一种基本态度。
6.创造社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
先后出版了《洪水》、《文化批判》等刊物和创造丛书。
7.内心的要求这是创造社多数成员对文学创作的一种共同态度。
他们尊重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提倡过文学无目的论,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
8.新月社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
试比较老舍沙汀张天翼的讽刺小说
层 ,对 下 层 民 众 的 生 活 有 着 深 刻 的体 验 ,因 而 在 其 创 作 中大 量 表 现 了对 这 样 群 体 的 关 注 ; 同 时 活 跃 于 北 京 的 民 间 传 统 文 化 深 深 影 响 了老 舍 ,正 是 这 种 特 殊 的成 长
类的短处 ,讽刺家的心是冷的: 因 此讽 刺 多 是 破 坏 的 。 ”I 舍 认 同 [ 1 老
我 们 不 同 情 于 他 所 描 写 的 人 或 事 ,讽 刺 家 的心 态 好 似 是 看 透 了 这 个 世 界 ,而 去 极 巧妙 的 攻 击 人
利 的讽 刺 ,这既是作者 为老派市 民 唱 出 的 挽 歌 ,更 看 到 了 老 北 京
文 化 的必 然 衰 落 。 《 世 同堂 》 四 被 誉 为 老 舍 的 用 心 呕 血 之 作 ,祁 瑞 宣 是 着 墨 最 多 的 人 物 ,作 者 描 绘 了他 在 伦 理 的 家 庭 责 任 观 念 和 革 命 的 民族 意 识 之 间 的矛 盾 ,而 由 此 引发 的 惶 惑 与 苦 闷 ,在 他 身 上 具 有 一 般 知 识 分 子 的 通 病 — — 优 柔 寡 断 , 样 人 物 的 塑造 , 以 当 这 可
讽 刺 所 发 挥 的 积 极 作 用 ,但 与 鲁 迅强调 战斗性 的观念 有所不 同, 老 舍 的 讽 刺 手 法 大 多 是 比 较 温
特征。
正 如 茅 盾 所 说 :在 老 舍 先 生 “ 的 嬉 笑 唾 骂 的笔 墨 后 面 ,我 感 到 了 他 对 生 活 的态 度 的严 肃 ,他 的 正 义 感 和 温 暖 的 心 。”1 舍 的 讽 [ 2 老
劣绅等强烈批判 。中国现代 文学
史上最早进行讽刺小说创作 的 当 属 鲁 迅 ,其 后 老 舍 的京 味小 说 侧 重对市 民社会 进行 深入 解剖 , 是 市 民 社会 的 批 判 者 ;再 后 来 出 现 的如 沙 汀 、 天翼 等 , 创 作 更 具 张 其 有 鲜 明 的政 治 色 彩 , 冷 峻 辛 辣 。 更
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论纲
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论纲“幽默乃是在人生中抓住可笑和有趣的一面,在其中流露幽默感。
”这是马克·吐温对于幽默的独到见解。
近年来,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一股清流,不仅愉悦了广大读者,更在轻松的氛围中传递着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性剖析。
本文将对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的创作现状及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起源于20世纪初,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一批具有讽刺和幽默风格的文学作品开始涌现。
自此,这一文学形式在中国文坛上不断发展,成为当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讽刺幽默小说在各类小说排行榜中逐渐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丰富多样。
在表现手法和技巧上,这类小说巧妙地运用夸张、反讽、诙谐等手法,将社会现象、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
在题材选择和内容呈现上,作品多现实生活,以小见大,通过琐碎细节反映重大主题。
讽刺幽默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与问题,同时传达出对美好人性的向往。
在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上,讽刺幽默小说不仅给人带来愉悦,还能激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提升社会批判意识。
目前,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创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作家队伍不断壮大,新生代作家的加入为这一传统文学形式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品数量逐年上升,不少讽刺幽默小说在网络上受到热烈追捧,吸引了大量读者群体。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作品过于追求笑料,忽视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入剖析;市场化的出版趋势导致一些作家为迎合读者需求而牺牲深入探讨的机会。
这些瓶颈制约着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的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讽刺幽默这类轻松愉快文学形式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网络平台的发展也为讽刺幽默小说提供了更大的传播空间和更丰富的创作资源。
作家们应积极现实生活,深入剖析社会现象,将讽刺幽默与人性、社会紧密结合,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张天翼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张天翼《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夏志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他在其中对于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和剖析。
其中,夏志清先生也特别关注了张天翼这位作家,认为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张天翼, 1902年生于福建湄洲峡,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出现的"新感觉派"代表作家之一。
夏志清先生评价张天翼说,他是有一个很高的文学天赋的作家,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位奠基人之一。
张天翼写作短暂,他的小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期间他曾在大公报、时事新报、小说月报、文学周报等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众多文章和小说。
他的小说主题大多取材于生活,以及对生命、人性等问题的思考,语言流畅,被称为“新感觉派"小说中的代表作家之一。
夏志清先生认为张天翼的小说表现出精神和美学思想上的创新,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之一。
张天翼的写作该怎样评价呢?夏志清先生认为他是一个实际主义作家,也是一个意识流作家,具有很高的文学天赋和学识。
在他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也可以看到他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接受和追求。
张天翼的小说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艺术表现力,他通过写作,表现了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于生命和社会、命运等问题的关切和追问。
夏志清先生认为张天翼的小说具有很强的文学内涵和意义,可以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经验和有益借鉴。
张天翼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死于肺结核,他的早逝使得他的文学事业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
夏志清先生认为张天翼提出了一些有关文学和人生的新思考,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进程。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对张天翼的评价,是一份满怀敬意和钦佩的评价。
犹如夏志清先生所言:“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张天翼的名字不会被人们所遗忘,他的经历和创作,仍将被后人珍惜和传承。
” 我们希望以这样的态度来看待张天翼的创作,以及他所代表的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进程。
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2
现代文学三十年试题1.比较分析沙汀与张天翼的讽刺艺术。
答:沙汀的讽刺艺术重在“农民式的幽默”,讽刺时不漏声色、感情凝重,善于通过人物谈吐举止的细节刻画深层心理、场景气氛的烘托交织着某种诗意,等等。
张天翼善于抓住人物习惯动作与用语,凸现其灵魂,讽刺锋利劲捷,泼辣夸张。
2.为什么说30年代上海风行的“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流派?答:首先是对“现代派”的界定。
“现代派”文学也称作“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与19世纪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迥然不同的文学类型,表现为形式上的荒谬与变形,内容上的危机感、幻灭感,重主观和心里,强调非理性等特征。
之所以说“新感觉派”是现代中国最完整的一支流派,有两个最基本的理由:一、“新感觉派”深受法国现代派文学和日本新感觉派文学的影响,用现代人的眼观来观照都市,表达现代商业文明覆盖下的城市人群生存形态。
这主要是内容上的分析;二、在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上,借鉴大量的西方写作方法,包括心理分析、蒙太奇、意识流,以及以性爱心理发掘人性深层的方法。
3.评萧红《呼兰河传》的文化内涵与文体特色。
答:关于文化内涵上,《呼兰河传》具有童年回忆的性质,主要描写记忆中的家乡人民的生存方式,特别是传统落后的文化习俗对人的残害,所描写的东北风情,既有浓郁的地域性或地方性,又具有某种普遍性。
文体特色:创造了“诗化小说”或者“散文化小说”。
其小说结构、语言和抒情方式也很有艺术个性。
4.略评李劼人《死水微澜》中的蔡大嫂的形象。
答:在李劼人的“大河小说”中,《死水微澜》在艺术成就上最高,既写出了历史时代的风云,又写出了地方风情和民俗,人物刻画也非常成功。
人物刻画是在辛丑条约签订期间,四川社会的冲突及地方风习的变迁,折射到具体人物中,在蔡大嫂身上体现了一个富于幻想、泼辣爽直,敢作敢当的女性,她有蔑视礼教的大胆行为,但她也有着虚荣、追逐浮华精神侧面。
5.结合具体诗歌评析,论述戴望舒二三十年代诗歌观念与诗意诗风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张天翼讽刺小说的贡献与文学史意义摘要张天翼对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文学贡献与文学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执着于审丑的创作倾向;二、现代小市民社会中层系列形象的提供者;三、对中国讽刺小说表现艺术的丰富;四、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桥梁。
关键词:审丑中层市民讽刺艺术承前启后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要了解一个作家的地位和特色,最好是把他放在特定的文学发展的总体格局中进行比较性的考察。
”张天翼是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在中国讽刺小说历史的大背景中,张天翼对中国讽刺文学格局的变化发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为中国讽刺小说提供了哪些新的质素?一执着于审丑的创作倾向张天翼讽刺小说题材极其广阔,“……在中国新近的作家中间,能包含这样广阔范围的人生的描写是不可多得的,……中国社会中最明显最主要的几部分——军队、党部、土匪、农村、内乱、汉奸、学校、工人、孩童……等等,各方面一一都描写到了。
”他的小说几乎穷尽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尤其是“中国人性格中的劣性人物。
”在30年代的革命文学中,当作家们都倾向于塑造正面人物来弘扬积极的民族精神之时,张天翼却避开了对庄严与美丽的摹写,而执着地选择了审丑。
张天翼倾向于表现否定性的主题。
讽刺小说“在笑声中包含着明确的批判态度和否定的评价,在笑声中烧毁着一切无价值的、虚假的、丑恶的东西。
”而张天翼有一根超敏感的喜剧神经,对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可笑的人和事比一般人敏感,讽刺的兴趣也较常人浓厚,因此其小说都是抨击社会政治腐败、暴露种种文化弊端、记录凉薄世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等等,总之都是否定性的主题。
张天翼专注于对否定性人物的塑造。
“讽刺作家对别人的愚蠢与缺陷不但有超乎寻常的敏感,而且总是不能自已地要将这一点表现出来。
”在大多数讽刺文学作品中,作者在否定丑类的同时,往往也会建构理想人物。
如《儒林外史》在批判儒林群丑的同时也塑造了如王冕、杜少卿等寄寓理想的正面形象。
和张天翼同时代的老舍,在塑造汉奸、流氓恶棍等否定型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中国人理想人格的代表,但在张天翼的讽刺小说中却几乎没有正面形象。
毅力超人、理性过人、有着崇高信仰的革命者在他的讽刺小说中是看不到的,即使偶有涉及,如“小瘪嘴”(《算命论与宿命论者》),读者也只能推测他该是一个革命者,小说中的他只留下一个模糊面影,张天翼只是把他当作陪衬背景而并不着力塑造,小说着力塑造的是革命人流中的庸俗人:或因惧怕革命的污秽和鲜血而转向,或仅有革命意识不肯践行,或沉溺于旧生活没勇气向新生活迈步;或打着革命幌子从中谋取权势和利益。
普通凡人更是等而下之,平庸世俗、蝇营狗苟、追名逐利是他们的人生本相:趋炎附势的小职员,敲诈农民的佛教中人,被贪欲吞噬良知的女人,以妻子姿色为自己晋身铺路的丈夫,用自己女儿去巴结权贵的卫道士、不学无术道德沦丧的教师,招摇撞骗的江湖术士,谄上欺下的乡村地痞,庸俗空虚的小市民等等丑类,一一曝光;“在张天翼的小说里有一点我们应该注意的:他所描写的全是中国人性格中劣性的人物。
我没有找到一个具有伟大性格的描写。
”对此,有关论者表示出遗憾:“中国人虽然在现在的世界上已公认为一个没落的民族,但我相信民族性中间还有几点值得称赞的性格——尤其在天真纯朴的老百姓里面,和后生可畏的年轻人里面。
即使劣性多于好的性格,文学的使命却是创造伟人的性格来感化人群的,我觉得现代的作家们在暴露罪恶和劣性之外,应该创造伟大可敬的性格来感化一班劣性的国人。
”进而提出:“希望极有能力的作家如张天翼应该开始向这方面去努力。
”这个担心其实是有些多余。
文学的审丑与审美功能具有同等意义,苛求作家一味审美会抹杀文学表现的丰富性,而对张天翼本身来讲,“审丑”恰恰就是他讽刺的个性所在,强求他表现不敏感题材会扼杀其创造个性。
“张天翼贡献于左翼文坛的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杰出的喜剧才能,具有一种独特的喜剧思维和喜剧眼光,总能在那些冠冕堂皇的事物里,翻出它们令人作呕的底牌来,引人发出鄙视的笑、讽刺的笑,甚至带血带泪的笑。
”不去为黑暗时代粉饰点缀,这就是张天翼审丑的文学价值所在。
二现代小市民社会中层系列形象的提供者市民世界成分驳杂,喜剧因素较多,把目光聚焦于市民社会几乎是古今中外讽刺文学的传统。
30年代作家中写市民社会的不在少数,如茅盾关注于上层社会“冒险家”的搏杀,而对市民社会的中层却有所忽略;老舍被称为“市民世界的诗人”,他通过塑造市民形象展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后因子的批判;而张天翼则创造出一个“现代市民社会”。
老舍的市民社会的活动区域集中在北京皇城,弥漫着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氛围;张天翼的市民社会地处沿海商业文化地区,带有更多殖民地文化的现代色彩,充溢着“唯利是图”的生活观念。
张天翼的市民形象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阶层,机关里的小科员、办事员如云守诚、陆宝田,大户人家的门房如老包,小高利贷者如长丰大叔和长生奶奶,小知识分子如猪肠子等,他们年龄、职业、身份各有不同,但却都充满了市侩的气息:凡庸、无聊、追名逐利、虚伪、势利、贪婪、俗气。
他们总想在社会中能够前进一步,千方百计向上爬,但又总是受到各方面力量的挤压,要么爬不上去,要么暂时爬上去最终又被抛掷。
张天翼写中流社会的各色人物,叙写他们困窘的生活,捕捉他们生活中的喜剧性,通过这一特定的人群表现出时代的特点。
由于张天翼着力于中层市民塑造,其笔下的很多人物已经成为使人过目难忘的艺术形象,如黄宜庵、邓炳生、陆宝田等角色,各个栩栩如生,牵动读者的心脉。
能否为文坛提供新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我们判断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是否具有开拓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塑造中层人物形象不但使张天翼的讽刺文学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而且也显示了创作主体的批判审视目光由“上层社会的堕落、下层社会的不幸”向中层社会的尴尬转移,把文学反映的市民人生开拓到更加广阔的层面。
三对中国讽刺小说表现艺术的丰富中国现代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借鉴西方近现代小说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继承和现代转化重视不够。
中国传统讽刺小说重在铺陈故事,虽然故事委婉,但构架单一,意蕴浅露。
中国现代小说从基本格局到叙述方式主要接受外来影响,摈弃了章回体的格局和说书人的俗套,叙述方式也成为作家自觉主动的美学追求。
在中国三四十年代,张天翼对现代讽刺小说叙述方式的把握和运用是相当富于创造性的。
他博采传统与现代艺术手法之长而合理运用,对中国传统小说进行了审美重构和现代转换。
他融汇了古典小说的传统手法和现代小说的艺术技巧,同时旁涉其它艺术门类加以糅合,加上聪颖、敏感的艺术感悟,丰富了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表现艺术。
张天翼的讽刺小说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确立了“中西兼容”的小说美学结构。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传统讽刺小说叙事模式上以写事为中心,而以写事为中心极易造成冗长,张天翼在讽刺小说结构上则极力摆脱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影响,有意淡化故事,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辅以场景化、漫画化的叙述方式。
他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如电影、漫画等,把叙事内容、故事转化为艺术场景,尤其在揭示人物深层心理意识方面,他不仅仅以人物的动作、行为、语言完成叙事,更“聚焦”人物的心理,挖掘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在细微处折射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心理细节来完成叙事,揭示人性的纷繁复杂。
以场景叙述、组接展开情节,使凡庸人生的片段更具观赏性,是对传统小说技巧上的超越。
心理描写则使人物有了立体感,小说故事情节发展有了内驱力,在小说叙述方面主体意识强烈,叙事视角也灵活变换,使小说灵动轻俏;融入了细微的心理刻画,使小说吸收戏剧、电影的技巧而又不牺牲自己的独特艺术性,丰富了小说表现人物的深度,拓展了小说的内涵,更利于讽刺思想的表达。
张天翼的语言功力也是非凡的,他用简洁生动的大众口语,使人物性格俱现,文本耐读。
四中国现代讽刺小说史上承前启后的桥梁张天翼讽刺小说在中国讽刺小说史的格局中来看,意义也是很大的。
张天翼承继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和讽刺小说的传统,创作出一大批杰出的讽刺小说作品。
这里有必要特别强调一下“幽默”与“讽刺”的不同。
“讽刺”与“幽默”彼此纠缠,难以分辨。
但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作家心态的不同,即幽默宽厚而讽刺严苛。
20年代的鲁迅,讽刺与幽默兼而有之。
到了30年代鲁迅这条道路分出两个枝杈,老舍与张天翼各发展其中一端,分道而行。
老舍倾向于幽默,他之后是钱钟书;而张天翼则坚持讽刺,之后接续的是40年代以沙汀为代表的讽刺文学。
因此,在讽刺这一条线索上,张天翼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桥梁。
1938年《华威先生》发表后,文坛就“讽刺与暴露”能不能用于抗战阵营内部的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两年之久的论争。
一些论者持否定意见,认为作品“在使人笑了之后,却显出了一点冷酷,或是漠视”,这种态度会影响大众对抗战的“严肃与信心”,批评张天翼的作品不够忠厚,希望张天翼创作“要更多些温暖。
”茅盾则先后发表了三篇文章为讽刺的合理性辩护,他指出:“抗战的现实是光明与黑暗的交错——一方面有血淋淋的英勇的斗争,同时另一方面又有荒淫无耻,自私卑劣。
人民大众是目击这种种的,而且又是身受那些荒淫无耻自私卑劣的蹂躏的。
”而华威先生是“旧时代的渣滓而尚不甘渣滓自安的脚色”,“而且更引起了青年作家对于隐伏在光明中的丑恶的研究和搜索,这正表示了作家对于现实能够更深入去观察。
……我们实在应当加强我们的抉摘丑恶的工作!”作者的讽刺主要是由于对理想的强烈执着,而不是悲观者的“只能诅咒,只在生活中找寻丑恶”的倾向。
张天翼本人也公开发表辩护信:“个人如果满身是病,虚弱到极点,有许多局部之病痛遂指不胜指。
但如果他已病好,一天天健康起来,则即使在腿上长个小疮,也会使他不安,而要开刀搽药,把它诊好。
而‘华威先生’正是这样的小疮。
这种病痛之所以能指出,这就是说明我们民族之健康,说明了我们的进步,惟其一天天健康,一天天进步,华威先生这种人物才被我们指得出,拿来‘示众’。
”王西彦、楼适夷、吴组缃、田仲济等人,也相继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支持张天翼,并充分肯定了《华威先生》的典型意义。
之后,大量的讽刺与暴露作品,如冲破了堤坝的洪水,向着触目所及的一切黑暗进行了暴露与讽刺。
这引发的开端,毫无疑问是从张天翼开始的。
建国后由于诸种原因,张天翼的讽刺小说传统没有得到当代作家广泛地继承与发扬,但是依然值得重视,因为它的独特意味的确不容忽视。
注:本论文为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张天翼讽刺小说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0-zx-179。
参考文献:[1] 杨义:《从现代小说史看张天翼》,吴福辉等编:《张天翼论》,湖南文艺出版,1987年版。
[2] 顾仲彝:《张天翼的短篇小说》,《张天翼研究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3] 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