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质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因为疑问往往是人的思维的开端。所以,我们的教学需层层设疑,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启发鼓励他们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用疑问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过潜心思索,在解疑中发展

思维、获取能力。

一、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因质疑获取新知识的兴趣

有人说:“最大的报酬是发现带来的激动,这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让学生尝一尝因质疑而获取新知识的甜头,也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感情上的鼓舞和巨大的幸福与满足。

如教《孔乙已》一课时,当学生对课文结尾写着的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看见——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提出了如下质疑:“大约表示一种推测;的确表示肯定的判断,这对有矛盾的词语,怎么可以修饰同一行为?”当时,我不是随问而答,而是通过让学生自读课文,互相研探去解疑。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们从课文中找到了“大约”一词所指的内容。因为孔乙已最后一次来到酒店里,一是脸黑且瘦,衣衫褴褛,双腿打折不能行走,靠双手移动处处行乞,他

已形容枯槁,行将就木。以后这几年又没露过面,可是又没有确实的消息证明他已经死了,所以只能从孔乙已的生活现实出发,推测他

可能死了。又从社会根源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对孔乙已不幸而死的必然性的剖析,明确了“的确”一词,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这样,学生自己不仅通过精读深思解决了问题,这句话不仅不矛盾,而且语意是明确的,它含蓄地揭示了孔乙已的结局。同时,学生亲自尝到质疑的甜头,引起他们学习的冲动,产生对质疑的巨大兴趣,从而能主动地运用质疑这一手段进行学习。

二、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因质疑而获得新思维的鼓舞

人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发现世人没有看见过的新物质和已知事物的新性质。因为创新与兴趣是紧紧联在一起的,如果老学前人的东西,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很难有什么兴奋的感觉。而如果自己能有所创新,能在学习、研究为前人所公认的知识、概念之基础上,以自己所有的心得创建“自成一家言”,敢于向知识的纵深探求,敢于发表与常人相异而又高出常人的真知灼见来,就很容易使人振奋,感到乐趣无穷。

为了让学生亲自感觉一下因质疑而获得创新思维的鼓舞,由鼓舞而产生的兴趣必将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质疑去学习。

如教《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全班学生都认为扁鹊医术高明,是一位好医生。只有一个同学凡响不同,他认为扁鹊在“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的时侯,“已逃秦矣”造成了“桓侯遂死”,由此看来,扁鹊不能算是一位好医生。原因有二:①缺乏医德。在病人尚未死去的时候逃走,没有尽到医生“救死扶伤”的职责。②逃到秦国是犯了叛国罪的。对待如此截然相反的质疑,我没有予以压抑,并且充分肯定了他“独出心裁”的见解。结果,不仅使这位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发表“独辟蹊径”的意见,而且在全体学生中逐渐形成

大面积创新质疑局面,甚至时常爆发出一些令教师难为的疑问“冷门”,学生主动质疑的激情也因此变得更加强烈。

三、引导学生提出质疑

1、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层次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提出质疑。如在教学《狼》的过程中学生曾对课文的议论部分提出疑问:“这个部分可否去掉,作者不发议论就不能引起读者的思索吗?”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后,学生们明白议论部分正是文章的中心,作者直接发表议论更能引起读者注意,更能给人以启迪。

2、引导学生仔细地欣赏,品味课文的布局谋篇之巧,语言之精,寓意之深,修辞手法运用之妙。教师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在教《狼》时,我曾问学生:“课文开头写屠夫遇狼,可为什么还要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呢”文章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另一方面寓其深刻用意:“一屠”是一个人,面对两狼,又是傍晚,无人相助,如何斗狼呢?这必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不能满足狼的贪婪之心,是紧紧迫赶屠夫的。寥寥几笔,写出高度紧张的境况,为下文作势,所以一开头就能吸引读者。

3、引导学生放开思维,将新学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提出疑问。如教《纪念白求恩》时,可引导学生将议论文和记叙文作比较、议论文中记叙和说明文中的记叙作比较等。通过比较,可使学生所学知识环环相扣,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索,发现了疑问,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冲动,从而在积极的思维中存疑、释疑、长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