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上学期史学概论知识要点回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要点回顾
一、历史
1、自然史与人类史
2、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含义、特点、二者关系)
二、历史学
1、历史学的类型(专业史学、业余史学及通俗史学)
2、历史研究主体(含义和特点)
3、历史研究客体(含义和特点)
4、历史学的性质(科学与艺术之争)
5、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6、19—20世纪西方史学的转变
三、历史观
1、含义及其形成(原因、特点)
2、历史意识
3、类型(天命-神学史观、人性理性史观及唯物史观)
4、社会作用
5、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观点)
四、历史认识
1、历史认识的真实性(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观点)
2、历史认识与客观历史的关系
3、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及其层次结构
五、历史研究方法
1、史学方法论与方法论意识
2、历史研究的过程与历史研究方法分类
3、史料方法、分析方法与记述方法(史料视野的开阔、史料来源考察、相对于实证主义史学的历史主义、比较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全球史、史书主要体裁及其发展)
自然史与人类史
历史包括自然史和人类史:自然史是指自然界中无意识的发生过的一切,是自然界发展的客观存在;人类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规律,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史。
人们所说的“史学”,在通常意义上是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
史学主要以人类史为研究对象,但研究人类史必然要涉及自然史,不能完全脱离自然史来研究人类史。
人类史和自然是是辩证统一的。
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含义、特点、二者关系)
客观历史: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过程,也就是人类客观存在的历史。
主观历史:人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识,或者说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客观存在过程的印迹,包括历史撰述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认识。
二者关系:1、主观历史不等同于客观历史:主观历史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主观历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可能与客观历史完全相符。
2、客观历史的特点:客观历史是唯一的;客观历史仅存在于已经消失的过去;客观历史存在于人的意识的唯一方式是转换为主观历史;
3、主观历史的特点:主观历史是认识主体根据客观历史的痕迹形成的印象;主观历史借助于人的主观判断而形成。
4、主观历史可以再现客观历史的原因:客观历史在发生的过程中会留下种种痕迹,表明曾经存在的事物;历史的发展有规律可循,借助规律可以探寻曾经发生过的事。
5、主观历史难以再现客观历史的原因:客观历史是不可重复的,只能依靠人的主观意识才能再现,而人认识客观历史的途径并不可靠。
也就是说,主观历史的建构形式容易导致其不能完全真实再现客观历史的面貌。
人据以认识客观历史的途径并不可靠:①人认识历史依据史料,史料不等于客观历史本身;②由于史料不能完全再现客观历史,人必须借助于主观推理和想象,而人的推理和想象往往不可靠。
历史学的类型(专业史学、业余史学及通俗史学)
专业史学是历史学的专业研究者运用系统的专业理论与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的活动。
业余史学史非历史学专业的研究者运用一定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的活动。
通俗史学是用通俗化的手段呈现一定历史面貌的活动。
历史研究主体(含义和特点)
历史学研究主体的概念:历史认识主体是对历史进行自觉或不自觉认识活动的人。
历史研究主体是运用一定方法进行历史认识活动并自觉追求一定认识成果的特殊历史认识主体。
历史学的研究主体是运用较为系统的方法从事系统化的历史认识活动并自觉追求一定认识成果的历史研究主体。
历史研究主体的主要特点:第一,历史研究主体是生活在具体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现实社会影响着其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式等在内的整个研究活动。
第二,历史研究主体是具有独特生活经验和主观观念的个体或个体的集合。
历史研究客体(含义和特点)
历史研究的客体:历史研究的客体具有三重性。
历史研究的“原本客体”是客观历史。
但是,人们只能通过“中介客体”也就是史料来研究客观历史。
由于历史学的特点与功能,历史研究实际上还要面对作为客观历史延伸体的现实社会,也就是“原本延伸客体”。
(1)原本客体:客观历史一去不复返,需要通过其历史遗迹和延伸体加以认识。
客观历史本身是确定的、唯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中介客体:史料,即历史资料,指能够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文字记载和物品。
从类型上看,史料主要有实物、行为、口述和文献四类。
从性质上看,史料主要可以分为历史遗迹和历史记述两类。
(3)原本延伸客体:作为客观历史延伸体的现实社会,是人们认识客观历史的重要依据。
作为历史研究主体生活环境的现实社会,是历史研究条件与目的的提供者。
历史学的性质(科学与艺术之争)
19世纪以来,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关于历史学性质的争论。
有人认为历史学是
科学,也有人认为历史学是艺术。
起源:卢基阿努斯,罗马帝国学者。
他擅长修辞学,撰写了大量讽刺散文,曾经指出历史学既是一门追求真实性的学问,同时又具有艺术要求。
发展:兰克,被称为“近代史学之父”,西方科学史学的倡导者,将历史学专业化,力图让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历史学的科学维度:1、历史学有追求历史叙述的真实性的要求;2、历史学有通过可靠方法来达到历史叙述真实性的要求。
历史学的艺术维度:1、历史学有通过艺术手段增强历史叙述效果的要求;2、历史学有通过主观创作服务于撰述目的的特点。
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一、指导实践:历史学能够为人的现实活动提供借鉴。
(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诗经·大雅·荡》)
二、陶冶精神:历史学对人的精神有熏陶作用。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正气歌》)
三、传承文化:历史学对可以传承文化。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定庵续集·古史钩沉二》)
四、现实应用:历史是一种资源,历史学通过研究可以发挥其在政治、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作用。
(三国杀游戏)
五、现实社会地位赋予:历史学能够赋予人或事物以一定的现实社会地位,使其发挥现实影响。
(炎黄子孙:从《国语》到《史记》再到今天。
)
19—20世纪西方史学的转变
19—20世纪,西方发生了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论战。
经过这次论战,历史学开始了在研究中引入理论分析的转变。
论战中历史学的情况:西方的传统史学被称为“编年史”,注重记载史事,而相对轻视理论化的分析。
当时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历史学仍然保持着这一传统特点。
论战中社会学的情况:19世纪兴起的社会学与历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认为社会学研究就是对社会史的理论研究。
历史学:坚持“用事实说话”的传统,轻视社会学的理论分析。
社会学:主张用理论分析事实,将历史学视为研究材料的提供者,并认为历史学只是粗陋事实的简单堆砌。
论战的影响:社会学以论战的胜利者自居,事实上社会学也确实通过这次论战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效果,社会学成为一个强势学科。
历史学开始将理论分析引入研究,并且发展出两种运用理论分析的模式,从而极大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
历史学运用理论分析的两种模式:
模式一:借鉴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进行理论分析的研究模式,对历史学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由此产生了比较史学、口述史学、计量史学和心理史学等多种研究模式。
其中,计量史学和心理史学即是借鉴统计学和心理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模式。
模式二:在研究中局部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方法。
例如,孔飞力在《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一书中交叉运用了心态史学、社会史学、区域经济、民俗学等多种理论方法,最后得出政治史领域的结论。
19-20世纪西方史学转变的成就:19-20世纪,西方史学从传统的记述事实模
式转变到理论研究模式,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方面,深化了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得史学研究实现了多元化。
历史观含义及其形成(原因、特点)
含义:一般意义上的历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人们对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等的观点或理论。
哲学意义上的历史观是对历史的系统理论认识,是对历史本体论重大问题做出了深刻回答的、具有系统性的历史观。
形成:历史观的产生与人类的天性和人所生活的时代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人类的天性决定了人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自身的历史观;其次,人所生活的具体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历史观的形成。
历史观形成的原因:1、文化人类学原因:第一,人追求“秩序”(规律)的天性;第二,人的“智欲”;第三,人对“意义”的追求;第四,人的认识能力的影响。
2、社会原因: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影响;第二,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第三,时代认识条件的影响。
历史观形成过程中的特点:第一,历史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联系;第二,历史观的形成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历史意识
历史意识,是指人们理解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与过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感到需要记住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历史观的类型(天命-神学史观、人性理性史观及唯物史观)天命—神学史观与人性—理性史观;英雄史观(或圣王史观)与人民史观;唯心主义史观与唯物主义史观;循环史观、倒退史观与进化史观
一、神学史观与天命史观:神学史观把历史发展归结为神的意志;天命史观把
历史发展归结为某种超人的力量,这种超人的力量可能是神的意志,也可能是非神的神秘力量,还有可能是指某种人无法把握的必然性。
天命—神学史观形成的社会条件:1、较低水平生产力导致的认识能力限制;2、人在生活中的弱势地位;3、新进史观的缺失;
天命—神学史观的社会作用:1、作为人对世界的一种思想认识,影响着个体的现实行为;2、作为政治统治合法性的重要依据,影响着现实政治;3、哲学意义上的天命—神学史观影响着当时历史学的形态。
二、人性—理性史观:就是把人性、理性视为决定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兴废存亡的终极原因的社会历史观。
人性—理性史观产生发展的社会条件:1、生产力发展带来的认识能力提高;2、理性在人类生活中作用的上升;
人性—理性史观举例:1、《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认为,人的心理驱动力导致新制度的产生发展。
新教伦理的盛行,是资本主义制度兴起的主要原因。
历史观的社会作用
1、历史观是社会文化观念的一种形式,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现实社会生活。
在历史研究中,历史观是人们研究历史人物思想时的重要对象,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历史观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
2、历史观作为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现实活动。
历史观往往是人们的信仰、精神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观还往往影响着人们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因此成为人们现实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3、哲学意义上的历史观是历史学的理论指导,是历史记述与历史评价等历史学内容的指
导思想与价值判断依据。
人们在从事历史研究活动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自身的历史观来进行史料选取、历史记述与历史评价等活动。
历史规律(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观点)
20世纪,发生了一场关于历史规律的争论。
以苏联学者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主张人类历史发展存在普遍规律,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学者主张人的自由选择,否定或怀疑认为历史发展具有普遍规律的观点。
卡尔·波普否定普遍历史规律的存在,认为马克思主义所相信的普遍有效、适用于整个人类历史时期的规律并不存在。
(主要理由:第一,规律必须具有可重复性,而人类的历史是不可重复的;第二,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在任何时期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局限,不可能认识整体历史;第三,对历史的预测有赖于科学知识和人的主观因素,而科学知识的增长与人的主观因素都不可预测,因此可以预测未来的历史规律不存在。
)
雷蒙·阿隆对普遍历史规律持怀疑态度,认为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效。
他指出历史规律是或然性的规律、局部的规律,以概率的、或然的形式出现。
(第一,历史规律的本质是社会规律,社会运行不可能遵循具有精确性、周期性的规律;第二,社会发展根本上是由于个人行为决定的,历史是无数个无法选择自身环境、按照自身欲望或价值观行动的个体的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第三,“人类世界的结构”很复杂,不会遵循必然的因果关系。
)
历史认识的真实性(历史客观主义和历史相对主义的观点)历史认识,是人们关于客观历史的认识,从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即是主观历史。
历史认识的真实性问题,即是客观历史的可知性问题。
一、历史客观主义的视角:以兰克(1795~1886)为代表的历史客观主义认
为:历史学家应当“如实直书”。
历史学家通过“排除自我”的撰述态度和建立严谨的史料采集、运用方法,可以使自己的历史认识获得真实性,从而使自己的历史记述完全符合客观历史。
二、历史相对主义的视角:以克罗齐(1866—1952 )为代表的历史相对主义认为:人的历史认识不可能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存在,任何一种历史认识都是人基于当代生活经验而产生的主观产物,不可能具有真实性,所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认识及其与客观历史的关系
一、主观历史是人对客观历史的历史认识,历史记述是其重要表现形式。
二、所有的历史著述都是一种主观历史,都是历史认识主体根据自己的历史认识而形成的。
三、主观历史与客观历史关系密切。
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及其层次结构
历史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现实。
现实是人的认识的产生环境,人不可能脱离现实环境产生认识。
人根据自身的认识选择行为,认识最终影响到现实行为。
历史认识的层次结构:一、事实判断;二、成因判断;三、价值判断
史学方法论与方法论意识
1、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
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2、史学方法论:关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性质与如何进行历史研究的系统观点或理论。
一、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论:历史学研究的“方法”,是用以进行历史认识和历史记
述的具体方法。
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论”,是决定这些具体方法如何运用和阐释的原则。
二、历史学研究的“方法论意识”,是对历史学研究方法进行整体性反思和总结的意识。
三、近现代历史学“方法论”意识的两大来源:1、历史学家和哲学家对历史研究方法的反思总结。
2、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对历史学家的启发。
历史研究的过程与历史研究方法分类
一、技术性方法与导向性方法
确定事实的方法:技术性方法(技术性方法是用以确定历史事实的方法,包括如何搜集、考订和辨识史料,怎样对史料进行分类和推理。
)
解释事实的方法:导向性方法(导向性方法是研究者用以指导自己对历史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理论原则,往往与一定的历史观相联系。
)
史料方法、分析方法与记述方法
搜集与整理史料(形成历史事实)——史料方法
史料视野的开阔:1、史料的综合运用2、史料范围的扩展3、史料使用角度的扩展
史料来源的考察:1、对史料来源进行技术性考察;2、对史料做出逻辑判断;
3、对史料来源进行历史和思想考察。
史料所形成历史事实的性质辨析:1、史料所形成历史事实是主观历史;2、主观历史的形成离不开人对史料的主观加工。
分析历史事实(分析史料)——分析方法(解释方法)
比较史学:历史比较研究,指运用某种理论、方法比较各种历史现象的异同及其原因。
比较史学(方法)在传统史学中已经存在,但在现代才成为一种被史学界
正是承认的史学研究方法,并形成系统的研究理论与方法。
比较研究方法在传统史学中已经被史学家有意无意的使用。
马克·布洛赫,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1928年在奥斯陆国际史学大会上作《论欧洲社会的历史比较》讲演,被称为“比较史学之父”。
二战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发展,运用比较方法促进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理解成为一种趋势,比较史学因此日益发展,形成了一批专门研究团体和专门学术刊物,1958年创刊的《社会与历史的比较研究》影响尤大。
进行史学比较研究,需要遵从可比性原则。
比较对象一般应当在时间、空间或特点上有可以进行比较的依据。
形式: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有形比较与无形比较。
作用:1、发现研究对象的特点;2、察同求异,发现“规律”;3、拓宽视野,消除偏见。
计量史学:从一般意义上讲,是对有意识地系统采用数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进行历史研究的工作的总称。
特征:1、整体(研究模式)特征:计量史学的研究模式与传统史学截然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定量分析,区别于传统史学中以描述为主的定性分析。
2、史料分类特征:计量史学按计量价值对史料进行分类,将史料分为定名资料、定序资料和区间或比例资料。
3、研究方法特征:计量史学主要利用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进行研究。
评价:1、积极作用:有助于将定性分析中的模糊数量判断清晰化;有助于关于普通民众的研究;有助于历史学同其它学科的沟通。
2、局限性:严重依赖区间或比例类型资料;科学主义倾向;忽视社会和人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的倾向。
全球史:强调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非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
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上的一种史学研究模式。
特点:1、以全球视野取代国家或地区中心视角;2、以“社会空间”本位取代“国家本位”;3、重视大范围、长时段的整体性考察;4、跨学科方法的广泛采用。
重要观点:1、马克思与“世界历史”理论2、巴勒克拉夫与“全球史”的提出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
记述历史事实——记述方法(主要是编纂方法)
所谓历史叙事,是将以往曾经发生的事件,不惮繁琐地叙述出来。
历史叙述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将若干分散的历史事实组织成为一个有头有尾、有意义的整体。
历史叙述是一种说明(无论是实在的还是虚构的)事件的方式。
历史记述的形式为体裁和体例,其内容则包含叙事和评论。
西方的历史叙事学注重探讨历史记述的性质,中国的历史编纂学注重探讨历史记述的技术性方法。
历史记述的性质:历史记述是对客观历史的表现;历史记述是对主观历史的表现;历史记述是历史解释的一种手段;
历史记述的旨趣:影响着历史记述的形式与内容;反映历史记述主体的历史观与史学思想;与历史记述主体的生活经历、思想与感情密切相关。
历史记述的形式方法:一、外部形式(体裁)二、内部形式(体例)——中国古代史书的体例有三个基本方面:断限、标目和编次。
历史记述的内容方法:一、叙事方法:历史叙事在不同语境下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史文的文字表述,二是指史书体裁,三是指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记述。
二、评论方法:历史议论,是对所记述历史事实作出的评论,实际上是历史记述主体发表自己的历史见解的一种手段。
历史议论有独立的形式,也有附着于叙事的形式。
三、价值判断方法(褒贬方法):中国传统史学中的“褒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褒贬”主要可以通过史书形式和史论来实现。
对于是否应该通过
历史叙事寓褒贬,史家存在争议。
以欧阳修为代表的史家主张“一字寓褒贬”,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史家则持否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