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临床危急值是指在患者诊疗过程中,出现可能危及生命的病情或处理出现失败,需要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紧急措施的情况。

危急值管理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在医疗过程中对危急值的监测、通知、记录和处理等方面所制定的一整套规划和流程。

的建立和实施对于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介绍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制定依据、制度构成、实施步骤和质量控制等内容。

一、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对于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来说,建立和实施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具有以下几点必要性:1.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对于一些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病情或处理出现失败的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紧急措施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2. 提高医疗质量:通过建立和实施危急值管理制度,可以规范医护人员在处理危急值过程中的操作流程,减少操作错误和延误处理的可能性,提高医疗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减少医疗纠纷:在医疗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或处理失败,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和家属的不满和纠纷,维护医患关系的稳定。

4. 完善医疗信息管理:通过制定危急值管理制度,可以明确危急值的通知对象、通知方式和通知时间,并对处理过程进行记录和归档,建立健全的医疗信息管理体系。

二、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的制定依据制定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需要依据以下几点:1. 相关法律法规: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制定医疗机构内部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医疗工作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2. 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了解危急值管理的国际标准和最佳实践,结合本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参考和借鉴。

3. 医疗质量控制要求:根据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要求,对临床危急值的管理流程进行规定,确保医疗工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医疗工作流程和组织架构:结合医疗机构的工作流程和组织架构,明确临床危急值的通知对象、通知方式和通知时间,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响应。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危急值:通常指某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已处于危险边缘,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这种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结果数值称为“危急值”(Criticall Values)二、临床“危急值”项目及范围由各医技科室(包括医学检验科、病理科、影像科、心电图与内镜室等)和相关临床科室商定,由医务科统一公布。

如认为公布的“危急值”项目及范围需要更改或增减,科室应及时报告医务科,同时提交更改或增减的原因分析,由医务科确认公布。

三、确认“危急值”。

各医技科室人员熟悉本科室“危急值”项目及内容,能够快速、有效识别“危急值”。

当检查出现“危急值”时,检查者立即重新核实患者身份,确认仪器、设备和检查过程(如: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等)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核查检验标本是否有错,检验项目质控、定标、试剂是否正常,仪器传输是否有误。

四、报告“危急值”。

住院患者出现“危急值”时,医技科室人员在确认检验、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应立即通过内网发送检验检查图像和报告,电话通知临床科室人员“危急值”结果;如有陪检人员,应当面通知,并将报告事项记录于登记本中。

门诊患者出现“危急值”时,医技科室人员应立即电话通知门诊接诊医师。

五、记录“危急值”。

各医技科室、临床科室、查体中心应分别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对报告、接获“危急值”的内容做详细记录。

“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循“谁报告(接收),谁记录”原则。

报告者应报告“危急值”患者的姓名、科室及床号、住院号、收样本时间、检验检查项目、检验检查结果、出报告时间、向临床报告时间、报告者、接收者等项目。

接获“危急值”者应在复述确认后,规范、完整地记录检查结果和报告者的科室与姓名、报告时间,并立即报告值班医师。

六、处理“危急值”。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危急值(Critical Value)在临床医学中是指一些的检查指标达到一个临界值,需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开展适当的治疗措施,避免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发生。

由于危急值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以确保危急值的准确、及时、专业处理,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报告的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内部设立针对危急值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危急值识别、报告、通知、处理、记录、反馈等各个方面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管理方法。

1. 危急值的定义:详细列明每个检查项目所对应的危急值参考值,便于临床医师确定危急值所对应的标准。

2. 危急值的识别:针对各类检查项目设置危急值的参考范围,并及时针对各项检查项目进行数据统计和质量控制,发现异常、错误、疏漏及时处理。

3. 报告方式和条件:通过设定危急值报告的统一渠道,确定各类检验报告的报告对象和报告时限。

健全危急值报告的信息系统流程,确保信息周转的及时、准确和安全性。

4. 危急值的通知:建立危急值通知渠道和流程,推行主动通知机制。

医疗机构内各部门人员要能够应急处理危急值的通知,并正确判断患者的情况,进而做出适当的治疗。

5. 危急值处理流程:各部门根据工作流程要求进行危急值的处理,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同病例讨论,以便开展适当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全面管理。

同时对病例进行跟踪、纠错和反馈,从中反思管理流程不足,完善管理制度和优化管理流程。

6. 安全措施和惩戒制度:建立安全意识培训和管理教育机制,强化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惩戒制度。

二、工作流程介绍临床危急值报告的工作流程具体如下:1. 检查项目:以各类化验、检查项目为例,设置相应的危急值。

2. 检查结果计算:各项检查项目的数据应由技术人员在质量控制严格的检验系统中计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简介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是针对医疗机构中涉及重要检验结果并可能影响到患者生命安全的危机情况而制定的一项管理规范。

该制度旨在及时、准确地发现和处理临床危急值,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必要的救治和干预措施。

管理目标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减少因危急值未及时发现或处理而导致的医疗事故发生。

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提高临床危急值的识别、报告、传递和处理的准确性和效率,确保患者获得及时的救治和护理。

管理内容1. 危急值定义和分类危急值是指患者检验结果超出正常范围、可能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胁的情况。

根据不同检验项目的特点和临床应用的紧迫性,将危急值分为三级:一级危急值、二级危急值和三级危急值。

2. 危急值的识别和报告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的危急值识别和报告工作机构或岗位,负责监测患者检验结果,及时识别和报告危急值。

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危急值识别和报告流程和标准,确保危急值的准确识别和及时报告。

3. 危急值的传递和处理一旦危急值被识别和报告,医疗机构应根据危急值的等级和临床状况,制定相应的传递和处理方案。

该方案应包括危急值信息的准确传递给相关医务人员,并规定相关医务人员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和干预。

4. 危急值管理的质量控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危急值管理的质量控制机制,定期对危急值的识别、报告、传递和处理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纠错措施,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提高危急值管理的整体效果和质量。

5. 危急值管理的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危急值管理的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对危急值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同时,还应加强对新员工和临床实习生的培训,确保他们能正确操作和应对危急值管理。

管理要求1. 团队协作危急值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岗位的合作,要求建立多学科、多专业的协作机制,确保危急值的及时处理和干预。

2. 规范流程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管理流程和操作规范,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要求,确保危急值管理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概述临床危急值是指在临床检验中检出的某些严重异常结果,即患者处于危急情况下需要立即采取干预措施的结果。

这些结果通常涉及到生命垂危的情况,因此及时有效地管理危急值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建立科学规范的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医疗质量和促进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危急值的分类根据不同的临床检验项目和结果,危急值可以分为三类:1. 紧急值:即时通知医师或护士处理。

例如:动脉氧分压低于60mmHg、白细胞计数小于1.0×10^9/L、低钾等。

2. 严重值:在2小时内通知医师或责任医师处理。

例如:动脉氧分压低于70mmHg、白细胞计数小于1.5×10^9/L等。

3. 重要值:24小时内通知医师处理。

例如:超高敏感C-反应蛋白大于100mg/L、心肌肌钙蛋白T大于0.1ng/ml等。

三、危急值管理的流程1. 危急值的辨识:临床实验室在检验过程中发现危急值后,应立即将结果标注为“危急值”,并通知相关医护人员。

2. 信息传递:实验室负责人在辨识危急值后,应及时向医疗机构的责任医生传递信息。

3. 处理措施:医疗机构的责任医生应根据不同的危急值等级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干预和治疗。

4. 反馈机制: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危急值管理反馈机制,对每一次危急值事件进行及时跟踪和评估,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5. 教育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相关危急值管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危急值识别和处理能力。

四、危急值管理的责任分工1. 医院管理层负责制定和完善危急值管理制度,保证危急值管理的落实。

2. 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危急值的辨识和信息传递。

3. 医疗机构的责任医生负责根据不同的危急值等级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干预和治疗。

4. 医护人员负责协助医生处理危急值,并及时向医疗机构汇报情况。

五、危急值管理的质量控制1.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内部质控,检查危急值管理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一、规章制度的目的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疗机构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及处理流程,强化医疗机构实施信息化管理,提高临床危急值的处理及应对能力,为保障患者安全提供保障。

二、规章制度的范围适用于医疗机构内部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及处理流程。

三、制度制定程序1、制定制度草案;2、经领导审批后,公示制度草案;3、召开会议,听取与制度相关的意见;4、整理意见,修改并定稿;5、制定制度正式文件并颁布实施。

四、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内部政策规定1、《劳动合同法》2、《劳动法》3、《劳动保障监察条例》4、《行政管理法》5、公司内部政策规定五、制度内容1、临床危急值的定义、分类及等级划分;2、临床危急值的报告流程及相关时间节点;3、临床危急值的处理流程及质控管理;4、临床报告及质控管理的程序和流程;5、临床危急值的责任主体及责任追究;6、制度执行程序,并建立明确责任追究机制。

六、责任主体1、各部门、科室及工作人员需要严格遵守规章制度;2、制定和颁布的质控标准要求各部门、学科严格实行,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行为,应及时发现并纠正;3、各部门应强化内部检查和外部检查的制度。

七、执行程序1、各科室的质控人员应联系患者危急值产生人员,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的情况;2、评估及处理过程中,应及时汇报及向相关部门反馈处理情况;3、报告的数据与处理质量应当得到监督,并及时反馈相关人员。

八、责任追究1、对于未按规定报告的行为,由医务部门或主管领导进行责任追究;2、对于报告及处理不当的行为,应及时查明问题,进行相应整改及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3、对于连续三次以上的不规范且不损害患者正常权益的行为,将向责任者作出相应追究处理。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1.概述临床危急值是指病情急需立即诊疗或治疗的患者,在医院内被医务人员发现或经辅助检查发现后,必须第一时间通知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干预的情况。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是指对临床危急值的管理和处理过程进行规范、标准化的体系。

临床危急值处理是医院保证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质量的关键环节,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危急值的处理对患者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医院化管理和规范化操作。

2.目的制定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的目的在于:(1)保障患者的安全单,避免因为处理不当造成的医疗事故;(2)降低医疗过程中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提高医疗质量;(3)规范医务人员对危急值的处理流程、标准;(4)确保临床危急值的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5)提高医务人员对紧急情况的应急反应能力;(6)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失误率。

3.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临床科室,包括门诊、急诊、住院。

4.流程(1)发现危急值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或经相关检查提示病情危急时,应当及时记录相应信息。

(2)通知接收人员医务人员应当在发现后将相关信息及时通知接收人员,同时应当确认接收人员是否顺利接收到信息。

(3)确认诊断接收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情况,在最短时间内进行诊断确认,对于需要急诊处理的情况,应当尽快安排人员对患者进行诊疗操作。

(4)处理危急值对于需要进行急诊处理的情况,医务人员应当在最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相应处理,在安全至上的原则下进行诊疗操作。

(5)输出结果对于处理完危急值后,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结果输出工作。

5.责任(1)医务人员应当在工作中认真负责,积极发现危急值,及时记录、通知并进行处理。

(2)临床科室责任人应当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相应协调工作。

(3)相关医务人员应当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于失职、玩忽职守等不良行为,应当取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称号,对于造成重大伤害或者其他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一、制度目的为了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加强患者的抢救救治工作,降低医疗风险,特制定此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疗机构内所有门急诊、住院患者的危急值检测与处理。

三、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是指患者体检或检验结果超过限制范围,如不积极抢救处理将对患者生命产生危险的情况。

四、危急值的收集1. 根据医疗机构的临床诊疗规范,患者必须进行的检测,均需收集检测结果。

2. 检验科室检测结果异常即刻通知相关科室的值班医师,护士等工作人员,信息通报应该明确明确患者信息及检测结果。

3. 患者因病情需要转入重症监护室、急诊室等特需科室进行治疗,该患者的危急值需及时上报该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工作人员。

五、危急值的处理流程当患者的检测结果超出限制时,下列流程应被启动:1. 值班护士或医生立即确认患者信息,包括姓名、年龄、住院号、科别等,并核对联系方式,确保准确通报;2. 工作人员应该充分了解该检测项的正常值范围及其临床意义,并采用合理的方案进行抢救处理;3. 对于需紧急处理的危急值,需立即采取行动处理,包括通知值班医师、急诊室或重症监护科室等相关科室,并保持通讯畅通,及时维护患者生命安全;4. 医生要根据患者病情及检测结果,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及措施。

六、值班医师和护士的职责1. 监测危急值的接收和通知处理。

2. 确认并积极对待患者在抢救处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发情况。

3. 确保医生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操作并监视患者的应对状况。

4. 提醒医生管理并监控患者,咨询专业的后继护理。

五、制度执行1. 本制度应在医疗机构内进行广泛宣传,确保全院工作人员都清楚危急值的定义和操作程序。

2. 工作人员应遵照本制度的各项规定,确保对患者忠诚、着眼于患者、保持高效领导方式的生命、尊严及财产安全和完整性。

3. 对于未及时处置危急值的情况,应进行相应的制度调查与处罚。

4.本制度应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更新,提高处理危急值的效率和提取成功人士病历质量。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保护患者的安全和健康,加强临床危急值处理工作,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临床科室、急救中心以及其他医疗机构服务区域内的危急值管理工作。

三、制度制定程序本制度的修订、议定、审批、公布、实施、监督和检查,均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安全管理规定》、《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临床危急值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内部政策规定的相关规定执行。

四、临床危急值预警及处理程序1. 临床危急值预警(1)危急值预警的内容包括:检验危急值、影像危急值、心电危急值、生命体征危急值等。

(2)危急值预警的时间要求:医护人员应该在1小时内完成危急值的确认、处理和反馈工作。

(3)危急值预警的处理流程:患者危急值检出后,检验科或其他相应科室应立即在病人病历中标注并发出危急值报告。

并向相关的医护人员或科室主任立即电话通知并提供相关信息,如病人姓名、床位号、危急值项目、具体数值、诊断缩写。

2. 临床危急值处理(1) 危急值的接收、转述、确认工作:接收危急值信息的医护人员应当立即转述给有关医护人员并进行确认。

(2) 危急值处理人员的职责:处理医生应按照临床操作规范,迅速处理好患者的危急值,并及时下达治疗指导,必要时和患者家属作适当沟通,并保证治疗和处理的及时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 危急值处理的质量监控: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危急值处理进行定期监控,并建立类似关于直观证据收集、传递、转述和医疗质量监测的质量控制标准,确保患者的诊疗质量。

五、责任追究对于未能按照本制度规定操作,导致患者受到损害的人员,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为:不良记录、延迟晋升、停职、降职、辞退等。

同时,相关人员应当向上级主管部门一级级报告进展情况,严格跟进责任追究进程,确保责任得到明确界定并得到严格落实。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临床危急值的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卫生行业标准,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本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

第三条 临床危急值是指当患者的某项检验或检查结果出现异常,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或导致严重后果时,需要立即通知临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的数值或范围。

第四条 临床危急值管理的目的是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危急情况,避免延误治疗,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

第二章 临床危急值的确定第五条 临床危急值的确定应根据以下原则: 1. 基于医学科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结合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

2. 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标准,以及本医院的实际情况。

3. 定期评估和更新,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的变化。

第六条 临床危急值的项目和范围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等。

2. 血常规:如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等。

3. 生化指标:如血糖、血钾、血钠、血钙、肌酐、尿素氮等。

4. 凝血功能: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

5. 血气分析:如酸碱度、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等。

6. 心肌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

7. 其他:如淀粉酶、脂肪酶、胆红素、尿蛋白等。

第七条 临床危急值的确定应由医院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和质量管理部门共同参与,经过充分讨论和论证后确定,并报医院领导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 临床危急值的项目和范围应在医院内部进行公示,以便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

第三章 临床危急值的报告第九条 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及时性:发现临床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给临床医生,不得延误。

2. 准确性:报告的临床危急值应准确无误,不得虚报或漏报。

3. 完整性:报告的临床危急值应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检验或检查项目、结果、报告时间等内容。

医院临床危急值报告及管理制度

医院临床危急值报告及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报告及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医疗质量与安全目标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现制定本制度。

一、危急值:“危急值”通常指某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已处于危险边缘。

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这种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结果数值称为“危急值”。

二、凡检验科检查出的结果为“危急值”,应立即复核一次,如两次复查结果相同,且确认仪器设备正常,标本采集、运送无误,方可将报告,通过信息系统传输、同时电话报告临床科室。

放射、B 超心电室、病理科检查发现的危、急、重患者应立即电话报告相关科室,并按限时服务要求,发出报告。

危急值报告人员,要记录接受报告人员姓名及时间(精确到分钟),认真填写《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三、科室值班人员在接获“危急值”系统报警或电话时,按要求复述一遍结果,并记录报告人员姓名及报告时间(精确到分钟),同时立即将检查结果报告主管医师(或当班医师),记录汇报时间、汇报医师姓名,并认真填写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四、医师接获“危急值”系统报警或电话时,按要求复述一遍结果,认真填写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

根据该患者的病情,结合“危急值”的报告结果,立即对该患者的病情做进一步了解,对“危急值”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估。

并向上级医师报告,对进一步抢救的治疗措施(如用药、手术、会诊、转诊或转院等)做出决定;并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报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处理时间(记录到时与分)、结果,上级医师查房意见或建议,并对危急值内容进行交班。

检验科危急值报告项目如下:放射科“危急值”报告项目如下:(1)CT检查:①严重的颅内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

②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

③脑疝、急性脑积水。

④颅脑CT 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

⑤脑出血或脑梗塞复查CT,出血或梗塞程度加重,与近期片对比超过15%以上。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一、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1.简介:临床“危急值”是指患者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在一段时间内达到危险水平,需要立即采取积极治疗干预的情况。

因此,建立一套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2.内容: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a.确定“危急值”的范围:根据相关指南、文献和专家共识,确定各种检查项目的临界值范围,以及对应的处理措施。

b.“危急值”的通知和确认:当项检查结果达到“危急值”范围时,实验室或相关部门应立即通知责任医生或相应临床科室,并向医生提供必要的临床信息。

c.责任医生的角色和责任:为每一种检查项目指定一名或多名负责医生,并明确他们的角色和责任,包括及时接受通知、确认结果的准确性、决策治疗方案等。

d.结果确认和处理:责任医生收到通知后,应迅速确认结果的准确性,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应记录相关处理过程和结果,并及时沟通患者及其家属。

e.“危急值”结果的跟踪和反馈:对于每一次产生“危急值”的事件,应进行追踪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以便改进工作流程和提高处理效率。

二、临床“危急值”工作流程:1.患者入院:当患者入院时,医生应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相关检查。

同时,医生应知晓各类检查项目的临界值范围。

2.检查结果通知:当项检查结果达到“危急值”范围时,实验室或相关部门应立即通知责任医生或临床科室,并提供相关临床信息供医生参考。

3.结果确认和处理:责任医生收到通知后,应迅速确认结果的准确性,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处理过程中,应及时沟通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征得其同意。

4.处理结果记录和沟通:责任医生应记录相关处理过程和结果,并将处理结果及时沟通给患者及其家属。

同时,应及时沟通其他医疗团队成员,以保证全程护理的连贯性和协同性。

5.结果追踪和反馈:对于每一次产生“危急值”的事件,应进行追踪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Critical Results)是指对患者病情造成重大影响或导致高度危险
的检查结果或实验室检验结果。

针对危急值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可有效减少误诊误治、提高医疗质量。

本文将介绍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制度建设
1.领导重视。

医院领导应高度重视危急值管理工作,并担任管理工作的
责任人,确保各部门落实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

2.制定规章制度。

医院应制定危急值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和危急
值处理流程。

危急值处理应实行异地确认制度,由主治医生与检验科医师确认。

3.推行标准化流程。

针对不同科室的危急值,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流程,
确保操作流程标准化。

4.管理流程优化。

医院应持续优化流程,确保及时处理危急值并反馈处
理结果。

工作流程
1.检验科接收到危急值后,立即向检验科主任汇报,并根据标准化流程
进行确认。

2.主治医生接收到危急值后,认真阅读危急值报告,并当场向科室主任
和相关医务人员发起危急值处理流程。

3.科室主任和主治医生积极调配相关医务人员,稳妥计划地采取有力措
施进行抢救并反馈处理结果。

4.医生填写危急值处理表,上报医务处室,同时做好患者信息保密工作。

有效的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对提升医疗质量、减少误诊误治具有重要作用。

医院应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制度,并持续优化管理流程。

改进危急值管理,提升医疗安全水平已成为医疗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一、引言临床危急值是指当这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为了加强临床危急值的管理,确保患者的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和医技科室。

三、危急值的定义和范围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是指当这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需要及时得到检验、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危急值的范围:危急值的范围应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和临床需求进行确定。

一般来说,危急值的范围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体温等。

血液学指标:如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等。

生化指标:如血糖、血钾、血钠、血钙等。

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

影像学检查结果:如 X 线、CT 、MRI 等检查结果。

其他指标:如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结果。

四、危急值的报告流程检验、检查科室发现危急值:检验、检查科室在发现危急值后,应立即核实检验、检查结果,并在 10 分钟内将危急值报告给临床科室。

临床科室接收危急值报告:临床科室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记录危急值报告的时间、患者姓名、住院号、检验、检查项目、检验、检查结果等信息,并在 30 分钟内对患者进行评估和处理。

临床科室处理危急值:临床科室在处理危急值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患者需要紧急抢救,临床科室应立即组织抢救,并通知相关科室协助抢救。

临床科室记录危急值处理过程:临床科室在处理危急值后,应及时记录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结果,并在 6 小时内将危急值处理记录归档保存。

1. 2. ◦ ◦ ◦ ◦ ◦ ◦ 1. 2. 3. 4.五、危急值的管理和监督危急值的管理:医院应建立危急值管理制度,明确危急值的定义、范围、报告流程、处理流程等内容。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为加强临床辅助检查危急值的管理,确保危急值及时反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及流程,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一、危急值定义危急值是指辅助检查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二、危急值报告程序和登记制度(一)危急值报告程序1. 医技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验)者首先要确认检查仪器、设备和检验流程是否正常,核查标本是否有误,操作是否正确,仪器传输是否有误,在确认检查(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科室医护人员危急值结果,并详细填写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向上级医师(检验师)或科主任报告。

2. 相关医护人员接到危急值报告电话后,详细、规范登记,并及时将结果告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

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应立即通知患者家属,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记录在病历中。

(二)危急值登记制度1. 医技科室应设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危急值项目、患者基本信息、报告时间、报告人员、接收人员等信息。

2. 临床科室应设立危急值接收登记本,详细记录危急值项目、患者基本信息、报告时间、接收人员、处理措施等信息。

三、危急值报告范围1. 实验室检查危急值范围:根据实验室检查项目,参照相关指南和规范,制定各项目的危急值范围。

2. 影像学检查危急值范围:根据影像学检查项目,参照相关指南和规范,制定各项目的危急值范围。

3. 其他检查危急值范围:根据其他检查项目,参照相关指南和规范,制定各项目的危急值范围。

四、危急值报告责任1. 医技科室负责危急值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确保危急值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临床科室。

2. 临床科室负责危急值报告的接收和处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一、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1.制定和完善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并进行定期更新和完善。

制度中应明确危急值的定义、分类、通知和追踪流程、处置措施、责任人等方面的内容。

2.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危急值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危急值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同时,还需要定期组织演练和讨论,增加医务人员的应对危急值情况的经验。

4.追踪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危急值的追踪和评估机制,对每一个危急值的处理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估,以便查找问题和改进工作。

二、临床危急值管理工作流程1.危急值的识别:医务人员需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各类检验结果等手段,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危急值情况。

2.危急值的通知:一旦发现危急值,医务人员应立即将相关信息通过危急值通知系统通知相关责任人员,确保信息快速传达。

3.危急值的评估:接收到危急值通知后,相关责任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为真正的危急值情况。

如果是危急值,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处置措施的执行:根据危急值的内容,相关责任人员需要立即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

这包括但不限于向主治医生报告、开展相应的治疗措施、进行手术等。

5.追踪和评价:危急值处理完毕后,应对整个处理过程进行追踪和评价,记录和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类似情况提供参考。

6.后续处理:对危急值情况的处理,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

医务人员还需要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的康复。

总结: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危急情况,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医务人员需要定期接受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危急值管理能力。

同时,建立危急值通知系统、追踪和评估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危急值管理工作。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汇总)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汇总)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汇总)一、引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在医疗机构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危急值是指在临床检验、影像学检查、心电图检查等过程中,发现的具有严重生命危险的异常指标。

为了确保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我国医疗机构已普遍建立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本文将对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进行汇总,以期为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二、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的建立1.制定危急值项目清单:医疗机构应根据临床实际,制定危急值项目清单,包括检验、影像、心电图等项目的危急值范围。

2.设立危急值管理组织:医疗机构应设立危急值管理组织,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

3.制定危急值报告流程:危急值报告流程应包括危急值的识别、报告、处理和记录等环节。

4.制定危急值处理预案:医疗机构应根据危急值项目,制定相应的处理预案,包括紧急处理措施、患者转运、通知家属等。

5.培训与考核: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危急值管理培训,提高其对危急值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三、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的具体实施1.危急值的识别:医务人员在接收到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核实,确认危急值的存在。

2.危急值的报告:医务人员在确认危急值后,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包括患者所在科室、值班医生、护士等。

3.危急值的处理:医务人员应根据危急值处理预案,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包括调整治疗方案、通知家属等。

4.危急值的记录:医务人员应在病历中详细记录危急值的出现、报告、处理等情况,以便于后续的跟踪和评估。

5.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持续改进: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危急值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以提高危急值管理水平。

四、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意义1.提高患者安全: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有助于医务人员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生命危险的异常指标,降低医疗风险,提高患者安全。

2.提高医疗质量: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纠纷。

3.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有助于提高医务人员对危急值的识别和处理能力,促进其业务水平的提升。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一、引言临床危急值是指在患者诊疗过程中出现的病情突然恶化、危及生命或身体机能丧失的情况,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

在现代医疗中,对临床危急值的管理变得愈发重要。

一个完善的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二、背景1. 危急值报告管理的重要性:早期发现和处理临床危急值可以避免患者的不良结局,提供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

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不同医疗机构都意识到临床危急值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临床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报告管理制度。

三、目标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以确保危急值信息的及时传递、正确识别和迅速处理,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四、内容1. 危急值的定义与分类:明确危急值的概念,将其分为不同的级别,以便医务人员能够快速判断和处理。

2. 报告流程管理:确定危急值的报告流程,包括发现危急值、报告危急值、接收危急值、确认危急值、处理危急值和闭环反馈等。

3. 危急值报告的标准化:制定统一的危急值报告标准,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流程,以减少操作失误的风险。

4. 报告平台建设:建立一个集中化的危急值报告平台,可以实时传递和存储危急值信息,方便医务人员的使用和追踪。

5. 培训与宣传:定期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加强医务人员对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五、责任与监督1. 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明确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职责,并确保其承担相关责任。

2. 监督与评估:建立监督机制和评估指标,对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进行定期的监督和评估,及时纠正问题,改进制度。

六、实施与效果1. 实施过程:明确实施的时间节点和步骤,确保系统的顺利运行。

2. 效果评估:建立有效的评估指标,定期对制度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改进。

3. 社会效益:通过合理的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升医院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

七、结语一个完善的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对于医疗机构来说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全面贯彻落实《患者安全目标》,避免医疗差错事故发生。

使临床能够及时掌握病人病情变化情况,并提出诊疗处理意见,特制订本临床“危机值”管理制度。

一、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通常指某种检验、检查结果表明患者可能已处于危险边缘。

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

这种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结果数值称为“危急值”。

二、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流程
凡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心功能科、病理等科室检查出的结果为“危急值”,应及时复检一次,同时电话报告临床科室,必要时须请上级医师复查。

如两次结果相同,且确认仪器设备正常,标本采集、运送无误,方可将报告送达临床科室。

检验科必要时应保留标本备查。

三、临床科室危急值处理流程
1.临床科室仅医务人员可接听有关“危急值”报告的电话,并按要求复述一遍结果后,认真记录报告时间、检查结果、报告者,按照
“谁报告,谁记录”的原则,做好登记工作,责任到人。

2.护士在接获“危急值”电话时,除按要求记录外,还应立即将检查结果报告主治医师(或当班医师),同时记录汇报时间、汇报医师姓名。

并与医师一同确认该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等环节是否正常。

如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可重新留取标本复检。

3.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并认定标本采集、送检过程均无异常后,并立即对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需会诊应立即上报上级医师或科主任,预防不良后果的发生;同时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报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处理时间记录到时与分;若为住院医师应立即向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报告。

4.门、急诊部或体检中心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尽量立即联系患者就医。

如联系不到须报医务部(总值班)备案。

四、危急值登记和登记管理
“危急值”报告与接收遵循“谁报告,谁登记。

谁接收,谁记录”的原则。

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应分别建立检查(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对“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记录。

各科室要指定专人负责科内“危急值”登记管理工作,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医务部、护理部和门诊部定期检查和总结“危急值”报告工作的执行情况。

五、危急值的不定期维护
1.临床科室如对“危急值”标准有修改要求,或申请新增“危急值”项目,请将要求书面成文。

科主任签字后交检验科修改。

2.辅助检查科室按临床要求进行修改,并将申请保留。

3.如遇科室间标准、要求不统一,提交医务部协商解决。

六、质控与考核
临床、医技科室要认真组织学习“危急值”管理制度,人人掌握“危急值”报告项目与“危急值”范围和报告程序。

科室要有专人负责本科室“危急值”报告实施情况的督察,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危急值”管理制度的落实执行情况,将纳入科室质量考核内容。

医务部、护理部等职能部门将对各临床医技科室“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和来自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等危重病人集中科室的“危急值”报告进行检查,重点追踪了解危重患者救治的变化,或是否由于
“危急值”报告而有所改善,提出“危急值”管理制度持续改进的具体措施。

八、医技科室“危急值”项目及范围
8.消化道穿孔
9.急性胰腺炎
10.肝脾胰肾等腹腔脏器出血
11.眼眶内异物
其他放射科检查:
1.一侧肺不张
2.气管、支气管异物
3.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大于50%以上)
4.急性肺水肿
5.心包填塞、纵隔摆动
6.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7.食道异物
8.消化道穿孔、急性肠梗阻(包括肠套叠)
9.外伤性膈疝
10.严重骨关节创伤:
(1)脊柱骨折伴脊柱长轴成角畸形;
(2)多发肋骨骨折伴肺挫裂伤及或液气胸;
(3)骨盆环骨折。

(四)超声科。

1.急诊外伤见腹腔积液,疑似肝脏、脾脏或肾脏等内脏器官破裂出血的危重病人。

2.大量心包积液,前壁前厚度大于等于3cm,合并心包填塞。

3.怀疑宫外孕破裂并腹腔内出血。

4.晚期妊娠出现羊水过少、心率过快。

(五)病理科
1.冰冻结果出来后。

2.特殊情况(如标本过大,取材过多,或多个冰冻标本同时送检等),报告时间超过30分钟时。

3.对送检的冰冻标本有疑问或冰冻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时;常规切片诊断与术中冰冻诊断不一致的病例。

4.遇疑难病例,冰冻不能出具明确结果时。

5、疑似临界或恶性肿瘤时;恶性肿瘤出现切缘阳性的病例。

6、内镜活检、局部小手术取材临床诊断未怀疑恶性肿瘤而病理诊断可直接明确诊断恶性、原位癌的病例。

7、在首次病理诊断报告发出后,经重新取材、免疫组化、科内病理讨论后需重新修改病理报告或经上级医院会诊与原诊断不符的病例。

附:检验、检查“危急值”报告流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