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诺尔德。勋伯格

合集下载

勋伯格《钢琴小品三首》Op.11.No.2作曲技法探析

勋伯格《钢琴小品三首》Op.11.No.2作曲技法探析

从第5小节开始,旋律声部形成了以两小节为一组的音组进行旋律的推动,在第9小节第一个和弦(b E-G-B-D)似乎将乐段推向了高潮。

同样,在乐句中出现的动机材料依然是之前两组动机材料的变形和发展。

在第9小节后四拍到第10小节前八拍和第10小节后四拍到第11小节前八拍出现的两次推进,也是两个核心动机的变形模进再现。

最后,第11-12小节出现的(C-#C-D-#D-E-F-#F-G-#G-A-b B-B),首次将十二个半音汇集在一起,代表核心动机发展的最终形态。

最后,作曲家使用持续不断的三度音程为旋律声部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同时也满足了全曲的统一性。

(二)偏爱大三度、小七度在传统的创作思维中大三度和小七度都属于不协和的音程,在遇到不协和音程的时候传统创作方式是将不协和音解决到协和音程。

但是在无调性音乐创作的具体运用手法上,勋伯格偏爱大三度和小七度进行。

勋伯格运用这样的写作方式,主要目的是增加旋律的色彩感。

曲子开头右手部分一直以小三度F—D来回摆动的方式继续到第四小节第四拍出现b B—E增四度,第六拍并没有解决这个不协和音程,反而在此基础上出现的G—b E小六度(大三度的转位),在这里色彩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紧接着在第五小节中出现了一个b E-b D大二度(小七度的转位)低声部回到了之前的固定音型,给听众带来音色上的变化。

在24小节中左手的低音声部每两个音分为一组可以发现#F—E、D—C、A—G、F-b E、b D-b C(小七度)和#A—#F—#C—A(大三度)E—C—G—b E—b C(大三度);右手的高音旋律F—A-#F(大三度加小三度)中间的声部以大小二度的方式级进下行,这一句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勋伯格大三度和小七度的运用。

(三)主题性旋律创作手法除上述特征外,从旋律的表现形态看,又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主题性旋律(具有清晰的音程动机运作,并且有明显的主题材料),另一种是无主题性旋律(无明显的音程动机,无主题材料)。

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形式与视觉艺术的并行互动

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形式与视觉艺术的并行互动

的并行互动
班丽霞 ( 中央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北京 10 5 ) 0 0 1
[ 要] O 纪初期 , 摘 2世 处在相 同社会 环境 与文化语境下 的音乐与视觉艺术始终存在着并行互动的联 系。本
文试图从深层结构意义上对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与当代视 觉艺术的形式特征进行 比较 ,主要涉及二者 对等级关联系统的破 除、对 单个形式要素 的解放、对表层装饰因素的排 除,以及对结构力的重建等 内容 。
南 京 艺 术 学 院 学 暇 J u z L z J A T 芝∽ T T l 音 乐 与 表 演 版 0 R A 0 N 乏0 开 s l U E
互U l sc
P 0 互≯z EF n El
维普资讯
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形式与视觉艺术
调性与色调 等。这种 自古希腊时 期就 已萌芽 的通感理论 ,在 1 9世纪下半叶 的象征主义艺术
家 中得到 极大认 同。他 们认 为 ,“ 种富 有表现 力的艺术 可 以同时 满足 所有 的感觉 ,声音 一 可以 使人联 想到色 彩 ,色彩也 可以 使人联想 到 声音 ,而 色彩和 声音甚 至可 以使人 联想 到思 想 。1 s 象征主义和 神秘主义的影 响 ,康定斯 基在 论 艺术的精神 中进~步发展和 阐述 ”1受 3 了有 关通感 的理论 。他 认为 ,视觉 艺术 中的点 、线 、面 、色 彩等要 素都拥 有各 自的 “ 内在
最受瞩 目的 “ 两栖 艺术 家”之 一 。他不仅是 表现 主义音 乐的 主要创造 者 ,还 是一 位独具 个
性 的现 代派 画家 。 罗伯特 ・ 曼关 于 “ 舒 一种 艺术 的美学 也就是 另一种 艺术 的美学 ;只是 所
用素材不 同而 已 1 的论断 ,在 勋伯格 的音 画创作 中得 到 了验证 。这一时期 ,勋伯格还 与 ¨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新古典主义音乐【圣才出品】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新古典主义音乐【圣才出品】

第二十七章表现主义音乐一、填空题1.表现主义音乐产生在德奥,是绘画的对应艺术,代表人物有奥地利作曲家、和威伯恩,他们被称为“第二维也纳乐派”。

【答案】表现主义;勋伯格;贝尔格【解析】表现主义音乐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出现于德奥的一种艺术流派,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对应艺术。

代表人物有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阿尔班·贝尔格、安东·威伯恩,他们被称为“第二维也纳乐派”。

2.勋伯格于1921~1923年确立了一种全新的作曲法“”,从观念和实践上成功地替代了调性作曲法。

【答案】十二音技法【解析】阿诺尔德·勋伯格是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勋伯格创作了一种新的技法“十二音技法”,是将一个八度中12个半音各自作为平等的一员,废除中心音的存在而进行作曲的一种技法。

代表作品有钢琴《组曲》等。

3.勋伯格后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作有弦乐六重奏《》、交响诗《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和康塔塔《古列之歌》。

勋伯格以无调性技法写作、描绘一个丑角在月光下冥想的配乐诵唱作品《》是表现主义音乐的经典之作。

他的十二音作品有歌剧《》和反战性的康塔塔《一个华沙幸存者》。

【答案】升华之夜;月光下的彼埃罗;摩西与亚伦【解析】勋伯格后浪漫主义时期的10部作品,包含歌曲、两首标题器乐曲和几首纯器乐曲。

代表作有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交响诗《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和康塔塔《古列之歌》等。

《期待》、《幸运之手》和《月光下的彼埃罗》是表现主义的杰作,其中《月光下的彼埃罗》以无调性技法写作、描绘一个丑角在月光下冥想。

十二音作品有歌剧《摩西与亚伦》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华沙幸存者》。

4.贝尔格的主要作品有:以“十二音体系”创作的《》、弦乐四重奏《组曲》和歌剧《》。

【答案】小提琴协奏曲;抒情;沃采克/露露【解析】阿尔班·贝尔格是表现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第二维也纳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作曲家勋伯格

作曲家勋伯格

作曲家勋伯格阿诺德-勋伯格是著名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理论家,新维也纳学派的领袖,序列主义音乐理论的创立者,二十世纪的音乐巨人之一。

1874年,勋伯格出生在维也纳一个商人家庭。

1898年,勋伯格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在音乐会上公演,引起乐坛注意。

1901年赴柏林,以写通俗乐曲和为轻歌剧配曲谋生。

R-施特劳斯十分赏识他的音诗《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等作品,遂推荐他在施特恩音乐学院任教。

1903年勋伯格回到维也纳,私人教授作曲与理论,学生不少,其中有韦伯恩和贝尔格等人,这两人后来成了他的终生支持者和忠实信徒,师生三人以创作序列主义音乐闻名于世,被学术界称为新维也纳学派的代表人物。

1911年,勋伯格迁居柏林,他的作品在伦敦和维也纳等地上演,受到好评,逐渐成为知名作曲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两次短期应征入伍,一度中断了创作和教学活动,家庭经济也陷入困境。

战后,在维也纳创办“同人作品演奏会”,并举办一系列音乐理论讲座,作品得到国际音乐界注重,影响不断扩大,这时,他的序列主义理论也逐渐形成。

1925年,受柏林艺术研究院之聘举办作曲专家班,有了安定的生活,相继完成了一系列作品。

1933年,纳粹上台后移居美国,先后在多所院校任教,1941年加入美国籍,1961年在洛杉矶逝世。

一般认为,勋伯格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908年以前为调性时期,主要受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主要作品有《D大调弦乐四重奏》、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第一弦乐四重奏》和《第一室内交响乐》等;1908-1920年前后为无调性时期,在此期间,他与表现主义画家科科什卡和康津斯基等人过往甚多,并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主要作品有声乐曲《空中花园》,《五首管弦乐曲》、独脚剧《期望》、配乐戏剧《幸运之手》和人声和器乐作品《月迷皮埃罗》;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经过长期的探索,勋伯格终于建立了一种抛弃调性、利用所谓“十二音体系”进行创作的方法。

勋伯格多变创作风格之探析

勋伯格多变创作风格之探析

勋伯格多变创作风格之探析作者:吴汉来源:《科学导报·科学工程与电力》2019年第19期一、勋伯格的概述“在1874年9月13日,伟大的音乐家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降生于维也纳,勋伯格是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音樂理论家。

”他的音乐作品横跨两个音乐时期,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

但是它的主要成就还是现代主义音乐作品。

勋伯格是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二十世纪非常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勋伯格受家庭影响,从小学习各种乐器,但是从未学习过正规的创作技法学习,直到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勋伯格遇到了当时的的作曲家、指挥家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在一来二去的接触下,策姆林斯基发现了勋伯格有异于常人的音乐天赋,所以决定免费给他讲授音乐创作技法,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位法,而这也是我们伟大的音乐家勋伯格所接受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

从此,他便开始了他的音乐创作之旅。

勋伯格一生具有非常多的创作作品,分为三个创作时期,早期的传统创作作品,中期的无调性创作作品,晚期十二音创作。

不仅如此,勋伯格还有理论著作和声学,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对后面人们研究音乐和和声学提供了依据,勋伯格不仅在音乐创作方面有巨大成就。

他还在音乐教育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将自己的音乐理念传播与奉献。

从1901年勋伯格便开始到高等大学任教,曾频繁来往于柏林赫维也纳两个地区,一直担任教育工作。

勋伯格不仅创作新音乐,而且在当时的还创立了私人机构演绎新音乐。

而后1933年勋伯格移民美国继续担任音乐教育活动。

1951年7月13日在美国洛杉矶逝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韦伯恩的音乐受到了许多音乐家的追捧,也被世人所认可,韦伯恩也在音乐创作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勋伯格的音乐已经过时,而韦伯恩已经超越了勋伯格。

故此在勋伯格逝世后的50年代,被称之为“韦伯恩以后的时代”。

世界著名音乐家简介(按出生年月排序)

世界著名音乐家简介(按出生年月排序)
25,圣-桑斯
卡米尔·圣-桑斯(Camille Saint-Saens)1835年10月9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921年12月16日逝于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终年86岁。
26,比才
乔治·比才(Georges Bizet)1838年10月15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875年6月3日逝于法国布基瓦尔,终年还不到37岁。
19,威尔第
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1813年10月10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帕尔玛公国布塞托市附近的隆科莱村,1910年1月27日逝于意大利米兰,终年87岁。
20,古诺
夏尔·弗朗索瓦·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年6月18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893年10月18日逝于圣克卢,终年75岁。
3,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埃森纳赫,1750年7月28日逝于德国莱比锡,终年65岁。
3,格鲁克
克里斯多夫·威利巴尔德·冯·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位于德国和捷克交界处的艾拉斯巴赫,1787年11月15日逝于奥地利维也纳,终年73岁。
23,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年5月7日出生于德国汉堡,1897年4月3日逝于奥地利维也纳,终年近64岁。
24,鲍罗丁
亚历山大·波菲耶维奇·鲍罗丁(Alexander Porfiryevich Borodin)1833年11月12日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1887年2月27日逝于圣彼得堡,终年不到54岁。
27,穆索尔斯基

勋伯格表现主义音乐

勋伯格表现主义音乐

勋伯格表现主义音乐作者:王小乐来源:《艺术殿堂》2018年第14期在印象派的风格出现后,表现主义随之现身。

表现主义与印象派音乐音乐在创作的技法与审美原则是背道而驰的流派,也是第一个进入20世纪现代音乐流派。

表现主义音乐在创作上崇尚的是人在生活中个人的宣泄,极度主观或者抒发内心精神世界的怪异现象等,并不会把美学思想放在创作的第一位,追求新兴的理论创作技法作为特点。

与传统的音乐作曲手法相比,表现主义音乐完全破坏了规整的创作理念。

在音乐音响效果上是非常生硬并且富有冲击性,在曲式上完全脱离原有的和声体系。

将重点放在非理性的感受上并随之推广。

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人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是最为出色的音乐家之一,他的创作特点在将十二音技法与传统的写作手法融为一体。

完全摒弃了调性的约束,建立了以十二个音的音集,序列或音列上的无调性音乐作品。

他的音乐作品运用了大量的极其不协和的音乐乐思演变的节奏,断断续续的节奏,神奇的配器,还有不具有主题的乐段,重点放在主观哲学思维概念下显现的外表。

勋伯格出生于古典主义乐派的起源地奥地利维也纳。

长期受到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瓦格纳以及勃拉姆斯音乐风格的影响,结合他幼年时期练习小提琴和大提琴的经历,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和康塔塔《古雷之歌》流传甚广。

弦乐六重奏作品《升华之夜》在1899年被创作,是根据诗人理查德·德默尔的同名诗歌《升华之夜》而得来。

诗歌出版于1896年,诗歌作品集《女人和世界》(Werb und Welt)中的第一首诗歌。

诗歌内容是一对青年男女在僻静荒凉的森林中散步,女孩向男孩坦白,女孩心中喜欢上过别的男孩并且腹中已有他的孩子,心中忐忑不安、深深地愧疚感而不敢面对这个男孩。

而男孩则用豁达的心态和宽阔的胸襟接受了女孩和肚子里的孩子,两人的爱情在淡淡的月光下的到了“升华”。

大型康塔塔《古雷之歌》也勋伯格的得意之作。

曲中包含了宣叙独白、合唱、独唱咏叹调和和辉煌的交响配乐几个部分。

《第三十三节 勋伯格》学历案-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第三十三节 勋伯格》学历案-高中音乐人音版19必修音乐鉴赏

《勋伯格》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了解勋伯格及其音乐创作”。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勋伯格的生平简介、音乐风格、代表作品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勋伯格的生平简介及音乐风格特点。

2. 技能与操作:能够欣赏勋伯格的代表作品,理解其音乐创作的独特之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现代音乐的兴趣,增强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三、评价任务1. 知识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勋伯格生平及音乐风格的掌握程度。

2. 技能评价:通过学生课堂上的欣赏记录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勋伯格代表作品的欣赏能力和理解程度。

3.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学习态度,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勋伯格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勋伯格的生平简介(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勋伯格的生平简介,包括出生地、成长经历、音乐学习经历等,帮助学生了解其背景。

3. 赏析勋伯格的音乐风格(15分钟)教师播放勋伯格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聆听并分析其音乐风格特点,如十二音体系、无调性等。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勋伯格音乐创作的独特之处及其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每组选派代表发言。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拓展学生对现代音乐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思考现代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异同。

6. 课堂小测验(5分钟)进行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勋伯格生平及音乐风格的掌握情况。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了解学生对勋伯格的认知程度。

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收集勋伯格的其他代表作品,并选择一首进行深入欣赏和分析,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反思本次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等。

试论勋伯格音乐创作的主导原则

试论勋伯格音乐创作的主导原则

写道 :“ 在认识捷姆林斯基之前 ,我曾是一个 ‘ 勃拉 姆斯派 ’ ,……认识他不久,我 自己也变成对这两位
作 曲家 不偏 不 倚 的坚 定 崇 拜 者 了 。 所 以 ,当时 我所 写
来 ,并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新音乐构 思的问题。[ 1 1 8 从《 月迷皮埃罗》作 品中我们不难看出, 勋伯格 已经 从 模 仿 勃 拉 姆 斯及 瓦格 纳 的影 响 中逐 步 走 向 自己独
西 方音乐 的发展产 生了 巨大的影响是毋庸置 疑的事实。本文从历史文化背景 出发 ,试 图通过对勋伯格 的创 新思维的形
成 与演 变及 主导创作原则进行 了简略的分析与探讨 。 关键词 :勋伯格 ;创新思维 ;主导 思想 ;无调性 ;十二音序列 中图分类号 :J 6 1 4 收稿 日期:2 0 1 3 - 0 3 . 2 1 作 者简介:沈佩伟 ( 1 9 5 s 一) ,男 ,河北大名人 ,邯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 6 7 3 - 2 0 3 0 ( 2 0 1 3 ) 0 3 - 0 1 0 9 - 0 4

要 :阿诺尔德 ・ 勋伯格 ( A r n o l d s e h o e n b o r g )是在 1 9世纪末德奥晚期浪漫主义音 乐的环境 中成长起来 的音乐家 ,
是欧洲最令人 瞩 目的作 曲家之一 ,也是一位 从史至今备受争议的音乐界人物 ,人们站在 不同的角度对他 的音乐作品及 其 创作手法品头论足 、褒 贬不一 。尽管勋伯格不是被 听众 所广泛接 受与喜 爱的作 曲家 ,但是 ,勋伯格的音 乐对 2 0世纪
声, 在寻找新音乐语言的 同时, 孕育着音乐创新的思
路 。勋伯格正是处于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 。

中学音乐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和答案解析(46)

中学音乐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和答案解析(46)

2021年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与答案解析46一、单选题(共30题)1.作曲家奥克刚属于什么乐派()。

A:勃艮第乐派B:佛兰德斯乐派C:罗马乐派D:威尼斯乐派【答案】:B【解析】:B选项,弗兰德斯乐派,是指1450-1600年在法国北部、比利时及荷兰南部地区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

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乐派之一。

代表人物奥克冈、若斯坎。

综上,B选项正确。

A选项,指15世纪为勃艮第的公爵们进行音乐创作的一批宫廷作曲家。

在善良的菲利普的统治时期(1419~1467),艺术事业欣欣向荣,出现了两位杰出的作曲家纪尧姆·迪费和吉勒·班舒瓦。

故排除。

C选项,是由于帕莱斯特利那及其音乐风格得影响,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以罗马为中心形成了罗马乐派。

是欧洲中世纪清唱式合唱音乐时代的一个乐派。

代表作曲家有帕勒斯特里那及其弟子那尼诺。

故排除。

D选项,威尼斯乐派首创双重合唱曲;创作并演唱八声部、十二声部或更多声部的大合唱曲,是该乐派的特征。

演唱时,各声部合唱者分站在不同方位、不同高度的唱坛上,众声部都越过广阔的空间,相互结合或唱答,效果辉煌。

代表作曲家有维拉尔特等。

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是B项。

2.下列教学目标的描述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的是()。

A: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主学习歌曲B:通过播放录音,让学生模唱歌曲C:通过教师逐句教唱,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D: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掌握三连音【答案】:A【解析】:知识点:对教学理念的理解。

音乐课堂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课堂,充分进行音乐实践。

A 项:提出了“自主”学习歌曲,这本身就诠释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符合题干要求,当选。

B项:“让”学生模唱歌曲时,学生处于被动,教师成为了句子的主语。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逐句教唱”属于灌输式教学。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教师讲解”也是以教师为导向。

与题干不符,排除。

十二音作曲技法的逻辑与情感表现方式再思考——以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为例

十二音作曲技法的逻辑与情感表现方式再思考——以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为例

52李竞霜:十二音作曲技法的逻辑与情感表现方式再思考一、作曲技法分析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由序曲、一首间奏曲和四首舞曲共六个乐章组成。

其中,第二、三乐章和第五、六乐章是舞曲,第一、四乐章是非舞曲,这样看来,整套作品自然的分成了两个板块,每个版块各包含一首非舞曲乐章与两首舞曲乐章。

(一)序曲Prelude:Rasch例1: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序曲1-5小节例2: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序曲音高材料库如图所示,例1是序曲开始的前五小节,例2是序曲的音高材料库。

其中例2a 是原型序列,标记为O,例2b 是逆行序列,标记为R,例2c 是倒影序列,标记为I,例2d 是倒影逆行序列,标记为RI。

序列的四个不同形态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对称结构,蕴含了用以代替传统调式调性的凝聚力。

(二)加沃特Gavotte:Etwas langsam,nicht hasti 这一乐章采用了主调和复调相结合的手法,节奏简明,材料主要使用了第二主题动机,由于是舞曲,曲风十分诙谐幽默,采用了动力性强的节奏。

例3:(三)缪赛特Musette-Gavotte(da capo)缪赛特,意味风笛,风笛舞曲是欧洲十八世纪盛行的一种固定低音的田园风格乐曲。

勋伯格将这一传统体裁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为了保护作品的田园风格,他不惜违反序列音乐作曲技法的基本原则,避开调性,避免重复音使用,他为了固定低音保持,坚持在整个乐章中使用了固定低音G,使乐曲具有了调性因素。

(四)间奏曲Intermezz间奏曲在曲式结构上看继承了古典曲式的三部性原则,是一首带再现的变奏曲式。

变奏有展开部的特征,织体以四部和声为主。

整个曲风安逸舒适,也符合间奏曲承上启下过渡目的。

从整体结构上看,主题的最后一小节(第4小节)出现了全曲最低音,而全曲高潮时(第24小节)则出现了全曲最高音,两音遥相呼应。

例4;勋伯格《钢琴组曲》(Op.25)《间奏曲》第4小节、第24小节(五)小步舞曲Menuett-Trio第五首《小步舞曲》的曲式结构相比其它最为明显,为一个“三声中部”的复三部曲式结构,但勋伯格绝不会简单照搬传统,他的再现因素表现十分隐晦,不是简单重复,而是运用了大量音高变形、时值压缩或扩展,因此在回归过程中又走向了新发展。

阿诺德·勋伯格:十二音序列的惊悚片

阿诺德·勋伯格:十二音序列的惊悚片

阿诺德·勋伯格:十二音序列的惊悚片作者:卓尔来源:《音乐爱好者》2012年第05期就在晚期浪漫主义的音乐创作变化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勋伯格发明了一种大胆激进的作曲方式,而它所带来的影响,既具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引起了当时音乐界的一阵轩然大波。

勋伯格曾经说过一个一战期间他在奥地利军队服役时的故事。

一位军官问他是否就是“那个臭名昭著的作曲家”。

“这样说吧,先生,”身为士兵的勋伯格以地道的维也纳方言回答道,“就好比有人登广告招聘工作,但没有人愿意做,只有我接受了这份工作”。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觉得“有人必须接受这份工作”,甚至到现在也不是。

在浪漫主义的发展已经奄奄一息时,这是尝试给音乐带来一种全新的秩序。

如果没有勋伯格的话,我们很难想象二十世纪的音乐历史将会是怎样的。

不管你是喜欢还是厌恶他的作品,都是一个无法回避将音乐引向一条新道路的杰出人物。

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年出生于维也纳,小时候家境贫寒,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但这些不利的环境并没能阻止他热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决心。

他从小学习小提琴,后来又自学大提琴,和他的同学奥斯卡·阿德勒(Oskar Adler)一起演奏室内乐,同时自己尝试作曲。

由于家境日益困窘,勋伯格到一家银行当了办事员,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

就在这个时候,他偶然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大舅子的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Alexander Zemlinsky),并跟他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这也许是勋伯格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了。

其间,他在演奏、指挥以及改编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上获得了一些实际的经验。

虽然成长于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等伟大的维也纳音乐传统,但勋伯格不仅仅满足于对过去风格的礼貌模仿。

他受到理查德·戴默尔(Richard Dehmel)一首诗歌的启发,于1899年创作了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Verkl rte Nacht),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议。

勋伯格专题

勋伯格专题

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对威伯恩《小交响曲》的综合再分析——兼谈理性思维在序列音乐创作中的主导因素范哲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1)无调性——译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1980年版) 张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9(1)艺术趣味与现代艺术定义——阿多诺美学思想考察易存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0世纪音乐概述(三)表现主义音乐黄枕宇中国音乐教育1999(3)对现代音乐美的哲学思考——兼论表现主义杨曦帆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9(4)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夏宏音乐爱好者1999(4) 无调性音乐的先行者——阿诺尔得·勋伯格马达福建艺术1999(6)20世纪音乐概述(六) 整体序列音乐——先锋派中理性主义的极端黄枕宇中国音乐教育1999(6)时代先锋——勋伯格童昕人民音乐1999(9) 20世纪西方经典名作100篇(上) 钱仁平音乐爱好者2000(1)20世纪钢琴音乐的力度结构特征李雪梅音乐探索2000(1) 马勒对表现主义音乐的影响李秀军人民音乐2000(12) 月光下的自白——《升华之夜》张煦阳视听技术2000(12)论阿多尔诺的艺术观杨晓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音色旋律”——20世纪管弦乐配器的新探索康保婴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0(2)20世纪西方经典名作100篇(中) 钱仁平音乐爱好者2000(2)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回顾钟子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2)表现主义音乐刍议杨祝祥滁州师专学报2000(3)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对威伯恩《小交响曲》的综合再分析——兼谈理性思维在序列音乐创作中的主导因素范哲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9(1)无调性——译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1980年版) 张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9(1)艺术趣味与现代艺术定义——阿多诺美学思想考察易存国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20世纪音乐概述(三)表现主义音乐黄枕宇中国音乐教育1999(3)对现代音乐美的哲学思考——兼论表现主义杨曦帆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9(4)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夏宏音乐爱好者1999(4)无调性音乐的先行者——阿诺尔得·勋伯格马达福建艺术1999(6)20世纪音乐概述(六) 整体序列音乐——先锋派中理性主义的极端黄枕宇中国音乐教育1999(6)时代先锋——勋伯格童昕人民音乐1999(9) 20世纪西方经典名作100篇(上) 钱仁平音乐爱好者2000(1)20世纪钢琴音乐的力度结构特征李雪梅音乐探索2000(1) 马勒对表现主义音乐的影响李秀军人民音乐2000(12) 月光下的自白——《升华之夜》张煦阳视听技术2000(12)论阿多尔诺的艺术观杨晓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音色旋律”——20世纪管弦乐配器的新探索康保婴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0(2)20世纪西方经典名作100篇(中) 钱仁平音乐爱好者2000(2)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回顾钟子林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2)表现主义音乐刍议杨祝祥滁州师专学报2000(3)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十二音和声(一)——译自布林德尔的《序列作曲》王桂升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1(3)“否定的辩证法”:新音乐空间中的哲学建构张亮河北学刊2001(4)20世纪的音乐诗学徐康荣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4) 二十世纪音乐“调性”的发展蒋庆乐安徽新戏2001(5) 诺诺的音乐特征和政治倾向盘龙安徽新戏2001(6)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斯特拉文斯基和他的晚期序列作品高佳佳人民音乐2001(6)必然的对称——贝尔格《露露·间奏曲》分析彭志敏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2(1)对《沃采克》最后一个间奏曲和终曲的音乐学分析傅利民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1)二十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的后现代文化特质黄君人民音乐2002(1)勋伯格自由无调性创作技术风格特征的传统性审视张楠音乐研究2002(3)《探索与狂热——现代西方音乐艺术》(庄曜著) 毕明辉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3)阿多诺的音乐美学思想及其对文化产业的批判陈楠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2(4)一首精致的自由无调性的趣味小品——勋伯格《钢琴小品三首》Op.11之No.2乐谱文本的简易导读张楠钢琴艺术2002(9)论表现主义音乐的合法性刘瑾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2)勋伯格音乐创作的表现主义邹杰群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3)20世纪音乐视界的开拓与探索——关于勋伯格和序列音乐唐德松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关于现代音乐听觉训练的研究孔云霞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3(4) 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浅述十二音作曲技法陈景隆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20世纪西方钢琴音乐的发展蔡俊超艺术百家2003(4) 对特奥多阿多诺现代音乐哲学观的反思张国庆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5)德奥音乐传统的忠实捍卫者——作为音乐理论家的阿诺尔德·勋伯格周焰人民音乐2003(7)和声与动机的联系以及“不协和音的解放”(《20世纪的音乐》第二章) B·西姆斯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1)从勋伯格的音乐看表现主义的美学特征刘颖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1)告别调性——勋伯格《钢琴小品六首》op.19分析札记刘文平刘文平2004(1)十二音序列作品中的奏鸣曲式范例——勋伯格(Schoenberg)《钢琴作品》Op.33a的分析孙丝丝齐鲁艺苑2004(1)"不与人沟通的音乐只能死亡"——致年轻一代陈其钢人民音乐2004(1)作为音响手段的“音色旋律”与“点描主义”的结构方式姚恒璐音乐探索2004(1)浅论音程材料的民族风格性与调性结构力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我国音乐创作中的表现聂建平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4(1)对体系化无调性技法的反思施敏人民音乐2004(11) 威伯恩序列音乐中的“主和弦”——集合3-3 陈士森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2)略论20世纪音乐的调性观念与特征王文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4(2)作曲技术理论教学问题笔劄罗忠镕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2)阿多诺对斯特拉文斯基的三个批判方德生现代哲学2004(2)表现主义音乐刍议王力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安东·威伯恩的《钢琴变奏曲》作品27陈铭志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3)论阿诺德·维托关于20世纪早期音乐的和声分析方法吴春福中国音乐学2004(3)音乐主题的不同形态及处理方式李波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4) 倾听的艺术(十六) 现代音乐(上) 邹彦音乐爱好者2004(4)德彪西与贝尔格作品中的增三和弦辨析唐勇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策姆林斯基:传统和先锋之间的连线徐康荣音乐爱好者2004(6)简论现代音乐创作的发展张巍人民音乐2004(7)音乐中的西方现代与中国传统钟峻程艺术探索2004/S2 由十二音作曲法引发的思考张良宝滁州学院学报2005(1)梅西安的多维准序列创作观——以钢琴作品《调式化的音值与音强》为例郑中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1)对国内勋伯格及其音乐研究状况的述评王丽君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1)勋伯格及其十二音体系陈雷艺术广角2005(1)俄罗斯“拼贴”施尼特凯的“复风格”音乐解读田艺苗音乐爱好者2005(1)哈特克的钢琴套曲系列《向后现代致敬》——关于音乐“风格、语言和方法”的“综合、融合与整合”彭志敏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1)贝尔格歌剧作品探究宫云湘理论界2005(11)反思·求索——关于西方20世纪“新音乐”若干问题的思考叶松荣人民音乐2005(11)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歌剧《沃采克》终场的音乐学分析陆志成美与时代2005(12)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的线形对位唐勇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2) 简论阿多尔诺音乐社会学的否定精神——从阿多尔诺对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的评论谈起杨挺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四组序列的配套性原则——析勋伯格的《钢琴组曲》(Op.25)之吉格舞曲谢福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2)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中增三和弦的使用技法唐勇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2)作品中的二十世纪钢琴音乐史梅寒艺术百家2005(2)浅谈第二维也纳乐派及其影响刘蓓蓓艺术研究2005(2)浅谈第二维也纳乐派及其影响刘蓓蓓艺术研究2005(2)浪漫·自由·组织:一个创造者的不安灵魂(上)——勋伯格钢琴小品析赵晓生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2)表现主义作曲家勋伯格朱雅芬钢琴艺术2005(3)试析朱践耳《第十(江雪)交响曲》李波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3)突破传统和弦的禁锢,开拓新的音响思维——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主部主题中四度叠置和弦的结构特征与发展手法唐勇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3)20世纪音乐分析法的互补性探索与实践冶鸿德音乐研究2005(3) 20世纪音乐分析法的互补性探索与实践冶鸿德音乐研究2005(3)朱践耳交响曲的序列技法特征蔡乔中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3)浪漫·自由·组织:一个创造者的不安灵魂(下)——勋伯格钢琴小品析赵晓生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3)浅谈西方音乐调式与音阶的历史和现状王浩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4) 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主要流派及其特点秦俊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勋伯格与康定斯基杰罗米·艾希勒音乐爱好者2005(4)浅谈勋伯格音乐潘玲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主题—动机理论在现代音乐中的发展臧恒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5(4)贯其始终开其先河——罗忠镕艺术歌曲概述刘涓涓人民音乐2005(7)诗析二十世纪作曲技术彭志敏音乐爱好者2005(9)论20世纪初表现主义音乐的美学思想特征——以勋伯格的音乐风格为例白晨艺术探索2005/S1“我亲爱的哈格尔”:在勋伯格《第二弦乐四重奏》中的自画像董晓玲艺术探索2005/S2论逆向思维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罗相巧电影评介2006(1)怀念调性——勋伯格《钢琴协奏曲》Op.42创作特点研究刘文平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6(1)浅析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中的数字象征雍凌凌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音乐与图形的完美结合——用坐标式图形对泽纳基斯管弦乐《灯芯草》第三部分的分析庞莉音乐探索2006(1)勋伯格无调性音乐观念的构建陈小兵中国音乐2006(1)意识二重性与音乐美学——源自前人的争论茅原中国音乐学2006(1)浅析歌曲《涉江采芙蓉》王晶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2) 俄罗斯的精灵—И.Ф.斯特拉文斯基韩万舟俄罗斯文艺2006(2)巴比特音乐中矩阵在音高领域的应用赵秋明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2)题名作者出版刊物期、卷序列音乐中的框架结构控制钟峻程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2) 勋伯格《三首钢琴小品》之结构初探王桂升音乐研究2006(2)二十世纪和声的基本结构成分及其衍生的音高关系体系刘康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2)勋伯格《五首乐队作品》之一《预感》音乐材料分析杨和平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3)后序列主义音乐中调性与结构因素的回归——达拉皮科拉的钢琴组曲《安娜莉贝拉的音乐笔记本》之序列与复调技法分析范哲明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3)勋伯格的表现主义音乐形式与视觉艺术的并行互动班丽霞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6(3)论音乐与绘画的关联——以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为例吕琳艺术百家2006(3)“新音乐”创新观念的构建与缺失——西方20世纪“新音乐”创新问题局限性分析之一叶松荣音乐研究2006(3)勋伯格《D小调弦乐四重奏》(Op.7)的主题周炜娟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2006(3)构建报简析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的楔子邹彦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3)简析贝尔格钢琴奏鸣曲(Op.1)的楔子邹彦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3)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布利斯和他的《子夜吴歌》之春歌杨溢黄河之声2006(4)浅析“十二音作曲法”与“等节奏技术”的异同郑好美与时代2006(4)马勒与表现主义音乐葛姝亚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4)古典浪漫最后的君王理查·施特劳斯张煦阳视听技术2006(6)20世纪现代音乐发展的社会原因探究周玉娟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乘着表现主义的筏子感悟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姜蕾音乐爱好者2006(9)乘着表现主义的筏子感悟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姜蕾音乐爱好者2006(9)十二音作曲技术学及其实际创作中的应用施子伟音乐探索2006/S1 勋伯格、威伯恩、贝尔格作品总目录刁刻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增刊。

著名音乐家简介

著名音乐家简介

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

1678年生于威尼斯,1741年逝世于维也纳。

格奥尔格·弗雷德里克·亨德尔是十八世纪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和管风琴演奏家,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是世界音乐史上一位少见的天才多产作曲家之一。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

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

由于他一生杰出的创作活动和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世界音乐史上,巴赫素有“音乐之父”的美称。

约瑟夫·海顿于1732年4月1日出生于奥地利的罗劳村,1809年5月1日逝世于维也纳。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沃尔夫冈·阿·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逝世于维也纳,十八世纪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音乐史上少有的“神童”和多产作曲家。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

罗伯特·舒曼于1810年6月出生于德国茨维考城一个出版商家庭。

他的父亲是个小说翻译家,小舒曼自幼便受到父亲在文学方面的影响。

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巴尔托迪是十九世纪欧洲重要的浪漫派作曲家之一。

在世界音乐史中,门德尔松占据着十分显赫的地位。

他和舒曼同为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

“钢琴之王”李斯特,十九世纪初欧洲浪漫主义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和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同为欧洲“标题音乐”的倡导者和创立者。

艾克托尔·柏辽兹于1803年生于法国的柯特·圣·安得烈市。

父亲是医生,家庭希望他继承父业,可是他对医学毫无兴趣,却专志于学习音乐,最后终于与家庭决裂。

世界著名音乐家(按出生年月排序)

世界著名音乐家(按出生年月排序)

1,维瓦尔第安东尼奥·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年3月4日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1741年7月28日逝于奥地利维也纳,终年63岁。

2,亨德尔乔治·弗里德里克·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年2月23日出生于德国的萨克森安哈特州萨勒河畔的哈雷市,1759年4月14日逝于英国伦敦,终年74岁。

3,巴赫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出生于德国埃森纳赫,1750年7月28日逝于德国莱比锡,终年65岁。

3,格鲁克克里斯多夫·威利巴尔德·冯·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1714年7月2日出生于德国南部巴伐利亚州位于德国和捷克交界处的艾拉斯巴赫,1787年11月15日逝于奥地利维也纳,终年73岁。

4,海顿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年3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罗劳镇,1809年5月31日逝于奥地利维也纳,终年77岁。

5,莫扎特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逝于奥地利维也纳,终年还不到35岁。

6,贝多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于奥地利维也纳,终年不到57岁。

8,韦伯卡尔·马利亚·冯·韦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年11月18日出生于德国奥伊延,1826年6月5日逝于英国伦敦,终年还不到40岁。

9,罗西尼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年2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东部威尼斯海湾的一个港口城市佩萨罗,1868年11月13日逝于法国巴黎,终年近77岁。

阿诺德·勋伯格年谱

阿诺德·勋伯格年谱

A Chronicle of Arnold Schoenberg's Life
作者: 郑英烈(编译)
作者机构: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武汉430060
出版物刊名: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页码: 167-17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阿诺德·勋伯格 年谱
摘要:本文的作者在1989年1期的《黄钟》上发表过一篇编译的《勋伯格年谱与作品目录》,那是根据当时才出版不久的一本书Amold Schoenberg Letters(欧文.斯坦编
辑,1987年版)的有关材料编译的。

17年后再读,觉得某些方面仍有不足之处,现趁“劝伯格研讨会”之机,作了一些补充。

勋伯格的作品手稿几乎都标明有具体日期,新版本的《年谱》也尽量加进每个事件的发生和每首作品创作(或完稿或首演)的具体日期。

希望这样能对有志进一步研究的读者更具参考价值。

这份材料几乎函盖了勋伯格编入作品号的所有作品,为避免重复,故略去“作品目录”一项。

勋伯格与其《月光下的彼埃罗》

勋伯格与其《月光下的彼埃罗》

勋伯格与其《月光下的彼埃罗》
张雪
【期刊名称】《广播歌选》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作为二十世纪新维也纳乐派的伟大领袖,著名的表现主义音乐大师,美籍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874-1951)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艺术遗产。

从早期模仿19世纪末德奥浪漫派作曲家的风格到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总页数】1页(P65-65)
【作者】张雪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9.5
【相关文献】
1.勋伯格声乐作品的典范之作——《月光下的彼埃罗》 [J], 鲁桂莲
2.勋伯格自由无调性作品《月迷彼埃罗》主导动机的贯穿发展 [J], 张泽玲
3.突破、创新、延伸(三)——勋伯格声乐套曲《月迷彼埃罗》演唱的宣叙性和不确定性 [J], 刘倩
4.勋伯格《月迷彼埃罗》(Pierrot Lunaire1912)No.8《夜》(Nacht)音响效果分析[J], 冯瑞琪
5.从创作思维的视野审视勋伯格《月迷彼埃罗》的艺术价值 [J], 孔瑜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74年9月13日生于维也纳,1951年7月13日卒于美国洛杉矶。

自阿诺尔德·勋伯格幼学习小提琴和大提琴,12岁开始作曲。

作为作曲家,勋伯格主要靠自学成名。

1901年赴柏林,在一个酒馆乐队任指挥,后到斯特恩音乐学院任教。

此后,来往于维也纳和柏林两地,几乎没有中断过教学活动。

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是奥地利作曲家A.贝尔格和A.von.韦贝恩(他们师生三人常被称作新维也纳乐派)。

1915—1917年勋伯格在奥军服役。

1918年组织维也纳私人音乐演出协会,专门演出20世纪的新音乐。

1933年,纳粹上台后移居美国。

1935—1944年先后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1940年入美国籍。

1951年,勋伯格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7岁。

2个人简介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尔德·勋伯格于1874年9月13日出生在维也纳,二十世纪阿诺尔德·勋伯格的作品著名的现代音乐作曲家之一,“表现主义”乐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勋伯格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作曲家,小时候家境贫寒,十六岁时父亲去世。

这些不利的环境并没能阻止他热爱音乐和学习音乐的决心。

他八岁时开始学习小提琴,以后又自学大提琴,参加业余乐队,而且自己尝试着作曲。

他经常如饥似渴地去听音乐会和歌剧,从中得到学习和熏陶。

父亲去世以后,由于家境日益困窘,他到一家银行当了办事员,以增加一些家庭收入。

就在这个时候,他偶然结识了作曲家亚历山大·策姆林斯基,并跟他学了几个月的对位法,而这就是后来成为现代音乐杰出作曲家的勋伯格所受到的唯一的正规音乐教育。

从此,他开始了音乐创作生涯。

1897年,他的处女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问世。

1901年他来到柏林,执教于斯顿音乐学院。

后来又回到了维也纳,于1910年担任了音乐学院的和声教师。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勋伯格参加了奥地利军队。

战后在柏林普鲁士艺术学院任教。

1933年勋伯格离职赴美,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音乐教授。

1941年他取得美国国籍,在那里定居,直到逝世。

勋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胆创新精神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曾经引起过很大的争议。

他首创了“十二音体系”的无调性音乐,并且培养了许多“十二音体系”的作曲家。

他和他的学生贝尔格、威伯恩被合称为“新维也纳乐派”,即“表现主义”音乐流派。

他对音乐所进行的重大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曲家,如达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维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响。

勋伯格的音乐创作一般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大约从1897年至1908年。

他这个时期的作品带有晚期浪漫主义的特点,深受瓦格纳的影响,这时的作品还没有完全抛开调性。

第二个时期大约从1908年至1912年,这个时期的作品已是“勋伯格风格”特点的作品了。

这时期的音乐具有表现主义的特征,“十二音体系”他已完全成熟,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写出的。

3大事记1874年生于维也纳,自幼学习小提琴与大提琴,理论以自学为主,1894年曾随策姆林斯基学对位。

青年时期即开始作曲,其弦乐四阿诺尔德·勋伯格重奏和歌曲多首于1897年演出。

1901年在沃尔左根的“艺术酒店”指挥。

1899年创作了《升华之夜》,阿诺尔德·勋伯格作品1900年着手创作《古雷之歌》,二者都属于瓦格纳以后的浪漫主义风格。

因《古雷之歌》第一部分之成就,经理查·施特劳斯推荐而获斯特恩音乐学院教席并获得奖学金,在此期间创作音诗《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1903年《升华之夜》首演获得巨大成功。

在1903-1907年的作品中将变化音和声发挥尽致,音调结构越来越无从捉摸,直至在1908年的《钢琴曲三首》和声乐套曲《空中花园之篇》中,他的无调性始抵于成。

这两部作品演出时遭到反对者的猛烈攻击和拥护者同等强烈的欢呼。

1911年出版名著《和声学》。

同时兼治绘画,“表现主义”风格跃然纸上。

1912年为女演员艾伯丁·齐默作《月光下的彼埃罗》,这是一部朗诵唱和室内乐合奏的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演激起更深的敌视,但是早期风格的《古雷之歌》在维也纳的首演却十分成功。

1912年《管弦乐五首》在伦敦首演。

1918年在维也纳成立“非公开音乐演出社”,谢绝评论家参加,事先不公布节目,禁止鼓掌。

1913-1921年间创作极少。

1921年,推出了“用12个音作曲的方法”,这是他用以组织无调性音乐的技法。

钢琴《组曲》是第一部完全用12音方法写作的乐曲。

1933年在巴黎重新扳依犹太教并移居美国,执教于加尼福尼亚大学。

此后18年间,时而用12音,时而用有调性风格作曲,信徒们大为惊愕,他自己却处之泰然,他说每一个作曲家都变动风格以适应其创作需要和目的。

1951年,勋伯格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77岁。

4个人创作分期勋伯格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1908年以前为调性时期。

主要受勃拉姆斯和瓦格纳的影响,作品充满德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息,并把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半音化创作技法发展到了极限。

如弦乐六重奏《升华之夜》(1899,于1917年改编为弦乐队曲)、康塔塔《古雷之歌》(1900—1901)、交响诗《普莱雅斯和梅丽桑德》(1903)等。

1908—1920年前后为无调性时期,他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无调性的音乐风格,标志着他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风格不同音高的各音之间的结合,不再像传统音乐那样,以某个音为中心,不协和和弦也不再像传统的音乐那样,需要“解决”到协和和弦。

勋伯格采用无调性音乐风格是同他作品中的表现主义特征相联系的。

他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灵感,先后创作了一批无调性作品,成为第一位放弃调性的作曲家。

如单人剧《期待》(1909)和说白歌唱《月迷的皮埃罗》(1912)等。

这些作品表现了诸如绝望、恐惧、紧张、痛苦等病态心理或情绪,音乐语言夸张、变形、怪诞。

在《月迷的皮埃罗》中,勋伯格还发展了一种介于说话与歌唱之间的说白歌唱。

无调性阶段的重要作品还有《五首管弦乐小品》(1909),戏剧配乐《幸运的手》(1913)等。

1920年以后为十二音技法时期。

经过长期的探索,勋伯格在无调性音乐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组织音乐材料的新方法,形成了所谓十二音音乐。

作曲家用半音阶中的12个音,自由组成一个音列,音列可以原形使用,也可以逆行、倒置、倒置逆行。

这4种音列形式可移置于半音阶的任何高度,从而可形成48种样式。

音列中的各音(全部或部分)既可相继出现形成曲调,也可同时出现形成和弦,以此构成全曲。

勋伯格后期基本上采用十二音技法进行创作,重要作品有《乐队变奏曲》(1926—1928)、《小提琴协奏曲》(1935—1936)、《钢琴协奏曲》(1942)、《华沙幸存者》(为朗诵、男声合唱及乐队而作,1947)、歌剧《摩西与亚伦》(1951)等。

他在晚年偶尔也写作有调性的作品。

音乐戏剧勋伯格创作了4部音乐戏剧作品:1909年的独幕独角音乐戏剧《期待》,1913年的独幕配乐戏剧《幸运之手》,均运用自由无调性写成。

1930年的独幕歌剧《日复一日》则是严格的十二音体系的作品。

未完成的三幕歌剧《摩西与亚伦》创作于1931—1932年间,也是一部无调性的十二音音乐作品。

这是一部带有清唱剧性质的歌剧,作品叙述了犹太人在摩西的率领下的出走埃及的过程。

剧中人物们交替采用传统的唱法、半念半唱的朗诵式行腔和有韵律的说白。

摩西只有一个高潮性的唱句。

这部歌剧的前半部分有很多引人入胜的表现,特别是狂乱的“金牛犊之舞”,但后半部分乏味,大部分篇幅在讨论宗教。

虽然在戏剧性的发展上缺乏贯穿性,但音乐部分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勋伯格的创作除早期作品外,大多难于被人理解,当时经常遭到冷遇。

在他死后,对他的音乐的评价,也一直存在争议。

勋伯格的最大贡献在于继承、发展并最终打破了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系统地创建了序列主义的音乐理论和方法,从而完成了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历史性任务。

除了作曲,勋伯格毕生还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了多位世界著名的作曲大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教育家。

他的无调性音乐和十二音音乐对20世纪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初在德国、奥地利,后来在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不少作曲家都采用他的作曲方法。

而他的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等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序列音乐理论。

理论著作他的理论著作《和声学》(1911)、《音乐的思想与逻辑》阿诺尔德·勋伯格相关书籍(1934—1936,未完成)、《音乐创作基础》(1948)、《配器学》(1949)和《和声的结构功能》(1937—1948)以及论文集《风格与思想》(1950)等也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5个人作品勋伯格的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光明之夜》、《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歌剧《期望》以及为朗诵、男声合唱和乐队而写的《一个华沙的幸存者》。

此外还有几首弦乐四重奏和许多钢琴、声乐作品等。

勋伯格除写有大量音乐作品外,还有许多音乐理论著作,其中有《和声学教程》、《和声的结构与功能》和《风格与思想》等等。

舞台音乐:《期待》、《幸运之手》管弦乐:《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室内交响曲》(为十五伴独奏乐器而作)、《五首管弦乐曲》人声与器乐:《古雷之歌》(五个独唱、朗诵、合唱与乐队)、《月光下的彼埃罗》(朗诵与室内重奏)、《华沙幸存者》(朗诵、男声合唱与乐队)《d小调弦乐四重奏》、《升f小调弦乐四重奏》、室内乐:《升华之夜》(弦乐六重奏)钢琴:《乐曲五首》、《六首小曲》歌曲:《空中花园之篇》(女高音歌曲十五首)勋伯格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曲家之一,他在音乐风格上的巨大变革,带动了20世纪音乐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

创作的早期,他禀承了瓦格纳、马勒等后浪漫主义大师的风格,运用变音体系的乐汇及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手法,创作了一些颇负盛名的佳作。

中期,他彻底抛弃了后浪漫主义的手法,形式转向小型,依靠色彩的迅速替换,来获得音乐上的变化,音乐要素中节奏和对位越来越复杂,旋律线越来越支离破碎,并摆脱了有调中心的变化音乐风格,走向了“无调性”。

到了晚年,作品中“表现主义”风格跃然纸上,其乐汇极不协和,非主题性,节奏裂变成原子,旋律零七八碎,配器古怪,音乐也不再追求泛指意义的真与美,而是用鞭辟入里的手法,去表现作曲家极为复杂的情感,其代表作《月光下的彼埃罗》。

他晚期的歌剧《摩西与亚伦》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音乐表现力极强,结构雄浑一体,被公认为是20世纪的不朽杰作。

6个人音乐思想阿诺尔德·勋柏格不仅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重要作曲家,而且也留下了大量文字著述。

勋柏格音乐思想中的几个重要观点:对音乐历史的认识通过德奥音乐界前辈给予他的创作启示,以及勋伯格对自己几个创作阿诺尔德·勋伯格相关书籍阶段的发展历程的总结,阐述了他对于艺术中的传统与革新之间的关系的辩证认识,并通过这些问题总结出音乐的演进与黑格尔倡导的“历史发展必然性”哲学观念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民族主义音乐观通过勋柏格对于形成民族艺术特征的根本原因、民族艺术中的支配现象、民间音乐与艺术音乐之间的比较、音乐刨作中的“民族性”问题的意识等方面问题的剖析与认识,总结了他的“重艺术音乐,轻民间音乐”、“重西欧音乐,轻非西欧音乐”的观点,从而突出了他的精神领域中的根深蒂固的“德奥音乐中心论”,这是一个浸润着浓厚的西欧文化中心论色彩的观点,也是贯串他毕生的音乐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对音乐教育问题的见解勋柏格认为作曲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艺术的工具”、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一专多能”、注重个性培养;对当代音乐批评家与音乐批评方法提出的要求音乐批评家必须具备作为一名音乐家的专业修养,要以真实、客观的态度对待音乐批评这门神圣的职业,充分运用内心的艺术联想向公众再现作曲家的意图,而不是将个人见解强加于受众;同时,批评家需要对艺术的过去与未来拥有全面的了解与较准确的预测,在音乐批评的具体范畴中,应将重心角度置于探讨音乐作品的风格与思想之间的关系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