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一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
沈从文
巴金
三十年代小说(一)
Baidu Nhomakorabea
施蛰存
穆时英
张天翼
艾芜
丁玲
萧军 萧红
端木蕻良
30年代文学的整体特征
◎ 五四时代是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30年代是
政治革命的时代;2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启蒙, 弘扬个性,3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革命,依靠大 众,文学革命转化为革命文学;20年代主要是 新旧文学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对立,30 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 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萧红体:萧红以自己悲剧性的人生感受和生命 体验,观照她所熟悉的乡土社会的生命形态和 生存境遇,抒写着人的悲剧、女性的悲剧和普 泛的人类生命的悲剧,让笔下的小说获得一种 浓烈而深沉的悲剧意蕴和独特而丰厚的文化内 涵。而这种鲜明的文体特征,替她打破了传统 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 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 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 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 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
B.左联时期 《水》标志着创作的转变。此时期的小说创作 题材不断扩大,革命倾向更加明显,继续关注女 性命运。短篇小说《水》《田家冲》《一九三○ 年春上海》,长篇小说《韦护》《母亲》。
C.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自我心灵世界更为扩大和充实,注重用现代意 识对生活进行综合的考察,表现新人物、新思想、 新气象,较少简单化、概念化的倾向,有着明显 的社会批判意识。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 《在医院中》《一颗未出膛的枪弹》, 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 斯大林文学奖)。
《呼兰河传》,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 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是萧 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 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 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 》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 ‘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 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 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茅盾 《呼兰河传》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 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 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萧红小说的风俗画面 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 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
施蛰存 ( 1905 - 2003 ): 浙江杭州人。擅长于用弗洛伊 德的心理分析学来表现人的复 杂心理,以及现代大都市文明 的快节奏对人的心理带来的扭 曲。多写人的性压抑和性变态, 焦虑和恐惧,带有明显的心理 分析色彩。作品集有《将军的 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 品》等。
刘呐鸥 ( 1905 - 1940 ):台
穆 时 英 ( 1912 - 1940 ) : 浙江慈溪人,任过国民党文化 审查委员会委员, 1940 年被汪 精卫伪政权杀害。他醉心于描 绘十里洋场畸形的“战栗和肉 的沉醉”的风景,表现爱情和 死亡的主题以及人在现代文明 的压抑下自我的丧失,被誉为 新感觉派的圣手。小说集有 《南北极》《公墓》《白金的 女体塑像》《圣处女的感情》 等。
张天翼笔下的讽刺性人物形象大 致可以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从政治、道德角度讽刺
中下层统治阶级的虚伪和堕落,撕毁 其假面具。《砥柱》(笃信程朱理学 的黄宜庵)、《脊背与奶子》(族绅 长太爷调戏任三嫂)。
《华威先生》 刻画了一 个“包而不办”的抗战官僚 形象,对抗战的消极思想进 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暴露。同 时,张天翼借华威先生形象 隐约地揭示了国民的弱点; 重名分而轻实践,不顾民族 大局而膨胀一己。
萧红 (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 原名张乃莹。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 民国四大才女(吕碧城、萧红、石评梅、张 爱玲)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 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 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 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 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 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 命运的搏击。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 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 “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 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 抗争的一生。
概说:30年代,小说进入
了一个新的多元发展阶段,社 会时代感增强,社会生活的包 容量增加,创作手法呈现出多 样化,地域色彩浓厚,政治与
商业对小说的创作影响增大,
形成了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文
学,远离党派与商业的京派文
学,和在都市商业文化中诞生 的海派文学三大创作流派。
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主要作家
左翼作家:茅盾、丁玲、张天翼、
《八月的乡村》最早的版本是于1935年8月,由 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的。《八月的乡村》所描写的是, 在党领导下的一支抗日游击队——中华人民革命军 第九支队,在转移过程中通过与敌伪军队、汉奸地 主武装进行激烈战斗,以及自己队伍内部的各种思 想矛盾与斗争的描写,表现了东北人民不甘当亡国 奴、誓死保卫家乡、争取民族解放自由的思想和不 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八月的乡村》出版时,鲁迅为此书撰写了序言。 这部书中虽然描写的只是北方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 一 个侧面,但它却代表着当时全中国抗日军民的精 神风貌。鲁迅在序言中这样说道: 此书 “显示着 中国的 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八月的乡村》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很 重要的地位。
京派小说
“京派”: 30 年代活跃在以北平
为中心的身处北大、清华、燕京的的自由 主义作家群。他们在创造精神、心态和审 美追求上有相对的一致性,政治意识淡化,
追求艺术独立性,重视介绍世界文化,追
求道德与艺术的“健康”与“纯正”,作 品多有乡土气息,往往以“乡下人”的眼 光,在乡村与城市的对照中建立自己的审 美天地。京派的创作既具有民族观念和现 代意识,又与社会时代冲突保持距离。
湾台南人。新感觉派开山作家,曾 留学日本,在汪精卫伪政府做过新
闻官,1939年被青红帮暗杀。小说
集《都市风景线》以意识流、蒙太 奇等手法,浮光掠影的描绘戏院、 赛马场、酒馆的喧嚣,描写都市男 女放纵、刺激的色情生活,暴露了 大都市的异化、病态和糜烂,展现 了大都市的罪恶和人性中的丑陋。 短篇小说《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热情之骨》《礼仪和卫生》。
新感觉派:海派在30年代发展成为
新感觉派(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是活 跃于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的现代主义流派, 受到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市文学创作的 影响。1928年刘呐欧创办《无轨列车》标 志着新感觉派小说的萌芽,1930-1932年 是其发展期,1932年由施蛰存主编的文学 期刊《现代》创刊,标志着新感觉派作为 小说流派的形成。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技巧表现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态,是其主 要的共同特征。代表作家有:施蛰存、刘 呐欧、穆时英。
丁玲小说的创作分期及特点
A.20年代末期 1930年加入左联以前的小说充满五四以来新 女性要求解放的精神,继承了郁达夫的浪漫抒情 小说传统,大胆地描写她们精神的苦闷和由此而 来的反封建叛逆性格,表现出鲜明的自立自强的 女性意识,也流露出较浓的感伤和低沉情绪。短 篇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写的是一个“心灵上负 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莎菲 想追求异性爱情来排解苦闷而不得,最终走向了 颓废。心灵和性心理描写大胆直露,调子低沉, 风格冷隽。
沙汀、艾芜
京派作家:沈从文、萧乾、芦焚 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刘呐欧、施蛰存 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 流派外的作家:巴金、老舍
左翼小说
以左联作家为主要阵营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以茅盾 的社会剖析小说为主要代表。
一、丁玲的小说创作
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湖 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 1927 年发表小说《梦珂》 《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注目。1930年加入左联, 1932年入党,1933年被国民党绑架,1936年经营救出狱后 去了陕北。丁玲与胡也频、冯雪峰、冯达、陈明先后有过 婚恋。丁玲小说创作的特点关注女性命运,善于挖掘和表 现女性复杂内心世界的,文风犀利直露,个人叙事与社会 批判有机结合。
第二类人物是小知识
分子、小公务员和小市民。
张天翼着力表现他们的灰
色人生、庸俗可怜和矛盾 可笑的心理。如《从空虚 到充实》《猪肠子的悲哀》 《包氏父子》(门房老包、
包国维)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特点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主要是针对有缺陷的人,是 讽刺的,而非幽默;是批判的而非自嘲;是战 斗的而非调侃。是一种较纯粹的喜剧。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因素:
《生死场》是萧红一部传世的经典名 篇,写于1934年9月。是鲁迅所编“奴隶 丛书”之一。它对人性、人的生存这一古 老的问题进行了透彻而深邃的诠释。这种 对人生的生存死亡的思索,超出了同时代 的绝大部分作家。不过,它在艺术表现上 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有人称之为文本的断 裂。换言之,小说的后半部,是由人的生 存死亡问题而转向了革命前途问题。鲁迅 在为《生死场》作的序中,称它是“北方 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 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生死场》描 写了“九· 一八”事变前后,哈尔滨近郊 的一个偏僻村庄发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 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间描摹着中国人于生 的坚强与死的挣扎。
彩,同时也活跃着时代的脉搏,大多取材于家乡
人民抗战事迹和古老的东北土地的痛苦蜕变。
萧红 ( 1911 - 1942 );她的小说主要 展示东北市镇的生活图景和农村的沉滞、 闭塞,带有原始的本真色彩,包含着巨大 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具有 浓烈的抒情性。主要小说有《呼兰河传》 《生死场》《小城三月》等。 萧军 ( 1907 - 1988 ):主要写东北人 民英雄的反抗,具有昂扬的雄浑风格。小 说《八月的乡村》《第三代》。 端木蕻良 ( 1912 — 1996 ):作品呈现 出强烈的流亡意识和英雄情绪。长篇《科 尔沁旗草原》(大山、丁宁)、短篇《鴜 鹭湖的忧郁》(玛瑙、来宝看守豆地)是 主要作品。
30年代文学的整体特征
◎ 30 年代的文学主流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
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
◎ 文学的中心由旧都北京转移到国际大都市上
海。
◎ 30 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 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决定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 文学思潮及其创作,和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 创作。
A.针对有缺陷的人而非人类的缺陷;
B.强调特征,进行夸张变形,具有
漫画性质;
C.自相矛盾的暴露; D.戏剧化的情节造就意想不到的效果。
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 以后流亡到关内或在日满统治下坚持文艺斗争的 东北籍作家。著名的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 骆宾基等。他们的作品,有着浓郁的东北地方色
“京派 ” 小说代表作家: 沈 从文、凌叔华、萧乾、芦焚、林 徽因等。 刊物: 《现代评论》《水星》 《骆驼草》《大公报 · 文艺副刊》 《文艺杂志》等。 文学主张:诚实、从容、宽 厚的乡村中国审美形态。政治上 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上的保守主义 倾向。
海派小说和新感觉派小说
海派小说:海派小说是在消费文化和商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演变 从莎菲(《莎菲女士的日
记》)到三小姐(《田家
冲》)到陆萍(《在医院 中》),勾画出了中国现代 女性的心灵历程:张扬个性 主 义 ―― 张 扬 集 体 主 义 ――
再次张扬个性主义。
二、张天翼的小说创作
张天翼(1906—1985),祖籍 湖南湘潭,生于南京。优秀的讽刺 小说家。张天翼的小说具有反虚伪、 反庸俗、反彷徨的基本讽刺主题。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 《华威先生》 《包氏父子》,中篇小说《清明时 节》,长篇小说《鬼土日记》,童 话《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
业文化环境中形成的文学流派。承续了鸳鸯蝴 蝶派文学商业价值传统,在文学形式和审美观 念上更加符合现代市民欣赏的需要和现代文学
发展的趋势。在城市生活和罪恶中发现美,写
都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大都市中人的变 态和堕落,热衷于描写男女情爱欲念。代表作
家作品:张资平《最后的幸福》《长途》《上
帝的儿女们》,叶灵凤《时代姑娘》《女娲氏 之遗祸》《菊子夫人》《鸠绿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