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危急值(Critical Value)在临床医学中是指一些的检查指标达到一个临界值,需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开展适当的治疗措施,避免危及患者生命的情况发生。
由于危急值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并严格执行,以确保危急值的准确、及时、专业处理,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报告的制度是指医疗机构内部设立针对危急值管理的规章制度,包括危急值识别、报告、通知、处理、记录、反馈等各个方面的标准化操作流程和管理方法。
1. 危急值的定义:详细列明每个检查项目所对应的危急值参考值,便于临床医师确定危急值所对应的标准。
2. 危急值的识别:针对各类检查项目设置危急值的参考范围,并及时针对各项检查项目进行数据统计和质量控制,发现异常、错误、疏漏及时处理。
3. 报告方式和条件:通过设定危急值报告的统一渠道,确定各类检验报告的报告对象和报告时限。
健全危急值报告的信息系统流程,确保信息周转的及时、准确和安全性。
4. 危急值的通知:建立危急值通知渠道和流程,推行主动通知机制。
医疗机构内各部门人员要能够应急处理危急值的通知,并正确判断患者的情况,进而做出适当的治疗。
5. 危急值处理流程:各部门根据工作流程要求进行危急值的处理,及时组织专家会诊、同病例讨论,以便开展适当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全面管理。
同时对病例进行跟踪、纠错和反馈,从中反思管理流程不足,完善管理制度和优化管理流程。
6. 安全措施和惩戒制度:建立安全意识培训和管理教育机制,强化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惩戒制度。
二、工作流程介绍临床危急值报告的工作流程具体如下:1. 检查项目:以各类化验、检查项目为例,设置相应的危急值。
2. 检查结果计算:各项检查项目的数据应由技术人员在质量控制严格的检验系统中计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危急值报告制度和工作流程
危急值报告制度和工作流程危急值报告制度是指医疗机构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临床危急情况而建立的一项管理制度。
它要求临床工作者在发现危急情况时能够及时上报和通知有关人员,以便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尽可能减小医疗风险,确保患者安全。
一、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为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危急值报告制度。
建立制度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明确危急值标准医疗机构应当设定适宜的危急值标准,既能够保证临床工作者充分辨识危急情况,又不至于过度报警。
标准应当依据疾病类型、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等因素进行制定,同时应当充分考虑医院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诊疗水平。
2、明确危急值级别医疗机构应当设定不同的危急值级别,以便对患者状态做出及时、准确的响应。
危急值级别可以依据病情风险、紧急程度、治疗方案等因素进行划分,划分应当考虑尽可能全面,且恰当合理。
3、制定危急值上报流程医疗机构应当制定明确的危急值上报流程,以确保患者的卫生安全。
流程应当明确危急值的上报途径、上报时间要求、上报人员及责任等。
同时还应当制定危急值通知流程,及时将危急值通知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
二、危急值报告的工作流程制定好危急值报告制度后,医疗机构还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流程来执行该制度。
通常而言,危急值报告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临床工作者发现危急情况在病情紧急的情况下,临床工作者应当尽可能快地发现危急情况,并及时上报相关责任人员。
临床工作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发现危急情况,如病例分析、检查结果分析、临床护理中频繁出现同一症状等。
2、临床工作者上报危急值当临床工作者发现问题,发现危急情况的时候,应当及时上报,通过短信、电话、系统消息等途径向相应责任人员上报危急值。
在上报危急值的同时,临床工作者还应当注释危急值的严重程度和病情情况,发送相应的病例资料以助于后期建立护理计划和治疗方案。
3、责任人员接收危急值一旦收到临床工作者的危急值上报,相关责任人员应当尽可能快地响应该信息,并及时给予回复。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机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为加强对临床辅助检查“危机值”的管理,保证将“危机值”及时报告临床医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用的治疗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杜绝医疗隐患和纠纷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危机值”是指辅助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用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危机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机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详细做好相关记录。
三、临床科室接到“危机值”报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四、操作流程(一)门、急诊病人“危机值”报告程序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出现“危机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门、急诊护士(分诊员),护士(分诊员)在最短时间内通知接诊医生(或直接通知接诊医生),并做好登记,由接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二)住院病人“危机值”报告程序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住院病人出现“危机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所在病区,病区接收人员做好登记并立即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三)登记程序“危机值”报告与接收均遵照“谁报告(接收)、谁记录”的原则。
医技科室与门急诊、病区均建立《危机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对“危机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登记,记录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min)、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四)处理程序1、医技科室检查结果出现“危机值”时,检查者首先要确认仪器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在确认仪器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检查者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并在《危机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一、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一)危急值的定义:“危急值”通常指某种检验、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已处于危险边缘。
此时,如果临床医师能及时得到检验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出现严重后果,危及患者安全甚至生命。
这种有可能危及患者安全或生命的检查结果数值称为“危急值”。
(二)凡检验科、放射科、超声科、心功能科等科室检查出的结果为“危急值”时,临床实验室根据质量技术与管理水平,选择是否复查后报告,可能时,建议直接报告,但须沟通检验结果与临床指征的符合性,以决定是否查找原因及复查。
如复查后报告,在复查结果与首次结果一致的情况下,应报告首次结果。
危急值报告信息至少包含患者识别信息、危急值项目、危急值、报告时间(精确到分钟)、报告实验室、报告人与被报告人全名,且报告与被报告方均须完整记录危急值报告信息。
(三)临床科室仅医务人员能接有关“危急值”报告的电话,并按要求“回读”一遍危急值。
(四)护士在接获“危急值”电话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在《危急值登记本》逐项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检查项目、危急值结果、接报时间、报告者、报告医生时间、报告医师姓名、医生处理意见、接报者签名等。
(五)医师接获“危急值”报告后,应根据该患者的病情,结合“危急值”的报告结果,对该患者的病情做进一步了解,对“危急值”报告进行分析和评估。
对进一步抢救的治疗措施(如用药、手术、会诊、转诊或转院等)做出决定;并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报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处理时间(记录到时与分);若为住院医师,需记录向上级医师报告的内容、上级医师查房情况。
(六)医生/护士按诊疗权限逐级上报/及时处理;情况特殊者,立即报告科主任;必要时逐级上报医务科/总值班。
(七)医护人员如认为“危急值”报告结果与患者病情不符或标本采集/检查过程有问题,应重新留取标本送检/再次检查进行复查。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修订版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修订版)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对临床医技检查“危急值”的管理,保证将“危急值”及时报告临床医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干预措施,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隐患与纠纷的发生。
经多部门联席会议讨论并经院务会研究决定,特修改完善本制度。
一、“危急值”就是指医技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医护人员,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详细做好相关信息记录。
三、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四、操作流程(一)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出现“危急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门、急诊护士(分诊员),护士(分诊员)在最短时间内通知值班医生(或直接通知接诊医生),并做好登记,由值班医生或接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记录在门、急诊病历中。
(二)住院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住院病人出现“危急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所在病区医师或护士,病区接收“危急值”信息的人员做好登记并立即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三)登记程序“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照“谁报告(接收)、谁记录”的原则。
医技科室与门急诊、病区均建立《危急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对“危急值”处理的过程与相关信息做详细登记,记录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min)、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四)处理程序1、医技科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时,检查者首先要确认仪器与检查过程就是否正常,在确认仪器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检查者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并在《危急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一)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检查(验)出现“危急值”情况,应立即通知门、急诊医生,由门、急诊医生及时通知病人或家属取报告并及时就诊;一时无法通知病人时,应及时向门诊部或医务科报告,值班期间应向总值班报告。
必要时门诊部应帮助寻找该病人,并负责跟踪落实,做好相应记录。
医生须将诊治措施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二)辅助检查科室“危急值”报告及工作流程辅助检查科室要将检验(查)过程中出现的危急值,严格按照危急值报告流程执行:1、重复检查或复核,有必要时须请上级医生复核。
2、对于出现危急值的病人,检验(查)者应立即向送检临床科室报告检验(查)结果及检查人员姓名,并询问接受报告人员的姓名。
3、在《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中详细记录患者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收样时间、出报告时间、检验(查)结果(包括复核结果)、向送检科室报告时间、报告接收人员姓名和检查人员姓名等。
4、检验科必要时应保留标本备查。
(三)临床科室“危急值”接警及处理工作流程:1、临床科室医生接危急值电话时同时在《危急值接警登记本》上做好记录,记录项目包括患者姓名、床号、住院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接电话的时间、报告人姓名、接获人姓名、通知医师姓名及时间。
2、接电话的医生作完记录后依以下次序通知医生:当日值班医生,主管医生,科主任。
特殊情况时,报医院行政值班人员。
3、被通知医生应当在登记本上确认签字。
4、医生接到危急值报告后30分钟内采取相应诊治措施,并于6小时内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报告结果、分析、处理情况,处理时间(记录到时与分);若为住院医师有向上级医师报告的内容、上级医师查看及处理情况记录。
2020年2月初稿2022年3月修订1。
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
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一、定义二、目的三、实施流程1.发现临床“危急值”2.报告临床“危急值”3.接收临床“危急值”医疗机构内的各临床科室应设立专门的“危急值”接收和处理人员,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在接收“危急值”后,相关人员应立即进行确认,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并进行正确的记录。
4.处理临床“危急值”接收到临床“危急值”的临床科室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并及时通知主治医师、责任医师等相关人员。
医疗机构应设立相应的紧急应对机制,确保“危急值”得到及时处理和干预。
5.随访和评价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的评估和改进工作。
通过回顾和分析临床“危急值”的处理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问题,改善管理流程,提高医疗质量。
四、相关问题在实施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中,还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如:1.临床“危急值”识别标准不统一:不同医疗机构对“危急值”的定义和识别标准存在差异,导致不同步骤和流程的执行不一致。
2.报告和传递的延误:由于工作繁忙、沟通不畅等原因,存在临床“危急值”报告和传递的延误,影响医疗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3.处理方案不明确或不足:在面对临床“危急值”时,医务人员可能缺乏明确的处理方案,导致干预不及时或不合理。
4.责任和权限不明确:在临床“危急值”处理过程中,医务人员的责任和权限可能存在模糊的情况,影响对患者的及时干预。
综上所述,临床“危急值”报告及处理制度是确保患者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
通过明确“危急值”的定义、建立有效的报告和处理流程,以及解决相关问题,可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临床危急值是指指标或检查结果超过临界值,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直接威胁,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
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及时提供合适的治疗,医疗机构建立了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制度和工作流程。
下面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1.危急值的定义:医疗机构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结合相关指标、检查结果的生理意义和疾病特点,设定了临床危急值的范围和临界值。
这些临界值常常与重要的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结果等相关。
3.告知责任人:医疗机构明确告知相关医务人员在特定情况下需要接收和处理临床危急值的责任人和相应范围。
例如,大型医院的急诊科、重症监护室、相关科室的主管医生负责接收和处理临床危急值。
4.有效报告记录:医疗机构建立了完备的报告记录系统,包括危急值报告的时间、发送人、接收人等基本信息,并且要求相关医务人员将处理过程和结果记录到病历或相关文件中。
1.报告接收:当系统接收到临床危急值时,责任人(例如急诊医生)会立即接收到相关报告,并了解患者的基本信息和临床情况。
2.报告确认:责任人将仔细审核报告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确保该报告确实代表了患者的临床危急状态。
3.通知医生:责任人立即通知患者的主治医生和相关科室的责任医师,将临床危急值的相关信息告知给他们。
4.制定处理方案:主治医生和责任医师仔细研究患者的临床情况和临床危急值的报告信息,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包括尽快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
5.执行治疗措施:医生依据制定的处理方案,立即实施必要的治疗措施,确保患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合适的处理和抢救。
6.监测和再评估:医生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和再评估,确保治疗措施的有效性和患者的病情改善。
7.治疗记录:医生将治疗过程、效果和进展等信息记录到病历或相关文件中,以备后续参考和评估。
总结而言,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制度和工作流程的目的是确保患者在危急情况下能够尽快得到恰当的处理和抢救,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医疗机构通过建立完善的报告系统和流程,确保危急值能够及时传达给相关医务人员,并由他们制定合适的处理方案并实施治疗措施。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一、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1.简介:临床“危急值”是指患者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在一段时间内达到危险水平,需要立即采取积极治疗干预的情况。
因此,建立一套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2.内容: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a.确定“危急值”的范围:根据相关指南、文献和专家共识,确定各种检查项目的临界值范围,以及对应的处理措施。
b.“危急值”的通知和确认:当项检查结果达到“危急值”范围时,实验室或相关部门应立即通知责任医生或相应临床科室,并向医生提供必要的临床信息。
c.责任医生的角色和责任:为每一种检查项目指定一名或多名负责医生,并明确他们的角色和责任,包括及时接受通知、确认结果的准确性、决策治疗方案等。
d.结果确认和处理:责任医生收到通知后,应迅速确认结果的准确性,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应记录相关处理过程和结果,并及时沟通患者及其家属。
e.“危急值”结果的跟踪和反馈:对于每一次产生“危急值”的事件,应进行追踪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以便改进工作流程和提高处理效率。
二、临床“危急值”工作流程:1.患者入院:当患者入院时,医生应根据病情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相关检查。
同时,医生应知晓各类检查项目的临界值范围。
2.检查结果通知:当项检查结果达到“危急值”范围时,实验室或相关部门应立即通知责任医生或临床科室,并提供相关临床信息供医生参考。
3.结果确认和处理:责任医生收到通知后,应迅速确认结果的准确性,并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在处理过程中,应及时沟通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并征得其同意。
4.处理结果记录和沟通:责任医生应记录相关处理过程和结果,并将处理结果及时沟通给患者及其家属。
同时,应及时沟通其他医疗团队成员,以保证全程护理的连贯性和协同性。
5.结果追踪和反馈:对于每一次产生“危急值”的事件,应进行追踪和分析,并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为加强对临床辅助检查“危急值”的管理,保证将“危急值”及时报告临床医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杜绝医疗隐患和纠纷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危急值”是指辅助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详细做好相关记录。
三、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四、操作流程(一)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出现“危急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门、急诊护士(分诊员),护士(分诊员)在最短时间内通知接诊医生(或直接通知接诊医生),并做好登记,由接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记录在门诊病历中。
(二)住院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住院病人出现“危急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所在病区,病区接收人员做好登记并立即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三)登记程序“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照“谁报告(接收)、谁记录”的原则。
医技科室与门急诊、病区均建立《危急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对“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登记,记录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min)、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四)处理程序1、医技科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时,检查者首先要确认仪器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在确认仪器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检查者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并在《危急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程序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程序一、临床危急值的定义二、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1.组织机构:医院或临床实验室等医疗机构应设立相应的质控科室,负责制定和管理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2.制度标准:医疗机构应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标准(如《医疗质量管理规范》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3. 危急值范围:根据患者的生命和健康状况,医疗机构应明确危急值的范围及其对应的指标或结果。
例如,血红蛋白浓度低于50g/L、血糖浓度低于2.0 mmol/L等。
4.危急值登记: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危急值登记系统,记录所有报告的危急值情况,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危急值发现时间和报告时间、报告人等。
5.危急值报告流程:医疗机构应明确危急值报告的流程,包括危急值的发现、报告、确认、通知以及处理和追踪等。
6.报告人员:医疗机构应选拔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医务人员担任危急值的报告人员,并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资质认证。
8.报告响应:医务人员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及时响应,确认和处理危急值,并将处理结果及时报告给相关人员。
9.跟踪追踪:医疗机构应建立危急值的跟踪追踪机制,对患者的危急值情况进行追踪,确保危急值的处理和处置的效果。
10.报告分析: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危急值报告情况进行汇总和分析,评估制度的有效性,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临床危急值报告程序1.危急值发现:由医学检验和临床诊疗等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进行检验或诊疗过程中发现患者的指标或结果超出正常范围时,应立即判断是否为危急值。
2.报告责任人:医生或医学检验师等相关人员应立即将危急值情况报告给负责危急值报告的人员,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
3.报告确认:负责危急值报告的人员应确认危急值的准确性,并记录在危急值登记系统中。
4.通知处理:负责危急值报告的人员应立即通知相关医务人员,并告知危急值的具体情况和处理方法。
5.处理结果报告:相关医务人员在处理危急值后,应向负责危急值报告的人员报告处理结果,包括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等,并记录在危急值登记系统中。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Critical Results)是指对患者病情造成重大影响或导致高度危险
的检查结果或实验室检验结果。
针对危急值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可有效减少误诊误治、提高医疗质量。
本文将介绍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制度建设
1.领导重视。
医院领导应高度重视危急值管理工作,并担任管理工作的
责任人,确保各部门落实相关制度和工作流程。
2.制定规章制度。
医院应制定危急值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职责和危急
值处理流程。
危急值处理应实行异地确认制度,由主治医生与检验科医师确认。
3.推行标准化流程。
针对不同科室的危急值,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流程,
确保操作流程标准化。
4.管理流程优化。
医院应持续优化流程,确保及时处理危急值并反馈处
理结果。
工作流程
1.检验科接收到危急值后,立即向检验科主任汇报,并根据标准化流程
进行确认。
2.主治医生接收到危急值后,认真阅读危急值报告,并当场向科室主任
和相关医务人员发起危急值处理流程。
3.科室主任和主治医生积极调配相关医务人员,稳妥计划地采取有力措
施进行抢救并反馈处理结果。
4.医生填写危急值处理表,上报医务处室,同时做好患者信息保密工作。
有效的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对提升医疗质量、减少误诊误治具有重要作用。
医院应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制度,并持续优化管理流程。
改进危急值管理,提升医疗安全水平已成为医疗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为加强临床辅助检查危急值的管理,确保危急值及时反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医疗安全,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及流程,请各科室遵照执行。
一、危急值定义危急值是指辅助检查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验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否则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二、危急值报告程序和登记制度(一)危急值报告程序1. 医技人员发现危急值情况时,检查(验)者首先要确认检查仪器、设备和检验流程是否正常,核查标本是否有误,操作是否正确,仪器传输是否有误,在确认检查(验)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科室医护人员危急值结果,并详细填写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向上级医师(检验师)或科主任报告。
2. 相关医护人员接到危急值报告电话后,详细、规范登记,并及时将结果告知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
主管医师或值班医生应立即通知患者家属,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记录在病历中。
(二)危急值登记制度1. 医技科室应设立危急值报告登记本,详细记录危急值项目、患者基本信息、报告时间、报告人员、接收人员等信息。
2. 临床科室应设立危急值接收登记本,详细记录危急值项目、患者基本信息、报告时间、接收人员、处理措施等信息。
三、危急值报告范围1. 实验室检查危急值范围:根据实验室检查项目,参照相关指南和规范,制定各项目的危急值范围。
2. 影像学检查危急值范围:根据影像学检查项目,参照相关指南和规范,制定各项目的危急值范围。
3. 其他检查危急值范围:根据其他检查项目,参照相关指南和规范,制定各项目的危急值范围。
四、危急值报告责任1. 医技科室负责危急值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确保危急值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临床科室。
2. 临床科室负责危急值报告的接收和处理,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一、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1.制定和完善制度:医疗机构应制定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并进行定期更新和完善。
制度中应明确危急值的定义、分类、通知和追踪流程、处置措施、责任人等方面的内容。
2.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临床危急值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危急值的识别和处理能力。
同时,还需要定期组织演练和讨论,增加医务人员的应对危急值情况的经验。
4.追踪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危急值的追踪和评估机制,对每一个危急值的处理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估,以便查找问题和改进工作。
二、临床危急值管理工作流程1.危急值的识别:医务人员需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各类检验结果等手段,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危急值情况。
2.危急值的通知:一旦发现危急值,医务人员应立即将相关信息通过危急值通知系统通知相关责任人员,确保信息快速传达。
3.危急值的评估:接收到危急值通知后,相关责任人员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判断其是否为真正的危急值情况。
如果是危急值,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4.处置措施的执行:根据危急值的内容,相关责任人员需要立即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
这包括但不限于向主治医生报告、开展相应的治疗措施、进行手术等。
5.追踪和评价:危急值处理完毕后,应对整个处理过程进行追踪和评价,记录和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类似情况提供参考。
6.后续处理:对危急值情况的处理,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
医务人员还需要关注患者的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的康复。
总结: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危急情况,有效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医务人员需要定期接受相关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危急值管理能力。
同时,建立危急值通知系统、追踪和评估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危急值管理工作。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一、前言随着医院临床工作的不断发展,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的建立已经成为了每一家医院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方面,确保危急值能够及时准确报告给医生,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加强医院内部知识的共享和沟通,更好地调动团队协作和资源共享。
本文将从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的建立、工作流程及实践经验进行讨论,希望能够给医院建立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提供一些参考。
二、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的建立建立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需要首先规范医院内部危急值的定义,例如,在我国,常规公认的危急值基本包括:血气分析、心肺复苏、心电图、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动脉造影等,医院不建议擅自增设,以免混淆报告类型。
对于每种危急值应当制定对应的负责人和联系方式,并明确谁是“接到危急值之后的责任人”,以便整个流程的清晰性和规范性。
要建立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还需要明确相关的工作流程,包括危急值的报告、接收、确认及反馈。
三、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的工作流程(一)危急值报告危急值的来源包括医院内部如实验室、影像科室,外部如门急诊、急救中心或其他医院。
危急值信息的来源本质上是多元的,因此医院在危急值报告时应当采用多种途径,以便及时获取、准确传达。
(二)危急值接收危急值应跟踪文化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同时满足患者个人隐私保护。
当危急值被确定之后应当第一时间通知并确认所涉及的患者信息,以便整个流程追踪确保危急值的高效处理。
(三)危急值确认当危急值被确认后,医院应立即联系相应的医学团队高级管理者,以便整个流程中各环节的有效协调和沟通。
可以设置建立现场影像系统,以便协调沟通,及时反馈工作流程。
(四)危急值反馈危急值应及时反馈到具有治疗能力的医生,以便尽快为患者开展适宜的治疗措施。
在反馈过程中,应尽量简洁明了,内容要精确。
同时,危急值相关的大量数据信息应当重新组织和归纳,以便更好地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支持。
四、实践经验与问题(一)定期检查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患者治愈率和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
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危急值报告是指某些临床检验结果,如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气分析等等,超出正常范围,提示患者病情危急。
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对及时、准确地处理危急值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危急值报告制度1. 危急值报告的范围根据临床医疗实践,确定危急值报告的范围,防止在大量数据中漏报或误报。
应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危急值报告范围。
例如:(1)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
(2)实验室指标:如动脉血气分析、血糖、钾、钠、氯、钙、镁、肝、肾等。
(3)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
2. 危急值报告的标准在制定危急值报告的标准时,需要考虑到各类危急指标的不同标准,例如血压、血糖、动脉血气等。
同时,还应考虑接收危急值报告的医生的专业背景、工作特点等因素,制定易于理解、操作的标准。
适当确定预警值,使危急值的范围更加明确。
3. 危急值报告的处理流程危急值报告的处理流程分为以下流程:(1)危急值检测和报告:临床医学检验人员及时检测危急值指标,一旦检测到危急值即刻向应急医疗中心报告。
(2)应急医疗中心接收与处理:应急医疗中心接收到危急值报告后,及时与相关医生沟通,确定处理措施。
(3)医生接受与处理:医生接收危急值报告后,需要确认与危急值相关的病人信息,并根据处理方案实施相关治疗措施。
4. 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为保障危急值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需要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
包括测量设备的日常保养、标准物质的使用和交替检验、每个细节步骤的执行和记录等。
二、危急值报告工作流程1. 危急值报告的接收与处理(1)检验人员检测到危急值并进行标记。
(2)自动发送危急值数据到应急医疗中心。
(3)应急专员自动接收危急值数据并进行处理,与相关医生联系,确定处理方案。
(4)医生确认危急值,针对患者进行处理。
2. 处理后的跟踪与记录(1)处理方案的实施:根据处理方案进行相关治疗措施,及时评估处理效果。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一、概述临床危急值指的是在患者体检或治疗过程中,发现的具有严重生命危险性或影响病情稳定的值或结果。
为了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质量,医疗机构需要建立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
该制度与流程的建立,旨在确保临床危急值的及时发现、及时报告以及及时处理,以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和干预,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1.目标确保医务人员对临床危急值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提高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水平。
2.责任方制度的执行主体是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
3.管理程序(1)识别临床危急值:制定明确的临床危急值范围,对患者的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分类和评估,判断是否为危急值。
(2)报告临床危急值:医务人员在识别到临床危急值后,应及时向相关的负责人报告。
(3)负责人的职责:负责人负责接收临床危急值报告,并将其及时传达给医生或护士,确保及时处理。
(4)医生或护士的职责:负责处理临床危急值,包括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及时向患者进行说明,并记录相关信息。
(5)反馈和总结:制定反馈与总结机制,对临床危急值的管理过程进行评估与改进。
三、工作流程1.识别临床危急值(1)医学检验师应具备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估和判断的能力,并能辨认出可能的临床危急值。
(2)医学检验师在发现可能的临床危急值后,应进行二次确认,确保结果准确无误。
(3)根据预定的危急值范围和标准,识别出临床危急值。
2.报告临床危急值(1)医学检验师应立即将识别的临床危急值报告给相关负责人。
(2)相关负责人应及时接收和处理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并迅速传达给相应的医生或护士。
3.处理临床危急值(1)医生或护士在接到临床危急值的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确认,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在处理临床危急值的过程中,医生或护士应与病患或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说明,以便他们了解病情和治疗进程。
4.反馈和总结(1)医疗机构应建立反馈和总结机制,对临床危急值的管理过程进行评估和改进。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一、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1.制定相关政策:医疗机构应制定详细的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
该制度应明确危急值的定义、分类、报告流程、报告责任方和质量管理要求等内容。
2.明确临床危急值的定义:为了避免歧义和混乱,应明确危急值的定义,例如:危急值是指在特定范围内的生化指标异常,临床意义重大,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3.分类危急值:根据临床实践和医学知识,将危急值划分为一般危急值和特殊危急值。
一般危急值是指在一定的临床范围内异常,特殊危急值是指在个体化诊疗中的异常。
4.建立报告流程:明确危急值报告的路径、方式和时间要求。
报告流程应优化和简化,减少报告链条的长度和延迟时间,确保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5.规定报告责任方:明确各角色在临床危急值报告中的责任与职能。
例如,医生在发现危急值时负责及时报告,护士在接收到报告后负责通知相应的医师或科室。
6.明确质量管理要求:制定标准化的质量管理要求,包括定期进行临床危急值报告的回顾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改进流程,提高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临床危急值报告流程1.发现异常值:医生或医学技术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异常值时,应及时确认异常结果,并验证是否为危急值。
2.认识到危急程度:医生应根据临床意义和相关指南,判断这个危急值的临床危害程度。
3.立即采取行动:医生应根据危急值的临床意义和危险性,立即采取行动,如调整治疗方案、通知患者停药或进行紧急手术等。
4.报告临床危急值:医生应按照制定的报告流程,将危急值信息及时、准确地报告给相关的医疗团队成员。
5.接受报告并核实:接收到危急值报告的医生或护士应及时核实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6.记录和跟进:报告后应及时记录危急值相关信息,包括报告时间、处理措施和结果等,以便后续追踪和分析。
7.质量管理和回顾: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临床危急值报告的质量管理和回顾工作,评估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并根据评估结果改进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和流程的建立对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
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一、概述二、危急值报告制度1.危急值定义根据医疗机构制定的标准,对各项检查指标的危急值进行统一规定,以确保在达到或超越危急值时能够立即报告给相关医生或医务人员。
2.危急值报告负责人医疗机构应指定专门负责危急值报告的人员,通常为检验科或影像科的临床危急值报告专员。
该人员负责接收、报告危急值,并协助医生进行处理。
3.危急值的报告标准医疗机构应设定明确的危急值报告标准,并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清楚危急值报告的标准,并能准确操作。
4.危急值的报告方式三、危急值报告工作流程1.发现危急值危急值首先需要医疗机构设定相关的临床危急值参考标准,并确保检查结果能够在实时返回给相关部门。
一旦检验结果或影像结果超出危急值,就应立即报告。
2.接收报告3.确认危急值接收到危急值报告后,报告专员应立即核实患者的身份以及临床情况,并再次确认危急值是否属实。
如果确认属实,应进一步处理。
4.报告医生报告专员应及时将危急值报告转交给相关医生或医务人员。
为确保报告准确无误,应注明患者的基本信息、示警值及相关临床症状。
5.医生处理相关医生收到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包括在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初步处理,评估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并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报告专员。
6.记录和追踪报告专员应在内部系统中记录危急值的发现和处理情况,并将相关信息归档。
医疗机构还应设立相应的质控机制,对危急值的报告和处理情况进行监督和追踪,以确保危急值的报告和处理流程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总结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与工作流程为了保证医疗机构及时处理患者危急状况而建立,旨在减少患者因危急状况而产生的不良后果。
医疗机构应制定明确的危急值报告标准和工作流程,并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危急值报告和处理工作,以确保危急值能够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
通过建立完善的危急值报告制度和工作流程,医疗机构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为加强对临床辅助检查“危急值”的管理,保证将“危急值”及时报告临床医师,以便临床医师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杜绝医疗隐患和纠纷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一、“危急值”是指辅助检查结果与正常预期偏离较大,当这种检查结果出现时,表明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检查结果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二、各医技科室在确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后,应立即报告患者所在临床科室,不得瞒报、漏报或延迟报告,并详细做好相关记录。
三、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抢救病人生命,保障医疗安全。
四、操作流程
(一)门、急诊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
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门、急诊患者出现“危急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门、急诊护士(分诊员),护士(分诊员)在最短时间内通知接诊医生(或直接通知接诊医生),并做好登记,由接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记
录在门诊病历中。
(二)住院病人“危急值”报告程序
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发现住院病人出现“危急值”情况时,应立即通知
所在病区,病区接收人员做好登记并立即报告主管医师或值班医师。
(三)登记程序
“危急值”报告与接收均遵照“谁报告(接收)、谁记录”的原则。
医技科室与门急诊、病区均建立《危急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对“危急值”处理的过程和相关信息做详细登记,记录检查日期、患者姓名、病案号、科室、床号、检查项目、检查结果、复查结果、临床联系人、联系电话、联系时间(min)、报告人、备注等项目。
(四)处理程序
1、医技科室检查结果出现“危急值”时,检查者首先要确认仪器和检查过程是否正常,在确认仪器及检查过程各环节无异常的情况下,立即复查,复查结果与第一次结果吻合无误后,检查者立即电话通知患者所在临床科室,并在《危急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上详细记录,并将检查结果发出。
2、临床科室在接到“危急值”报告后,如果认为该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情不相符或标本的采集有问题,应重新留取标本送检进行复查。
如复查结果与上次一致或误差在许可范
围内,检查科室应重新向临床科室报告“危急值”,并在报告单上注明“已复查”。
3、临床科室接到“危急值”报告后,须紧急通知主管医师、值班医师或科主任,临床医师需立即对患者采取相应诊治措施,并于6小时内在病程记录中记录接收到的“危急值”检查报告结果和采取的诊治措施。
五、“危急值”报告重点对象是急诊科、手术室、各类重症监护病房等部门的急危重症患者。
.
六、“危急值”报告科室包括:检验科、影像科、超声科、心电图室等医技科室。
七、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
1、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范围
2、临床危急值报告与处理流程
:1附件.
1:医技科室危急值报告范围
一、临床检验危急值报告范围
1、临床生化
血钾<3.0mmol/L或>5.5mmol/L;血钠<125mmol/L或>155mmol/L;血氯<90 mmol/L或>120mmol/L;血钙<1.5mmol/L或>3.5mmol/L;
血糖<2.5 mmol/L或>15.0mmol/L;血尿素氮(血BUN)>15.0 mmol/L;血肌酐(血CRE)>450μmol/L;丙氨酸转氨酶(ALT)>3u/L;
抗HAV-IgM阳性。
2、临床检验:
血小板(PLT)<50×10/L或>600×10/L; 99白细胞(WBC)<3.0×10/L或>40×10/L;99血红蛋白(Hb)<50g/L或>180g/L;PT>20s;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40s;
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FIB)≤1.0g/L或≥10g/L;
血液标本检出疟原虫(PLT、WBC、Hb值血液病结果第一次稳定以后除外)。
3、临床微生物:
血培养阳性;脑脊液培养阳性;粪便检出霍乱弧菌。
4、结合不同的专业特点制定出特别“危急值”项目
(1)肾病住院病人:血肌酐(血CRE)>1200μmoL,二氧化碳分压PCO2≤55~70mmHg
(2)肝病区:血小板(PLT)≤30×10/L 凝血时间(PT)≥30s 9(3)烧伤病人:白蛋白(ALB)≤15g/L
30s
)≥PT,凝血时间(109/L×30)≤PLT,血小板(109/L×1.0≤WBC)血液病区:4(.
二、影像科危急值报告范围
1、中枢神经系统:①严重的颅内血肿、脑干出血;②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③脑疝;④颅脑CT或MRI扫描诊断为颅内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范围达到一个脑叶或全脑干范围或以上);⑤脑出血或脑梗塞复查CT或MRI,出血或梗塞程度明显加重。
2、脊柱、脊髓疾病:
CT/MRI检查诊断为脊柱外伤后压迫脊髓/脊髓横断损伤。
3、呼吸系统:①气管、支气管异物;②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压缩≥80%
③肺栓塞、肺梗塞。
4、循环系统: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5、消化系统:①食道异物;②消化道穿孔、梗阻;③急性胆道梗阻;④急性出
血坏死性胰腺炎;⑤肝、脾、胰、肾等腹腔脏器出血。
三、超声科危急值报告范围
1、异位妊娠破裂,伴大量内出血及失血性休克者;
2、大量心包积液,右室前壁暗区深度≥30mm,并出现心包填塞症状者;
3、腹主动脉瘤及腹腔动脉瘤破裂,伴大量内出血及失血性休克者;
4、外伤至脏器破裂,伴大量内出血及失血性休克者;
5、临床认定的其他危重患者。
四、心电图室危急值报告范围
1、心脏停搏;
2、急性心肌损伤;
3、急性心肌梗死;
、致命性心律失常:4.
(1)心室颤动;
(2)室性心动过速;
(3)多源性、R-on-T型室性早搏;
(4)频发室性早搏并Q-T间期延长;
(5)预激伴快速心房颤动;
(6)心室率大于180次/分的心动过速;
(7)二度Ⅱ型及高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8)心室率小于45次/分的心动过缓;
(9)大于2秒的心室停搏。
:临床危急值报告与处理流程2附.
医技科室发现并确认危急值
门、急诊病人住院病人
医技科室电话通知病区医护人员医技科室通知门、急诊护士(分诊员)或直接通知到诊室病区医护人员核对危急值信息并在《危急值及处理措施登记本》记录
通知不到病通知到病人通知主管或值班医生
人,门诊部或总值班备案医生复核、确认危首诊医师在岗情况急值报告并处理,病程记录中有记录
不在岗在岗
立即接诊门诊护士安排同一专科急诊室护士安排同一科值班医生立即接其他医生立即接诊断、治疗,记录到门诊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