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合集下载

南京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优化完善市域生态空间与安全屏障

南京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优化完善市域生态空间与安全屏障

南京市生态环境“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优化完善市域生态空间与安全屏障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优化生态空间,保障生态安全,强化长江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打造新老并进协调美、锐意创新活力美、古今交融人文美、绿色宜居生态美、开放包容气度美、安定文明和谐美的“六美”南京。

优化完善市域生态空间与安全屏障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科学划定并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自然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种质资源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地区建设,着力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稳固“一带两片、两环六楔”的市域生态骨架,构建秦淮河、滁河水系廊道及高速公路沿线绿化防护生态廊道,加快矿山宕口生态修复和植被恢复。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推进“绿色银行”行动,以全域生态大贯通促进城市空间与生态空间融合共生。

到2025年,自然湿地保护率保持在68。

6%,林木覆盖率保持在31。

6%。

“一带两片、两环六楔”市域生态骨架加强长江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积极创建长江经济带发展绿色示范区,坚持聚焦问题根源、加强协同联动、注重整体推进,全面优化沿江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布局。

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加快建设长江“生态眼”环境监测系统。

实行长江干流及洲岛岸线生态修复和开发总量控制,统筹岸线使用和陆域功能,优化提升干流岸线功能的复合使用,更大力度实施防护林带建设、滨江岸线复绿增绿工程。

发挥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作用,“一江两岸”地区高标准建设“南京外滩、城市客厅”。

严格保护长江水源地和新济洲、绿水湾等重要湿地,优化生态安全屏障。

坚决贯彻长江“十年禁渔”部署,实施“拯救江豚行动”,提高长江南京段水生生物多样性。

健全长江水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和水域联合执法体系,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建设安澜长江。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设计任务书一、项目名称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二、规划背景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2009年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成果(报批稿)正式形成。

规划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三个发展”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规模和布局,成为引领南京全市以及各个区县发展的基本依据。

为贯彻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引导江宁区健康有序发展,南京市规划局决定会同江宁区政府组织编制区总体规划,其目的就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总目标、总定位、总规模和总布局,结合区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在《江宁区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区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近期建设重点,成为江宁区指导“十二五”以至更长时期城乡发展的基本依据,并可以作为指导所在江宁区规划城镇单元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内容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江宁区行政区域,包括9个街道,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

规划研究要兼顾与周边区县的协调。

2、规划期限现状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近期至2015年(衔接“十二五”规划),远期至2030年(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可进行远景展望。

3、编制重点(1)江宁区现状描述与分析;(2)江宁区重要发展要素分析;(3)江宁区城市性质和主要职能分析;(4)江宁区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落实分解;(5)江宁区空间布局规划;(6)江宁区功能结构划分及主要功能的空间分布;(7)江宁区“十二五”发展和建设重点的引导和落实。

4、工作深度江宁区是城市空间以外延快速拓展为主的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农业、生态空间保护的矛盾冲突激烈。

规划更注重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边界的划定、生态保护与利用、镇村撤并、重点工业园区的集中布局引导、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等内容。

区总体规划可在“类县域规划”的深度上,关注区总体规划的编制重点。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宁委发[2011]65号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宁委发[2011]65号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正文:----------------------------------------------------------------------------------------------------------------------------------------------------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宁委发[2011]65号)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意见》,进一步促进发展转型,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造独具魅力的绿色都市,为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现就进一步深化环境保护工作,作出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深化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落实环保优先方针,推进生态市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但由于我市多年形成的重化工业比重较大,结构型污染依然偏重,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较为突出,同时城市化快速发展伴生而来的建设、交通、生活等污染日益显现,灰霾天气现象增多,总体环境质量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环境保护工作有待进一步改善。

2、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作为2014年青奥会的举办城市,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经济增长和城市扩张,污染减排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抑制增量、削减存量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积存的环境问题和安全隐患日益显现,环境安全的保障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环境需求的提高,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提升环境质量的任务显得十分迫切。

3、环境保护使命责任重大。

“十二五”是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办好青奥会、建设新南京”的决战时期,是建设国家生态市、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攻坚时期,更是资源环境倒逼发展转型的战略机遇期。

南京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南京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

南京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8.07•【字号】宁政发[2006]166号•【施行日期】2006.08.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南京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通知(宁政发[2006]166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生态市建设工作,保持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市政府审议通过了《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遵照执行。

二○○六年八月七日南京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建设生态市,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富民强市、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南京、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200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实施绿色南京战略,建设生态市”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市立足市情和长远发展需要,研究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遵循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引导南京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新座标。

为统筹规划全市生态市建设工作,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建设基础与条件(一)基础与条件1、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南京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2001-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同期水平5.4和1.4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1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919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形成二、三产业共同推进经济发展的格局,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经济的30%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农村教育条件明显改善;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卫生设施保障条件较为完善,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6岁;全力组织实施富民工程,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居民收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2005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4997元和6225元。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三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三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三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0.24•【字号】宁政办发〔2016〕150号•【施行日期】2016.10.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十三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宁政办发〔2016〕150号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南京市“十三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0月24日南京市“十三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南京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沉淀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方志文化重镇,绵延近1800年的修志历史,累计出版各类志书170余种,其中,《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首都志》等都是传世的名志。

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编修社会主义新方志开创了南京地方志的崭新时代。

《南京简志》、《南京市志》、《南京市志丛书》、《南京年鉴》和《南京通史》等一批方志成果先后面世。

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方志领域不断拓展,方志事业方兴未艾,修志编鉴工作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方志新馆特色鲜明,逐步形成了“志鉴库馆网用刊学研史”十业并举、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文化南京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也是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京重要时期。

为进一步发挥地方志工作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江苏省实施〈地方志工作条例〉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结合本市地方志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地方志事业发展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条例》和《实施办法》,按照《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第五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精神和《江苏省贯彻〈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实施方案》要求,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建设文化强市的主要目标,坚持依法治志,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努力编纂一批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佳作,进一步发挥志鉴记载历史、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推动环保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环保水平。
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积极推动国际环保合作项目,加强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促进国际环保合作项目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加强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
建立健全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环境风险。
强化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
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确保及时有效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严格监管执法,加强环境安全保障
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监管执法,加强环境安全保障。
04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推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问题,实施分类指导和管理,提高环境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分类指导,差异管理
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管,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05
CHAPTER
保障措施
1
2
3
将环境保护目标纳入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考核内容,确保规划实施的责任制得到有效落实。
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对环保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督查,对不履行职责、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
加强环保督查和问责制度
将环保工作作为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环保工作的有效推进。
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
实施环境税费改革
加大对环保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环保科技创新,提高环保治理水平。
加强环保科技创新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30)》学习资料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30)》学习资料

《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附件1《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设计任务书一、项目名称南京市江宁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二、规划背景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2009年底,《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成果(报批稿)正式形成。

规划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三个发展”的总体部署,提出了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规模和布局,成为引领南京全市以及各个区县发展的基本依据。

为贯彻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引导江宁区健康有序发展,南京市规划局决定会同江宁区政府组织编制区总体规划,其目的就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发展总目标、总定位、总规模和总布局,结合区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意见》,在《江宁区城乡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区的功能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和近期建设重点,成为江宁区指导“十二五”以至更长时期城乡发展的基本依据,并可以作为指导所在江宁区规划城镇单元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内容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江宁区行政区域,包括9个街道,总面积1573平方公里。

规划研究要兼顾与周边区县的协调。

2、规划期限现状基准年为2009年,规划近期至2015年(衔接“十二五”规划),远期至2030年(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可进行远景展望。

3、编制重点(1)江宁区现状描述与分析;(2)江宁区重要发展要素分析;(3)江宁区城市性质和主要职能分析;(4)江宁区人口和用地规模的落实分解;(5)江宁区空间布局规划;(6)江宁区功能结构划分及主要功能的空间分布;(7)江宁区“十二五”发展和建设重点的引导和落实。

4、工作深度江宁区是城市空间以外延快速拓展为主的地区,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与农业、生态空间保护的矛盾冲突激烈。

规划更注重2030年城市建设用地边界的划定、生态保护与利用、镇村撤并、重点工业园区的集中布局引导、旅游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等内容。

南京市江宁区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南京市江宁区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目标责任 ................................................................................. 36 (二)实施跟踪评估,做好规划衔接 ................................................................................. 37 (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 38 (四)深化公众参与,强化环保宣教 ................................................................................. 38 (五)夯实技术保障,加强环保培训 ................................................................................. 39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 13 (二)总体目标 ..................................................................................................................... 13 (三)指标体系 ..................................................................................................................... 14

南京市江宁区十二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南京市江宁区十二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

南京市江宁区十二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根据《南京市江宁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南京市江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规划》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是江宁“十二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阐明“十二五”期间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领域的目标、任务、投资重点和政策措施,重点明确各级各地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责任和任务,同时引导企业、动员社会共同参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总体形势(一)“十一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进展“十一五”期间,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将改善环境质量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以建成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批生态区为抓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环保优先,强势推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生态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从单一治理逐步走向综合管制,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生态文化的大力弘扬,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1、国家级生态区建设通过考核验收。

全区累计投入近百亿元,全面实施污水处理、区域供水、集中供热、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8大类66项生态项目,区内污水处理、垃圾收集、集中供热、绿色林网主骨架基本形成,基本构筑起城市核心区、组团片区中心镇和山林水系农田相互协调的生态环境系统,成为全省第一家18项全面小康指标全部达标的区县。

全国生态区建设通过了环保部考核验收和命名前公示。

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

充分发挥城市建成区的辐射作用,优化城乡建设布局,全面加快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工程相继建成或开工,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全区共建成6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5座街道集镇污水处理厂、40个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污水提升泵站13座,铺设污水收集管网470多公里,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33.5万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2.7%,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8%。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江宁开发区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江宁开发区

江苏省“十三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这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方向和着力点。

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新型发展模式,是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工业作为各类产品最主要的生产者,在绿色发展中处于关键和核心地位。

根据《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行动计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十二五”以来,全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面推进八项工程”总体部署,扎实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工业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1.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左右,主要指标均位居全国先进水平。

主要行业能效水平大幅提高,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持续下降。

2015年,吨钢综合能耗、火电供电煤耗、水泥熟料综合能耗和平板玻璃综合能耗分别比2010年下降 6.7%、6.5%、5.2%和16.7%。

沙钢、华昌化工等8家企业被工信部树立为能效水平全国领先的节能标杆。

万元GDP用水量下降47%,主要节水指标长期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二)工业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

“十二五”期间,深入实施重点工业行业提标改造,大幅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大力推进化工、造纸、印染、医药、制革、电镀、食品加工、酿造等水污染重点控制行业的提标改造,积极推动重污染行业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与回用;全面实施火电、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石化五大行业废气治理改造工程,推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超低排放。

坚持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将清洁生产作为源头控制的资源环境策略持续推广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和产品中,全省共有2451家企业通过审核验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居全国前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市江宁区 “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规划文本)
南京市江宁区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四月
目录
一、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总体形势 ...........................................................................1
(一)“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回顾 ...........................................................................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 5 (三)“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面临形势 ................................................................. 11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13
(一)指导思想 ..................................................................................................................... 13 (二)总体目标 ..................................................................................................................... 13 (三)指标体系 ..................................................................................................................... 14
四、重点工程 .............................................................................................................36 五、保障措施 .............................................................................................................36
(一)加强组织协调,落实目标责任 ................................................................................. 36 (二)实施跟踪评估,做好规划衔接 ................................................................................. 37 (三)完善投入机制,加大投资力度 ................................................................................. 38 (四)深化公众参与,强化环保宣教 ................................................................................. 38 (五)夯实技术保障,加强环保培训 ................................................................................. 39
三、“十三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重点任务 .........................................................17
(一)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 17 (二)推进水体质量改善 ..................................................................................................... 18 (三)深化大气污染治理 ..................................................................................................... 22 (四)加强土壤环境保护 ..................................................................................................... 25 (五)推动生态环境建设 ..................................................................................................... 27 (六)强化固废、噪声、辐射污染防治 ............................................................................. 30 (七)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 33 (八)提升环境保护能力 ..................................................................................................... 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