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唐入宋都城管理制度的变革_张春兰

合集下载

【初中必刷题】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二)

【初中必刷题】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二)

【初中必刷题】历史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二)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2分)1.(2024七下·期中)[2023 安徽池州期中]制作历史知识小卡片是学好历史的一种方法,在下面知识卡片的空白处填写的正确内容应是()隋朝建立时间:581年人物:杨坚都城:长安阶段特征:____A.四分五裂,战乱不断B.北击匈奴,无为而治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D.开辟丝路,沟通中外2.(2024七下·期中)[2023 山东青岛期末]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时期形成了“开元盛世”。

下列材料说明这两个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之一是统治者()A.重视农业生产B.善于虚怀纳谏C.重视选贤任能D.重视整顿吏治3.(2024七下·期中)[2022广东梅州期中]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A .秧马B .曲辕犁C.筒车D.楼车4.(2024七下·期中)[2023 四川泸州中考]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时期“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在京师长安还有胡姬所开酒店,专卖胡酒,成为文人雅游饮宴之所。

这些现象()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强化B.得益于民族交往与交融C.反映了长安城布局严整D.凸显手工制作水平高超5.(2024七下·期中)新考向跨学科自然界中鸟可以扮演传播植物种子的使者,从而推动生物圈的物种交流。

下面是模拟这一原理制作的示意图,该图可被纳入的历史学习主题是()A.唐与吐蕃的民族交融B.古代中日两国的交往C.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D.佛教文化的传播历程6.(2024七下·期中)[2023 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张家港黄泗浦遗址(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发现的唐代寺庙建筑基址,其布局与日本唐招提寺极为相似,这最有可能为下列哪一事件提供佐证()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玄奘西行D.郑和下西洋7.(2024七下·期中)[2023 福建南平期末]历史典故往往来源于真实的历史故事,并可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

唐宋变革论名词解释

唐宋变革论名词解释

唐宋变革论名词解释唐宋变革是指中国历史上从唐朝到宋朝这一时期的历史变革和社会转型。

唐宋变革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新时期,标志着农业经济向商业经济过渡、社会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文化思想向新风尚转变的重要历史节点。

唐宋变革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革和发展:一、政治制度变革: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隋朝的统一战争和唐太宗的迁都洛阳都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然而,唐朝中后期由于战乱和官僚专权,国家逐渐走向衰败。

而宋朝则通过一系列的变革和制度创新,建立了相对于唐朝更为稳定和健全的政治制度。

宋朝实行科举制度,使社会上升的机会变得更加公平,扩大了知识分子的参政权,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率,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农业经济向商业经济的过渡:唐朝是中国封建制度下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开封作为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人和商业活动。

宋朝则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专业分工和市场经济在宋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宋代的城市商业繁荣,盐业、丝绸业、瓷器业等行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财政收入和国家财富大幅增加。

三、社会制度的转型:唐朝还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封建制度的内在矛盾暴露出来。

宋朝则有意识地推动了封建制度向官僚封建制度的转型,将地方地主和官僚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相对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封建制度。

宋朝还重视商人阶层的地位和作用,封建社会开始发展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四、文化艺术的创新与繁荣:在唐宋变革时期,中国文化和艺术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创新。

唐代的诗歌、绘画和文学作品达到了顶峰,唐代的文官和文化名人如鱼之多。

宋代则继承了唐代的文化传统,在写实绘画、骈文创作、词牌音乐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的来说,唐宋变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涉及政治制度、经济社会和文化艺术的变革与创新。

唐朝为宋朝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宋朝则以创新的精神和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022-2024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2022-2024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2022-2024北京高三一模历史汇编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单选题1.(2024北京朝阳高三一模)唐代后期以来,“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

北宋中期清查出漏税耕地三百六十万亩,又对全国耕地按照肥瘠程度进行征税。

该项政策的实施()A.节约了政府财政开支B.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C.使农民负担有所减轻D.保障了地主官僚的利益2.(2023北京延庆高三一模)宋初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稳定方面效果显著。

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些效果的取得得益于()①派知州与通判管理地方①设立“二府三司”及内阁①设诸路转运司管理财政①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3.(2023北京东城高三一模)“宋初革五季之患,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分命朝臣出守列郡,号权知军州事(官职名称),军谓兵,州谓民政焉”“太祖始削外权……令文官权知”。

材料表明宋初()A.放松社会管控B.机构权力分散C.加强地方控制D.边防压力减轻4.(2022北京朝阳高三一模)盛唐以前实行的是三省六尚书二十四司加卿监的官僚体制,尚书省户部是财宋初形成的理财体制,在神宗元丰年间进行了改革,收夺地方财权,恢复了省部司监旧体制,一直延续到南宋后期。

观察唐朱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程,下列几个理解中准确的是D.①①5.(2022北京朝阳高三一模)盛唐以前实行的是三省六尚书二十四司加卿监的官僚体制,尚书省户部是财政的首脑。

到盛唐时盐铁使、转运使、度支使、三司使等使职出现,理财体制发生了根本改变。

经五代至宋初形成的理财体制,在神宗元丰年间进行了改革,收夺地方财权,恢复了省部司监旧体制,一直延续到南宋后期。

观察唐宋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程,下列几个理解中准确的是A.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D.①①二、材料分析题6.(2022北京房山高三一模)经济变革材料一1069年宋朝为指导变法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

北宋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北宋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

北宋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持续了近二百年的时间,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改革和变革,对当时的地方管理制度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北宋时期,地方管理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北宋地方管理制度的变化进行探究,以期从中发现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北宋初期的地方管理制度在北宋初期,地方管理制度主要是依照唐代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革和调整。

北宋初期,国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主要是通过京官和地方官员来实施。

京官指的是中央政府的官员,他们直接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和指导。

而地方官员则是在各地设立的官署中工作,他们主要负责地方的政治和经济管理。

在这一时期,地方官员的晋升和调动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的,地方政府的职权也是由中央政府来授予的。

这种管理制度有利于维护中央政府的权威和统一,但也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腐败现象比较严重,地方官员缺乏积极性等。

二、北宋中期的地方管理制度北宋中期,地方管理制度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地方政府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行政管理机构,比如州、县等。

这些机构在管理制度上与地方官员的职权存在一定的分离,从而可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此外,北宋中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地方管理制度,比如州县制度、三司制度等。

这些制度都对地方管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地方政府的管理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在这一时期,地方政府的管理更加注重于规范和法制,地方官员的任免也更加依据法律和政策,从而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

三、北宋后期的地方管理制度北宋后期,地方管理制度经历了进一步的变化。

这一时期,地方政府对地方管理的规范程度更高,地方政府的职能和权利也更加明确和规范。

在这一时期,地方政府开始出现了一些新型的行政管理工具,比如户籍制度、地方教育制度、财政制度等。

这些制度为地方政府的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途径,使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管理地方。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城市管理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

从早期的城市雏形到封建社会的成熟管理制度,再到近现代的城市化管理,其发展历程丰富多彩。

一、早期的城市雏形在夏、商、周时期,城市初现雏形,管理制度也相应出现。

这一时期,城市主要是作为政治和军事中心,因此,管理制度主要围绕宫殿、城墙等基础设施展开。

城市规划、居民管理、物资储备等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

二、封建社会的成熟管理制度进入封建社会后,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扩大,城市管理制度也逐步走向成熟。

秦汉时期开始推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并实行宵禁制度以保证城市的安全。

同时,为了维护城市秩序,还设立了专门的市官进行市场管理。

唐宋时期,城市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如《唐律疏议》和《宋刑统》中都有关于城市管理的相关规定。

这一时期,城市的功能也更加多样化,除了政治、军事中心外,还成为了商业、文化中心。

三、近现代的城市化管理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逐步接受西方城市管理理念。

清末民初时期,一些开明的官员开始推动城市改革,学习西方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借鉴了苏联的城市管理模式,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改造。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逐步完善了城市管理制度。

四、总结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早期的简单雏形到封建社会的成熟管理制度,再到近现代的城市化管理,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新。

这些演变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人们对城市管理的不断探索和思考。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还能为当前的城市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同时,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唐宋时期的制度与社会变革

唐宋时期的制度与社会变革

唐宋时期的制度与社会变革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这一时期的制度调整和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阐述唐宋时期的制度改革和社会变革。

一、政治制度的变革在唐宋时期,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从封建制向官僚制转变。

唐代通过推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建立了一套官员选拔制度,这对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而宋代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实行乡试、省试和殿试,选拔了一大批人才进入政府。

此外,唐宋时期还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偏远地区的统治体系,增强了封建皇权的稳定性和行政效能。

二、经济制度的变革唐宋时期,经济制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唐代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逐渐向商业经济转变。

在唐朝,随着商业的发展,私人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私人财产逐渐保护起来。

而宋朝则进一步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对商人的保护,发展了银行业和交易所等金融机构,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文化制度的变革唐宋时期,文化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文化的繁荣成为了这一时期的显著标志。

唐代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诗和唐画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到了宋代,文化更加繁荣,宋词和宋画的出现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同时,宋代积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对农业、制造业和军事技术有了重要的贡献。

四、科技制度的变革唐宋时期,科技制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农业方面,唐代推广了汉代的水利工程,并引入了新的作物和农业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宋代在农业方面进一步创新,推广了田块的整理和深耕技术,改进了种植方法和农具,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制造业方面,唐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有利于书籍的大规模传播。

宋代更进一步完善了印刷技术,并发明了指南针和火药等重要科技。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的制度与社会变革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届中国宋史研究会主要论文

历届中国宋史研究会主要论文

历届中国宋史研究会主要论文1980年第一届年会编刊宋朝的官户(朱家源、王曾瑜)宋朝划分乡村五等户的财产标准(王曾瑜)谈谈宋代的乡村中户(朱家源)论宋代客户的人身依附关系(苏金源)宋代乡村客户的封建隶属关系(曾琼碧)两宋的土地买卖(梁太济)试论宋代的诉讼法与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关系(董家骏)宋代封建租佃制的几种形式(李春圃)有关宋代差役的几个问题(汪槐龄)宋代商税制度简述(戴静华)唐宋行会制度之研究(扬德泉)从钱帛兼行到钱楮并用(李埏)宋元时期高昌回鹘初期农业封建社会的若干特征(程溯洛)宋代广州香药贸易史述(关履权)王安石对北宋兵制的改革措施及其设想(邓广铭)论保马法(陈振)略论吕惠卿(周宝珠)宋初军事行动的经济目的与策略(马伯煌)略论南宋未年四川军民抗击蒙古贵族的斗争(胡昭熙)一二五八年前后宋、蒙、陈三朝间的关系(陈智超)论北宋的兵变(贾大泉)从海上之盟到绍兴和议期间的兵变(虞云国)张景学术思想述评(郑涵)欧阳修的史学(陈光崇)北宋时期的政治斗争与诗文革新运动(商韬)《梦溪笔谈》中有关史事记载订误(徐规)杨么起义军水战地点与寨址问题初探(李涵)《续资治通鉴长编》注文考略(裴汝诚、许沛藻)宋代都市发展两证(程应鏐)补辽横使(一名泛使)列传(张亮采)试论宋代江西经济文化的大发展(许怀林)1982年第二届年会编刊宋代的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漆侠)宋代财政与商品经济发展(汪圣铎)关于宋代镇市的几个问题(戴静华)宋代解池盐产考折(郭正忠)宋代布帛生产概观(魏天安)宋代四川的纺织业(贾大泉)再论南宋的屯田和营田(郦家驹)南宋的义役(何高济)关于唐宋庄园的几个问题(陈振)北宋馆阁制度述略(倪士毅)论宋代国子学向太学的演变(张邦炜、朱瑞熙)试论北宋科举制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何忠礼)宋代监察制度特点(金圆)北宋转运使制度略论(许怀林)北宋的转运使(郑世刚)北宋东京城坊考略(孔宪易)论唐宋之际的天命与反天命思想(姚瀛艇)吕端与宋初的黄老思想(张其凡)试论宋儒关于“人欲”问题的争辩(周宝珠)略论宋初古文运动的两种倾向(陈植锷)论两宋时期的医学发展(何应忠)厮罗与河湟吐番(吴天墀)契丹“草原本位政策”说质疑(李锡厚)评宋太祖“先南后北”统一战略(徐规)论范仲淹在御夏战争中的贡献(李涵)张浚事迹述评(杨德泉)1984年第三届年会编刊略谈宋学——附说当前国内宋史研究情况(邓广铭)两宋的户等划分(粱太济)宋代客法律地位再探索(朱瑞熙)宋代佃耕官田的农民及其地位(曾琼碧)宋代公使钱研究(俞宗宪)北宋关中社会经济试探(杨德泉、荀西平)余代江西的铜矿业(许怀林)宋代商业立法述略(董家骏)宋代文献计钱方式例析(李伟国)宋化乡村的布帛买卖(戴静华)宋代川峡铁钱研究(郭正忠)略论宋代的捡校库(李伟国)王小波、李顺起义考索二题(吴天墀)南宋二十户豪横的分析(陈智超)从曾布根究市易违法案的纷争看新党内部的矛盾与问题(李涵)王安石改革吏治的设想与实践(刘坤太)宋代州县守令的考核制度(金圆)论宋代的县尉(陈振)宋代的邮递铺兵(王云海、张德宗)略论宋代职官简称、别名(龚延明)北宋东京城坊考略(第二部分)(孔宪易)李继迁领导的反宋就争是一场反对民族压迫的正义斗争吗?(汤开建)试论绍兴九年金人归还陕西、河南的原因(张星久)宋朝在四川的民族政策(贾大泉)试论宋代羁縻制及其对贵州的羁縻控制(李世宇)薛季宣的生平、著作及其对道学思想的异议(周梦江)《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考略(许沛藻)《旧闻证误》研究(徐规)刘昌诗及《芦浦笔记》版本考(张荣铮)龚明之和他的《中吴纪闻》(孙菊园)庸将负盛名——略论曹彬(张其凡)杨业考(李裕民)论林逋(程应鏐)论北宋御夏名将种世衡(虞师)宋人生卒年丛考(王松龄)宋代妇女再嫁问题探讨(张邦炜)1987年第四届年会编刊学术研究中的实事求是(代前言)(邓广铭)北宋的司农寺(王曾瑜)关于宋代的知制浩和翰林学士(陈振)翰林学士与宋代政治初探(杨果)论宋代科举中的特奏名(张希清)略论宋太宗的官制改革(贾玉英)宋朝的“待外戚之法”(张邦炜)宋哲宗亲政时对西夏的开边和元符新疆界的确立(马力)宋理宗“端平——淳祐更化”刍论(段玉明、胡昭曦)契丹夷离堇考述(高申东)论熙丰农田水利法实施的地理分布及其社会效益(杨德泉)论宋代西北的屯田(李蔚)北南宋物价比较研究(汪圣铎)宋代交引初探(姜锡东)宋代矿冶经营方式的变革和演进(王菱菱)两宋时代福建商业经济的发展(彭友良)繁塔管见(孔宪易)论吕文德及吕氏军事集团(屈超立)蒙吉“假道于宋以灭金”战略剖析(邹重华)有关“铁鹞子”诸问题的考释(汤开建)宋代刺配法述论(郭东旭)“江州义门”与陈氏家法(许怀林)神权与宋代社会——略论宋代祠庙(程民生)龙昌期——被埋没了的“异端”学者(吴天墀)宋代等贵贱思想论略(刘坤太)邵雍思想与老庄哲学(刘复生)叶适经济思想与商品经济(周梦江)论宋史研究中的方志史料(王云海)宋修起居注考述(蔡崇榜)《宋史·职官志补正》示例(龚延明)《宋史·李舜臣传》考补(来可泓)《简明宋史》质疑辨误五十例(梁太济)1992年第五届年会编刊契丹的役(漆侠)宋代官私商业的经营方式(姜锡东)宋代画市场初探(李华瑞)宋代中国与海外药物交流述论(王棣)唐宋茶产地和茶产量(贾大泉)宋代西北人口及土地问题(程民生)宋代藏族人口蠡测(白自东、任树民)唐宋之际宗族制度变革概论(王善军)宋代城市住房政策研究(胡建华)宋代的军器生产(张德宗)试论宋代的日用官尺(郭正忠)女真奴隶制的演变(乔幼梅)宋代官员黜降法初探(苗书梅)宋代言官选任制度述论(虞云国)台谏制度与北宋前期的相权(贾玉英)南宋科举类省试述论(张希清)宋朝将兵驻地考述(李昌宪)宋代刑讯制度论略(季怀银)试论宋代政治史的分期(张其凡)试论王安石开拓荆湖“蛮”地(马力)论武仙在五朵山一带的军事行动(萧鲁阳)宋代秘密宗教与法禁(郭东旭)《东轩笔录》记事订误(徐规)高期得及其《耻堂存稿》(来可泓)《默记》研究(裴汝成等)从孔庙制度看宋代儒学的变化(袁征)试论洪适的碑石研究(陈江)南宋漳州士人的爱国传统(杨国宜)析“易学在蜀”(胡昭曦)读《漫谈辛稼轩的经济生活》书后(邓广铭)宋真宗刘皇后其人其事(张邦炜)周密卒年献疑(何忠礼)崖门水域宋元沉船的初步考察(陈智超)宋都御街考论(李良学)1994年第六届年会编刊城狐社鼠(王曾瑜)略论宋代士大夫的法制观念(何忠礼)宋代任官制度中的权摄官问题(苗书梅)略论晚宋史的分期(胡昭羲)宋代火政考略(汪圣铎)论宋代防治官吏经济犯罪(郭东旭)论宋代士兵逃亡及其影响(游彪)宋代四川帅司路考述(李昌宪)试论宋代纸币的性质及其历史地位(包伟民)宋代纸币信用的发展演变(高聪明)从济源千仓渠水科条碑记看宋代农田水法特点(周宝珠)论宋代金银矿业发展的社会因素(王菱菱)宋朝的酒户(李华瑞)宋代的茶叶市场(李晓)宋代与海外药物交流再探(王棣)试论宋代的“女使”(宋东侠)两宋时期的义冢制度(张邦炜)略论宋代地域文化(程民生)略论陈淳对程朱理学伦理思想的几点贡献(刘坤太)宋代民间信仰中的佛教因素(范荧)刻在岩壁上的哲学伦理巨著(郭相颖)《宋会要》的利用与整理(陈智超)宋代四川史学述要(蔡崇榜、吴天墀)宋初官方校勘述论(汝企和)范仲淹研究两题(方健)谢翱及其《登西台拗哭记》(常绍温)宋代“沪夷”社会的演变(刘复生)大理国职官制度考略(段玉明)一九七九年以来王小波、李顺起义研究综述(粟品孝)1996年第七届年会编刊宋代监当官初探(苗书梅)略论封驳制度在宋朝的演变(贾玉英)宋代士兵逃亡法考述(游彪)论宋太祖朝的科举取士(张其凡)简论北宋官员的俸禄制度及其特点(张全明)陈东和欧阳澈之死(王曾瑜)论南宋“名公”的审判精神——读《名公书判清明集》有感之一(郭东旭)从官庄看宋朝政府的管理活力(李清凌)国家控制在宋代的市场手段化倾向(龙登高)论宋代西北区域市场的形成(乔幼梅)海外贸易与宋代海南岛商业的发展(黄纯艳)论宋代矿产品的禁榷与通商(王菱菱)北宋茶法变动的历史考察(林文勋)试论北宋时期“三教一家”义理的出现(朱云鹏)试论“洛蜀会同”(粟品孝)有关“朱陈之辨”的几个问题(汤勤福)论宋代佛教地域分布(程民生)宋代的刺字和文身习俗(朱瑞熙)宋代家法族规试探(戴建国)南宋后期的议鹾诗——宋人诗与社会舆论之二(郭正忠)试论宋代史学的政治功利主义(王天顺)宋代的考据之学(陈江)宋朝《总类国朝会要》考(王云海)《皇宋十朝纲要·升改废置州府》补正(徐规)贸易与西夏侵宋的关系(李华瑞)西夏官牧制度初探(杜建录)两宋时期播州军民在抗击金蒙(元)斗争中的贡献(候绍庄)岷江上游宋代的羌族“羁縻州”(刘复生)1998年第八届年会编刊宋代官员公费用餐制度概述(朱瑞熙)宋钦宗和他的四名宰执(王曾瑜)两宋宰相群体研究(李裕民)宋哲宗亲政时期的曾布(裴汝诚)论宋代士大夫政治对皇权的限制(程民生)宋代刑罚体系研究(戴建国)论宋朝赦降制度(郭东旭)宋代提举官初探(贾玉英)宋初宦官制度考析(赵雨乐)宋朝审计机构的演变(肖建新)宋代的沙头市与南草市(杨果)宋代长江中游沿岸地区的商业贸易(雷家宏)略论宋代太湖流域的区域性市场(虞云国)宋代市易法的性质研析(魏天安)宋代仓宪倅丞财赋征调系统简述(包伟民)发运司与提点坑冶铸钱事(汪圣铎)明教大师契嵩与理学(高聪明)朱熹史学思想在宋代史学的地位(汤勤福)欧阳修私撰《新五代史》浅论(曹家齐)邵晋涵与宋史研究(张树相)宋初精神文明建设简论(王善军)论西夏政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李清凌)《天盛律令》的西夏社会形态(王天顺)试论西夏的牌符(杜建录)西夏疆域研究(刘菊湘)《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述要(白滨)辽金元时期蒙古草原农业生产的发展(高树林)辽宋金西夏时期少数民族的婚姻制度与习俗(关树东)2000年第九届年会论文集2000年国际宋史研讨会开幕词(漆侠)近臣与外官:试析北宋初期的枢密院及其长官人选(邓小南)北宋文臣统兵的真相((美)罗文)从枢密院长贰出身变化看北宋“以文驭武”方针的影响(陈峰)宋代的八路定差法与使阙((日)渡边纮良)宋代州级属官体制初探(苗书梅)北宋河北缘边安抚使研究(李立)论宋代胥吏的作用及影响(祖慧)刘后及其对宋代政治文化的影响(贾志扬)文人文化与蔡京和徽宗的关系(伊沛霞)郑清之与南宋后期的政争(王德毅)北宋的科举取士与学校选士(张希清)世选制度与契丹的家族势力(王善军)宋代福建地区的土豪型物资流通和庶民型物资流通(佐竹靖彦)南宋中晚期的役法实况——以《名公书判清明集》为考察中心(黄繁光)宋代纲运的管理办法(韩桂华)宋代钱监管理试析(汪圣铎)宋神宗时期货币制度研究(俞兆鹏)论均输法(李晓)宋代以后工商业中的生产性、资本性和经营性借贷(刘秋根)宋代官户的商业经营收入研究(曹福铉)宋代杭州人口考辨(沈冬梅)略论北宋开封府(贾玉英)北宋东京的市容和治安制度(久保田和男)文渊阁本《系年要录》校正举例(徐规)关于《梦粱录》及其作者吴自牧(梅原郁)《宋史筌》西夏列传(金渭显)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杨渭生)宋代士人家庭教育中的母教(粟品孝)略论宋代礼俗思想——以司马光《书仪》和《家苑》为主(木田知生)宋学诸派中之朱学地位(小岛毅)秦桧与洛学(高纪春)南宋四明史氏家族与佛教的关系(黄敏枝)宋代民风好讼的成因分析(许怀林)宋朝民间争讼简论(雷家宏)宋代“才女”现象初探(杨果、廖寅)2002年第十届年会论文集开幕词(朱瑞熙)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综述(李清凌)宋孝宗时的佞幸政治(王曾瑜)宋代冗官问题新论(李裕民)宋代科举省试制度述论(张希清)北宋的兵源与募征(姜锡东)论宋代的临朝听政(肖建新)宋代县级公吏制度研究(苗书梅)宋代官员致仕荫补制度(游彪)北宋潜邸出身将领述论(陈峰)论北宋制衡三衙的相关措施(范学辉)“嘉祐之治”问题探论(曹家齐)济王之死与晚宋政局(张金岭)辽代的皇族(王善军)西夏地方行政体制刍议(李昌宪)西夏的刑罚制度(杜建录)两宋东南沿海地区海洋发展路向论略(葛金芳)宋代江汉平原水陆交通的发展及其对经济开发的影响(杨果、陈曦)试析唐宋社会转型时期宋代经商群体的变化(吴晓亮)辽朝州县制度中的“道”“路”问题探研(关树东)太祖时期的社会经济形势与乾德茶法(沈冬梅)北宋后期西北边区的开拓与经营(安国楼)试论王安石变法前宋朝对西北边区的经略(汪天顺)四库馆臣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李华瑞)略论两宋官府对史部书的校勘(汝企和)朱熹《四书》学的治学特点(肖永明)回鹘文化影响契丹的点点滴滴(杨富学)论宋元关羽信仰的成因(蔡东洲)2004年第十一届年会编刊中国古代主流政治传统浅谈(以宋代为中心)(王曾瑜)宋代武官阶类别及其演变(龚延明)五代北宋前期都部署问题探讨(张邦炜杜桂英)导向的确立——兼谈宋初“欲武臣读书”与“用读书人”(邓小南)论北宋后期文臣与宦官共同统军体制的流弊(陈峰)宋代疆界述论(李昌宪)“爱元祐”与“遵嘉祐”——对南宋政治指归的一点考察(曹家齐)略论唐宋地方监察体制变革(贾玉英)南宋两浙沿海的水军(顾宏义)宋代的监察机制(肖建新)论南宋史籍有关金卫绍王“遇害”诸记载(曾震宇)两宋士兵逃亡法新探(张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成长与原始工业化进程的启动(葛金芳)“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论贾似道的公田法(何忠礼)宋朝西南边境民族地区的土地赋税政策(刘复生)宋人婚龄及平均死亡年龄、死亡率、家庭子女数、男女比例考(程民生)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富民强国思想(方如金、赵瑶丹)朱熹对民本思想的阐释和实践(杨国宜)宋理宗端平淳祐经济更化补论(段玉明、邹重华)两宋时期的气候变迁新探(张全明)宋代人口政策论要(曾育荣)两宋京师“皮场庙”考溯(陈学霖)宋人著作辨伪(龚延明李裕民)开宋代私家藏书提要目录先河的李淑与《邯郸图书志》(方建新)《东宫备览》“官僚”条阙页校补及作者陈模家世生平考(周斌)家学传承与学术发展——以宋代四川士人家族为例(邹重华)《宋史》论赞评析(李华瑞)蒙文通先生与宋史研究——读《蒙文通文集》(胡昭曦)狄谘卒年考(何冠环)五星聚天象与道统天命(韦兵)论宋代家训家范特点及其与民间社会控制之关系(杨建宏)论南宋中期四川的重要官员安丙(朱瑞熙)南宋潼川府路·昌州·大足与安丙(陈灼)安丙家族墓的发现、发掘及价值(唐云梅)2006年第十二届年会编刊国际宋史研讨会暨宋史研究会年会开幕词(朱瑞熙)唐宋的“富民”阶层及其在乡村社会中的地位(林文勋)唐宋时期“道”“路”制度区划变迁研究(贾玉英)试论北宋前期过度集权及其影响(汪圣铎)北宋后期文臣与宦官共同统军体制的流弊(陈峰)“便宜行事”与中央集权——以南宋川陕宣抚处置司的运行为中心(何玉红)宋代羁縻州“虚像”及其制度问题(刘复生)朝见与朝辞——宋朝知州与皇帝直接交流方式初探(苗书梅)宋代家庭中的奁产纠纷——以母亲为中心(高楠)宋朝的“乡举里选”(吴铮强)官箴与《戒石铭》(张希清)走向象征化的皇权(王瑞来)试论伪齐国的疆域与政区(李昌宪)辽宋间的禁地(陶玉坤)金世宗、章宗时期政风士风刍议(关树东)唐宋时期产业内分工深化与市场扩展探讨(张锦鹏)论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财政思想(赵瑶丹、方如金)南宋时期福建地区的水利建设和地域性差异(李瑾明)《宋史·地理志》所记建隆元年户数祛疑(戴扬本)两宋都城节日商品市场(魏华仙)宋朝“寄籴”考论(李晓)宋代女性经商探析(张金花)辽朝契丹人的养牛技术——从寻觅一幅辽墓壁画中的“契丹牛”谈起(肖爱民)西夏的物价、买卖税和货币借贷(史金波)宋代科举研究文献资料论述(龚延明)宋代士大夫家庭蓄妾现象之估量(程郁)疫病流行的时空分布及其对宋代社会的影响(韩毅)“道统”之辩——再论“朱陈之辩”——答方如金、姜鹏两先生(汤勤福)庆元钟考略(胡宁、蔡东洲)《营造法式》理论体系浅说(邹其昌)有关《永嘉先生八面锋》的几个问题(辛更儒)毕仲衍《中书备对》目录的发现及其意义(马玉臣)宋末吴兴士人社会初探(近藤一成)宋代峒丁的组织与运用(刘馨珺)宋朝西北的民族思想和实践(李清凌)宋仁宗的历史形象(余慧婷)吕嘉问《与元翰札》考释(杨倩描)论张世杰抗元的失误(俞晖)2008年第十三届年会编刊“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开幕词(邓小南)“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闭幕词(包伟民)宋代的帝王学 (王德毅)宋代文书制度研究的一个尝试——以“关”、“牒”、“咨报”为线索(平田茂树)宋代恩科论述 (龚延明)略论宋代的科举迷信及其对士人的影响 (何忠礼)宋代巡检再探 (苗书梅)宋代军事审判制度考述 (张明)北宋州衙散曹官之探析 (林煌达)赵抃与范镇之争的剖析——关于宋仁宗朝台谏运作模式的制度性思考(张其凡、白效咏)南宋陕西籍武将群体述论 (何玉红)宋代的贫富分化及政府对策 (林文勋、黎志刚)宋代作院与都作院 (魏天安)从转运使到总领——两宋理财官僚之比较 (雷家圣)从“录事”到“录事司”内涵的变化看宋辽金元区域社会的互动(吴晓亮)宋代四川宇文氏婚姻关系考 (邹重华)简论宋代民间的机械技术 (冯立羿)宋代水事纷争类型 (高楠)北宋州县仓救荒功能略论 (李华瑞)北宋时期的钱荒与政府购买制度 (李晓)从《长编》看北宋“折博”的多样性 (王文成、程震)蝗灾对宋代社会的影响 (黄繁光)试述北宋前期士大夫对待灾害信息的态度 (赵冬梅)淳化三年(992年)开封大疫与北宋政府的应对 (韩毅、刘红)南宋“儿女分产”法的再考 (津田芳郎)女性、身体、权利——基于《名公书判清明集》的考察 (杨果)南宋纺织业的生产与销售形态论略 (葛金芳)南宋人口增长的空间差异及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吴松弟)略论南宋时期的民变 (粟品孝)南宋四川地区至首都临安的主要交通路线 (张锦鹏)宋代义理史学再评价 (罗炳良)将错就错:宋代士大夫原道试探——以范仲淹的君臣关系论为中心的考察(王瑞来)王安石《周官新义》探微 (方笑一)宋王朝与泗州僧伽塔 (汪圣铎)成为正神——宋元时期张王信仰中的官民互动 (皮庆生)《宋故冯翊郡太君张氏墓志铭》考 (李伟国)俄藏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的概况与价值 (孙继民)《北番地里》所载辽国南京道西京道州军辨正 (王明荪)国家图书馆藏西夏文献整理续记 (史金波、王菡)“国际宋史研讨会暨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会议综述(黎志刚、董雁伟)编后记2010年第十四届年会编刊开幕词(邓小南)开幕式祝词(王德毅)开幕式祝词(冻国栋)会议学术总结(包伟民)闭幕式致词(蓝克利)闭幕词(邓小南)宋代衙门的放告与保人(刘馨珺)由《曾公遗录》所见宋代宰相的政治空间(平田茂树)北宋徽宗时代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围绕政治文化与对都城空间的视线(久保田和男)苏州玄妙观元碑《天庆观甲乙部符公据》考——兼论宋元交替时期的宋代“文书”(小林隆道)“农商社会”:两宋江南社会经济的时代特征(葛金芳)两宋乡村社会保障模式初探(张文)宋朝民间对救荒榜的正负反应(杨宇勋)论宋代的销金禁令与实施效果(王菱菱)一块宋钞版文字的解读(李伟国)南宋四总领所与供军财赋的收支(雷家圣)北宋晚期王厚军事活动论略(罗家祥)试探宋金和战与高宗心态的转折(黄繁光)隆兴元年的宋金宿州之役(李天鸣)南宋时代的鄂州(王德毅)宋朝开国史与士人的记忆及改造——以宋朝“崇文”气象为中心的考察(陈峰)也论科举制度下的社会流动——以宋代为中心(何忠礼)唐宋“见舅姑”礼考论——以“辨方正位”的礼数之变为中心的观察(赵旭)从家祭礼看宋代的礼制、礼学与秩序构建(李旭)维摩诘形象在宋代的转折(陈韵如)两宋时期民众东岳信仰考察——以日常进香与朝献为中心(刘云军)空间的意义:宋人画作中的女性角色定位(杨果)北宋东京的衙署与士人交游(梁建国)《隆平集》史料源流考(梁思乐)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的编纂特点与史学价值(罗炳良)试论纲目体在南宋时的创立及运用(燕永成)2012年第十五届年会编刊开幕致辞(邓小南)唐宋时期州组织结构变迁初探(贾玉英)社会文化理念的政治运作——宋代母/后的政治权力与位置试探(刘静贞)考课、监司与监察(青木敦)论宋代“对移”制度——兼论监司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体制(宫崎圣明)两宋间政治空间的变化——以魏以翁“应诏封事”为线索(平田茂树)宋代的转对、轮对制度(藤本猛)宋代士大夫“公法”理念略论(郭东旭、王晓薇)宋代官吏失入死罪法规初探(马玉臣)民间信仰中经典话语与地方观念的调和——以宋代东岳庙记为中心(刘云军)甲午再乱:北宋中期的蜀地流言与朝野应对(黄博)稀阔之典——皇祐二年明堂礼发微(陈文龙)南宋宁宗时期史弥远政权的成立及其意义(小林晃)宋代绘画的解剖学——从绘画解读都市和社会(伊原弘)。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 题型4因果类选择题

高中历史二轮复习  题型4因果类选择题

如发明于北宋的犁刀,到南宋时已经成为江南各地开荒的必备工具。根据
所学知识判断,两宋时技术发明“推广速度明显加快”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印刷业的蓬勃发展 C.造纸术的发明
B.指南针的应用 D.科举制的扩大
解析 印刷术的发明促进文明的革新和进步,导致两宋时期科技发明 的推广明显加快,A 项正确;B 项主要是航海;C 项属于是推动思想进步; D 项主要选官制度。
答案 B
第4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2.(2019·合肥市高三一模)唐以前的政治家和都城建筑的设计者,为了 确保都城内部的安全,都主张采用封闭式的结构。到唐宋之际,都城制度 发生重大的变化,就是从封闭式变成了开放式。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和君权至上思想的弱化 B.城市人口的缩减 C.城市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活跃 D.理学思想和土地兼并的盛行
答案 B
第12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考前顶层设计·历史通史版·教案
点评 材料型选择题是历史材料题的扩展和延伸。此类题型的结构特 点有两种形式,一是在选择题的题干上引入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创设新情 境,并根据材料设置备选项。二是题干中没有材料,而是以不同材料作为 备选项,要求同学们根据材料内容与题干要求对比进行选择。同一般材料 解析题一样,材料型选择题的材料来源广,形式多样,如文字材料、图片 材料等。材料选择题对同学们能力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同学们具有阅读 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即要求同学们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能力,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 力。其次要求学生善于通过材料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
第13页
赢在微点 无微不至

唐宋时期管理制度

唐宋时期管理制度

唐宋时期管理制度唐宋时期管理制度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严格的等级制度、官员选拔制度和税收制度。

在这个时期,国家将社会划分为三级,分别为士农工商,这被称为封建等级制度。

这种等级制度为国家的管理提供了基础,也使得整个社会形成了明确的社会地位和职责。

在这个等级制度下,官员选拔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国家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这使得人才能够充分发挥,也为国家管理提供了足够的官员队伍。

在唐宋时期,国家税收制度也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

在唐代,国家通过对民间土地的征收,收取赋税来维护国家机器的运转,通过这一方式进行财政收入。

而宋朝时期,国家在税收方面更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单一货币制度、税收分类等,为国家的管理提供了充足的财源。

这些税收制度的变革使得国家的管理有了更为丰富与可操作性。

在唐宋时期,国家也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

在这个时期,国家制定了很多法律条款,并且对违法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制定了相应的处罚。

这样的法律制度为社会的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依据,也为社会的稳定与安宁提供了保障。

同时,这一套法律制度也为公正司法提供了保障,从而使得国家的管理更加公正与规范。

另外,唐宋时期国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比如,唐代时期,国家实行了院校制度,这样的制度为社会提供了足够受教育的机会,也为国家的管理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而宋朝时期,国家也实行了科技发展政策,国家将大量的财政投入到科技发展上,这使得国家的管理也更加科学与现代化。

在唐宋时期,国家关于管理制度的改革也是非常积极的。

在管理制度的改革上,国家一直都在不断进行尝试与总结,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

通过这样的改革,国家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为后来的管理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的管理制度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脉络。

封建等级制度、官员选拔制度、税收制度和法律制度,以及一系列政策与措施的实施,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唐宋时期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并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唐宋变革历程解读

唐宋变革历程解读

唐宋变革历程解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宋时期是一个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阶段。

从政治、经济、文化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中国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上,唐朝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在实际运作中,宰相的权力仍然较大。

到了宋朝,通过设立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等官职,进一步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使得皇权得到了更大程度的集中。

同时,宋朝还推行了文官政治,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了大量的文官进入官僚体系,改变了唐朝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有效地巩固了统治。

在地方行政区划上,唐朝实行道、州、县三级制,而宋朝则改为路、州、县三级制。

宋朝的路级机构不仅有行政职能,还负责监察和财政等事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宋朝还通过设立禁军和实行更戍法等措施,将地方的军事力量收归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经济方面,唐宋时期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后期由于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这两种制度逐渐瓦解。

宋朝则不再推行均田制,而是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同时,宋朝的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如引进了优良的水稻品种、推广了新式农具等,使得农业产量大幅增加。

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繁荣起来。

宋朝的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出现了许多专业化的生产作坊。

商业方面,打破了唐朝以来坊市制度的限制,店铺可以随处开设,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和时间。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商业城市,如开封、临安等。

此外,宋朝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文化方面,唐宋时期也有着明显的变化。

唐朝文化气势恢宏、多姿多彩,诗歌达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李白、杜甫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

而宋朝文化则更加注重理性和思辨,儒学在吸收了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理学,强调道德修养和内心的自我约束。

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

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

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嘿,朋友!咱们今儿来聊聊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这可有意思啦!唐朝那时候,城市规划那叫一个规整。

坊市制度就像是一个严格的大家长,把城市里的居民和商业活动管得紧紧的。

坊是居民区,就像一个个小盒子,四四方方,规规矩矩。

市呢,是专门做生意的地方,也是有固定的区域和时间。

您想想,这是不是有点像学校里上课下课的铃声?铃声一响,该干啥干啥。

在坊里,晚上就得老老实实待着,不能随便出门瞎溜达。

这要是放到现在,咱晚上想出去吃个夜宵都不行,多憋屈呀!到了宋朝,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坊市制度开始松动,就像紧绷的琴弦松了劲儿。

城市变得更加自由和热闹,商业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和时间。

大街小巷到处都能摆摊做生意,那场面,简直就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这不就跟咱们现在的夜市差不多嘛,灯火辉煌,人声鼎沸。

卖啥的都有,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

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逛街购物,享受这繁华的都市生活。

唐朝的城市管理,强调的是秩序和规范,就像一列整齐的士兵,步伐一致。

可宋朝呢,更注重的是活力和繁荣,如同一场欢快的舞会,人人都能尽情展示自己。

您说这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变化,是不是很神奇?从唐朝的严格管束,到宋朝的自由奔放,这中间的转变,不正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生动写照吗?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其实也是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变化的反映。

唐朝的时候,大家更注重规矩和礼仪,而宋朝呢,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和多彩的生活。

这就好比咱们从过去的黑白照片时代,走进了如今的彩色高清时代。

生活变得越来越多姿多彩,越来越充满惊喜和可能。

所以说呀,唐宋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不仅仅是历史的变迁,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见证。

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想象。

您难道不觉得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篇章吗?。

打破封闭坊市是唐宋城市管理体制进步

打破封闭坊市是唐宋城市管理体制进步

打破封闭坊市是唐宋城市管理体制进步唐代的城市管理制度以相对封闭的坊市制为核心。

坊市制的中心理念,乃是把城市中的居民生活和商业活动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坊与市)内,实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制约。

唐代都城长安的外郭城,除坊与市之外,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空间区域,即街。

因此,唐代城市的管理区域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坊,二是市,三是街。

这种分区管理的模式,是唐政府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产物。

唐代的坊统一以鼓声为准,由坊正负责坊门的启闭,违反规定就要受到处罚。

夜晚全城街道实行严格宵禁,即便是官员也不例外。

居民被固定在坊内封闭的空间里,不得破坏坊墙。

唐代“市”的形制建设更加规整方正,而且还建立了完备的市署官吏系统,对市场进行管理。

《旧唐书·职官三》言两京诸市各有市令一人,丞二人,录事一人,府三人,史七人,典事三人,掌固一人。

唐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有三方面,管理交易、平准物价和定时贸易。

唐代对街衢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警卫、治安方面,以长安为例加以说明。

负责长安城六街巡逻、警备任务的,是左右街使,隶属于金吾卫系统,统称金吾街使。

街使之下,又于城门、坊角设武侯铺。

武侯铺执行六街的巡逻、警备任务。

唐代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种种限制,如唐令规定一般百姓的住宅占地面积,还规定了官员及庶人宅舍的营造等级,有时甚至对人际间的言语交流也加以限制。

唐政府还很重视对城市环境的管理。

在唐代皇帝的诏令中,有植树绿化城市、保护城市环境的内容。

唐代法律中也有保护城市环境的明确规定,坊市制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唐后期,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商业活动逐渐扩展到市以外的区域,扬州、汴州等大城市出现了夜市,不再严格执行坊市分开、日落闭市等制度。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城市的兴衰变化较大,从城市结构和管理体制来讲,坊市体制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四月诏规定:官府于界内修筑道路、仓场、营房,允许民间在道旁随便营造房屋。

唐宋时期的政治改革与法制建设

唐宋时期的政治改革与法制建设

唐宋时期的政治改革与法制建设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改革和法制建设相对较为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一时期,政治改革和法制建设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为后世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首先,唐宋时期的政治改革呈现出了一定的连续性。

在唐代,李唐皇族发动的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权极其虚弱,加之士族与农民起义不断,国力大幅削减。

为了重振国家势力,唐玄宗启动了以新法政权为核心的政治改革。

这一系列改革涉及到了政治体制、官员选拔制度等方面的变革。

而在宋代,继承了唐代政治改革的基础上,宋朝政权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党项之治”、“统军制”等,使得政府管理更为高效。

其次,在唐宋时期,政治改革与法制建设相互促进。

政治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加强中央集权,这使得法制建设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在法制建设方面,唐代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法律法规,如《唐律疏议》、《唐刑法疏议》等。

这些法律法规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规范了社会秩序,增强了国家统一和法治的意识。

而在宋代,政治改革进一步加强了法治的推动力。

宋朝制定了《宋刑统》等法律法规,其中包括《宋刑统》中规定的私刑和赎金刑等制度,使得社会秩序更加稳定。

此外,唐宋时期的政治改革与法制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政治改革方面,唐宋时期的变革使得政府管理更为高效,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各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在法制建设方面,唐宋时期的法律法规规范了社会行为,加强了对产权和契约的保护,提高了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这些政治改革和法制建设为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的政治改革与法制建设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时期的政治改革与法制建设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唐宋时期政治改革与法制建设经验的积累为后世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唐代都城治安管理制度

唐代都城治安管理制度

唐代都城治安管理制度张春兰【摘要】唐代对都城的治安管理尤其严格,为了维护都城的安定,不仅建立完善的治安管理系统,而且采取一系列既独立发挥效用又相互配合执行的治安管理措施,主要有门籍制度、宵禁制度、街鼓制度、武候铺和团保制度等.与一般的城市管理相比较,唐代都城的治安管理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由多个部门分工配合;分区管理;定点守卫与流动巡查相结合;防贼与防火兼责;采取多种措施共同防范.随着唐代都城的发展,人口结构趋于复杂,流动性加大,治安管理层级和环节逐渐增加.在都城发展进程中,这些治安管理制度是唐朝廷管理城市职能的一个重要体现.【期刊名称】《南都学坛》【年(卷),期】2010(030)003【总页数】5页(P39-43)【关键词】唐代;都城;治安管理;措施【作者】张春兰【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有唐一代,朝廷非常重视治安管理,由于都城具有典范作用,唐王朝对都城的治安管理尤其严格。

唐朝廷为了维护都城的安定,不仅建立完善的治安管理系统,而且采取一系列既独立发挥效用又相互配合执行的治安管理措施,在都城发展进程中,这些治安管理制度和举措是唐朝廷管理城市职能的一个重要体现。

唐代都城治安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宫殿城门的管理。

唐朝规定,由左右监门卫大将军、将军“掌诸门禁卫门籍之法”[1](卷25《诸卫府》)。

对于无凭证而“阑入宫门”的行为处罚非常严厉:“诸阑入宫门,徒二年。

殿门,徒二年半。

持仗者,各加二等。

”[2](卷7《卫禁》“阑入宫门”条)唐代宫殿城门较多 ,自身有一个系统,而各个城门有不同的警卫级别:明德等门为京城门,朱雀等门为皇城门,承天等门为宫城门,嘉德等门为宫门,太极等门为殿门,通内等门并同上阁门。

即以皇帝为中心,从远到近,将城门分为六个级别。

级别不同,对于侵入这些城门的处罚也不同[3]。

按唐代规定,进入上阁门不实行门籍制度,应该进去的人奉皇命由人领入。

北宋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

北宋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

北宋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其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北宋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北宋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中国古代的地方政府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北宋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入手,探讨北宋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一、地方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北宋政府在地方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杜绝藩镇割据:北宋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首先,北宋政府实行世袭制度,通过授予官职和封爵等方式,使地方豪强成为朝廷的一部分,加强对地方势力的控制。

其次,北宋政府通过军功封赏制度,激励将士战功,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最后,北宋政府加强对地方豪强的监督和管理,严格限制其军事力量,削弱其实力。

2. 完善地方官制:北宋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地方官制,设立了州、县、乡等各级地方政府机构,实行县官县治的政策。

北宋政府对地方官员进行严格选拔,对其行政、财政、军事等方面的职责进行详细规定,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3. 加强对土地和人民的管理:北宋政府实行土地制度,对土地进行分类、登记和编制,并规定了土地的流转、耕种和纳赋等制度,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调控。

同时,北宋政府实行户口制度,对人口进行登记和管理,规定了人口的编制、迁徙、纳赋等制度,加强对人口的管理和调控。

4. 完善财政制度:北宋政府建立了完善的财政制度,实行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权管理制度,规定了税收、赋役、仓储、贸易等方面的制度,加强对财政的管理和调控。

二、地方管理制度的影响北宋地方管理制度的创新对中国古代的地方政府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北宋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地方势力的控制,杜绝了藩镇割据的现象,使得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更加稳固。

2. 促进了地方政府的发展和改革:北宋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地方官制,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了地方政府的发展和改革。

宋元地方管理制度

宋元地方管理制度

宋元地方管理制度宋元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财政、司法和文化教育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宋代设置了地方行政机构,如州、县、乡等,在军事方面,设立了地方兵役、城市防务和地方警察机构,财政方面,设立了税收和财政管理机构,司法方面,设立了地方法院和监狱等,文化教育方面,设立了学校和文化传播机构等。

地方行政机构是宋元时期地方管理制度的核心,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地方官僚制度。

宋代地方官员通常由举荐考试产生,由朝廷任命管理地方政务,行使地方行政权力,并负责地方政策的执行。

宋代地方官员的职责包括:管理土地、征收税收、维护治安、管理军事、推行政策、执行法律、传递政策和处理纠纷等。

在宋代,地方官员通常分为三种类型:州官、县官和乡官。

州官负责管理州一级的地方政务,县官负责管理县一级的地方政务,乡官负责管理乡一级的地方政务。

这种地方官僚制度,有效地巩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宋元时期的地方官僚制度,其制度体系非常复杂,涉及政治、军事、财政、司法和监察等多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

在政治方面,地方官员必须遵守朝廷的命令和政策,服从上级领导的指挥,保持政治忠诚,确保地方的政治稳定。

在军事方面,地方官员必须组织地方的防务、征兵征粮与统率地方兵役,确保国家的安全。

在财政方面,地方官员必须征收税收,管理地方财政,确保朝廷的财政收入和地方的经济发展。

在司法方面,地方官员必须执行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权益,保持社会的和谐。

在监察方面,地方官员必须监督地方行政,防止腐败作风,保持政府的廉洁。

地方官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觉悟、法律知识、管理能力和忠诚品行。

宋元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地方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地方政府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

宋元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充分的认识和理解。

复习题第四部分 宋辽西夏金元

复习题第四部分  宋辽西夏金元

宋辽夏金元部分—、选择题1.北宋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采用了( )战略。

A.先南后北 B.先北后南 C.中间突破 D.双管齐下2.北宋在统一南方割据势力的过程中特设( ),把征南所得的财富统一存放,以作日后恢复幽燕之费。

A.封椿库 B.常平仓 C.武库 D.军械库3.宋代的“二府”指的是( )。

A.中书门下、大都督 B.中书门下、三司C.三司、枢密院 D.中书门下、枢密院4.宋太宗曾对群臣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为此,宋初采纳了( )的方针。

A.强枝弱干 B.内外并重 C.守内虚外 D.守外虚内5.“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面外权削矣。

”这单文字反映出北宋初期加强地方控制的基本理念是( )。

A.以文臣取代武将 B.取消节度使C.分化地方权力 D.控制地方财政6.以下对宋代科举状况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试卷弥封②试卷誊录③进士及第即授予官职④武举出现⑤殿试成为一种制度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7.北宋的“三冗”是指( )。

①冗官②冗兵③冗员④冗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8.宋代,由于赋役的苛重和不均,一般地主和形势户,为了减轻赋税,便把自己的土地和人丁分散成许多户头,这叫( )。

A.飞洒 B.诡名挟佃 C.诡名寄产 D.诡名子户9.宋初的土地政策是( )。

A.控制集中 B.禁止兼并 C.禁止买卖 D.不抑兼并10.第一次明确提出“均贫富”口号的是( )。

A.王小波、李顺起义 B.王仙芝、黄巢起义C.钟相、杨幺起义 D.红巾军起义11.“(辽与宋)和好年深,蕃汉人产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描述了( )之后宋辽关系的图景。

A.高梁河战役 B.岐沟关战役 C.靖康之变 D.澶渊之盟12.辽国规定中央官职中的( )一律由契丹贵族担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